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晚都是一样,到老到死还是不觉悟。

你要活得快乐,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大家都不是圣人。你的心中,一定有最气愤的人,你最恨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有最嫉妒的人,对不对?从来没有发脾气的人,请举手……没有人!大家都曾发过脾气。现在告诉大家,怎样过最快乐的日子。要宽恕众生,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自己的缺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在一个公司里,别人的能力比我强,我就嫉妒他,我的内心就不满。诸位佛友,你看是哪一个人比较痛苦呢?是别人活得痛苦,还是你活得痛苦呢?

你嫉妒别人、恨别人,人家又不知道。然后,有一天你实在忍不住了,对你所恨的人说:“我在恨你,你知道吗?”对方说:“我不知道啊!”这样不是很可怜吗?

世界上只有慈悲能够解除痛苦,你们一定要放下,要宽恕众生。宽恕人家,你就会很好过日子。你今天晚上来听师父这一席话,回去就很好睡觉了。你就可以说:“我以前恨你,今天听师父讲,就不恨你了,反正前世欠你的,你就拿去用吧!”

《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别人弄得是是非非,我们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则:“宽恕众生” 。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骤,如此你才不会痛苦烦恼。

其实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
第二: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
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上,父母亲因意见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纷争,同学因对事情看法不同而起争执,同事间会斗争,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想症结在哪里?该找找根本解决的办法。

我们再更深入地想一想,不管是同公司的同事、亲密的朋友、情如手足的同学,刚开始相处时,大家都很融洽,后来大家都搞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吗?面临这些现实的问题,总要找到答案,因为人必须生活下去,每一个人总要活下去,一定要工作,一定要吃三餐,但是面临每天争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 。随便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夫妻之间,先生花天酒地,喜欢玩女人,太太伤透了脑筋,因为她放不下,观念转不过来。

如果学了佛法,观念就能转过来。你今天不回来,我就寻自己的乐趣,反正我的生活总要过下去,改不了你,我改变自己。同事与同事之间也是一样,彼此相处久了,相互就了解对方了,也了解其为人了。比如:这个人悭贪不舍,只想占人便宜。买一个便当,偷偷跑到外面去吃。我买了一个便当回来,被他发现了鸡腿,马上被偷走。他买水果自己偷偷躲着吃,我买水果,他一定要抢着吃,什么事情都为了他自己。
世间这种人很多。这种人水准很低,我们也不必跟他计较。若遇到这种人,我奉劝你,改变自己。面对这种人,他是凡夫,不会觉悟的,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我们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因此,要宽恕别人,改变自己;宽恕众生,快活自己。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问答| 你的内心是善业比较强,还是罪业比较强?

问答| 你的内心是善业比较强,还是罪业比较强? 


怎么知道你的内心的世界善业比较强,还是罪业比较强?有两个判断方法,第一,你静坐观心,静下来,所有的事情都静下来,连喝水都不可以。如果你发觉静下来的时候,都不做事的时候,你的心躁动不安,就要小心啦!罪业的功能已经在酝酿,已经形成一个很强大的势力,因为罪业的能量是一种躁动。
如果你静下来的时候很寂静,你造了很多善业,积了很多阴德,因为善业是寂静相,还没有得果报,就有征兆出来了。看你的内心活动,是躁动还是寂静,这是第一个判断方法。
第二个唯识学说,从梦境。不是偶尔做一次梦,经常做某一种梦。比方说,你经常梦到你在黑暗当中,遇到恐怖的事情,
有人要追打你,追杀你,或者是你从高空掉下来,最糟糕了!因为你的身心沉重,如果你是经常梦到你从下面跳上去,就非常好,轻飘,当然最好是见到佛菩萨的光明,见佛,见三宝。
如果你开始用功拜忏的时候,就要注意梦境,才知道你的忏是不是该停止了。如果你梦到洗澡,吐出秽物,见到光明,见到三宝,你拜忏功德圆满,业转过来了。
意识种子虽然没有形状,但是你造了以后,它有一种征兆,一种讯息,你可以从静坐跟梦境里面判断,天台宗认为说,其实你造业的当下,种子就成就了,就是果报了,虽然它没有显现,但是种子同时成就了,从这个角度,也算是因果同时。

隆波田:正念动中禅——离苦得乐的实修法门

隆波田:正念动中禅——离苦得乐的实修法门 


今天我们将要谈如何依循佛法来止息「苦」(dukkha)。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一种非常重要的境界,那就是苦的息灭。因此我将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谈谈一种简单而直接的修行法门。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种法门真的可以让你们从苦之中解脱。

当我们谈论某种止苦的法门时,言语是一回事,而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种修行法门是一种在站立、行走、坐、卧等一切姿势中增长觉性(sati)的方法。这种法门常常被称为「念处」(satipatthana),但是不论你称它为什麽,重点是觉知你自己。假使你觉知自己,「痴」(moha)就会消失。你们应当觉知你们的一切身体动作来增长自己的觉性,像是翻转你们的手、举起或放下你们的前臂、来回走动、转头与点头、眨眼、张口、入息、出息、吞口水等等。你们必须觉知所有的这些动作,这种觉知就称为觉性。当你具备自己的觉性时,不觉知(称为moha或「痴」)就会消失无踪。

觉知身体的动作就是增长觉性。你们应当尝试在每一种动作当中增长这样的觉性。一旦你对自己有充分的觉知,你的心中就会生起慧(panna)而洞达实相。你们要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要照见「法」(Dhamma)(实相、真如、法性、法界)。照见「法」并不是说看见神祇、天国或地狱,而是看见自己翻转手部、举起或放下前臂、来回走动、转头与点头、眨眼、张口、入息、出息、吞口水等等。这是「名色」(roop-nahm)。色(roop)是身,名(nahm)是心。身、心彼此互依。我们所看得见的是色,会思考的心则是名。当我们了知名色时,我们就会了知实相。当你用眼睛看时,你应当觉知。当你以心看时,你也应当觉知。

「法」就是「你自己」,每个人都是法,不论男众、女众还是泰国人、中国人或西方人,每个人都是法。修行法门在我们手边,而佛陀的教法真的能够引导我们迈向苦的止息。个人是法,法是个人。当我们了知法时,我们就会了悟万法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每样事物都是假名(sammuti)。是生起的智慧使佛陀的真正教法能被了解。无论佛陀是否曾经驻世,法一直都在。一旦你真正看见这件事,你就会超越迷信,只要你知晓「法」就是「你自己」;是你引领你自己的生命,而非任何其他事物。这是断苦之开始。

接着我们试图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动作中增长觉性。例如,当我们握拳或放开拳头时,我们觉知这个动作。一旦我们觉知所有的动作,「无明」(或「痴」)就会自己消失。当我们觉知自己时,就不会有痴。就好像将水倒入玻璃杯中一般。当我们把水倒进去时,水会取代空气;当玻璃杯装满水时,杯中的空气就完全不见了。倘若我们将水倒出来,空气就会立刻又跑进玻璃杯中。同样的道理,只要有痴,觉性和智慧就进不来。但是一旦我们因修持而增长觉性,对自己保持觉知,这样的觉知就会取代痴。只要有觉性,痴就不会生起。事实上并没有贪、瞋、痴。为什麽?当你们在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们的心是什麽样的状态?你们的聆听之心自自然然,了无贪(lobha)、瞋(dosa)、痴(moha)。

心并没有真实的我。只要它一思考,我们就看见它,知晓它,了解它。增长觉性就是撼动一个人的了知要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实相,假使我们无法看见它,我们就不会了解它,但它却仍然存在。如果我们观看,我们就会见到它。这样子的见,称为见「法」。照见这种「法」可以去除贪、瞋、痴。

任何时候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会知晓,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睡觉时移动身体我们也会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圆满的觉知。当我们能够随时看见念头时,我们就能每次都战胜它们,不论那是什麽样的念头。能够看见念头的人便趋向于涅槃(nibbana)。之后我们将会到达某种境界,某种内在事件将会突然升起。如果念头很迅速,慧也会很迅速。如果念头或情感很深沉,慧也会很深沉。假使此二法同样深沉而互相撞击,那麽某种潜藏于每个人之中的状态就会突然出现。此时眼、耳、鼻、舌、身、意会脱离色、声、香、味、触、法。就好像拆卸汽车的驾驶机械装置一样,因为零件已经彼此独立了,所以车子虽然还在,却已无法再被开动。

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死亡。我们还是能按照自己的责任工作。我们还是能吃、能喝、能睡。但依照自然的法则,现在已是万法皆空,而这是不可改变的法则。假设有一条绳子紧紧绑在两根柱子之间,我们从中间把它剪断,绳子就会断落。要想再将它绑在一起是办不到的。这就像了悟六根本性的人,他们的眼睛接触到所缘时没有执着,就像一支磨损的螺丝,因为没有螺纹,所以无法再附着。其他五根也一样。

佛陀的教法全都是为了灭苦。倘若我们对此不了解,我们就会对他的教法有所疑惑而老是思索着转世、天国、地狱等等,这些应该予以忽略的思索会使我们的心受苦。佛陀的教法超越时空,并不受限于语言、种族、国家或宗教之藩篱。根据《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的记载,假使你能够像链条一般持续不断地修习四念处(也就是随时增长觉性),那麽七年甚至短短七个月或七天的时间之内将可望证得阿罗汉果(arahatta)或阿那含果(anagami)。假如你能够依照我解说的方法增长觉性,并如同链子般持续不断地保持觉性,那麽最多三年,苦就会减少百分之六十,甚至完全消除。有些人可能会在一年甚至九十天内获致这样的成果。不会有喜悦或悲伤,也不会有满足或不满。这条通往灭苦的路是一条简易之道。它之所以会困难是因为我们并不真的知晓,因此我们才会有疑惑而缺乏信心。

只要我们对修行的每一步都有信心,就不会有困难。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持,不过你应该真正明白这种法门。倘若你能自我保证,你就是自己的皈依处。宗教代表这样的皈依处。即使你钻研书本多年,那也只是理论罢了。但假若你能真正地修行,你的成就将会比理论家更好,而这却不会花去你太多时间。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施食

乃至以一揣食施于畜生是人功德无量,施食很简单,但获五大殊胜福报! 

“文殊师利,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以百味食百种妙衣,施于十方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经恒沙劫,彼诸如来入于涅槃,为一一如来,于十方界微尘数等起诸宝塔一一宝塔纵广如四天下,庄校具足,以真阎浮檀金、灯摩尼宝布地,一切光明聚摩尼宝为基,真珠摩尼宝为幡盖,牛头栴檀以涂其地,自在王摩尼宝为网覆上,又以宝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复以诸幡华其数如云,复以种种上妙妓乐,供养于塔。文殊师利,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信此经如来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乃至以一揣食施于畜生,是人所得功德,复胜于彼不可数量。——摘自《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文殊师利。若有男子若有女人。若夺若偷无量无数声闻缘觉若衣若食所有罪聚。文殊师利。若复更有若是男子若是女人。以嗔恶心若夺若偷信大乘人若一小食若一中食。此罪多彼过阿僧祇。何以故。文殊师利。一切过去未来现在声闻缘觉。于无量亿阿僧祇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慧。皆为自断己身烦恼。菩萨不尔。乃至微少舍一揣食施于畜生。皆为不断三宝种子。——摘自《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云,施食同时包含了“施命。施色。施力。施安。施辩”
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命不中夭。衣食自然财富无量。

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姿貌炜炜世之希有。见莫不观稽首为礼。
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世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而不衰耗。
其施安者。世世无患心安身强。生天世间不受众殃。所可至到常遇贤良。财富无数不中夭伤。
其施辩者。世世聪明生天世间。言辞辩慧口辩流利无一瑕秽。闻者喜悦莫不戴仰。
若发道意施于一切。既得此福。所生之处常见现在佛咨受深法。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法身现相寿命无穷相好分明。三十二相致十种力以成佛道。为立大安普济危厄。智慧辩才出万亿音度脱十方。

救济饿鬼道之饿鬼(草纸图)

註: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兩個版本



嗡、 南謨巴噶瓦帝、 薩爾瓦、 都爾嘎德、 巴哩舒達呢、 囉雜雅、答他噶打雅、 阿囉哈德、 三木雅三布達雅。達地雅他:嗡、 舒達呢、舒達呢、薩爾瓦 巴邦、尾舒達呢、許德、尾許德、薩爾瓦、
嘎爾嘛 阿瓦惹納、尾舒達呢耶,梭哈。

(此咒亦名釋迦牟尼滅惡趣王根本咒,亦名滅一切惡趣王如來陀羅尼。此咒乃大日釋迦為諸眾生消滅定業而說。行者雖有諸佛不懺之重罪,如能誠心髮露懺悔,如法念誦,亦能消滅,命終隨願往生密嚴淨土或極樂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彌陀佛版:
佛頂尊勝陀羅尼廣咒

全稱【淨除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
亦名【尊勝佛頂尊內證功德陀羅尼】
亦名【清淨諸趣佛頂最勝陀羅尼】、
亦名【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
亦名【佛頂尊勝陀羅尼】、【延壽陀羅尼】、【善吉祥陀羅尼】
日本国宝 平安时代 规格:26.8cm×538.4 cm

本画卷描绘的是“六道”中的饿鬼世界场景(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个轮回的世界,而描绘六道世界的绘画被称为六道绘)。

本画卷可能与〈地狱草纸〉及〈辟邪绘〉等一样,本来都是属于后白河法皇(退位后的天皇若入佛门则称法皇)所创建的莲华王院(三十三间堂)宝库中所收的那批「六道绘」。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盛行六道轮回思想,生前犯下罪业的人死后会在地狱道、饿鬼道等六道徘徊。而沦为饿鬼者会苦于饥饿口渴,形骸消瘦而却腹部鼓起,取食尸体或粪尿,受到非常痛苦的折磨。处于当时人们对六道轮回关注的需要,本画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产生。

画卷中以明快的线条赤裸裸地描绘出,堕入饿鬼道的饿鬼令人厌恶的容貌及姿态。以及佛菩萨如何救济饿鬼的场景。


这里描绘的是关于救济食水饿鬼的故事。《正法念处经·饿鬼品》中所描述的三十六种饿鬼中的第八种饿鬼---食水鬼(婆利兰)。形如焦木,常受饥渴,只能饮渡河人足下遗落之余水活命。图中有一饿鬼正伏身吸舔刚渡过河的人走过的脚印中的余水。图上部有饿鬼欲自己取水,正在被守水鬼以杖挝追打。

生前卖酒,掺水以骗人,不修福德,而得此报。报尽生人,亦贫穷困厄,生在干旱之地,常受渴乏。



这幅画中描绘的是在盂兰盆节时寺院门前热闹的景象;人们向佛塔供水,饿鬼们也得以喝水的情景。
说明通过后世人们的供养,堕入饿鬼道的饿鬼也能得到救济。


这里描绘的是根据《盂兰盆经》所记载的场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此画描绘释迦牟尼佛正在为弟子目犍连指点救济母亲出饿鬼道的方法;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根据《盂兰盆经》的记载,描绘释迦的弟子目连为了拯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经由释迦牟尼佛指点救济的方法;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救出母亲的故事。


此画描绘的是苦于无法喝水的饿鬼,因为佛的慈悲,方能脱离饿鬼的身形而得以喝水,并且往生佛土的故事。

佛陀正在为受苦的饿鬼众生讲法

得到佛陀的慈悲加持后,原不能饮水的饿鬼们能够饮水,并往生佛土。得以脱离苦海。


此画是依据《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内容所绘

佛在迦毗罗城中,为诸菩萨、比丘说法。那时辰,阿难尊者茕居静处,修习禅定。当晚三更事后,阿难突然看见一个枯瘦丑陋、口中喷火烧、咽细如针、头发蓬乱的饿鬼,名叫“焰口”,来到阿难跟前。阿难看到到这焰口饿鬼时很害怕。焰口饿鬼对阿难说:“三天之后,你行将命终,投胎饿鬼道中,就象我这个样子!”

阿难听了之后,起大恐慌,急忙问道:“如果我死后,会堕入饿鬼道中受苦,可有什么要领,能令我免受此苦吗?”焰口饿鬼说:有!你如果能在明天,布施百千万亿如恒河沙数的饿鬼,及百千婆罗旧俗门上贴的神像仙等,并用摩伽陀国群众所用的斛器,各施一斛之食,且为我赡养三宝,如此就能令我离开恶道之苦,往生天上,而你呢,就能免除堕入饿鬼道之苦,增长寿命福德!”

阿难听完,立即去请教佛陀。佛告阿难:“你不消担忧害怕,阿难。那些焰口饿鬼,其实是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所变示现,我这里有个方便法,使你在一食顷之间,就能够布施百千恒河沙数恁地多的饿鬼、神仙等饮食。

于是,佛陀便为阿难宣说《无量威德从容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也就是佛门课诵本中普传的《变食真言》。佛告诉阿难说:“如果有持诵此咒者,即能餍足无量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旧俗门上贴的神像仙等上妙饮食,并令他们一一众等,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

接下来,佛陀为阿难介绍变食真言的传授继承来历,“阿难,我于前世作婆罗门时,在观音菩萨及世间自在威德如来处,受持这真言,故能布施无量饿鬼及诸神仙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魔难之身,往生天上。阿难,你今日能受持这真言,福德寿命,皆得增长。于是,佛陀就为阿难说了变食神咒。

同时,世尊并宣说称诵四大如来名号之法门,即称诵:

南无多宝如来——(使饿鬼消弭疾苦得到赡养福利)
  南无妙色身如来——(使饿鬼表面再也不丑陋可骇)
  南无广博身如来——(使一些体态身又矮又小的饿鬼变得高大)
  南无离怖畏如来——(使饿鬼再也不害怕,前来享用饮食

修此法时,于一切时,取一净瓶,盛以净水,置少饭及诸饼食等,右手持按瓶,诵陀罗尼七遍。

此画描述的是,阿难尊者得到佛陀的开示后,在传授僧人们救济饿鬼的方法,开始施舍饿鬼。


饿鬼们竞相赶来,使百千恒河沙的饿鬼得以饱食,这即是佛教中“放焰口”法事的由来。


放焰口: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六道轮回之饿鬼道】

饿鬼,梵语 Preta,巴利文 Peta,西藏语 Yi-dwags
饿鬼: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此鬼类羸弱丑恶,见者皆生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而寿长劫远。以昔时贪嫉,欺诳于人,由此因缘,故堕饿鬼道。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

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鬼子。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



【为何称作饿鬼?】

《正法念处经》:「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

「有说,饥渴增故名鬼,由彼积集感饥渴业,径百千岁不闻水名,岂能得见,况复得触。或有腹大如山,咽如针孔,虽遇饮食,而不能受」(《大毘婆沙论》卷百七十二)。

《名义集》二:「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
《文句》四下:「鬼者,胡言阇梨多(阇闭之写误),秦言祖父。众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亦被诸天驱使,亦希望饮食,故名饿鬼」。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