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面对烦恼的根源——无明

面对烦恼的根源——无明 

 慈诚罗珠堪布
一、无明的危害

《大乘阿毗达摩》与小乘《俱舍论》中,把我们的负面情绪称为烦恼,并将烦恼的种类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学与医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描述烦恼方面的词汇。无论如何分类,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也即愚昧、愚痴。因为不知道世界与自己的真相,很多事情想不开,所以产生了很多烦恼。如果明白真理、真相或真谛,就不会有这些烦恼。所以,所有的烦恼都是从无明中产生的。
无明是一种潜在的烦恼,不像嗔恨心和贪心那样明显。当我们生起嗔恨心和贪心的时候,不但自己非常清楚,别人也很容易看出来,因为言行举止都会有所变化。但无明却隐藏得很深,一般很难察觉。世间的所有学者、智者,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在内,都没有发现最终极的无明。虽然世间的各种学科帮我们解决了一部分的愚昧,为我们揭示了很多世界、人生的真相,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最深的无明烦恼,却是科学、哲学与很多宗教都从未触及的。更因为他们的方法与无明不相矛盾,所以也不能推翻与断除无明。
过去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五花八门的宗教,形形色色的观点。有些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天人中的梵天在控制、主宰,梵天高兴,我们就可以解脱;梵天不高兴,我们就会堕地狱。为了供养梵天,就杀牛、杀羊、杀各种动物来祭祀,这种做法就是无明。
佛教认为,主宰世界的,并不是梵天。梵天只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天人之一,他自己都会受制于业力,都没有解脱,会堕落受苦,更不是万能的。即使以祭祀让他生起欢喜心,他也没有能力让我们解脱。更何况,杀动物去祭祀梵天,只能让我们堕落,绝不会让我们解脱。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边远地方甚至还有杀人祭祀的情况。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本来就是极大的愚昧,只能增长我们的无明,更不可能推翻无明。
有了无明,就会有执著,执著外在的世界,执著自己的身体、名、利等等。达不到自己的欲望,就会烦恼、痛苦。为了达到欲望,就会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来自于执著,来自于无明。

二、推翻无明的方法

要推翻无明,需要与无明冲突、对立,且比无明烦恼强大的观念与方法。哪怕念佛、烧香、拜佛、守戒、持咒、吃素都做得非常好,积累了各种世间福报,做了很多善事,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能推翻无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出离心的修法与慈悲心等修法虽然非常重要,但都与无明没有冲突,所以也不能推翻无明。菩提心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当然可以推翻无明,但世俗菩提心仍然不能推翻无明。关于这些,在因明论典以及《释量论》等经论里面说得非常清楚。
当年达摩祖师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梁武帝给达摩祖师汇报了自己的各种善举,吃斋、念佛、供僧等等,然后不免得意地问祖师:“这些善法有多大功德?”不料达摩祖师一句话就让梁武帝哑口无言了:“没有功德!”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达摩祖师会说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当然会承认因果的存在,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念佛、持戒、吃斋当然有功德,这一点达摩祖师不可能否定,所有的佛教徒都不可能否定。但达摩祖师在此处,是从更高层次的胜义谛角度去评价的,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见解,这一切对解脱不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所以达摩祖师才给梁武帝浇了一勺冷水。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讲了:菩提心、出离心非常重要,但仅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无法推翻无明,最后,我们还需要空性见。
就像医生看病,能不能治好病的关键,在于能否了解病的根源,否则无法对症下药。同样,我们没有解脱、不自在、不自由的根源,既不是偶然或无因无缘,也不是万能神在操控,而是源于执著。
比如,当我们非常执著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其间痛苦的机率,将远远超过幸福。因为一旦在乎、执着以后,就会有要求。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能满足自己,就会平添许多痛苦。直到两个人感情破裂,以致形同陌路之后,因为执著消失了,才会相安无事了。反之,很多我们越不在乎的事物,反而有可能越是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生活就是这样,这是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
驱除黑暗,需要光明;扫除无明黑暗,需要智慧的阳光。此处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机灵,很多现实生活中的聪明,很可能反而是一种愚蠢。现实生活中懂得怎样去赚钱、去消费,显得很聪明,却有可能毁了自他的解脱和来世,所以也很愚蠢。唯一真正明白无明本质及化解方法的人,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传开以后,很多人证悟了世界的真相,获得了无上的自由和解脱。
我们要寻找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智慧有三种:听闻所得的智慧,思维所得的智慧,修行所得的智慧。一一对应,寻找的方法也有三种:闻、思、修。
通过听法,聆听佛的教理,会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这叫闻所得的智慧。但闻所得的智慧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与推敲,故而不是很稳定,力度也不是很强。我们不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听闻佛法的阶段,还要进一步去思考:虽然佛经里面是这样说了,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有些人认为,《俱舍论》等经论中所描述的世界观,不符合现代天文学的观察结果,所以佛经讲的不正确。其实,《俱舍论》并不是佛亲口说的,而是很多阿罗汉撰写的。在佛陀亲口说的佛经当中,并没有很明确的像《俱舍论》中那样描述的世界观。为什么佛教显宗经典与佛陀后来宣讲的《时轮金刚》所描述的世界观,有那么大的出入?其原因,在以前的《慧灯之光》中已经多次介绍过了,与今天相比,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的理念都不一样。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佛为了度化某些人,只能这么讲。

佛陀传法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如果在座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不会出问题,佛就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把真相告诉大家。
第二种,如果听众不能接受,不能消化,就采取另外一种方法迂回地表达,以使对方能够逐渐接受。
第三种,如果一个人问问题,答案要求只有两个字,“是”或“否”。如果回答“是”,对方不能接受;如果回答“否”,又不符合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佛会保持沉默,这叫无记的问答。当时外道学者诘问释迦牟尼佛十四个问题的时候,佛就只得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佛陀传法,会考虑众生的根基,并不是自己知道多少,都倾囊相授。佛是全知,他知道听众的根基,所以会因材施教。
佛经当中讲了很多世界观,但最真实、最究竟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的世界观。我们现在需要的,也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证悟空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最简单、最下等的方法,即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思维,最后把自己的每一个执著都推翻,从而觉察到世界的虚拟、空性与如梦如幻。再通过进一步的修行,就可以证悟空性。
第二种方法,是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修气脉明点与证悟空性,有着高效且直接的关系。在修完加行,灌了顶以后,就可以修气脉明点的修法,从而比较快速地证悟空性。
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却要求最高的方法,是以心印心的顿悟方法。只有像六祖惠能大师,部分藏密修行人,以及一些印度的大成就者等根机非常成熟的利根者,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过去世修行过很长时间,根机已经很成熟,所以一两句话稍稍点拨,就能证悟空性。大圆满就属于这一类的方法,既不去推理,不会讲很多理论和复杂的修法,只是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去证悟空性。
以上三种方法相当于三条不同的路,或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但最终都能达到目的地——证悟、成佛,只是时间上有一些差别而已。可见,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学密宗,即使最简单、最基础的第一个方法,也能消除执着,证悟空性。

三、如何证明万法空性

(一)总说
如何证明我们的执着,或对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呢?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首先是用感官去感知,之后再把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分析这些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过程都是这样的,科学家们也只不过是多了些仪器而已。
判断结果要准确,首先感官必须准确无误。如果感官有错,就会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意识,同时意识也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否则判断结果自然就谬之千里了。
在没有学习中观,修习般若空性的时候,我们会认为,眼睛看到的都是真实的。现在通过学习可以证明,万事万物都是空性。
中观证明空性,有五种理由,也叫五大因。其中第一因,叫“破有无生因”。一个理由明白以后,其他理由也可以举一反三。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一个理由都可以证明,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的理由呢?这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器而幻化的不同方便。有些人比较容易了解第一个理由,有些人认为第二个理由更为适合……所以就推出了五种理由。下面着重为大家介绍“破有无生因”。

(二)“破有无生因”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生灭。如果不生不灭,永远保持一种状态,就根本无法变化,无法运动。就像一个人诞生了,才可以生存和死亡一样。物质的存在,有着前面的诞生,中间的停留与最后的毁灭三个阶段。首先要有生,才会有住和灭。
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物质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不需要观察,因为宏观世界只是我们的幻觉而已,为了维持现实生活,就让它继续“存在”吧!真正实质上的诞生,只能发生在微观世界当中。
在诞生一个新物质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是果,来自于另外一个因。因产生了果,果受到了因的影响而产生了,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进一步观察,在新物质诞生之前,它是存在(有)还是不存在(无)呢?答案只有两个,有和无。我们不能说,它既不是存在的,也不是不存在的。
有些古老的宗教认为,物质诞生之前,是存在的,只不过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诞生的过程,是从看不见的地方显现出来。世上没有一个完全新生的东西,所谓的诞生,就是从看不见变成看得见。
我们一般人的概念是,事物的产生,就是从无到有。比如,种花的时候,种子上面肯定没有花,所以才会去种。如果已经有了花,就没有必要种花了。
这就是现实生活。如果不观察,一点问题都没有,从无始以来至今,哪怕人类再进化一万年、十万年,都没有问题。但如果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首先,我们怎么能把没有的东西变成有呢?所谓的因果关系,就是因把一个能量传递给即将诞生的果,让它变成有。但此时因和果能不能同时存在呢?不可能。因果同时存在,就意味着果已经有了,既然如此,又何须因呢?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像粮食已经存在,种子也成了多余的一样。同时并存的东西,就像大小两尊佛像,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二者都已经形成了。大佛像的产生,并不需要小佛像的帮助。
既然不能同时存在,那是不是一前一后呢?大家一般会说,因在前,果在后,这是天经地义的。但这也意味着,因存在的时候,果不存在。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果的存在。既然它不存在,因又把能量传递给谁呢?没有可以传递的对象,传递的对方根本不存在。
因果同时存在的情况,也即果在产生前已经存在(有);因存在的时候,果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也即果在产生前并不存在(无)。无论让存在的东西诞生,还是让不存在的东西诞生,都没有办法。除了果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以外,不会有第三种情况,这就是“破有无生因”。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因果呢?这叫缘起。一切都不存在,只是幻觉而已。
大家一定要静下来思考一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因果是存在的,父亲和儿子不就是活生生的因果吗?”这些都是幼稚的想法。从幻觉的角度来讲,因果当然成立。如果我们愿意自欺欺人,相信、接受这个幻觉,不接受其他的世界观,那就不要学了,平时尽量做点善事,不要害人,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这样有可能来世会过好一点的日子,但这种好日子也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满意现有的状况,渴望从虚拟的世界中逃离出去,就要去寻找答案。何去何从,自己选择!

(三)缘起性空
缘起的意思,是指待缘而生,待缘而起。或者是从缘而生,从缘而起。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生灭,不是因为其他的万能神、造物主,而是有因缘的。如果没有因缘也可以生灭,果就会毫无章法地产生,世间的规律就会乱套,不可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请注意,此处讲的缘起,与前面介绍的无因无缘,不生不灭并不矛盾。缘起,是从凡夫五种感官的角度而言的,中观称之为世俗谛。后面加个“谛”字,表示真实。如果不深入观察,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真实的,所以称之为“谛”。
“起”有两种意思:第一,即从因缘当中产生的意思。比如种子产生果;第二,是相互观待的关系,包括左右、上下、长短、快慢等所有对立的事物。其中右的缘就是左,左的缘就是右。因为有左,所以有右;因为有长,所以有短等等,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物质,佛教称之为观待法。
本来观待法隶属于精神,并不是物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与外面的事物混在一起。如果不混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办法沟通。
比如,我说出“佛像”的时候,我自以为我在讲“佛像”,听众也认为我在讲“佛像”。实际上“佛像”只是一个物质,根本没有办法讲出来。但所有听得懂汉语的人,都会将“佛像”这两个字,与真实的佛像混在一起。只要听到“佛像”这两个字,心里想的就是 “佛像”。只有默认这种错觉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才能沟通。关于这些问题,因明研究得非常透彻。
缘起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内容,即缘起和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凡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东西,都是空性,都不成立,都是虚幻而没有实质的。就像梦中的景象,无论梦里看到的再怎么真实,醒来以后,一切都是一场空。
所有我们认为真实的事物,都需要有来、住、去。比如一尊佛像的来处,是佛像制造厂;同时,它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现在是存在的、留住的;第三,将来它也会去往别的地方。一个人,是从某个地方来到这里,然后在这里停留两三天,之后又去往另一个地方。因为有来处、去处、住处,我们也会认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梦境也显得非常真实,但因为梦境的所有现象都没有来处,只是睡着以后的幻觉,而不是从某一个地方来到睡梦者的梦境中的;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也并不存在;从梦中醒来的时候,虽然梦境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梦境也并没有去往其他的地方。比如,梦中梦到一头大象,其实这头大象并不是从别的地方来到卧室里的,门窗都关着,大象不可能进来,做梦时不可能呆在卧室,也不可能在醒来之后跑出去。但在做梦的当下,大象就是存在,不过这只是幻觉。
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和梦境一样,没有来处、去处,所以当下也不存在。尽管我们会认为,当下的现象与梦境不同,是存在的。因为当下不会出现不合逻辑的现象,而梦里却会出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死了又复活了,自己可以飞起来等等。
这些不可能的现象,也只是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可以说不可能。从梦境自己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可能的。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个人死了,但梦里这个人还没有死,我真真切切地看见了。到底死是真的,还是没有死是真的,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断不清。
再举一个例子,魔术师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视觉上的幻觉。比如,几分钟的时间内,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变出一架飞机或一栋楼,之后又让它们立即消失无踪。这时候,我们肯定会否定这架飞机或这栋楼的存在,因为它们没有来处,没有去处。只是我们的眼睛看到它们无中生有了而已,所以是虚幻的,是我们上了错觉的当。
我们还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推导。比如,我们都承认旋火轮是幻觉,因为它是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大前提:凡是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都是不存在的幻觉。小前提:佛像是无数细微粒子高速运动产生的错觉。结论,所以,佛像也是不存在的幻觉。如果这都不承认,就是不讲道理了。
此处用的大前提、小前提,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简单地介绍一下而已,其中还有很多漏洞,但目前只能如此。大家以后还是要学因明,因明的精确度、精密度相当高。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学因明。我认为,因明已经超越了西方哲学或逻辑学的境界。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一直停留在感官的层面,无法推翻感官的结论。如果不推翻感官的结论,我们的学佛,永远只能停留在求佛祖保佑自己健康长寿的层次。
魔术师戴维可以穿过长城,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穿过长城。古印度的很多魔术更厉害,念一个咒,小石子立即变成大象;再念一个咒,大象立即变成小石子等等。变出来的大象,也与真正活着的大象一样,可以走路、吃东西等等,所以,尽管我们看到了,但也是错觉。可见,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理。
我们的意识时常会被感官所欺骗,意识属于理智,感官属于感知。哲学认为,理智比感知高一个级别。但因明又认为,理智比感知略逊一筹。比如,在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时,我们的视觉可以直接感知到,中间没有任何隔阂;而理智却要依靠感知来告知,它自己没有能力去辨别。理智从来看不到物体,只有视觉才能看到。所以因明里面讲,感知比理智直接,但感知没有思维能力,理智却可以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智又超过了感知。
佛教讲的“缘起性空”四个字,是分不开的,缘起等于性空,性空等于缘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缘起就是性空,所以叫“色不异空”;性空离不开缘起,性空就是缘起,所以叫“空不异色”。这样思维以后就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幻觉。如果用天眼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多人会变成神经病,没有办法安心地生活。所以目前而言,我们这些愚蠢的人,还是只能安心地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呆下去。否定旋火轮的真实性,承认鹅卵石、楼房的真实存在,让感官的精确度,保持在不高不低的位置。
这一切,是谁设计制造的呢?有人认为,这是上帝设计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这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慢慢进化成这样的;佛教认为,这是欲望的力量或业力造成的。

(四)其他证据 
关于证明一切是幻觉,物理学的超弦理论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佛教所讲的旋火轮现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证据。点一支香,在比较黑暗的地方快速转动的时候,就能看见一个火环,这叫旋火轮。实际上,除了一根香的火星以外,并没有一个火环,这都是视觉错误而产生的幻觉。假如一百个人都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同时高速旋转,五十米之外的人,就能看到一个庞大的火球。当一百个人旋转的手臂停下来时,火球也立即消失。
同样,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一个虚幻的东西。若能在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推理,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身体当中每一个细胞分子中的电子不再运动,都落到原子核上,并保持静止,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空隙都不存在了,此时一个人的身体,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大,或许还要小一点。同样情况下,一栋二十层楼的楼房,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火柴盒那么小,甚至更小。
世界上有唯物、唯心等很多主张,但佛教从不参与这些争论,因为一切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只是一种幻觉。我曾经也讲过,如果必须要用一个西方哲学的词汇来形容佛教,最适合的,是“唯幻”。佛教不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而是唯幻论。
对宏观世界的观点,所有的佛教宗派是一致的;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看法,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部分宗派并不承认以上观点,只有中观以上的显宗宗派以及密宗才这么认为。
佛在因明的《释量论》中讲过:物质都是瞬间生灭,只是因为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发现不了。
佛教的中观理论,打破了大大小小的所有物质,不留任何余地,一切都是空性。这些无中生有的现象,都源于我们的意识。意识的操控,形成了庞大的世界。一旦痴迷其中,就很难突破、逃脱,就像睡梦时逃不脱梦中的恐惧与忧伤一样。
当深深地体会到梦幻泡影,深深地明白万法皆空以后,就要去修行,增长对空性体会的力度,培养它,让它成长。当它越有能力的时候,烦恼、无明就开始慢慢减少了,直至最后彻底推翻。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因果不存在,佛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学佛了。虽然实际上是这样,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像谁都知道梦境并不存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做恶梦,但在做恶梦的时候,谁都身不由己一样。所以,在没有彻底证悟之前,还是要尊重虚幻的因果,逃避虚幻的痛苦。不能用一句“放下、不执着”来解释一切。过河以后,才可以抛弃船只。要到达彼岸,现在还暂时不能放弃修行的大船。

四、证悟空性的修法

身体做毗卢七法,排出污气。之后祈祷释迦牟尼佛,发菩提心,静下来,依照刚才的思路去思考。当非常清楚地体会到世界是虚幻、空性的时候,就在这种感觉当中停留。不要有其他念头,不要去思维其他东西,只是静下来,让体会保持住,这叫修行。对初学者而言,这就是修空性。这个空性的体会来自于思维,而不是来自于修气脉明点或大圆满等其他修法。
开始一般只能维持一分钟、两分钟,之后会生起杂念。杂念生起的时候,最好能立即发现。然后又继续观察,如此周而复始。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观察次数越多越好,静下来的时间不能长。如果时间太长,空性的感觉会消失,代之以各种杂念。在修行比较稳定以后,就可以慢慢延长安住的时间,缩短思维的时间。这样修行力度会慢慢增长,烦恼会慢慢减少。
刚刚是对物质进行思维,其实精神也是一样。意识如果真实存在,也应该有存在的形式——生住灭。但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意识也是没有生,没有灭,没有住。思维之后,静下来打坐。观察意识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推理,而是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修完,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以后,心静下来什么也不想,只是去观心,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此之前,一定要通过思维,去推翻我们对意识的执著。这样就可以理解空性,但还没有证悟。真正要证悟空性,还是要静下来打坐,修空性的修法。

希望大家能努力修持,以后不管是遇到生意亏本、失恋、离婚、身患绝症等等逆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痛苦中坐以待毙,而是要以这些方法来对治。

五、修空性,最大的福报

佛经中讲,受持空性,是很大的福报。若能宣讲空性,更好的是修空性,哪怕是修一分钟、一瞬间、一刹那,也可以清净杀盗淫妄、堕胎、吃海鲜等很多罪过,其功德远远超过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了三次法轮。第一转法轮,主要宣讲小乘经典,主要内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第二转法轮,主要宣讲空性,也即般若波罗密多。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如来藏佛性。
第二转法轮的主要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两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等很多般若经典。其浓缩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四句话,又包含了所有般若波罗密多的内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多人在念,甚至还会背,但仅仅从理论上懂得其内容的人,就已经少之又少了,至于能够体会或证悟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空性非常重要。哪怕只是像小乘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那样追求个人的解脱,也要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更是无法获得佛的果位。
大乘佛教最终的目的,就是度化一切众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内在外在的逆境与违缘。若能证悟空性,一切逆境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化解。
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但阿罗汉还有肉体的痛苦,所以阿罗汉也会生病,也会因病而死亡。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却仍然饿死、被毒蛇咬死的故事。因为阿罗汉证悟空性的范围很小,所以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
在证悟菩萨一地的时候,就连肉体上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所以即使遇到任何阻碍、压力,都不会成为其度化众生的障碍。另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要完全放下自我,就需要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还是会有一些自私心。虽然也在讲“无私奉献”等等,但总有一些局限。菩萨就不会有自私心,就可以完全彻底地利益众生,不顾一切,不考虑自己的任何事情,无私地奉献,无条件地付出。
佛教本身,就充满了智慧。本来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只是在学佛的人当中,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只是盲目地相信鬼、神、民间大仙等等,就是迷信。
很多佛教徒总喜欢开法会、灌顶、火供、会供,整天都是搞这些,这样佛教慢慢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学佛的人要好好学习,好好修行,否则根本不是真正的学佛,最后佛教全都变成商业化、世俗化、形式化,佛教的智慧、慈悲等精髓就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佛陀也说过,末法时代会出现这些令佛教衰落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衰败现象的发生,要精进地闻思修,当自己有一定的感受、感悟的时候,要以聊天、交流、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体会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学佛是什么。
慈悲与智慧,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我们要学的,也是这两个,其他的形式,都不一定能代表佛法的核心价值。
所有的迷信都是无明,通过闻思修行就可以推翻。然后进一步学习唯识、中观,消除对世界的执著。再通过打坐、修行,来证悟空性,获得解脱。
就像一直形容牛奶的味道,不如亲自尝一口牛奶一样。闻思得来的智慧,都只是一种了解,一种认识,还不算是境界。唯有通过修行而证悟,才能亲身体会到空性。从此以后,我们永远都不会再说世界是存在的了。
这些道理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而是释迦牟尼佛发现、实践并推而广之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微观世界的真相之后,将其用到修行上,成为推翻烦恼执著,获得解脱的途径。科学家们在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等部分真相之后,却将物质爆炸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原理,用于制造核武器。这就像同样一块黄金,不同的人去看,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商人会考虑价格利润,医生会考虑它的药用价值等等。
如果我们满足于现实,不想去打破它,那就根本不需要学这些道理。如果有人不安于现状,不想被感官欺骗玩弄,继续迷茫,那就要去学习、去思维、去训练、去证悟空性,并让证悟的境界慢慢增长,最后彻底推翻执著,消灭烦恼,获得解脱。
解脱不是神话故事,也一点都不神秘。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把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有执著、有无明的凡夫意识,慢慢转化为纯洁的佛性如来藏,这就叫解脱。
通过这种理智的推理,可以否定感官的结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叫佛教中观的世界观。在此之前,感知和理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从此以后,就分道扬镳,各走其路了。感官感知到的,仍然与过去一样;

无明不是单纯无知 带来无量无边烦恼


无明不是单纯无知 带来无量无边烦恼 

希阿荣博堪布 
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再的痛苦。恶业即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它们源于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误的认识可以纠正过来,因而错误的行为是有可能改变和停止的。既然改变了错误的行为,痛苦就有可能结束,不仅是单个的痛苦,还包括轮回中所有粗大、微细、各式各样的苦。轮回的苦消失了,限制不再,这种状态称为解脱、寂灭或涅槃。
痛苦由恶业而来,恶业由烦恼来。
什么是烦恼?人常说“烦恼众生”,可见轮回众生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烦恼。烦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的意思,大家应该基本了解,这里不多解释。疑,指对佛陀开示的真理心存猜疑。身见,指执着这个身体为“我”。边见,指断见和常见:断见是认为“我”死后归于断灭,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了;常见是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或主宰。邪见,指拨无因果。见取见,指坚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这几种“见”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戒禁取见,指外道认为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当做的偏去做,凡事都反着来,这样才能获得解脱。比如认为杀生、自杀、不停地洗澡、极端的苦行等等可以证得涅槃解脱。
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无明,指对人和事物错误的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固有存在的“我”,继而对这个“我”生起执着,然后对“我的”生起执着。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不依认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和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无明不是单纯的无知、不知道,无明是指错误的认知。比如一个苹果,它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对它的存在是无知的;它若就在你眼前,你看见了,却以为是一个橘子,则是错误的认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这样: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别处,真实就在眼前,只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的见闻觉知造成假象,当体转过来就是实相。离此另向他处求实相,犹如离波求水。
“认识”不仅是智力层面的理解,懂得道理而已,还要把这道理拿到身心上实实在在去验证,真正见到才算数。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
佛教中讲“无我”,这个“我”是指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事件、现象。“无我”是说人、物等等没有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因为任何现象都是缘起的,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
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地指肌肉、骨骼、器官、毛发等;火指热量;水指水分、血液、体液等;风指呼吸、气脉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骼、器官或热量、体液、呼吸是“我”。当切除器官、截肢或者吐唾沫、理发、呼吸时,我们不会认为自己被切除了,或者被吐到了地上,被呼出去又吸进来——没人会这么想。当然,思想、意识也不是“我”,因为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我在哪里?
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和念头中,也不存在于四大和念头之外,而是指身心的组合体。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因为由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又都是变化运动的,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恒常性。四大和合而成的这个“我”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任何独立自在之物可指认为“我”。然而,人们的常识与之相反,坚信有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着,认为这是我的手、我的头发、我的财产等等,想方设法地呵护保全。
事物也是一样,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比如一个苹果,它当体可析分为果皮、果肉、果核、果仁,这些又可各个析分,无限析分下去,苹果消失了,果肉果仁消失了,微粒微尘也消失了。把世界放到显微镜下,随着显微倍数的增加,整体纷纷消失,宏观化成微观,微观到最后,了不可得。这个苹果不是生来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它最初是一粒种子,种在土里,遇到适当的条件,土壤、温度、阳光、雨水等等都具足了,在适当的时机,它发芽,慢慢长成小树,开花结果,然后由工人摘下来,由司机运到城市,由商贩卖,我们买回来,洗干净,放到桌上,才有了面前这个苹果。而最初的那粒种子,也是由另一个苹果那里来,那个苹果也经历了一番奇妙的由种子到果实的旅行。如此不断往前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苹果,来历也可无穷追溯,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此刻面前这个苹果。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大家要了解一下,这是佛法的常识。它阐释三世二重因果的观念,对我们人的生命描述非常的精妙,一环扣一环:生灭门和流转门。我们为什么在轮回?它是怎么轮回的?十二个要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你看这个“无明”,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真相不了解——暗冥,这就是无明。由于无明,我们生命盲目的力量还要去造业,这种无明造的业果就是“行”——行蕴。这个行呢,又缘心识——就是阿赖耶识。作为投生的主体,那么这个神识呢,它一投生,揽地、水、火、风这样的要素形成了一个“名色”——就是身心的状况。“色”就是我们的身体,“名”就是我们的精神现象。所以生命是由于物质和精神现象构成的,就是我们讲的身心。这个身心——这就入胎了,入胎了就形成了“六入”,就形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产生,他生下来之后,他六根就接触外面的六尘产生了一种识,就有一种接触。这种接触呢,就会产生一种觉受。这种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乐受,或者不苦不乐之受。
那这就到了青少年阶段。由于有这种感受,他看到喜爱的东西,就有一种染著的心,“爱”就起来了——贪爱之心起来了。贪爱之心起来了,他就要“取”,就要占有。这个占有的过程、拼搏的过程就起了有漏的业,这就是“有”。那你造作的这个有漏的业,就感召未来的果,就会再去投生。投生以后你再会败坏,再会衰老,再会死亡。它是不断的循环的。你死了之后,又是无明的中阴身,借助这个神识又投胎,又进入名色、六入这个过程。
所以“无明缘行”就是过去因;这个神识投胎,六根产生,生命体产生,投生到世间又能有一种觉受,这就是现在的果;那你用现在的生命去贪爱,去执取,去造业,这就是现在的因;你现在的因造了以后,你下辈子又投生,又衰老,又进入这个循环,这就是未来的果。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苦:你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缘六入,这就是行苦。当你接触你的觉受,这就是苦苦;然后你爱取的全过程是你败坏的过程,是面对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坏苦。
这十二因缘都是我们凡夫众生在虚妄的业力层面的十二种因素的连环,环环相扣。如果我们在这十二因缘里面,有一环给它击破,那它就是:这个虚幻之相就没有了。没有了,你证到它的空性——十二因缘当下的空性,就得涅槃。
所以《阿含经》讲“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灭掉了,他契入到没有虚幻差别之相的生命本态。如果悟到了十二因缘的本质,他就成为辟支佛或者成为缘觉。由十二因缘觉悟空性叫缘觉。




我们的本来面目 佛七开示(一)(五台山比丘果戒)

我们的本来面目  佛七开示(一)(五台山比丘果戒) 


我们的本来面目
佛七开示(一)
现在我们在打念佛七,大家绕佛念佛,千万不要空绕、坐在那里白坐。要念念回光返照。经常观照五蕴也能见自性,因为众生即是阴界入,意思是众生就是五阴组成的。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就要认识五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正好对应五阴。色阴对应劫浊,受阴对应见浊,想阴对应烦恼浊,行阴对应众生浊,识阴对应命浊。
由此可见,认识五阴是多么重要!那么,哪种现象叫做色阴?哪种现象叫做受阴、想阴、行阴或者识阴呢?不懂教理的人,他用功不得力、不透彻;所以佛法在实际修行用功的时候,跟教理对应起来是非常好的。
下面给大家大概讲讲五阴
色阴区域:眼睛闭着时眼前漆黑一大片,而眼睛睁开时又看见世界形形色色的物体,这都属于色阴,色阴是一种坚固妄想。修行用功的时候经常回光返照,也叫心光内照,久而久之,通过甚深禅定,观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旦心光内发,坚固妄想就熄灭了,这时候你眼睛一闭,眼前不再是漆黑一片了,而是身体里面的什么物质都能看见,眼睛睁开除了看到形形色色物体,还能看见被墙和一切障碍物挡着的物体。里面也是一样,外面也是一样,如同琉璃。形状都能看到,但是都是透明的,这个时候身体能够穿越障碍物。
所以,我们绕佛念佛观照色阴,知道一切物质毕竟虚妄,我此色身及物质世界实为一大坚固妄想而已。一旦发现自己在色阴上,比如喜欢这个人,讨厌那个人。要提示告诉自己,不要妄起分别,心不要跟着乱转,静静地念佛,继续观照。
受阴区域:是心意识里面的各种活动状态,你没去想,但它自然而然地让你想这个,让你想那个,你控制不住。受阴让人心不能自在,本来可以静静地坐坐,受阴就会让人时刻出现各种想法。(注:受阴看似想阴,但是区别很大)受阴是虚明妄想,如果发现停留在受阴上,那就努力让心定下来,提起正念静静观照,知道它只是一种虚明妄想而已,它就没有了。受阴要是破了,此人从早到晚心里没有一个杂念了。
想阴区域:特意地去攀缘去想。执着追求的人、事、物,心里挂碍的人、事、物,特意去想。比如想着爱人,孩子,你所处的坏境,逼迫得你去想、考虑一些事情,或是看见哪个人讨厌,想陷害他,看见什么人喜欢,想诱惑他。心里计划着很多事情。想阴是融通妄想,一般情况下,发现想阴的存在,要提醒自己不要跟着这个融通妄想走了,不落在这个妄想里面,那么妄念就会减少了。想阴一旦破了之后,此人晚上没有睡梦、白天没有妄想。
有时候心里一下开心几天、又一下悲伤几天,自己也莫名其妙不能控制,这不是受阴和想阴当中,而是无量劫中的习气出来了。可用四念处或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对照解决,用佛法的正念去减少这样的烦恼。
行阴区域:没办法察觉它的存在,头发,指甲在长的过程,我们不会发现,一天一天变老过程,头发眉毛变白的过程都不会觉得。行阴是幽隐妄想,一弹指有多少个刹那,一刹那有多少个念头,凡夫心粗,很细微的念头无法察觉到。所以修行,一个是见地,就是理论;一个是功夫,就是心细,越细心的人,发现妄想越早,观察得越细。如果要是能观察得出行阴来,行阴破了,就已经出离三界,没有寿命,没有生老病死,不用轮回了。
楞严经里面五十种阴魔都是五阴里面的,五阴里面,每一阴十种魔,色阴、受阴、想阴的魔容易发现,它们基本在于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行阴和识阴这二十种魔,不好识别,部分在三界内,部分在三界外,行阴没破,出不了三界。
识阴区域:识阴是微细妄想,阿罗汉烦恼习气全断了,识阴破不了,八地菩萨才能破尽。最微细的念头,一弹指就有很多刹那,一个刹那又有很多念头,每个念头又分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微细得不可思议。等觉菩萨在微细妄想的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中,能把生相也能破掉,其他菩萨能破掉灭相、住相、异相,破不掉生相。最早破掉的是灭相,灭相最容易发现,然后发现异相,用功再加强,把住相破掉,在用功最细最细致的把生相破掉。生相是念头刚生的那个样子,住相是念头已经生起来了,异相是念头在变动着,灭相是念头已经准备要结束了,也就是你觉察到它的时候。用心细的人念头一起来他就能发现了,厉害些的人,念头刚起,他就马上知道,经常用功的人,他会察觉明显的很。用心粗的人,坐着,妄想起来半天还不察觉,等察觉过来,才知道我在打妄想,这就是考察修行功夫的地方,不用功的人,这个地方摸都摸不到。
生、住、异、灭,每一相又分四个阶段。非常非常的细,打坐、坐禅的人也好,念佛的人也好,把心的连续,紧紧观照下,里面的东西很多,这需要实际用功,不用功的人这些是摸不到的。对不打坐不念佛的人,这些没必要讲。会用功的人,打坐、绕佛念佛号,把“阿弥陀佛”提起,不要落在昏沉上,心里面把这些观照住,定力就会越强,观照的事物就会越细,用法相的名称去说,就叫智光。所以要识别妄想,一旦识别妄想、破掉妄想就是智的功夫。

最后,说了这么多,大家别忘了我讲法的根本话题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大家知道众生是由五阴组成的,而五阴的本质又是五种妄想(根本不存在的东西),那么请问:任何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超自然力量的陷阱


超自然力量的陷阱 

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自称为佛教徒,但仍相信各种神祇和精灵或任何声称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东西。于是我们落入了陷阱中。作为真正的佛教徒,这并非恰当的修持之道。如果精灵掌管我们的人生,那么业力在哪里?因果业力就不再存在了吗?因为众精灵掌管了一切啊。 

你会认为如果不乖乖听话或对那些精灵不敬,他们就会向你发怒。或是如果你不去礼敬某棵树,树神就会生气并惩罚你。如果你去礼敬了,树神就会保佑你,圆满你一切世俗的愿望。因此有些人无知地将这种误解应用到佛陀身上,认为我们不礼敬佛陀或佛坛,佛陀就会对我们大大的生气,而我们最终就会碰到意外或因灾难而受苦。如果这是真的,因果业力在哪里?如果有这种事情发生,那么因果业力的定律就不存在了。

要消除这种误解,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是灵性的哲学或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我们必须将灵性的哲学身体力行加以实践。 

心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 

然而,出于无知,我们大多对此并不了解。当我们听到诸如「上帝」、「佛」或「天神」之类的词汇时,会认为这些「高高在上的神明」存在于天外某处。我们有种习惯,往往向外寻求一切,颠倒令我们变得毫无方向。如果你认为佛或上帝存在于外,那么你就会被遗留在外。你期望一位外在的救世主赐你解脱,却无神眷顾,于是你发现自己身处绝望之境。当你醒悟时已经太迟了,你可能已经年迈或离死亡不远。 

通往灵性的正途是了解一切都在你的内在,因此要面对自心,发展自心。如果你明白心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即使目前你身不由主,但心理上会感到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表示某种自由自在的氛围已经产生。即使你在修行上还未成就,仍然有某种自由自在的感受。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佛法本身是灵性的哲学,基本上以灵性为基础。因此,修持佛法的人须对灵修十分重视。我个人喜欢说「佛法」而非「佛教」,因为「教」有种十分强烈的宗教含义在内,这是不妥的。佛法完全基于灵性修持而非过份笃信宗教。因此我们需要对佛法培养深入的了解,并尝试修持。

当我说佛法是哲学时,并不表示你们只须坐在那里再三思维,而不必有任何实际的行动。人们经常有种误解,以为哲学只是思想而无需实际行动。 

佛法是活泼的哲学,必须加以实修。实修需要本着排除由造物者主宰你的人生趋向的见解而行。与其相信有一位全能的造物者,不如相信你自己,增进对自己内在的了解,这是真正的佛法之道。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层境界


作者: 觉道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这类人,是以思维来解读经典。如论修行多久,他永远无法入道。好比世间的专家,他研究道理很多,但他无法入道。对于了生死,对于生命体验,他们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念佛老人。懂得多,不一定就代表他的修行正确。

  出现第一种境界的人,一般是专家,或者学佛久了,那些老油条,尤其是听了许多大德开示讲经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的人。这类比较危险。我早期就这么轻慢过《地藏经》,后来表示深深忏悔。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但念了会怕,感觉有鬼神听经,也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这类人,他一般不怎么用思维,他用心去念,所以他能打开法界的磁场,接触到鬼神道去。这个境界,又比第一类的人要高。虽然他刚学佛。有的刚学佛的人,信心很足。有的人学佛久了,成了老油条了。

  那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世界有鬼,不要觉得鬼在地府,他和我们是不同世界。告诉各位,鬼就是我们生命中错误的思维,以及错误的行为所导致的。只要我们有业障,身边就跟着鬼神。他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和行动,佛教叫做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在法界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变现出来,他就是鬼。

  有的人很排斥鬼,也很怕他。古人讲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自己做了错事,自然就会怕。错事有错事的磁场,你要去化解掉这个磁场。这个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因为只有消除了错误的思维,磁场后,你才能达到第三层。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弘一大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是富贵。很多人会认为说,《华严经》讲的是心地宝藏,《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我觉得,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我们念经,不要去思维,要去念,然后去感知他。你看《地藏经》中,释迦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都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

  还有一点,在《地藏经》中出现了许多鬼王。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证明?因为佛在这部经中,给主命鬼王授记成佛。《法华经》中,佛才给声闻罗汉,还有其他比丘授记。那《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是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

  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地藏经》中讲到阎浮提众生有业障,就是凡夫的生命显现出来,有所缺乏。也就是有业障。你必须去慢慢消除。这个业障,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不肯布施等,这些都是业障。一有业障,那生命中就会出现像地狱般痛苦。这就不够圆满。(文:觉道)



问答|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

问答| 什么是真正的出家?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著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著。执著从粗大到细微有很多层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有很多层次。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出离对广义欲爱的贪执。欲是想要,爱是贪著。仔细想来,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而对亲人、家庭的顾恋是欲爱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
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辞别自己最粗大的执著,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普通人由于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还是应该远离愦闹,给身心一个较为清净的空间。
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贪求名利,不功高我慢,另一方面别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故意滋扰,动摇妨碍你的道心了。对于没有证悟实相的普通人来说,剃度,受戒,远离愦闹,至寂静处,思维法义,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必要的。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出家。
“识心达本”是进一步的出家。“识心”指了知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心识前的显现。“达本”指了知心性无实。用佛法的名词说,就是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是出离更细微的执著,也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解无为法”,了知实相、现象不一不异,证圆成实性,心无所住,一无所执,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示现在家形象,却是在家出家,不著五欲,心无挂碍,但这是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妥。
以上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出家。不是这样的,就是在家。

不爱自己如何爱别人


不爱自己如何爱别人

如果人们认为佛教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那是再好不过,因为佛教是能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各种答案的工具。当然,如果你能正确无误地追随基督教,也是同样有益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别的宗教传统里,同样有许多非常有益的教义。 

虽然所有宗教皆有益处,但先 决条件是我们对灵性必须有某些理解,否则就如没有味道的食物一般。如果不加盐或其他调味品就喝汤,味道不会好到那里去。你得加调味品,让它变得可口。 

同样,宗教需要「灵性调味品」。如果你拥有「灵性调味品」,就能毫无困难地追随任何宗教,你不必成为佛教徒、基督徒或有任何宗教信仰,不必信仰任何宗教而能踏上灵性修持之道。

进行灵性修持表示你正进行改善人生的过程,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明白如何改善自己的人生,就自然知道如何关怀别人。当你明白了关怀自己的生命是何等重要,自然就会知道别人也需要帮助。你会知道别人可能无法照顾自己,而你愿意照顾他们。你不单会对人类有这种感受,甚至对动物也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极具创意与正面的事情,因为慈悲与仁爱由此而生,革命亦随之而来。你可以称之为信念,但我不想称之为信念,我喜欢称之为虔诚。你可以成为善良而虔诚的人!

然而,我们欠缺改善人生的灵性修持。我们不晓得如何改善人生,因此 也不懂如何爱护自己。如果我们不懂得爱护自己,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爱护别人。 

即使我们假装爱护别人,说些诸如「我爱你」、「我爱每一个人」、「我爱这」或「我爱那」之类的话,那都不是真的。如果你深入探讨自己的感受,就会发现自己并不爱任何人,因为你并不爱自己,那你如何爱别人呢?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你必须明白爱护自己是何等的重要,然后方能自然地爱护家人、邻居、动物以至一切众生。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没有三宝的加持,不能究竟得成就 佛七开示(三)(五台比丘果戒)

没有三宝的加持,不能究竟得成就 佛七开示(三)(五台比丘果戒) 


没有三宝的加持,不能究竟得成就
佛七开示(三)
想破掉五阴,要有一定的禅定。观照能力提起来之后,靠自己的力量断了色阴、受阴、想阴、行阴,修上去,最后就是识阴。《楞伽经》里面说,这个时候还得念佛依靠三宝的加持,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把三界之中贪、嗔、痴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了,观照到一个念头都没有了,在这个境界中是下不见众生了,上不见诸佛了【所谓证真空、堕偏真者是也】。这个时候,如果不念佛、没有三宝的加持,最后还有堕在二乘里面的可能性,甚至还有堕到外道里面的危险。八地以上的菩萨,如果不念佛,没有三宝的加持,也会有堕在二乘里面的可能;七地以下的菩萨,有可能会堕到外道里面。七地以下的菩萨智慧比罗汉厉害,禅定神通不如罗汉。证得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也有退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三皈依确实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按照六即来讲的话,三皈依有六个层次:理即三皈、名字三皈、观行三皈、相似三皈、分证三皈和究竟三皈。究竟三皈只有佛才有。经书上说:“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从我们现在开始皈依,到成佛还有皈依。
理即三皈:就是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所以说本俱三皈戒体。
名字三皈:听到三宝的名字了,也理解三宝的功德了,完全接受和相信佛、法、僧三宝了。
观行三皈:从见道位到破见思惑之前。
相似三皈:破见思惑,证得四果。
分证三皈:从四果到等觉
究竟三皈:妙觉佛果
三皈依学得究竟的话,绝对成佛!
忏悔法也分为六种:理即忏悔、名字忏悔、观行忏悔、相似忏悔、分证忏悔和究竟忏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四就是忏悔业障。

十乘观法和百界千如(五台山比丘果戒)

十乘观法和百界千如(五台山比丘果戒) 


(二)十乘观法和百界千如
所谓十乘观法,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掌握的十大要点,也就是佛法的十大根本。
第一、观不思议境。也就是说,当下一念之心,所谓“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是不思议境界,也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而“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为九乘之根本,称本修九,方堪入道。我佛法当中,必须以三皈依为根本,之后修一切法,方堪入道。也就是说,三宝在自己的心目当中,必须有最崇高地位和最重的份量,这种人修学佛法,才有成就的可能性。所以说,三皈依是佛法根本的根本。
第二、正发菩提心,这是大乘的根本。
第三、巧用止观安住道心(安住道心就是与自性相应,在密宗叫上师瑜伽),这是加持的根本。
第四、破法遍。以妙三观遍破邪、妄法,妙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就是正知正见,不破邪教绝对不可能得到大乘的成就。所以,以三观遍破邪教、邪法(当然,首先必须得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见,此乃僧宝的调服之德)。这是成就的根本。
第五、识通塞。持戒为通,犯戒为塞。灭恶为止,生善为作。止作双持,名为通法,所以说持戒是离欲、利生的根本。
第六、道品调适三十七道品是修法次第的根本。
第七、对治助开勤修福慧二资粮,在佛法中,如果不修忏悔、不修福报,是无法消除修法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的(密宗以百字明和供曼扎为修福消罪的主要法门)。所以说忏悔、修福是消除障碍的根本。
所谓“正道难发,须仗助道”。这就是前面给大家讲的正和助。当你正修一个法如果修不下去的时候,就必须修助道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加行,都是修福慧资粮的无上妙法。比如说你修三皈依如果遇到困难修不下去的话,这个时候就得赶紧把忏悔和发心加进去。同样,如果修忏悔法遇到困难修不下去的话,就必须把三皈依和发心加进去。就跟部队行军打仗一样,大军前进必须有前队、后队,左右冀部队的配合,这样进军才能安全可靠。
第八、知位次。知道圣贤的位次,可免堕入增上慢和退失道心的过失。《三皈仪轨显密双解》中给大家讲了“如果没有佛教的善知识,那么对修行的次第、境界的分析和成就的判断等,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所以说,善知识是正确入道的根本。
在讲三皈五戒的时候,讲过佛教中最低的圣位及其判断特征。最低圣位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初信(圆教)和初住(别教)。密宗是生起次第的成就,三十七道品是资粮道完成。这时候就自然显露出跟凡夫根本不同的一些特征了,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他就根本不是开悟证果的那个位次的人。
所以说,修学佛法的人必须要知道圣贤位次和修行的次第,先修什么后修什么,修到什么位次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修行佛法一定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第九、能安忍修定是断除习气的根本,大定断除大的习气,小定断除小的习气。四行观(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是修定的根本
第十、离法爱。能分辨相似佛法,不执著名气、不赶时髦。四念处和四法印是教理的根本。
然后再看,什么是百界千如?
六凡四圣这十个法界,把每个法界又分成了十个法界,就成了一百个法界。比如人类,可以分为人类当中的天人、人类当中的修罗、人类当中的畜生、人类当中的饿鬼、人类当中的菩萨以及人类当中的佛等等十个法界。再比如畜生,也可以分为畜生当中的天畜生、修罗畜生、人畜生、饿鬼畜生、菩萨畜生和佛畜生等等十个法界。诸如此类,其他八个法界都可以分成十个法界,这样十法界就成了一百个法界。同时每一法界都有各自的性、相、体、力、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特征(就叫十如),这样一百个法界一共就有一千个特征,所以就叫百界千如。而这一千个特征,每一个特征都对应着具体的众生、世间、五阴,所以又叫做三千百界千如。
前面讲过,百界千如等就是三皈之体。因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是不思议境界,也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而“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所以说,百界千如等,在这里就是三皈依,就是佛法之根本,“为九乘之根本,称本修九,方堪入道”。我们的心,“若能返观一念者,而能观之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观之境当体即真、即俗、即中,而佛地可阶矣”。诸位:这里的“所观之境”,正是我们“身之所依”,就是住持三宝;而“能观之智”则又是我们“心之所皈”,就是一体三宝。一体三宝也叫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金刚上师就是自性法身。所谓三宝三根本皆不离自性,如是才叫真实之皈依三宝也,所以才说“佛地可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