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

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 

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但所有的念头都只会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盘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做是真的,念头就会向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着,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着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有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不闻思学习,只知道一遍遍闷头做功课,更不顾及家里不信佛人的感受,由此给家人带来很大烦恼,这样“用功”学佛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


别人认真做功课,我们当然应该随喜。

修行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修行的具体路径也会不同。虽然多数人都会经历闻、思、进而实修这样一个过程,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往昔的因缘,这一世显现上没有经过多少闻思,便直接进入实修,也能有很好的修持效果。

有的人博闻强记,闻思的范围很宽;有的人一门深入,主要闻思自己专修的那个法。这两种情况,只要是能把学到的融入自相续,都很好。

所以我们没有神通的人,最好不要随意评判别人。关注自己的修行就好了,仔细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努力只在自已身上找错,不谈他人的是与非。

至于如何与家里不信佛的人相处,也是要视具体情况而论的。有的家人本身烦恼比较重,你信佛,他不高兴;你不信佛, 他照样不高兴。一味地迁就、迎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不能不考虑家人的感受。

怎么去平衡呢?根据我的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较为亲密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交流,是很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家人若反对你学佛,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不赞成佛法,很有可能他只是怕本来跟你交流就不多,你若再学佛而他不学佛,以后能一起谈的话、一起做的事就更少了。所以,你要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应该先打消他们的这个顾虑,多做情感上的沟通,就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亲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与你在情感上的联结、你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一些学佛者与家人间的矛盾,其实不是学佛与不学佛的矛盾,也谈不上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主要是亲人之间缺少正常健康的交流。

若是家庭成员间有比较好的情感沟通,即使信仰不同,也是能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一家人,再怎么有分歧,终究还是希望对方过得快乐。

——希阿荣博堪布

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慧律法師 
                                  


先辨真心才是佛,妄心是贼。
妄心是我们生死的轮回根本。
真心是我们了生死的根本。
所以,我们要用真心修行,叫做真如自性。

《金刚经》讲:心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
《楞严经》讲:心不是在内,不是在外,不是在中间。

为什么这样讲呢?
阿难就问佛了,要找心嘛,阿难心找不到。
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因为有七处征心,阿难一开始,错认为心在内。
佛陀就告诉他:如果心是在内,应当先看到你的五脏六腑。
心如果在内,你可以看到肺,看到心脏,看到胃、大肠、小肠。
阿难!何以你看不到呢?

为什么你看不到你的五脏,心脏、肺脏、脾脏、胰脏等等,大肠、小肠?
你既然说:心在内,为何看不到你内在的东西呢?
阿难想:嗯!那么,心可能在外。
佛陀就说:如果说心在外,回过头来,应当看到你自己的脸,你看得到自己的脸吗?

没有照镜子,你能看到自己的脸吗?不行!心不在外。
如果心在外,跟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啊!那么,成佛变成二尊佛了。
佛陀开示阿难:如果心在外,会先看到你的脸。
那么,心在外,身心不相关,如果成佛,变成一个内在佛,一个外面佛,讲得通吗?

阿难再想一想:嗯!那可能心在中间。
佛陀说:心既然在中间,那么一定有可以指出来的地方。是不是?
有左边,有右边,你才讲这是中间嘛!是不是?
阿难!中间在哪里?
佛陀要阿难讲一讲:你所谓的心在中间,中间在哪里?你指出来给我看看。阿难就是心找不到。

就是二祖去见达磨大师,慧可大师去见达磨祖师,所讲的那一句话,叫做: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这个就是这个道理。
《楞严经》这样讲: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金刚经》讲:心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这个都是讲妄想心。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佛陀这样讲?
过去心就是你所有的记忆,美好的记忆、恶的记忆,都一直记忆在你的内心里面。

所以,一般人一回想过去的快乐事,好像在幻想、梦想一样。
要回忆起以前痛苦的,就恨,所以,一直忘不掉过去,不晓得过去心不可得。

有一个法师,今年五十四岁,他的妈妈八十七岁,讲到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这个法师的妈妈还会掉眼泪,你知道她是谁了!你想想看,五十年前的事情。
想到我爸爸,她都还会哭,严不严重啊?

这《金刚经》一句话就解决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你现在所看的一切的执着、认识的东西,叫做认识论。
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讲:千万不要随着你的感觉而起舞,因为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因为法无定法。你认为好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吃。
你觉得这个人值得尊敬,另外一个人不一定觉得这个人值得尊敬。
因为每一个人,都随着感觉起舞。
这个就是生灭、无常、轮回的心。

内心的爱和恨都是不存在的

内心的爱和恨都是不存在的 

 慧律法师 
                                 


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我们看到佛像很庄严,向他礼拜,当然这是一念虔诚。
但是内心要充满了智慧,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
真正的佛是什么呢?
觉悟的心,一颗觉性。
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

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我们修行佛道,就是要如何呢?不要被假相染着了,为什么呢?
你过去的爱,不存在。
过去的恨,不存在,都在变化,过去心不可得。
我们现在呢?每一秒钟都在变化。
未来呢?还没有到。
所以我们现在要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就是要了解缘起性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安住了。
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安住于无所住。
无所住是什么地方?
无所着。
讲到这个就很难解释了,我们现在修行,都是用妄想心。

妄想心就是说:我在求佛道,有取舍的观念。
若是愈求佛,他就离佛道愈远,为什么?
现前一念的空性,我们的觉性,就是佛。
不必追求,只要于一切相,当下放下,离开执着、离开分别心,这一念觉性,
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但是因为初学佛的人没办法,所以就要慢慢的来。

每个人内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每个人内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 

 南怀瑾 




  我们的意识所产生的思想形态,在我们心中脑里,随时都有矛盾乱流,形成业力。任何一个人,随时在心中脑里,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随时自己和自己在争讼、打官司。除了能“自净其意”以外,“自讼”是随生命并存,永无停止的。

  所以道家的庄子,也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如果心兵不动,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们假如能够学养到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了,那才真是“知本”。

  孔子说“克己复礼”,这个“克”字,就是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譬如我看到他这条领带漂亮,想去把它拿过来,但理智马上就来了:“我为什么这样无聊?有这样下流的思想!”这就是克,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

  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

  “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

  当年我上峨眉山闭关,我写封信给我的朋友,我说禁语,准备三年不说话。结果,我那个朋友回我一封信,那才妙呢!他说恭喜恭喜!希望你能做到“心声”都不响了。自己内心都不说话了。嘿!这就是禅宗的棒子,他写这一封信就打我一棒。

  嘴巴不说话容易,自己心里还在那里说话。自己还找两三个人说话。有时自己还跟自己谈起恋爱来呢!自己想着自己,另外还想个对象,两个人怎么谈,又想到对方怎么笑。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啊!这是佛经上的话,怎么样去体会“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呢?我现在把我那个朋友送我的棒子再送给你。若做到“心声”都宁静了,那就差不多了,有点希望了。

  所以你要修道,在庄子的观念称为“心兵”,是天理人欲之争。人的欲望非常大,把这个欲望净化了,才走上道业的路。所以佛经有句话,“染缘易就,道业难成”,这个欲望一旦黏染住了,越来越严重,道业就难成。所以修道做工夫,心里头有干戈之相,天理人欲之争;只有人欲平了,那个所谓天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

  自己心中对自己不再斗争,在佛家讲是妄念平息。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妄念杂想平静净化了,就达到道的境界。这是把佛道的主旨用孔孟的观念思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个人欲净尽谈何容易!天人合一境界是人欲净尽了,天理才能流行。

  理学家也用道家、佛家、禅宗的方法静坐,从静来入手,可以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境界。不过他们是不盘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这是儒家坐法。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有老师教书,去找老师时一看老师坐在那里,大家不敢动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们是静坐,每天也规定时间。

  那么,“人欲净尽”何以能够做到呢?理学家讲变化气质,这个变化气质也是从佛家、道家里头拿出来的。气质就是这个肉体生命实际的东西,怎么把它变得过来呢?道家所谓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脱胎换骨,整个肉体都转换了,这也就是变化气质。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自身修养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这中间第一是讲生理上的阴阳调配,第二是讲心念上的善恶。后来佛经的翻译也借用老子的话,善业善行叫做白业,恶业恶行叫做黑业。由此可以了解,一切都是生理上的变化及心理上的变化。能够无妄想,无分别,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这是白业,不起分别。

  “守其黑”,黑业守他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不会去动丝毫恶业的念头。起心动念时的念念至善是菩提道,“为天下式”,是心理行为的标准,是至善无恶。心理的修养达到“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时,起心动念上不会有错,念念起来都是善念,与天心相吻合。中国文化上讲“天心仁慈”,无心是至善,“复归于无极”,最后归到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整理自《习禅录影》《原本大学微言》《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老子他说》

皈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 那么有哪些善神?

皈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 那么有哪些善神? 


佛陀说过:只要归依三宝,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是比较方便了,大多数佛教流通处,通常都有这些物品请购的,希望你们多去请购,带在身边,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体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疼;
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弥栗头旃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疮肿;
六,弥栗头阿屡呵(善供)——主癫狂;
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
八,弥栗头悉诋哆(善寂)——主嗔恚;
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弥栗头呵婆帝(善住)——主伤亡;
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坟墓;
十三,弥栗头必师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弥栗头伽隶婆(善帝)——主冤家;
十五,弥栗头罗师遮(善主)——偷盗;
十六,弥栗头修干陀(善香)——主债主;
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弥栗头戾谛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弥栗头比藜驼(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弥栗头师利陀(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弥栗头阿可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骂;
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