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方東美説五重唯识

方東美説五重唯识

方东美 
方东美(1899-1977),现当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方东美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宗教启示上说他是一个佛教徒,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五重唯识观的主要思想内容
五重唯识观在窥基大师的「大乘法苑义林章」中有详细的说明。
其第一重是「遣虚存实识」,认为心外的诸境,都是遍计所执为虚妄非有的,所以要遮遣;所存者又是什么呢?是以心内诸法,为依他起与圆成实为实,要留存。其实第八识为杂染根本,你纵然把前五识化成第六识,第六识化成第七识,第七识是个我执,然后再转到第八识,而第八识所藏的又是杂染的根本,藏了许多污秽种子在里头,所以这遣虚存实的实,是ㄧ个要不得的实;
第二种是「舍滥留纯识」,在所留存实的依他、圆成之中,识有八种,去分别识相时便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种。这里面相分是所缘的境,后三分是能缘的心,由于所缘相分系滥于心外的妄境,所以要舍彼而不取,仅留后三分的纯识。但是你把前面许多识变的层次辗转递变,转到第八识时,第八识本身是ㄧ个杂染根本,所以所留的纯识,还是杂染的根本;
第三重是「摄末归本识」,相分是识内所取的境,见分是识内所生的作用。这二者都是从识的自体分所引起,自体分为本,见相二分为末,所以离识的自体分就没有见相的末,因此,摄末归本就是要把流转识的后一段,溯流还原,回到第七识,第七识的根本是我执、我爱、我痴、我慢的中心,一切的贪、瞋、痴都集中在那(第七识)里面,然后再缘着第八识,其结果便将一切贪、瞋、痴、我慢、我爱、一切坏处都回缴到第八识去收藏起来,还是变成ㄧ个杂染的根本仓库;
第四重是「隐劣显胜识」,在八识的自体分中又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如胜之为王,应当是「决定藏论」里面的第九识,心所如劣为臣,这是隐劣法的心所,而彰显胜法的心王,但是当第八识还没有转灭以前,你得不到心王的第九识,你的一切还是要缴回到第八识,第八识还靠不上真如,只能靠到藏识,所以第四重唯识没有多大用处;
第五重「遣相证性识」是最重要,对于留在自体分的心王,是依他起性的事相,这个事相的实性是我法二空后所遣而成的圆成实性,也就是依他性的事相是空、要舍遣,才能证得圆成实性。



心理學和灵性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學和灵性的区别是什么?


今日话题
心理学和灵性,你认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这个话题?

今天和一位朋友聊起心理学与灵性的区别。朋友做灵性领域的工作很久了,也参加了一些心理学的学习,也接触了许多在心理学领域的优秀的工作者。

那,心理学和灵性,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议题:首先,灵性是什么?

我认识的很多人,对灵性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认为是神秘的、抽象的、玄妙的一些存在,比如神通、灵通;有人认为是高等意识和能量,高纬度的一些东西,外星人、第四密度第五密度之类;有人认为是道、真理、真相、永恒……

呵呵,好像我们应该先来探讨什么是灵性。

但其实讨论“心理学和灵性的区别”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活得好。人人都想要幸福,是心理学让人更幸福,还是灵性?我的朋友说,很多人学习灵性的东西那么久,可是越活越糟糕,甚至越来越自私。打着“爱自己”的幌子,行着自私自利、低情商的事。这样显然不是灵性开启应该呈现的状态。反而心理学,让人更加能够认识自己的问题和局限,而且学习了一些更加落地、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后,许多人化解了生活中关系方面、金钱方面、性格方面的很多困难和烦恼。似乎更有用。

朋友说,灵性太高深、难以抓手,而心理学的知识具体、实用,普通人需要这样的基础来打底。而事实上,你我,都是普通人。

那,对你来说,心理学和灵性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你学习过一些实用心理学,也参加过一些灵性课程的话,结合个人的亲身体验,你觉得它们俩的区别是什么!


明心见性:真心与妄心、主人与仆人

明心见性:真心与妄心、主人与仆人

元音老人 
真心与妄心
何为真呢?其实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没有真,怎么能起妄呢?譬如,必须有水, 风一吹才起波浪。 假如没有水, 风再吹, 波浪从何而起呢?这个真不在别处, 就在妄处!真和妄是一个东西, 正如波浪仍是水一样。 因此, 我们只要一转念, 不着相, 妄就变成真了。
因为我们不识真性, 所以才被迷妄所遮, 妄动不停。 一旦明悟一心, 息下狂心, 就是菩提。 心本无所生。 既无所生, 何有真、 妄之分呢?就因为我们执着了法相, 认为世间一切相, 形形色色都是有, 才分别这好那丑、 这真那假。 假如你知道一切相都空无自性, 宛如空花水月, 不是真实的,无可执取而彻底放舍,你就于离念处荐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复有真、妄之分了。所以真和妄,不过是一时相对的权说, 不要认为一定实有。 真尚没有, 哪里有妄呢?佛经在讲到这个真心和妄心的时候,有许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禅师是宗下的大德。 他作了一个偈子: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始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这个偈子一出, 大家都慌了。 识神是我们所说的魂灵, 是假的、 是妄心。
真如是佛性, 是真实不动的。 所以不能把识神当作真如, 你必须分别清楚, 弄错了, 就生死不了。
于是, 大家就起了纷争, 识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一般人至此都不敢问津了。 真如和识神相差太远了, 真如是佛性, 是不生不灭的; 识神是假的, 是生生灭灭的。 二者怎能相提并论呢?真实讲来, 识神就是真如, 真如就是识神。 正象前面已经讲过的, 水就是波, 水被风吹了, 或被什么东西鼓荡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水。没有水,波怎么会起呢?离开了水,波也就没有了。 这波浪就比方为识神,是动的,一时生起,一时灭掉,是有生灭的,以动为相。水比方为佛性, 始终是平静的, 不是动相, 而是静相。 二者看起来是两回事, 其实是一回事, 因为二者皆以湿为体。
既然我们晓得了佛性和识神、 真心和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 我们何妨利用识神、 妄心,处处起用呢?假如我们象泥塑木雕一样坐在那里一直不动, 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没有得自在受用呀! 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成自在无碍、 妙用无边、 广度众生的活佛, 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 假如一点妙用不起, 佛法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 修行人不要误认为, 死坐在那里不动就为好。 有些人说这个人功夫真好, 坐了七天七夜, 十天十夜, 或者几年, 几十年, 几百年……这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枯木禅,死掉了,变成土、木、金、石了。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

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 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著外面的环境, 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 而念念流浪在外。 逢到好事顺境、 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合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我们要随缘起用。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著相,心无所住,就像别人在做一样。做过之后,就像未做过一样。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摘自《 心经抉隐


誰能看見因縁,谁就能见到法 | 稻杆经系列 · 五十六

誰能看見因縁,谁就能见到法 | 稻杆经系列 · 五十六

 慈诚罗珠堪布 

所以,主要的一个在第二课已经讲过了,如果因果当中只有一个东西存在,另外一个东西不存在,那么存在的这个东西,他怎么去发挥作用,他怎么把他的能量传递给不存在的东西呢?

不存在的东西就像虚空一样,根本不存在,连什么东西都不是,这样子那他传递什么?给谁传递?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入的去思考一下,这个不是教条,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推理,大家好好去思考一下。

我们会发现原来果真的不是因生的,因和缘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果,这样子以后,像前面佛说的,谁能够看到缘起谁就能见到法,谁能够看到法,谁就能见到佛实际上缘起,我们学得比较深入的话,那我们就能够证悟空性,证悟了空性以后,我们能够见到佛,见到什么佛呢?见到佛的法身,这非常重要。

所以佛教的显宗基本上没有其它的方法,就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打破我们自己所有的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这些执着,全部打破,全部打破完了以后再去修,去消化,这样子时间长了以后,虽然这是一个理论,但是,这个理论串习了以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理论了,他就变成了自己的体会、体悟,这个叫作证悟。


希那穆提:不要对抗习性

希那穆提:不要对抗习性

克里希那穆提 
问:我有一个主要的习性,从有记忆以来,我就在和这个习性奋战,它一定是自小形成的。以前没有在意到想要更正它,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愈来愈根深蒂固。有的时候它会消失,不久又会重现。我似乎无法把它去除,但我又想彻底控制它。为了克服它,我已经快要发疯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克里希那穆提(简称克):从你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你积习已久,但是你又培养了另一个习惯——奋战。你以为培养另一个习惯就能克服前者,其实只是否认了前者的存在。当你无法去除前者时,你就为自己的弱点感到内疚、羞耻、沮丧,甚至愤怒。前面的习惯与后面的习惯是一体的两面:缺少了前者,后者不可能存在,因此后者只是前者延伸的习惯罢了。一开始你只有一个问题,现在却有了两个。

问:我知道你想要说些什么,因为我知道你总是提到觉察,但是我无法永远保持觉察。

克:现在你有好几个问题同时在进行:首先是那个最初始的习性,接着是想要去除它的欲望,然后是因失败而产生的挫折,最后是决心要永远保持觉察。这些思想的网路会出现,完全是因为你想去除那最初的习性,这是你唯一的动力,在那个习性和奋战之间,你一直企图平衡自己。你不知道习性不论好坏都是困扰。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可能不费任何力气、不培养相反的习性、不透过不间断的警戒来压抑,便能突破某个习性?不间断的警戒只是另一个习性,因为它是以前的那个习性造成的。

问:你的意思是,我能不能去除习性,而不造成复杂的反应网路。

克:只要你想去除它,那个复杂的反应网路就在运作了。现在要去除的本身便是反应的网路,因此你并没有真的停止这个反应。

问:不管怎样,我总得做点什么吧?

克:这表示你被这份欲望所掌控了。这份欲望及其反应和你先前的习惯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相依相生的。上等与下等并无不同,因为上等就是下等,圣人即是罪人。

问:那么我什么都不该做了?

克:你所做的都是在培养相反的习性。

问: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我不是又回到了原有的习惯?

克:真的如此吗?如果你知道破除某个习性就是在培养另一个,那么只剩下一个行动,那就是不去对抗习性。无论你做什么都还在习性的模式中,因此什么都不做,也不奋战,便是最高的智慧。如果采取任何行动,你就回到了习惯的范围中。看到这一点,你立刻感到释放与轻松。你看到培养另一个习性来对抗头一个习性,并不能真的加以制止,于是你就不再奋战了。

任何一种抗拒,都会助长习性。但这并不意味应该持续某个习惯,你只是觉察它,同时觉察到相反的力量也是一个习性。这份觉察告诉你,不论你怎么做,都会形成另一个习性。你一旦观察到这整个活动,你的智慧就会告诉你,不要再对治习性了。根本不要注意它,不要对它产生挂碍,因为你愈是挂碍,它愈有力。

现在智慧在运作,也在观察了。这份观察和抗拒习性的那份警戒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有了这份观察的智慧,它自然能对治习性,但不是意志力或下定决心的戒除。因此重要的不是习性,而是对习性的了解,因为它能带来智慧。这份智慧能使你保持清醒, 然而其中没有欲望或意志力。前面的例子,习惯与抗拒是面对面的;后面的例子则不和任何东西对立,这便是智慧。助长习惯的抗拒会在这份智慧中衰萎。

问:你是说我已经去除了我的习性了?

克:慢一点。不要太快下结论。比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也就是智慧。这份智慧是神圣的,因此不要以微不足道的小把戏把它削弱了。你的小习惯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有智慧,习惯就不足道了。如果没有智慧,那么习性之轮就是你仅有的东西了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健康的人格有多重要?

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健康的人格有多重要?

一、在童年培養健全的人格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在幼兒時期,人類就漸漸形成了一種生活模工,並根據形成的生活模式產生了生活的主觀目標,由此在童年時期形成人個的人格。
要矯治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則必須從他的童年入手。因此,教育兒童的首要,也是核心問題,即為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健康的人格。並且,矯治兒童人格的方法必須正確。



要在童年時期,培養和建立兒童獨立、勇敢、自信、不畏艱難的美好品質,並且培養兒童與他人、與集體的合作能力。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並且,有些問題無法避免。在問題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只是表象,這些問題的根源,都直指向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優越而做出的錯誤選擇和錯誤方法。要真正從根源上幫助問題兒童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對人格的形成和結構有深刻的理解。
二、從自卑感到心理補償
所有的兒童都容易產生一種天生的自卑感,但這種自卑感會激發兒童想像力的發展,會讓兒童嘗試着以改善自身的處境來消除自已的自卑心理或者緩和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學將兒童表現出來的這一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np80007s7n96372o46n.jpg



三、補償型性格的特質
我們將那些明顯表現出補償性的性格特徵的兒童分為三種類型:自出生就身體衰弱或者存在器官缺陷的兒童;自幼受到嚴厲管教、極少感受父母關愛的兒童;自幼就被嬌寵的兒童。
以上三種基本處境都會讓兒童出現欠缺感和自卑感,並且會刺激兒童在內心中形成超越其自身潛力的雄心。膨脹的野心和自卑感都會按照固定的節律循環再現。過度的自卑感能夠激發兒童膨脹的野心,而兒童膨脹的野心有時又會成為他們心靈的毒瘤,讓他不願意安分下來。這種即不安全又毫無意義的行業本身是結不出任何果實的,因為它會遭受野心的過度澆灌。這種膨脹的野心又會與兒童自身性格中的某一癖性糾纏在一起,不斷地加深對兒童的刺激,使他們變得更加敏感,並且讓兒童能很輕易地對傷害或蔑視的行為發怒,並最終出現過度自卑的情況。


這樣的兒童雖然會正常地長大成人,但他們的才智和能力卻依舊沉睡着。他們會出現「神經兮兮」的表現,有一些怪異的性格。這種兒童如果發展到了極端,最終會發展成一個不負責的人,甚至會走向犯罪,因為他們大腦中上只有他們自己,而沒有任何別人的存在。他們是絕對的道德上的心理上的自我主義者。他們中的某些人會選擇逃避客觀現實和事實,用這樣的方式給自已構建一個嶄新的夢幻的世界。在他們看來,他們那夢幻般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就這樣,他們終於成功地感受到了心靈的安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心中虛構了一種現實,借些來獲得心靈與現實的和解。
四、社會情感
已經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在無論那中類型的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所表現。社會情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晴雨表。社會情感對於兒童以下時的正常發展起着決定性和指導性的作用。無論那方面的社會情感存在任何障礙,兒童的心理發展都會受到危害。


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自我成長

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自我成長

「性格是一個人看不見的本質。」——德·穆迪
性格是什麼?




性格(Personality)是指人們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思想、情緒、行為、態度的總稱。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
性格主要表現在「做什麼」和「怎麼做」兩個方面,「做什麼」反映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怎麼做」反映了個體的行為方式和特點。性格是包含在人格結構當中的,體現了人的本質屬性,並且最能表征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特徵。性格是由許多特徵組成的複雜心理結構,其具有的特徵有:態度特徵、意志特徵、情緒特徵、理智特徵。
1、態度特徵
性格的態度特徵是指人對待現實的態度方面的特徵。它是性格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人接受現實生活的影響,總是以一定的態度給予反應。由於客觀現實的多樣性,因此,人對現實的態度的性格特徵也是多種多樣的。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src=8121631.gif

(1)對自己的態度特徵。例如謙虛謹慎、自尊、自信、自律以及與之相對的驕傲、自卑、自棄、大方或羞怯等。
(2)對他人、集體、社會的態度特徵。表現在這方面的性格特徵主要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富於同情心、誠實、正直、有禮貌等;與此相對立的有對國家和集體漠不關心、自私、孤僻、虛偽等。
(3)對學習、工作、勞動和勞動產品的態度特徵。表現在這方面的性格特徵主要有:勤勞或懶惰;有責任心或粗心大意;認真或馬虎;有首創精神或墨守成規;節約或浮華等。
2、意志特徵
性格的意志特徵是指人在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時表現出的心理特徵。
1)對行為目標明確程度的特徵,主要有:有目的性或衝動性;獨立性或易受暗示性;有組織紀律性或放縱性等。
2)對行為自覺控制水平的特徵,例如主動性和自制力等。
3)在緊急狀態或困難情況下表現的意志,主要有:勇敢、果斷、鎮定和頑強等。
4)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貫徹執行方面的特徵,例如有恆心、堅韌性、執拗、頑固性等。


3、情緒特徵
性格的情緒特徵是指人產生情緒活動時在情緒的強度、穩定性、持續性以及主導心境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
1)強度特征。表現為一個人的行為受情緒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緒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例如有的人情緒情感體驗比較強烈,一經引起,難以用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有的人情緒情感體驗則比較微弱,總能保持平靜,易於用意志控制自我情緒情感。
2)穩定性。表現為一個人的情緒波動幅度的大小。有的人情緒容易波動,起伏程度大;有的人情緒一直比較平靜,自我控制強,不易看出起伏波動。
3)持久性。表現為情緒活動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影響身體、工作、生活的久暫程度。有的人情緒活動維持時間短,稍縱即逝,不着痕跡,有的人情緒活動持續時間長,對自我心理影響較深。
4)主導心境。情緒對人的身心穩定而持久的影響即形成心境狀態。心境狀態在不同人身上有顯著差異性,因此,每個人都具有主導心境。有的人總是心境開朗,振奮快樂,有的人則多愁善感,抑鬱沉悶。


src=8121631.gif

4、理智特徵
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人在認知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徵,又稱性格的認知特徵,主要指人在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等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和風格的個體差異。例如表現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動與被動、詳細與概括;表現在記憶方面的有主動記憶與被動記憶、形象記憶與邏輯記憶以及記憶的快慢、保持的是否持久;表現在思維方面的有獨立型與依賴型、分析型與綜合型;表現在想像方面的有廣闊與狹隘、豐富與貧乏。
性格和氣質一樣嗎?


有人分不清性格和氣質,覺得不都一樣嗎。或者是將兩者混淆了,比如說某人的性格活潑好動,某人的性子太急或太慢。其實說的是氣質,而非性格。
氣質
氣質(Temperament)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孩子剛一落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有的孩子愛哭好動,有的孩子平穩安靜。氣質相當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脾氣、秉性或性情。
src=8121631.gif

古希臘的醫生希波克拉底很早就觀察到人有不同的氣質,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些體液來自不同的器官,黏液生於腦,是水根,有冷的性質;黃膽汁生於肝,是氣根,有熱的性質;黑膽汁生於胃,是土根,有漸溫的性質;血液出於心臟,是火根,有乾燥的性質。
蓋倫在希波克拉底體液說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氣質,創立了氣質學說,後來在他的理論基礎上,氣質說發展成為經典的四種氣質。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
膽汁質(bilious temperament),其特點是「情感發生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屬於這一類型的人都熱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反應迅速,情緒有時激烈、衝動,很外向。
多血質(sanguine temperament),其特點是容易形成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等品質;也容易出現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等特點。這種人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變換等等。這種人適宜於做要求反應迅速而靈活的工作。


粘液質(phlegmatic temperament),這種氣質的人平靜,善於克制忍讓,生活有規律,不為無關事情分心,埋頭苦幹,有耐久力,態度持重,不卑不亢,不愛空談,嚴肅認真;但不夠靈活,注意力不易轉移,因循守舊,對事業缺乏熱情。
抑鬱質(melancholic temperament),這種氣質的人,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抑鬱質的人為人小心謹慎,思考透徹,在困難面前容易優柔寡斷。抑鬱質的人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緻、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氣質與性格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相比起來,性格的社會性更強,氣質的生物性較強。氣質更多的受到人的神經活動類型的影響,而性格則是在後天形成的,更多的受到了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性格形成晚且較易變,氣質形成早且不易變。具有相同氣質類型的人可能性格特徵不同,而性格特徵相似的人可能氣質類型不同。比如說,同樣是勤勞的性格特徵,多血質的人表現出精神飽滿,黏液質的人表現出踏實肯干。當然,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蓋和改造氣質,使氣質服從於生活實踐的要求,比如飛行員必須具有冷靜沉着、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在嚴格的軍事訓練中,這些性格的形成就會掩蓋或改造膽汁質者易衝動、急躁的氣質特徵。

src=8121631.gif

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性格的形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一般而言是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和自我教育。
遺傳
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氣質影響着性格特徵的外部表現,就是由神經類型的特性決定的。例如,在不利的客觀條件下,抑鬱質的人比膽汁質的人容易成為懦夫,而在順利的條件下,膽汁質的人比抑鬱質的人容易成為勇土。多血質的人善於與人交往,而粘液質的人難於與人相識。研究還說明,神經系統的某些遺傳特性也可能影響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緩某些行為方式的產生和發展。但是性格作為人的對現實的態度及行為方式的系統,主要是由社會關係決定的。遺傳對性格的形成有些影響,但它不起重要的作用。
家庭
孩子出生後最先接觸到的環境是家庭。父母則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與孩子接觸的人,父母在撫養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提供了生理和物質的需要,還提供了心理的需要。同時,父母在養育了子女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童的人格,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更對兒童產生極大的影響。
早期有Baldwin等人進行了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研究中對父母的行為依不同維度區分,如民主與權威,前者尊重兒童個性,處事客觀、講理,而後者則採取任意和獨裁的方式。結果發現,在民主方式下發展的兒童比較活潑、外向、好奇心強,富有創造力和建設性,而在權威方式下發展的兒童則較內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創造性(ES Lander2015)。  
Levy對親子關係的研究表明有些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傾向於過度保護。並且有兩種情況的過度保護:一種是過度保護並且縱容,這種類型的母親是這樣想的,"我是他的母親,我應該儘可能滿足他的要求";另一種是過度保護和支配,這種類型的母親是這樣想的,"他是我的孩子,他必須照我的願望去做"。過度保護的母親與孩子接觸過多,老是將孩子當嬰幼兒看待,禁止獨立活動。若是過度保護且縱容的話,孩子會變得不服從,過多和過度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性強。但若母親是過度保護而又支配時,孩子會變得被動、順從,缺乏創造性(KI Sato1999)。  
Coopersmith的研究表明,在兒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的態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孩子的理解、關心、尊重,恰當的指導與管教可促進自尊的發展,而缺乏理解與關心,放任或者過分嚴厲,處罰不當則影響自尊的形成,或造成較低的自尊感(BW Johnson1083)。
學校教育
已有研究表明,老師對兒童熱情和鼓勵的態度,促進了兒童的自信心發展,使兒童敢於面對失敗,將來更富於創造性。通常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老師,一種是權威的,另一種是專制的。權威的老師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濫用權力。對兒童進行指導,設立目標,他注意兒童的心理需要,鼓勵兒童的求知慾、創造性、自尊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老師促進兒童遵守紀律、自製、主動、有進取心。專制的老師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得聽他的,批評指責較多。結果兒童感到壓抑、被動、缺乏自信、缺少責任感。
社會環境
Krodber指出:"人類心智廣大的可塑性,幾乎全部為他周圍的一切所決定,其中最大的影響力也許來自個人所生存的社會。"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中的一員。人與社會相互影響,因此,人的性格形成與社會文化是分不開的。 不同社會文化都有其特點,有共同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或共同反對的行為模式。行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會文化中大多數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種共同人格特徵,即所謂民族特性。例如,一般認為馬雅印地安人具有獨立、勤勞、誠實等優點,但也有競爭性差、不善於表達情感的特點。與之形成對照,亞羅印地安人都是依賴性強,缺乏進取心,掩飾(Krodber1997)。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有主觀能動性,有自我調控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國偉大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因為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明顯影響着性格的形成.兒童把自己從客觀環境中區分出來是性格形成的開始.從此,就開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當然,這種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導、幫助下實現的.隨着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來越強.兒童的性格形成也就從被控者變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產生一種「自我鍛煉」的獨特動機。
性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1、人的性格決定了人的獨特行為
個體不同的性格決定了各自不同的行為,包括一些日常的生活習慣、身體語言、筆跡等,都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比如經常低頭的人通常討厭過分激烈的事情,交友比較慎重;經常到處張望的人,是具有社交性格的樂天派,對什麼都充滿興趣;經常腿腳抖動的人,通常很自私,很少考慮別人,但是對自己感到很滿意。
在筆跡方面,我們通常會注意到,漫畫家、設計師、從事美術工作的人員寫起字來通常比較緊湊、下筆的力道也比較穩健。與之相對,教師、科研人員寫字的字體比較小,下筆要輕,多寫連筆字。性格直爽、明朗的人寫的字會很大;注意力集中、不常被情緒左右的人寫的字比較工整;而那些注意細節、稍微有些神經質、想像力豐富的人寫的字會比較小。
2、性格影響人際交往
性格不同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學會在不同之中,發現共同之處。比如,你若是一個性格平和的人,你給張三提意見,可能言辭不那麼激烈,語氣也比較委婉。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剛直倔強的人,他給張三提意見,可能是單刀直入,語言尖銳,甚至可能轉而批評你;說你給別人提意見轉彎抹角,是鈍刀割肉。這時候,如果你只看到那個直率的人開展批評的態度和方式和你不一樣,覺得它太魯莽,太不講情面,你可能就會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來。如果你除了看到你們兩人提意見時的方式不同之外,還看到他和你也一樣,也是出於一片好心,真心幫助朋友。
3、性格影響人生走向
若干年前廣州某所大學中文系大三的一個學生跳樓自殺。事情的起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這個學生便秘了。第一天很辛苦,第二天更辛苦,第三天還是拉不出來,他說我死掉算了,第四天就跳樓死了。這就是性格問題,這個人性格太孤僻,而且依賴性很強,自主性很差,有問題不知道解決。平時他跟老師、同學也很少交流,如果多交流的話,便秘有很多方法可以治,就不至於這樣了。 前幾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個博士生快要畢業了,跳樓死了。什麼原因?她本來在山西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讀了博士,戶口也遷到了北京,快畢業時到處找工作。她要求很高,人家都不用她,沒有一個單位錄用她。她感覺到很失望,讀了博士也沒有單位用他,於是就跳樓死了,這也是性格的缺陷,自己對自己期望過高。
性格可以改變嗎?


性格具有穩定性並不是說他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塑的。性格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形成後,生活環境的重大變化一定會帶來他性格特徵的顯著變化。
如果你不喜歡你現在的性格,那麼請記住,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1、寫下你的計劃
你想要什麼樣的改變,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兩者缺一不可。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開始戰鬥之前你應該要知道自己面臨的是什麼。
你該如何預測新的性格對你整個人的成長有什麼作用?在這個階段,很多人會得出的結論,認為人格改變是沒有必要的,有必要改變的是對你與他人的交際有負面影響的一個小的習慣。
2、不要給自己貼上標籤
當你認為自己害羞而保守,你會將這種想法作為支點。你為什麼不要去參加周五派對呢?……沒錯。你根本沒有理由。當你不再給自己貼標籤,整個世界就為你打開了。
3、假裝自己,直到成功

如果你想變得不那麼害羞,練習多去與人交談。如果你佩服那些讀過很多書的人,就開始看書。勇敢踏出去。人們會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但還是有辦法去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