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口渴有生理病理之分,盲目喝水,易酿成重症大病:

口渴有生理病理之分,盲目喝水,易酿成重症大病:

原创 陈彩声 经方漫谈

   当今医学专家,天天叫人要“多喝水”。在专家们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宣传鼓动之下,“ 喝水能治病,能防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让矿泉水公司,资本财团,多成世界首富。
   其实口渴原因,也有多种,有生理口渴与病理口渴之分,宜分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的。
    先说一下生理性口渴:
    一,什么是生理性口渴?比如吃了太咸的饮食,太咸的菜肴,引起暂时口渴,这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又比如重体力劳动,或激烈运动,或烈日下劳动,出汗较多,容易引起口渴,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口渴。这时如果没有好的汤饮或水果之类解渴,当然只好喝些水以解渴,对身体並无不良影响。
    还有一种口渴,就是伤寒发热,引起肠胃大热的口渴,这时也可以少少喝水,並无大碍,最好是吃白虎加人参汤,才是治本之法。只喝水,並不能解决问题。
     二,病理性口渴:
     1,体内积太多水,废水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能引起严重口渴,可兼有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或头痛呕吐,或汗出发热,身体困重等症。这时候的口渴,是由体内积水所引起,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水饮内停。排除体内积水,为首要任务。如果以为口渴厉害,就去多喝水,必致恶化,可致死亡,如五苓散证,猪苓汤证,都属这类病症,尤以五苓散证为多见。
     数年前,曾治山东一老头口渴厉害,多喝也不能解渴,投以五苓散利水,口渴立止。
     2,肾气虚引起的口渴,如肾气丸证。《金匮要略》说:“男子消渴,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丸主之”。30多年前,我村一男子,30许,口渴厉害,喝水不止,小便清长。医院不知治疗,竟至双目失明。继续治疗,终至死亡。
    水性阴寒,离开温度,就是冰块,大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喝水以伤肾,其能久乎?
    3,虚劳口渴。小建中汤条文:“虚劳里急,悸,衂,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炊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如果觉得咽干口燥,就去“多喝水”,而不进行正确的治疗,必死。
    4,瘀血引起的口渴。《金匮要略》说,“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这种瘀血型口渴,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必变症百出,相当危险。
    5,阳虚引起的口渴。《伤寒论》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大概六七年前,我村一老头,89岁,大便四日不解,虽苦苦努挣,终不得下。据说口渴厉害,整夜喝水不停,仍不解渴。吐了两口鲜血,吃饭即吐。他医治疗无效,叫我看看。见脉数苔黑,知是脏腑大寒,乃投四逆加肉桂硫磺半夏,重剂投之。服后脉数渐缓,口渴渐减,次日便通,数日痊愈。据说又多活了4年,93岁那年,因他故去世。
    这例病人,如果认为口渴,就任其多喝水,估计不出几天,必不可救。
    脏腑大寒,为什么会口渴?因为寒则水不化气,津液不升。正如秋风冷冽,水气不升,空气干燥,能引起手足皲裂,是同一道理。可见寒能生燥。如果盲目滋阴,必死。
     《内经》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意思是说,有了阳气(温度,能量),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各种物质,自能生长出来。水能灭火,水多则火衰。火衰则体内温度低下,能量不足,毛细血管因寒收引闭塞,血行不暢,于是绝症丛生,性命休矣。
    古人绝不主动喝水,更不刻意喝水。健康无病之人,饥则食,渴则饮,顺其自然,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哪有象当今的“砖枷”,叫人“不渴也要喝水”的?这些医学专家,怕医院的病人还太少吧?想发财想得发疯了吧?
    宣传医学真理,保护人民健康。
    欢迎好友转发。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4.11.18.晚。


從我的iPhone傳送

倪海厦:大肠健康与肝脏排毒密切相关,推荐一个有效排毒法

倪海厦:大肠健康与肝脏排毒密切相关,推荐一个有效排毒法

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名医药典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肝病,不管是想要调理脂肪肝,还是肝囊肿、肝炎等等这些肝病,大家通常都会纠结于肝脏本身。
但是这样往往疗程长还有依赖性,不妨把目光放到大肠。
倪师曾讲到治肝,一定要治大肠。
因为中医上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肝病很容易影响到脾胃,要注重补脾胃。
而中医里所说的“脾胃”,其实指的是包括大肠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
而且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被称为解毒之脏,那解出来的毒往哪里排呢?就是通过一根血管和肝相连的大肠。
大肠通畅了,肝气才能带着积毒向下排出,那么也不会再郁结生湿、生热、生痰来进一步损伤肝脏了。
并且大肠不通,血液、浊气就会上逆到肝,把肝充大了就会去顶我们的胃,这也是为什么的肝病的朋友会出现有恶心、胃痛、食欲差等症状。
所以说如果你有便秘的情况时,可要当心肝脏了。

那如此说来,我们调理肝病时,还要注重肠胃。
对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叫做大柴胡汤,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增加了白芍、枳实和大黄,去掉了扶正的人参和甘草。
大柴胡汤由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用量仅供参考。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调少阳枢机。
柴胡升肝,黄芩降胆,一升一降能够把全身气机调理通畅,有利于毒素排出,也能防止肝脏再郁而生火、生湿。
枳实、大黄为承气类方,通腑降浊、推陈致新,擅长泻下通便,破积滞。
半夏、生姜健脾养胃、降胃肠之气,脾胃运化功能强了也有利于大肠的通畅和肝疏泄功能的恢复。
芍药、大枣为补阴血、阴津之药,配伍枳实、大黄,防其攻下伤阴之弊,配柴胡、黄芩,木郁达之而下源不绝。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关于大柴胡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其一,提到“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针对大黄用与不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荡涤肠胃,安和五脏,推陈致新”,指出大黄为下瘀血、推陈致新之品。
条文中大黄的煎服法提示,大黄同煎寓意以下瘀血,如为通导大便,大黄是后下的。
其二:“与大柴胡汤,下之”的“下”不是下法,是和法,是病邪从下而解,从二便而出。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意在说明大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汗出伴有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发热性疾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指出大柴胡汤证腹诊的重要性,注意鉴别,腹诊是应用大柴胡汤的重要指征和依据,心下为膈下胃脘的部位,从剑突至两肋弓下,即腹部,这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
而大柴胡汤的舌诊:舌苔有无均可以用,腹诊是第一位,舌脉作为辅助参考依据,临证时需要结合患者整体病情使用。
这样看下来大柴胡汤以攻为主,提醒大家,如果你体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搭配淮山药、党参之类补虚的药材。
只要中医药治疗运用合理,辨证施治准确,疗效是肯定的。
注:以上为健康科普内容,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辩护指导下应用,切勿去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


從我的iPhone傳送

触犯三昧耶戒不及时忏悔,即生成办解脱不可得

触犯三昧耶戒不及时忏悔,即生成办解脱不可得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上师:

前两天我们从见解、修行方面讲了很多,尤其是见解和修行,针对我们当前的行为,比如根据每个人的条件,无论你修学什么样的法,这样的法该如何修行,乃至凭借这样的修法能达到什么样的见解等等,前两天也已经说了不少。
那么今天我们稍微谈一下行为——持戒。因为有时候我们说见解的重要性,有时候讲解修行的重要性,但今天我们讲解行为——持戒的重要性。在前两天讲解共同前行的时候也说,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第一要持戒,以及往昔很多续部当中讲解,若要是不守持三昧耶戒,就如同把炒熟的种子埋在地下,希望上面长出苗芽,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说若一个破戒的弟子,无论平常看似他在行持很多善法,当然,亡羊补牢,说完全没有功德,当然不能这么树立,但总之要想即生成办解脱是很困难的,因为破戒已经对即生成办解脱造成极大的违缘障碍。所以平常在行为当中,持戒是非常重要的。
从三皈依戒到密宗的三昧耶戒,有关持戒讲了很多很多,但今天我们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自从已经受到灌顶、导师给我们赐予解脱法开始起,我们就要守持密宗三昧耶戒。密宗三昧耶戒有很多很多,比如密宗分为外三部、内三部,每个部都讲解与自宗相同的一些三昧耶戒,但今天我们站在总括的角度当中讲解,主要是十四条根本誓言。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平常也在往这方面作忏悔,甚至也在学习类似的三昧耶戒,平常都尽可能往这方面清净守持。就像刚刚说到的,若要是触犯三昧耶戒,它的过失相当于把炒熟的粮食、种子埋在地下,无论你等待多久,甚至往上面浇水、上肥料等等,但它永远不会发芽。一个犯戒的弟子,平常无论从事多少善行,即生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持戒的重要性。
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是(不)诽谤金刚上师。自从我们进入佛门到今天,可能接触过很多很多导师,导师总分为六种上师,包括一般的导师、皈依上师、酬忏师,还有为你讲解续部的上师、灌顶上师和为你赐予解脱法的上师,分为六种上师。六种上师当中,只要和这位导师结上法缘,这位导师的性质、他的形象已经改变,已经是你重要的导师了,若要是对这样的导师心生诽谤,这时候罪过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哪一种导师。当然在导师当中,我们接下来还要分为外三上师和内三上师,后面的三上师称之为重要当中的重要上师。但这六个导师都称之为重要导师,因此只要与一个导师结上法缘,那么决定不能再诽谤这位导师了,不能再说这位导师的过患了,再不能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诽谤导师,比如随着个人的情绪飘动,就把所有不满都发泄在这位导师身上。
曾经喇嘛仁波切说过:“我身边的这些导师是否是真正的化身,我知道,也用不着你们来说这位导师是与不是。”因为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站在个人的感性当中,根据个人的感觉而说“这个是、这个不是”。喇嘛仁波切说:“我在身边树立的这些导师并不是让你们来看看这位导师像与不像、是与不是,是否是导师我知道。我现前把他们立为导师的原因是来度化你等烦恼沉重的众生,若要是你有信心的话,就好好去依止,若没有信心的话,别去依止,也不要去诽谤,没关系,搁置一旁即可。”
要讲解这么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告诫每一个修行者,无论做什么事情要理性一点,不要什么都当做是一个游戏。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对依止导师完全当成一个游戏,凭借个人的感觉,我觉得他好的时候,我可以把他当做自己的导师供在上面都行,当自己情绪飘动的时候,把导师压在脚下也是小菜一碟。但要记住,看似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你已经造下了极大的罪过,尤其是和这位导师结上法缘的话,那这个罪过可大得不得了啊!我们说,我平常不杀生,可是杀生的过失与诽谤结过法缘的一位上师比起来,这个过失没法相比!
这样一来,想想从第一次开始接触法、依止导师起直至今天,你依止过多少导师?当然,我们都是凡夫,难免有时候情绪有些飘动,甚至当时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接下来不停在换导师,这充分地说明了可能自己智慧增长也好,或者是我现前在观察、看待人方面好像进步了一些。但实际上前面的导师毕竟已经结过法缘,若要是诽谤前面的导师,再去寻找另外的导师,即便后者有多么殊胜,你已经犯下了极大的罪过,这对你今生成办解脱一定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呢?要平等对待。前期我在依止导师的过程中可能是过于感性,没有理性去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以及多方面条件是否成熟,但是当我第二次接触导师的时候,只是说我现前按照这样的方式修学之外,前面的导师仍旧在自己内心当中是高高在上的,前面那一份信心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不是说前面的信心已经变成瑕疵,不会的,这不能有。包括我们平常接触……但现前讲解的主要是导师,在导师方面真要注意一些。
因为对于汉传佛教的信众来说,一生所依止的导师还是比较多的。多并不可怕,阿底峡尊者依止过153尊上师,无论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有多么多,一定不会有153尊的,所以这不怕,怕在于当你在改变自己导师的同时,又在诽谤前面的导师,说这位导师的过失,乃至自己内心当中已经生起一些不好的念,那就不好了,原因是你和这位导师已经结过法缘。这一点从世间的角度当中,世间人也会这样说,比如前面某一个老师,无论他的智慧高与低,他已经悉心培养过你,但你后面又接触到另一个导师,就说前面导师的不好,这从世间礼节或世间道德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好的吧!何况这是一个法,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是解脱,那就更不用谈了。
所以细致问问自己,从第一次依止导师直至今天,是的,我们换过很多导师,曾经可能是汉传佛教的某一个师父,前面名声不太大,逐渐开始名声更大一些,慢慢慢慢与藏传佛教结上缘,又开始依止一个堪布、活佛,依止这样的堪布、那样的活佛等等。但当你不停在变化的同时,对前面的导师一定不能有一些看法,要是有的话,你已经犯了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这个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们今天这样讲解的目的是,因为有些可能是在无意识当中或者不了解的前提之下会触犯这样的戒律,就像我们平常说触犯戒律的主要原因是无知和烦恼沉重,他完全不知道这到底是在犯错误还是一种正当的,不知道,因此就随着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今天我们这么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每一个人,要把自己的理解达到最高的地步,一切都在认知的前提之下去从事自己当前的事业。
这样一来,若要是前期有过这样的显现,应该即时作忏悔。曾经喇嘛仁波切说过,当你前面依止过一个导师,即便有一天你已经有了神通神变,眼睁睁地看见你的导师堕入到地狱当中,你也要想到这位导师不是堕入地狱,而是到地狱当中去度化众生的,原因是你曾经和这个导师已经结上过法缘。若要是再带着一些不好的情绪以及分别心的话,那么这个过失不在谁的身上,就在你的身上,对你今生成办解脱会造成极大的障碍。我们曾经可能有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接下来可能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事情,若能认知过去的一切事物,在面对以下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做得更好。
前两天我们也举过例子,华智仁波切曾经考验三个修行者的故事。据说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三个修行人,说华智仁波切的名声那么大,我们要依止华智仁波切为我们的重要导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上师。当到华智仁波切身边的时候,华智仁波切问:“你们曾经依止过什么导师吗?”他们说:“我们曾经都依止过导师。”华智仁波切说:“我这个人有个规矩,我这个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我就是遵照无上窍诀大圆满而圆满成就的一位高僧大德,这一点我相信你们也知道。但要进入我这个传承,并不是谁想进入就能进入得了的,因为它有一个条件,进入我这个传承的人一定是一张白纸,前面完全没有依止过导师,甚至前面如果依止过导师的话,必须先要舍弃前面所有的导师,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我这个传承,我才接纳。要不等两天当一开悟,或者功德增长的时候,算谁的功劳呢?前面你依止过导师,也从事过很多善行,现前接下来你依止我的传承、修着我的法,后面当有一些成就的话,一旦你把一切都归于前者之中,那我就白教了。所以我这个传承的条件必须是一张白纸,这样一来,我教的过程当中就能圆圆满满地把我这个圆满的传承赐予给你,因此你在修学过程中也如同我一般能达到成就。”华智仁波切说:“我今天所提的要求不需要即时回答,你们先回去,有一个晚上的时间考虑,第二天早上过来,若要是能接受,那你们明天早上就过来依止我,若要是不能接受,明天早上你们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三个人回到自己家以后,他们商量:“该怎么办呢?我们前两天过来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现前一到华智仁波切身边,华智仁波切有这么大一个条件,那该怎么办?”有两个弟子说:“虽然华智仁波切所传讲的法,就像他说的一样,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尤其华智仁波切当时又是十方赞扬的一个导师,但是我们曾经所依止的导师也是一个具德上师,只是从具缘的角度,我们想去依止一下华智仁波切,但并不代表我们前面所依止的导师不是具德的。若要是舍弃前面的导师再去依止这个导师的话,我们觉得这就没有太多的必要。虽然我们无缘在华智仁波切足下当他的弟子、修他这样深奥的法,但是也没办法了,只能放弃。”所以两个人达成一致,第二天早上,就像华智仁波切说的一样,他们就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
但另一个人想:我曾经所依止的导师虽然很好,但与华智仁波切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无论从名声也好,以及我感觉从实践当中也好,华智仁波切一定远远超胜这些导师,若要是能成为华智仁波切的弟子,那应该不仅仅是三生有幸,应该是更多世中有幸的一件事情。我还是想把前面的导师舍弃掉,重新从依止华智仁波切开始做起。
所以三个人晚上商量以后没有达成一如,第二天早上,两个弟子就收拾自己的东西,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另一个弟子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华智仁波切的身边。华智仁波切问:“昨天来的不是三位吗?今天怎么变成一位?”那个弟子说:“你不是给我们一个晚上的时间吗?我们回去以后都做了详细的商量,但最终得到的结局,他们两个认为要诽谤前面的导师、舍弃前面的导师再依止你的话,还是没有太多的必要,毕竟怎么说,他们前面所依止的导师也是具德上师,所以他们还是想回去,不依止你了。但我觉得,像你这么大的高僧大德,若要是能成为你的弟子,那是何等的光荣,所以我心里想可以舍弃前面所依止的一切导师,想从你身边从零开始做起。”此时华智仁波切说:“你可以走了。”同时让他的侍者把那两个弟子叫过来,说:“我就需要这样的弟子。”
释迦牟尼佛说:“未法时代,我以不同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就是说所有的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那哪有什么高低、哪有什么好坏呢?因此华智仁波切告诫身边的这位弟子:“你今天可以舍弃前面的导师,接下来你也会舍弃我的。但舍弃不单纯是从行为上面,而且从罪过的角度来说,你今生恐怕没有成办解脱的机会,你还是先回去好好忏悔自己的罪过,当自己的罪业得以消尽的时候再来依止我。”
从这些公案当中越来越感觉到,接下来我们的修行一定要做到这一点,面对一切导师都要有一种平等心。哪怕是前期某一个一般的师父,他曾经给你讲过与正法相关的一些道理,你也要把他当做是一个导师来恭敬,若要是对这样的导师心生诽谤,那这个罪过可就大了,可不是一点点!所以有时候我在想,有些人从认识见解、平常修行的精进等多方面来看,他的见解一定不会是当前的这种状况,应该更高一层才对,但实际上见解还是没有很好地增长,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可能和持戒有关系。是否是这样?先想想,过去依止导师的时候,对所依止的导师是否产生过一些不好的念?若生起过的话,今天就应该发露忏悔。
这是第一条,(不)诽谤金刚上师。但所有导师当中最重要的是为你传讲过续部、为你授过灌顶、为你赐予解脱窍诀法的导师,他们更为根本当中的根本,针对这样的导师犯下的罪过比一般的导师还会更严重。所以在守持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一条之上应该要谨慎对待,曾经不太了解的地方,凭借今天所讲解的,以及多去阅读相关的一些材料,多了解一些。我们说如理如法才能得到圆满的见解,如理如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时候即便见解、修行方面得已圆满,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还是行为当中没有做到如法,可能已经犯戒了。
类似忏悔的方式在《圣者言教》里讲得非常细致。比如今天你要是触犯戒律,或者生起一些不好的念,即时作忏悔,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发露忏悔即可得以清净。若要是隔了夜,比如今天犯下这样的罪过,等待明天再作忏悔的话,光念诵就已经不够了,还得需要做大会供。大会供不光是念诵,还要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面前奉献很多很多供品,才能让自己的罪业得以清净。若要是隔了年的话,那罪过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若超过三年的时间没有作忏悔的话,那么哪怕你接下来的修行有多么好,临终之后会堕入一次金刚地狱是特定的。所以在守持三昩耶戒方面还是要注意一些。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曾经很多很多导师为我们所传讲的一系列教言,我们永远不要在上面打折扣,要完全遵照导师的教言去修行。历代传承祖师成办解脱的前提是什么?是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而成办了解脱。那么现前我们的修行也不例外,要依止导师、遵照导师的教言。可能有些完全没有什么信仰的人会想:“若要是相信一个人的话,如今这个时代也有好人,也有坏人,但完全相信某个人的话,人都有自私,谁知道他所说的一切是不是都是为了自己好?这时候若不长一个心眼,等两天若要是受骗的话,后面的结果谁来承担?”
是的,世间有这样的顾虑,这也很正常不过。但是我们所讲解的是,起先要依止一个具德上师,可不是像老狗寻食般,遇到谁去依止谁,而是长期观察这位导师,看看这位导师无论内在所得到的见解,以及平常处理一切事情,包括所讲解的一切教法是否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具备这样的条件者永远不会欺骗弟子,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讲解依止三宝的时候,“不迷者为佛,无欺者为法”,一个真正的“不迷者”,这个导师所传讲的一切都是没有欺骗性的教言,永远不会欺骗的。若要是欺骗的话,是的,因为当今烦恼沉重的人都在说,释迦牟尼佛传教至今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已经骗了世人二千五百多年。是的,在一个业障沉重的人面前永远不会有一个清净之处,他所看见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
有这么一个公案,说曾经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平常做一些生意,就这样赡养着自己的母亲,相对来说生活还过得非常不错。后面儿子逐渐长大,就娶了个妻子,当娶妻子的时候,他第一个条件也是他们要共同赡养老母亲,因为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从小时候起,直至把他培养成这样的人,都是母亲这么一点一滴抚育着他长大成人,所以现前母亲越来越老,应该要好好去赡养母亲,所以他对妻子的要求也就是要好好孝顺她的婆婆。
但儿子不能长时间在家里待着,他要四处去做生意。有一次儿子要远行,有一段时间不能回来,当他出门的时候反复叮嘱他的妻子说:“母亲现在年老了,所以一切一切都需要你来照顾,一定要把我的母亲照顾好,她也是你的母亲,我们由于宿世的因缘,今天在一个家庭,就说明她是我的母亲,也是你的母亲,一定要把咱们的母亲伺候好。”就这样,儿子就出门去做生意了。
过了几天,时间不长,突然母亲就变成很怪的一个人,前面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无论儿媳妇做什么事情,母亲都尽可能地帮助她做一些事,但是过两天母亲突然就变成非常狂躁的一个老太太,尤其是当儿媳妇给她做一些好吃的时候,她每次都会说:“你做的饭非常肮脏,里面掺杂着各式各样的毛,有很多很多不净的东西。”儿媳妇刚开始想,是不是由于我今天真的不小心在里面沾上了几根毛或者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又重新再做了一份干净的饭,但母亲还是照常说:“你这个饭做得不干净,里面全是毛,你看看,这是人吃的吗?”所以每次都指责她的儿媳妇。儿媳妇实在没办法,因为无论怎么做都不行,以前做的时候母亲都非常高兴,说儿媳妇炒的菜非常好吃,但是现在她就说:“现前儿子已经不在身边,到外面去做生意,你就开始这样虐待我老人家,连做饭都不好好做。”可是儿媳妇怎么做都不行。
就这样,由于一段时间老太太也没有进太多的食,越来越瘦、越来越瘦,身体也越来越不好、越来越不好。当儿子回到家的时候,一看见自己的母亲完全变样了,当时心里非常痛苦:我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个母亲,当时出门之前也复次告诫妻子要好好伺候我的母亲,现前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把母亲伺候成这样,又瘦,身体又不好。尤其是一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就开始向儿子埋怨:“你怎么娶了个这样的妻子?自从你离开我身边起,她就天天虐待我,不好好给我做饭,尤其是做的饭里全都是毛,这是人吃的吗?”
当时儿子非常生气,对妻子说:“你可以从我身边离开了,你不要在这边跟我一起伺候母亲,我们离婚。”但他的妻子说:“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你能不能先听听我的解释?”他说:“有什么可解释的?你看看,你把母亲都养成这样了!”她说:“真不是这样的,好像是母亲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要不你今天给母亲做一顿饭,若她觉得你做的饭很好的话,那没得说的,真的是我没有好好伺候母亲,那我明天就走!”
当时儿子就像往昔一般下厨房给老太太做了她曾经觉得最好吃的一个饭,当把这碗饭提到老太太身边的时候,老太太又开始指责:“现前儿大不由娘,以前一切都是以娘为中心,但现前有了妻子,就跟着妻子走。你像妻子一样,看看你做的饭,里面全是毛,这是人吃的吗?”但儿子多次看了看,里面没有一根毛,怎么说全是毛呢?儿子重新又做了另一道菜,老太太还是说很不干净。所以这时候儿子就生起一个怀疑,可能不是他妻子做饭不对,就像妻子说的一样,母亲可能眼睛出了什么问题吧!当时就从外面找了一个医生,看看母亲出什么毛病了,医生一看,说老太太的眼睛出问题了,所以在她的眼前无论什么东西感觉都带着一些毛,但实际上里面并没有。
所以当自己眼根不清净的时候,眼前即便有多么清净,也是不清净的。所以有时候像有些完全被业障束缚、眼根不净的人,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也很正常。地狱在哪里呢?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哪里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到极顶的时候,地狱不需要谁去规划,也不需要谁去打造,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因为相由心生。这个相——地狱的相,就是你业障沉重的一种显相。西方极乐世界也并不在一个固定点,是清净心的显相,当内心清净的这一时刻,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谁去规划,也不需要谁去打造,自然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什么呢?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眼前所呈现的一切都是不清净的。但这一点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时时也有感受啊!同样一个人,你今天感觉这个人很好,是你感觉他很好,这时候无论他平常做得有多么不好,但你还是觉得他很好。但有一天当你情绪飘动的时候,无论对方做得有多么好,你还是觉得他不好。实际上是对方不好还是你自己的内心不好呢?当然是心不好。
我们再举个例子,你今天在外面做事业,做成功了,今天是喜洋洋的,一回到家的时候,很多很多事情都不在话下,所以看见什么都是喜洋洋的。但今天你在外面若是受到他人的欺负,你带着这个怨气一回到家的时候,哪怕家里人对你有多么好,你还是觉得很烦。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以有时候说一些类似这样的现象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但这个先不管。
我们刚刚说到,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刚刚说过,若是一个真正具德上师,他所传讲的一切法一定是没有欺骗的,这是特定的。至于凭借个人的感觉去依止一个没有细致观察好的人,后面把你骗得一塌糊涂,这当然就是你自己的过患,为什么不去细致观察导师呢?我们佛教也没有一味讲解像老狗寻食一般,见谁去依止谁啊!没有这么说过。所以还是个人做法不对。那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无论这位导师为你宣讲什么样的法,真正的导师是永远不会欺骗弟子的,所以你可以完全追循导师的教言去做,一点都不会有事的。但前提这位导师一定是一位具德上师。
平常我们也听到很多人说,某些信众已经受欺骗了。受欺骗意味着他并没有细致观察所依止的导师,而是凭借个人的感觉,觉得这位导师挺好,就跟随着这位导师走,等两天当已经受了骗以后再开始说他的不对,那一切都是自己找的嘛!他可能说,这是佛教的缘故,但佛教可没有告诫谁像老狗寻食般去依止导师,没有这么讲过,而是告诫我们要细心去依止和观察导师。这样一来,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是绝不能缺少的,这是第二条。一旦要是违背这样的教言,就触犯第二条。
但是触犯第二条,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可能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尽可能照着这方面走。因为我相信在某些具德导师身边,导师平常为你教诫的也并不太多,所以也没有做不到的,但是曾经我们所依止过的很多导师通过各式各样的话语叫你去做的事,当做教言,这些可能相对多一些,甚至当时可能纯粹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叫你念诵这个、修行那个等等,有时候违背上师的教言可能也会有的。但总之一定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这也就是告诫每个修行者,在条件不太允许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少依止一些导师为好,因为这样一来,接下来你所遵照的教言相对不会很多,不会这个说东、那个说西、那个说北、那个说南,所以什么都得要做一点,甚至很多人都觉得肩上压力太大,是由于你还是没有细致观察个人的条件去依止导师。
自从我进入佛门开始起,主要所依止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接下来依上师的印证,也在不同的导师身边接受过一些灌顶,比如法王如意宝、松吉泽仁活佛(辽西大喇嘛,阿格旺波尊者之转世),在类似这样一些导师身边是求过一些法,但相对来说这样的导师非常少,基本上就是在喇嘛仁波切身边求的一切法。但这也并不是在讲解少依止导师有多么光荣,刚刚说过,阿底峡尊者依止过一百五十三尊上师,若你的信心很稳定,平常在面对一切导师时都可以平等对待的话,你依止多少导师,多多益善,这是特定的,没得说的。但若你是一个烦恼沉重的人,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依止一个导师的同时,对前面的导师信心还是有一些飘动起伏,那这样就不好了,很不好、很不好。这是第二条,不违背上师的教言。



第三条,金刚道友之间要相互团结,要和谐。有时候在这方面,当然我也不会刻意去听下面的弟子们之间是否和谐,还是有一些什么矛盾等等,但是有意无意也听到一些事。你们可能觉得这都是一些小事,反正当我情绪起来的时候,我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当想干嘛就干嘛的时候,你已经犯下了极大的罪过。什么叫金刚道友呢?在一个导师身边求法、在一个坛城面前依止、在一个宝瓶当中同时喝水、在一位导师身边求学成熟灌顶以及解脱窍诀法的就叫金刚道友。在这样的道友身边产生一些矛盾、不和谐的话,这个罪过是非常大的,所以平常还是收敛一下个人的性格。
当然,你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是特定的,但是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对治贪嗔痴烦恼吗?当有时候贪嗔痴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一个修行者与不修行者最大的区别是,不修行的人,当他生起什么样的念,会跟着它而走,而一个修行者即时止住一切贪嗔痴烦恼,这就是修行者与不修行者之间的区别。
前两天我看见一个汉族和尚的回答,我觉得还是蛮好的。有个居士问:“师父,我虽然在修行,但是平常各式各样的杂念还是挺多的,该怎么办呢?”那个师父说:“你认为我们和尚比你修行时间更长,可能多方面条件更成熟一些,我们就没有杂念吗?不是的,我们也是会有杂念的。但是与一般人、不作修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当我们生起杂念的时候,第一时间可以断除一切杂念,不跟着它而继续往下发展,但是一般的人,当什么烦恼生起来都跟着它而走一遍。这就是凡夫与圣者之间的差异。”
毕竟我们现前进入佛门,正在调伏内心的过程中,你会有这样的杂念,有时候情绪一定会有飘动的。有时候你也会感觉到怨恨,也会感觉不舒适,哪怕旁边谁说一些话,你心里可能都感觉到不太舒适,但是要记住,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当这个时候即刻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要作忏悔,而不是继续开始发展。看似一个小小的事情,但它的罪过是非常大的!我们刚刚说过,一旦触犯三昧耶戒,就如同把一个炒熟的种子,比如无论什么种子,你先在火上把它炒熟,再把它埋在地下,无论怎么在上面浇水、上肥,它永远不会发芽啊!炒熟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就是说,你现前犯戒的修行也不能成办解脱,所以罪过是非常大的。
有时候我们身边很多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因为夫妻两人都同时依止着一个导师,修学着一样的法,但两者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时候难免产生一些矛盾也是很正常不过的,因此即时做一些忏悔。他们有时候在我面前讲的时候,我觉得,挺好!就应该即时作忏悔!而不能像往昔一般,当这个矛盾达到一定的时候两个人再开始和解,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要想到,比如两者之间产生矛盾,过了今天一夜,第二天再作忏悔的话,那你就要做大会供才能清净。以大会供清净自己的罪过,所需要供奉的供品,曾经我们说少则要多少两金子——这个价钱的供品,那时候真的要破费了!可不仅仅是费时间,需要时间去忏悔,而且更会破费很大。因为它和前者不同的区别是,后者由于业障越来越沉重的缘故,忏悔力度要更强,因此不光是你在忏悔的时候更加要发露,并且还要付出相对的代价,这就不好办了。
尤其你要是很抠门的人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作忏悔,不要等待着第二天,到了第二天,像曾经都是要几两、几两金子的代价啊!想想现前的金价有多贵啊!说到一两,那就是多少多少了!可不是我在外面,比如很多人都会跑到一些批发市场去买一些水果、饼干、饮料等等,这些都很便宜,这忏悔不了你的罪过,而是需要很多很多的代价,就是由于你过了一夜没有相互之间作忏悔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产生这样的罪过,无论在什么时候,当这种烦恼生起来的第一时间应该要止住,不能继续让它发展下去,这一点意义非常广大。
有时候虽然我在这方面不会那么八卦,但也不是完全听不见。有的人虽然自认为自己修行很不错,天天都依止着导师,但是光会修上师瑜伽远远不够,还要持戒。若是这个戒律没有达到清净持戒,光凭借平常观个皈依境、念诵几遍心咒,能不能获得解脱,真难说啊!不是也有很多弟子都在说,我今生哪怕即生不能成办解脱,那今生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曾经导师讲过,凡是进入密宗,若能具备一定条件者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第一,见解要有了知见解;第二,修行要把逆缘转为善用;第三,尤其是持戒。这些条件说难做得到,可能难做,说不难,也不难。若具备这个条件者,哪怕当前即刻命终,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放一千条心。
那从我们来说,从见解的角度来说,达到了知见解,这个真不难。修行的时候,尽可能逆缘转为善用,比如说当产生一些不好的杂念,即时把它转变成一种善用,比如观皈依境、念诵心咒、观四厌离法、祈祷上师、发菩提心等等,这也好办,当然长期能不能做得到另当别论,但是一瞬间做到,这并不难。但第三条就是持戒,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修行者,当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多多少少是否在戳自己的心脏,或者是拿着一根针在戳你,你自己知道。若要是以上触犯过这样的戒律,即时要作忏悔,可不要把它当做是一件小事啊!尤其是触犯前面的三条,密宗以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都是从前面三条而开始支分的,前三条一旦触犯,那么无上窍诀大圆满以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也基本上已经破完了。所以平常在这方面多去观照一些,多看看一些。若要是过去真的有过这样的事情,那么现前就在金刚萨埵面前,乃至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要发露忏悔。
忏悔要具备四个特点,首先是对治力、依止力,当你在依止金刚萨埵或依止上师瑜伽期间,依止和对治同时已圆满,这倒不需要再去创造第二个条件。但是接下来是忏悔和立誓,就在上师以及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如同不小心饮下毒一般地忏悔,比如你一不小心喝下毒,那么接下来你一定会后悔:“我怎么能喝下这个呢?”所以当时内心是非常后悔的。就像这样,在佛菩萨面前,“我过去已经造下那么多的罪业,造成解脱之障碍”,在内心当中发露忏悔。
接下来就是誓言力:接下来纵遇命难,在以下的时间里,就算我要付出生命代价,我也不会犯同样的罪业,要立誓。但是立誓可不光是说说而已,下面我该干嘛就干嘛,这个就欺骗了导师,就叫做“食言”,没有按照当时发的愿去做。所以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立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遇到天大的事情,包括付出生命代价,因为生命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即便付出这个代价,我也再不去做这样的罪过。可不能像很多开车的人一样,穿过红灯的时候,“嗡班匝儿萨埵吽”,不应该穿,“嗡班匝儿萨埵吽”!好,今天“嗡班匝儿萨埵吽”,第二次还是一样穿,“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就是他的垫背,不是忏悔,就是想把金刚萨埵也拉下来,一起罚款,我也罚款,金刚萨埵也一样罚款,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垫背的。可不能这样在佛菩萨面前光是说一下,而接下来不去做。
今天我们简单地在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当中稍稍讲了一些,因为十四条根本誓言主要还是这三条。所以平常多去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曾经是否触犯过这样的戒律,若有,即时去忏悔。尤其我们平常也一再告诫每个修行者,每天在具有四力的前提之下念诵二十一遍百字明、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是不能断的,作为我们一天必念的功课。它不仅仅可以消除一天所触犯的一切罪过,也可以清净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这一点我相信每个人都在做,要做,但在行为当中也要记住这些。大概就是这样的。
按阳历来说,今天又到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汉地恐怕在这个节日里,除了这两天放假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所做的事情,若要是有其他一些可做的,就按照当地的习俗去做做。大体当中的修学方式,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已经知道,所以接下来无论在什么时间,修行永远不要搁置一旁,就这样好好修行,相信我们的见解一定会越来越增上的。
大概就是这样,好好修行,好好修行。平常我自己也在想,当我在教育弟子们的时候,一定要让弟子们的情绪达到一个平衡,因为什么事情要是过于极端的话都不好,所以每次讲法(我都要时时关注弟子们的情绪),甚至当和一方师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问这样、那样,目的就是看看每当我在给弟子们讲法的时候,(弟子们的情绪怎么样)。当然纯粹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是没得说的,但是如今这个时代,由于我们接触各式各样的东西太多,这时候一味去按照某一种佛法来讲解,都觉得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一种兴奋的心情或者是情绪好一点的感觉,我总觉得修行者是否有一些情绪低落的现象。但这不代表每一个人,所以这两天我还在想,像针对这样的弟子应该怎么去讲、针对那样的弟子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当然修学方式倒不变,但是临时改变自己的内心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但总的角度来说,自己的修行不要搁置一旁。大概就这么多。


從我的iPhone傳送

六祖坛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六祖坛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静心妙吉祥 静心妙吉祥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
斋讫,剌史请师升座,
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
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
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
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
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度僧,布施设斋,
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
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
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
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
功德须自性内见,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武帝不识真理,
非我祖师有过。

——节选自《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從我的iPhone傳送

贵为自身,一定有患

贵为自身,一定有患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天下。”
“何谓贵大患若身?”你一定得失的时候,会有失志的状况,那么这状况是指我们自己的身见,一个人不是说不能成就,老子在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意思就是我们之所以有忧患,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身见,你太执着于自身,太执着于我们这个色身,换句话说,你太自私了,一切以自己为核心在思考问题,这样子你就会有大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要是不以自我为核心的话,我有什么忧患好说?换句话说,你之所以贵,是贵在自身的利益上面的话,那么你就会有种种的忧患。
很简单讲,你有钱,这钱是为你自己,那么你就一定会重重保护;你有权,权是为你自己,你也会重重保护。你看历代皇帝,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这几个在位时间都很长,汉武帝在位好像五十几年,他除了第一年没有造坟墓外,从第二年开始,一直做坟墓,做到他死,这就是为他自身而做的。秦始皇也是一样,从头到尾在位三十几年,你看看到现在还挖不完。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这样,他连出殡那一天,兵分七路,从七个城门同时出去,那你不知道他棺材是哪一个,他葬在哪里没人知道,只知道在明孝陵,为什么,他怕将来明朝灭亡,人家去把那个皇陵挖起来的话怎么办?还好,因为崇祯皇帝的福报还蛮大的,虽然上吊自杀,他前辈子修了金山寺,所以把明十三陵通通保护住了。因为明朝天下丧失得太突然了,所以清朝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要怎么样控制中原呢,多尔衮建议不要去挖这些皇陵,挖了以后汉人绝对不服,所以他没有挖,还厚葬崇祯皇帝,十三陵还通通去给他祭祖,表示我们是一家人,那前面朱元璋想的是不是多余的。
这都是为自己贵,贵为自身,所以一定有患。“贵”要能够不为自身,所以他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既然不为自己本身,在那边处心积虑地的汲汲营营的话,那我又要担心什么?后面这两句才是老子的真精神“故贵以身为天下”,凡夫是贵大患若身,你看那些皇帝都是贵大患若身,那圣人是贵以身为天下,他不是为自己是为天下人设想的,这样的贵“则可寄天下”,把整个天下交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他也可以爱身,但不是爱己身,凡夫都爱己身,他能够爱天下之民,那这样的话,“乃可托天下”,把整个天下托付给他。一个寄、一个托,寄托于天地之间,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凡夫都是以己身为主,而所谓圣人就是能不以己身为主,能够以天下人为主、为核心,他一切考虑以众生,不是以自身,差别在这个地方。

撷自《老子》


從我的iPhone傳送

喝水中毒原理——水的寒性、渗透性、和腐蚀性:

喝水中毒原理——水的寒性、渗透性、和腐蚀性:

原创 陈彩声 经方漫谈

    首先在此声明,“水中毒”概念,不是我的发明,是老版的西医书《实用内科学》里讲的。
   初中化学,水的分子式,是H2O。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是有毒物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水对人体,又是有大害、能让人中毒的。在什么条件下,对人体有益?在什么条件下,对人体有害?这一问题,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鉴于当今医学专家,养生专家,天天叫人要多喝水的问题,不得不对于水的种种特性,予以详细讨论,详加剖析,才能趋利避害,让水真正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一,首先第一点,水的性质是寒性的,这个问题,是现代的医学专家所不知道的。
    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科学,但是现代科学对于各种物质的寒热属性,根本一无所知,所以西医理论,就没有“寒热”这一概念。因为“寒热”不是物质,只是一种无形之气。没有分子式,仪器无法测验。一百度的开水,性质也是寒的。高温下的黄连黄芩,石膏知母,它们的性质也是寒性的;在O下几十度气温下的白酒,附子干姜,肉桂胡椒,它们的性质,也是温热性的。这个寒热问题,跟温度无关,跟它们进入人体之后,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理病理反应有关。
    所以对于药物食物的寒热属性问题,西医用尽一切仪器去化验检查,用尽一切动物试验,也无济于事,无法测验出来。 
    中医是怎么知道的?中医通过人体试验,才能试验出来。寒性体质,对寒性食物和寒性药物敏感;热性体质,对热性食物和热性药物敏感。所以中医治病,首先辨认体质寒热,辨认病机寒热,这些都是西医专家无法理解,无法掌握的最重要的生理病理知识。西医手里多绝症的原因,就在这里。
     多今人们体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前阴阳平衡的体质,变成阳虚阴盛的体质——也叫寒性体质。这是由于食物性质的改变——农作物都用化肥农药,性质大寒。保鲜剂,添加剂,各种激素,全是寒性物质,所以当今的食物,都是寒性的。人的体质,也因此变成了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有什么特点?就是体内温度低下,血行阻力大,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弱,易生各种慢性炎症,结节,肿瘤,癌症,一切疑难怪病。
     水性寒,寒性体质还去喝水,没病可以生病,有病的,可以让病情很快恶化,迅速死亡。
     一网友在我文章的留言中,说他喝水之后,引起腹痛和鼻炎,把他的留言转发于下,以资佐证:

     二,水的第二个特性,是水的渗透性!水的分子极其微小,能渗透到任何细胞组织中去,能进入细胞核,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细胞肿胀,变异,坏死,而生出结节肿瘤。
     三,水具有强大的腐蚀性!
     再坚硬的木头,也经不起水气的腐蚀性。木头受潮湿之后,必生霉菌,或生蘑菇,不久木头腐烂。饭店小工,双手天天泡在水里,久了容易肿胀溃烂。现在有薄膜手套,可以防水。
      再好的食物,没有晒干,也容易变质坏掉。晒干密封,才能久存。
      再优质的老酒,如果加了水,很快变酸变坏。
     人体时刻在进行新陈代谢,对营养液进行氧化,在这氧化的同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小则生病,重则死亡。
     人体需要的,是富于营养作用的津液,而绝不是水。水排不出去,就要中毒,生病,死亡。血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津液,而不是水。
      当今病人为什么多?就是听信这些狗屁专家,天天去多喝水,所引起的。
     宣传正确的卫生知识,保护人民健康,欢迎好友转发。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4.12.30.
夜子时。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一行禅师15条经典语录,读一次治愈一次

一行禅师15条经典语录,读一次治愈一次

维安 维安的书



01
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02
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他事物之中。

03
你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遇见什么样的人,一切都是在训练你的心性。

04
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到达目标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

05
看看花,看看蝴蝶,看看树木,看看有着一对富有同情心的眼睛的孩子。你心中慈悲的力量将会改造生命,使它变得更美好。

06
对见解的执着,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

07
如果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如果真心想要得到平静,现在就必须处于平静中,否则,这只是抱着“平静终有一日能到来”的希望而已。一切取决于你内在的平静。

08
无明是贪欲、愤怒、傲慢、疑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我们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09
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

10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触摸一下花朵,都能触摸到太阳,然而自己却不会被灼伤。
当我触摸这朵花的时候,我同时感受到了我的心、你的心以及那颗大行星地球的存在。
如果你真正深入地来感触一朵花的话,你将触摸到整个宇宙。

11
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在正念中工作,工作就是生命。

12
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13
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记忆。回到过去的痛苦,令当下一刻在生命中消失。要放下过去,回到现在,这不是简单和容易的。
当我们决定了放下过去,回到现在,即是说我们决定了要抵抗心中冻结的力量。我们能转化这些结,它们在未来,将不能再把我们拉回去。

14
静默来自你的內心,而非外在。静默不是指不講話和不做事,而是你的內在不受打擾。

15
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

–The End–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个胆大心细、语出惊人的老中医:毕生感悟

一个胆大心细、语出惊人的老中医:毕生感悟

艾御享堂


1、举国之力100年也不一定能彻底弄懂《伤寒论》。一万年也不能彻底理解《伤寒论》。
2、《伤寒论》你完整的读了一遍吗?一遍没读就敢用经方治病?我坚持了25年,也只能算入门而已。
3、我是先看了几年宋本《伤寒论》,然后觉得桂本《伤寒论》更贴近临床,就迷上了桂本《伤寒论》。伤寒论没事多读。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有时间的,手不离书,没事间的,秉烛夜读。
4、桂本伤寒杂病论是最好版本,喜欢的自己买,想学的,建议多读,多读。这就是诀窍。这本独尊。
5、悟性好,记忆力好,可以学黄帝《内经》,一般的不建议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不远身,大道至简。留意身边所有事情的变化就行。中医很多知识都是迷,我们活一千岁也写不出哪些知识。所以,最简单的就是学《伤寒论》。


6、为了背诵条文,我把条文写在纸上贴在农用车方向盘上,每天背诵一条。
7、为了学中医,我买了600本与中医有关的书籍。
8、中医不是不行,是我们学得不行。
9、好多中医临床一般用时方,经验方,自己杂凑成方,用药几十种,疗效并不显著。说中医慢,与这真有关系。
10、中医现状,自以为是,随意加减,大部分医生,只加不减,用药几十种。他们不是学中医的,是卖中药的。
11、喝一副药见效为目标,你就学好中医了。中医真得很神奇,一点也不慢。小到感冒,大到癌症,都能神效。说中医不行,不是无知就是愚蠢。
12、很多人喝一顿见效,喝一副见效,喝三副药,反倒不见效,就要考虑换方,或换量。
13、喝中药三副不管用就要考虑一下方子是否对症。对症了,一副见效。给病人喝三副药不管用还继续用的,我都脸红。
14、用经方最好不要加减。仲景的加减绝对不是乱加减,一般都是减一味加一味。
15、经方原比例不要变动。我从加减方、合方治病开始,用药就是3-7味,一年下来超过10味的药方很少。

16、许多中医把经方加减成了四不象方,这种人一辈子学不好中医。
17、伤寒论之所以治病神奇,是因为包涵了12神方。其中四正神是代表东南西北:东方青龙汤,南方朱雀汤,西方白虎汤,北方玄武汤。八维方是:阳旦汤,阴旦汤,勾陈汤,腾蛇汤,咸池汤,神后汤,天阿汤,紫宫汤。因为有迷信色彩,所以大部分中医不相信也看不懂,不会用也学不了。
18、我以前也用多味药的方子治病,有十几味,二十几味,三十几味的少;也有几味药的方子,对比发现一个药方味数越少的见效越快。
19、最早学《伤寒论》时,不重视两三味药的方子,现在特别重视。现在开方,常用3-7味药。用过的超过10味药的方子是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这药方很好用,能治怪病。一些病西医查不出原因的,如生气发疯,烦躁易怒,更年期症,神经官能症;还有胸闷气短,一到晚上病加重奇痒不止的,血脂高的,真是一方治百病。
20、理解了中医不是治病,是治证,登堂了。理解了中医不是治病,是治气,入室了。不是生气的气,是阴阳的气,或者说是六经的气,五脏的气。

21、伤寒论的药、方剂、剂量、煮法,1800年了,没人搞懂。我也想弄懂,但是真弄不懂,越学越深,越学越神。所以,照着学就是最简单的捷径。
22、汉一两为15克,开方则不可拘泥。根据人的体质,一两可以按3、5、10、15、20、30、50克。我用麻黄一两按3-5克开。
23、伤寒论半夏的量用升计算。但现在一升半夏,很少有人知道是多少。根据柴胡加芒硝汤计算,约为五两。整个伤寒论只有这一方用重量计算。这方不常用,所以很多学者忽视。
24、非常病不能用常量。有些药曾用超大量,石膏用至500克,附子用至500克,川乌300克,生地250克,麻黄500克,生半夏150克,甘遂30克,黄芪250克,当归150克,白芍90克,泽漆500克……这些药物,每一种曾经都是一剂的量。你能相信吗?凡言病不可愈者未得其术也。
25、有些病人用药10克以内足矣,有人必须100克或500克。如同饭量、酒量,人人不同,用伤寒方尽量不要多加一味药,更不要超过10味以上。多加了,画蛇添足。药的味数越少,效果越明显。我开的方子一般3–7味。

26、每味药大剂量治病的案例,都有一个故事。生地是治疗一个吓出来的心脏病。患者是一个木工,被师傅吓得上吐下泻,后来得了心脏病,几十年没有治愈。炙甘草汤用生地250克,一副见效。附子是治疗一个女人,8年流产5次,冬天脸上淌汗,非常怕冷。

生石膏治疗口渴喝冷饮。附片治疗月子病。半夏治疗失眠。大黄、柴胡都是治疗肝癌。细辛治疗风湿骨病。人参治癌症晚期。黄芪当归治疗烧烫伤没法植皮,回家等死。川芎治头痛。芒硝治癌症。茯苓治胸闷欲死。土茯苓治头痛。金银花治乳痈、股痈、臂痈。泽漆治肺癌。川乌治风寒湿痹。疑难杂症用对了药可以起死回生。会用少量你只是医生,会用大量你是良医。
27、泽漆3斤,加水1500克,煮水去渣,再煮其它药。三个月治好肺癌晚期扩散。
28、附片逐渐加量,先煮半小时。附子用500克,先煎3小时,开锅后不可添加凉水,一点事都没有。用附子治发烧,你会用吗?专治疑难病。大多数中医畏附子、麻黄如蛇蝎,不敢大量用。结果杯水车薪,非方子无效,是量不够。
29、无论何病,只要把不舒服给解决了就好了。
30、真武汤为十二神方之一,原本叫玄武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正神;阳旦、阴旦、勾陈、腾蛇、咸池、神后、天阿、紫宫,为八偏神,也叫八维方。学会这些方,也是好大夫。

31、我用真武汤,甜瓜子散,牡蛎泽泻散,决流汤,炙甘草汤,理中汤等方治愈肾炎、尿毒症 ,有准备肾移植的也不移植了。甜瓜子散最多用,好喝价格低廉。既减病人家庭负担,又减病人身体负担。其中商陆一药,蛋黄大许,葱适量和捣,敷肚脐10小时左右,治癌晚期腹水,有的病人一次就减大半。再随证治之。
32、我一般都是芒种开始治牛皮癣,有些搔痒的喝药止住搔痒后,再喝10副左右。达不到效果的,就要在芒种节气到来时开始治疗,一般到大暑时即可治愈,并且不复发。因为夏天阳气最盛,天地人通透合一。牛皮癣,治不好你得自杀。
33、土茯苓用1000克也没事。
34、生地250克的量一年开5次左右,一般不需要这么多,80克足以治好很多病。
35、用超大剂量的药,疗效是一方面,同时也为了给后人做示范。很多中医大夫用药畏首畏尾,一辈子不会有出息。

36、不会用、不敢用是中医没有学好。比如牛皮癣,方不对量不够,所以除不了根。
37、大黄牡丹汤治麦粒肿很有效,可以说只要有脓的,或趋于化脓性的病都可以用。如外伤,烫伤化脓,痤疮都可以用。
38、老年痴呆、神经病用生地、茯苓、牡蛎、龙骨、人参。85岁老头,和神经病一样,打人骂人、狂躁、不睡觉、胡言乱语,三副见效,十几副好了。用药比例6:3:3:2:2。两位老人煤气中毒,抢救后,男的去世。女的躺在床上下不来,生活不能自理,胡言乱语,三副药搞定。
39、中医辨证论治,辨很重要。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一些词语古人描述的很贴切。
40、乌头汤治腰痛。有一个病人曾用150-300克乌头。病人自述明显觉得寒气逐渐消失。

41、柴胡加芒硝汤:半夏20铢、乘三倍约半升,60铢乘两倍120铢,一升,24铢为一两,一升约为5两。一升半夏约5两。我用的是生半夏,抓药时再敲碎。嗓子出现微麻辣感,严重一点的吃口生姜。
42、十枣汤的变方控涎丹,可以治顽固咳嗽、百日咳、后背板、痰湿、胸膜炎、腹水、水肿,服用后大便带粘液最好。大便上午超过三次,可以减量。不超可以加量。煮枣水冲服,早上饭前一小时空腹服用。枣用10个,煮一茶碗水。止咳,下痰效果很好。
43、诊断准确,又有相应的对症药物,没有治不好的病。西医诊断对了,没有对的药,还是不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了解一位故去40多年老中医的经验:理中丸、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医案三则

了解一位故去40多年老中医的经验:理中丸、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医案三则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第一案理中丸案,组方基本也纳入了六君子汤,还有甘草干姜汤、小半夏汤等,非常契合脾胃虚寒之痰饮病。第二案为乌梅丸治吐蛔正治,但提示我们乌梅丸并非见虫杀虫之剂,而是一定要有肝逆犯胃、上热下寒才可。第三案寒疝,原用暖肝煎无效,以当归四逆汤合暖肝煎核心药物(乌药、茴香、沉香)便有效果,对比两方,可见寒凝之症细辛不可少。 

—本文约1511字,预计阅读4分钟—

姚甫应用经方点滴经验
作者/李荣全

作者介绍:姚甫(1885~1982),陇县人。原陇县老中医。擅长内伤杂病。



姚师名希虞,字甫(1885—1982),陇县东南公社人。临床七十余年,学验颇丰。兹将应用经方中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一、理中汤治疗唾液增多

姚师认为:“唾为脾之液,脾虚中寒,水湿不运,聚而为涎,上泛为唾。治宜健脾温中为主,佐以和中化痰,以理中汤加味最妥当”。
  • 例1
王某,女,41岁,农民。1975年6月患腹泻后,至8月唾液日渐增多,不时唾出,唾液清稀,有时挟白痰,甚至说话吃饭时亦不能控制。伴四肢乏力,形寒纳差,舌淡苔腻,脉沉细而缓。
延医治疗无效,余请教于师。先生沉思片刻说:“《伤寒论》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处方


处以理中汤加味: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5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8克,神曲12克,薏仁18克,炙草6克,生姜5克。




守上方服药五剂,后以补中益气汤善后而愈。

二、乌梅丸治疗吐蛔

姚师受陆渊雷先生《伤寒论今释》乌梅丸项下之案例启发,经临床反复实践,体会到此方并非专为杀虫而设,而是治疗厥阴经寒热错杂蛔厥证的代表方剂。用以调理寒热,和胃止呕及久痢不止均有捷效。
但必以肝逆犯胃为指征,挟有手足发厥,上热下寒,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
  • 例2
陈某,男,53岁,农民。患者有吐蛔虫史。一月来,每日早饭后即呕吐饮食涎沫,其味酸苦,嘈杂心烦,一直延至下午一、二时,致每日不敢用早餐。曾服止吐药惘效。
于1973年5月1日找姚师诊治。证见手足发厥,上热下寒,口渴不欲饮,食少肌瘦,大便稀溏,午后身热面赤,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逆犯胃,用乌梅丸转枢厥阴。
处方


乌梅16克,党参12克,细辛5克,桂枝5克,附片6克,干姜5克,黄连4克,黄柏6克,当归6克,花椒6克,法夏10克。




煎服三剂,症状大减。后用原方配丸服至半月后,呕吐已平,手足温和,饮食渐增。
处方调理


党参、白术、山药、莲肉、酒芍、川芎、神曲各30克,炙草9克,扁豆4克。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60丸,空腹开水送下,每日二次,药尽病愈。



三、当归四逆汤治疗寒疝


当归四逆汤乃桂枝汤变法,功能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名四逆而不用姜附者,因姜附治阴盛阳虚之寒。故以养血活血之当归为君,以调和营卫之桂芍为臣,佐细辛以通达表里上下之经脉,使木通以开通内外阴阳,更以大枣甘草益中气而培土,则一切血虚寒滞,湿痹挛痛之症皆可治之。姚师习用此方,兹举例如下:
  • 例3
张某,男,47岁,农民。1981年夏,因涉水多日,曾有少腹疼痛之症,疼剧则呕吐、肢厥,但二便正常,当时找余诊治,服药数剂暂愈。但遇感冒则发,四肢厥冷,面色苍白,阴囊清冷,睾丸掣痛,连及少腹,但无红肿。脉沉细而弦,舌苔白腻。经余用暖肝煎等方服之不愈,后将此病情转告姚师。
处方


当归、酒芍各12克,桂枝、细辛、炙草各4克,木通、沉香各3克,台乌、小茴香各6克,茯苓9克。



服一剂痛止,三剂后诸证消失。遵师所嘱,复诊时处以十四味建中汤培补脾肾之阳,以资巩固。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以后谈此病时,姚师云

:“寒疝之病多由水、寒、风冷外遏,木失所养,经乏所荣而成。同时肝之经脉络于阴器,因此治疝药与肝经关系甚为密切。故治寒疝腹痛,须养血暖肝,温经逐寒方能奏效,而当归四逆汤正合此病之机理”。并用此方治疗类似病例数人,均收捷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

只有打好基础,修行才会进入正轨

只有打好基础,修行才会进入正轨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上师:


前两天由于我身体不太好,但有时候也实在没办法,因为每次当身体不好的时候,即便你有个心愿,像从千里迢迢过来的人,真需要多去见见他们,多去聊一些他们平常修行的过程,但是身体很不好的时候实在没办法,所以前两天一直都在吃些药、看看病。但这也已经成为我们长时间的一个习惯了,因为必定怎么说,我曾经都已经动过四次手术,有时候又想想,现前还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算很不错了。
记得我在小时候,在我的上师身边有很多很多道友,当时他们的身体一直都很好,但是今天有很多很多已经去世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已经病了二十多年,现前还有这般身体,应该算很不错了。但有时候它就是这样,当身体不好的时候,实在没办法,就吃吃药,有时候实在不行的时候又输输液,这两天又稍微好一些,我们就又坐下来稍微聊聊天。
但基本上也是以聊天的形式,因为站在每个人的角度该如何修行,我们以上天天都在宣讲,但是在大众面前所传讲的基本上是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把它拿到课堂上面稍微讲解一下、探讨一些,这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会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学习佛教的人,所谓的这个学习佛教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学习调心。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因此我们平常说,学佛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只是我们平常是否往这方面去思考,这就不得而知,但实际上我们平常最大的期望也是为了这个,无论你有信仰还是没信仰。因为如今这个时代把信仰和不信仰好像划了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这一类叫信仰,这一类叫不信仰,但实际上我们所信仰、所追求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快乐。因此,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每天忙于世间的琐事,无论他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后面都潜伏着一个追求幸福的动机,一切都是为了幸福,那今天我们用这个“信仰”的名称代替,实际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永恒不变的幸福。
就拿现实生活来说,要让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等一系列,都要讲解调伏自己的内心。比如说,一个知道调伏内心的人,在面对家庭的时候就不会有平常那么多的烦恼。尤其我们佛教讲解很多戒律,讲解要是这么做的真正意义,所以当一个学佛的人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个家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烦恼。说到事业,佛教当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说今天所产生的一系列都来自于宿世造的因缘,包括我们平常从事事业的时候,有时候说我今天所成办的事业顺利或者是不顺利,它都来自于宿世造的业。若不是这样的话,一样在追求同一个目标,但为什么有些做得好,而有些做得不好呢?在追求这件事情的同时,还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左右着我们,这个无形的力量就叫做因果、就叫做福报。所以无论你信或者不信,它还是这样的,因为这是客观的定律。
举个例子,如今很多世间人,即便没有其他因果乃至轮回的说法,但是他一定会说:“我这次运气不太好。”什么是运气?连他自己都没法解释这个运气,在现有的条件之外还有个无形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接纳是有这么一个无形的力量。举个例子,今天你要到一个公司去应聘,在几个人当中,多方面的条件你应该算是很不错的,可以说这里应该算是你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恰恰相反,是另外一个可能想都想不到的人。这时候可能很多就会想,因为这个公司需要的是有经验的、有智慧的、有头脑的,但现前为什么他就选择另一个人呢?可能有些会说:“虽然能看得见的方面我算还是不错的,但还有一个无形的力量——运气不太好!所以今天我没有被选上。”那这个运气,就是我们当前所讲解的因果和轮回,除此以外没办法再去解释。这也充分地说明这些事情都是客观的定律,无论你相信不相信、了解不了解,它一样在我们面前生效。
就像刚刚所说的,在面对现实生活中,若要是曾经没有很好的善行,今生恐怕得不到最好的结果,得到一些快乐幸福,因为这也是因果所致。这件事情从某些角度来说当然重要,但是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又不是太重要。莲花生大师曾经说:“与未来的时间相比,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少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我们就要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与未来的时间相比,今生的时间真不算很长。比如说,就说到最远的吧,再过五十年,无论我们相信或者是不相信,乃至平常我们把它当做是很忌讳的一句话,总之再过五十年,我们都不在世上了,这是特定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到五十年的时候我们早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现前我们自认为一切这个好、那个舒服,到那时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五十年,可能很多都会想,还是蛮长的嘛!五十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再乘以五十,这个时间也是蛮长的。对,要是这么算的话好像还有一定的时间。但再问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经历过几十年,看样子大部分都是经历过几十年的人,回忆一下从小到现在的整个过程,即便已经过去几十年,在你的感觉里真有几十年的感觉吗?即便有,恐怕也就是一瞬间过去了。甚至现前还在怀疑时间,我怎么会变成今天这般?不是前两天正好是在青春的时候,怎么又变成中年,甚至老人了呢?时间就走得这么快。也就是说,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在想不到的时候就到了今天这一般,接下来即便有五十年,恐怕也就是眨几次眼。
想想,去年的今天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已经过去了,在你的感觉、回忆里,有多长的感觉?恐怕想都没想到的时候就到达今天了,我都不知道这三百六十五天是怎么过去的?好像没有三百六十五天吧?一瞬间就过去了,时间就走得这么快。也就是告诫我们,接下来即便还有五十年,可能在我们面前想不到的时候就到了结果。当面对这件事情时,无论你平常身边的亲人有多么多,或者是朋友有多少,或者是家里的条件有多么好,一切一切有多么圆满,但是当在面对死亡时谁都帮不了我们,这也是特定的事!曾经我们身边也有过最亲近的人,比如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或者是自己身边还有最亲近的人,当他们去世的那一时刻,你作为他最亲近的人,你又能为他做什么呢?又能说点什么呢?什么都说不了,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等两天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谁都帮不了我们。今天我们说“我有慈祥的父母、我有孝顺的儿女、我有非常好的闺蜜”,即便是怎么样,等两天谁都帮不了你。即便他把你当做最重要的人,甚至把全世界最珍贵的礼品买到你的身边来时,你也知道,这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说得更白一些,当时拿一块石头和拿一个贵重的礼品,对你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来说,一点都没有区别,因为都享用不了。石头是啃不动的,谁都知道,但是贵重的礼品你也用不了,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到这个时候,真的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今天我们明明知道有这么一个结局,为什么还要欺骗自己、蒙骗自己呢?所以我们平常所讲解的一系列,就是为了让自己永远好。
可能有些会说,我过去还是吃过很多美食、穿过很多华丽的衣服,也玩过很多很多甚至一般人都玩不了的一些事。但过去的事情无论有多么美好,今天对你来说只是回忆,世上没有一人说过去我吃过,今天就不需要吃,或者是过去我穿过,因此今天我就不需要穿。不会的,我们所追求的都是未来,过去只是一个记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过去有多么好,你今天要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话,你还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说平常真需要面对现实,永远不要欺骗自己。今天欺骗自己的下场,就是当你在面对无常、死亡的时候,就会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我前两天给你们说过,当时我是十二岁出的家,我出家前面好像有也很多届,紧接着后面可能没到几年,也有一批人出家。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人,他也出家,但由于个人的业及烦恼也好,到后期他就还俗了。到了中年的时候,也就是前两年,他患上一个绝症。当第一次到华西来看病时,医生说:“先回去好好吃药,但是要及时去做检查。”但是到了高原地方,没有像汉地一般的很好的医疗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在上面也就这样,结果病情越来越重,第二次回来的时候,医生说:“没办法了,你这个病已经变成恶性当中的恶性,接下来时间可能不会长了。”
这时候谁要是去看这个人,听到他说的全都是痛苦的话,甚至哭得一塌糊涂。面对什么样的人(他都这么痛苦),谁都不敢接近于他,原因是每个人的心都快要碎了。他在那边拼命地说:“我这么年轻就要面临死亡,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还在这个世上多活几年?”但谁又有能力让他多活几年呢?连医生都没办法了。所以有些只能在他面前打一些妄语,有些可能实在连面都不敢去见,这就是他最终面临死亡前的情景。我想(临终这一刻)很多很多人会不会把这句话说出来不得而知,但是他内心一直是带着这样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的。
今天我们这么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每一个人,不要再欺骗自己,当真正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若以现前这般去面对它的话,那可能我们还是一样,不知道有多痛苦。若在这样的痛苦之下离开这个世界,我觉得,我们今生无论你平常认为自己有多么伟大,平常自己做得有多么好,你一定是失败者。因为我们今生有这么好的缘份,什么缘份?能创造更好条件的缘份。比如我们生长在完全没有佛教的地方,也不懂今天这样的修学方式,那没办法,过一天算一天,即便真正有这么痛苦的一天,也只能默默地去承受,没办法。但现前拥有这么好的条件之下,还欺骗着自己,这是一个愚痴的做法。
至于是否是这样,今天晚上回去睡觉的时候想想,你把头放在你平常所枕的枕头上,盖着你平常所盖的铺盖,心想:我今天躺在这个床上,明天早上幸好还可以起来,但有一天我可能就躺在这个床上再也起不来了,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时所贪恋的这个世界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未来又未知,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在这样未知和烦恼、痛苦的情绪当中离开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一种情景?什么一种感觉?我想不需要谁来教你,你自己可能感受得了。
所以我们平常告诫每一个修行者,平常有时间的话,尽可能往这方面多去发展一些,目的就是告诫,一切都是为自己好。至于很多人都说,一进入佛门,要守这个、守那个,它并没有什么强迫性的,一切都是自愿的,也根据每个人的条件能所及地往这方面去做。
比如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个人都不吸毒,但若要是有一个吸毒的人,他一定会嘲笑我们,说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行为很不自由,连毒都不敢吸。但是他这句话会不会让我们产生烦恼?或者是觉得我很不自由呢?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深知,若要是吸上毒,对我们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是特定的。从小时候开始老师教我们,平常大人教我们,虽然我们没有接触过,但已经深知这个事情不好,所以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有接触过它,即便有一些接触,我们也不会和它完全靠近,原因是什么?知道它的过患。那么今天没有接触它,难道这是一种后悔的事情,或者是一种觉得自己不自由的行为吗?不是的,我们觉得很好。
这虽然看似是一种规矩,但这个规矩非常好。汉地有一句话就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事情若要是真了解到,因为这个规矩也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去吃米饭、不要去吃火锅,不要到外面去吃川菜,或者是吃这个那个,并没有告诫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戒,而是有些明明知道不好的东西,不要还欺骗自己往这方面去走,这就叫戒律。
所以很多不太懂的人,就像刚刚所说的,吸毒的人一定会说我们不吸毒的人:这些很不自由、生活太糟糕、一点都不放开,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但是我们看见吸毒的人,虽然他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自由,但看看最终他的结局,身心有多大的障碍?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或者是自由吗?所以,有些规矩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它给我们身心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在进入佛门以后也讲解一些规矩,但这个规矩并不是让我们去戒幸福,去戒掉快乐,而是戒掉痛苦,甚至产生痛苦的因。
比如有些事情,它虽然并不是直接说前面有个坑,告诉你不要跳坑,而是可能甚至告诉你有坑的方向都不要去行走,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后面的这个结局,会跳到坑里,可能要受苦。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可能有些会想,明明前面我还不知道有没有坑,但告诉我前面不能行走,那这个规矩还是守得很糟糕,因为明明可以直着走,为什么偏要叫我从另一条路行走呢?但是你不知道前面有一个坑,之所以告诫你不要往那边走,就是怕你掉下去,掉下去以后可能就要遭受极大的痛苦。
所以这些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是觉得很值得的,所以平常从这些角度来看,相信今生会越来越快乐,生活越来越和谐,事业越来越成功,接下来在面对无常的时候能了脱生死,这也是我们当前修学的真正目的。
未来如同昨天晚上做的梦一般,在进入梦境的时候一切都被梦牵着行走,梦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虽然我们醒来的时候知道梦是虚幻的,但是在梦里,还是和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一丝毫之区别啊!它怎么折腾你,你就跟着它一起痛苦。幸亏我们现前在梦里仅仅是几个小时,若要是这个梦的时间是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的话,那醒来的时候明明知道它是虚幻,但你可能在真实当中要遭受一千年的痛苦、一百年的痛苦。
这就如同未来一般,可能很多都会想,未来如同梦境一般,本来就是虚幻的。但是我们不认识啊!最糟糕的地方就在此。昨天晚上的梦境也是虚幻,难道你在梦里知道梦是虚幻吗?还是不知道。所以梦叫你怎么做,比如梦里父母死了,你还是一样去哭;昨晚上梦里做生意吃亏了,你还是那么烦恼;梦里得到一个很好的东西,你还是那么快乐。所以和现实生活一点都没有区别。但当醒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存在了,那时候说,哦!是假的。但只是醒来的这一瞬间,整个梦的过程中你可不知道它是假的,还是要受它的欺骗,还是要受它的折磨。
但刚刚说到,这个时间延长到一百年,那你就要受一百年的痛苦啊!所以我们现前修行的目的,所谓的解脱是什么?就让你在梦里知道梦,那么当你驾驭梦境的时候,是什么一种状况呢?你可以让无梦转变成有梦,把有梦转变成无梦,把当前所梦到的即时转变,转变到快乐,一切都由你来主宰,你说了算。但我们现前虽然讲理论的时候好像是这样,说反正醒来的时候梦都是虚幻的,但是梦里可不知道虚幻,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几次认识过梦是虚幻的?几次在梦里,长时间几个小时可以自由自在?一次都没有过。那未来虽然如同梦境一般,但是没办法,我们还是处于它的折磨之中。
但若要是有很好的修行见解,梦里可以认知到梦,你可以驾驭一切梦境。所以我们平常也告诫身边很多修行者,近一段时间的修行里,你对梦认识多少?但有些逐渐开始认知到梦是虚幻,你一样可以睡觉,但在梦里可以自由自在地驾驭一切梦境,可以把有梦变成无梦,无梦变成有梦,把有梦又转变成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这些都是小菜一碟。这个时候西方极乐世界用不着说有和没有,在他面前就是自现,你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本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清净心的显相嘛!
汉传佛教高僧大德惠能大师曰:“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它不需要等死了以后,当你真正拥有这个见解的时候,好的境界就在你的面前,因为一切取决于认知上。这倒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一系列,看似好像没有直接讲解接下来我该怎么去做,但是就在铺一条自己接下来修行的路。只要把自己的这一条路铺好,那接下来修学过程中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像有些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我一再讲解要多去了解一些。但有些还是觉得,导师今天并没有讲法,为什么不直接给我讲该怎么去修呢?因为你若要是不了解这一系列道理,那么接下来修学过程中,短期你可能做得到,长期你可能真做不了。修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它不是体力劳动,也不需要过多的脑力劳动,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行为,你还是会觉得很辛劳,这是业及烦恼在作怪。但现前我们要铺好这一条路,那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时时都会顺利。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过着有多么艰苦的生活?但是他的修行永远没有搁置一旁,凭借的是什么?就是第一次就把这一条路铺好,那么接下来在走的过程中就相对一帆风顺,就没有那么多的阻碍、那么多的坎坷,这就是我们平常一再讲解这些道理的主要目的。就如同汉地有一句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心很急的人,无论这个刀钝不钝,他直接去砍柴,但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前面我把这个刀磨好,接下来砍柴的时候就会砍得很快,比前面拿着一个钝刀去砍柴,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速度上。
所以我们今天前面把这个基础奠定好,再按照一步一步的修学方式去做,那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甚至变成长久性的,而不是一段时间做得很好,过一阵时间我就越来越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慢慢慢慢把真正的修行搁置一旁,这样的显现就越来越少了,这也就是我们前期要讲解那么多道理的真正目的。
所以前面讲解的这一系列道理都是在告诫每一个人,修行对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真的需要多去了解一些。因为曾经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因此接下来我们要走哪一条路,一切取决于自己。看似今天在一位导师面前学习,自己也在修行,好像是双向的。是的,前期不太了解的时候,靠一个导师来给你引导,接下来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指的就是这个。所以看看把自己引向什么地方,一切取决与自己,当在面对无常的时候,是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还是自由自在地离开这个世界,一切取决于自己。
但有些说,这好像在讲故事一般。是的,听起来蛮有意思的,但是曾经乃至近期真实有这样的修行者,当在面对无常的时候,能了脱生死、自由自在,这样的人多的是。因为你们都知道,高原地方是全民族信教的,因此修行的人也蛮多的,所以很多修行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由自在,这样的人太多了。就单从我们家乡来说,虽然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就在我们一个寺院之下,很多个老和尚在面临无常的时候,那个自在!曾经我已经讲过很多很多公案,所以这不是什么故事,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佛教至今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要不是真是这样,而仅仅是讲个故事一般,我相信一定不会传到今天。

我有时候也面对很多人说,是的,我可能笨一些,但也没有笨到那种程度,比如有人叫我啃石头,我一定不会去啃的,原因是我知道石头是啃不动的。但为什么让我这样修行,我直至今天还在修行呢?若要是没有一个真正的道理在里面,不仅仅是我和你,谁都不会去信仰的。所以好好去探索一些,真的有一些曾经我们意想不到的内涵在里面,所以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知识,而是凭借这个知识可以调伏自己的内心,达到很高的地步,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当今活在世上最大的目的。
人人都在说,我活在世上的价值是什么?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有些说健康,有些说金钱,有些说这样、那样,很多很多,但是说得白一些,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永恒不变的幸福,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它的树立方式有很多种,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永远幸福、永远快乐,一定是这样的。那么永远幸福、永远快乐,仅凭借我们以上所创造的方式是达不到的,这一点用不着谁来教你、谁来告诫你。但是今天我们从另一个方式去创造这个条件,越来越感觉到里面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索一些。
所以平常在有时间的时候多去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入菩萨行论》等等。虽然都在讲前行,但是对每一个修行者来说,完全符合每个人的条件。这一点很重要,当你在阅读以及做的过程中,这个法一定要符合你的条件。若不是这样的话,看似你在修行、在做一件事,但最终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原因是什么?因为做的这件事情和你的条件不相应,也叫法与根机不相应。
我们平常也看见很多修行者,他所谓的修行完全是碰运气的,我遇到什么样的导师,遇到什么样的法,不管这个法有没有次第,或者是符不符合我当前的条件,直接开始去做。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法与根机不相应。所以我们平常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一个法与根机相应的条件去进行。
有一天我看见有一个修行者,他的修行一点都不够次第和系统,所以当时我就问他:“你现前的学历是什么?”他说是本科。我说:“你的本科是从小学开始一步一步读到本科的吗?还是一上学就开始读本科的?”他说:“当然是一步一步读的。”我说:“为什么要一步一步读?以你现前的观点,应该是多余的事啊!直接读本科多好!两三岁就开始要上幼儿园了,到时再读最多三年,你就本科毕业了,多好的事,也就是五六岁,你就是本科毕业了。”他说:“这是读不下去的。”“对,对,你说得非常对。”所以我们平常修行何尝不是这样的?所以不能凭借个人的运气,我碰到什么我就做什么。曾经你也并不是碰到什么就进入什么学校去读书的,而是还是按照次第来读书的。所以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起先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每个人的条件,要不看似在做,实际上还是以失败告终。
比如说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他的母亲是这个大学的校长,即便把三岁的小孩子直接送到学校,但小孩子决定在这边待不住,即便待着也是在里面玩,一点都学不到知识,原因是没有这个根机条件。那么我们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法与根机相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藏传佛教一位高僧大德说:“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说,这个法和自己的内心不相应,那么接下来虽然做一些修法的形象,好像又在参加法会,又在自己修行,又去做这样的善事、那样的善事,但最终还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解脱,原因是什么?法与根机不相应,所以一切都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
至于是否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平常也有很多人说:“我已经从事过很多善行,那以什么为标准来看我的修行有没有增上呢?”就看看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没有增长?说得更白一些,你的性格有没有改善?那么谁有权可以说这句话?你身边的亲人。自从你进入佛门到现在,是否旁边的亲人说你的性格大有改变,所以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没有烦恼,那就说明你修行已经到位了。
因为我们平常说,吃饭的目的是饱肚子,喝水的目的是解渴,穿衣服的目的是保暖,修行的目的是对治烦恼,那么由于你对治烦恼的缘故,你的性格在改变。因为我们曾经的性格还是被贪嗔痴烦恼驱使下而呈现出的一个性格,现前由于调伏贪嗔痴烦恼的缘故,你的性格一定大有改变。若要是有,那你就是个真正的修行者。所以我们说,今生快乐不是到外面去寻找,因为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物质条件达到最高的地步,那一定会快乐,但好像慢慢慢慢都感觉到不是这样的。曾经每个人的条件都不太好,但是慢慢慢慢直至今天条件越来越好,但烦恼真减少了吗?没有。好像越来越在增加,就说明物质改变不了什么。因为世间人就是这么一个观念,但物质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是绝对的。
比如今天饿的时候,我吃个好点的饭,当然很幸福,但它是短期的、暂时的,要说永恒是达不到的。要是达得到的话,那今天每个人可能没有更多的烦恼,原因是我们的物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们烦恼仍旧那么沉重,几乎看不见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可能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是事业与事业之间的竞争又强,所以平常每个人肩上压着的包袱很重,所以喘不过气,没法笑。但曾经我们的想法不是物质好了就会好的吗?但看似好像也不是这样,还是在于精神世界里。
举个例子,你今天情绪很好,到家的时候,哪怕家里很多事情搞得一团糟,但你一定不会生气的,因为你会觉得,哎呀,很正常,毕竟是一个家,可能他出门的时候,由于今天又要去工作,因此没法把这些处理得很好,因此我今天把它处理掉。但有一天当你从外面进来的时候情绪很不好,这时候哪怕家里什么事情都搞好了,你还会鸡蛋里面挑骨头,还会去寻找很多不足的地方。前面那么肮脏的时候你还能承受得了,但后面这么干净的时候可承受不了,那到底这个幸福在哪里?还是在一个心态,当自己的心态不好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的,改变不了。所以我们佛教一再讲解要调伏自己内心的原因就在于此,要让自己幸福,一定要去改变自己的心态。
但我们改变心态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很多会想:为什么要改变心态的一定是我?他为什么不去改变?因为我们有很好的条件,我们进入佛门,知道因果不虚的道理,今天看似在他面前好像吃了一点亏,但我相信在阎王爷面前你已经得到了更高的胜利,这就是我们修行当中为什么心甘情愿去面对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就像刚刚所说的,我们不吸毒,在吸毒者面前可能我们低于一筹,原因是什么?他一定会执著于说“你这个人,天啊,生活过得这么糟糕,为什么不随便一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甚至要是会讲佛法的话他会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就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还有那么多的拘束,还要戒来戒去干嘛?吃!喝!想干嘛就干嘛!”但是我们看见吸毒的人最终是什么结局?所以就像刚刚说到的一样,若要是往这方面多去思考,那我相信一切都值得。所以要好好修行,真要好好修行,一切都为了自己。
我们不懂的时候认为,如今世上各式各样的信仰很多,比如民间传统信仰,像一些捉神弄鬼的事情,甚至世上也有各式各样的信仰,因为如今全世界就像一个村、一个民族一般,所以你要去了解国外的很多事情现在已经很容易,所以也有很多很多各式各样的宗教。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择佛教?平常可以在这方面多去了解一些,对我们接下来修学这个法会起到切实之作用,甚至还会变成一个很强大的动力。曾经历代高僧大德们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这么精进修行的原因是,他已经知道这样做下去的真正意义,所以无论为了这件事情付出多大的代价,对他来说永久是高兴的事。但要是没有理解到这些道理,那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会觉得非常非常难。
前面稍微讲一些,因为毕竟我们都是刚开始步入修行,关于修行方面有很多很多还是不了解。就拿汉传佛教来说,很多人都会认为汉传佛教很兴盛,每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有寺院,都有和尚。但和尚和寺院就是佛教吗?当然不是。佛教不是建筑,佛教真不是没有头发就叫做佛教,真正的佛教是教证二法。这个“教”来自于闻思,“证”来自于实修,若没有教证二法就只能说没有佛教。因此从教证二法的角度来看,当今的佛教是非常非常衰败的,衰败到极顶,所以我们永远要知道真正的佛教不是建筑,也不是人数,而是在于教证二法。从教证二法的角度,如同刚刚说的一样,已经非常非常稀少,这就充分地说明无论你相信不相信,当今佛教已经达到最衰败的地步,再衰败下去基本上就没有佛教了。
可能有些会说,从事善行的人很多。但当佛教不在世上的时候,如同民间传统信仰般的这个善行,我们上师曾经说过,这是永远不会断的。但这不是佛教吧?这和佛教差得太远了!很多人都说,佛教仅仅是从事一门善行。但善行还用得着用佛教来讲解吗?像如今在全世界完全没有佛教、连佛教的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他也有一些善行啊!他也会讲解做这样是好事,甚至也讲解很多以爱心为出发点的信仰,所以这不需要佛教。如果真正的佛教仅仅停留在这么一个行持善法之上,那这个佛教的味道真的不是很浓了,气味已经变了,这不是真正的佛教。教证二法乃真正的佛教。所以平常从这方面多去了解一些,就越来越知道,这就是真正的佛教。
要不仅仅是平常做一些善行,或者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就像我们现前有信仰的人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像东北,乃至有些民间传统信仰会在家里立个碑,就在前面供养,和它有什么区别?好了,但平常了解一些,意义也非常广大。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行禅师:你的痛苦,也许来自你的父母和先辈

一行禅师:你的痛苦,也许来自你的父母和先辈

原创 我是谢婷婷

先问你一个问题:“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痛苦从何而来?”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想的,而是只顾着痛苦,不是哭泣、愤怒,就是自苦自怜。
其实了解自己为何痛苦,就能找到缓解痛苦的办法,就像你长胖了痛苦,马上知道自己吃多了,不运动有关,你自己知道怎么做了。可是说到人生中的痛苦,却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
不过我最近看了一行禅师的视频,他在视频中说:“你的痛苦,也许来自你的父母和先辈……”
听到这句反常识的话,让我很疑惑,自己的痛苦跟父母和先辈有什么关系,后来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
一、父母的经历,给你带来的无形影响
你的父母如果经历过贫穷和饥饿,就会过度强调节省和存钱是多么重要,怕你将来也过苦日子。
即使你现在生活条件不错,可父母依然要求你省吃俭用,这些观念一点一点影响了你。


比如父亲遇到经济危机时破产,这件事给他留下阴影,也会时不时提醒你创业有风险。
你明明有好的商机,却不敢放手一搏。这些恐惧感不是你的,而是来自你的父亲。
二、父母的性格,会传递给你
有些人与生俱来就怕生,不敢与人交往,其实这与父母的性格密切相关。
比如你的父母性格比较内向、腼腆,平时很少与人打交道,下班了就关起门来看电视,你的性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你的性格不说非常内向,至少不是那种阳光外向的人,你想改变的话也是很痛苦的,不改变的话你同样痛苦,因为在人际关系中,你就不会像别人一样处理得游刃有余。
三、先辈的创伤代代相传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如果你的爷爷奶奶在那个特殊年代受过苦,这些创伤就会传递给父母,再传递给你。
就如一行禅师说的:“我们不仅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还继承了他们的痛苦。”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代际创伤,说的是心理创伤是可以通过家庭关系,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
比如在《创伤遗传》这本书里,作者就说到一位家庭美满的女性痛苦于自己的婚外恋,她的出轨竟与自己的母亲、外祖母有着深刻的联系……
四、父母的期望,给你很大压力
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活在父母的期待里。他们希望你考上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早点结婚生子。这些看似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却给了你无形的压力。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一生如此短暂,你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何必被父母的期待所累?
你要明白一点,父母希望你过得更好而已,你能过得更好就行,至于做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否则你只会在父母的期待中,过得非常痛苦。
这么看来,一行禅师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你的痛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和先辈,那是你躲不掉的一个劫数。
不过当你敢于去直视,学会去化解这些痛苦,也许你这辈子的痛苦就少一大半了,你说呢?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在什么时候最明白?

人在什么时候最明白?

唯识学


人在倒霉时最明白
平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分彼此,亲如兄弟。而一旦到了倒霉的时候,就会有人坐视不管,看你笑话,有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于是他就明白了谁是真朋友,谁是无耻小人;明白了以后朋友该怎样交。
人在大病后最明白
大病一场后,他才会明白只有身体最重要,其他都在其次,身体是1,其他都是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所以,平时那些看似重如泰山般的事情,一场大病后就都看轻、看透、看开了。
人在下台后最明白
人一下台,立刻就树倒猢狲散,以前家里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现在变得门可罗雀;以前鞍前马后的部下喽,再见面立刻变得陌同路人,满面桃花变成冷若冰霜。这时他才明白,以前人家对我毕恭毕敬,原来对的是我头顶的那个官帽;人家对我吹吹拍拍,原来对的是我手中的权势。做官是一阵子,做人才是一辈子,想想自己以前在位时颐指气使,牛皮哄哄,实在可笑。
人在退休后最明白
回想以前在位时,同事之间为名利地位,为评职称,为升官衔,争得脸红脖子粗,实在没意思。退休后才想明白,那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论级别高低,官职大小,退休时都赶齐了,大家全是退休老同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人在入狱后最明白
明白什么呢?明白法律真不是吓人的,谁犯了法都难逃法网;明白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监狱饭不要钱却不好吃;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特别是那些贪官,锒铛入狱后才想明白“我不缺吃不缺喝,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人在临终时最明白
人在临死的时候最明白:一切都不可挽回,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所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个道理。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

原创 小心间隙 小心间隙



如何才能够明心见性,或许我们可以先问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明心见性?或者是什么障碍我们明心见性?
心向外看,而未曾见到心本身
尽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心,心从不离开过我们,但我们几乎很少深入去了解心。就像我们能通过眼睛看到一切事物,但却从未真正“看到”过眼睛本身。眼睛无法直接看到自己,而心却是可以直接经验到自己的。就像光既能照亮外物,也能照亮自己。可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外在的世界,却忽略了正是光让我们能够看见。
我们能看、听、闻、触、感受、思考,都是因为心的作用。然而,我们几乎都是专注于这些外在的事物,且没有去观察心本身。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个客体,例如水,我们会观察、分析、甚至做实验去研究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然而,除了我们自己的心,谁也找不到一个“外在的心”来研究。
由于习惯,我们的心总是向外看,几乎没有回过头来观察心本身。这种向外看的方式,我们是无法发现心的真实本性,这也是几乎很少人能明心见性的原因。要想认识心性,就必须“返闻闻自性”。

只看到对境,而没看到心本身
如果去看心,其实什么也不会看到,能看得到的都是客体,而不是心性,心性不是那些可以被看见的东西。我们去看心,总是会带有一些期待,希望能看到特殊的东西,或特别的状态,其实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期待本质上就是一种抓取,想抓取特别的客体,而抓起导致很难看到心本身。
我们看一些祖师的传记,会发现有些祖师是在特殊的状态下明白心性的,例如间隙(念头与念头之间)。尽管心性任何状态都在的,但的确有些状态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比较容易认识出来。就像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但是在非常光滑的表面下,更容易直观感受到惯性原理。在念头非常少的时候,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是容易认识出心性。然而我们每个人其实经历了可能都数不清的念头非常少的时刻,但是却没有认识出心性。可能因为我们是不知道如何去看心本身,而是把无念的状态当成一种对境去看。

概念心的局限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都是通过概念来进行的。概念虽然很重要,但它有其局限性。就像一个盲人的拐杖,拐杖是盲人探索道路的一个好工具,但拐杖无法真正地让盲人看到路。概念心也是如此,尽管它有局限性,我们却必须依赖它。建立正确的知见是理解和体验到心性的重要的一步。
当我们学习一件事物时,往往是通过概念来理解的。我们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经典,可能我们学习到很多关于心性的知识,但我们依旧无法真正明了心性。举个例子,我曾尝试描述一个朋友的外貌特点:
  • 身高:170厘米
  • 眼睛:杏仁形,眼角微微上翘
  • 鼻子:挺直、窄高,典型鹰钩鼻
  • 嘴巴:上唇略薄,嘴角上扬,常带微笑
  • 耳朵:略微外凸,耳廓分明
  • 脸型:国字脸,下巴饱满,轮廓分明

如果你没有见过他,且没有看过他的照片,尽管我把他的外貌特征描述得再具体,你也无法通过我的描述认识出他。如果我给你看一张他的照片,你或许能在某个时刻遇到他,就能认识出他来。尽管照片不是他真人本身,但是和真人有联系。而如果你曾经面对面见过他,下一次就算是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遇到他,你可能一眼就认识出他来。
认识心性也类似。仅仅通过概念去理解和认识心性是非常不稳定且有局限的,这种理解和认知也很容易改变。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了解和认识心性,而没有在经验层面直接去认识,就认为心性就是这样,这反而是一种障碍,就像牛皮在高温的阳光照射下导致变硬,再也不能变软。禅宗的教义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能找到直接描述关于“心的本质是什么”的资料是比较少的,因为关于心性的描述是给人一种关于心性的概念,而不是直接的体验。认识心性需要生起现量的经验,就像直接看到了火一样,而不是停留在思维概念层面。我们通过思维概念去认识心性,更多的像是看到远处有烟,就推测有火。

通过直接经验认识心性
我曾听明觉仁波切讲过一个故事,关于他的闭关老师萨杰仁波切。萨杰仁波切年轻时就去闭关,他的上师拉滇南达教授他如何认识心性。上师教他如何去观察心,然后再做“看心”的功课。
几天后,上师问:“什么是心性?”萨杰仁波切回答:“心性是空性的,因为看不到。”上师说:“错了,再去看!”
过了一段时间,上师再次问:“什么是心性?”萨杰仁波切换了一种说法:“心性是明性。”上师说:“又错了,再去看!”
再过一段,上师又问:“什么是心性?”萨杰仁波切这次回答:“心性是明空双运。”上师依然说:“错了!亏你还是个仁波切,你还是看不到心性!”
接着,上师抓住萨杰仁波切的衣领,狠狠地盯着他,怒骂并摇晃他。在这一刻,萨杰仁波切突然愣住了。上师告诉他:“这就是你的心性!”于是,萨杰仁波切认识出了心性。

心性是什么?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心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由每个人亲自去探寻。那些已经明了心性的人,无法直接告诉你心性是什么。就像你饿了,别人吃饭,你不吃,是不会饱的。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你心性是什么,可能对你来说并非好事,关于心性概念上的答案会对你的修行和未来真正认识心性都会产生障碍。真正教导心性的老师是给你糖吃(生起对心性的直接体验),而不是告诉你糖是什么味道的(关于心性的知识描述)。
禅宗公案:见性之悟
百丈怀海禅师传法时,智闲禅师前来参学。智闲聪慧且教理通达,答问从容,但对自己的本分事却未明白。百丈禅师圆寂后,他改参师兄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问他:“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智闲一时无言以对。
回到寮房后,他翻阅平日所读的经书,几天后却依旧毫无头绪,叹道:“画饼不能充饥。”
于是他便屡次乞求沩山禅师为他说破,但都遭到沩山禅师的拒绝。沩山禅师说:“如果我告诉你,你以后一定会骂我的。我说的只是我的看法,始终与你没有关系。”
绝望之下,他决定放弃学佛,做一名长行粥饭僧。
某日,他来到南阳慧忠国师的旧址。在整理遗迹时,他随手抛起一块瓦砾,不经意间打在竹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刹那间他大悟。他立刻回到住处,洗好澡,点上香,向沩山住的方向叩拜,赞叹道::“灵佑禅师真是大慈悲,恩逾父母!若当时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结语
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呢?开始认识出心的真实本质,或许需要向内去看着心本身,返闻闻自性。
如果我们的心是非常散乱,其实是很难稳定向内去看心的,浑浊的水难见水中的鱼。因此,我们需要稳定平静的心。为了让心平静下来且稳定,我们需要练习保持觉知。
当我们稳定地觉知时,会发现自己时时刻刻都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若随此感受所动,心会局限于追逐外在快乐、规避痛苦之境,很难回到心本身。认识到想要快乐就是慈心,不想要痛苦即为悲心,理解慈悲心乃心的特质,我们的心将逐渐敞开,不再被对快乐或痛苦的投射外在事物所束缚。我们需要做慈悲心练习。
当心变得柔软、开放、敏锐且觉知时,我们会发现感受上快乐或痛苦都是来源于“我”的定义,而我们的注意力几乎都围绕在“我”上,很难回到心本身。实际上“我”只是概念而已,我们是无法找到单一、独立、不变的“我”。这是人无我。不仅人无我,外在一切事物皆是无常,相互依存,缘起性空。这便是法无我。在此理解中,我们会逐步领会到空性,认识到概念心的局限。
明白空性后,到底是什么在明白空性,是什么在知道着明白空性呢?这个知道便是心。这时,当我们进一步看心本身,或许会认识出心的本质。
愿每个人都能认识心的真实本性,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