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什么是“八正道”?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义

1
 正见

人生要有正确的见解或正确的观念,修学佛法的人,正见更为重要。《胜鬘经》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如果人生终日妄想颠倒,这叫做想倒、见倒、心倒,主要的就是没有正见。《华严经》上说:〔正见牢固,离诸妄想。〕所以要想远离妄想和颠倒见,就要正见牢固。《大智度论》说:〔正见是智能。〕其实正见就是真正的智能,什么是真正智能?若以学佛修行证果的圣者来说,要得到无漏的无分别智,见到四谛的真理,方可名为正见。有了正见的智能,才能观察到世间万法的现象果报,都是由因缘和合所生起,都是在缘聚缘散的生灭变异中,也是人生无常苦空的实相。
  
2
 正思惟

既见四谛之理,了知世界人生的真相,的确都是无常苦空,再加上正思惟的意志,令真智能增长。《瑜伽师地论》说:〔由正见增上力故,所起的无瞋恚,无害想,是为正思惟。〕若人能修慈心,可止瞋恚想,能修悲心,可止害他想。若能够无瞋无害,则心清净,具足柔软,这必须正见有力,具正思惟,才能作到。
  
3
 正语

就是正当的言语,善良的口业。例如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必须说话真实,不花言巧语,不离间语、不粗恶语;说真实语、说正直语、说称赞语,以及说柔软语,这些都是正语。能时常说正语,令人生信心,令人生欢喜,对人有利益。
  
4
 正业

是指身业正当的行为。《瑜伽师地论》说:〔或于住时,于己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即指生活习惯,有好规律,就是正业。于十善业中,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业,名身正业。
  
5
正命

指正当谋生活命的方式,舍离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求食等诸生活资具,例如对经济来源要合理,道德应重视,社会要和谐,感情要净化,如是等活命,是为正命。在《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中说:〔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例如开赌场、屠宰场、或贩卖杀生用具等,以此谋生,都非正命。
  
6
正精进

又名正方便。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就是努力断恶修善。经上说:〔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而在《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更说:〔懈怠是一切恶道之根本,是生死之种子,世间一切苦恼,皆由此而生。〕欲断生死缚者,应当精进,舍离懈怠。
  
7
正念
  
又作谛意。即是指正道清净意念,不生杂染邪念,正念谛观〔身受心法〕四念处观:
  
1、观身不净:谛观身内,充满粪尿,涕唾不净,众秽所集,不应贪爱,妄生执着;破除我身爱执,藉此修行净道。
2、观受是苦:谛观世界苦乐感受,无非是苦。生老病死,固然是苦,当快乐变幻消逝时,亦是无常,因此佛说:〔乐坏名为坏苦。〕是故〔应观人生是苦〕。
3、观心无常:即谛观此心,念念生灭,时时变迁,犹如猿猴野马,难以驾驭,心念变化无常,忽而天堂地狱,忽而恶鬼畜生,故应〔观心无常〕。
4、观法无我:谛观诸法, 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诸法如幻如化,自体了         不可得。五欲尘劳,世间万物,无一自主,故曰〔观法无我〕。

8
正定
 
即修行正确的禅定。收摄散乱身心,令心专注一境,以培养智能的能源,充实悟道的方便,故名正定。 
       

八正道的作用


修行成就八种正道,便能够远离八种邪道。例如:
  
正见——能够远离邪见。
  
正思惟——能远离邪思惟。
  
正语——能远离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邪语。
  
正业——能远离身体行为等邪业。
  
正命——能远离不合理与不道德等邪命。
  
正精进——能远离不合理、不道德与无益等邪精进。
  
正念——能远离一切邪念。
  
正定——能远离一切外道耶定。
  
平常修行此八正道法门,能有远离八邪的作用。
  
以上这八正道法门,是现实人生应走的道路,是学佛人皈依三宝之后要走的正道,是佛门圣者所行的中道,故此也是学佛人应知应行的光明正道。

借病修行,借痛觉心

借病修行,借痛觉心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之“身根圆通章”: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借病修行,借痛觉心。从妄上来说,疾病为妄;从性上来说,疼痛即性。疾病的本体就是不二佛性,疼痛的感觉就是清净觉知。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恩赐,不是惩罚。在生病时,欲望会降到最低,贪嗔痴会被完全伏住,过去烦恼厚重的攀比心、嫉妒心、造作心、嗔恨心也都不复存在。疼痛时是非常犀利的觉性显现,可以接着疼痛的感觉观察自心,顺藤摸瓜,就路还家,明了自我的虚妄和佛性的真知。
  
那么修行到什么境界就不生病了呢?
  

在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中有讲到“汤厄”:
  
予平日论到病中做工夫处,亦知毕陵伽婆蹉所谓纯觉遗身矣;亦知马大师所谓有不病者矣;亦知永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馓毒药也闲闲矣;亦知肇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矣。及乎足入沸汤,从头简点,痛觉在身,谁是遗身者?我今受病,谁是不病者?锋刀毒药切于肌肤,谁是坦坦闲闲者?四大五蕴实为吾身,实为吾累,谁是本空非有者?乃知平日干慧都不济事。若无定力,甘伏死门。彼口头三昧,祗自瞒耳。噫!可不勉欤。
  
莲池大师晚年被开水烫伤,面对“汤厄”的反省自思,让我们有所借鉴。我们在《阿含经》中也看到,佛陀的背痛伴随了佛陀四十九年的弘法历程,晚年临涅槃前还因为食用了纯陀供养的有毒蘑菇造成剧烈腹疼。成住坏空是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生老病死是一切众生的共同体验。孔子奔走于列国,耶稣钉死在十字架,面对疾病和挫折,圣人能以安住于“道”而从容淡泊。可见,佛陀因疾病而更显伟大,圣人因挫折而更为完美。
  
疼痛是清明觉知,烦恼才是无明显现。在体验疼痛时并不苦,内心的委屈、抱怨、恐惧、焦虑才是真正的苦。疼痛是道法自然的觉性体验,烦恼才是妄心营造的负面能量。修行人可以通过祈祷和忏悔获得止疼的康复,也可以通过止观和觉照体悟疼痛背后的宁静和祥和。在大圆满法中,把疼痛是作为十种现见明体的机会之一。
  
总之,生病了,就不能错过。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次病痛一通百通,一劳永逸,一了百了。

佛前供养都代表什么 ?

佛前供养都代表什么 



佛前供一杯水,表法!水是代表清净,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所以供一杯水就代表清净,不是佛菩萨要喝你的水。
  
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
  
佛前供水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想到[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要修什么样的因]。供果表修布施而得善果。
  
佛前供灯,代表智慧、光明;蜡烛代表点灯,所以点灯是点智慧之灯,点灯的意义即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帮助一切大众,你这样点灯就非常有意义了,这样才真正得福慧。
  
佛前供香,代表戒定真香,
  
第一、表示虔诚恭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意。
  
第五、在参禅打坐时有计时、驱蚊、和辅助入定的功用

什么叫“加持”? 你真的懂吗

什么叫“加持”? 你真的懂吗 



 “加”是加被,“持”是任持。
    
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佛菩萨要加持你,你首先要能够拿到。你没有去拿,再加被,你也持不了。对于这个,藏地祖师们经常说一个比喻,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就是加持。我们讲四归依的时候,也经常给人家说这个道理。佛菩萨的法身遍虚空尽法界,不断地加与众生。但是,众生要有信心,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他身上。就是说,佛好比太阳,太阳的光在天上,只要有水,都能够照出太阳的影子来。但是,佛的太阳固然在天上永远存在,就还要看众生的信心有没有了。有信心的人,如同水是清的、不动的,太阳的影子就能很清楚地现出来,加持力量就来了。而如果水是混的,或者动荡的,就现不出影子来。或者根本没有水,太阳的影子怎么现呢?再怎么加,你持不了。所以说,加是佛菩萨的力量,持要自己任持。光有加没有持的话,感应也不会有的。 
    
有的人信佛之后,几年也没有什么感应,于是就怀疑。若自己三心二意,不诚不专修佛法的话,佛菩萨的加怎么到你身上来呢?在教四归依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有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加持,信心有十分,就有十分的加持。《观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持名入观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大水,水不能漂。”这是最大的神通,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都到你身上来了,你还要追求什么气功呢?但是,若没有信心,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即使菩萨再慈悲,对没有信心的众生是度不了的。 
    
所以,要求加持呢,不要想着占便宜,认为是佛菩萨一方面的事情,我不要持的,只要佛菩萨加好了。佛菩萨加了之后,你持不了的话,那就白白地加了。我们佛教修行,不是讲迷信,不是单靠人家的,要靠自己的。你自己能持了,佛的力量就加上来;你持不了的话,即使天天加在你身上,一点也没用。就如拿个茶杯倒起放,再大的雨和甘露下来,杯子里边半点也接不到。所以,若要得到佛的加持,自己就要努力。只有自己有信心,专诚,加持力决定会有。如果你不努力,没有专诚,没有信心的话,那不要怪佛菩萨,要怪自己。若想单靠佛菩萨慈悲,自己不努力,睡在床上,最好明天睡一觉醒来,成佛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呢?懒汉思想,不但成不了佛,恐怕什么都成不了。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牺牲头目脑髓,这样慢慢地才会成功的

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有隔阴之迷吗?

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有隔阴之迷吗? 


假如凡夫亦能如圣者一样,现量了知三有一切生死诸苦,则于了知之剎那,其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崩溃毁灭。

凡夫异生们不畏三有轮回,是因他们为无明愚痴所遮障,无法自知处境的险恶。假如异生凡夫像阿罗汉圣者们一样,能现见三界生死轮转的诸般痛苦,在现见同时,他们的身心一定会如同瓦器无法承受重压一般,立即毁坏。凡夫的身心非常脆弱,他们不像圣者那样有坚强的无我智慧与大悲心,敢于面对承受如是残酷的事实。

在一些公案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如世尊在世时,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由现见了堕地狱的可怕后果,一想起来就不敢吃饭,吃完饭一想起就要吐出来;花色比丘由于能忆念自己前世所受的痛苦,因而经常为之恐惧得全身流血,将僧衣都染成了花色。可是绝大多数凡夫无法如是了知,他们虽然处身于火宅之中,却麻木地安然而住,而且还要贪执于此,造业不休。

佛在《涅盘经》中说过:「不见后世,无恶不造。」轮回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愚痴有情,因而不应以他们的麻木无知,来推想轮回中无有怖畏。

譬如说,有些遭恶魔残害者,虽然他没有见到恶魔,身心也会非常痛苦,他自己也会知道:尚没有见到恶魔,就有如是痛苦,若恶魔现前,那我肯定没救了!于是会生极大怖畏。同样,凡夫在未现见一切生死众苦之时,也会为一些小苦而觉难以忍受,若能现见所有痛苦,必定会无法承受。另有譬喻说,帝释天的儒童为了得到遍入天果位,结果丧失了生命;同样,凡夫为了善趣安乐而劳作不息,也会因此而失去安乐生命,而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果报的苦害本质。

月称菩萨言:「如诸佛照见,诸业之果报,若凡夫亦知,剎那即昏厥。」

凡夫若能现见自己于世间的一衣一食,一举一动,皆是轮回众苦之业因,见此残酷事实,心胸狭隘卑劣的异生又怎能堪忍呢?

智者们畏惧善趣,也等同于地狱一般,他们于三有世间,难得不生起畏怖。

此处智者是指如理通达三界苦谛以上的圣者。在这些圣者敏锐明利的智慧前,三有世间如同火宅,如同苦海一般,地狱恶趣固然充满着痛苦的猛火,而人天善趣中也无处不在为烦恼毒火所烧,衰老死亡瀑流所冲袭。

《念住经》中说:
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
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
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
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

再说圣者畏因如同恶果一样,善趣中安逸享受实际上是后世恶趣之因,因而他们对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会如同恶趣地狱一样怖畏,对整个三有世间,圣者们很难做到不生怖畏厌离。

「难得不生畏」一句,还可理解为:除了登地以上菩萨圣者们,其余智者难以做到对三有不生怖畏。登地菩萨已证得了有寂平等的大智慧,为救渡众生,他们对地狱也会如同鹅王趋莲池一般,不但毫无畏惧,反而会充满喜乐,如寂天菩萨云:「如是修自心,则乐灭他苦,地狱亦乐往,如鹅趣莲池。」

但是,无有证得平等智慧的智者如阿罗汉,他们尚有对轮回痛苦的执着,因而难以做到不生畏惧。故执增上生有安乐者,应当依圣者们的教言,思维生死过患断除爱执。

此处有疑:若因增上生亦如同地狱一样是怖畏处,而应断除爱执,那是否应断除积集增上生处的善业呢?大疏中对此分析过,此处所破除的是对善趣的非理贪执,为求增上生由爱而积业的非法行业,并非破除为希求解脱而积集人天有暇身的一切善业因。

譬如说,以前有一名叫吉巴的暴君,经常用许多残暴刑罚处治犯人,当犯人在囚牢里折磨到一定程度后,便放出来,此时囚犯也不会认为自己已得解脱,因为随后就会有刽子手砍杀他们,从痛苦牢狱里出来,其实仍踏在死亡之路上。同样,有情纵然能从三恶趣牢笼解脱,对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不应贪执,因为增上生仍是无常众苦逼迫之道,与恶趣牢狱一样充满恐怖。能明理者,理应对此生大厌离,进而追求解脱。


以上节选自
中观四百论广释
修持中观之窍诀集


你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你的傲慢,你看得到吗?

 作者:慈成加参仁波切


慈成加参仁波切开示

  傲慢心来源于分别心。从分别自己和他人开始,然后执著自我的名、利、观念等等而产生。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教育,鼓励发展自我,这让我们已经习惯于思维自己是独特的,助长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傲慢。傲慢心的产生一定会伴随其他负面情绪,如嫉妒心、嗔恨心等。由于隐藏在其它情绪背后,傲慢心很难被发觉并根除。

  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上容易露出坚硬、拒绝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显得别扭,不能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别人合作;不愿意将利益众生的事分享给他人;喜欢掌控别人,不愿意采纳别人的意见,更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有傲慢心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但对他人的不足之处却观察得十分仔细,喜欢了解和谈论他人。 傲慢心十分细微。我们对别人的赞扬和随喜,表面上是善业,但有时其背后却是傲慢心。当与他人对比,他人失败而我们感到满足时,我们的内心已种下深深的恶因。傲慢心能够滋生嫉妒心,而造作种种身口意恶业,自己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产生自卑、挫败的感觉。


  傲慢心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特别是一些悟性比较高、有点学问的修行人,即使具德上师在他们身边,也由于自己的傲慢心而错过求法的机会;有些人求了法,过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怀疑:“上师给我传的法是否正确?是不是一定要按照上师的教法和仪轨来修?”;还有些人自以为从理论上懂了,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根本不需要修行了;有些人做了少许善业就看不起没有做善业的人;刚入门学佛就看不起不学佛的人;禅修有一点觉受就看不起不禅修的人。藏地有句谚语“在骄傲的山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有傲慢心的人很难生起对众生真正的慈悲心,内心积累不了任何功德。 ……

  我们需要放低自我,这样修行境界才会提高,内心的智慧和慈悲才能真正展开。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恭敬心来调伏傲慢心:处处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处处发现自己的过患,并生起忏悔心、惭愧心;看到众生的痛苦,我们立即放下自我的想法,利益他人;身口意礼拜,恭敬诸佛。五加行中的大礼拜是调伏我们傲慢心的最好方法。 如果没有学佛的人有傲慢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修行人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心,那是对佛法的玷污。我们好好想一想,自己现在还没有证悟,有什么值得傲慢的?过去的证悟者都那么谦卑,我们凭什么傲慢?

业障的来源与对治(上)

业障的来源与对治(上) 


罪是有表现的,我们生命中种种的障碍、烦恼、疾病、灾难,所有这一切就是罪恶的现象。孩子不好,家庭不好,身体不好,这就是我们曾经造下了恶业的结果。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曾经犯下的罪,在今天得到报应了。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也不是光造下了罪业,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功德。表现在哪里呢?我曾经给身边的人总结过,我说,我们能进入佛门有两大特点。一个叫功德无量。因为有功德,我们才能够深信佛法。一个叫罪业深重,因为我们有罪业,所以生命中感招了种种的不如意、痛苦、灾难,才推动我们来求助佛法。所以在我们身上同时表现着功德和罪业。 
  
罪的本质是什么呢?罪的本质就是我们曾经犯的错留在我们第八识里边了。举一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老天就好像有一部摄像机。我们所说的、所想的、所做的,老天都用这部摄像机摄下来了,只要我们说过、做过、想过的,这部摄像机里边都保存有这些信息。如果摄像机里边保存的是好的信息,那就叫功。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好的、错误的,这就叫罪。所以罪的本质,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象。按照佛法究竟意义来说,它是空性的,跟一张光碟一样,它上面只有一个信息。如果里边是一个喜悦的场面,播放出来,我们就很欢喜,如果里边是一个悲伤的场面,播放出来,我们就很悲伤。人生的不如意,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存储了不好的信息,这就叫做罪。人生的如意都是在我们内心存储了好的信息。所以我们从自己生命的现象,就可以判断自己的罪和功有多少。

那我们这颗心,它又是怎么造业的呢?它通过思维就造出了一种业,这种业叫意业;又来推动我们嘴巴说话,就造了口业;心又指使我们身去造作,所以又造了身业。业障来源于三种,佛教把它称为身口意三业。我们要避免自己造业障,也在这三个方面时时地反省。
  
那还有一个罪表现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烦恼。烦恼是一切罪业的根本。所以有些时候看到我们内心生烦恼了,其实就是看到罪业来了。那我们的烦恼又分哪几种呢?佛说的,我们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所以我们如果不学佛,不持戒,我们永远会活在烦恼中,第一个烦恼没有消除,第二个烦恼紧接着又生起了。

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我们忏悔也可以分这六个方面:

用什么解决呢?佛法是对治法,就是用反方向的力量去对治。就是布施,用舍去对治。

嗔恨,怎么解决?首先是忏悔。怎么对治呢?佛教给我们开方便门,用慈悲心对治。比如放生吃素,比如观想众生的苦难去拯救,可以对治嗔恨心。

愚痴,刚才说了,就是用因果来对治。

傲慢,用谦卑来对治,处处恭敬人。不要以为他的地位比自己低,就可以随便地轻视。这个可以消除我们的傲慢。

怀疑,可以用实践的方法来对治。我们说:念“南无阿弥陀佛”灵不灵验?这就是怀疑。我们来参加法会,念一个七、两个七,看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我们用事实去证明以后,信心就增加了。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得到佛的功德,身体变好了,有种种好的感应了,我们的信心也就增加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罪业如何消除。最主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接受报应。这个罪报应了就没有了。二个是发露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