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与正常人的辩论
慧灯之光7《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
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导致轮回流转不止的根源
赞 略释》6
内缘起
内缘
(接昨天)内在因缘的十二缘起的第一个,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
经中云:“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一想”,对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生起一体的想法,这叫做“一想”。本来地水风火空识并不是一体的,但我们却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一合想”, 本来六界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是不一样的物体,但我们却把这些东西的聚合物,当作是一个身体,当作人,当作我,这叫做“一合想”。
“一合想”和“一想”有什么区别呢?一想,是认为“我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不会有第二个我。“一合想”,是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组成肉体、意识的各自分离的部分当做是一体的,并将其认为是我。
比如说,汽车上的零部件,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们却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也就是一辆车。但实际上除了零部件以外,世上并没有一辆不能分开的、一体的、独立存在的车。在不观察的时候,因为无明,我们就会把它当作一体,并产生我执和我所执。
“常想”,也即认为六界是常住不灭的观念。认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现在的六界,这叫做“常想”。
“坚牢想”,与常想差不多。坚牢的意思,就是不会有任何变化。认为六界不会有任何变化,就叫做“坚牢想”。
“不坏想”,认为六界不会毁掉,死了以后还会投生,生命永远不会止息,这叫做“不坏想”。
“安乐想”,认为六界是安乐的观念。
“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等等,都是自我的不同名词,简言之,也即我与我所。
以上所述,也即无明。其中的“一合想”和“一想”,是培养我执最直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会有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去造业。这样就从无明产生了行。
在十二缘起支的任何一个上面,实际上都没有一个我,但我们却顽冥不化地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因为这个错误观念,后续所有的十二缘起支都会生生不息,这就是轮回流转不止的源泉。如果不想轮回,就必须断除轮回的因缘。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无明灭了以后,就不会造作有漏之业,也就是行灭;不造业之后,就不会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会有投生的识。此处的“识”,主要是指从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赖耶识。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坍塌,因为无明灭了,后面的所有缘起都将毁灭殆尽,这样就可以解脱。怎么样断除无明?就是要证悟缘起。这,就是解脱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兴了就让我们解脱,或者佛不高兴就不让我们解脱,也不是我们想解脱就解脱,更不是祈祷世间某一个大力神,就可以解脱,这些都是迷信。当因缘存在的时候,果必然产生;当因缘受到破坏的时候,果就会停止。就像种子受到破坏以后,就不能发芽一样。外在的因缘是这样,内在的因缘也是这样。
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回向,这些功德也可以转化为成佛的因缘。但成佛最根本的因缘,是用证悟的智慧去推翻无明。从今以后,我们学佛的方向已经很清楚,那就是追求智慧、推翻无明。
很多外道认为,苦行就能解脱,所以会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腾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外道以为,在恒河里边沐浴,就可以洗掉自己的罪业,然后获得成就。但佛教却否定这些做法,因为轮回一直不停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所有后面的环节,都是无明这个火车头带来的。肉体的苦行根本不可能推翻无明,所以再怎么样也好,都永远不会解脱。
大乘佛教的精华。只要有了这两个,其他的一切成佛因缘,都等于是具备了。
虛云老和尚】我希望真心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
虛云老和尚】我希望真心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全经著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
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
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如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以财为命。”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因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世人总以有财为乐,无财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不会知足的。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能把钱财看穿的。
从前有三个乞丐,一人手上拿一条蛇,一人手上拿一个莲华落,一人手上拿一个粪袋,同时行路,看见地上一文钱,头一个乞丐看见就拾起这文钱,第二个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第三个也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三个乞丐就为这一文钱,在路上打起来。
衙门差人经过,看见他们打得凶,恐怕打出人命,就把三人带进衙门见官,判断是非。官坐堂上,问明原由,便说道:“这一文钱作不得什么用,不要争了。”三人都说:“我穷到一文钱都没有,对此一文怎能不争。”官说:“你们各自说出穷的情形,待我看哪个最穷,就判这文钱归哪个。”
第一个说:“我最穷了,屋漏见青天,衣破无线联,枕的是土砖,盖的是草垫。”第二个说:“我比他更穷,青天是我屋,衣裳无半幅,枕的是拳头,盖的是筋骨。”第三个说:“他们都不如我这样穷,我一饿数十天,一睡大半年,死得不闭眼,只为这文钱。”官听了大笑。
这出戏是讥贪官污吏的,世尊说法,讲钱迷人的多得无比,出家也很多被钱迷的。从前是钱,现在是纸,更累死了,离了它就不能过日。你要生产就要有工具,没有钱买不到工具,就种不出东西,我们整天忙,是不是也为这文钱呢?
世人衣食足了之后,又贪色,这个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古来帝王由于贪色而致亡国的也不少。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为妻,由此荒淫无道,为商汤所灭。商朝的纣王爱妲己,嗜酒好色,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死。
古时没有电话电报,边防告警,则举烽燧。其方法是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此台烽燧既作,邻台即相继递举,以告戍守之兵。
周幽王宠褒姒,不好笑。王百计悦之,仍不笑,王乃举烽火以征诸侯,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后西夷犬戎入寇,王举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遂弑王于俪山之下,并执褒姒以去。这事叫烽火戏诸侯,贪色之祸,无量无边,说不完了。
利和名是相连的,名有好有坏,或是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三皇五帝是圣君贤王的典型,禹受治水之命,八年于外劳心焦思,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遂竟全功,乃定九州之贡赋,立五服之制,四夷宾服。
汤王出,见罗者方祝曰:“从天下者,从地出者,四方来者,皆入吾罗。”汤曰:“嘻,尽之矣!”乃命解其三面,留其一面,而告之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这就是圣君贤王流芳百世的德泽。王莽、曹操、秦桧等就遗臭万年。诸佛菩萨,诸大祖师,有真道德,虽不求名而名留千古,善星比丘,宝莲香比丘尼,生堕地狱,罪业深重,自然遗臭万年。
这个名真害人,说你好,有道德,难行能行,就欢喜,就是好名;被骂就不高兴,也是为名。说好不好,总被名转。眼前枪易躲,背后箭难防。从前禅堂午后吃了点心粥,有礼佛的,有到监值察开茶话会的,说你的功夫用得好,就生欢喜,说不好,脸就放下来了。讲小座也是一样,说你好就欢喜,说你不好就不愿意,也是被名转。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世人贪食,专在酸甜苦辣咸淡甘辛里打滚,各求珍馐美味,肆意伤生害命以资口腹。也有吃素的人,弄斋菜还叫荤菜名,什么捆鸡、油肉丸等等名目,这是习气不忘,杀心还在,虽不是真吃荤也犯了戒了。
睡觉更了不得了,贪睡的人更多了,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做事,夜里睡觉,平均一年睡了一百八十天。可见睡觉这事,浪费不少光阴,真是害死人。
真修行人爱惜光阴,依《佛遗教经》说:“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有睡用圆枕及不倒单等法克服睡魔的。
不发道心,不知惭愧,好吃懒做的人,特别贪睡。左边睡醒了又右边睡,而且日以继夜的睡,看经听法,坐香念佛都睡,把大好光阴全都浪费了,究竟出家所为何事呢?
古德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世灭福慧,死后堕蛇身。”沩山老人云:“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情情,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又说:“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
希望有心求道,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观察修和安住修
观察修和安住修
各宗各派种种的禅修方式,可归为观察修与安住修二种。莲花生大士传有《静功动功》的修法,南传有“四念住”,北传有“观话头”等,这些禅修方式都离不开观察修和安住修。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详细辩析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次第,辩论驳斥他宗暂时不了义的观点,引导初学者的禅修次第为:先观察修,中间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交替,最后一味安住。观察修,是依解法义依文观修,从文字内容中去思维、体会。我们这里,《入行论》的禅修要求每周三座以上,不限时间。观修的内容,没有特别严格的局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后面将学习《<入行论>实修法璀璨日》,是华智仁波切专门撰著的《入行论》实修窍诀,内容非常精炼。如果掌握了修行打坐窍诀,一个月观完《璀璨日》里三大部分的内容,之后还可以逐一思维《入菩萨行论》每周每品所学的法义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观察修的入手:《入菩萨行论》里有的可以直接修,感受一些安住的体验,像数息观、自他交换黑白气交替等;没有直接观修方法的,就思维法义,如思维菩提心的功德,思维没有具足正知正念和放逸的过患,思维六度的每一个内容。这些都可以让自心深入体会、理解和扎根,记住法义内容的同时慢慢回味,就可以对治生活中不如法的一切行为和贪嗔痴的念头。之后修持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内容,再专注地长时间串习、修行专一内容。修过一段时间后,每天就可以有少许的安住,达到精神方面的放松,心理的轻安体验。安住修,在观察修达到一定量和境界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少许安住、少量体会,最后长时间真正圆融法义的所有内容,融汇贯通,体量到真实的境界,能够达到量时才可以一味安住。而凡夫人每天的思绪特别混乱,不容易静下来,在这种状态下安住修很困难。可能一安住,不是掉举打磕睡睡着,就是一直妄想分别散乱,出现禅定五过。麦彭仁波切教诫初学者:开始:首先观察修,不要求安住。中间:修了一段时间非常有境界了,观察、安住可以轮番交替。安住之后起些妄想,或者出现颠倒状况,就马上思维观察法义,摄持自心,提起正知正念。当安住法义境界极为专注,一心安住于所缘,心无旁骛时,又可以转入安住修。观察转入安住,安住转入观察,轮番交替。最后:真正对禅定能游刃有余、熟悉掌握,对所有境界是非能如理辨别,了知真正的身心一如,达到内外无别之后,才能一味安住。所以,初学阶段不必特别着急马上达到安住的层次。——敬录自《入行论实修引导:打坐观修入门辅导》
出世間襌与世间禅
出世間襌与世间禅
什么是世间禅本来我们生活在压力、恐惧和忧郁中,禅修后身心平和,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瑜伽的意义,虽然有多种翻译,但“合而为一”可能是最恰当的。“合而为一”就是把心找回家,让它平静、沉淀,从而发现它的本来面目。现在世间流行的禅,都属于世间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学中参禅,心不执着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执着中。禅定时会出现的三种境界:一种是空,心空无所有;一种是明,心了了分明;还有一种是无念,心中不起任何念头。又叫:“乐、明、无念。”“乐”是轻安、快乐,这种乐受,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比拟。城市中一些特别疲惫的人,一旦参禅,就不想从定中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乐”的缘故吧。我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个和尚对我说:“我现在禅定境界很高。”我问:“怎么高法?”“我现在出定入定时,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都处于无念中,太舒服了。”还有一种舒服在里面,但也是无念。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头,也是很清静的。汉地寺院常举办禅七夏令营,七天中,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大家坐在禅堂里观心。那时会有禅师引导:“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分别,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明、无念的,这就是世间禅。它有没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暂时的作用。在印度瑜伽中,世间禅有五大派别。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广为人知的。它通过身体的姿势、放松的技巧和呼吸,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时,原来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的路。即使找不回来,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多么动荡起伏、一刻不停。经常这样练习,心会变得非常宁静。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但能暂时压制粗大、浮躁的分别念,甚至将它摧毁。但摧毁的不是本质、不是习气,只有出世间禅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摧毁心中的烦恼暗习。印度瑜伽中大多数都是世间禅。这一点,各位一定要清楚。你们在参禅时,一定要观修心的空性,这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分水岭。什么是出世间禅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是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着,这就是缘真如禅定。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剎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索达吉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