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福德資粮,不可能得定、增慧!
【123】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好,我们把这个修行的无分别智说明了,就是破除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最重要就是无分别。
我们看它的次第,丙三的修学次第,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道前基础;第二个:成就观行。
我们先看第一个道前基础: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我们在修习这个无分别智之前,修止观之前,要有一点基础。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首先我们在修止观之前,要有福德资粮,你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资粮。
因为你的福德力有亏损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动,因为你的内心有太多的罪业呀,你很难静下来观察,因为罪业是躁动的。
所以你要想办法让你身口意的罪业,要降到最低,这是第一个:减少罪业,增长善业!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智慧的资粮。你要有闻思的正见,你要了解什么是遍计执、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那么你必须有一些正见跟福德,这两种资粮来作为观照的基础。
菩萨对这两种资粮,是「善备无边际」,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你这种准备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观察越深入。
那么『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那么从智慧的角度,你要对法,这个法包括了生命的缘起、业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个因果当中,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法,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象,当它结束了以后,它也随因缘而消失掉了。
人生的因果是没有结果的,它只有过程的释放,这是第一个对缘起的理解。
第二个:空性。
那么对这种缘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产生一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义趣唯言类」。
其实人生的好坏、成败、得失的对立的概念,这种义趣其实都是你自己安立的。
所以唯识学很重要有一句话叫「唯识无义」,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识安立出来的。
好坏、成败、得失的概念,是我们自己安立的,它没有真实的概念。
好,这个是我们在修道之前的基础,看第二个成就观行。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那么《摄大乘论》里面又提到这个观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到方法,第二讲到次第。
方法,什么叫修无分别智?「若知诸义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对人生的概念,好坏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么叫成功什么失败,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这种对立的概念,业力本身,它本身本来就没有带这种概念。
所以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来的。
所以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就能够随顺于、相似于唯识的真理了,那么你从唯识的真理的随顺当中,就能够亲证这种二空的真实法界了。
我们本来安立名言,让自己堕落到一种虚妄的法界,我、法二执的法界,现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坏了,你就回归到二空真如的圆成实性的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
那么也就说:你要破执著,你必须要破你的分别,因为你一定是先有分别,才会有执著。
我们再看下面的次第:「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那么他在破相的时候,在唯识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来的,所以离开了心,这个所取的相状,根本就没有好坏的概念,就破所取相。
第二个,再破能取相,这个能取的我,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这个我它也不可得,因为心性本来清净嘛,它哪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执著?
所以智者了达能取所取的相状都毕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所以它离两种相: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这个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两个相状,唯识它是先离外相,再离内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内空,但是这个方法不一定好。
圆教的思想:天台、楞严,比较高端法华、华严的思想,它是先修内空,再修外空,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最好是先达到内空,观察正念真如,我们知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人生本来就没有轮回这件事情,先内空然后再观察外空,那么再破除,在没有轮回当中,你不要去执著如梦如幻的影像。
内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观察真如;外空,是观因缘的「缘起性空」「因缘性空」。
站在内空的角度来修外空,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断除生死,站在本来没有执著的角度来调伏执著。
所以它这个我们从性相圆融的角度,我们站在真如清净的角度来破遍计执,这个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今天的空性有没有问题?这个很关键哦,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一个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坏旧的概念。你不把你过去生,轮回当中留下的杂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愿,你这个信愿夹杂了执著。
我们一定是先排毒,然后再重新的给自己养分,所以这个无分别智很关键。
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后面我们再讲到怎么建立菩提,建立净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