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走過紅海 劉香成

走過紅海 劉香成


劉香成
有些人天生是賭徒,劉香成大概屬於這一類。在嚴禁攝影的克里姆林宮,他確信歷史結束的瞬間最值得紀錄,1990年,在戈爾巴喬夫完成辭職演說、將講稿摔在桌上的瞬間,他按下快門。「只有一次機會,這是我一生人最大的冒險。」20世紀的最後25年,毛澤東去世、蘇聯解體,那些年最重要的新聞,劉香成都以記者身份,在新聞現場以相片紀錄歷史。「無可否認,我是一個有運氣的人」。總遇上伯樂,甚至在阿富汗,被槍指着頭千鈞一髮,也能全身而退。這個唯一摘下普立茲獎的華人,走過神話幻滅、共產大國倒下的「紅海」,他的人生,也早定格在上世紀那個大時代。


對於一出生便懂得用手機拍照的新生代來說,劉香成那些年的職業攝影記者生涯,也許得花點筆墨解釋。早於上世紀70年代,數碼相機還未出現,拍照需要用到一卷卷菲林,要曝光對焦、調校光圈快門,拍好了,還得到黑房沖曬。曾幾何時,先後在《時代》雜誌及美聯社任特派員的劉香成,世界是他的舞台,但記載他最多悲歡的,通常是彈丸之地——黑房。「我最記得,在克里姆林宮拍完照,還要駕車回分社,在黑房連浸藥水吹乾要340分鐘」。校慢快門,只為一瞬的動感,相片顯影,他賭贏了,成為經典。

親身見證屠城
一生最大的冒險、人生中最漫長的半小時,前因後果,只更添傳奇。拍下經典無數的劉香成,相片背後,都有個動人故事。68歲的他,無疑是傳媒界一個傳奇。他是首批走進阿富汗的外媒,也是親身見證中國屠城的記者。在仍未改名為首爾的漢城,他戴着防毒面具,與示威者一同走進民主浪潮的現場;在莫斯科,他成功混進克里姆林宮,拍到讓同行齊喊「FXXK YOU」恨得牙癢癢的獨家照片。走遍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協助建立美聯社分社。

如果你相信傳媒也是鎂光燈下的英雄地,曾幾何時,他就是那個贏盡喝采的英雄。只是,千帆過盡,他還是選擇回到中國,定居上海,創辦上海攝影藝術中心,以相會友,就如當年,在美國生活多年的他,選擇在毛澤東逝世後,回到中國成為新聞特派員,近距離見證新時代。「我知道,是時候要回去」。在跑馬地如畫廊的大宅受訪,一頭白髮穿上深色棉外衣的劉香成徐徐地說,剛自港大回家,為展覽及本月27日晚在港大王賡武講堂舉行的新書講座籌備奔走,縱有點疲憊,仍是一貫從容。

1951年香港出生,在福州度過童年,十年後他回港生活接受英式教育,之後赴美留學,在紐約大學主修政治,因緣巧合,跟隨《生活》雜誌著名攝影師基恩米利(Gjon Mili)學習攝影。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左派報章國際版編輯,貫通中西的文化背景,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已認知世界很大,認知外國有不同通訊社,認知新聞自由在中國這片土地的種種限制。「小時候爸爸會讓我繙譯AP(美聯社)的稿件……不過印象最深刻一次,是他(爸爸)返家顯得很不高興,說美國登月,為何不能報道……」那是三反五反、中國鎖國瘋狂崇拜毛澤東的年代,也是中美仍未恢復建交的年代。

「中國是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由1949到文革結束,尼克遜訪華,當時我已經同自己講,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回中國」。1976年,他求仁得仁。以美國《時代》記者身份回到中國,採訪毛澤東逝世新聞,原擬由巴黎到北京,卻因交通問題滯留廣州。百無聊賴,時年25的他拿着相機,憑藉記者獨有的觸覺和本能,以影像記錄了在哀悼中卻又輕鬆不少的廣州市民面貌,成為時代經典。其後1978年再度赴京,在中國待了五年,先後為《時代》雜誌和美聯社工作。

上世紀80年代前後,劉香成是外媒中唯一的駐華攝影記者,當年就有統計,在西方世界發表有關中國的照片中,逾半出自他的手。「在福州生活的時間很重要,如果未(在中國)住過,對那裏的制度和社會環境,未必會好了解」。走進毛後時代,告別狂熱個人崇拜,百廢待舉,他在廣州沙面,看到手纏黑紗悼念毛澤東的老人,神態輕鬆地耍太極,舊時人與人之間的警惕消失了,面部肌肉放鬆,他看到了時代的微妙變化,在日常中找到經典。

事實上,在《生活》雜誌做過實習生的劉香成,以生動有趣的日常反映時代,以小見大,向來是其拿手好戲。西方媒體透過他的眼睛看中國,看不到紅色國度習慣建構偉大領導的宣傳味道,也找不到西方慣見高高在上如看第三世界的獵奇眼光。中西文化的背景,讓他能以不一樣的眼睛看世界,特別是曾讓他失落卻又充滿好奇的中國。「小學時在福州,不是工人子弟,那時拿到紅領巾,是一種榮耀,但我因為背景問題,再努力都冇用……」在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他參與過撿石頭、捉麻雀等全民行動,也曾為華僑身份得不到紅領巾而暗自失落。

在政治風暴浪接浪的中國,全紅一點黑,是遺憾、是不惑,那點黑很礙眼,影響前途,身在其中,有人仇恨、有人遠離,劉香成卻選擇走出來又走回來,用自己的眼睛,深入了解。1976年,82歲的毛澤東去世,他知道,這是回到中國的好機會。那些年,派駐中國的記者不多,在美國主流媒體中,黃色面孔更是鳳毛麟角,有段長時間,他是唯一的攝影記者。「那時很多人問我,可不可以帶他們去友誼商店走一圈,因為那個時代,不是很多人有機會去外國,他們覺得去過友誼商店,就好似出過國」。鎖國多年,外國人對中國好奇,在那裏生活的人,對西方也充滿期待。


八九學運流血收場,這張橋上坦克進駐,橋底小情侶驚惶依偎的相片,沒流血沒衝突卻很動人,為劉香成贏得年度最佳圖片。

成功混進克里姆林宮,拍到戈爾巴喬夫剛發表完辭職演說後將講稿重重甩向辦公桌的獨家相片,讓劉香成摘下普立茲獎。

劉香成在艾未未獲釋後,為他拍下一張穿孖煙囪寫下自由兩字的照片,記者邀他照辦煮碗,他想了一陣,寫下love
相片描述社會
他的照片,成功提供了有趣的視點,還原後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生活日常。身上還是文革時的舊軍裝,手上卻拿着可樂樽一面神氣的年輕人;上山下鄉後首次恢復高考,天安門廣場上盡是借街燈微光苦讀的學子,劉香成的照片,對這些在街頭巷尾的民眾,總帶一份難以言喻的深情。「作為攝影師,就是要描述社會,透過美國主流媒體,向外界解釋中國人是甚麼樣子」。他說過去主講的講座,就遇過看着相片流淚不止的年輕中國學生,透過黑白相片,重新認識上一代人,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是如何走過來。


天安門廣場內的歷史博物館,卸下毛澤東巨像的一刻,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

毛澤東死後恢復高考,天安門廣場上,盡是借街燈微光苦讀的學子。
「如果不真正認識頭30年,根本不能解釋後來的30年」。今日,很多人批評中國人在外國的行為表現,甚至譴責當權者重手對付異己,在世界各國戰場和運動浪潮中走過逾10年,最後還是選擇在中國生活的劉香成,直言不想強加批評。「𠵱家好多中國人就算唔特別富裕,但都要千辛萬苦送仔女出國,因為覺得在他們的時代,是錯過了一些機會」。他說:「好多人說中國要融入世界系統,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我覺得你要先將行李放下,住上一段時間,你親身看到的,或者會不一樣。」

由後毛時代到鄧小平南巡推動改革開放,由八九民運槍聲響起到今天大國崛起,走進習近平時代,中國人不單已經站起來,甚至富得屢被批評「只剩下錢」,劉香成最新出版的圖片集,以「紅海餘生」(A Life in a Sea of Red)為主題,記錄中國和解體前的蘇聯情況,可惜最新的一張相片,已是2014年。歷史巨輪並無停下,半個世紀過去,如何重新閱讀中國?對比當年,今日的中國究竟是甚麼樣子?是時尚又擁有無限機遇的上海?還是上海市中心旁被強拆的小巷弄?也許都對,也許都是今日中國,只在乎你的鏡頭對準哪裏吧。 


政治風起雲湧難測,曾幾何時,鄧小平(中)身旁是趙紫陽(左)和胡耀邦。


1982年美國前總統尼克遜訪華,在杭州開往上海的專列火車上,拎着青島啤酒送給隨行記者。

耶稣对尼哥底母谈重生

耶稣对尼哥底母谈重生






背景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祂所行的神迹,就信了祂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祂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3-25
耶稣行神迹是要人信祂而得生命,但结果这些人却是白信,这当然不是耶稣所希望的,于是就引出第三章来。
一、重生的重要性(约31-3
1. 尼哥底母来找耶稣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又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312
尼哥底母是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但他却谦卑主动地来找耶稣,他开口就称耶稣是拉比,意即老师。他把耶稣看得很重,说耶稣是从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他看见耶稣所行的那些神迹(复数),而且知道,那些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是无人能行的。
尼哥底母的悟性不错,但他也只是对耶稣行的神迹有兴趣。他可以说就是上面在耶路撒冷看见耶稣行神迹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因为他用“我们知道”,表示不仅他一个。其实,他们知道什么?参约22425,人以为自己知道的,往往成为人进一步去认识神的障碍;但是尼哥底母不同,他因着神迹,愿意亲自来请教耶稣,于是引出了下面耶稣与他谈重生的事。可见,同一件事,能开启人心灵的眼睛,也可能使人成为睁眼瞎(参约9:39-41),区别就在乎人自己在面对神和神话语时的心态。
2. 耶稣指出重生的重要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
1)耶稣这里用“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可见,耶稣不是不愿意将自己交托给他们(参约     224),从祂的语气可以体会到,其实祂比耶路撒冷的人更着急。“实实在在”原文是连续两个“阿们、阿们”,可见祂是如此迫切、真诚地对尼哥底母说这番话。这里重生的“重”,原意:“从上头的”;意思:“重生”就是“从上面被生”,人若想到天父那里去,就必需要经历从上面被生。
2)“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耶稣开门见山地给他指出来,你最要关心的是你自己的生命。尼哥底母是法利赛人,他当然知道“不能见神的国”意味着什么?不能见神的国,不仅仅是上不了天堂的问题,更是能不能作神百姓的问题。犹太人认定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又受过割礼,再加上遵行律法,又信神迹,他们当然有份进神的国。现在耶稣突然告诉他,不是这样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意思:无论何人若不从上面被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这不仅对犹太人和尼哥底母的信仰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样今天,也让我们所有的人清楚地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借着肉身的出生来成为神国的子民,人必须透过生命的更新和整个内心的改变,才能进入神的国。
【应用】今天还有人只热衷于神迹奇事,他们传的也只是“信耶稣,上天堂”,这样的“信”是很肤浅的。正像耶路撒冷那班人,他们也信了耶稣的名(参约223),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参约224),这些人没有得着耶稣,他们的生命没有被耶稣更新,他们的“信”能使他们进神的国吗?不能,所以耶稣才实实在在地、恳切地说:要重生,才能进神的国。
二、什么是重生?(约34-8
1. 重生的概念
1)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约34
尼哥底母当时听懂耶稣的话了吗?他听懂了一些,因为他问耶稣:“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可见他已经从对神迹有兴趣,转为对“重生”有兴趣了。但他不明白耶稣说的重生是什么意思。他问,“人已经老了,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他把重生理解成肉身的重生。
2)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356
耶稣回答了他的问题,你即使再从母腹生出来,从肉身生的还是肉身;重生不是指肉身、不是指外在的问题,而是指内在,从灵生的就是灵,所以重生是灵魂的重生。耶稣把重生解释成“从水和圣灵生”,是为了让尼哥底母能够明白,所以要联系到旧约。耶和华说:“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结3625-27)可见,水是表示洁净,灵是要将神的灵放在我们里面,重生就是整个生命要被神来更新。所以,从整个生命来讲,水和圣灵也不需要分开,就像“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526),可以放在一起来理解。
2. 耶稣举例来解释什么是重生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78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这里虽是在对尼哥底母说话,但却是关乎所有的人,所以,耶稣用“你们”,“你们必须从上面被生”。人怎么可能从上面被生?只有借着从天降下的人子(参约313),我们不知道风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从圣灵生也是如此。意思是重生的过程,是神成就的,人不晓得,人也不需要晓得。这里“风”原意:灵或风;重生是“风随着意思吹”,意思是圣灵随着意思成就的,所以,每个人也可以不一样,这都是神的主权和恩典。但我们可以“听见风的响声”, 风吹过没有?人是可以听见的。意思是人有没有重生?人的生命有没有一个明显的被改变?人自己是可以知道的,周围的人也是可以感觉到的。 “重生”是从圣灵生(参约3568),是从上面生(参约337),是从神生的(参约113),表示人生命的更新都是神作成的工,都是神的恩典;对人而言,也就是一种超自然的经历,所以每个人的重生,可以说都是一个神迹。
【应用】这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来讲,“重生”都是神的恩典;但“重生”是关乎生命的问题,生命是活的,生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生命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在今生我们都要不断地去依靠圣灵,让圣灵的风不停地吹入我们的心,让祂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作更新的工作(参西310),这样神的国才能不断地在我们心里掌王权,基督信仰之所以这样积极、真实和宝贵,也就在于此。
三、如何才能有重生?(约39-15
1. 耶稣的见证(约39-12
1)首先,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约3910
经过前面的问答,他知道了重生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什么是重生;但是,耶稣说他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里,主耶稣不是在责备他,而是在激励他,你作为先生、老师如果都不明白,那么其他人将该怎么办呢?所以主耶稣第三次又“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要让尼哥底母真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被重生。
【应用】这对今天每一位作教导的同工都是一个提醒,人怎样才能真正地被重生?不要等到有人跌倒了,就去怪人家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重生,好像我们就没有任何的责任,耶稣要我们作教导的,自己先要明白、领受,什么是神的主权,什么是人的责任。
2)“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约311
耶稣指出问题的要害,人如果还想靠自己有任何什么优势来进天国,那么人还是不能领受从上面来的重生。耶稣把重生进天国的问题联系到“我们的见证”,也就是要联系到对耶稣基督的认识上来。“我们的见证”指的是些什么?单约翰福音已经记载的就有,施洗约翰的见证(参约12934),耶稣自己的见证(参约1512111921)等等。意思人要认识耶稣基督,就要从领受这些见证开始,这些见证可以开人属灵的眼睛,让人认识耶稣是神的羔羊、神的儿子,是弥赛亚,是把天地连起来的人子,是受死第三日复活的神,祂的身体就是神的殿,等等。问题是犹太人肯接受这些见证吗?所以重生的头一个障碍,就是看人肯不肯放下自己的观念,去领受耶稣的见证。
3)“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约312
“地上的事”,至少应是指耶稣前面见证说过的话(参约151219),以及这里讲“重生”的事(参约335-8)。这里开始提出关于“信与不信”的问题,犹太人肯相信祂是神的儿子吗?重生的第二个障碍就是人的不信,人肯不肯相信耶稣的话就是上帝的话呢?如果不信,那么讲再多关于天上的事,也都是白搭。
2. 耶稣的启示(约313
“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313)这里“仍旧在天”,表示祂已从天降下,却还是在天;这里耶稣在启示:祂是唯一从天上降下来的人子(参约151)。耶稣是在向尼哥底母启示祂自己,我是“从天降下来的人子”,我就是那位道成肉身的基督,人只有借着我才能到父那里去(参约146)。所以,人必须要重新认识耶稣基督到底是谁?因为人若不能真正地认识耶稣基督,不能真正借着从天降下的耶稣基督,人就不能“从上面被生”,人就不能进神的国。
3.耶稣的救恩(约31415
1)“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约314
耶稣知道尼哥底母是法利赛人,熟悉摩西五经,所以又给他讲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的故事(参民214-9)。这是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的末期,他们“心里厌恶这淡薄的食物,就埋怨神”(参民21:5)。他们完全忘记了这近四十年来,神在他们身上有多少的恩典和神迹,他们竟到最后还埋怨神,所以神就使火蛇来咬他们,凡被火蛇咬的必死(参民216)。以色列人知道自己有罪了,就来求摩西祷告神(参民217),神就赐下铜蛇挂在杆子上的办法,凡一望这铜蛇的,就必得活 (参民218)。
耶稣在这里预言自己将“照样被举起来”,“照样”意思就像当年神拯救以色列人的办法一样,神对世人也赐下了一个拯救的方法,那就是让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上十字架(参彼前224),以至凡用信心仰望被举起来的耶稣,人就能借着耶稣基督得救。
【应用】其实,我们和当年的以色列人一样都得罪了神,都要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参弗21),今天,人若想重生得救,就要以信心来仰望神的救恩,并认罪悔改。
2)“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约314下,15
耶稣是从旧约连到新约,预言自己要被钉十字架,神是以祂独生子的生命来换取人的永生,神是付出了最高的代价,以祂牺牲的大爱来吸引人回转归向祂(参约1232)。而人的责任,就是要持续地信而进入祂,信的对象一定是“祂”,即被举起来的人子。新约圣经许多的应许,常常提到要在基督里(如,弗1341011等),人如何才能在基督里?其实这里就告诉我们“信而进入祂”,因着持续的信,委身的信,就能进入基督里。所以和合本的小字译成,“叫一切信的人在祂里面得永生”。“得永生”的“得”,原意:“持有,有”;连在一起的意思:“持续地信而进入祂的就会持续地有永生”,表示人若真心相信基督,就持续地有永生,这样,“重生”就是得永生的开始,也就是进入神国的开始。被重生、有永生、进神的国是好,但人不能只要恩典,还要记得进神的国是要让神掌权,就是人要放下自己,让神作王。所以,人就要持续地信而进入基督,在基督里靠着十字架的救恩,人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真正让神作王,这才是重生、有永生和进神的国真正的途径。  
从第三段来看,是耶稣来作见证,耶稣来启示祂自己,耶稣来成就十字架的救恩,一步步推向高潮,其最高潮就是十字架的救恩,只有主耶稣成就了十字架的救恩,人才有可能被重生,人才能有永生,人才能进神的国。所以,尼哥底母的问题,“怎能有这事呢?”最后的答案就是“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参林前22)。这一切都是神的主动在先,在重生得救的问题上人不能作什么,人的责任就是要去领受主耶稣的见证,要去相信和接受十字架的救恩,不要像耶路撒冷的那些人,因为顽梗拒绝,而失去了重生进神的国的机会。
看约翰福音31415的结构:
  A      基督被举起来(约314下)
  B      人持续委身地信祂(约315上)
  A      在基督里有永生(约315下)
这“神--神”的结构表示人持续委身的信是很重要,但自始至终都在神的恩典中,是基督的十字架救恩在吸引人,人才会愿意完全地归向神。
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重生,其重点是关于生命和国度。信而进入基督,在基督里得生命,就是被重生,就有永远的生命;以基督为主的生命,就是让神作自己的王,就是进入神的国,成为神国的子民。
耶稣与尼哥底母谈话,最后好像没有提到尼哥底母的反应,不过从趋势看,尼哥底母已经接受了主耶稣撒在他心里的种子,他的生命开始被改变了,他已经在进入神国的过程中(参约7:5051;约19:39-42),感谢神。这里没有提他,是为了把问题推向世人(参约316),要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听了耶稣如此真诚地与尼哥底母谈重生,我们有什么感触?什么是重生?我们愿意不愿意被重生?我们怎样才能被神重生?
读祷﹕亲爱的主耶稣,当尼哥底母来见你时,你接二连三地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让我们感受到你的迫切和真诚,你比我们自己还着急,让我们真的可以借着你和你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重生进神的国,成为神的儿女。亲爱的主耶稣,求你让我的心再次被你的大爱来感动,让我的心完全地归向你。听我的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冬至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加拿大,传道人

原來以前我是死人一個 劉松仁


原來以前我是死人一個 劉松仁

版主註:這是一個來自元老級明星人生的自醒覚的對話,發人深省!無論什麼宗教背景及知識水平的人士應細心閱讀及思考!眾生會明白多一點關於真正什麼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覚。)

原來以前我是死人一個 劉松仁

劉松仁猶豫半秒,告訴記者一個多年的秘密。

「後生嗰時,有次我同女朋友喺車入面嗌交……」到了停車場,他下車閂門,才發覺車匙遺留在車裏。怎麼辦?碰巧車窗未關好,還有一線縫隙。當紅小生於是徒手破壞一把黑色直傘,一直撕,一直撕,直到撕剩一碌棍,塞入車窗,勾出車匙。

「我都唔知點拆㗎,暴力到黐線先拆到把遮呀大佬!」

30年前風流倜儻的陸小鳳,此刻邁入古稀之年;卸了妝,臉上皺紋,再也藏不住。這位老戲骨近年接拍的影視作品少了,卻換了新崗位,學習放下自我,慢慢變老,漸漸懂愛。

「𠵱家開心咗好多,至少冇咁暴戾。」

他說,這是重生。

「有變化先係生命。原來你發覺……我以前係死人一個。」
撰文︰鄭晴韻
攝影︰黃奕聰

「冇辦法啦,大家都係搵食。」訪問未開始,劉松仁笑着對記者說。

是開玩笑,也是實話。劉松仁入行49年,演出過百部影視作品,但一向出名不喜歡面對傳媒,如非必要都不會接受訪問,多年前一次專訪有記者還形容他「影完第一張相便想鬆人」。


放下影視工作兩年,劉松仁全情投入創作音樂劇《利瑪竇》。
白紙
這次願意受訪,全因4月中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的《利瑪竇》。《利瑪竇》是劉松仁及導演杜琪峯共同策劃的原創大型音樂劇,顧名思義,講述傳教士利瑪竇的經歷。1582年,利瑪竇遠渡中國傳教,他沒急着把西方天主教教義硬套在華人身上,反而自己先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最終建立「利瑪竇規矩」允許中國教徒保留祭天、祭祖、祭孔的傳統習俗。

劉松仁是虔誠天主教徒,中學讀聖約瑟書院,當年到聖堂做義工,正正認識了一個像利瑪竇的人物,更視他為啟蒙老師,人生觀、待人接物都深受對方影響。這人叫恩保德神父,上世紀50年代末來港,為了傳教,做過23年工廠工人,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神父今年已經85歲,一輩子最欣賞的正是同來自意大利的利瑪竇,於是2015年初找劉松仁構思這音樂劇。

雖為虔誠天主教徒,劉松仁當時卻一口拒絕:「我唔得㗎。」為何不?「第一:我外行嘅;第二,我要搵食,我唔係好有錢嗰啲人。第三,我媽媽當時90幾歲,我要照顧。」但神父多番堅持下,為完成對方心願,他最後硬着頭皮接下任務。

任務並不簡單。雖然在電視台打滾多年,但劉松仁過去對舞台劇的認識,只停留在「睇過吓」,甚至自認從不屬於舞台,乃「白紙一張」。那怎麼辦?2016年尾,一直堅持要「搵食」的劉松仁,惟有停下所有影視工作,「你想做呢件事,你就需要咁。兩年幾唔做嘢,都未必得呀!」他還記得舞台界老行尊劉兆銘曾說:「你做一個咁嘅舞台劇,等於讀咗四年大學㗎喇!」

之後的兩年多,劉松仁把全副心機投入籌備《利瑪竇》,資料搜集等當然花時間,但作為策劃及導演,他更多時間其實用在等——等一個合適的監製,等別人推介的執行導演,等演員埋班……

「你睇今次咁多名銜啦,其實我打雜咋!」他自嘲。

劉松仁從不是一般演員。

例子無數。娛樂圈是個爭名逐利的大染缸,偏偏他從不拍廣告,「呢個社會太過物質喇!」旁人落力拍戲,不停賺錢,他卻自認「冇表演慾」,不到山窮水盡都不接戲。7080年代試過戶口只剩兩千元,才驚覺「哎呀!唔得喇要做嘢。」此刻回想自覺荒唐:「人哋唔係咁㗎嘛!黐鬼線!」直到40幾歲,他才想到要留點積蓄,畢竟不能一輩子做小生。

這個看似無欲無求的藝人,卻一直是鎂光燈下的焦點。1970年考入麗的映聲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後在麗的、無綫、亞視拍戲多年,拍下《陸小鳳》、《京華春夢》、《大時代》等經典劇集。劉松仁未試過做「茄喱啡」、「打雜」,演開第一、第二男主角,頂多就是配角。演藝事業一帆風順,也不愁無戲拍。

有地位,自然神氣。劉松仁在行內出名愛改劇本,美其名「為件事好」,不用理會別人感受,不滿意就直接改。「你又夠我大喎,我話事多啲喎,或者個監製信我多啲喎,咁我咪可以主宰件事囉。」他承認那個時期的自己,很自我,凡事由「我」出發。當然,對初出茅廬的演員而言,自我尤其重要,「你冇性格,就好普通。」。但問題是年紀漸長,究竟又有沒有成長?抑或任由自我不斷膨脹?他直認是後者。

自我
直至近年,他才逐漸發現過去所謂的執着與堅持,並不必要。「以前係你認為好咋嘛,係咪真係咁好呢?唔係呀嘛。咁你何必要傷害人呢?」這時候再遇上《利瑪竇》,就像上天要他學習謙卑。皆因今次他的崗位不再是事事有人服侍的演員,而是導演、策劃。名銜看似更大,實情不然。

「我以前做演員不求人㗎!但𠵱家做呢套音樂劇,就變咗我求人。」他生怕一發脾氣,合作單位不滿,大可以轉頭就走,「咁咪『禍』晒囉!」

從以前「唯我獨尊」的一線演員,到「以你為尊」的音樂劇策劃,劉松仁坦言過程煎熬,一開始也是逼自己沉住氣、忍氣吞聲,隨着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習慣,「你自然咗,咁嗰個就唔係吞聲忍氣,變成一種修為、修養。」

本性難移,他當然做不到百般順從,但現在與人合作懂得顧及他人感受,時刻惦記着別人是在幫忙,心懷感恩、尊重。「在這基礎上去周旋、爭取,同以前你唔理任何嘢,話之身邊嘅人死晒都一定要做,已經好唔同。」他不再是那個突然發脾氣撕爛遮,又或不理他人感受執着改劇本的大牌演員。

崗位的轉變,令劉松仁被迫從山峯走到遼闊平原,萬事先想別人感受,真正學到他少年時代在聖堂常聽見但不入腦的謙卑。過程中,甚至親身體會母親曾經的心境。

訪問途中,劉松仁拿起手機,遞向記者。手機殼上印着母親的照片,旁邊寫着一行字:「謙卑指引她的人生」。劉母2016年底離世,劉松仁說,她墓碑用的也是這張照──一頭花白的劉媽媽穿着粉紅色襯衫,雙手交叉擺在胸前,笑起來,很像兒子。

「好犀利……」劉松仁看着媽媽,沉默許久才說:「佢冇自己。」兒子眼中,媽媽是生活在封建社會傳統中國婦女,一生吃苦;丈夫三妻四妾,仔大仔世界,卻一直無半句怨言。「好偉大,真係好偉大。」

年輕時,劉松仁回家總是板着臉。媽媽在家等了一天,只想和兒子說說話,總不敢打擾。「我淨係諗緊自己要乜,我要你唔好打搞我,我要你leave me alone。」他以前生活就是工作、拍拖、與朋友吃飯聊天,從沒母親的位置。「幾十年都冇改過。」


劉松仁手機殼是母親照片,旁邊寫着「謙卑指引着她的人生」。
母親
隨年紀漸長,劉松仁才有改變。最初當然不習慣,「發覺原來我呢嚿肌肉係硬嘅。」他指着臉頰,「如是者要做好耐,啲肌肉開始鬆番。」他提醒自己,踏入家門看到母親,就要保持微笑。劉松仁又記得,4050歲第一次主動抱母親,她竟在懷裏顫抖。「我嗰吓心諗,呢個女人真係好淒涼,唔係出面嘅男人抱佢,係自己個仔抱佢,佢震呀大佬!」

劉母去世前幾年,不時有媒體拍到兩母子牽手逛街的幸福時間。劉松仁坦言,因為照顧患病母親,才真正學會愛。「以前你愛,但你唔識得愛。」他說,從前愛人盡是計較,總是從自我出發,求回報。陪母親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後,才發現愛人是無條件付出,可超越對錯。自此他不單懂笑,更懂愛。

2016年底,90多歲的劉媽媽回到天國。劉松仁現在獨自走在以前和母親去過的地方,就會想起她。「好miss佢囉……」訪問途中,他紅了眼眶,說不出話。「你知佢去邊啦,但你會好思念佢,你會想佢,你會唔捨得。」他凝望着自己的手機殼,若有所思。

母親已離去,但她的教誨、影響已在劉松仁心裏生根。

訪問完畢,我們回到排練室,旁觀《利瑪竇》綵排情況。只見劉松仁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導演,反而跟年輕演員們打成一片:時而緊握主角王梓軒的手,並肩踱步,有講有笑,時而搭着執行導演黃俊達的肩頭,有商有量;小休結束,一眾演員讓出通道,拍手歡迎劉松仁進場,模仿《新喜劇之王》「馬老師來了」一幕,最後松哥作勢絆倒,大夥兒笑作一團。

後記
因為母親,因為《利瑪竇》,劉松仁收起暴戾、自我,變得溫柔、和善。但他身上有些東西,一直沒變。

劉松仁常說,自己不是明星,只是普通人,平日會坐巴士、地鐵;21歲起在娛樂圈打滾,他也不見得特別享受,「我又唔鍾意演戲,我又冇慾望演戲。」但一眨眼,幾十年。

有趣的是,他清晰記得自己藝術生命裏所有作品——陸小鳳、方進新(《大時代》)、洪大龍(《無業樓民》)、鍾卓萬(《名媛望族》)。「人哋問我,你覺得邊部係最好?我話我部部都好喎。」不是自誇,只因他們都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劉松仁。「我係全心全意去做呢件事。」

離開前,記者忍不住再問他:其實你鍾意演戲嗎?

劉松仁的說法變了。「我唔知!譬如呢個舞台劇,佢搵我,我咪開始創作囉。我係好懶嘅人,但嚟到時,我又好認真去對待。」如何認真?以前他早上要晨運,最近減少了次數,為的是每天10點準時到studio與演員一起熱身,再陪他們排戲到6點,晚上不敢約人,趕着回家休息,只求保持最佳狀態,迎接下一天排練。

認真,只因轉了崗位,換了時代,他仍然能享受創作。


「做完呢個劇,我覺得我死得㗎喇!」臨走前,70歲的劉松仁溫柔地捉着記者的手,滿足地笑。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一代才女腦退化?】自揭74歲白姐姐記性差咗 謝偉俊:希望佢身體健康

【一代才女腦退化?】自揭74歲白姐姐記性差咗 謝偉俊:希望佢身體健康

才女白韻琹和議員謝偉俊(Paul)相識30年,兩人共同經歷了幾許風雨,其間白姐姐曾因逃稅坐監、Paul曾被罰停律師牌1年,早前甚至傳聞白姐姐有腦退化!
日前《蘋果》相約兩人做專訪,到訪他們位於西半山的豪宅,行動緩慢的白姐姐帶記者參觀全屋,訪問期間跟老公互笑互窒,原來,30年來兩人從沒跟對方說過「我愛你」,現60歲的阿Paul只願74歲的白姐姐身體健康。

訪問內容如下:
記:婚姻有冇出現過危機?有冇試過嗌離婚?
謝:嗌人離婚就嗌得多,我哋自己好似冇。
白:你話幾衰呢,自己唔離叫人離,證明嗰啲都係順口噏。
記:如果有一日,Paul身邊出現狐狸精話同佢生仔,白姐姐會點做?
白:咁咪由佢,家家有求,但未必有人吼我,賣剩蔗嗰時都冇所謂,揀個蔗頭蔗尾囉!我惟有自己咁諗,做人冇話永遠會贏,輸咗自己安慰自己。
記:如果白姐姐有一日老到行唔到,阿Paul會點做?
謝:佢而家行都有啲困難,話時話,佢膝頭哥呢,最近我哋去不丹,佢行都好辛苦,佢而家經常膝頭哥痛唔行得太遠,令到我哋少咗好多樂趣,因為我哋幾喜歡去旅行,但旅行好多時都要行,所以而家少咗,佢行得少咗又肥仔咗。
白:唔係肥好多啫,你哋係咪覺得我肥咗?普通size啫。
謝:去到而家階段,我哋經歷唔少考驗,未來比較難有因素令到我哋會分開,當然生老病死冇得講,我覺得我哋有足夠成熟同經驗應付挑戰,我覺得心理準備係有嘅,但再大啲嗰時,梗係加枴杖。
記:你會做白姐姐嘅枴杖?
謝:唔單止枴杖,我抬佢都抬過好多次,成個抱起佢,(白:行山坡斜到乜咁,跣落去點算。)你知而家你重咗好多,好難抱,扚起你都辛苦,成隻大笨象咁。
記:傳白姐姐有腦退化,擔唔擔心?
謝:佢反應完全冇事,不過記性差咗係真嘅,我諗每個人出世都退化緊。
白:因為有啲嘢唔想記,佢哋傳嗰啲嘢都唔係開心嘅,何必去記呢。
謝:記性差咗呢個係事實,冇所謂,社會上都普遍,最緊要我哋溝通上完全冇問題,同朋友相處仲係反應咁快,快到鬧人唔使本,哈哈哈!
記:有冇鬧Paul
白:我唔捨得。
謝:事實上鬧係少咗,而家笑聲多咗、happy咗,佢而家個人冇咁忟,祥和咗。
白:唔係,我覺得我個人係數十年如一日,我刁蠻啫,唔係忟。
謝:恃靚行兇嗰隻,而家年紀大咗冇咁刁蠻。
記:同對方講一句說話,想講乜?
謝:身體健康!呢個真心,我希望佢注重多啲,因為有時叫佢食又唔肯食,叫佢做運動又唔肯做,佢始終大我啲,最好肯操多啲,我諗咁會好啲。
白:我覺得阿Paul屬於100分,我好彩識到佢,其實冇乜遺憾。
記:對上一次講「我愛你」係幾時?
白:幾十年都唔會講呢啲,好肉麻。一個眼神、笑容已經係,講到出面畫蛇添足。
謝:好似從來冇講過,中國人唔興講呢啲,有時字裏行間會感覺到。
記:愛情依然存在?
白:睇吓乜嘢愛情,細水長流,互相關心就有,但絕對唔會好似初戀咁激情。

謝:幾十歲,成30年,有時間就一齊已經好夠,其他唔需要多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