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


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


洛桑沱美金刚上师 

我们很愿意去管别人的闲事,好像管闲事能够表明我们很重要、我们的发心很正确,还会讲出许多道理,总是很充分,听起来也冠冕堂皇的,但却唯独没有认识到,管别人的闲事是自己烦恼心的体现。
有的时候别人请你去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又有这方面的能力,你就去帮助一下,这不叫管闲事,这是正确的,这称为乐心助人。什么样的情况是管闲事?就是你到了一个场所,或是遇到了听到了一些事情,本来跟你也无关,也没有人让你去管,你就是看不惯,心里不舒服,非得要说上一说,管上一管,这就叫管闲事。很多人有这个爱管闲事的习气,这样的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发表见解,什么情况都要表现下自己,让大家觉得自己很重要,让大家觉得不能少了他(她)。

我的弟子中爱管闲事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都比我操心,我要是权力的话,都让她们当上警察,好发挥一下她们的作用。在管别人的闲事中,我们的内心无法清净,当听到别人的过失的时候,看到某些事情是我们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时候,心里自然就会想着这些事情, 或许会越想越气愤,越想越觉得自己得管上一管,这时我们的内心就很烦恼。

管闲事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找个很好的托辞,“我是为上师、为寺院、为......”用以表明我们发心的正确,不是为了自己,当我们用自己的理由去说别人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不会接受,有时还会反驳我们,于是我们会更加生气,“这个人怎么会这样,自己做错了,我给他指出来,还不承认。”“等着吧!因果报应他的时候,看他怎么办?”心里会愈加觉得自己很对,绝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我们越去管闲事,自己越烦恼,业障越重,最终是自己很痛苦!
那么为什么要去管闲事呢?因为自己的烦恼心,觉得自己太重要了!自己内心不能包容、不平衡等等,我们可能会有“这件事情被我知道,我就一定要管,不能姑息”、“我这是为对方好,免得他造业”等等想法。

其实首先要做的是管好我们自己,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好,自己还有许多毛病,有什么道理去管别人呢?别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那是他的事,个人因果都是自己承担,彼此间也无法代替,不论有什么样的因果,都是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也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常常是眼睛看着外面,挑着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反观自心,改掉自己的毛病。这个挑剔别人的习气是很严重的,很难断除的,稍微不注意,它就会表现出来。一直以来,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为自己开脱,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觉得自己并没有错,是对方的错,还总有千万种理由。就是这种习气,让人与人之间矛盾、斗争,不能相互理解和宽容,就是这种习气,我们身、口、意三门持续造下恶业。因为我们从来都觉得自己很对,造业的时候也还在为自己找理由。

时刻要记住,我们要努力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改掉自己的习气,不要眼睛看着别人,管那么多的闲事,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和业障。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什么是心随境转呢?


什么是心随境转呢?


净界法师 

什么是心随境转呢?

好,我们来看看,我们如果操作失当——心随境转,那就糟了,第六意识的心随第八识所变的境相而转,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缘的心来面对外境,那么这样的攀缘,第一个攀缘到相状,你先取到相状,这个取相没有错,错在第二个——你安立错误的名言,然后产生虚妄的分别,最后产生坚固的执取,堕入了遍计执,那么这样子就变成流转门。今生对你来说是一个祸害,你今生对你的生命是一个祸害。

这个流转门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唯识所现;第二个唯识所变;第三个唯识所住。

“唯识所现”没有错,因为第八识把相状变出来这没有错,但是你在你的心中不断辗转的分别,它相状不断的变,它本来只是一个相状,七弄八弄,变成你自己认为它是伤害你的,你把它变成一个冤家,那么这个时候“唯识所变”、最后“唯识所住”,你对它产生执著,结果你就被它拖下去了。

诸位,不是相状把你拖下去,是你自己的妄想把你拖下去,你要永远知道这个观念。相状只能够给我们快乐,只能给我们痛苦,它只给你两件事情而已。人生的果报它只给你两个东西:一个快乐,一个痛苦,其它都是你妄想自己捏造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堕落?你为什么会增上?这跟相状没有关系。其实人生的果报只给你两个东西,后面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今天我们不放弃第六意识的主导性,我们境随心转。我们用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去带动相状,这种正智跟真如,落入圆成实性,就如理思惟,最后会归到二空真如的法性,变成圆成实性,变成一种涅槃的功德,那么今生对你来说是“还灭门”。这个地方的如理思惟我们前面讲过,包括空性的智慧:离一切相;也包括假观的智慧: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往生的心。反正人生就两块:一个外境;一个内心。

我们看最近,台湾也好、美国也好,发生很多……发生了一些年轻人,拿着刀、拿着枪在外面随机杀人,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个烦恼是很粗重的,因为他跟他完全无冤无仇啊!那么这个事情,当然事出必有因。我看到一个台湾媒体,它讲到一个大学教授,他对这些事情提出他的观察跟看法。

这个大学教授,他从事教育已经好几十年了,他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他认为九零年代,他把我们这个时代,九零年代之前跟九零年代之后,以九零年代划个界限。他说九零年代的年轻人,他讲很多了,我自己把它会归成两块,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来自外境的刺激太大。所以年轻人因为资讯太丰富,资讯一刺激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因为你这个外在刺激太多的时候,他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思考,产生比较,他要么贪爱、要么瞋恚,尤其是很容易产生瞋恚。

因为这个教授提到说,他说这个现在的媒体要负一半的责任,它本来发生一个小事情,媒体是干什么的呢?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它要创造收视率,是吧?它最好是把一个不好的东西,它好像要讲连续剧一样分成十块来分析,是吧?所以它把这个不好的事情炒热了。

那么他一个成长的过程,他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幼苗,他接触了太多的东西,他对世界极度的失望,他还没有出社会,他的心灵就受到太多的负面讯息的刺激,这是第一个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本来这个小孩子心识没有成熟之前,他没有判断力应该善加保护,但是现在媒体太过开放了,所以他太早受到外境的刺激了,而且这个刺激已经超过他的负荷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传统教学的衰微。九零年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老一代的尊崇传统的教育了。像台湾儒家思想——要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国的文化,它还有基督教文化,它还有很多的……每一个礼拜去做礼拜了,有基督教的这种《圣经》的教导。那么九零年代,他根本就完全不相信这种文化跟宗教。
诸位,你把世间上的文化宗教拿掉以外,那你就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进入到你内心,它没有调伏力跟引导力,它完全没有这种对外境的抗压力。就是说他出现一件事情,他没有办法用道理来说服自己,他没有道法,他只有知识啊。大学的教育,它不可能传授一种圣贤之道。那么他心中,没有一种道法来调伏他的时候,又遇到很大的外境的刺激,他就失控了,就是我们说的——心随境转。

外境的力量增长了,内心的抗压力、抗压性薄弱了,这个是年轻人最大的问题。这个末法时代也是这样的——魔强法弱。就是本来我们以前小时候,接触的外境很单纯,你看我们这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隔壁村庄发生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是吧?你说这个是幸福不幸福?这是幸福啊!因为你外境没有过度的刺激你。

所以末法时代就是怎么样呢?它有个问题:这个业力互相刺激。本来这件事情是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共业,变成跑到台湾去了;台湾发生的事情跑到美国去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互相的搅动,共业啊!你的共业刺激我的共业,我的刺激你的共业。诸位,第八识最怕的就是搅动它,我们学了唯识学我们知道:第八识是有漏业力的摄持者,你要赶快让第八识,赶快让它沉淀下来。
第八识一搅动就不吉祥了,你第六意识你就控制不了它了,现在不是第六识这样,我的第八识刺激你的第八识,你的第八识也刺激我第八识,彼此互相刺激。我自己已经有我自己的第八识了,然后又来自其他人的刺激,所以这个地方就是魔强法弱,就是外境的力量太强大了,而年轻人的心灵的抗拒力薄弱了,就是一消一长,所以合理的推论,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摘自《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报应


报应


果报成熟



业的果报,可分为三种或四种。
第一是现报:也就是即生造业,即生成熟的果报。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生承受果报以后,就不再需要承受果报,而是从现世开始,直至下一世,再下一世,都要承受该果报,这往往是非常严重的罪业或极大善根的果报。

比如,供养或伤害刚刚从修慈悲心、修四无量心的禅定中出定的人,其罪业和善业就是现报。此处所说的慈悲心与四无量心,是在四禅基础上的标准四无量心。

从这种四无量心的禅定当中刚出定的人,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类似果报,都属于现世报。
第二是生报:这一生当中不会受报,也不是第三世、第四世或之后受报,而是下一世再投生的时候,一定会受的果报。五无间罪就属于生报。
第三是后报:此生与下世不会受报,是第三世或以后需要承受的果报。
第四是不定报。


02

果报成熟的时间
  
有些对因果持怀疑态度的人经常说:

有些人一生罪业累累,却一辈子都很健康、有钱、有权、工作顺利、幸福美满;有些人很善良,信佛、学佛,经常行善,却身体不健康、工作不顺利、身世坎坷、命运多舛,所以因果不成立。

这都是对因果缺乏了解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种庄稼求收成,都需要等待。有些农作物只需要等几十天,有些需要好几个月才能成熟,有些水果的成熟,又需要等待好几年。

既然庄稼的成熟都有早晚,因果的成熟也是如此。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农民把家里的大多数粮食拿来播种了,在庄稼还没有成熟之前,他已经弹尽粮绝,面临着饿肚子的境况。

这时候,有些愚蠢的人也会说,你种了这么多庄稼,为什么还没有粮食吃呢?又有一个农民前一年获得了丰收,虽然今年一点地都不种,却依然仓廪丰实。

这时候,又有愚蠢的人过来问,你今年根本就没有种地,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粮食可以吃呢?道理都是一样的啊!
即使有神通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怀疑。《梵网经》当中讲过,有些外道有神通的人通过观察发现,此生一直行善的人,死后却投生到了恶趣,所以认为因果不成立。

外道的神通虽然超出了普通人,却仍然不够深广,只能知道轮回当中的一个片段,无法了解更长远的因果关系,更何况普通人。即使是阿罗汉,都无法了知最长远的因果,更何况外道。

这都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不能推翻因果学说。
“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今生幸不幸福,是由过去的业来决定的;今天的罪业与善业,又决定着来世的幸福和痛苦。

杀生、偷盗的人这一生过得好,只能说明他前世做了一些好事,积累了一些资粮,但他现在做的坏事,一定会在来世成熟。

同理,善良的人过得不好,也是前世恶业成熟的结果。今天所行之善,也必定会让他在来世获得幸福。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果报成熟规律就是这样的。 

佛教在任何问题上都讲逻辑,而且这些逻辑都非常严密,加之因果本身非常复杂,想用简单的逻辑去推翻因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03

果报成熟的方式

果报成熟,有四种报应:

1、 异熟果。比如,杀生的异熟果,就是堕地狱受痛苦。

2、等流果。也即感受相同的痛苦。比如,杀生堕地狱者在地狱的痛苦受完之后,如果再次投生为人,也会一辈子感受寿命短促、体弱多病等痛苦,这就是等流果。

3、增上果。增上果一般不会成熟在身体上,而是成熟在环境上。

比如,杀生的人,就会投生到灾害频发的地方。环境也跟业力有关,哪怕在同一个地球,非洲、中东、北美等地方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地方有点像阿修罗的环境,有些地方又有点像饿鬼的环境,这就是增上果的作用。

4、士用果。也即果报自身会不断地增长。总的来说,果报主要是前三种。

为什么一个因有三种不同的果呢?

 比如,杀生的时候,杀生的人已经给所杀的生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堕地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要成熟异熟果。同时,本来众生可以活很长时间,因为被杀,而使这个众生缩短了寿命。

冤有头、债有主,杀生者来世寿命短促也是公平合理的。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受什么样的果报,这在任何世界都无可争辩。

再者,在杀死众生的时候,不但给所杀众生带来了痛苦,缩短了对方的生命,同时还摧毁了对方的生命尊严,杀生者来世投生到恶劣的环境中,也是理所应当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一个业,都会感召这三种果,这是与外在的自然规律完全一致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什么是相随心转呢?


什么是相随心转呢?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生,指的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刹那,是不可改变的,是业力。第二个相状呢,就是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你的分别、你的思惟、你的忆念。我们来看我们的心灵的力量是怎么去主导这个相状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好,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生命当中的两种因缘:第一个名。“名”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就是你的思想分别,就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第六意识心灵的力量;这个“事”指的事,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那么心力跟业力,它是互为因缘。因为你心力会影响你的业力,业力也会牵动你的心力,你在一个不同的相状,你也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这当中的心力跟业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的去思惟:到底你是要用心力来主导业力?还是你要用业力来主导心力?这两种,值得我们去思考。

那么“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就是在业力跟心力这两个当中,,“唯量”:你产生不同的分别,它就会变现出不同的假相。这个“量”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心量:你是产生一个如理的思惟,跟不如理思惟,它会产生不同的相状。

人生有两种相状,有一种相状是不可改变;有一种相状,你可以改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就是客观的环境,不能改变,今生不能改变;但是主观的因缘,今天有人障碍你,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他是恶因缘,那他果然扮演恶因缘;你认为他是善知识 他是来激发你的,欸,他果然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他对你是帮助的。

所以我们不能主导生命的相状,但是你有办法解读,就是你的名言分别很重要。就是说这个相状出现了,那么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向,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你是可以决定的。

你认为它是来伤害你的,那么它果然是来伤害你;你认为它是来帮助你的,它就是在帮助你。我们有解读人生的权力,因为你有主观的第六意识的力量。你可以主导这个相状,让它往道上会、往净土法门会。也就是说逆境本来是要伤害你的,但是你如果好好的去思考,它会变成菩提道的助缘,这叫做“顺逆皆方便”。你如果不会操作,顺境、逆境对你都是伤害,顺境让你放逸,逆境让你挫折。所以说有些东西不能改变,有些东西,你应该主导,你自己可以主导的。就是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不能改变,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这一块你不要放弃,这是你的权力。

那么我们看总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于两种的因缘:第一个第八识的业力,跟第六意识的心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善用第六意识的心力。我们看善用其心,这地方有二:第一个我们先了解一心二门;第二个转凡成圣。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第六意识的心是关键!人生会让我们堕落,人生也可以让我们增上。诸位,当你学大乘佛法的时候,你最好保持双向思考——“不二法门”。凡夫把娑婆世界讲得太美好,想象太美好,错觉;二乘人对人生是全盘否定,悲观主义者,也不对。其实人生没有好、也没有坏。你说生命现象——人生,你得了一个人的果报,你说今生对你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很难讲!如果你好好利用,它可能是你一个往生的跳板;如果你不好好利用,你今生会造很大的罪业。
我们一念心那,永远是两种门,它随时打开:一个是通往地狱之门;一个是通往净土之门。

--摘自《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 当我们觉悟,没有妄想的时候,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国土。

这里的“妄想”,并不是平时所讲的妄想,而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等所有不清净的分别念。无论在世俗谛中合不合理的念头,都叫做妄想。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十一地,也就是佛的果位。开始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八地菩萨,此时,绝大多数的妄想都不存在了。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当我们有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地狱。众生自己造作了妄想,从第一刹那开始,而后产生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这叫做“以心生心”。从阿赖耶识产生其他的意识,也叫做“以心生心”。从一开始的贪心不断,然后演变到嗔恨心,这也叫“以心生心”。总之,众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各样各样的念头从不间断,都叫做“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此处的“地狱”,不一定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而是代表一种不清净。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菩萨没有妄想,证悟了妄想的本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恒常住在佛的国土当中。这并不是说菩萨像移民一样移到了佛国,而是本来就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 这句话非常深奥,大圆满所讲的,也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东西,问题是在于我们悟不悟得到。如果能悟到这里所讲的“心心入空,念念归静”,那就证悟了大圆满。仅从文字而言,这一句所讲的,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没有办法说得更清楚了。禅宗与密宗唯一的区别,是禅宗只是让心静下来打坐,然后慢慢渐入佳境。除此之外,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如何“心心入空”,怎样“念念归静”的方法。仅仅依靠坐禅而想证悟,也是非常难的,因为现代人的贪嗔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严重。如果不靠上师的加持,仅仅是把心静下来,解脱只会变得遥遥无期。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我是来帮忙的... ..."

"我是来帮忙的... ..."



妙融法师 

在很多社群团体中,常常会听到这句话──「我是来帮忙的」,我自己也常常这么说,并且这么想,还有这么认为。

两段伤心往事

曾经我总是在想,我帮翻译、我帮祈愿法会、我帮上师、我帮法王……
记得有一次,在知道上师竹清仁波切要来台湾弘法之后,我兴奋的想要跟随上师,于是发了一封信给上师,提出自己想要跟随学习的想法,并且附带的提出一句:“我可以帮忙翻译。”

过了两天,我收到上师秘书的回复,信中只说了一句上师的回答:“我不需要你的帮忙。”当时,只感到上师的无情与拒绝,只感到自己的可怜与伤心,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来年在新加坡跟随上师翻译,吃饭时,听说上师要让长年跟随的英语翻译阿里,去某个地方学习,但是这段时间,却是上师要去欧洲弘法的时候,当时我就插嘴,并且以为自己在提醒上师的说:“上师,这样阿里就不能帮你翻译了。”上师却回答:“我不需要他。”听到这儿,心中也为阿里感到凄凉,觉得上师过于冷漠无情。

原来是上师的教导

但是很多年下来,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之后,想起了这两段伤心的往事,才发现,原来这是上师给予的教导,这是上师给予的提醒;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需要被需要;才发现,原来「来帮忙的」这样的思想,也可能是一种我慢,一种需要被帮助,却不肯承认的骄傲。或者,是一种想要试试看,却又不敢承诺的过渡期。
当我们带着自己是在帮别人,为别人而做的心情时,就容易产生一些觉得自己牺牲或委屈的心理,或是期待着对方,能够时时给予温暖的响应与感谢。长此以往,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是给予者、是付出者、是帮助者,而相对的,也会感到,自己是委屈的、是牺牲的、是吃亏的、是不得已的……

当这一切情绪生起之后,帮忙,就不再单纯了,我们一方面帮助,也在一方面不断地索取。而一再地索取,并且满意了几次之后(也许是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安慰,多一点温情,甚至多一些福利)就会变得越来越无法满足。

如此每下愈况,「帮忙」变成一种威胁:我答应来帮忙,所以你应该如何如何,我这么帮你,你不应该如何如何。于是,帮忙,也可能成为了彼此的压力,成为了彼此的折磨。

奇妙的是,到后来,来帮忙的,也许成为了需要被帮助的;来付出的,也许成为了来索取的。其实,帮忙的最初动机,很多是因为一份感动,一份愿意,一份发心,或是一份承诺。而在帮忙的当中,我们往往也能够有所成长,有所突破,有所进步,甚至有所收获。回到最初的动机……

回头看看我自己,因为帮忙翻译,因此,进步了藏语能力,学习到了许多教导。因为帮祈愿法会,因此,学习了做事的方法,体验了团体合作的技巧,结下了很多善缘。
因为帮上师,因此,有机会跟随着上师,亲近了善知识,获得了许多指引;因为帮法王,因此,增长了见识,增进了修持,增广了见闻。以上这些我以为的帮忙,积聚了福智资粮的,是自己;净除了障碍覆障的,是自已,很难说得清楚,是谁在帮谁,又或者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我们以为帮了别人的同时,其实,我们只是帮了自己一个大忙,因为对方慈悲地给予了我们机会,在帮助与被帮助的互动之间,最终是让我们,看到了自我的面貌,获得了自己的学习,完成了自身的修持,通过了自心的考验。


從我的iPhone傳送

自私心是魔

自私心是魔



慈诚罗珠堪布 


自私心

 对我们伤害最大的 

不论是否学佛,大多数人都认为:最可怕的东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实,即使在饿鬼道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鬼,他们也只是某一类众生而已,并非真的那么可怕。那最可怕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呢?

大乘佛教认为,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深处,也就是自私心,以及与自私心密切相关,与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违的瞋恨心,这些才是真正的魔。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

 自私心是魔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

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

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则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

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

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

所以说,正是自私心,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断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们心里存在这样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驱逐出去呢?当然需要。

如果现在不想办法赶走此心魔,则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它还会令我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赶走它呢?譬如,念诵很多密宗仪轨时,都需要观想把魔、鬼赶出坛城,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呢?这是行不通的;

又如,能否依靠磕头、布施、放生等方法赶走它呢?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驱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空性的智慧能够彻彻底底地解决自私心,然而证悟空性却是我们现在难以办到的事情。

所以,目前驱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

如果我们想成就,第一个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么都不会得到。

当然,放弃自私心也是有过程的,程度可以逐渐加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

 真正利益有情的情况

小乘佛法强调,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不能杀、盗、淫、妄,甚至念头一起,本质上就是罪业了,所以,小乘佛教永远都不开许做杀、盗、淫、妄这十种不善业。

大乘佛教却与此不同,在某些真正能利益有情的特殊情况下,大乘佛教可以开许作十不善当中的七不善。

 强烈的慈悲心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开许呢?必须具备三个或两个条件:

第一、是绝对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掺杂了自私目的的杀盗淫妄,就属于十不善,也是永远不被开许的;

第二、非但没有自私心,而且对对方有着极其强烈的慈悲心。

第三、造作者的境界一定要超过普通的初学者。

一定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开许作一些表面的不善业。

否则,假使是在贪心、嗔心,或者愚痴无明的支配下造作杀、盗、淫、妄,就与世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实质上就是罪业,这样作对众生不会有任何利益,大乘佛法亦不会开许。

总之,只要具有强烈的慈悲心,没有丝毫的自私心,至于有没有其他条件,已经不重要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梦参老和尚传授开智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传授开智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 

学僧:
学习半年多了,在佛学院学不进去,老和尚您给我一个智慧方法?
梦参老和尚:

我给大家讲过了,你这个跟我一样的,你比我还强。我去了慈舟老法师那是一九三一年,到今年正好八十年了。我去了人家根本不收我。你现在还是佛学院的学生呢,我那时候不是的,很长时间,一年多都不许可我是学生,我资格不够。老法师说我们这是佛教大学,你呢佛教小学资格都没有,我不是跟大家讲过吗?我没上过殿,当了可以说八十年的和尚,五堂功课不会。我只给老法师当侍者,一年半我才算是一个学生,也算开悟了。

你能学我,我就说说我的经历。最初是我想走,住了一年多,也不是学生,也没有正式的名额,只给老法师打打饭当当侍者,什么都不会,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啊!
但是这天晚上我做个梦,你(问问题的学僧)今天晚上回去也做个梦。这个梦教我不要走,你跟老法师说求老法师给你开智慧。你也可以在这学,除了这个路别的道路没有。梦见一个和尚给我说的。第二天老法师说为什么?我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和尚跟我说,老法师能给我开智慧,老法师哈哈大笑,我能给你开智慧?那我的学生不要上课了,我都给他们智慧,他们就都毕业了,我说我梦里说你能告诉我怎么开智慧。

老法师说你等大家每天都进去睡觉了,拜《普贤行愿》、诵《普贤行愿品》。那字我还不认识啊,老法师慢慢把生字教给我,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诵《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我没有断过。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我每天乃至在监狱里,到任何时候十大愿王没断过,正文背不得。十大愿王常时间的念,确实开了智慧,讲的课听懂了,也能复小座。算是佛学院的学生。那个时候四十多个同学,还只有我能给别人讲,也就是法师了。
我第一次开课是在福州法海寺,就是现在佛教会所在地,这个庙还在。老法师到那里讲《弥陀经》,把我带去了,那年我才十九岁的年终,不到二十岁。《弥陀经》讲完了二十岁。到青岛湛山寺我就是法师了,住法师寮,到这个时候,我自由了,不上殿不过堂。我们有两个老教师,都是齐鲁大学的老教授,我们聘请他们教中文。我就和他们什么都学,真是佛菩萨加持,我有一个特点,一闻便会,学什么都记得。我今年九十六岁,五岁的很多事我都记得,这就是佛菩萨加被。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佛教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佛教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中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佛教对“自我”的定义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在观待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后,把五蕴短暂的聚合称为“自我”。虽然它是假名安立的,但任何人却都不应该掉以轻心,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个所谓的“自我”是如此完备而系统的假名安立,并且我们是这么习惯于它,以至于我们甚至忘记了它是假名安立的。它已然成为一种习性。
 就像如果你有嚼酸东西的习惯,当其他人这么做时,即便那种酸的味道不在你的嘴里,你也会立刻流口水。习惯就是这样强有力地运作着。
所以佛教认为,自我是相对地存在着——作为一种习性,一种假名安立的概念。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这些胜事,是过罪消失的现象。

有这些胜事,是过罪消失的现象。



净界法师 

罪除之相,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的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 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好,这以下,它讲到了八种情况,这八种情况,前面五个是初步的忏悔,叫做业障消除,前面五个,第六、七、八就不容易得到,叫做善根增长,你忏悔不但把过去给消除了,你还因此而进步了,因祸得福了,善根增长。

所以他有两块,一个是业力的改变,一个是心灵的改变。

先看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心神恬旷表示说这个罪业它不再障碍你了,你觉得很愉快很开阔,这个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你觉得智慧顿开,表示你这个人的心识比较灵巧,不像之前那么暗钝。

第三个,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你遇到很繁琐的事情,你也不起烦恼,你的心非常的寂静,安稳,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缘经常干扰你,而动不动发脾气,你的心寂静力增长。

第四个,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他这个人本来是对你不欢喜的,你忏悔以后这个业消了,他对你就没有这种对立心了。

第五个,梦吐黑物,你在梦中,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梦到你洗澡,梦到你排出大小便等等,这个都是业障消除,那个罪业已经是从你的内心里面,已经脱落了,这个见好相就是业已经消了。

那么六、七、八就不容易,就是善根的问题,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你梦到祖师大德来跟你开示,这个就是感应道交的问题。你看这个孔夫子,孔夫子在论语上说,孔夫子他有一段时间,他做一个官,他整天忙政务,他就感叹,他说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这什么意思呢?

因为孔夫子他提倡周礼,他以周公为他的上师,他对这个内心的道生疏了,所以他就跟周公的感应力量薄弱了。所以你今天能够忏悔,见到祖师大德,那表示你这个人不是罪业消而已,你的善根增长,因为这个磁场,已经能够感应到祖师了。

第二个,或梦飞步太虚,你觉得你的身心世界,很轻飘,不粗重。在《楞严经》上说,你的心经常很轻松愉快,梦中看到你在飞,这个人一定有菩提心,有愿力,有愿力的人,他的身心是轻松的,轻飘的。
没有愿力的人,他很容易落入一种当下的烦恼的粗重。所以他梦到他是往上飘的,这是非常好,在空中飞翔表示你这个人,有很清净的很坚固的愿力,出离心、菩提心。
第八个是最好的,梦到幢幡宝盖,这个是佛的智慧光明,幢幡宝盖是表示佛的智慧,表示这个你的心,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所以你梦到一、二、三、四、五,你这个忏悔刚好持平,你恢复你原来没有造罪之前的相貌而已,把罪业消了,如果你梦到六、七、八,那恭喜你啦,你因祸得福了,你因为这个忏悔,你不但把罪业消了,你的功德还增上。

这个只有佛,这个一定要理观才有办法做到,你没有理观,你很难达到六、七、八的,你不但是把过去的罪消掉,还比以前没有造罪之前更加殊胜。所以忏悔不但是消业障,还可以增上,看你怎么忏。
--《佛法修学概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修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修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在观修“色即是空”的时候,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做完之后,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座高大宏伟的楼房,然后去观察这栋楼房:
  
在宏观世界当中,它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但实际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后,我们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这个境界,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共同结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你们不要以为纯能量也是什么东西,纯能量虽然也称为物质,但它却没有物质的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这样一来,一栋楼房经过一再观察最后就没有了。它不是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在这个空间当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当深深体会到楼房是空性的时候,此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保持这个体会;第二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如果实在不能坚持,就停下来。然后又去观察一座山,或者是观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样的,水是物质,往下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这个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点,就是需要观想一个对境,其他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回向、起座。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书上所讲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个显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哪些该写,哪些该保留,每个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



嘎玛巴 

问:修法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如何知道自己所修的法并非歧途?

答:有很多人会说我修法状态不太好;很多闭关状态者出关后会说「我吃住都很好,持咒数目也很理想,这次闭关太圆满了」,也有人会说「最近修法太如意、太顺心了,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梦境出现,有很多瑞相」或说「在梦中听闻到佛语、亲见了佛颜,可见我修得很好」,以此来安立「自己修行的好坏」。

但却没有听到有人说「我的烦恼变少了、净相增长了、出离心变多了、信心增强了」,没有人如此说。因为我们修法真正的征兆,是能改善自己顽固的心。

当你的心真实改善时,你的烦恼会减少、净相会增强、菩提心会增大、增长的功德一天比一天好、今天比昨天好、今年比去年更好,这样逐年更上一层楼。

因此,我觉得所谓「修法好坏」,要看「烦恼是否变小、信心是否增强」,而非执着于微小的征兆,视为修行好坏的判断标准。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禅定的过患及对治方法

禅定的过患及对治方法



慈诚罗珠堪布 

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