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快給你的肝臓祛祛油吧!

脂肪肝是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的臨床表現多樣,或無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度的疲乏,或有食慾不振、腹脹、噯氣、肝區脹滿,惡心嘔吐等。本病既可由飲酒、肥胖等引起,也可由妊娠、藥物和毒物中毒、營養不良、糖尿病、肝炎病毒或其他病原體感染以及先天代謝缺陷等引起。
臨床上把脂肪肝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種,前者是指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以肝細胞脂肪變性為主的疾病,後者則是無顯著過量飲酒史,但由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主要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質蓄積為主要特徵的臨床病理綜合症。本病如能及時診治可使其逆轉;反之,部分病人可發展為肝硬化。因此,早期診治對阻止脂肪肝進展和改善預後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中藥可通過調節肝臟脂質代謝,抑制肝細胞凋亡及炎症細胞聚集、活化,調節炎症、纖維化相關基因的表達等,多環節、多靶點、多途徑阻止肝脂肪變及纖維化。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或煙酒過度,或情志不暢而致肝失疏泄,氣機鬱結;脾失健運,水穀不化;氣血不和,瘀阻肝絡,膏脂痰濁瘀阻日久,變生濁毒阻滯肝脈而發為本病。雖病位在肝,但病變臟腑關鍵在脾,病機特點以本虛標實為主,濁、瘀、毒常常同時存在。治宜疏肝健脾、祛濕化濁,活血化瘀。常選用柴胡、香附、郁金、黃芪、丹參、山楂、枳殼、澤瀉、半夏、佩蘭、厚樸、砂仁等藥物。

回歸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保持樂觀情緒,生活起居規律;戒煙酒;肥胖者應減肥;飲食以低膽固醇、低脂以及包含優質蛋白質與高維他命為主,食物的烹飪方式避免使用煎、炸等過量用油的方式;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適當體育鍛煉,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平時亦可選用山楂、荷葉、枸杞子、丹參、制何首烏等消脂調脂的中藥進行調理。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馬劍穎博士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三大殺手 佔九成危疾賠償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前兩日談到,一位倡導危疾保險的南非醫生親述八十年代初,設計危疾保險的心路歷程。他在文章中指出,當時大約八成索償要求都來自心臟病、中風、癌症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其實,姊妹們,我可以告訴大家,癌症的發病率近年急促上升,已經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最大隱憂。我翻看一些保險的賠償報告,發現單單是癌症,已經佔整體賠償額的七至八成,簡直是一面倒。
如果再加上心臟病和中風,這三大都市殺手,基本上已經佔每年危疾賠償的九成,其餘一成才是危疾覆蓋的其餘幾十種重病,當中腎衰竭是這一成其餘索償中較普遍的一種危疾。
除了這個數據值得注意外,還有一點較特別的是,大部分索償額都只不過2至3萬美元,或者20至30萬港元,最多者都是10萬美元。這可能是一些十年八前買下的危疾保單,當時投保人對於重病的意識仍未成熟,覺得不需要太大額的危疾保障(另一個可能性是同一位投保人,他在不同保險公司都有投保危疾保險,但相信為數也不多)。
但今時今日,如果患上重病,開支肯定超越20至30萬的賠償額。據估計,以先進的醫療技術治好一個癌症,相信40至50萬是少不免的(以私家醫院的標準計),而且,這還未計因病而衍生出來的「減少收入和增加支出」情況。
提高保額完善保障
由此可見,這區區20至30萬港元的賠償額,實在是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從理財策劃的角度,今時今日買危疾保險,保額最好能以兩年的人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
試想,如果萬一患上重病,我相信,最普遍的情況就是停工半年或以上,初期公司還可能會繼續發放人工,但幾個月後,最仁慈的公司也只可以停薪留職吧!
我身邊就有一位姊妹是在大機構打工的,情況就正如我所述,她不幸患上肝癌,為了治病,最後選擇停薪留職。我這位姊妹比較幸運,她病癒之後,還可以轉了一個可以只上半日班的崗位,相信這只有政府和大機構才可以做到。
因此,我們的標準是,危疾賠償至少要能治好一個最普遍的危疾,又或者兩年的人工,以較高者為準。兩年前我在《女子愛財》的專欄建議過,具體保障額最好是60至80萬港元。但隨着醫療通脹急促上升,我現在的建議是60至100萬港元保障額。
從保險公司的危疾賠償報告中又發現另一個現象,就是索償者的年齡,有不少都是50歲或以下,50歲前後確實是最普遍的索償年齡。正如我一直指出的現象,近年重病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但醫療技術一日千里,能夠及早發現癌細胞,現在基本上是有很高的治癒機會。
購早期危疾保 分攤開支
但接着而來的是,一位40至50歲的中年人,治癒了一個重病之後,最擔心的當然是復發,又或者再患上另一個重病。因此,近年的危疾保險有兩大趨勢,一是推出了可以多次索償的危疾保險,讓投保者在購買第一份危疾保險時,已經鎖定多次索償的機會,因為過去患過重病之後,短期內很難有機會買到或再買另一份危疾保險。
而另一趨勢是可以保障早期危疾的危疾保險,讓投保人在重病初期便獲得部分賠償,以便及早控制病情,防止演變成正式的重病,有關的資料明日再跟大家分享。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唐德玲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一人患病 全家受牽連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昨談到重病年輕化,但同時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很多曾是絕症的重病,現在只要及時發現,存活率是很高的。問題是,妳有沒有足夠的金錢治病和維持生活。
我引述創立危疾保險的南非醫生的文章,他憶述八十年代初設計危疾保險的心路歷程。以下是下半部分的內容:
「我們來看一些數據。今天,有80%甚至更多心臟病人在送往醫院後會得以倖存,並且有50%的人還可能存活13年或更久。女性患上乳腺癌的可能性是8%,而患乳腺癌的女性中,80%有希望活下來。1950年,每100位中風患者只會有11位得以倖存,而今天的存活率高達70%。
中風通常非致命,但會使人喪失能力,在中風患者中只有10%的人完全恢復健康,而有53%患者今後的生活需要完全依賴他人。這些意味甚麼?這意味整個家庭都要背負起照顧他的重擔。要是他的太太是位職業女性,那麼她將不得不放棄工作來照顧他,而沒有工作,也就沒有任何收入,這些昂貴的醫療帳單由誰負擔呢?
危疾保險助度過難關
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家都需要保險,不光因為人人都會死,還因為我們都要好好活着。我一直堅持試着找到一種能夠改變整體保險方向的產品。這產品不光對身故和殘疾進行賠償,對於可能引起病人財務問題的疾病,一旦確診,也可進行賠償。
1983年,我們最終成功!心臟病、中風、癌症、冠心病等都成為保險項目,產品一推出就受到歡迎。到2006年,重大疾病保險的保障範圍擴大了很多,如今基本上每家保險公司都有這類產品。
現在,超過80%的索賠要求都來自心臟病,中風,癌症,還有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說起索賠,的確令人難以置信:索賠的平均年齡是42歲!可想像一旦一個人在42歲被告知罹患某種重大疾病,家庭的經濟重擔如何承擔,孩子的教育費用,房子或車子的抵押貸款等該怎麼辦?
我要給大家一個數據,加拿大和美國有30%的房屋產權收回都是因為心臟病、中風和癌症這類普遍的絕症。我的病人靠人壽保單支付抵押,這是不失去房子最可靠的方式,因你要是沒能力把帳款付清,就會失去你的抵押和房產。
我住過院,我是個癌症患者,整整19天,動了複雜的大手術,流了很多血,太可怕了。每天,醫生都來看我,我每次都和他說:帶我回家吧。這是我當時的全部想法,家才是能給你帶來安全感的地方。
重疾保險這產品有甚麼好處?我對這項產品的期待就是它不光能夠延長病人的壽命,還能提高他們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的生活質量。
重疾保險能讓病人們舒適的度過生命中最糟糕的時光,我們欣慰愈來愈多的病人說:謝謝我的顧問,至少在我的身體健康惡化時,我的財務還健康。於我而言是個榮耀,因我也參與其中,這發明太了不起了。」
以上是該醫生提到的,是些比較舊的數據,明日再談這幾年的變化。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唐德玲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5%港人患躁鬱 重症或有輕生念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本港躁鬱情緒病患者,推算約佔整體人口百分之五,即每二十個人中有一人患病。當中九成患者於五十歲前發病,三十歲以下的更佔三成二。醫生指出病情嚴重的,可導致失控消費及做出罔顧後果行為。

  周先生從事珠寶生意多年,已經離婚,五年前結識一名年輕女子,三周內極速「閃婚」,並將大量財產贈予對方後,性情無故變得陰霾,最後與新婚妻子因爭執離異。一年多後,他結識另一名女子,再次「閃婚」,又向對方送上大量財產。家人無法理解他的舉動,半年後他情緒再次陷入低潮,甚至有輕生念頭,才確診患上躁鬱情緒病。

  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王明爍醫生指出,躁鬱症無特定發病規律,病徵隨病人情緒變化,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患者會不時經歷兩種極端情緒,一時異常亢奮活躍,如在凌晨時分很多病人精力過剩,會到處打電話,最普遍是逼公司同事陪自己通宵工作」。由於在晚上情緒過分高昂,患者在日間會感到極度疲憊,甚至抑鬱及出現自殺傾向。

  臨牀經驗顯示,除了面臨人生巨大變化的人比較容易患上躁鬱症,從事藝術及創意工作的人亦因情感敏銳而比一般人容易患病。他強調,躁鬱症每次病發如在患者腦內添一條刀疤,長久為大腦帶來嚴重損害,因此呼籲十五至二十五歲的高危一群,每當在人生重要關口,如放榜及升大學,要注意情緒起伏和性情變化。


  香港腦學科研學會已發布首部有關躁鬱情緒病的微電影《沿途有你》。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發人深省! 紙板小故事 讓你重新思考「遊民」


街上你一定見過這些蹤影,遊蕩在垃圾桶邊撿拾食物、到處尋覓棲身之處的「遊民」,而不管你是以何種角度、心態看待這些藏於城市陰暗處的邊緣人,這些簡單的「紙板小故事」也許能讓你重新思考遊民的定義。

網上近日流傳一支發人深省的影片,「Rethink Homelessness」團隊邀請美國奧蘭多的遊民在紙板上寫下有關自己的小故事,這些故事有些令人欽佩;有些則令人鼻酸。
紙板上,故事內容包括「我和我兒子逃離家庭暴力」、「我會說四種語言」、「我至少拯救過3條生命」、「我曾是私人健身教練」、「我曾是花式溜冰選手」、「我上過模特兒學校」等。

Rethink Homelessness希望藉由拍攝這支影片,喚醒大眾對遊民的重視,重新思考遊民的定義。他們也許並不是遊手好閒,有些是身不由己;他們也許不是你認為的一無是處;有些甚至身懷絕技。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xtcWNw3QA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按風邪寒熱專治感冒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感冒是都市人最常見病症之一,天時暑熱出入冷氣場所容易患感冒,加上7、8月乃本港流行性感冒高峰期,一不小心便會「中招」。從中醫角度,感冒是感觸風邪或時行疫毒所致。風常夾熱邪及寒邪,故感冒有風寒或風熱之分,因風邪從外而來,所以感冒屬外感疾病。按不同邪氣,各有不同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林志秀指,中醫視令人致病的因素為邪。若一個人正氣非常充足,即使環境有邪氣亦不會被入侵,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反之,當身體底子弱,邪氣便可乘虛而入,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夏天肌肉會因汗多而易變疏鬆,故外邪容易經皮膚入侵體內。另中醫有「非其時,有其氣」之說。夏天人們多在冷氣場所出入,當環境的溫度突然下降,人體因未能適應巨大的溫差,便易被傳染性較強的邪氣入侵。當某個時期特別多人有感冒病徵,中醫視之為疫症,稱為時行感冒,亦即西醫所說的流行性感冒。

  中醫一般把感冒分為風寒感冒及風熱感冒兩類,前者多於北方出現,臨表現為微微發燒、無汗、頭痛身痛、倦怠乏力、鼻塞流清涕及咳嗽等。風寒感冒治療原則為辛溫解表,推薦方藥有荊防敗毒散加減或葛根湯加減。至於在南方常見的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是最明顯病徵,其他病徵還包括發熱、鼻塞流濁涕、咳嗽痰黃及口渴等,治療原則是辛涼解表,推薦方藥有銀翹散加減或桑菊飲加減。

  另因為南方比較濕,所以有些人會出現風熱加暑濕症狀,病徵包括無汗或少汗、周身痠困乏力、頭昏脹重等,病者可服用新加香薷飲加減。如體質屬氣虛者患風熱感冒,可在銀翹散基礎上加入太子參、茯苓、黃芪,平日宜注意健脾益氣。體質屬陰虛患者,感冒主要病徵為口乾咽燥、無汗或微汗等,以清肺及滋陰為治療原則,可服用加減葳蕤湯。坊間很多人認為中醫治療感冒起效較慢,其實這是誤解。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即針對不同患者體質作個人化治療,可同時標本兼治,根據臨經驗,一般服用兩至三劑藥已能痊瘉。
  預防感冒方面,須按不同體質作針對性預防,例如氣虛者可飲用玉屏風散補氣。玉屏風散包括黃芪、白朮及防風,此方性質溫和,男女適用。體質屬氣虛加陰虛者,可飲用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物組合而成的生脈飲,作益氣滋陰之用。

中醫針灸治療慢性咳嗽的優勢

慢性咳嗽一般是指成人咳嗽超過8周,兒童咳嗽超過4周。其病因不僅涉及呼吸系統,有些還與耳鼻喉、消化系統疾病等有關。由於慢性咳嗽伴隨症狀少,西醫檢查往往又難發現什麼異常,所以臨床誤診率相當高。有調查顯示,慢性咳嗽的誤診率高達六成,病人平均就診時間為3年,最長為20年。


長期咳嗽,不僅會影響呼吸系統,還會影響心血管、神經、胃腸道、泌尿生殖、肌肉骨骼和心理健康,導致多種併發症。常見併發症有感覺不適、疲憊無力、夜間失眠、肌肉酸痛、聲音沙啞和尿失禁等。大約有25%的女病人,由於劇烈咳嗽導致尿失禁。 由於誤診,醫生會病人處方大量的抗生素,有些病人還因診斷不清而反覆進行X線胸片、CT和纖支鏡等檢查。 這不僅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還大大影響了病人的正常身體健康,尤其是兒童。
西醫認為,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慢性上呼吸道咳嗽綜合症(過去稱為「鼻後滴漏綜合症(PND)」,或俗稱鼻水倒流)、咳嗽變異性哮喘、過敏性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等。此外還有支氣管內膜結核、支氣管肺癌、肺間質纖維化、心理性咳嗽等其他少見病因的咳嗽。
對於慢性咳嗽的成因,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便發現不限於肺等呼吸系統的疾病,五臟六髒的病變均可引起咳嗽。中醫認為,慢性咳嗽可分為遷延不癒的外感咳嗽與臟腑病變導致的內傷咳嗽兩大類。病位在肺,病理主要累及肝、脾、腎。主要病理因素有風寒、風熱、痰濕,痰熱,氣滯、氣鬱、血瘀,陰虧,陽虛等。針對不同的病理因素與病變臟腑,中醫針灸採取疏風散寒,疏風清熱,健脾化痰祛濕,清熱化痰宣肺,疏肝解鬱,行氣活血、滋陰潤肺益腎,溫陽化痰等相應的治療原則,配合肺十針等針灸火罐等綜合中醫針灸療法,可迅速有效地去除病理因素,調理有關臟腑的功能,對於慢性咳嗽有著顯著的優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彭增福博士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6 種有毒蔬菜孕婦要注意

雖然食菜能幫助腸臟消化,但原來有些菜有毒不能吃,特別是孕婦更加要加倍留意!


1. 無根豆芽

有些豆芽,特別是黃豆芽,在生產時會用除草劑,使生長出來的豆芽粗壯而無根。除草劑中含有致癌等物質,因此要避免進食。


2. 老南瓜
南瓜本身含糖量高,再加上儲存時間過久,會容易令瓜肉產生無氧醇解,使瓜質改變,吃用後不利健康。




3. 腐爛的生薑
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很強的毒素——黃樟素,吃了能引起肝細胞中毒,損害肝臟的功能。因此選購生薑時,要選新鮮、外形完整、無霉、沒有變質的大塊鮮薑。


4. 新鮮木耳
新鮮木耳含有一種叫左「卟啉類」對光線敏感的物質。人食用後,皮膚經光線的照射,可能引起皮炎,出現痕癢、水腫、疼痛,個別還會咽喉水腫而呼吸困難。
因此,要選用乾木耳,發水後再食用。




5. 新鮮的黃花菜
它含有一種秋水仙鹼的劇毒物質,若食用會發生中毒,出現噁心、腹瀉、頭痛、口渴,嚴重者甚至會昏迷。
因此新鮮的黃花菜一定要經過蒸煮、曬乾後方可食用。


6. 未成熟的番茄
它含有一種叫龍葵的有毒物質,食用後有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流口水等中毒現象。如果生吃,危害更大。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彈弓指」多是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

「彈弓指」又稱「扳機指」,西醫稱為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是指因手指屈伸過多(如打字、做家務等),使屈指肌腱與腱鞘間因摩擦產生局部炎症反應,這種慢性的炎症反應又可導致局部組織增生肥厚,使腱鞘變得狹窄,當手指屈伸活動時,肌腱與狹窄的腱鞘間就可產生摩擦,可發出微小的摩擦響聲及痹痛。
進一步發展,當屈肌腱被卡在狹窄的腱鞘時,手指即不能屈曲或伸直,需另一手幫助將被卡著的手指板直或屈伸,此時可聽到明顯的彈響聲,所以人們才會形象的將其比喻為彈弓指或扳機指。是臨床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如果是一般的勞損就簡單了,而我們在臨床中所見的長期難以治癒的彈弓指,多是身體內有風濕或類風濕所致,因初期易被忽視,多會給病人帶來長期難癒的病痛及延誤對疾病的診治時機。

「彈弓指」多是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
我們在臨床中見到的「彈弓指」多是反覆多方求治不效,長期被誤診誤治的病人。彈弓指雖然在局部表現為腱鞘狹窄發炎,但引起這種發炎的原因除局部勞損外,還有一個易被人們忽視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局部感受了風寒濕邪所致的腱鞘發炎,它多是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病症之一。

現代社會單純因手部勞損而發病的已非常少見,大家可以想一想,每天有多少人在打字,又有多少人在做家務,為什麼別人沒有彈弓指,偏偏自己會發彈弓指哪?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腱鞘就是為了減輕手部運動時屈肌腱與腱鞘間的摩擦而設計的,一般如打字、做家務等運動所產生的摩擦是完全可以被消解的,多不致發展到彈弓指的地步;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患上彈弓指,且長期治療不癒呢?就是病人本身多是已有風濕或類風濕,當某處有勞損(如打字、做家務),風濕就易在某處發炎,此時的打字、做家務只是一個誘因而已,只有風濕引起的局部炎症才會長期難癒。

因彈弓指是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病症之一,所以有彈弓指後,應首先要搞清楚是否是由風濕所引起,以免被誤診誤治,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現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提出有以下特點之一者,多與風濕有關,應引起高度重視。1) 近來人易疲勞,或易感冒,睡眠差;2) 除彈弓指外,其他指關節或足趾關節有晨起僵硬或痹痛感,活動後慢慢可緩解;3) 或伴有腕、或肘、或肩、或膝、或跟等關節肌腱晨起僵硬感;4) 落雨、打風等天氣變化時,痹痛會加重。

「彈弓指」易被誤診誤治的原因
單純因勞損引起的彈弓指,經適當的休息,配合敷藥、針灸、物理治療等方法多可很快治癒,而臨床中所見久治不癒的彈弓指,多由誤診誤治所引起。先說誤診,一方面病人發病後不知該看什麼科,多去看骨科或跌打;另一方面多數骨科或跌打醫師對風濕病不熟悉。如上所述,多數病人是因為體內已有風濕或類風濕,因打字或做家務而發病,多數人未有任何手部的過多運動也見彈弓指。因風濕還是簡單的勞損在治療上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類風濕就更不一樣,簡單的勞損只需局部治療即可,且多可較快治癒;而風濕或類風濕就需整體與局部治療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沒有明確的診斷,就很難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的治療,因彈弓指是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病症之一,沒有明確的診斷也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再說誤治,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病人自己以為是一般的勞損,自己局部按摩、搽油;一是醫師診斷不清,不知由風濕勞損引起,只對局部針灸、按摩、搽油、物理治療等。風濕引起的局部炎症,需祛風除濕消炎才會有效,局部按摩只會增加局部炎症的擴散機會,對消炎有害無益,所以才會有病人越按越痛,長期反覆不癒的情況發生。
因此,我們講對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才會有正確的治療方法。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孫鋒

誰偷走孩子興趣班的樂趣?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學琴、畫畫或游水等興趣班,香港的孩子從來不缺,但是否可培養興趣則未必。父母一心要孩子自小十項全能,興趣班鬥多,以考級及證書為首要目標,孩子的樂趣,還可剩多少?
輸在起跑綫,成為香港父母的心魔,除之不去,為了這條綫,孩子在父母安排下,既要忙上課做功課,課餘以外還有密密麻麻的興趣班。
友邦保險昨公布一項針對育有8歲或以下子女的家長調查,近半認同贏在起跑綫重要,88%指子女必須參加課外活動,只有約一成認同無必要。家長心目中最重要的課外活動是音樂舞蹈及體育等(詳見A30版——「中小學課外活動 料花逾20萬」)。
課外活動是否必須,固然有爭議,如今一心一意、不惜大灑金錢、為子女安排多項課外活動的父母,孩提時也未必人人有機會上不同興趣班,但父母的心思總是希望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子女更好機會。
興趣班也考試 淪為「證書班」
不過,在教育競賽的氛圍下,如今大量的課外興趣活動,是否為了發掘及培養孩子的興趣?抑或變得更功能性,可助提供多一張證書?又或滿足父母要子女變成十項全能的「小超人」,與其他家長一起爭贏起跑綫?
孩子上興趣班,首要本來就是要有「玩」的成分,但如今往往成為「xx證書班」,或總少不了考試或評級作為招徠。學鋼琴一定要考琴,小六時考不上八級,父母就愁了,踢足球也要選有比賽、有獎杯的,連英文話劇班也要有證書課程的包裝。
去年有專欄作家便撰文指,興趣班蠶食了孩子的興趣。她的女兒本來對學芭蕾舞樂在其中,興趣班老師建議指進度不錯,不如晉升至考試班,豈料多了考試的目標後,上堂也變得不一樣了,要求嚴謹,小女孩學得辛苦,寧願不學了。作者慨歎因為參加興趣班而令女兒失去了一個興趣。
現今的父母,小時或許未必有不同的興趣班任揀,但不乏玩樂的機會,相比起來,新一代的孩子,課餘以外,有更多機會上鋼琴、游水或畫畫等興趣班,不過,卻反被大量興趣班迫得透不過氣來。
本來可以輕鬆學習,找尋興趣,但最終也是為了考試及評核。即使當初感到興趣的活動,最後也只是變得無趣罷了!
去年有調查指有近七成小孩,自小一開始由父母安排參加各種興趣班,當中近三成入讀幼稚園前已開始。今年亦有調查指學童平均每星期有3.5項課外活動,最多達11項。
升學專家:活動貴精不貴多
父母為子女選擇興趣班以收集證書,打造自小甚麼都精、甚麼都懂的叻仔叻女,外語、音樂、朗誦或球類運動等,唯恐與別人比拼下會給比下來,究竟是否按子女的興趣來挑選?
報讀的興趣班愈多,愈顯得孩子周身刀,但對孩子而言,若感受不到樂趣,怎會有學習動機?
美國升學專家Marjorie Hansen Shaevitz曾撰文指,孩子參加興趣班,質素比數量重要,若參加多至十多個興趣活動,但每個也只是蜻蜓點水不長久,不如讓孩子可以持續多年參加一至三項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不少家長不知不覺犯了一廂情願的毛病,就是只按自己想法為子女選擇興趣班,卻忘了問孩子最感興趣是甚麼。自己兒時沒機會學習心儀的鋼琴,就往往熱切希望子女自小要學琴?外國有研究指,部分父母視子女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往往盼子女為自己達成夢想,減輕自己無法圓夢的失落感,又或腦中已設定「成功模式」,連上興趣班也是目標為本,反而忘了要讓孩子從玩樂中發掘及培養自己興趣。
家長的興趣,不是孩子的興趣,興趣班找不到樂趣,就算有滿滿的證書、獎狀,但卻磨滅了孩子的興趣,划算嗎?
童年怎可少了玩樂?可以快樂地成長,學好音樂,就要讓他可隨喜好揀自己心愛的樂曲彈奏,愛畫畫,就不妨不設框架,不限任何畫法,可隨意發揮創意地畫。孩子若找到真正興趣,從中感到樂趣,自然會迸發熱情,何苦將興趣班變成另一場考試,或評級比拼的擂台?

大魚大肉 20歲仔患痛風

飲啤酒、食花生,或是打邊爐狂吃一番,之後突然關節疼痛,可能是痛風來襲。風濕科專科醫生表示,近年痛風有明顯年輕化趨勢,求診者不少介乎20至40歲,原因為港人經常大魚大肉,令尿酸大量生產及積聚誘發痛風;而劇烈運動後排汗過量,令體內水份減少,尿酸濃度上升也會誘發痛風。
記者:嚴敏慧

不少人以為痛風是老人病,但近年卻越來越多年輕人患痛風。風濕科專科醫生李梓恩表示,以其診所為例,每月約有5至10人因痛風求診,當中大部份為年輕至中年人士,最年輕的只有20多歲。

尿酸過多形成結晶體
痛風為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過高,累積下形成尿酸鹽結晶體,令關節發炎及突然劇痛,最常受影響是膝頭、腳跟或手指、腳趾關節。患者以男性為主。至於尿酸過高成因,可以是尿酸生產太多或排出太少,當中除與遺傳及年紀有關,飲食及酒精有很大影響,這也是痛風年輕化的原因。
李梓恩表示,高普林(Purine)食物如豬肝、牛柏葉等動物內臟、沙丁魚、帶子、青口、煎炸食物等,均可令身體尿酸濃度上升,部份年輕人飲食習慣不良,誘發痛風;若加上飲酒習慣,情況會更嚴重,「啱啱世界盃過咗,應該好多人會有關節痛」。
不過,李梓恩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可能患有痛風;「痛風初期來去如風,痛2、3日會自然失散,好多人以為普通關節痛,痛完就算」,但長久下去會加劇病情。他指,若身體不停積聚尿酸,長期濃度偏高,痛風會不斷發作,關節位置更會形成堅硬及凸起的痛風石,嚴重時更可對關節造成損害,甚至影響腎臟。

劇烈運動排汗可誘發
此外,做劇烈運動也可誘發痛風。李梓恩指,曾有當警察的痛風病人,每年入營訓練後,都會病發出現關節痛症,定時定候會求診。他解釋,做劇烈運動會大量排汗,身體水份減少,尿酸濃度會上升;同樣利尿劑等藥物也會誘發痛風,故多飲水有助預防痛風發作。
他建議,若發現每次大魚大肉後,會出現腳趾等關節痛情況,便要特別留意曾進食的是否高普林食品,痛症持續則應求醫,有需要可用藥物治療。至於健康人士,要預防痛風,應保持均衡飲食,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低普林食物也有幫助。
由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組成醫療組織「HELP」的〈健康智庫〉訪問系列

誘發痛風高危食品
高普林食物:
動物內臟、沙丁魚、海鰻、草蝦、干貝、帶子、青口、黃豆、豆芽、椰菜花、菠菜、豆苗、香菇、紫菜、煎炸食物、啤酒、紅酒等
中普林食物:
乳酪、雞肉、羊肉、牛肉、豬皮、紅豆、綠豆、花生、腰果、核桃、栗子等
資料來源:李梓恩醫生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睇芒不看書 大腦變得懶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書展開鑼,書迷期待,惟如今上網方便及電子產品流行,愛看「芒」與鍾情手上拿本書逐頁揭的人數已此消彼長,但不少研究指閱讀書本更刺激思維,不想腦袋變懶,還是多看書好。
香港書展今日在會展揭幕,每年例必人山人海,今年預計7日展期內可突破100萬人次。書展辦得有聲有色,對推廣閱讀有幫助,但也未必可扭轉愈見低迷的閱讀氣氛。
新地本月初公布一項閱讀調查指港人過去半年平均閱讀1.7本書,每月平均閱讀1.3小時,少於去年的平均看兩本書、閱讀兩小時。本周也有調查公布指中學生每年買書不足3本。
娛樂享不盡 寧要電腦拒閱讀

日常生活離不開上網,人人手上不離手機或電子產品,時間有限,當上社交網站、打機、玩手機已忙個不休,哪來時間看書?
今年3月,英國媒體引述當地的閱讀組織BookTrust的調查指,社會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堅持每周或每日閱讀,佔被訪者近一半,另一邊約45%是喜愛看電視、睇碟及上網也不閱讀。18至30歲的年輕受訪者,有逾5成指若在上網或玩社交網絡與閱讀之間,寧選前者。
愛看「芒」也不看書,並非意料之外。上網方便,一部手機或iPad,已提供玩不盡的娛樂。近年也不乏調查指大人或孩子看電子熒光幕的時間愈來愈長,閱讀看書愈來愈少(見表)。
互聯網找資料 快過書店買書

事實上,即使突然腦海興起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想知道更多,以前或會到書局買書或往圖書館借一本相關的書來閱讀,但如今隨時上網便可找到大量相關資料。
互聯網就如儲存大量資訊的「外在腦袋」,好使好用。惟美國著名資訊科技作家Nicholas Carr曾指出,上網瀏覽資訊令我們習慣快速接收不同資訊片段,反而失去仔細閱讀的能力並提出網絡令人變笨的說法。

此說法或許不是人人認同,但無可否認,平日搭車或在公共地方,還會看到多少人低頭看書?身邊你我,或許每天也花時間用手機上網或玩iPad,但拿一本書來看是多久之前的事?不過,若不想腦袋變懶,其實就不應懶閱讀。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直提倡,閱讀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好方法,因為當閱讀時,大腦會調節其功能協助理解文字,平時看字愈多,專注力就愈好,她表示,文盲的大腦跟識字者會有所不同,又指閱讀會激發大腦聯想與閱讀內容有關的信息,舉一反三的聯想力及創造力也會提升。
事實上,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去年進行研究,安排12名大學生於19天內閱讀一本小說後觀察他們的腦部變化,發現大腦內與語言理解能力相關的神經區域變得活躍,且閱讀數天後仍然持續。
或許有人認為,閱讀並非一定要看傳統書籍,看電子書不也一樣嗎?但美國西徹斯特大學今年4月便曾比較分別閱讀電子書及傳統書本的兩組中學生,研究結果指電子書有大量非文字元素如圖像、網站連結等,學生靠這些元素而非文字來理解內容,以致令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如傳統書本組。
「網絡令人變笨」 閱讀助上流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的好處毋須多說。英國BookTrust今年3月發表的調查指,來自富裕家庭的人,習慣閱讀比例高於低收入家庭,並指閱讀是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之一。姑勿論閱讀是否有助脫貧,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多看書始終是好事。
閱讀電子書並無不可,但傳統書本有其價值,父母放多幾本書在家中,耳濡目染,可助孩子自小培養閱讀習慣,閒來隨時拿起書本來讀,讀到精采部分可拿枝筆畫或寫下幾句心得,愛看書的人,一定深諳此樂趣所在。
現代人的生活被電子產品包圍,大人及孩子看「芒」時間愈來愈長。看書或許對不少人來說已變得陌生,但若不想被互聯網「騎劫」所有時間,腦袋變懶變笨,提提你,偶爾拿起一本書來讀吧。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漫長的一週

註:本文原作者財政司曾俊華

我在2007年7月開始寫網誌,和大家分享我的生活點滴和所想所聞,原來七年以來,不經不覺已經寫了三百篇,多謝大家一直的支持和善意的批評。上星期日上午,我發表第301篇網誌後,剛巧記協在下午發表言論自由年報。記協擔心政府官員以網誌代替記者會,令傳媒無發問機會。我請記協朋友放心,我和政府同事會繼續按信息的性質,用最合適的方式發放,不會單以網誌交代公務。

以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硏究為例,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公共財政課題,我們用很多不同渠道,由淺入深,向公眾和傳媒講解相關的信息。我先用網誌、動畫講解一些基本概念,同事也應邀在傳媒團體主辦的工作坊上,為記者朋友介紹公共財政和政府帳目的基本概念。我在二月底發表預算案時,公佈工作小組報告的主要結論,幾天後再由工作小組的專家,詳細解釋報告的各種假設、結論和建議,當中包括兩次記者會、兩次編輯簡介會、多個電台電視訪問等。及後,我再在網誌回應社會上的一些質疑和誤解,整個過程非常互動,絕不單向。

上星期四,有議員以「所羅門的裁決」為比喻,指政府不願調動財委會議程,不願意優先處理六項民生項目,並非真正關心民生。我沒有牧者的神學訓練,不敢輕率地用聖經對現況作出判斷。按我理解,聖經故事中孩子真正的母親,因為要保護兒子不被殺害,寧願放棄爭奪兒子。財委會議程上絶大部份項目皆涉及經濟民生,都是「母親的兒子」。議員要求調動議程,其實是要政府保護他們喜愛的「孩子」,放棄另一些被他們針對的「孩子」(如「三堆一爐」)。

試想想,如果「三堆一爐」延誤,當現有堆填區飽和,滿街都是垃圾,有多少市民會受影響呢?希望議員拿出道德勇氣和政治承擔,不要只支持受歡迎的項目,也要作艱難的抉擇,支持必需但不受部份市民歡迎的項目。我相信市民有所羅門的智慧,看得出議員是為香港整體利益寧願承擔政治風險的「真母親」。不論如何,各黨派議員這漫長的一週實在非常辛苦,不間斷地開會,雖然我和大家在一些議題上,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我還是衷心感激大家的努力和辛勤。
網誌:漫長的一週


上星期四晚上,立法會大會開始恢復審議雙倍印花稅草案。有議員建議豁免於三年內自用的非住宅物業交易,方便置業自用的商戶。這是全新的豁免,適用範圍廣泛,大大削減雙倍印花稅的效果,給市場非常錯誤的信息。我相信支持這些修訂的議員和政黨有良好的意願,但是單有良好的意願,不一定會有良好的結果,尤其是在不恰當的時間「做好心」,很可能會變成「好心做壞事」。他們認為這項受商界歡迎的「減辣」修訂,只有方便商戶置業自用的利,不會有刺激市場的弊,只是一廂情願,希望他們仔細權衡輕重利弊。

在目前低息環境持續的情況下,非住宅物業市場出現非理性亢奮的風險,遠高於雙倍印花稅增加營商成本的風險。如果這項「減辣」修訂令物業價格上升幾個百分點,已經足夠抵消修訂的大部份好處。在執行方面,議員建議的豁免也困難重重。例如,業主如何證明物業在三年內完全自用,沒有全部或者部份出租呢?涉及的稅款龐大,單靠宣誓是否足夠呢?

很多朋友都對香港目前走向極端、難有共識的局面感到憂心,我也甚有同感。但我有時也會想,香港目前的情況跟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頗相像,新的論述出現,挑戰原有的價值觀,促使社會重新檢討status quo。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不是否定status quo,而是新舊論述經過爭論、交流和彼此吸納,建立更美好的社會價值觀。

商台推出一個新的音樂節目,邀請我擔任第一集的主持,我在上星期五進行錄音。我挑選了幾首六、七十年代、伴我成長的美國民歌。當時的美國,正值民權運動同反戰浪潮的高峰,很多作品、甚至在情歌之中,都有種族歧視、階級矛盾等社會題材。當時,遊行示威是生活的一部份。Buffalo Springfield樂隊的For What It's Worth,在當時非常流行,內容是關於在洛衫磯發生的一次示威,歌詞比較抽象和隱晦,難以確斷填詞人Stephen Stills的真正立場,但當中一些關於示威的描寫,卻非常細緻。

在現在香港的背景重聽這首歌,令我想起讀大學的日子。那個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所相信的是最正確的真理。當我對一些事情感到不滿,頭腦會發熱,我也會義無反顧地發聲。但世事的對錯是否真的黑白分明呢?四十年後的今日,我仍然認為應該珍惜年輕人的熱誠,但是我亦希望大家不時停一停,聽一聽身邊不同的聲音,想一想我們真正追求的是甚麼?了解這個世界,是否只有一個角度?從不同角度去看,會否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呢?

請容許我賣一下廣告,大家如果有興趣,請在今天下午三時收聽商業一台的新節目「普選音樂」。也許我們可以從音樂世界開始,找到一些共鳴,累積一點共識。

關於丁大媽的隨想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前兩天有段新聞頗使人感慨。話說浙江余姚有位丁大媽日前挑着扁擔,帶上一籃子雞蛋,另又捎上一隻土雞、米粉、火腿等禮物,並花錢穿了套新衣,興沖沖的跑到杭州旁邊的蕭山市探望兒子及剛出生的孫女,怎料雖有預先通知,兒子卻找不到,電話也不接,惟有在街頭彷徨。路人以為她是拾荒的,大表同情,詢問之下,才發現一人神共憤之事。
丁大媽家貧,與丈夫靠打零工養大兒子,又再向人借錢供他讀完名牌大學,兒子畢業後卻嫌母親長得醜(在圖片所見,丁大媽一臉純樸,何醜之有?)不肯回家見家人。到了他三十歲後,既然在名牌大學畢業後已工作了幾年,家境總比父母好吧?但他竟又要向父母討錢結婚,生女兒後,丁大媽掛念孫女,為此吃不下飯,要見見她,這位售賣貨車的「徐總」竟也要多方迴避。事後網民鬧爆,丁大媽及其夫卻又表示兒子在外工作不容易,希望社會不要向他施太大的壓力!
中國重視孝道 立法保障老人
這位「徐總」如此不孝,當然人人得以罵之。但此等真實情節卻充滿文化符號,我不知有多少內地人會因此聯想到中港關係。「母親」是「祖國」的符號,英文有用moterland代表祖國。
香港這兒子被祖國供養多年後早已飛黃騰達,中國這母親仍家貧,但在香港經濟困難時仍用CEPA、自由行等方法接濟。現在香港卻嫌母親醜的風言風語,在「反蝗」等部分人的行動上,又怎會沒有人聽得到?若有內地人用以上聯想鄙視港人,正如其網民鄙視那位反臉不認人的「徐總」一樣,我們又是否敢把自己當作站在道德高地?
此種質疑,絕非無的放矢。中華民族有一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便是孝道及對祖宗的尊敬。中國文化中「上帝」的「帝」字,與「蒂」相通,有花開種子傳播之意。帝便是上天祖宗中的祖宗。到新界或內地的祠堂,當可輕易感受中國人對血緣及祖宗的重視,把自己國家稱為祖國,也非自共產黨才開始,後者在文革中要挑戰此「封建」思想,卻是一敗塗地,中國人還是這麼重視祖宗,把香港視作發達後便忘本的不肖子,又有何奇?若如此,香港便頗有麻煩了。
在丁大媽的新聞報道中,我見到一個律師說,這位「徐總」,可能已違反了去年7月1日才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一查之後,竟發現此法共有九章八十五條之多,條文不但符合中國敬老敬祖的傳統,而且部分還十分「先進」,與當代經濟學理論若合乎節。
上述《保護法》最突出的是六十歲以上老年人有權得到子女以及其他有贍養義務的人的尊重和關心,並得到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子女及親屬不得侵佔老年人的財產住屋,違此法者可被起訴。
提高親情聯繫 解養老難題
家庭內部的行為一般不是靠法律條文捆綁,而是靠感情與倫理去規範,但若法律合理便也無不可。我二十多年前開始研究養老問題,發現最少浪費及效率最高的方法是家庭內部的跨代財富轉移及對父母的孝敬。父母愛護子女通常都普遍存在,不用我們擔心,如果子女對父母又有足夠孝心的話,父母跟子女便有如簽了一項隱含的合約(implicit contract),可視不同世代的家庭為一整體,他們使用資源時會有更合理的配置,例如父母更願生產子女及供書教學,因為父母可靠此作為準備養老的一種途徑。
在現代社會中,此種家庭合約在不少地方已被破壞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美國九成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得其照顧,但自「隨收隨支」的退休福利出現後,美國家庭迅即變化,今天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已是十分罕有,不過,美國畢竟是一個極重視家庭的國家,據八十年代時美國國會一份調查報告,美國的老人平均每周得到10小時來自下一代親人的照顧(不是金錢上的),中國人口正在老化,養老問題必愈來愈重要,現在出了《保護法》,用法律形式維持中華文化的道統,我相信可更多倚靠家庭作為養老的基礎單位,大量研究證實,這是一種正確的做法。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愛國與司法獨立

註:本文晴報專訊

《白皮書》發表後,有部分法律界及司法界人士對白皮書中包括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在內的「治港者」要愛國一說,頗有微言,認為這會使到香港司法不能再獨立。我對此頗感疑惑。
1996年9月9日《南華日報》有篇很有趣的報道。事緣當時香港共有49位英女皇御用大律師,他們及法官都曾宣誓向英女皇效忠,那麼在新政府接手後,他們及法官們需不需要重新宣誓,向新政府效忠?當時的大律師公會主席李志喜被訪時,認為就算再宣誓一次也應該不會影響法官的工作,不過,她傾向不用多此一舉,因沒有法官會突然走出來說他對女皇效忠的誓言仍生效,不會承認新的政權。
英法官效忠女皇 亦不影響公正
李志喜的判斷,當年也許合情合理,但今天局面有變,難免有人會心生疑問,以前的宣誓按常理應是終身不渝的,究竟司法界需不需要重新宣誓,表明放棄以前對英女皇的效忠?這問號雖合理,但我認為回歸已十多年,用人不疑,我們也許不必再深究了。不過,從前的誓辭卻不能不使我們思索一下其中所引伸的含義。
效忠女皇,比愛國更具體。假若女皇或她的親人犯法,法官可如何維持獨立?若只是要求法官愛國,法官秉公審案,就算得罪皇親國戚,也可推說是愛國之舉,捍衞國家總體利益之心可昭日月。香港的《基本法》只要求愛國,沒要求法官宣誓效忠中國共產黨或效忠習近平,層次比效忠女皇還寬鬆得多,怎麼愛國便與司法獨立有衝突?曾經宣誓過效忠女皇,而又認為愛國會干預司法獨立的法律或司法界人士是否有雙重標準?
不要以為香港才有人要宣誓效忠女皇,在英國本土,法官的誓辭,不但表明要效忠女皇,而且忠誠要延伸至她的後代及繼任人。此等誓辭源自1215年的《大憲章》,是皇權與貴族討價還價之後的妥協結果。不過,英國的法官縱然曾發誓要效忠女皇,世人又何曾質疑過英國沒有獨立司法制度?由此可知,香港的司法界及御用大律師既然不少人都曾宣誓效忠女皇,但又同時相信英國及香港的司法獨立,那他們又如何可說愛國與司法獨立相矛盾?
基礎法律課程 闡述公義管治人
若英國及香港過去的例子仍不夠,我們可再參考美國的例子。美國聯邦政府的各級法官就職時都要宣誓,當公義的管治人(administer justice),及忠於美國的憲法及法律。有人認為司法界不是管治團隊的一部分,在三權分立的社會,政府包含立法、執法與司法,各自獨立,司法界當然與執法部門不同,但有法律教授告訴我,法律101的課程中都有說明法官是公義的管治人,那麼《白皮書》中說各法官也是「治港者」的一部分,這又與《白皮書》中屢次強調的司法獨立有何矛盾?我懷疑香港部分法律界中人根本便沒讀過《白皮書》。
美國的法官要愛國嗎?我在美國生活過多年,深知若法官曾有過不愛國的行為,那麼在政治上此人幾乎不可能當上最高法院的法官,總統若任命他,不在國會中引起軒然大波才怪。就算不理政治因素,只看美國的憲法,其第三條第三節便有說明叛國罪(Treason)。在戰爭時期若有人通敵賣國,削弱己方力量,最高可判死刑,最低坐牢五年。但美國憲法聲明,叛國罪不會株連(Corruption of Blood),此節已比英國寬鬆,英國叛國者的財產家屬不得繼承。美國聯邦政府的各級官員及法官因都曾宣誓在國內外的敵人前捍衞憲法,所以自然不容許叛國且要懲罰叛國者,這當然是在行動上顯出他們都過得了「愛國」的門檻。美國的法官不會宣稱自己不愛國,美國人也不會無聊地量度他們愛國的強度,但我們也不會說美國的法官因不會叛國所以其司法制度不獨立。
由此可知,愛國與司法獨立相矛盾一說,只是一個偽命題。持此觀點的法律界人可能有雙重標準。是否如此,希望法律界中人有以教我,但解說者不應是曾宣誓向女皇效忠之人。
(本欄逢周一、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

大成就者的死與生(中)補遺


本文摘譯自「獅子吼」
密邱雷威醫師(Dr. Mitchell Levy) 是十六世大寶法王圓寂前的主治大夫。以下,是他在法王圓寂之後的一段訪談內容。
尊聖的法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永不動搖、令人震憾、無有休止的慈愛。
身為醫師的我,眼看著他的身體被那無法遏止的疾病所蹂躪,然而他的慈愛卻未曾停息。這便是他不可動搖的特質。
每天早晨我都會走進他的病房問他:「您會痛嗎?」他總是說:「不會。」到最後,這變得有點像是連續上演的玩笑──每天早晨我去看他時,法王總是在我開口之前,對我微笑地說:「不,不痛,不痛。」
這使我們的醫療團隊深感困惑,因為顯然他不是在否定自己的病情,但他又不像是在受苦,我們對此感到相當的震憾。
我們的醫療同仁就這樣經常面對著這位正面臨死亡的人──他依然對這些人的關切多於他對自己的關切。
當法王圓寂之後,他主要的弟子要求院方允許他們讓法王的遺體置放在醫院病房內幾天。院方應允了這項不尋常的請求。
在法王圓寂之前,院方願意盡其所能地尊重法王的意願。因此他們毫無猶疑地為法王開了特例──當病患在醫院過世後,必須隨即將其遺體遷出病房。這原本是一則牢不可破的院規。今則因法王的感召力以及醫療同仁和管理部門對他的關照之情,因而讓他的遺體置留在病房中。
在法王圓寂24小時之後,他的主要弟子請我到他的病房去,並且要我將手放在法王的心臟部位。每一天,我都驚訝地發現那個部位依然是暖熱的。
當我在法王圓寂24小時後觸摸到他溫暖的心臟部位時,我還不是那麼地驚訝,但過了小時、小時之後,他的心臟部位依然是溫暖的,這就使我非常震驚。
一般而言,人在死後不久,因血液循環停止,遺體就會變冷。法王的心臟部位卻顯然是溫暖的。對此,身為醫師的我實在無法做出任何的解釋。  

大成就者的死與生(下)2011補充版

專題訪談──

受訪:詠給明就仁波切
採訪:喜笑之歌編譯群
時間:2005年藏曆新年大司徒仁波切灌頂大法會期間
地點:印度智慧林

於無生死中示現的死與生──生之歌

緣起:

生命的流轉──前世、今生、來世,這種信念對於大多數的東方人而言,可以說是習以為常。

至於生命流轉的驅力,對一般凡夫眾生而言,大多是隨業而轉;於慈悲化現的菩薩們而言,則是乘願再來。

蓮師在「聞即解脫」中,對於凡夫的生死相續與變化,已歷歷指陳;對於如何利用死亡而獲解脫,也已循循善誘。

至於大成就者示現的生死相續與變化,則期望藉由這次的訪談,讓你我得以一窺天上月投影於千江萬水的箇中堂奧。

於此,謹以受訪者的「前世今生」為例證:

今世的明就仁波切於出生前,就在父親的夢中預告:「我是詠給明就多傑,我要來您家借個住處。」

司徒仁波切的弟子也說:「第六世明就仁波切在圓寂前,要求他的兄長將他的遺物送到智慧林;司徒仁波切則對十六世大寶法王說:『當您找到詠給明就時,一定要把他送給我』。」

第六世明就仁波切的侍者  喇嘛鳩美則說:「我的仁波切在臨終前不時地對我說:『我要投生烏金祖古仁波切家,你說好不好啊?』」

──我們凡夫眾生幾乎只得隨業去投生,毫無自主性可言。我們只能從今生所受來推知前世所做;而仁波切似乎是完全自主地選擇此生的因緣。以現在的時空回顧來看,那實在是太圓滿的因緣組合了。那使得他今世學修因緣之殊勝,幾乎難有出其右者:

前一世的他在壯年(四十歲)時選擇捨世(因利生事業因緣已盡)。

今世的他適時地投生為偉大的噶舉、寧瑪大師  烏金祖古仁波切的么兒,出生在那稀有的「祖古世家」、「大伏藏師世家」中。

因此在他幼少時即已奠定深厚的學修基礎,也宿願得償地回到司徒仁波切座下。秉持已備的基礎,使得當時實歲才11歲的他提出三年閉關的心願,也得到司徒仁波切的首肯。這也使得智慧林八十幾歲的閉關上師  薩傑仁波切能在那三年的期間內,將他數十載的修證心要傳給明就仁波切和同期的閉關行者。特別是將第一世詠給明就仁波切掘發的伏藏法回傳給第七世的轉世。(閉關圓滿不久,薩傑仁波切也就圓寂了。)

以那樣深厚的學修基礎,因此我們的智慧林能擁有一位實歲才15歲的閉關上師。

以那樣深厚的學修基礎,他在二十歲左右就被寧瑪大師、龍欽巴法傳之主紐修堪仁波切擇為心子(在一對一的閉關傳法後不久,紐修堪仁波切也圓寂了。)

也因此,如今全世界多少的求法者,在他示現的年輕生命中,尋得終身的依怙。

……

訪談內容:

編者按:這篇專訪的資料來源,原本是編者在編輯仁波切的中陰教學資料時,和仁波切之間的問答。當時編者有點心虛,便對仁波切告白:「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可能有點蠢(stupid),但我們真的很想知道。」仁波切表示但問無妨。最後,編者為應網站資料所需,便將當時的問答以專訪型態呈顯。

Q:您在講授中陰的課程中說道:「大成就者們沒有投生中陰,他們有時是以真實身,有時則是以化身,來到人間度化眾生。」

──這裡所謂的「真實身」是指經父母而出生的轉世祖古──具有血肉之軀?而所謂的「化身」是指如佛、菩薩化現——不具血肉之軀的形影?(因為前者仍可稱作化身──「祖古」的藏文原義。)

A:於他相(他人的感知)而言,這二者是相同的——都是肉身。

於自相(自身的感知)而言,則有化身和真實的人(real beings)的差別。而這只有他本人或修證高的上師才會知道。

Q:大成就者們轉世時,他們不經「投生中陰」卻仍能經由父母而出生,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過程?

A:在一彈指之間(仁波切提手一彈指:Suddenly)。對他們自身而言,本來就是超越生死的;於他人所見,則仍有其生、老、病、死,仍具有血肉之軀。

Q:去年(2004)年末,駐錫法國的貝瑪旺加仁波切飛到尼泊爾雪謙寺,和他父親甘珠爾仁波切的轉世──您,同在一個法會上領受寧瑪派教法的口傳、灌頂。貝瑪旺加仁波切自然記得他和父親之間的種種,但您可會記得上一世的您和您長子之間的種種?

也就是說:一般凡夫一經轉世投胎就會有隔世之迷,但不知您們這些不經投生中陰卻仍有死、生示現的祖古們可會有隔世之迷?

A:他們的感知(perception)是超越二元分別的,而凡夫的感知則侷限於二元分別。

就像貓兒有牠的感知,牠無法知道人的感知,人也無法知道貓的感知。何以那樣是美,何以那樣是醜…。

R: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您們,但您知道您自己啊!

A:(仁波切笑得有點頑皮)即使貓兒能告訴你牠所感知的是什麼,你也無法懂,是吧?

R:也就是說:即使您說了,我們也無法懂,是吧?

A:就如同當今的大寶法王,我們看到他經歷的種種,認為他在受苦…。但以他們這些大成就者的感知而言,他們並非真的回到這娑婆世界啊!

R:也就是說:這些化身就如同水中月。

A:是的。

(仁波切突然話題一轉):至於你問的問題,答案是──他們是不會忘記的。

Q:在祖古們示現的轉世中,特別令人好奇又難解的是:一般的生命輪轉是從一個具有心識的個體,經過死亡又再度出生為另一個個體——而這二者可說是「非一非異」,一如油燈燄火之相續。

然而,有些上師卻是由數個祖古合而為一轉世的。

例如:您,就詠給明就而言,在蓮花生大士之時是他25位成就弟子中的慕崔贊普(赤松德貞王的繼任者、護持佛法的藏王)。您,就甘珠爾仁波切而言,宿命通達的他憶起自己當時是蓮師25成就弟子中的南開寧波。現在,這二大弟子則合在您一個人身上。

正如頂果欽哲法王在認證您時所說的:「不錯,他正如十六世大寶法王所認證的是大伏藏師詠給明就的轉世,但他同時也是寧瑪派大師甘珠爾仁波切的轉世──由二位大師合而為一,就如同我是由三位仁波切合一轉世一樣。」

──這樣由數個個體合一的轉世,他們的心識又是處於怎樣的狀況呢?

A:就像有時我走到十字路口,也會困惑:「我究竟是該往東走,還是往西去?」(大笑) It’s a joke!

其實,每一位化身(祖古)都有他的功德和加持力。

R:也就是說:當二者合而為一時,就如同二盞油燈合而為一──同時具足二大轉世祖古的累世證量?

A:可以這麼說。

Q:但也有相反的情況──一分為五,各自再分為五的轉世。

例如:十九世紀三大師之一的蔣揚欽哲旺波,據說他有五個轉世——身、語、意、功德、事業。其中有二位是如雷貫耳的20世紀偉大上師——蔣揚欽哲卻吉羅卓和頂果欽哲。而據說蔣揚欽哲卻吉羅卓又有五個轉世,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兼具薩迦、寧瑪傳承的宗薩欽哲仁波切。

A:雖說是一分為五,再各分為五,那也只是我們的感知所見。其實,化身是無限的。

每一個化身有他不同的目的。有時「多合為一」會對眾生較有利益;有時則是「一分為多」會對眾生較有利益──他們都是依於對眾生的利益而化現的。

Q:在那些美麗的水中月──化身的祖古們之間,似乎也存在著存續的因緣。

例如:

頂果欽哲仁波切是您的二哥秋林(秋吉林巴)仁波切的上師也是教主,如今則投生到至友  烏金祖古仁波切的家族,出生為秋林仁波切的次子。

赤松德貞王的三位王子皆是大修行人,經歷數百年的轉世之後,如今都正好投生為烏金祖古仁波切的三個兒子。而烏金祖古仁波切在蓮師時,是25成就弟子中以神通著稱的桑給耶喜(努青巴)。

再看看年幼的司徒仁波切和威嚴的第六世明就仁波切的合照,以及您近日與司徒仁波切的合照。又使我們想到蓮師在伏藏中說:「第八世大司徒是詠給明就伏藏法的主要繼承者。」

您是寧瑪大師紐修堪仁波切的最後心傳,而當年紐師逃難到印度時,便是受到您的前世  甘珠爾仁波切的照應,成為至交。



──這些成就者之間似乎也會一再地聚合,在水月道場中攜手上演一齣齣的夢中佛事。而他們示現生與死的種種,似乎都是那麼地自主自在。

A:確實如此。

R:感謝仁波切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祖古們的化現之妙。

更感謝將菩薩們的轉世再來「制度化」的原創者──大寶法王和大司徒仁波切*。

藏傳佛教的轉世認證制度,使這些修證者再來時能即早得到認證,即早受到培養。因此,處處可見「明師出少年」的事實。也使我們能在迷茫的性靈大海中,更有機會尋得正法傳承和具德上師。同時,也使得殊勝的佛法能經由修證相傳的代代師承,延續至今。

您們存在的本身,於我們即是莫大的恩典!

即使是水中月,也願您們能為我等眾生而常映,常圓!

A:(仁波切點了點頭)

(訪談一結束,只見仁波切高高地站在他的法座上,如是清淨而自在——但這仍是凡夫之我的感知,不知菩薩內心所感知的又是何等的境界啊!)

編註:認證制度的濫觴—杜松虔巴(1110-1193)在圓寂之前,將法脈傳給了他的主要弟子(司徒)卓袞睿千(1148-1218),並對他說:「從今而後,你、我二人生生世世無二無別。」。卓袞睿千將所有的教法傳給了彭札巴(1170-1249),由他完整地承續了傳承。之後,彭札巴遇見了年少的噶瑪巴喜並認證他為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的轉世 。從那時起,藉由無有間斷的修證相傳及師徒三昧耶的維繫,此一口傳教法傳承得以純淨地存續至今,世稱噶瑪噶舉傳承或「金鬘傳承」。噶瑪巴和卓袞睿千的轉世也一直維繫著生生世世的師徒關係 。

大成就者的死與生 (中)


專題訪談
受訪:詠給明就仁波切
採訪:喜笑之歌編譯群
時間:2005年藏曆新年大司徒仁波切灌頂大法會期間
地點:印度智慧林
於無生死中示現的死與生──死之舞
引言:
雪域西藏偉大的成就者    密勒日巴尊者在「他利生的事業已盡,時節因緣已到之時,」示現了病徵。從他們師徒之間的對白到他圓寂過程中所展現的不思議境界,可以說是大成就者留給世人死亡之舞的終極寫照 (請參閱密勒日巴大師全集P.26 3-314)。以下是尊者以死亡為教化的片斷摘要:
當弟子們請求他修法延壽時,
尊者:「從根本上講起來,瑜伽行者是用不著修甚麼法的!一切逆、順境界莫不是道,病也可以,死也可以…我可以將仇敵做為心愛的伴侶,還要修法求菩薩做甚麼用?…我已經轉五毒成五智如來,還要醫藥六味何用?現在時間已到,生起次第的幻化佛身,法爾要趨入圓滿次第的光明法性中,這是無庸更改的。」
當弟子們請示他後事的料理時,
尊者:「…身口意在法性中解脫了的瑜伽行者是不一定要留下屍體的;你們用不著造像,也用不著建塔…在高山上你們為了悲憫六道眾生而修行,這就是四時最殊勝的造像。了達一切法本來清淨,即是修塔建幢。心口如一,從內心的深處發起祈禱就是最勝供養。」
當弟子們請問他要去的淨土和如何祈求時,
尊者:「這一次,我要到東方現樂淨土去朝禮不動如來…你們隨便在甚麼地方祈禱都是一樣的。只要有信心,虔誠祈禱,我一定會在你們的面前的。你們祈求的事,我一定賜給…」
訪談內容:
Q:大成就者在無生死中示現的一切──從生至死,無一不是在說法,無一不是為了利益眾生。
不論是藏傳佛教或是漢傳等大乘佛教,自古以來,大修行人於死時往往會留下一些「道的徵象」以激勵後人。在漢地常見的,如:坐化、全身不壞、舍利子、舍利花…等。藏傳則如:虹光身、舍利、無雲晴空、彩虹天空…等。
蓮師在「中陰聞即大解脫」中說道:
「下等的密乘行者,…僅僅因他對密乘不生邪見懷疑具備對密乘的虔敬…,他就能於此際(中陰)獲得解脫當他死時至少會有一個徵象比如舍利聖像虹光等等這是因為密乘具有極大加持力的緣故
中等以上的密乘行者他們不需要往下徘徊這麼遠而來到法性中陰當他們正要斷氣時持明勇父空行等諸聖眾就會迎接他們到空行淨土。所顯的徵象如:無雲晴空、其身消融而化成虹光、天降花雨、熏香彌漫、空出樂聲,出現舍利、聖像等等。」
蓮師所列舉的一些道徵,由於文化背景差異,英、中譯者往往不得不簡略概括之。比如:以舍利和聖像來概括四種道徵(藏文專有名詞暫略)。可否請您稍做說明? 
A:一個是舍利的總稱;一個是所成的舍利,非常的細,堅不可摧;另一個是從骨頭或頭蓋骨顯現的佛像、壇城等;再一個是僅限於從骨生出的聖像。
除此之外,人遺體火化後遺留的道徵還有火化後可能示現不壞的幾個軟組織──心臟舌頭眼睛。另外,頭蓋骨上則可能顯現佛像、壇城等圖紋,也有的會在舍利上顯現藏文字母等…。
Q:對於「中陰教法」,一般會說它是中、下根器的修行人,甚至是大罪人的恩典。因為,它能確切地引導人們如何把握死亡,使它成為一躍而往生淨土或解脫成佛的跳板。可否請您談談上等修行者的情況又是如何?
A:大瑜伽士(high yogis)他們在「臨死中陰」時,就能認知法性光明而證入法身
其實,他們於生死已得自在,他們隨時要走都能走──融入法身(法身遷識)。他們是為了眾生而示現於人間;因此,他們也是在利益眾生的因緣盡時,才會示現死亡的。
比如:有些上師就會召集弟子信眾們來做個薈供,像是開個PartySay Goodbye。馬爾巴尊者就是這麼示現的。至於一般人若知死期將至,也可以經由薈供來清淨惡業障礙。
Q:蓮師在「中陰聞即解脫」中說:「中等以上的密乘行者他們不需要往下徘徊這麼遠而來到法性中陰。當他們正要斷氣時,持明、勇父、空行等諸聖眾就會迎接他們到空行淨土。」
──請問:究竟要修到怎樣的境界才能得到那樣的「禮遇」?
A:比:於大手印境界達到一味瑜伽的境界,或大圓滿達到法性見證」的境界。
R:也就是於四瑜伽第三階次
A
R:我個人一直對密勒日巴尊者的四大女弟子,如惹瓊巴等「以肉身飛往空行剎土很好奇。他們真的以肉身──是像鳥一樣──飛往淨土
A:是的。
R:在近代還有肉身飛往淨土的實例嗎
A當然還有在中共入侵西藏時有一瑜伽士就是在軍警圍繞下肉身騰空逐漸上昇,終至消失虛空中
他們那時的身體,就他們自己知而言,並不是一般的肉體(而是智慧身)他人所見確實是飛逝的。
R:請問「虹光身又是怎麼一回事
A依於不同的修持方法虹光身也會有不同。例托噶會成就某種虹光身依大手印會成就另種虹光身…。
Q:當我們這些學修者讀到祖師們的傳記時,對於他們一生示現的一切,總是倍受激勵,無比嚮往。特別是他們的死亡之舞,歷歷明證著:「依於殊勝傳承、具德上師、正法口訣而實修──必得實證」的事實。
但那時空的遙遠,緣境的迥別,多少會讓後人生起「今非昔比」的感慨,使我們在不覺間會想要將時空拉近──從我們曾親見、親聞的人們最終的死亡示現中,得到直接的震撼與策勵。
就像眼前的您,過去數世所示現的死亡之舞:
在蓮師的時代:
蓮師:這位王子(赤松德貞長子慕崔贊普)在七世之前是我的大弟子。他死時化為甘露,普施眾生,因此今生成為人王。(諾那活佛的蓮花生傳)
在密勒日巴尊者的時代:
大弟子惹瓊巴最後是以肉身飛往空行剎土。
在您八世前:
大伏藏師天法明就仁波切二十餘歲即坐化,荼毘之後,舌頭、心臟不壞,舍利子上留有藏文字母等。
你的前世之一的寧瑪大伏藏師甘珠爾仁波切,於死後第三天將所有的伏藏法傳給頂果欽哲法王(錄自紐修堪仁波切的藍寶石)
近來,最具震撼、激勵的死亡之舞,莫過於尊貴的    波卡仁波切所示現的天降舍利、虹環日月了。
──於此,仁波切,可否請您再列舉幾位當代的大師於死亡時的示現,作為當世學修者的策勵?
A: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你們可以從錄影片中直接看到他的偉大示現。(編者目前還在蒐集資料中)
寧瑪教主敦炯法王在法國示寂時,在他所有的生命跡象都已息止(死亡)了個把鐘頭後,他的佛母才從外頭回來。她當場就對他說了一長串的話:「您這麼早就走了,您未完成的工作誰來完成呢?…」
只見10 分鐘之後,法王開始有了呼吸,過了一會兒便睜開雙眼,微笑地說:「我幾乎到了蓮師的銅色山淨土!」就這樣,他又活了三年。
(當時,甘珠爾仁波切的長子貝瑪旺迦仁波切也在場。)
甘珠爾仁波切也有類似的情況。當他坐化、一切都已息止時。他的幼子吉美欽哲仁波切當時年紀還很小,便在他跟前哭著說:您走了,以後誰來教我禪修呢?
這時,甘珠爾仁波切就又活過來:和頂果欽哲法王學。就又走了。
我的侍者的親戚有一位法友,最近在大吉嶺過世,他坐化於禪定中的照片very nice,可以放在書中。(仁波切隨即飛快地跑去向侍者要照片…回來:「沒有。」)
我的父親    烏金祖古仁波切圓寂時,只見他禪坐在那兒,臉色變得淡潤泛光,還微微帶著笑容,覺得他好像還會再說話似的…。他坐化於禪定中的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這表示:他住於法性光明中,經由道次第功德圓滿而成佛──所需的時間極短。)
當時原本多雲的天空,變得非常的湛藍。尼泊爾原本相當污染的大地,也頓時變得清淨。像那樣的無雲晴空便是法身成就的徵象。
荼毘之後,家父的心、舌、眼不壞──心臟上覆著舌頭,舌頭二旁是雙眼。頭蓋骨在眉處有一點點燒損,其餘皆完好無缺。除此之外,完全燒盡,一點也不剩──火化當時,火燄非常熾烈,他坐化時是雙手交抱於胸前,一手持金剛杵,一手持鈴。當時火燄之烈,就連那杵、鈴也完全燒盡了。
荼毘所在的四處都是舍利子,包括階梯上,全都是舍利子。
R: 聽說您主要上師之一的紐修堪仁波切圓寂時,留下的道徵也非常特別──七天無雲晴空、七天彩虹的天空,除了一盆醍醐()之外,什麼也沒留下。
A:他是於一生中成就一切,無有遺餘的大成就者啊!
Q:感謝您給了我們這麼多則真實而動人的事例──特別是由您這麼一位高證量的上師所親述。
A:不是的,我才剛開始起步。

大成就者的死與生 (上)


專題訪談──

受訪:詠給明就仁波切
採訪:喜笑之歌編譯群
時間:2005年藏曆新年大司徒仁波切灌頂大法會期間
地點:印度智慧林

「怙主 波卡仁波切──天上的月亮‧不變的法身」
──詠給明就仁波切開示

(2004年化育基金會彌陀法門閉關專題演講,妙融法師現場語譯。)

  今晚我們要一起修持「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和一座薈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主要是因為我們噶舉傳承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上師、真正實修的成就者——波卡仁波切,在幾天前突然圓寂了…。

  傳統上,對於剛過世的上師們,我們要修持上師相應法,不斷地祈請,並進行薈供的修持,也就是行廣大的供養。如此,便能圓滿我們的福德資糧,並且讓我們所處的地區更增勝吉祥。

  我們要知道,今晚所修的法門和薈供,並不是為上師修的。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已然達到究竟證悟的上師們,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們積聚善業功德;他們已全然自主,更不需要我們為他們舉行儀式。我們修持這些法門,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

  像波卡仁波切這般殊勝的上師,可以說是佛的化身。以他所感知的境相而言,並沒有所謂的生、死境相。他是應弟子們的因緣、為了度化眾生而化現的。

  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升起時,月影會倒映在所有的水面上。在同一時間裡,它會倒映在海中、湖中、水盆裡…。「化身」就如同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天上的月亮,就如同上師的「法身」;而那些在大海、湖泊…任何水中所倒映出來的月影,就如同上師的「化身」。那些化身,看起來好像也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水中的倒影。那些海水、湖水、盆中水…也就如同我們每一個眾生。

    要讓月影能真正映現出來,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就以盆中月影為例,首先一定要有水,然後還要有個乾淨、平穩的水盆來盛水。這樣一來,月影才能很清晰地映現在水盆裡。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月亮,月影就不會生起;沒有水,月影也無法現起。若是沒有如同月亮的法身,那麼如同月影的化身就不會顯現;若是沒有如同水一般需要被調伏的眾生,月影一般的化身也不會化現。

  至於,月影能否清楚地顯現,還要看盛水的器皿是否平穩潔淨。若是盛水的器皿不斷地搖晃,那麼月影就無法清楚地顯現。若是器皿中有土石泥沙…等髒東西,月影也無法清楚地顯現。

  這世上有許多的化身,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轉世祖古,在藏文「祖古」就是化身的意思。之前我們是以月影來比擬化身。我們所看到的月影,有些是晃動不定的,有些是染污不明的,有些是斷續現起的,有些則是清淨明晰的。同樣的,我們看到的祖古們,有些是長壽無病、佛行事業廣大;有些可能病痛較多,壽命也沒那麼長;有些看起來學問很淵博,有些似乎也沒有什麼學問;有些看起來也有貪心,有些貪心似乎比較小……。然而,不論他們示現的是怎樣的境相,那都是依於眾生或弟子們的因緣以及他們本身各自不同的情況而顯現的。

  雖說有些月影看起來是染污不明的,有些月影看起來是的晃動不定的……,然而不論月影呈現的是什麼樣子,對於月亮來說,都是無有增減的。月亮不會因為月影不見了,它就不見了;月亮也不會因為月影不清楚,它就變得不清楚……,這一切都不會影響到月亮本身。同樣的道理,佛的法身、佛的體性不會因為各種情況的顯現而受到影響。就像波卡仁波切這次的示現,仁波切只是將他的化現收攝起來而已;對他而言,是沒有所謂的涅槃的。

  因此,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對於上師而言,是沒有所謂的涅槃的。上師既非離我們遠、也並非離我們近。讓我們在這樣的認知下,一起來修持《密勒日巴尊者上師瑜伽智慧吉祥修持法》,並作供養。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最美的畫面

曾有人問過我:「你看過最美的畫面是什麼 ? 」

我反問他:「你呢?」

他感慨地說:「我還沒有遇到,我有太多地方還沒有去過。」

我笑著說:「你可能不是沒有遇過,只是你沒有用心去留意和欣賞吧。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最美麗的地方,任何一個地方也可以是一個美景,只視乎你怎樣看。」

網絡上常有一些如世界十大最美地方、十大必去景點等的文章,當中有美麗的湖泊,有雄偉的高山,也有螢火蟲點點的夜景,無不令人驚嘆。當然,有機會遊覽不同的名勝能增廣見聞,但原來當你細心去留意和欣賞身邊的事物時,你也會發現無數美麗的畫面,如天氣晴朗時抬頭看見的藍天白雲、躺在公園中的一片青草地、在陽光下到海灘暢泳、去看繽紛燦爛的煙火、去郊遊看日落、品嚐媽媽弄的一頓晚飯、和好友相聚分享近況、帶着狗狗去散步…… 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的小事情,其實也可以帶給你很珍貴的快樂。當你感到壓力很大,心身疲累時,你可試試一邊在腦海中想著生活中遇過的一個美麗的畫面,細心去感受它,一邊聽著一些柔和的音樂,你便會慢慢感到放鬆了。

我們每天在生活中也會有不同的經歷,當中有好的有壞的,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生活中的經歷能令人成長,能使人從經歷中學習和體會,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最重要的是懂得欣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市人每天的生活也在趕在忙,像在跟時間競賽一樣。工作有多忙碌也好,也要有平𧗽的生活,學習放慢腳步,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放輕鬆,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讓腦袋和身體完全休息,消除壓力,充好電再迎接挑戰,更重要的是留一點空間讓自己去細味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可能會很不一樣,或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雲凌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內外調養解救偏頭痛


偏頭痛是常見的都市病,每一百人就有八位染病。女性患者較男性多,比例約二比一。此症不但難以醫治,西藥亦較昂貴,英國政府每年平均投資約二億英鎊於相關醫療開支。中醫學認為內、外因素均可導致病發,須分證型論治。
  偏頭痛臨表現主要分四期:「前驅期」指偏頭痛發作前數小時至數日,一般較難察覺。患者精神上會有激動、抑鬱等現象,亦會有其他症狀如畏光、畏聲等。第二階段為「先兆期」,症狀可持續數分鐘至一小時,但大多數患者於先兆期時並無明顯症狀,只有典型的偏頭痛者才有,複雜性偏頭痛者的先兆期更會持續較長的時間。先兆期患者大多有視覺上症狀,包括眼前閃光、視野缺損等。另亦有一邊身體或手部麻痹,甚至有一些像輕微中風的先兆如輕度偏癱、言語困難等,但較少出現。
  第三期是「頭痛期」,表現為搏動性或燒灼樣的劇烈頭痛,通常位於一側,然後逐漸波及整個頭部,引起惡心、嘔吐等症狀。在這情況下,患者若於安靜環境中休息,經睡眠或嘔吐後,症狀或得以緩和。最後一個是「緩解期」,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狀如疲勞、食欲不振、煩躁等,但一至兩天後會有好轉。
  那麼中醫如何理解偏頭痛的出現?博愛醫院沙田中醫中心蔡昕宏醫師指,風、寒、火、痰、虛、瘀乃此症病發的病理基礎,當中亦分外因和內因。感染風邪者乃歸外因,中醫認為頭部較易受風邪侵襲,令清陽之氣受阻,因而引致頭痛。內因是指因情志所傷,或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上擾清空而致頭痛。另有的為素體脾虛,進食過度,食物難以消化,聚濕成痰,痰濁上蒙也是引起頭痛的原因之一。此外,正所謂「久病必瘀」,或外傷跌仆均會產生瘀血,導致絡道不通而出現頭痛。以上均為實證的病因。
  虛證病因包括氣虛及腎虛,氣血虧虛,不能上榮腦髓絡脈,故引致偏頭痛。腎主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故腎虛,髓海空虛,亦會引致偏頭痛。傳統中醫靠辨證分型,找出不同的病機論治。經期後的女性多數屬虛證,因為氣血少了,導致氣血不能濡養頭部而產生偏頭痛。虛證的證型包括氣虛及腎虛,前者的頭部會隱隱作痛,頭痛而暈,可飲用八珍湯;後者頭痛且空,影響思考能力,可以服用大補元煎。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前會長黃譚智媛醫生指,如果女士本身有食用避孕丸習慣,會受荷爾蒙影響而令偏頭痛更為嚴重。偏頭痛女患者如服用避孕丸,中風機會率較一般人高,因此建議採用另一種避孕方法。
  另外,因感染風寒而引致偏頭痛者可服用川芎茶調散;肝鬱氣滯患者可飲用散偏湯以疏肝解鬱;肝陽上亢的偏頭痛者,即頭痛、失眠、面紅目赤、口乾口苦等症狀人士,可服天麻藤飲平肝息風;因痰濁上擾的患者,可飲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燥濕;瘀血阻絡者宜服血府逐瘀湯來活血通絡。蔡醫師指出,偏頭痛患者多屬以上幾個症型的複合,故必須諮詢醫師以斷症用藥。
  中醫食療具調理、預防的功效,以下介紹的食療可作平日保健用。第一種是調理肝陽型偏頭痛的天麻燉豬腦食方,但因豬腦膽固醇偏高,故要適量飲用。另外,痰濁型偏頭痛患者適合食用法夏天麻粥,具化痰作用。血瘀型患者可飲用川芎白芷燉魚頭湯,川芎有活血行氣、驅風散寒作用。另外,有風熱(或平日常稱的「熱氣」)、喉嚨痛、口乾者可沖調桑菊薄荷茶,以驅風清熱解毒。
  中醫師亦常用針灸治療偏頭痛,原則是運用辨證論治,按不同症狀施於不同主穴位,並加上配穴位,以調和氣血、通絡止痛。偏頭痛的選穴除有頭部外,亦會配合遠端取穴及耳穴。
  以下是一些個人調護偏頭痛症的建議,患者平日可做自我按摩。開天門:用食指從眉心之間的印堂穴推按至額上前髮際處。推坎宮:用食指分別從眉心向眉梢分推。然後是揉太陽穴和按風池穴。另外,患者應保持精神舒暢、心情開朗。起居飲食方面,良好飲食習慣有利康復,宜吃清淡及營養豐富食物,忌煙酒、辛辣,亦要注意睡眠充足及不宜過勞。

癌症病人不吃肉會不夠營養嗎?

我們知道很多常見癌症如大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同飲食是有密切關係的,特別是肉食。少吃肉不但有助於預防此類癌症,對於癌症病人的康復也非常重要。
當然,能夠做到不吃肉更為理想,不過這對很多人有困難。現實中常常會遇到病人問,經過西醫手術放化療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不吃肉會不會不夠營養呢?這樣的問題其實把肉和營養劃上等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營養的定義是指食物中包含的熱量及其他有利健康的成分,主要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他命和水。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穀類(稻米、小麥、玉米等)、薯類(如馬鈴薯、番薯)、根莖類蔬菜和豆類。全麥類和豆類等含有大量纖維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更為有益。蔬菜和水果可提供我們每日所需的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和水分。

人們通常認為吃肉有營養是認為肉類含有更多蛋白質。肉類的確是含有蛋白質,通常動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蛋白質含量豐富,但植物性食物如豆類、穀類和蕈類等一樣含豐富蛋白質。植物性食物有更多的抗氧化劑、纖維素和礦物質,動物性食物中卻幾乎沒有這幾種營養素。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蛋白質的含量比植物性食物略高。維他命B12和D的含量也更高一些。堅果和種子類的食物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很高比如花生、芝麻。但它們於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類型不同,來源於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和膽固醇比來源於動物性的更有利於健康,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

有四種營養素是動物性來源性食物所獨有而大多數植物來源性食物所沒有的,它們是膽固醇、維他命A/D/B12。這四種營養素中,膽固醇人體可以自身合成;人體可將β-胡蘿蔔素轉化為維他命A;曬太陽可以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吸收土壤中微生物所合成的維他命B12,吃這些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使人體獲取到維他命B12。

所以,即使是全素食者也不必擔心不夠營養。吃素食對癌症患者會更有益處。大多數具有癌症預防作用的膳食主要是由植物來源的食物組成的。而吃動物性食物則要冒一定風險,危險性在於含有大量的毒素和動物細胞排出的廢物。毒素可能來源於動物飼養過程中添加物,以及動物處死過程中釋放的物質。高動物蛋白則可能會協同致癌物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參見坎貝爾《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

世界癌症基金會的防癌膳食建議的膳食結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多樣化膳食,可以不素食,但應該讓植物性食物佔據飯菜的2/3以上。對於那些患癌之前就習慣吃肉者而言,突然全素食或一多半吃素可能是痛苦的,可以慢慢改變,不改變飲食等生活習慣就更容易復發。建議的每週紅肉量不超過1市斤(500g),最好是選擇魚、禽類和非家養動物的肉類(參見《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一書)。癌症患者經常沉迷於補藥,靈芝仙草之類,其實最好的補藥就是我們的日常食物。中國古老的《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我們日常所食用的穀果肉菜就是來補益精氣的。中醫沒有反對吃肉,但反對膏梁厚味(肥膩多油、甘甜),要求「五味毋令勝穀味,肉味毋令勝食氣」,調味不要蓋過主食的味道,肉食不要成為食物的主導;認為「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吃肉多「喜生百病」,主張「淡食能多補」。這裡的「淡」不是要人棄絕五味,是指五味不要太過濃厚而言。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陶志廣博士    

成人患過度活躍 易濫藥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有調查顯示,約2.5%成人為過度活躍症患者,易有開快車、濫用酒精藥物等行為。本港有醫生稱此病求診者一年升近倍,提醒患者切忌因忙碌擅停藥,並指有新藥可維持藥效12小時,減低忘記服用機會。

據英國精神科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09年調查數字,約2.5%成年人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患者。
兒時已有病徵 長大始確診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以其診所為例,去年ADHD患者佔病人數目一至兩成,但今年卻佔約四成,有上升迹象。黎說,不少成年患者經診斷後,回想起兒時其實已有ADHD的病徵。有一名30多歲男患者,任職建築工人,工作時常跟工友發生爭執,曾因打架驚動警方;更因一次忘記赴約,之後遇到朋友時,因對方一句「是否故意『放飛機』?」,一拳打爆對方鼻骨被捕。他經精神科醫生評估後,證實患ADHD。
該名男病人回想,兒時讀書專注力低,又常因鹵莽衝動跟同學有爭執。黎大森說,如果病人能在少時發現患病,長大後生活質素可獲改善。他又指,患者情緒容易受困包括抑鬱焦慮,而未婚懷孕、濫藥、違法機會比普通人大,強調患者或其家長,如發現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及衝動等病徵,應及早求醫。
新藥減服用次數 避免擅停

黎大森續說現普遍採用「刺激中樞神經藥物」治療,服藥後無依賴性,一至兩周可見病情改善;但須一天服用多次,繁忙患者要依時服藥有一定困難。現有較新藥物鹽酸甲酯(Methylphenidate),每天只須服一次便可維持12小時,副作用亦較少。其他治療方案還有心理教育及認知行為治療。
實習記者:徐梓樺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小心咖啡因上癮!

朝早同男友一齊食早餐,歎杯咖啡之後就去返工;到咗lunch time,又飲兩罐可樂提神;放工後,再約班friend去Starbucks食件cake歎杯mocha……或者你認為呢個係社交生活嘅一部分,但每日慣性吸收過量咖啡因,有可能會造成「咖啡因成癮症」,對健康有唔少嘅壞處!
 
水分流失
飲用含咖啡因嘅飲料代替水,會加快體內水分流失而且對消化系統造成刺激,可能導致小便頻頻同腹瀉。當身體處於缺水狀態,你就會覺得更加攰、頭暈同頭腦混亂。
 
體重增加
咖啡因會導致血糖水平下跌,因而令胃口大增,最終你會食咗超過自己需要嘅分量,即使覺得飽仍然會想繼續食,導致體重增加。過重會造成好多健康問題,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甚至心臟病。
 
失眠
咖啡因會導致或惡化失眠問題,即使飲咗咖啡仍然瞓得着,睡眠質素也會大大降低,令你唔能夠熟睡,第二日起身仲會覺得好煩燥同攰,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越唔夠瞓就越要飲含咖啡因嘅飲料提神。
 
想知自己有無上癮?快啲去下一頁測試!
自己有無上癮?
回答以下問題,就知道你有無咖啡因上癮。
1. 如果朝早無飲咖啡或者汽水,你會覺得全日都難以集中精神?
2. 你每日會飲超過4杯或以上分量嘅咖啡因飲料?
3. 飲完一杯含咖啡因嘅飲料後,你會覺得神經緊張、焦慮或無法入睡?
 
分析:
若果有一個或以上嘅答案係「YES」的話,你可能患上咖啡因成癮症。
醫生指出,每日吸收200-300mg嘅咖啡因對健康並無大礙。但如果你每日吸收600mg或以上就可能等於上咗咖啡因癮喇!
 
呢啲飲品同食品都含咖啡因,根據下面嘅數據表,可以計出你每日嘅吸收量:
 
咖啡1杯 可樂1罐 奶茶1杯 樽裝綠茶1樽朱古力1排
容量:12oz 容量:12oz 容量:8oz 容量:16oz容量:1.55oz 
咖啡因含量:300mg咖啡因含量:34mg咖啡因含量:40mg咖啡因含量:40mg咖啡因含量:10mg
不含咖啡因嘅代替品:
相對咖啡同汽水,水係唔錯嘅提神飲料,有效提升身體嘅能量。如果覺得水太淡而無味,可以試試有氣提子汁或者雪碧。

板腦當奶咀 稚童變肥壞眼傷骨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低頭族愈來愈多,亦日趨年輕。衞生署有調查發現,學前兒童接觸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十六個月大,最細更不足一個月大;有專家提醒,兩歲前兒童長時間用電子屏幕,會致肥傷眼損筋骨,應避免使用,勿當其為「電子奶咀」。
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普及全港。衞生署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四千三百一十名家長、老師及中小學生,了解他們使用相關產品的情況,並於昨日發表《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
最細個案 未足一個月大已使用
調查發現,學前兒童開始收看電視的年齡中位數是八個月大;開始使用平板個人電腦的則是十六個月大;開始使用電腦的年齡中位是兩歲;使用上述產品的最小年紀更只有一個月大,甚或更小。
另外,20%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超過三小時上網,近一半學生因而減少睡眠、37%學生因而放棄戶外活動。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學生健康服務)鍾偉雄,不建議兩歲以下兒童接觸屏幕產品,而二至六歲的兒童亦應由家長陪同使用。
屏幕產品 不建議兩歲以下接觸
他提醒,家長不應視電子屏幕產品為「電子奶咀」,「孩子哭或扭計就給他用,這間接鼓勵他繼續一些不好的行為」。
香港兒科醫學院代表曾雯清醫生亦表示,孩子愈早接觸電子產品,「並非贏在起跑綫上」。她強調,家長親身接觸及互動,對兩歲以下幼童的認知、語言及情緒發展均有正面影響,「使用電子產品是被動的方法」。
衞生署又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與肥胖成正比,長時間使用會引致眼部不適,加上使用這些產品時如果保持固定姿勢,會影響肌肉骨骼。
沉淪色情網 中一生綫上覓性伴
互聯網及電子產品可以帶來源源不絕的資訊,惟錯誤使用反會導致成癮,且易衍生網絡欺凌、暴力行為,及與性有關的高危行為。
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指,年輕人不懂處理及篩選網絡資訊。曾有約十二歲的中一男生因沉迷瀏覽色情網站,更透過社交網絡尋找女伴外出,並有性接觸。她指家長可從子女言行及情緒,得知他們有否錯誤使用網上資訊,例如討論男性性能力有愈持久愈能滿足伴侶等錯誤觀念。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包始源醫生引述美國心理學學者Dr. Kimberly Young指,沉迷成癮徵狀包括不繼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以獲得滿足感;離綫時思緒被互聯網佔據;時間管理出現問題等。
他建議,兒童及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同時,每日應保持進行適量體能活動,如兩歲以下兒童每日最少進行三小時體能活動、二至十八歲者則每日最少進行一小時體能活動。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甜到病‧甜到死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圖片:Getty Images
圖片:Getty Images

添加糖〈added sugar〉成健康大敵,因與二型糖尿病肥胖蛀牙等有關。但有更「潮」名詞叫「游離糖」〈free sugar〉,可謂更精準定義當下甜到病、甜到死」的危機。

游離糖

定義:
在製造、烹調或食用過程中,加進食物的單糖,如葡萄糖;或雙糖,如蔗糖,亦包括在蜜糖、糖䊢、蔬菜汁及果汁中的單糖和雙糖。

此定義乃用以識別完全未經精製〈refinement 〉食物中所含的天然糖分,包括全穀〈whole grain 〉麵包、麵條,糙米,蔬菜及水果中的糖分。蔬菜及水果中的糖分與蔬菜汁及水果汁的糖分有別,因榨汁過程去除蔬果中大部分纖維素,把糖分濃縮,故亦屬一種精製過程。蜜糖及糖䊢,若經加工、濃縮,令含糖量增加,所含糖分亦屬游離糖。

害處:
不少人以為飲奶茶咖啡檸茶時「走糖」,不添加糖〈no added sugar〉已很健康,但佐茶的卻是甜餅乾、巧克力、奶油蛋糕等含糖量極高的食物這等食物中的糖分,跟加入飲料中的添加糖害處一樣 — 只有甜味和熱量,沒其他營養,只令人肥胖、更易患上與肥胖有關疾病如心臟病、二型糖尿病、蛀牙、早死等。所以,用「游離糖」三字把這等有害的糖全包在內,最為準確合適。

一貫標準:
來自游離糖的熱量,每日不超過身體所需熱量的10%。對一般體重的成年男性而言,此為六塊普通大小「夾心餅」的含糖量,成年女性更只是四塊。一罐標準裝普通含糖汽水,含糖量已超標。

修訂標準:
為對抗全球肥胖及二型糖尿病「瘟疫」,全球衛生權威正熱烈討論把標準訂為來自游離糖的熱量,每日不超過身體所需熱量的5%,即把一貫標準減半。

我的建議:
1. 以清水佐膳,以清水止渴。不喝含糖汽水,茶啡走糖。
2. 以水果代替餐後甜品。
3. 以不加鹽油堅果,如核桃、杏仁,或不加糖乾果,代替糖果、餅乾等零食。
4. 榨果菜汁,不用一般榨汁機,可用攪拌機,之後或加入小量清水稀釋,以保存纖維素。又或試用保存大部分纖維素的新款榨汁機。
5. 五穀類食物,盡量做到一半粗糙,包括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煮飯,隔日吃全穀麵包等。不吃加糖甜粥或甜麵包。
6. 減少進食加入大量糖的式,如糖醋類,可多選酸辣類。

資料來源:
http://m.bbc.com/news/health-28037415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核心基金改善退休保障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積金局建議設立「核心基金」的諮詢文件,我認為它的方向正確,對提高強積金的表現大有好處,可助化解香港一個重要的社會矛盾,不過,其建議也許尚不夠徹底。
該建議是要每一個強積金計劃都要成立一個「核心基金」,各供款者可自由選擇是否把資金放在此基金中,若他們沒有行使選擇權,則供款自動會存在這基金之內。基金的管理費設立上限,是資產總值的0.75%,比現時強積金收費的中位數幾乎低出一個百分點。核心基金會投資在一些較高風險但較高回報的項目上,但隨着供款人的年齡增長,風險承受能力下降,基金的投資組合會慢慢趨向較低風險項目上。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建議言之成理。若要更深刻了解建議方向為何重要,我們需要對不同形式的退休保障作一概括性的檢視。
政府稅收 不夠支持社會福利
退休保障不外乎幾種方案,在傳統社會中,主要是靠多生孩子並培養其成材,可得養兒防老之效。在此等社會中,若沒有大量生產子女,養老時風險會高企,首先是沒有這麼多的子女去分擔父母養老的重責,其次是有些不孝的乾脆不肯負起責任,但若生養得足夠多的子女,此等風險可減低。
在現代社會,退休一是靠自己儲蓄,二是靠政府的養老福利,亦即用所謂的隨收隨支制,對仍在工作的人口徵稅,再把稅款當作福利送給退休人士。
若是用隨收隨支制,便必須面對一些問題。一個現時的年輕人繳交了稅款後,他退休時可拿回多少福利?這有兩個因素決定結果,一是工資增長是否快,若是不夠快的話,將來的納稅人因工資不高,繳交的稅款也不多,退休人士也得不到多少福利。二是人口結構會如何變化。倘若人均壽命增長,但出生率低,將來的退休人士會很多,但納稅人數卻會愈來愈少,政府抽不了這麼多稅,但要錢的人卻很多,對退休人士當然不利。由此之故,工資增長慢及人口老化,都會降低在隨支隨收制度下一個供款人的投資回報率,他們年輕時交了稅,到老時算不回來多少,搞得不好,投資會有負回報。
儲蓄當然也是退休保障的重要方法,儲蓄可以是自願的,也可以是強迫性的,如強積金一樣,或二者並行則更好。香港實施強積金後,有兩種批評,一是收費過高,二是投資表現不佳,能否支持退休生活成疑。
加強競爭 助降低管理收費
香港強積金的確「食水甚深」,我曾在美國教書,所以有退休金戶口,這些基金服務質素一流,回報不錯,但收費卻低過香港甚多,若是債券基金,收費一般在0.2%以下,我的老師之一,諾獎得主普雷斯蓮特(Ed Prescott)年前在港接受訪問時便說,他的債券基金收費只是0.1%,對香港收這麼高的費用大表驚訝。至於股票基金,收費也只是0.4%左右,低出香港甚多。要注意,這些外國的退休基金,一樣也是要小額的收回客戶的供款再把資金集合在一起,與香港的並無分別。為甚麼別人可以這麼低的收費,但香港卻不能?除了是基金因缺乏競爭而食水深之外,我想不到其他解釋。現在若要搞核心基金,強制一個0.75%的收費上限,我以為收費仍是遠遠偏高,一定要靠競爭壓力去拖收費壓下去。年前提出的「半自由行」,限制太多,競爭壓力依然不足,必須把各種限制廢除掉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為甚麼在強積金投資的人佷多(但不是全部)獲利不夠豐厚?要知道,在歷史上世界各國的投資回報率一般遠遠高於工資的增長率,就以恒指為例,過去五十年,指數上升加上紅利再減去通漲,閉着眼睛去投資恒指成分股,實質回報平均每年也有9.75%左右。強積金部分表現差勁,原因或是基金經理沒能力(但他們卻收費高昂),也可能是很多投資者過於保守,或乾脆不去理財,不敢買入一些高回報但風險尚可承擔的證券。
現在核心基金,可幫助存款人把資金,投放於較高回報與風險的項目,這是正確的。建議又用強制性的方法把收費壓低到0.75%。但我認為更好的方法也政府自己設立一個核心基金,收費可輕易訂在更低的水平,如此會引起競爭,其他公司不減價也便不行了。
(本欄逢周一、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健康的隱形殺手─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大便乾硬,或排便感覺欠暢的疾病。許多人視便秘為小毛病,其實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是隱藏在人體內的「隱形殺手」,直接威脅健康及生命。
便秘可導致肛裂、痔瘡、黃褐斑、口臭、納差、腹脹等不適;亦可誘發腸道外的併發症,如腦卒中等;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長期的便秘可使腸道細菌發酵而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易誘發癌變。有的人經常服用瀉藥性通便藥,但開始雖可暫通大便,日久則易導致結腸黑變病,成為更頑固的便秘。
中醫藥對於便秘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但隨個體的不同,選用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有因大便乾結為主的,治療宜選用火麻仁、鬱李仁、玄參等補水潤腸;有因乏力,排便無力為主的,治療宜選用黃芪、白術等補氣行舟,有因怕冷,大便堅澀難出者,治療選用肉蓯蓉、乾薑等補火生土,推動腸道的運行;有因腹脹甚,大便難出,治療則選用枳實、木香等以行氣導滯通便。
生活調理對於便秘的康復亦非常重要:
多飲水:水喝得少,供給機體新陳代謝的水量不足,在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大便就會變得乾燥堅硬。所以每天至少應補充2000毫升水,讓大便維持適當的軟硬度,特別是晨起一杯溫開水更有助於正常排便。
調整飲食習慣:在胃腸的功能正常前提下,大便的性狀及多少主要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和進食量,尤其是食物中所含的纖維素更是有助於排便,所以平素應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菠菜、芝麻、番薯、香蕉、胡桃仁等,少食煎炸炙熱之品。
堅持腹部按摩。仰卧,屈曲雙膝,雙掌搓熱,左手平放在右下腹部,右手放在左手背上,向上推至右肋下部,顺着臍上方横過腹部,至左下腹,然後回到原處為一圈,反覆按摩10-15分。亦可按摩足三里、氣海、中脘、關元、天樞等穴位。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馬劍穎博士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偽左翼,真奴役

<span id=schemaorg><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8606677_793 class=yom-figure yom-fig-middle style=width: 410px;><span id=yui_3_9_1_1_1404268606677_800 class=legend>圖片:Getty Images</span></span></span>
註:本文原作者陳雲

六月十四日,一位左翼社運領袖報稱被警察在警車上辱罵及拍打,後來回到政府總部演說,卻說自己受辱是小事,錯誤的是整個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制度。說話的冷靜,令人驚訝。為何當今的左翼社運界都喜歡將問題化大,而不是大小結合、先解決實在的問題,或大小問題一起解決?
他們一下子跳到無可解決的大問題,令群眾陶醉在殉道式的道德榮耀裡面。演說到最後,當然說抗爭要繼續,下週再到政府總部集合之類。下週失敗了,就說這只是鬥爭的開始。
化解這些左翼的群眾麻醉技巧,需要一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知識。我們的心理結構有idegosuper-ego 三部分。id是原慾,滿足食慾和性慾、有仇必報、保護生存空間、毆打侵害自己的人、與敵人同歸於盡,這些都是id,它是危險的,要駕馭的,但不可以被壓制、否定和熄滅,否則人生就失去驅動力,也無法實踐自己的自由。香港的左翼,卻處處壓抑群眾的id,明明增加一點壓力就可以嚇怕政府,卻處處和平理性非暴力,坐下等警察包圍,逐個抬走
調和id與現實世界,靠的是理性的ego(自我),現實政治、道德現實主義就是ego的工作原則。當ego克服現實限制和梳導好id之後,我們奠定自己的superego,道德的超我。這是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也是世故和柔韌的處事態度。香港的左翼厭惡現實主義和現實政治,他們逃避應用ego的工作原則,那太辛苦了。
香港左翼的做法,是壓制id,蔑視ego,但高舉道德的超我。這是虛假道德只是討口舌便宜,自欺欺人,令人活在蒙昧和怯懦之中。這也是道德,但這是奴隸的道德,不是主人的道德。香港左翼那些毫無歷史反省的、不顧現實條件的普世價值、平權運動、多元主義,就是平白灌輸給香港人的superego,聽起來飄飄然,卻令人解除了實踐慾望、捍衛生存空間的動力,令人失去真實的生活感覺,遇到政府壓迫便節節敗退,灰心喪志,甘心世代為奴。

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中醫治療與食物敏感關係

何謂過敏性疾病?
泛指人體因對某些物質敏感所引致的所有毛病。在香港最常見的這類疾病包括:過敏性皮膚病,例如:濕疹、癢疹、藥疹、蕁麻疹、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日光疹、過敏性紫癜、敏感性脫髮等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敏感、咽喉癢、敏感性咳嗽、哮喘等;消化道敏感,例如:慢性腹瀉、過敏性腹痛等;其他因敏感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關節炎、水腫、情緒病、偏頭痛、流產等等。
誘發過敏反應的因素
食物 ﹕蝦、蟹、牛奶、蛋、牛肉、羊肉、杧果、士多啤梨、番茄、菇類、味精、大蒜、堅果類,食品中所含的調料、防腐劑
藥物:﹕抗生素、疫苗等等。
接觸物 ﹕各種化學性物質,如化妝品、洗滌劑,含有鎳或鍍鉻的金屬飾物,水泥,染料,顏料,化纖織物;植物性的有漆、蕁麻、殺蟲劑、花粉;昆蟲的毒液、毒毛,動物的皮毛。
人體:寄生蟲或微生物等等。
疾病: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精神因素、內臟疾病、感冒、病菌感染(如扁桃體炎、鼻竇炎等),溫度變化、日光、機械性刺激均可誘發或加重免疫反應。
中醫如何看待過敏性皮膚病(濕疹)?
中醫認為人與生俱來會有體質上的個體差異,如西醫所說的過敏性體質,在中醫來說便稱之為稟賦不耐。稟賦不耐,外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人體氣血失和,輕則表現在皮膚,重則侵入體內臟腑,令到臟腑功能失調。中醫所說的外邪如:風邪、熱邪、濕邪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症候群的總稱,簡單來說即是上述所提及的各種致敏原。
中醫很擅長治療過敏性疾病,中醫治病是以整體出發,治理好身體,體質改善則疾病自消。所以我常告訴我的病者:“看中醫不是只醫你的病而是醫治你的人(身體)”。中醫會辨證審因,審因論治。我們根據望、聞、問、切來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然後定立治療方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常要驅風、清熱、化濕、解毒。還要因應病人內在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等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方調理身體。標本兼治是中醫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特點。先治病、後調理。首先針對身體狀況處理疾狀,然後根據個人稟賦調理身體預防復發,這樣才可獲得較持久而穩定的療效。
中醫認為食物與過敏性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某類體質如脾胃欠佳的人,因為脾胃功能差,不能對食物中的某些物質作正常的代謝、吸收、轉化,令到這些物質成為身體內多餘的病理產物(致敏原),以皮膚病為例,不少濕疹病者本來病情已好轉很多,療程也近尾聲了,但是,因為吃了某些不適合的食物後再次令病情加重,又要重新起步再作治療,這是很可惜又令人沮喪的事,有些患者更會因為不理解這種病情演變規律而怪罪醫生,甚或對治病信心盡失而不再作任何治療。
所以若能找出什麼引發疾病反覆發作,對治療幫助之大是很顯然易見的。當我得悉HK BioTek 可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食物/吸收物敏感測試時,便很為我的病人們高興,因為能夠簡單方便地驗一次血,就知道是什麼物質引致身體出現不妥,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更可縮短治療時間。
個案分享
38歲的C小姐自小已患嚴重濕疹(異位性皮炎),成長期間試盡很多中、西醫的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五年前她成為我的病人,給她處方中藥及進行針灸後,病情雖已改善不少,但仍間有反覆輕微發作,當收到她的即時及延遲的食物敏感測試報告,我們便很清楚療效仍未很滿意的原因,因她對很水果及調味類有嚴重的延遲反應,自她停吃那些令她過敏的食物後,皮膚狀況慢慢穩定地改善,堅持了年半的治療,更可停藥也不發作,因此我沒見C小姐約2年了。
半年前她回來看病,但這次是慢性腹瀉,原來她在07年12月開始至08年6月期間,進行了2次宮內受精(IUI)及2次試管嬰兒(IVF)治療,但都不成功,此後常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究其病因可能與不孕的壓力以及大劑量的雌激素治療有關,我給她處方中藥及施針灸,最初三週的療效很好,腹瀉明顯減少,因大劑量雌激素治療而引起的水腫也減輕,不過進入第四週後腹瀉又再頻密,而且皮膚毛病又再出現。
詳細詢問病人的日常起居飲食情況,發現原來她服用了一些西方草本營養丸約二十天,但自皮膚轉差後她已馬上停服,不過病情仍不見改善,我便再給她作24種草本植物敏感及IgA測試,結果顯示她對刺五加(西伯利亞人蔘)、玫瑰果、當歸、蘆薈的敏感程度很高。
而IgA的結果指出她的消化系統對很薑、芝麻、薏米、核桃也出現很強的過敏反應,這些都是她上次作IgG及IgE測試時沒呈陽性反應的食物,也是她近年常吃的食材,她的草本營養丸中含有當歸以外的上述成份,而我的處方中亦包括當歸這種常用的中藥材,這便是令次療程療效不理想的原因。
於是我立即不再處方當歸給她,自她不再服食這些不適合的草藥及食物後,再經過2個多月的治療,其皮膚情況變好,也沒出現慢性腹瀉,再用中藥調理了個多月,上次覆診時她的脈呈一派喜脈之象,驗尿證實她成功懷孕了。可見很多病找到對的治療方法,也要配合不引致過敏的日常飲食,身體才能長治久安。
資料來源:
撰文:中醫敏感專科 許懿清中醫師
由 HK Biotek提供

鼓勵孩子做義工 培養助人精神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義工發展是助人自助,也可增進個人成長,但近年有前綫社工發現,不少家長及學生只為義工時數或一紙證書而參與,並未理解服務意義。今個暑假,不妨鼓勵子女善用餘暇,真正從義工服務中體會助人精神,也讓個人身心得以成長。
圖片(部分):本報資料圖及受訪者提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區督導主任潘永盛指出,有家長為了孩子報讀幼稚園或升小一,而安排他們做義工。高中課程於08年增設「其他學習經驗」,初期也有「快餐式」或「跑數式」做義工現象,高中生在活動還未完結時,便說服務時數已足夠而要求離開。他強調,遇上這情況,中心並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因起步如何不重要,反而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體驗做義工的好處。
思想變正面
潘永盛指出,義工小組讓義工們接觸社會不同層面,擴闊視野,除了在人際關係、擇業上有所啟發,個人也會有更大成長。「年輕人會變得主動,不再冷漠、功利,會懂得關心別人及社會。社會上近年多怨氣、戾氣,各式投訴充斥,正是包容不足,義務工作可作平衡,讓年輕人不只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與家庭、鄰舍、學校、社會,也會有更大聯繫。」他強調,義務工作的重點不是只着重自己的成長,同時看重服務對象是否得益,才是最終的核心價值。
現於浸會大學主修地理及通識教育的潘焌匡(Carson),自中一開始參與義務工作,自言以往個性內向,不懂與人溝通,卻在義工服務中重建目標與自信,更被評估為領袖才能方面的資優生。Carson初中時在駐校社工建議下投入義工服務,其後被推薦加入義工小組。「當時小組內全是大學生,自己是初中生,眼見大哥哥、大姊姊們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也很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都樂於教導,令自己覺得可以放膽試。」
Carson中三那年更曾擔任交流團的團長,所帶領的團員都較自己年紀大。又曾在社工鼓勵下自擬義工服務計劃書,向區議會成功爭取到資助。「過程中很有成功感,也了解到構思計劃要有清晰的理念,並要從物資、預算、人手等一一部署。」
性格變開朗
義工服務除了令Carson個性變得開朗,也學懂帶領不同學員向目標出發,令他覺得義工在前綫探訪工作外,也可朝教育方面發展。現時作為中三級的實習老師,他在學校內也有推動義工服務計劃。「想將自己的經驗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中學生活不單是上課放學打機睡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發掘。」
在生活中發揮
要鼓勵子女參與義工服務,潘永盛建議家長讓子女由小做起,並以身作則付諸行動。「在孩子幼稚園、初小階段,親子已可一同參與,簡單的賣旗、長者探訪活動,小朋友要學會主動與陌生人對話,並要應付遭拒絕的情況,已很不簡單。」
要是孩子不願參與,家長不應強迫、責備,宜細心了解背後原因,等待機會再作鼓勵,重點是要由心出發。最理想的義務工作,其實應是在生活中發揮,把義工精神放入日常生活中。
撰文:李越樺
編輯:黃寶恩、梁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