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很多常見癌症如大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同飲食是有密切關係的,特別是肉食。少吃肉不但有助於預防此類癌症,對於癌症病人的康復也非常重要。
當然,能夠做到不吃肉更為理想,不過這對很多人有困難。現實中常常會遇到病人問,經過西醫手術放化療身體已經很虛弱了,不吃肉會不會不夠營養呢?這樣的問題其實把肉和營養劃上等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營養的定義是指食物中包含的熱量及其他有利健康的成分,主要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他命和水。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穀類(稻米、小麥、玉米等)、薯類(如馬鈴薯、番薯)、根莖類蔬菜和豆類。全麥類和豆類等含有大量纖維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更為有益。蔬菜和水果可提供我們每日所需的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和水分。
人們通常認為吃肉有營養是認為肉類含有更多蛋白質。肉類的確是含有蛋白質,通常動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蛋白質含量豐富,但植物性食物如豆類、穀類和蕈類等一樣含豐富蛋白質。植物性食物有更多的抗氧化劑、纖維素和礦物質,動物性食物中卻幾乎沒有這幾種營養素。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蛋白質的含量比植物性食物略高。維他命B12和D的含量也更高一些。堅果和種子類的食物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很高比如花生、芝麻。但它們於動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類型不同,來源於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和膽固醇比來源於動物性的更有利於健康,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
有四種營養素是動物性來源性食物所獨有而大多數植物來源性食物所沒有的,它們是膽固醇、維他命A/D/B12。這四種營養素中,膽固醇人體可以自身合成;人體可將β-胡蘿蔔素轉化為維他命A;曬太陽可以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吸收土壤中微生物所合成的維他命B12,吃這些有機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可使人體獲取到維他命B12。
所以,即使是全素食者也不必擔心不夠營養。吃素食對癌症患者會更有益處。大多數具有癌症預防作用的膳食主要是由植物來源的食物組成的。而吃動物性食物則要冒一定風險,危險性在於含有大量的毒素和動物細胞排出的廢物。毒素可能來源於動物飼養過程中添加物,以及動物處死過程中釋放的物質。高動物蛋白則可能會協同致癌物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參見坎貝爾《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
世界癌症基金會的防癌膳食建議的膳食結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多樣化膳食,可以不素食,但應該讓植物性食物佔據飯菜的2/3以上。對於那些患癌之前就習慣吃肉者而言,突然全素食或一多半吃素可能是痛苦的,可以慢慢改變,不改變飲食等生活習慣就更容易復發。建議的每週紅肉量不超過1市斤(500g),最好是選擇魚、禽類和非家養動物的肉類(參見《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一書)。癌症患者經常沉迷於補藥,靈芝仙草之類,其實最好的補藥就是我們的日常食物。中國古老的《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我們日常所食用的穀果肉菜就是來補益精氣的。中醫沒有反對吃肉,但反對膏梁厚味(肥膩多油、甘甜),要求「五味毋令勝穀味,肉味毋令勝食氣」,調味不要蓋過主食的味道,肉食不要成為食物的主導;認為「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吃肉多「喜生百病」,主張「淡食能多補」。這裡的「淡」不是要人棄絕五味,是指五味不要太過濃厚而言。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陶志廣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