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鼓勵孩子做義工 培養助人精神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義工發展是助人自助,也可增進個人成長,但近年有前綫社工發現,不少家長及學生只為義工時數或一紙證書而參與,並未理解服務意義。今個暑假,不妨鼓勵子女善用餘暇,真正從義工服務中體會助人精神,也讓個人身心得以成長。
圖片(部分):本報資料圖及受訪者提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區督導主任潘永盛指出,有家長為了孩子報讀幼稚園或升小一,而安排他們做義工。高中課程於08年增設「其他學習經驗」,初期也有「快餐式」或「跑數式」做義工現象,高中生在活動還未完結時,便說服務時數已足夠而要求離開。他強調,遇上這情況,中心並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因起步如何不重要,反而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體驗做義工的好處。
思想變正面
潘永盛指出,義工小組讓義工們接觸社會不同層面,擴闊視野,除了在人際關係、擇業上有所啟發,個人也會有更大成長。「年輕人會變得主動,不再冷漠、功利,會懂得關心別人及社會。社會上近年多怨氣、戾氣,各式投訴充斥,正是包容不足,義務工作可作平衡,讓年輕人不只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與家庭、鄰舍、學校、社會,也會有更大聯繫。」他強調,義務工作的重點不是只着重自己的成長,同時看重服務對象是否得益,才是最終的核心價值。
現於浸會大學主修地理及通識教育的潘焌匡(Carson),自中一開始參與義務工作,自言以往個性內向,不懂與人溝通,卻在義工服務中重建目標與自信,更被評估為領袖才能方面的資優生。Carson初中時在駐校社工建議下投入義工服務,其後被推薦加入義工小組。「當時小組內全是大學生,自己是初中生,眼見大哥哥、大姊姊們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也很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都樂於教導,令自己覺得可以放膽試。」
Carson中三那年更曾擔任交流團的團長,所帶領的團員都較自己年紀大。又曾在社工鼓勵下自擬義工服務計劃書,向區議會成功爭取到資助。「過程中很有成功感,也了解到構思計劃要有清晰的理念,並要從物資、預算、人手等一一部署。」
性格變開朗
義工服務除了令Carson個性變得開朗,也學懂帶領不同學員向目標出發,令他覺得義工在前綫探訪工作外,也可朝教育方面發展。現時作為中三級的實習老師,他在學校內也有推動義工服務計劃。「想將自己的經驗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中學生活不單是上課放學打機睡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發掘。」
在生活中發揮
要鼓勵子女參與義工服務,潘永盛建議家長讓子女由小做起,並以身作則付諸行動。「在孩子幼稚園、初小階段,親子已可一同參與,簡單的賣旗、長者探訪活動,小朋友要學會主動與陌生人對話,並要應付遭拒絕的情況,已很不簡單。」
要是孩子不願參與,家長不應強迫、責備,宜細心了解背後原因,等待機會再作鼓勵,重點是要由心出發。最理想的義務工作,其實應是在生活中發揮,把義工精神放入日常生活中。
撰文:李越樺
編輯:黃寶恩、梁家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