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木偶奇遇记》的基督教宗教内涵探析-2

显而易见,在卡洛看来,基督救赎不应仅是对生命形式的拯救和延续,还是人通过灵魂的净化从罪恶中挣脱出来、通过完善自身最终找到精神自救的途径。因此,卡洛在书中格外注重刻画皮诺乔的心理成长、心智和思想的转变,因为没有心灵的成熟和觉醒,就没有基督教教义中所谓的自我救赎的终极目标的完成。
二、成长
在圣经文化中,个体心智的发展成熟是通往最终的救赎目标上的先决条件,它是《圣经》中的一大母题,也是西方教育或成长故事的前身。因为基督教认为年轻人要经历磨难,甚至犯错误才能成熟,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种种诱惑和考验是对他勇气、力量、精神与心理必不可少的历练。
《木偶奇遇记》选择了从基督教宗教价值观的视角来展示木偶皮诺乔认识外部世界、认识自我身份和价值、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逐渐成长继而成熟的过程,这可以从作者所设计的诸多场景细节中一窥端倪。比如在故事的第三十章——也是全书最具悬念的片段之一——仙女告诉皮诺乔她将在第二天把他变成真正的男孩。但是,仙女对皮诺乔能否持守道德观念还有最后的疑虑,于是在皮诺乔本该达成心愿的前夕,设计出现了一个叫Lucignolo的同学(英文版中译为Romeo),他的使命就是以“玩儿国”为诱饵诱惑皮诺乔,考验他的心智。在这个章节里,作者卡洛赋予Lucignolo的宗教寓意是不言而喻的。首先,Lucignolo含有Lucifer这个名字的成分,而Lucifer是《圣经》里最大的魔鬼撒旦。据《旧约》记载,地狱中有七名堕天使可以被称为撒旦,他们是地狱中最大的魔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Lucifer。《失乐园》描写了他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食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惹怒上帝将亚当与夏娃驱逐出伊甸园。卡洛给这个“引诱者”冠以Lucignolo这个名字,就是要借助《圣经》里的Lucifer带给人的隐秘联想来强化故事与《圣经》中“受诱”与“悔误”系列主题的联系,从基督教宗教层面引发对皮诺乔成长认知的思考。除了赋予名字以宗教寓意,《木偶奇遇记》在情节上也具有《圣经》的意象和隐喻。比如Lucignolo邀约皮诺乔一起前往“玩儿国”的时间是“半夜十二点整”,这正好是《圣经》里魔鬼开始出没、诱惑世人偏离天堂之路的时间( Devil’。Hour)。另一个极为明显的与基督教相关的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二十七章,学校的七个坏男孩把皮诺乔骗到海边,殴打他并把他所有的书扔进了大海,妄图通过此举毁灭皮诺乔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在此期间,皮诺乔指责他们是“七大罪”。这是卡洛第一次在书中显性地使用基督教的宗教术语。那么什么是“七大罪”呢?根据基督教戒律,七大罪( Seven Sins)是傲慢、淫欲、嫉妒、激怒、吝啬,贪吃、怠惰。教会认为七大罪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它们会导致灵魂死亡并受到天罚。毫无疑问,对抗“七大罪”的成功在宗教寓意上标志着皮诺乔的心理又一次走向成熟,预示他向自我救赎的目标的进一步靠近。
在《木偶奇遇记》中,从最初发现皮诺乔的木匠铺到最后皮诺乔和父亲安居的小屋,皮诺乔共历险十四个地方,其中七次命悬一线。经历了数次考验和冒险,卡洛笔下的皮诺乔从最初那个自私、懒惰、缺乏责任心的小木偶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热爱劳动与学习的男孩。可以说,皮诺乔的历险其实是一次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旅程,正是在一次次受挫与磨难中,他获得对人生的精神感悟,最终走向成熟。
在基督教义里,获得新生是展开自我救赎的终极目标,个体的成长最终指向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复活。《木偶奇遇记》中,针对复活与新生的圣经主题,卡洛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探索了皮诺乔“再生”的价值意义。
三、再生
在基督教文化中,“再生”是个体成长历程的终点,它意味着人体必须象征性的死亡或历经死亡以重新降生到一种新的、更优越的状态,它同时也成为个体的思想和心智在经历一系列人生考验后达到成熟的标志。《木偶奇遇记》中皮诺乔的“再生”具有“肉体的重塑”和“心理的成熟”两层意味。而“鱼腹之劫”是皮诺乔获得“再生”的最后推手。事实上,在“鱼腹之劫”的章节中,卡洛已经用与基督教相关的隐喻暗示了皮诺乔即将来临的复活与新生。当皮诺乔行走在一片死寂的鲨鱼肚子里时,他觉得“脚踏在滑溜溜的油腻水坑里。油腻的水发出炸鱼一样的气味,使他觉得像是在大斋节”。此处“大斋节”( Lent)一词绝非出自作者的信手拈来,因为“大斋节”本身含有等待耶稣复活的寓意,它是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个传统节日,始于复活节前四十天,终于复活节前一天。“大斋节”期间,基督徒会以斋戒、施舍等方式补赔自己的罪恶,准备迎接耶稣的复活。由此可见,卡洛是想借用“大斋节”一词丰富的宗教寓意‘来暗示皮诺乔虽然正在经历惩罚和折磨,却一定能逃脱死亡的威胁,获得肉体的再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