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众多差别!
净界法师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先看「三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我们讲到有情众生的差别,第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名言熏习」。这个「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说。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依止不同的名字、言说,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产生,是根据个人的名字言说所产生的差别。这个思想,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人生观跟价值观。
比如说:假设一个人他内心当中,不断的依止一个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内心当中,不断在这样的文字上活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变化,就变得比较自私,因为这个名言会引导我们内心趋向自私的一个相貌。
假设你不断的去思惟:哦,我们应该向蜡烛学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己是比较不重要的,我们宁可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你内心当中不断的依止这样的名言来活动,你就容易生起利他的心情。你这个利他的心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名言熏习」,因为你不断的从这样的名言当中去思惟,它就会创造一个利他的心出来。
我们净土宗也是这样,你要不断的思惟:「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来刺激我们,没关系!为什么没关系呢?因为我在这个地方是暂时的客人,你不要当真的。那你的家在哪里呢?「不久莲池会上人」。
所以一个修净土的人,他的个性能够在逆境当中产生强大的忍辱力,主要就是靠这样的名字熏习,来产生对弥陀的归依。
所以每一个有情众生有不同的思想产生,就是由很多名言的熏习差别所建立的,这个就是解释为什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思想,因为名言熏习所构成的。

第二个「我见熏习差别」。
这个名言是整个行为的一个推动者,但是名言要真实的发动,它的背后还必须有一个自我,就是我才是能受用,名言这个思想还是所受用的。这个「我见」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体,由于过去的业力,而创造了一个个人差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这种生命当中,我们有情众生的习惯,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独立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跟别人有所区隔、有所不同的。
所以这个我相的建立,就同时建立了人相的对立,有我就有你。这种自我意识的建立,它的产生就是「我见熏习」。
「我见熏习」的种类有二种的差别:一个是俱生我见,一个是分别我见。俱生我见就是说:当你出生的开始,你内心的深处就有一个自我意识出现。换句话说,你一出生的时候,你还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你还没有打很多的妄想;但是你内心当中就知道有一个我,而且会保护这个我,我痴、我爱、我慢、我见,你会处处的爱护这个我、保护自我,你饿的时候,你就知道要释放哭泣,来保护你自己。这种不须要经过学习的,叫做俱生的我见,这个是比较微细,主要是发生在第七意识。
第二个是比较粗显的分别我见,它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学习,还有种种的虚妄分别才能产生的,多分来说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
总之,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识,随着个人的熏习,自我意识的强弱,有很多的熏习差别。有些人我见比较重,你讲话一定要赞美他,稍微讲到他的过失,他就起烦恼;有些人我见比较淡薄,他跟人之间的对立比较淡薄:这个都是我见熏习所构成的差别。
「三、有支熏习差别」,「有支」其实就是一个业力,就是善、恶、无记种种的业力。
这三种差别我们说一下。这三种差别都是在讲一个人内心的功能差别。这三种差别,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就是「有支熏习」,看到这个人有什么行为,他经常做善事、或者经常做恶事。
那他为什么做这种善事、恶事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有支」的「熏习」,产生这种善恶的功能。当我们再进一步的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善恶的功能呢?这跟他的思想有关系。因为他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是有这个思想在资持。
所以这三种熏习,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最重要就是「名言熏习」。「名言熏习」,向内它能够主导这个我见,向外它能够控制这个业力,它等于是介于自我跟行为的中间。就是说,它能够主导自我,它也能够控制外在的行为,就这个思想。
为什么会有思想?就是你以前所接触的不同,你以前所读的书、所接触的人,他告诉你什么话,这些话在你心中不断的思惟熏习以后,就会创造出你个人的思想形态--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影响你今生的行为。这个就说明了众生生命的差别。
一切法是清净本然,怎么有这么多的差别呢?就是因为名言的熏习、我见的熏习、跟业力的熏习,就有这么多差别。这三种的差别,都是在因地一种潜伏的功能,一种因相的种子所构成的。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19(节选)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