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姚洋:“增长点”概念的时代过去了,国内贸易将成主导

姚洋:增长点概念的时代过去了,国内贸易将成主导

作者:姚洋   

   
  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终止了连续多季度的下跌趋势。此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拖累增长的除了“周期因素”,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因素。在中美经贸磋商还在紧张进行的背景下,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企稳回升?
  对此,观察者网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美经济二轨对话”中方代表团成员姚洋教授,请他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本文为中篇。
   
增长点概念的时代永久性过去了

  观察者网:这一轮刺激政策后,您觉得我们有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姚洋:我觉得找“增长点”的思路是受以前经济增长惯性的影响。过去,我们都讲经济增长点,从农村改革开始,到乡镇企业增长,然后是开发区和出口一起,带动经济增长。但现在,并没有发现一个显著的增长点,说明“增长点”概念的时代永久性地过去了。
   
  观察者网:5G或者是AI技术呢?
   
  姚洋:它们不太可能刺激经济的全面猛涨。
   
  为什么?这些行业涉及的面还是比较窄的。比如5G,移动通讯。想想4G对我们经济增长有多大贡献?并没有太大影响。5G可能比4G稍微好一点,但也不要期望太高。
   
  AI是一个渐进过程,自动化已经在往前走了,只是我们没感觉到而已,等到我们感觉到,世界已经发生变化了。
   
  你现在到工厂里去看,有哪家工厂还有一大堆工人在流水线上?全都自动化了,都是车床在生产,一个工人完全可以管好几台机床,而且工人也都是大学毕业生,世界已经在悄然变化了。
   
  对于AI,你如何定义?难道非得看到一个人形机器人、波士顿动力机器狗才算机器人吗?其实,流水线就是机器人,我们国家使用汽车流水线最多,因为体量大。AI已经开始替代人工,走入我们的生活了。只是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还比较少,所以AI影响是渐进的。
   
  AI不像出口,不能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迅猛影响。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了5倍,7年时间增长5倍,很容易被人们感受到。还有我们搞乡镇企业,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全冒出来了。但搞AI是润物细无声的,哪怕就像智能手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也不是颠覆性的。2007iPhone出现以后,社会也没有突变。
   
  观察者网:智能机出现后,新的手机制造商出现了,现在非常火。
   
  姚洋:是火了,但它对GDP的贡献率有多少?这个是看不到的。因为智能手机出来后,打败了一批老手机,原先手机制造的GDP被新的手机替代了。AI恐怕也会是这样。有一些企业做强做大,但还有一批企业坚持不住,没有钱搞技术革新,破产了。
   
  观察者网:前些天华为提出一个目标:到2023年,消费者业务销售额要达到1500亿美元,而它去年才520亿美元,年均增速要达到23.6%,是我国GDP增速的3倍多。您的意思是华为营收增长快也主要是体现在替代方面,并不会直接拉动GDP太多?
   
  姚洋:对。华为产品的价格能涨多少?它是靠量而不是靠价格。而如果像iPhone刚出来,大幅提高了手机的质量,也提高价格,GDP肯定会往上涨。
   
  GDP是个很古怪的东西,它是流量,要让它增长,需要有很高的技术进步。在iPhone出现以前,一个手机卖1800元就挺贵了,结果iPhone一下子卖到了6000元,把手机价格涨了几倍。
   
  这几年,我们总觉得日本经济没什么增长。但我到日本去,发现那里是很繁荣的,走在街上饮食业非常繁荣,街上很多人,各国的游客也很多,日本并没有变萧条。但它为何没增长?因为它原本就是这样,是个旅游胜地,很难让经济再增长。
   
  比如在日本吃碗面,30年前和30年后的面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在有些地方,面的价格不升反降。原来800日元,现在只要600日元。这样怎么会有经济增长呢?这还是按日元计价,如果按美元计价,那就更惨了。
   
  日本没有经济增长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进步,对华为来说也一样。除非华为手机现在卖3000元,每年价格能涨10%,这样会对GDP有作用。但如果不是价格涨,而是销量每年涨10%,恐怕对GDP没任何作用,因为完全是替代的。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至少眼下这几年,还没有特别好的技术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姚洋:其实是在发生,只不过比较缓慢。而且靠技术进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不可能的,是错误的印象。
   
  以日本为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平均增长率只有3%左右。但当时日本技术进步非常快,几乎所有新产品都来自日本,而且还卖给世界各国,但它的经济增长率也只有3%
   
  技术进步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快。它不像投资和出口,净增加很快,一年增速能达到6%。技术进步首先需要海量的投入,等有了产出,平均而言价格能涨3%就很不错了。哪怕像iPhone刚在美国出现,把手机的价格提升了100%,但iPhone的消费仅占美国总消费的千分之一,甚至更低,而且iPhone的价格也不是每年都涨,所以它对GDP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观察者网:另外,出口也不会再像前几年一样增长较快?
   
  姚洋:也不可能,最近几年出口增速下降,投资也降下来了,每年增加7%就很好了。
   
  观察者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全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有GDP统计方式难以反映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统计部门已修订了统计方法。在您看来,有没有什么指标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现有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您说不再有“增长点”的年代?
   
  姚洋:无论如何,GDP仍然是反映经济体量的最好指标,统计部门的修订不过是做一些小修补而已,比如把研发算作投资而不是成本,从而可以计入GDP。如果研发是一个增长源泉的话,这个改动倒是反映了增长点。要完整地反映所谓的增长点,就需要详细的分部门的数据。这样的数据统计部门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公布而已。
   
  观察者网:如何解释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这种现象未来能否长期持续?
   
  姚洋:这就是所谓的“再平衡”。过去,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上升没有GDP快,收入向有产者手中集中。2010年之后,情形发生了倒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工资上涨快于GDP增速,中国已经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当中,工资最高的国家;二是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的工资高于制造业。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是对过去的矫正,二是按照一般的规律,劳动收入比例也会提高。
   
中美经贸磋商有望6月底前达成

  观察者网:刚才提到中美贸易谈判,您觉得进展如何?
   
  姚洋:仍有不确定性。美方代表刚离开北京,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今天再去美国,说明还没有谈拢。本来大家以为快谈成了,目前看,至少还要再谈一轮,说明还有一些棘手的问题没有解决。
   
  观察者网:对中美贸易谈判,您现在的态度和去年底时不太一样。当时您是比较担忧的,认为我们得苦练内功。您态度的转变能否说明,在之前90天的谈判期,中国方面无论是对积极谈判,还是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做的都不错?
   
  姚洋:我觉得是这样,双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都表现出了极大诚意。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美方可能也只有特朗普希望能把这个事情谈成,姆努钦和罗斯可能和特朗普观点接近,但其他人恐怕都是持反对意见。
   
  像美方谈判代表莱特希泽,内心未必真想谈成,他是鹰派。特朗普也很有意思,找了个鹰派领头谈判,而不是姆努钦带头。特朗普的算盘是,贸易协定是要谈成的,但莱特希泽是个好的谈判者,他会对中国更加强硬,会要得更多。特朗普很精明,别看他平时好像傻乎乎地乱说话。
   
  而中国方面,我认为也表现出了诚意,要谈成。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有谈判的余地。我估计双方还是会谈成,在6月底以前,应该可以签署协议。之后,特朗普的重心就转向国内竞选了,他很着急。
   
  但特朗普着急,并不意味着他会大幅妥协。如果6月底双方没有签署协议,特朗普可能会再次加税,会乱来,如他在上周末说的那样,这样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失。
   
  我觉得双方都是想谈成,谈成对国内经济也好。去年中国股市指数下降了30%,这是个信心问题。
   
  如果今年中美贸易谈判能够顺利签署,中国经济增长率还可以再达到7%
   
  观察者网: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最近说,中美贸易战将落幕,但科技战即将开始,两国在竞争中会分别定义科技规格与标准。您如何看待他的这番言论?在经贸磋商有望重回“正轨”时,两国在高技术、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是否会凸显?甚至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摩擦、冲突所在?
   
姚洋:我同意郭台铭的判断。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是长期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科技竞争要讲规则,不仅中国要讲,美国也要讲,不能任由它来定义谁违反了规则。(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