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5类药解决不正常出汗

5类药解决不正常出汗

张印生 韩学杰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出汗是祛邪的方法,汗证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一时性低血糖、某些传染病和休克。病理性汗证有以下15种,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



表汗


卫阳虚弱,肌表不固的表虚常见汗证。外感风热证,风性开泄,热性 升散,也可见汗证。在表中还以有汗、无汗来分辨太阳中风证和伤寒证。 


自汗


肺气不足,卫阳不固,白天不因劳动、厚衣、发热而汗,时出不止, 动则更甚,并伴气虚、阳虚证。 


盗汗


阴虚火旺迫汗外泄,入睡汗出,醒后即止,伴阴虚证。


大汗


阳明实热,迫汗蒸之,伴大热、大渴、脉大证。 

漏汗

发表太过,阳气受伤,汗漏不止,既伤阳又耗阴,伴尿少、肢挛证。

绝汗

又名脱汗。阳气欲脱,病情垂危,汗出淋漓,如珠如油,伴亡阳、亡阴证。

战汗

邪正分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汗出热退,脉净身凉,为邪去正安; 汗出而烦,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象。

黄汗

风水湿热交蒸,汗出沾衣,色黄染衣,伴湿热证。 

头汗

一是阳明兼血瘀或湿热郁蒸而仅头部出汗;二是病后或老年喘息而头 额出汗。如果重病末期,虚阳上越,津随气脱而突然头额出汗,属危象。 

半身汗

风痰、风湿阻滞经脉,营卫不和,气血不周,身体上下、左右、偏侧 出汗。 

手足心汗

阴虚内热或心包、肾经郁热则手足汗出如淋。 

心汗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心胸部汗多。 

阴汗

下焦湿热则见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腥臭。

热汗

风邪化热或内热蒸迫,汗出热不退而复热,伴热证。

冷汗

平素阳虚,卫气不足,畏寒肢冷而汗出,伴寒证。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在汗证的诊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汗证虚实有别
虚者因气血阴阳不足,表虚腠理疏松,不能固涩津液;实者,多因湿热郁结于内,蒸迫津液外出,故临证时须当仔细分辨,随证治之,灵活化裁。虚者益脾胃,温肾气,疏肝郁,升降相合,津循常道,卫气充实,腠理固密,自然汗解;实者开鬼门,洁净腑,疏利气机,通畅三焦,前后分消给邪出路,令湿去气通,汗症自除。切勿见汗止 汗,以防闭门留寇之弊。 

把握止汗五法
 ①分辨表里:表证见汗,以调和营卫为治,桂枝汤最宜;里证见汗, 要区分虚实。虚者又有“气”“阴”之别,治“气”以玉屏风散为主方, 治“阴”以知柏地黄丸为主方。实者则有“热”“湿”之异,清热以白虎汤为主方;化湿以茵陈五苓散为主方。 
②注重养心:心神得宁,常常利于止汗,故每每佐入宁心法。虚者用养心的当归、柏子仁、云苓、五味子、炒酸枣仁;实者用清心的竹叶、黄 连、连翘、知母、炙远志、车前草。 

③益气养阴:汗证必致伤气耗液,后期汗出虽止,但仍应益气养阴。常选用生黄芪、党参、五味子、山药、黄精、天花粉、芦根、石斛、云 苓、乌梅、麦冬等。 
④慎用敛汗:汗证不辨寒热虚实,单纯用敛汗药,常难以奏效,如见实热或湿热汗证,反而留邪,汗出更甚,故应慎用敛汗。 
⑤救治脱汗:脱汗危象,阳不敛阴,气随汗脱而阴阳俱亡,急宜回阳救逆,重投参附汤,并兼四佐:一是重用生黄芪固表,用量30g以上;二 是以麦冬、五味子、白芍、乌梅敛阴;三是以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敛汗;四是艾灸神阙、关元固脱。

局部汗症用药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根据汗出部位选择用 药,如头部汗出多选用桑叶、菊花、生石膏、知母;手足心汗出多选用桑 叶、生地黄、竹叶、通草;心胸汗出多选用生地黄、麦冬、五味子、牡丹皮;半身汗出多选用桂枝、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阴部汗出多选用苍术、肉桂、黄柏、知母、浮小麦。为增强疗效,可用等份的五倍子、乌贼骨研为粉末,外敷涌泉穴和患处以止汗出。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