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一行禅师: 慈悲和智慧--不会褪灭的美

一行禅师: 慈悲和智慧--不会褪灭的美

雨季安居结束前两个星期,一个异常美丽的女人造访佛陀。她坐一辆由两只白马拖行的白色马车前来。陪同她一起来的,是一个大概十六岁的少年。她的衣着和举止风度都十分高贵典雅。她请一个年轻比丘引路前往佛陀的房舍,但他们到达时,却发觉佛陀仍未行禅归来。于是,那年轻比丘便请他们先在佛陀房子的外面坐在竹椅上等候。
  
没多久,佛陀便在迦鹿荼离、舍利弗和那先沙摩罗的陪同下回来了。那女人和少年都站起来恭敬地鞠躬作礼。佛陀请他们坐下来后,自己便坐到另一张竹椅上。原来这位女士就是阿摩巴离,而少年就是频婆娑罗王的儿子---戌博迦。
  
迦鹿荼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女子。他才刚受了比丘戒一个月,一时间不知道应否目视美人。于是,他把眼睛垂下来,望着地上。那先沙摩罗也是同样的反应。只有佛陀和舍利弗直望进女子的眼里。
  
舍利弗望着阿摩巴离,然后再望着佛陀。他看到佛陀自然轻松的目光。他的脸就像个美丽的圆月。佛陀的眼睛清澈慈祥。舍利弗感到佛陀的从容自在和喜悦,都在那一刹间渗进了他自己的心内。

阿摩巴离也是直接望着佛陀的眼睛。从没有人像佛陀这样望过她。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男人见到她都会感到不大自然或对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着一片云、一条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觉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里深处在想什么。她合起掌来,把自己和儿子给各人介绍。“我是阿摩巴离,这就是我学医的儿子---戌博迦。我们已久仰大名,一直都盼望着与你会面的时刻。
  
佛陀问戌博迦有关他学业上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戌博迦都一一礼貌地回答。佛陀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善良和聪颖的少年。虽然与阿世王太子同父异母,但他很明显地比太子具备更有深度的性格。戌博迦对佛陀充满敬仰和爱慕。他告诉自己,日后完成学业,必定要定居竹林附近,以能亲近佛陀。
  
未见佛陀之前,阿摩巴离以为他就只像她见过的其他著名导师。但她现在发觉她从未遇过像佛陀一样的人。他的眼神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慈和。她感到他全然了解锁在她心底里的痛苦。单是佛陀对他的凝望,已把她的苦痛溶解了一大部分。泪光盈睫,她对佛陀说:“大师,我一向命苦。虽然我衣食无缺,钱财丰足,但一直以来,我的生命都全无意义,今天才是我生命里最快乐的一天。”
  
阿摩巴离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歌舞家,但她不是随便给人表演的。行为态度恶劣或不合她心意的人,就是肯给她再多的金钱,她也不会为他们表演。十六岁的时候,她经历了一次痛心的恋爱。之后,她便遇到了当时年轻的频婆娑罗太子,双双堕入爱河。她替她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戌博迦。但宫中没有一个人肯接纳阿摩巴离和她的儿子。一些王族成员更扬言戌博迦只是太子在路边一个大桶旁拾回来的弃婴。为了这些诬陷,阿摩巴离的自尊大受损害。因为宫中的人对她嫉妒成仇,她也只是忍辱负重。最后,她发觉只有她的自由才是唯一值得维护的。她从此便不愿在王宫居住,也立愿永不会再放弃她的自由。
  
佛陀对她温和地说:“美丽的生和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只有从禅定中得来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阿摩巴离,你要珍惜生命剩下来的每一刻。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不察觉或无意义的娱乐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陀告诉阿摩巴离她怎样可以重新安排她每天的生活——修习呼吸、静坐、留心专注地工作和遵守五戒。她很高兴获得佛陀这些宝贵的告诫。在离开之前,她说:“我在城外有个芒果丛林,那里清凉恬静。我希望你和你的比丘会考虑到那儿一游。那将会是我和儿子的莫大荣幸。佛陀上人,请你考虑一下我的邀请吧。”
  
佛陀微笑接纳。

阿摩巴离离开之后,迦鹿荼离禀请坐在佛陀旁边。那先沙摩罗请舍利弗坐到另外的椅子上。他自己则依然站着。几个经过的比丘也前来加入他们的谈话。舍利弗望着迦鹿荼离微笑。他又同样望着那先沙摩罗微笑。然后,他对佛陀说道:“师傅,一个僧人应如何对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会障碍修行吗?”

佛陀微笑。他知道舍利弗这个问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他的比丘而问的。他答道:“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都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片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身旁的金竹也非常美丽。但也许没有任何美丽会比一个女人的美更容易使一个男人动心。如果他是被美色迷倒的话,他便会失去道业。”
  
比丘们,当你们已因看透而得道,你们会看到美的依然是美,丑的也仍然是丑。但因你们都已证得解脱,你们便不会被系于它们任何一样。当一个解脱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时会看到其中包含着不美的部分。这个人会明白到一切的无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丑的。因此,他不会被美所迷,也不会抗拒丑陋。
  
唯一不会褪灭和产生苦恼的美,就是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慈悲就是无条件、无希求的爱心。已得解脱的心是不受环境和外来因素影响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那美中的平和喜悦就是真正的平和喜悦。比丘们,精进地修行吧,那你们便会证得真美。”
  
迦鹿荼离和其他比丘都觉得佛陀这番话非常有用。
  
雨季终于过去了。佛陀提议迦鹿荼离和车匿先回迦毗罗卫国通传佛陀即将回去的消息。于是,迦鹿荼离和车匿便立刻准备动身。迦鹿荼离现在已是个稳重祥和的比丘。他知道都城的人看见他现在的模样,都会十分惊奇。他期待着宣布佛陀回乡的消息,但也同时觉得要离开只曾小住的竹林,有点遗憾。

生命的轮回

生命的轮回 

2015-08-14 佛言漫语
佛教的轮回:“六道轮回”,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轮回的原因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无知产生“行”,各种不同的“行”产生不同的业力,业力的存在导致轮回。
  • 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就像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佛教轮回是指生死相续、业果相续而无常住自我,这种轮回观打破了婆罗门教的四种姓制度,强调众生平等,只是根据业报来轮回。
世间万物总逃不过如此。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六道轮回。生于微末,死于尘土。种、器、幼、苞、熟、透、枯、骨、沙,是生命中不同的生命意识形态和从生到死的过程。当生命幻灭成沙,却又开始孕育新的生命。
如同宇宙洪荒总有尽时。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如此而已,不过须臾。
  • 轮回的原因就存在于十二因缘中,佛教认为主要是因为十二因缘的无明引起的,无明就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就产生了“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正是因为业力的存在,才为轮回的进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关于轮回的具体形态,在《增一阿含经》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后来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五道的理论后来在佛教中还增加了阿修罗道,成为六道。
    佛教认为轮回的世界是由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初期的轮回思想,颇为朴素,以为轮回转生的范围,不限于有情的天、人、鬼神及一般动物,也可能遍及植物。佛教采纳印度民族的通说,并经由禅定的体验,而倡六道轮回或五趣轮转之说,将三界有情众生分作天、人、修罗、地狱、鬼、异类傍生等六道,有的略去修罗,成为五趣。
如观佛三昧海经卷六:「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大智度论卷十六说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 大乘心地观经卷三:有情轮回,生于六道,如车轮之无始终。成唯识论卷四说,有情众生,由四根本烦恼,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此等轮回观念,是指生死无尽期,如轮无始终,而非将六道或五趣,依次排列如轮,周而复始之谓。轮回生死苦海无尽期,故盼以修道的方,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入于涅盘
大智度论第三十谓由于善恶之分别而分为六道。其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而地狱、畜生、恶鬼为三恶道。阿修罗本为波斯善神之一,到了印度,雅利安人则指其为恶神。黎俱吠陀十卷为单一恶神,到了夜柔与阿闼婆两吠陀经中,指阿修罗为群。地狱思想始于吠陀时代,如黎俱吠陀说:「怨敌与盗,当入地下之底。」或称无底之渊。百段梵书中更设有地狱种种。在佛教经典中地狱多少与设施多未尽相同。
加长阿含十九地狱品谓:「金刚山外复有第二大金刚山,二山中间…不能以光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合之为一百二十八地狱。其八大地狱是:想、黑绳、堆?、叫唤、烧炙、无间等。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语言的伤害

  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对禅师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禅师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禅师的旁边,准备听禅师讲故事。禅师顿了一下开始讲故事:

  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可是有一天这个狗熊把邻居家的一片玉米糟蹋了,邻居找上门来。他很生气,拿起棍子对着狗熊就是乱打,而且边打边骂:畜牲始终就是畜牲,我白养你了。打完后,他把狗熊赶出了家门。

  第二天的时候,他又后悔了,可是狗熊已经走进了后山。

  他很后悔,可是再也找不到狗熊了。在一次上山打猎的时候,他碰到了一只老虎,手无寸铁的他闭上了眼睛。突然他听到了搏斗的声音,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那只狗熊回来了。狗熊把老虎赶跑了,他高兴地上去爱抚着狗熊说道:“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还疼吗?你跟我回去吧!”

  狗熊说:“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说过的那些话却还在让我疼,而且很疼很疼。”狗熊说完头也不回就又回到了后山中。

  禅师的故事讲完了,大家都在感叹说过的话竟然会有这样大的伤害,惟独这个年轻人却是一副不屑的样子,禅师又从口袋里取出了几颗钉子对年轻人说:“你去把这几颗钉子钉在树上。”年轻人按禅师的话去做,把钉子钉在了树上。

  年轻人刚回去,禅师又说道:“你去把钉子取下来。”年轻人没有说什么,又回到了树下准备把钉子取下来。可是年轻人费了半天的劲,用各种工具折腾了半天才取下了一颗钉子。

  禅师来到了年轻人身边,用手指着那个钉子留下的痕迹说:“就是拔出来,那又能怎么样呢?树干上不是还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吗?就像那个故事里的狗熊一样,虽然棍子留下的疼早已消失了,可是那个人说过的话对它的伤害却是终身难忘的。”

  禅师又看了一眼年轻人,接着说:“对别人有所伤害的话,就像钉子一样,尽管你能取回来,可是你留给别人的伤害就像钉子留在树上的疤痕一样是永远消除不了的。”

  年轻人听了,顿然大悟,他说:“我现在终于明白出言不逊对别人会是多么深的一种伤害,谢谢大师的指教。”禅师听了点头称是,然后飘然而去。

  世界上对别人最深的伤害永远是语言,当我们对别人出言不逊的时候,也就是把钉子钉进了别人的心中,而且这样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师父遇见无聊的居士

师父遇见无聊的居士 

现在很多人愿意学佛,而且提倡实修,可是有几个人懂得真正学佛与实修呢?
一位居士学佛五十年了,经常去寺庙做义工,放生、布施、供养、抄经、打坐、禅修等做了不少的积德行善,而且她爱学习,通晓五部大论。讲经说法,一般僧人都比不过她。

有一天,她去拜见一位活佛,恭恭敬敬地跟活佛探讨佛法,她就开始讲解自己为什么学佛,又说天天去寺院里作义工,活佛装着不知道,就问她:“你去寺院是打工吗?”居士就解释:“不是打工,而是义工。”活佛摇摇头,说分不清楚。她又解释打工和义工的区别,义工是做积德行善之类的话,最后她就说:“我们为佛祖做点事。”活佛装着不知道,就问:“佛祖让你去做义工吗?”她就不回答了。

她又说:“我一生之中最崇拜的是佛祖。”活佛就问:“那么,你对佛祖是偶像的崇拜,还是真诚的恭敬?” “当然是真诚的恭敬。”活佛又问:“什么样才是真诚的恭敬。”居士就说:“我相信佛祖是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博爱众生,功德圆满!”活佛问她:“你是信佛,还是学佛?”居士无虑而回答:“当然信佛,也学佛。”活佛就说很好。居士就开始讲解佛教传播汉地的历史,活佛就问:“你是历史学家吗?”她回答的是:“我是实修派。”活佛就说:“哦,原来如此。”

居士换了话题,开始就讲佛经里的内容。活佛听了半天,就说:“原来你是佛学研究生。”居士又通过国外和国内有名学者的观点,与佛教相比之下讲解佛法,活佛就说:“你是个国学专家吗?”居士有点不高兴,她就说:“不是的,我是个学佛的一位居士。”居士就又开始提出现在学佛的毛病,说真假很分不清楚,很多学佛者不如法之类的话,活佛就问她:“你是警察吗?”居士越来越不高兴,而且心里的傲慢越发越高,她就说:“我修学的法门与其它的宗派不一样,我修学的法门很特殊,成就很快。”活佛就说:“你是做传销,还是直销的。”

居士就说我师父是某某教派的法王,主持,方丈等,他们的法力无边等等,活佛就问她:“你是宣传部的,还是打广告部的。”居士不高兴了,活佛就问:“你现在主要修什么?”居士有点得意而说:“我是显密双修者。”她又开始讲各个宗派的区别,自己拜了多少位师父,求了什么法。活佛比较幽默,就说:“我终于知道了,你是捡垃圾的。”居士真的生气了,就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活佛看出她发火了,幽默而开玩笑:“你比较适合做一位消防队长,把心里的火灭掉吧。”




居士不开心,就说:“不管怎么样?我从来不拜人,只拜佛祖,一心祈祷佛祖,求佛祖加持。”活佛就说:“我也不拜穷人,只拜富人,求富人给点吃的,穿的,用的。”

居士很不高兴,准备走的时候,活佛就简单的开示,说:


“真正学佛并不是学习文字上的知识,而是学习佛祖的智慧和慈悲;真正修佛并不是模仿佛祖,而是自心改变成佛祖一样;真正的解脱并不是释放自己,而是远离烦恼之心;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等待死后去好的地方,而是活在的时候内心要快乐;真正成佛并不是死后成就,而是活着的时候成就 ”。 



我为我怙主,也为我敌人。 凡作善与恶,我为我证人。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只爭朝夕


  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说道:“睛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一时语塞。

  人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人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结果是不会欺骗人的,到头来欺骗的还不是自己?

  人这一生有两件事情绝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别人,否则你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亲鸾上人自小父母双亡。九岁时,他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于是跑去找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小亲鸾答道:“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都不在了,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和父母分离,所以,为了探索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

  小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答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都那么老了,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啊。”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说得好啊!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

  如果还有明天,你将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小孩子不知道今天的决心能不能坚持到明天,老人家不知道自己这条老命能不能挨到明天,你能保证今天的计划明天还记得吗?是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带来的是新的希望,还是未知的绝望!所以人活着就要努力,勿使今天依然成为过去的一部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暂,须只争朝夕。

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 

 希阿荣博堪布 


  面情绪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安宁,有些是短暂的,有些更持久,而这种更持久的破坏往往也来自于我们自己对负面情绪的看法。比如说,当我们身陷危险中,恐惧可能让我们更加警觉、灵敏,做出一些在平常状态下无法做到的事,这种恐惧对我们的身心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甚至能化险为夷;但是如果我们左思右想,抓住恐惧感不放,还不断添加丰富的想象,心里只能越来越害怕,最后完全被自己制造的恐怖情绪淹没。仇恨、悲伤、焦虑等等也都是这样。人们常说凡事要想开一点。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

  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情绪具有传染性。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大家先是感到心里不痛快,接着不知不觉中传染上坏情绪,继而又把坏情绪传给别人。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共同形成一种惯常的氛围,可以是家庭氛围、工作氛围,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氛围。

  比如你早上出门坐出租车,下车时司机找零找给你一张假币,你后来才发现,心情一下就变得很糟,到公司脸色还没缓过来,跟你打招呼的同事就会想是不是你对他有意见,他心里有气,转身就把气撒在正好进门的快递员头上,快递员没头没脑地被人训斥,很不服气,骑着摩托车在路上也就没那么礼貌了,拐弯时抢行一步,一辆轿车躲避不及撞上前面的车,两位轿车司机开始互相指责……再说你收到假币,很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办法把它花出去,那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从前面的乘客那里收到的假币,他也是被骗了,他又接着骗你,你被骗了,转过头来又想着骗别人。

  你们平时都是和气、诚实的好人,可是在坏情绪的传染、影响下,却侵犯性十足地生气、迁怒、互不相让、甚至骗人。如果大部分人都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焦虑、不信任、自私、粗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生活,大概没有人会感到幸福。——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大圓滿修法:法王晋美彭措 传讲 索达吉堪布 口译

法王晋美彭措 传讲 索达吉堪布 口译

我们在这个世间遭受着各式各样的痛苦,修持众多法门也没有什么感应,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烦恼分别念猛厉强烈。现在我们相遇无上密法的甚深窍诀,不需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不需要寂止和胜观的修持,只是依靠特别殊胜的方便方法,就能获得究竟圆满的证悟,这个方便法也就是来源于根本上师的恩德和无上大圆满之道。

大圆满的语句粗听起来似乎比较浅显易懂,而其意义却非常深远,比如精通显密的人对下面所讲的内容也不一定能完全明了,有些人虽然知道,但并没有身体力行地去精进修持。

对于大圆满法,如果在六个月当中精进修持打好基础后,从此以后就不一定要异常勤作。有时可以勇猛精进,有时则是在说说笑笑放逸当中,或者看书、或是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等。

就像贪欲强烈的人经常想念他所钟爱的人儿,同样,如果有缘者经常修持大圆满的本来觉性,那最后就会到达佛的本地。当一个人得到王位后,其眷属自然会恭敬他,同样,当一个人认识了本性之后,所有的分别念自然就会变成他的奴仆,若是真正证悟了,一切外境也就都变成了顺缘。从根本上讲,大圆满深奥莫测,但在修持的时候,却是简单易行。

大圆满法既简单又深。如果对自己的根本上师没有信心,对佛法没有兴趣,对众生没有大悲心,这样无论你怎样努力也是得不到结果,就像不管阳光如何普照,盲人也无法看见一样。若是对无上密法和上师有强烈虔诚的信心,大圆满就显得比较简单,没有一点不懂的地方,就看修行者本人是否精进了。

本来密法中所有的誓言都是需要守持,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需要减弱对今世的贪恋,而增上对佛法的信心,对上师要有虔诚的恭敬心,最主要的誓言大概是这些。在《应成续》中讲弟子的法相时,虽然也讲了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也是对上师的恭敬心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对上师的恭敬心,证悟无上密法并不困难,面见本尊、神通神变以及对众生的大悲心这三大功德也是会自然而然地成就。

现在很多人,好像认为成就者就像是疯疯癫癫的一样,其实成就者的行为并非如此,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得到舒适自然的感应,这才是真正的学修有所成就者。

因此为了获得成就,首先我们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然后在上师面前依教奉行。对于上师,首先要观察,决定为自己的上师后就如理如法地依止他,最后要修学上师的密意。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不重视上师的功德,而是以名声地位高下来决定是否依止,后来又诽谤自己的上师,如此致使自他都堕入金刚地狱,所以首先应该观察上师。

如果要依止一位大圆满的上师,自己首先应深信此上师已经证悟了大圆满,如果上师还未证悟大圆满,那他怎么摄受弟子呢?这是第一个条件。并且,他的传承犹如金丝般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污染,非但这个上师对传承上师有无伪不退的信心,而且历代传承上师也都是如此,这是第二个条件。此外,上师对今生的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没有太大的兴趣,即对世间法的贪欲非常微薄。最后是他本人通达大圆满的教义,能够如理如法地给别人讲经说法,总共有四个条件。

虽然有些上师具有一定的证悟,但给别人宣讲的时候,因拙于言辞而无法表述,这样摄受弟子也比较困难。根据续部和论典,上师必须要精通显密一切经论,即使不通达显宗,那至少大圆满的一百零八个窍诀已经精通。否则,在大圆满中有时讲烦恼是智慧,有时则说不是智慧,因此作为上师就必须通达教理。

要摄受弟子,必须要精通教理,若是独自修持则没有这些条件也可以。比如以前玛尼干戈的索南江措对佛法并不精通,但最后他已一生成就了。又以前在石渠有一个喇嘛,生活非常简朴,当时有一个猎人企图猎杀野马,那个上师就变成老虎吓唬猎人,但当他讲经说法的时候,好像一些基本佛法名词也讲不清楚。因此历史上,也有一些成就者在教理方面不太精通。

今天给大家讲了上师的四种法相,无垢光尊者在《上师次第悉地海论》中对如何依止上师的窍诀讲得比较详尽。如此依教奉行,上师教弟子怎么修,弟子就应该怎么做。以上师的教言要诀安住本性,这样以法性的谛实力,弟子在尽快的时间内就会证悟自然本智。

遣除二种障碍,断除一切疑网,我们就会通达如虚空般的心性,此刻我们与本来怙主已无二无别,自然对自己的根本上师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和想报恩德的希求心。

上师为我们直指和介绍了心和法界的本性,虽然父母养育我们的时候也费尽心思、历尽艰辛,但与上师的恩德相比则已微不足道,因此为了根本上师,心甘情愿舍弃一切乃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最后在心里自然会生起这样的境界。

对于修持大圆满的上师来说,可能某位上师经常显示神通,有的则可能偶尔显示一下,但不管怎样,如果上师对未来的授记非常准确,那说明他是一位大成就者。此外,亲见本尊的事情,一般人难以揣测,但如果这位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和发心非常广大,这说明他与本尊有密切的关系,从此也可证明他是一位大成就者。因此,当大家观察自己的上师是不是大成就者时,以大圆满的自宗来讲,若是具有神通、亲见本尊和利益众生三种能力,麦彭仁波切说这就是大成就者的一种征象。

大家观察本学院的一些堪布们是不是大成就者,也可以用上面这三种条件来衡量分析。可能有些假成就者会打一些妄语,但他对未来的授记并不是全部准确无误,这就说明他在大圆满的修持方面并非高不可攀。即便对无上大圆满稍微作一点精进,也会得到殊胜的感应和智慧,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地精进,自然而然就会圆满获得持明上师的功德和智慧。

全知无垢光尊者曾授记,将来大圆满法越来越兴盛。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指出,末法时代的黑暗越来越深时,大圆满的日光就越来越强烈。因此当众生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深时,大圆满的加持也是越来越大。

曾经在印度,嘎绕多吉和蒋华西宁的时代,大圆满特别兴盛。后来在藏地首先弘扬大圆满的是布玛莫札和莲花生大师,中间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继承发扬了大圆满的教法,再后来全知麦彭仁波切和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也是着重弘扬了大圆满法。

在荣索巴和龙钦巴的时代,大圆满非常保密。比如当时无垢光尊者正在传法,有时护法神会亲自降临阻止。但现在护法神给我们作了比较大的开许,并非现在没有护法神,也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也明白在现在末法时代,把大圆满稍微给大家公开,那些难以度化的业力深重的众生,也可藉此获得利益和解脱。

因此我想,我就着重弘扬大圆满,在这方面尽心尽力。即使在藏地雪域,从理论到修法、直至具体的观想等各方面详尽系统地传授大圆满的上师也比较罕见。去年我对索达吉堪布作了特殊开许,已经翻译了《大圆满直指心性》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等。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我们每次传授,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违缘,我相信此中的原由,是因为三根本乐意开许的缘故。因此一方面我不敢说不传大圆满法,另一方面我想,大家基本上也符合作为大圆满弟子的条件。

一九八九年,我应邀到北京高级佛学院讲课的时候,那些弟子对大圆满有信心,但也有无信心之人,当时我就想不能以大圆满来解释《定解宝灯论》的意义,于是我就依靠大中观的窍诀来解释此论。我个人以为如此讲解甚佳。但后来我去拉萨朝拜文殊菩萨时,我献了三次哈达,文殊菩萨都没有接受。对此原因,我自己以为是否是我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没有直接宣讲大圆满的意义,而是以显宗的方法来讲的缘故,回学院后,我也曾提及此事。再之后我讲《定解宝灯论》,就直接以大圆满来解释,结果后来我去朝印度时,文殊菩萨就接受了我献上的哈达。

希望大家也作认真观察,我们当中若有破誓言的金刚弟子,这种人不能听受大圆满法。本来在大圆满中,要求把上师看成真佛,不但没有这种信心,还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整天说我的上师说话不对、行为不对、各方面都不对,这种人根本就不具足听受大圆满的资格或条件。

如果对上师和大圆满有真诚的信心,可以堪为法器。若所作所为全都是为了今生的世间法,那这种人也不是大圆满的法器。总之,对上师有邪见、对大圆满和佛法没有恭敬心、经常沉湎于世间琐事的人不是大圆满的根机。除此以外的其他一些小的犯规,在我们一万多个人当中全都是如理如法也不可能,稍微有一点问题也并非那么严重。

佛陀在世时,也有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恰嘎比丘等许多违背佛法和戒律的人,既然在释迦牟尼佛足下也有这种人,那在现在末法时代怎么会没有呢?所以大家也不要过于烦恼。

一方面不能太紧,但也不能太松。以前我在石渠时,整个三界中再也没有像托嘎如意宝那样殊胜的上师,他摄受弟子的方法也非常善巧,弟子总共有一百人左右,但当时也有一些小偷和破戒的人,也存在一些是非,那时也不得不严肃处理。像托嘎如意宝那样真正的善知识面前也有这种情况出现,那像我这样的人面前怎么会没有呢?因此对某些小事情,大家心里也应包容,不能因此而想远离厌烦众生。

因为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同,每一个人的做法和行为也是千差万别。我相信,我们这样传授佛法,虽然有极少数人得不到利益,但从大局来看,对我们大多数人肯定会有极大的利益。

若传承上师、本尊和护法神生起欢喜,那自己所作的弘法利生事业会圆满成功,否则,一切事情都不会吉祥顺利。有时,我们看见某些人在修道过程中违缘重重,其原因就是持明圣者没有生起欢喜心。

若是想方设法让持明上师生起欢喜心,那自己的功德就会逐渐圆满,这种人今生和来世都是在幸福安乐中度过,其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连自己也感到稀有。并且,自然了知这就是大圆满的殊胜特点,才知道大圆满之人间初祖极喜金刚的恩德。

有些修持比较好的老年人,自己对往生清净刹土有一定的把握,若是现在让他变成一位年轻人,他就不愿意,因为年轻人修法不一定都是那么一帆风顺。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情愿换成年轻人的身体,这说明他一生修行的结果欠佳。

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是一种分别念,最后无相圆满次第也是一种分别念。而通过观修分别念不可能断尽分别念,因此从究竟意义来讲,生圆次第都不是最为殊胜的法门。无论是你观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是一种分别念,最后都应全部舍离。

大乘作为大圆满当中一种所摄,这时所有的分别念都应全部断除。在末法时代,若是仅仅观修分别念,各种分别念的梦境是不可能消尽的,因此除了无上大圆满法,其他的任何一个法门都难以有办法调伏众生的相续。

就像万丈光芒的太阳从虚空升起来的时候,黑暗自然而然会消除无余,同样,如果我们精进修持大圆满的自然本智,所有的分别念和痛苦就会自然消于法界,这时本尊和空行母在白天和晚上都会不间断地显现,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

我认为修大圆满的人,见到本尊、空行和护法神显现的机会相对比较多。若无大圆满的要诀摄持而修其他法门,虽然苦修了相当长时间,但也得不到什么感应,仍是徒劳无益,因此许多修行人将自己束缚和欺骗。经常依靠造作和改造,也是不究竟,若是改造而修持,在百劫中成佛也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无有任何修行和取舍的本性当中自然安住,这样在无改中安住的时候,佛的功德自然就会现前。

修持大圆满时,念诵不念诵都可以。有些上师说在休息时,也不能念任何咒语,有些则说一边要念一边要安住,有各种说法。如果要念诵,安住在本性当中念诵,这一点很重要。一般不用修,要修则在本性当中修。

对我来说,我是一个初学者,什么都不念都不修也不行,应该要念诵要修持,经常祈祷上师和本尊。但在念诵和修持时,都应安住在觉性当中来进行,否则我们若没有认识其本性,则始终得不到感应。

大圆满是果转为道用的一个圣法,阿底约嘎实际上是佛的智慧。以显宗来讲,这也是一个地上菩萨的智慧转为道用。因此,我们修持时,应安住在本性当中,其中见解最根本的一些要点在《定解宝灯论》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比较广说。


在修持大圆满时,当然一切轮回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不用说,而且其他一切属于分别念的事情也都应断尽,我们应当在无修无行无执当中安住。因此,在修持大圆满时,一般也没有接受空行母的这种方便方法。

按照嘎单派(格鲁派)的观点,在修密集金刚和时轮金刚时,也需要空行母的智慧转用,这种喻智慧也需要一个表示,空行母中也有法界空行母和各种人、非人的空行母。而不共同殊胜的大圆满则不需要依靠空行母的智慧转用,作为宁玛派不需要依靠明妃。

可是藏地雪域的有些行为已经颠倒,比如在嘎单派中有人依止明妃时,他们实际上都比较反对,而宁玛派中不少人要想依止空行母,这种行为就不符合教派的观点,是不如法的。作为宁玛派修大圆满的人,不必要依靠空行母的智慧来修持,自己一个人精进修持大圆满,密法中所有的成就也同样会得到。

若我们能经常安住在本性之中,那修本尊和念咒语等生圆次第就都可以包括在其中。自己在行持一切行为包括吃饭走路、挖地剪草等都可以时刻安住在大圆满的见解当中,这样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可以转为道用,这就是《普作续》不改变的行为。在《普作续》中讲,见修行果事业等一切都是无有任何实相。

修持大圆满的人,所有的护法神经常会对他恭敬。

从小我到无我

註:本文轉載自云峯襌法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禅不即是知识,知识并不离开禅;禅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从禅而获得;禅不是哲学,哲学却无法超越禅的领域;禅不是科学,科学重实际、重经验的精神,亦正是禅的要求。所以请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索禅的内容,因为禅并不是一桩新事物,自从有了空间与时间以来,禅就普遍地存在于无穷大的空间与无限长的时间之中。
禅既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所以它用不着任何人来传授;须要传授的,乃是如何亲自体验这个禅的方法而已。
有人把禅误解为一种神秘的经验,或者以为可以透过禅的经验而获得超自然的能力。当然,从坐禅的修习过程中,可能使你在生理及心理的感觉上,产生种种奇异的现象,也能够从身心统一的练习之中,达到以心力来控制或转变外在事物的目的。这些被视为宗教奇迹的现象,不是学习坐禅的目的。
因为这些现象,仅能给人一种好奇心和夸大狂的满足,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禅是从问题着眼,不先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征服着手,而是 先从对于自我的彻底认识做起,当你认识了你的自我是什么的时候,也同时消失了你现在所以为的这个自我。这个自我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称它为开悟,或者称为见性,这是为你彻底解决现实问题的开端。结果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与全体的现实是一个整体,不应分割也是不可分割的。
你自己有缺陷,才看到环境有缺陷,好象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里面反射的影像也都是扭曲了的,又象波浪起伏的水面上反映出来的月亮,也是不完整、不宁静的一样。假如镜面是光滑平整的,水面是风平浪静的话,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就会使你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感了。所以,从禅的立场看人类所感受的苦痛与不幸,主因不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地球环境的恶劣,更不在人类社会的可怕,乃在于未能认识自我的本性。
所以,禅的方法不是指导我们逃避现实,更不是教我们学着澳洲鸵鸟那样,把向敌人作警戒的视线收回来,藏到泥土里去,就以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因为禅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唯心论者。用禅的功夫可以消除自我,不但自私的小我可以消除,并且把哲学上被称为真理及本体的大我也要消除掉,那方是绝对的自由。
因此,一个成功的禅者,不会觉得各种的责任是负担,也不会觉得生活的条件是对人们的压力;他只觉得永无止境地发挥生命的活力,是绝对自由的表征。
所以禅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并且是积极的;它是愉快的,并且是开朗的。原因是,禅的修行是给你源源不绝地提供方法,开发你智慧的宝藏,开发越深,得到的智慧越高,到最后,全宇宙的智慧都为你所有。那时在你看来,包罗一切空间及时间,无一不在你的智慧观察的范围之内。
这时的智慧即成为绝对,既是绝对,便连智慧这个名词也用不着了。到这地步,使你追求名利权势的自我,或者逃避困苦艰险的自我,固然不见了;纵然是能使这自我消失的智慧,对你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观念了。
当然,一个修学坐禅的人,要想达到这个程度,从顿悟的观点来说,虽然极容易,但在走向顿悟之门的历程中,则必须先有一番努力,否则,修习的方法,岂不成了无用之物。

減年長者薪酬 為青年創職位?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鼓勵僱員做到老,是各地政府近年力推新政,但勞工職位有限,卻令青年上流更難。南韓正陷此困局,為救年輕人就業,現又反過來向年長員工薪金開刀,要皆大歡喜,怎會容易?
人口老化的問題,愈來愈棘手,勞動力減、退休福利及醫療開支卻增加,各個已發展地區的政府,近年無不以延長退休年齡來紓緩問題,就連本港也不例外。但鼓勵做到老,就是靈丹妙藥?沒有副作用?不妨看看南韓的故事。
一如其他國家,南韓近年鼓勵國民做到老,既推動企業聘請年長員工,更已經立例,規定企業在明年起把退休年齡延至60歲,既讓國民能有更多儲蓄應付退休,更大的考量是配合政府推後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減省福利開支。
薪金遞減制度 朴槿惠力推
既然鼓勵做到老,本來應提供誘因予年長員工,如保障其薪酬、工時等,但南韓政府卻反而有矛盾之舉,總統朴槿惠上周明言,政府和國營機構須在今年全面落實「薪金遞減制度」(wage peak system)。甚麼是薪金遞減?制度規定達56歲的年長員工,就要開始減人工,然後逐年遞減直至退休,減省下來的薪金開支,就用來補貼加開職位,聘用年輕人,政府預計可創造8,000個新職位。
實際上,薪資遞減制度,近年已在部分南韓公營部門及企業實施,部分員工在56歲時被減薪10%,至60歲更減薪40%。韓政府亦積極推動企業跟隨,當地第五大財團現代集團,昨亦宣布響應政府政策,為幫年輕人就業,明年起實行薪金遞減制度。
一邊想國民做到老,但另一邊卻鼓勵大減人工,為何如此矛盾?背後的關鍵,還在於青年成為當中的「犧牲品」。當政府推動延後退休,本來需退休的年長員工,繼續留在職位,加上他們經驗資深,薪金肯定不低,企業的員工開支漲大了,企業又怎會願意多設新職位?結果,年輕人渴求的新空缺,反而消失。
韓年輕人慨歎 「畢業即失業」
更甚的是,當地年輕人的情況,比年長者慘得多,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如歐美等地的經濟不景,企業招聘意願減,南韓自不例外,年輕人更首當其衝。南韓已有「88萬韓寰世代」一詞,意指大學畢業生每月也只得約5,800港元的低薪,更多年輕人慨歎畢業即失業。當全國整體失業率約為3.9%,但15至29歲的青年失業率,在今年初達到11%,是40歲或以上族群的4倍。
對年長員工來說,人均壽命愈來愈長,他們有不夠儲蓄退休的危機,但他們經過80、90年代的經濟繁榮期,無論是累積的財富、職位薪金等,情況相對年輕人好得多。相比年長員工,年輕人反而是更加需要有工作的族群,惟政府近年政策,都是鼓勵年長者繼續工作,年長員工與年輕人間的矛盾,逐步浮現。
南韓政府要年長員工減薪、補貼年輕人就業的盤算,自然是想減輕這種矛盾對立,希望令年長員工繼續就業之餘,又可增加年輕人職位,造成皆大歡喜。
但更大的可能,卻是皆大不歡喜。不計經驗、因年齡達56歲以上就要減人工,年長員工自然不滿,但另一方面,年輕人職位增長亦未必有保證。據當地政府調查,在已實施薪資遞減的企業之中,員工逾300人的企業,開設新職位的意願確有增加,但員工不足300人的企業,卻沒有因此而更願意設新職位。若然年長員工要減薪、企業又大多不肯配合設新職位,最後將會人人抱怨。
倘港仿效韓 同樣陷兩難
本港的情況,與南韓固然不盡相同,現時本港經濟環境不差,失業率低,企業請人難,青年要搵工尚算容易,即使延長退休年齡,也未必會出現年長者搶去年輕人工作機會的問題。
但要警惕的是,若未來經濟陷入困境,年輕人找工作難,政府推動延後退休,鼓勵年長員工繼續「佔據」職位,會否造成兩代人的矛盾?甚至令港府陷入像南韓般的兩難?屆時就算本港想效法南韓扣減年長者薪金,也必遭到公務員、工會團體大力反對。
若要一邊鼓勵做到老、減省政府開支,一邊又要無損青年上流、就業,雙贏之法不外乎拓展有利年輕人的新產業,如創意產業、科技行業等。擴大經濟規模,以增加就業職位,箇中難度肯定不低,但若要避免延長退休出現阻礙年輕人上流的副作用,還是循此正途而非施行各種扭曲職場制度的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