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静坐为什么会产生八触?

我们在修禅定时,身口意在转变,也就是变化气质,脱胎换骨,转凡成圣。这心念集中的过程,生理、心理就会产生感受与变化。心理上的转变就是看见光明、瑞相或恐怖境界……,生理上的转变即是产生八触。

八触就是:动、痒、冷、暖、轻、重、滑、涩。

动: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互相变动、冲击,身体由不规则的摇动到规鄤的摇动,甚至身体会跳动,则称为动相。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气机发动或魔鬼附身,其实不然。

痒: 气钻到微细的神经,所以会发痒。

冷:意识入到水大,身体即会感觉发冷。

暖:心入到火大,身体会发烧、发热、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轻:心入到风大,就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如云如尘,有飞行感。

重:心入到地大,就感觉到很沉重,身体觉得像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样,动弹不得。

滑:身体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样,身滑如乳。

涩:身体感觉粗糙、不通,身如木皮。

这些境界都是幻觉,是生理、心理的转变,不要害怕、执着,也不要贪爱、取舍,始终在心上用功,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观心反照,不散乱、不颠倒,渐渐地一打坐,定境就现前,身心达寂静之境界,此时会产生一种定力、智慧、感应,但皆不可执着。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3. 业报轮回
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一样,永无终期。
4. 六道
六道也叫六趋,道即轮回往来的道路,趋即趋向,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旁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三善道。
地狱,又译作那洛迦(Naraka)、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最受罪的处所,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多种。地狱主事者是阎罗王,其下有判官、无常、夜叉等。所谓八热地狱,其一是等活地狱,此处众生彼此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为鬼,受苦更重。其二是黑绳地狱,此处众生受黑绳索捆绑。
其三是众合地狱,此处众生受众兽伤害和刑具折磨。其四是号叫地狱,此处众生备受折磨,痛苦号叫。其五是大叫地狱,此处众生所受折磨更加严酷,大叫不止。其六是炎热地狱,此处众生受铁锅蒸煮和火炕烧烤。其七是大热地狱,此处众生所受烧煮更加厉害。其八是阿鼻(无间)地狱,此处众生受苦永无间断。古代佛寺壁画常有地狱变,吓得香客不敢干坏事,一些以杀生为职业的人如渔夫、屠户、猎人纷纷改行。
鲁迅小说《祝福》及以此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祥林嫂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害怕死后被他们平分自己而锯为左右两半,将打工所得的微薄工钱捐作庙宇的门槛钱,以门槛代替自己被人践踏,洗刷自己的罪孽,获得好报。
饿鬼,又译为薜荔多、闭丽多(Preta)。鬼有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冬瓜鬼(鸠盘荼)等等。夜叉是鬼中大威德者,为数众多的是永远处于饥饿状态的鬼,即使得到食物,送到嘴边,立即被猛火烧成灰烬。
畜生,指飞禽走兽、昆虫、鱼类等等动物。
阿修罗(Asura),是凶恶的神,易怒好斗,品行不端,被赶出天界,居住须弥山(佛教虚构的世界中心,又叫妙高山)和铁围山(须弥山外围,中隔咸海)一带。如猪八戒本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匆忙投胎,误入母猪肚子中,转生时呈猪模样。
人,人类。
天,音译提婆(Deva),是天众生活的处所。天有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最低的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接近人间。须弥山外围咸海中有四大洲,又叫四天下,即:东胜身洲(弗提婆洲),南赡部洲(南阎浮提,天竺、中国所在地),西牛货洲(瞿耶尼洲),北瞿(俱)卢洲(郁单越洲)。四大天王分别护持一天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能令他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以净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北方多闻天王(福德之名闻四方)。四天王天上面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是帝释天的处所。其上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在六道中虽然最高,但此处众生仍然要生死轮回。
5. 四圣
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四个等次。其一声闻,根机(悟性)较低,靠亲耳聆听(闻)佛的言教(声)才得以解脱。其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得以解脱。二者都只能利己不能利他。其三菩萨,全称菩提萨埵(duò),菩提(Bodhi)是道、觉的意思,萨埵(sattva)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故菩萨又译为觉有情、道众生,或称开士、大士,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相当于儒家的贤人。其四佛,全称佛陀,是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六凡按照佛教的正确途径修行,功德圆满,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成为四圣,这叫超凡入圣。
6.四果位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成佛,其余佛教徒按照修行的程度,可达到四种不同层次的成就,叫做四果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初果预流果,依然轮回,但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是部分解脱。二果一来果,轮回只转生一次。三果不还果,不回欲界受生而超生天界。四果阿罗汉果,各种烦恼灭绝,万行圆成,永远脱离轮回,彻底解脱。小乘佛教以证得罗汉果为终极目标。由于罗汉只能利己,不能普渡众生,被认为是自了汉,在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受到嘲笑,在中国却赢得信仰。
7.涅槃
涅槃,意译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小乘佛教提出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有馀涅槃断除了贪欲和烦恼,灭除了生死的因,但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肉身依然存在,是不完全解脱。
无馀涅槃将生死的因果全部灭除,灰身灭智(死后火化),肉体和精神都得到解脱。大乘空宗(中观派)提出实相涅槃和无住涅槃。实相涅槃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本来面目)是"空",世间和涅槃便毫无差别,即是解脱。无住涅槃说永不停止地进行主观认识,虽已达到解脱程度,但为了普渡众生,仍然留在世间,不进入涅槃境界。大乘有宗(瑜伽行派)提出转依涅槃,认为转变思想,影响行为,从而改变环境,人生便由染趋净,达到涅槃境界。大乘佛教还提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常指不生不灭,超越时空;乐指永远脱离六道之苦;我指从肉身空无自性变为回复佛性,身由自主;净指处在圆满寂净状态。
8、八正道
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惟(正思、正志):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合乎佛教主张的言论,杜绝一切妄语、慢语、恶语、绮语、戏论。正业:符合佛教要求的活动、行为。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正精进(正方便):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念诵佛教真理。正定:正确的禅定。
9、立三学,破三毒
三学指戒定慧,是小乘佛教对八正道的合并归纳,将正语、正业、正命合并为戒,正念、正定合并为定,正见、正思、正精进合并为慧。戒是学佛者的入手法门,目的在于纯洁身心,防范过失。戒律二字经常连用,但有区别。戒普遍适用于在家男女佛教徒(居士)和出家僧众,律则只要求出家僧众遵守。最基本的戒是五戒,要求在家佛教徒遵守,被附会为与儒家五常相当,即:不杀生(仁)、不偷盗(义)、不邪淫(礼)、不妄语(信)、不饮酒(智)。进而是八戒。在家佛教徒过着世俗生活,不可能天天恪守五戒,于是佛教规定他们每月六天斋日遵守五戒,再加上三戒,合称八戒。所加三戒是:不涂饰香鬘(mán,不刻意打扮)和歌舞观听,不眠高广华丽床座,不食非时食(午后不吃饭)。
前二者是戒,后者是斋,故通称八关斋戒。进而是十戒,为出家佛教徒沙弥、沙弥尼制定,把不邪淫改为不淫,把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分作两条,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条。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为正式僧尼制定的,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中国僧人敲木鱼,取意防范身心过失,应像鱼不闭眼睛以时刻保持警惕一样。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规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虽是佛教伦理观,仍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意义。唐释法琳《三教治道篇》比较佛儒二教,认为:"释氏之教也,劝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杀以止杀,断其杀业,以断杀故,而民畏罪。
王者为政,闭之以狱,齐之以刑,将杀以止杀,不断杀业,以不断故,而民弗禁。"定,音译禅那(Dhyāna)、三昧、三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慧,音译为般若(读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因而是诸佛之母。三学的关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灵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三学对立的是三毒(三垢、三火、三不善根),即:贪,指贪爱、贪欲;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
10、六度
度,音译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执,证二空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虚幻不实,不能看作真实存在,但又不妨作为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金刚经》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三科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 五阴(五蕴)
阴(蕴)是集合、覆盖的意思。五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于外界为外四大,于人身为内四大,有体质,能显现,遇到外力会变化毁坏。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现象而产生感受,外界现象对人有顺(有利)、违(不利)、俱非(非利非害)三种情况,感受相应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情况。想指理性活动,人由于不断感受,对外界现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
(2) 十二处
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
内六处(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处(六境、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3) 十八界
界是界限、种类、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础上,相应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总合而成。识相当于灵魂,是感知所得积淀成的神秘精神实体。众生带着识而转世再生,识有善恶、染净之别,转世众生处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六根感知六境,六识即产生。
13、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这一类又细分为四种:心法,指精神现象;心所法,指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14、三界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分为六个层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分为17层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则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果报来说,无色界应在色界之上。
15、佛国
佛国有净国、净土、净界、净刹等不同称谓,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国的位置或认为在三界之外,或认为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认为在众生心中。最流行的说法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和莲花藏世界。
佛教有三世佛和四方佛的说法。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一说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一译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法,不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有南方无,"南无"读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译音,含义是致敬、归敬、归命,整句话表示一心归顺于佛。四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另一种指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16、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围绕须弥山运行,因而出现年月日。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由十万万个太阳系组成。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又称为娑婆世界,是六道众生杂处的地方。宇宙由无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则小得如同微尘,故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恒河沙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观,认为宇宙空间具有多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
17、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又叫因缘生,从湿气、湿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蝇虫)、化生(指没有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托,凭借业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狱中的众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成住坏空
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据佛教说法折算,相当于32亿年。成住坏空合成一个大劫,总计128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120亿年的结论。这是佛教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时间具有一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而且大劫的时间长度和实测宇宙年龄相当。
19、三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经常特指人体,所以四大皆空便用来说人身无常、不实。
20、缘起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缘起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宇宙本体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来藏这一异名同体的真实存在。至于真如本体如何通过因缘条件生起宇宙万象,天竺和中国佛教提出种种说法,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自性缘起、六大缘起、真如缘起、性具实相、法界缘起、自心顿现等等。
华严宗五祖宗密《华严原人论》解释世界和众生如何生成,说:"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风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这段文字说成、住、坏、空合起来为一个大劫,各自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经二十次一增一减,即由二十个小劫构成
在成劫阶段,世界毁坏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间。最下层的空轮(空界)刮起一股风,叫妙风轮(风界)。妙风轮厚十六个洛叉(一洛叉为十万个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长度,约四十里),坚实无比,即使坚利的金刚也不能穿透风轮。这时,遍满三千界的金藏云开始降下如同车轴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风轮上,不能流动,形成深十一个洛叉的水轮。风轮冲击水轮,水轮上凝聚成一层金膜,叫做金轮。雨不断地下,大风也不断地向上刮。清水被风刮得最高,逐渐形成色界梵王诸天和欲界夜摩天。
介于清浊之间的水被风刮起,但没有清水高,形成须弥山和周围的七座金山。浊水沉淀下来,形成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狱。器世间生成,经历一增一减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尽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饼(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别躯体,于是各种不同的人就出现了。并且,根据众生前世形成的业力,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六道众生相继出现,生成有情世间。
21、三法印
佛教提出三个命题,认为同其它学说相区别,如同文件加盖印章作为标志一样。(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而是不断迁流转变,从大的方面看是一期无常,从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极小的时间单位)无常。一期无常说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内,事物不断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兴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无常说每时每刻事物不断变化,石头撞击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闪电,都不足以比喻变化时间的短暂。这个命题符合辩证法原理。(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实体。(3)涅槃寂静。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便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认识宇宙万象的实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这些说法包括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诸多范畴。佛教抛开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对人生现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虚构前世因缘,指出痛苦来自个人的欲望、无知,把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当作解除痛苦的手段,这是一种扭曲的思想改造术,当然不可能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佛教对宇宙诸多问题作了描绘,充满宗教神学的虚构。但研究范畴极广,涉及本体、现象、宇宙元素、宇宙万象分类、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因果关系、有限无限、依赖、联系、存在、对立统一、天人关系等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一些说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现代科学、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幼稚的条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众多的说法,实在难能可贵。佛教的这些说法不但可作为人类思想史的资料供人们考察过去的情况,而且能给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来带来参考和启发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索达吉堪布:世间万般皆苦,唯情执最苦


  若有人问佛陀:“应当如何对待爱情?”佛陀不会劝所有人出家,也不会让所有人学佛。佛陀会说:对感情不要太执着了,否则一定会带来痛苦,这些痛苦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完全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问:有个对佛学感兴趣的同学,给我讲了许多成佛的道理。我当时反问他:“你想成佛,这也是一种欲望--成佛欲,为什么佛家对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对成佛不禁止?难道你们那种欲望是对的,我们这种欲望就是错的吗?”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无边,应该有足够的包容性,为什么就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进去,一定要把它斩断呢?

  堪布答:佛教并不完全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许多经典说明这一点。可是,佛教会提醒你认清感情的痛苦本质,认清感情的“惨”。

  如果你以贪欲想占有他人,与他人产生各种情缘,这就是痛苦之因。而一个人若想成佛,想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种欲望,然而这跟世间的贪欲有区别。假如你通过发菩提心、学习佛法、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了佛果,就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

  现在许多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实不是这样。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并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对于一般的在家人,佛教只是要求他们节制感情,并受持清净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提倡所有人都剃头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仰、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问:您也曾年轻过,虽然在“上师”的光环下,许多人把您超人化或者脱俗化了,可是我想问:您在年轻时,心理状态和欲望状况是什么样的?

  堪布答:我个人来讲,年轻的时候,确实也有贪欲和执着。不过,我虽谈不上有什么修行境界,可是通过思维历史上的许多故事,通过反复剖析烦恼和人性,对感情的本质也有了深刻认识,所以,能够摆脱感情的困扰。

  通过自身的体会,我也感觉到,年轻人特别需要认识感情的真相。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有一些贪欲和执着,自己也不会特别苦恼,更不会因为失去恋人而自杀。

  问:我是二外的一名学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大城市里的人,情执特别重,因感情而痛苦万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如果给他们讲空性的道理,虽然可以对治情执,但他们很难接受。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人呢?

  堪布答:情执的问题,确实在汉地相当严重。我以前去过一些欧美国家,据间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杀的现象不太多。在我们藏地,或许是信仰的原因吧,更是几乎没听说过。

  关于情执的对治法,其实不仅仅是空性,佛教的无常观,或聚际必散、因缘聚合等道理,也可以说服他们。

  但若是无缘者的话,恐怕我们也无计可施……

  问:既然说情是痛苦的,当为情而痛苦到睡不着的时候,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睡着呢?

  堪布答:其实,不要说年轻时会为情而睡不着,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睡不着的情况。许多有钱、有地位的人,每天必须要吃安眠药。

  如果睡不着,你可以坐在床上,观想释迦牟尼佛的身像,或者放下一切执着,打坐十到二十分钟,让心处于宁静调柔的状态中,这样就比较容易入睡了。

  有时候,我因身体不好也无法睡着,或者白天做了某件重要的事,临睡前脑海里一直浮现它,甚至为此焦虑、激动。那个时候,我就会放下一切执着,要么观想佛像,要么坐禅,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躺下去,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相同,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不过,根据有关佛经的说法,对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管用的。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晚都是一样,到老到死还是不觉悟。
你要活得快乐,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大家都不是圣人。你的心中,一定有最气愤的人,你最恨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有最嫉妒的人,对不对?从来没有发脾气的人,请举手……没有人!大家都曾发过脾气。现在告诉大家,怎样过最快乐的日子。要宽恕众生,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自己的缺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在一个公司里,别人的能力比我强,我就嫉妒他,我的内心就不满。诸位佛友,你看是哪一个人比较痛苦呢?是别人活得痛苦,还是你活得痛苦呢?

你嫉妒别人、恨别人,人家又不知道。然后,有一天你实在忍不住了,对你所恨的人说:“我在恨你,你知道吗?”对方说:“我不知道啊!”这样不是很可怜吗?
世界上只有慈悲能够解除痛苦,你们一定要放下,要宽恕众生。宽恕人家,你就会很好过日子。你今天晚上来听师父这一席话,回去就很好睡觉了。你就可以说:“我以前恨你,今天听师父讲,就不恨你了,反正前世欠你的,你就拿去用吧!”

《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别人弄得是是非非,我们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则:“宽恕众生” 。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骤,如此你才不会痛苦烦恼。
其实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

第二: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
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上,父母亲因意见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纷争,同学因对事情看法不同而起争执,同事间会斗争,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想症结在哪里?该找找根本解决的办法。
我们再更深入地想一想,不管是同公司的同事、亲密的朋友、情如手足的同学,刚开始相处时,大家都很融洽,后来大家都搞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吗?面临这些现实的问题,总要找到答案,因为人必须生活下去,每一个人总要活下去,一定要工作,一定要吃三餐,但是面临每天争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 。随便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夫妻之间,先生花天酒地,喜欢玩女人,太太伤透了脑筋,因为她放不下,观念转不过来。
如果学了佛法,观念就能转过来。你今天不回来,我就寻自己的乐趣,反正我的生活总要过下去,改不了你,我改变自己。同事与同事之间也是一样,彼此相处久了,相互就了解对方了,也了解其为人了。比如:这个人悭贪不舍,只想占人便宜。买一个便当,偷偷跑到外面去吃。我买了一个便当回来,被他发现了鸡腿,马上被偷走。他买水果自己偷偷躲着吃,我买水果,他一定要抢着吃,什么事情都为了他自己。
世间这种人很多。这种人水准很低,我们也不必跟他计较。若遇到这种人,我奉劝你,改变自己。面对这种人,他是凡夫,不会觉悟的,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我们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因此,要宽恕别人,改变自己;宽恕众生,快活自己。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与百万人一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

四观化解嗔恨心


平时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不必全观,观其中之一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则是对他的妄念发脾气,以我之妄念纠缠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罢了。
因为自己执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无我,他惹谁了?若无他,谁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做过和他一样无耻的人、和他一样愚昧的人,和他一样凶狠的人。其时纵是恶人,我也希望别人理解我,爱护我,关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恶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应当理解眼前的恶人,虽然我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但我应当理解他、爱护他,关心他。

嗔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所以遇到这些人,我们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了就不骂了。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的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劍橋為家36年 淡泊家庭 黃麗松之子愛的方程式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劍橋為家36年 淡泊家庭
黃麗松之子愛的方程式 

20,726


劍橋盛夏,Murray Edwards College內花園,松片跌落木枱,葉花碎濺。下墜到濺碎,是物理定律,聽松葉跌下來的聲音,優雅得像看見英國校園大樹寫詩。
環境如此安寧美好,治學如此高尚惠及眾人,搞學術、科學研究,不想理會其他事情包括政治,處身英國劍橋大學花園,就領略這種想法了。
到劍橋訪問香港大學前校長黃麗松兒子黃禮和,他在Murray Edwards College主管醫科,學院每年只收約9至10名醫科生,全院3年本科生只有約30人,黃禮和既教本科醫生也帶4個博士研究生。
「那是幾年前建造的池塘,小心不要踏進去啊。」印象派一樣的水中花葉,自戀的人才會跌入水池。黃禮和帶記者遊種有香草的綠色花園,處處提醒,看着客人坐下木椅子,一樣凝重,「小心坐好」。科學家習慣認真,思考與做事,腦裏有很多預視與假設,只有一切身外物不重要。他的辦公室簡樸像儲物室,那襲隨時要在重要典禮穿上的博士袍,像道具一樣掛在門鎖上,放在牆邊的科學顯微鏡似古董,他身上穿着的舊棗紅外套,是永遠的學院派風格。 

僅花年半修畢博士

在劍橋學生及教職員飯堂午餐,慢用芝士與葡萄之時,記者問黃禮和為何當年寫博士論文這樣快。
「最大原因是我問對了問題,往後就不會白花時間了。」像他這樣一個研究學者,很多事情可以遲可以避可以不理,惟有學術研究,非常的快狠準。1978年黃禮和剛完成牛津大學醫科實習,在2月開始在劍橋大學跟隨Lord Adrian做博士研究論文,結果,他在一年半後成功提交論文。劍橋大學八百年歷史裏,黃禮和是不是第一個以一年半時間完成博士論文的學者,一時間難以考證,但可以肯定是後無來者。他因此少交了一半學費,校方也為此修改規例,規定必須以最少3年時間修讀博士課程。
做事快,耐性高,黃禮和不厭其煩在電郵回答記者問題,簡單來說,他的論文是關於生物膜裏的介電性能(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membranes),「問題要精準,我以數學技術分析資料,就能找出清晰直接的答案」。用物理解釋醫學,用數學找答案,這位醫學科學家平日說話簡短,邏輯有依據,絕不花巧。
在開始博士論文以前,他其實已經花過大量時間在實驗室做研究,而導師Lord Adrian教授也幫了他很多。取得博士學位以後,黃禮和立刻獲得劍橋大學助理講師職位,成為劍橋36年學術生涯的起點。他目前是劍橋大學的細胞生理學教授,多年來不少到劍橋讀醫的香港醫生,大都上過他的生理學課堂,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盧形容「他對學生熱心又仁慈,是屬於很受歡迎的老師。在劍橋競爭激烈,能取得教授席位也很難得」。港大建校初期的重要捐款人陸佑,他的孫兒Charles Loke退休前是劍橋大學英皇學院的病理學教授,也是當時校內少有的華裔教授。
近十年,黃禮和主要研究心臟電流異常引起心衰竭或猝死的原因及預防方法。其中兩項重要研究是關於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又稱突然猝死症,以及一種關於心動過速的心臟病(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他說兩種病症都很罕有,前者多在泰國發生。透過研究這些病例,深入掌握心臟電流問題,最終希望找出心臟病猝死的高危因素,為這種現代都巿殺手病提供預防措施。他說:「彭定康心臟問題是關於血管栓塞,跟我研究的不同,但兩者都是很普遍的問題。」

鍾愛莎劇拉小提琴

這位馬來西亞長大的華裔科學家,當年在吉隆坡只讀普通中學,一班45人,每天分上下午班,他下午一時半要離開課室。其後到新加坡讀預科,考入了英國牛津大學讀醫科。他說當年的普通程度會考裏,英國文學是其中一科,令他愛上莎士比亞。現在劍橋每年7月盛夏,都會有戶外莎劇表演,「在晚上,你可以坐在花園裏看莎士比亞話劇」。他喜歡莎翁作品情節好,詩好。
「能說觸動你的莎劇名句嗎?」記者問。
「我的天。」他想到了,是《凱撒》裏的幾句:
He then unto the ladder turns his back,
Looks in the clouds, scorning the base degrees
By which he did ascend.
劇中人物的說話,留在心裏成了道理,黃禮和說:「這是講,無論你有多大成就,對那些沿途幫過你一把的人,都要心存感激,常存心裏。顯然,凱撒是沒有這樣做。」
黃禮和今年64歲,牛津教生理學的Charles Michelle,博士研究導師Lord Adrian,他一一記着。而記得的,除了感恩,還有科學家研究的態度。
「若導師問你不懂的問題,你先要思考,作出假設,嘗試找出答案,然後,就是找書去了。」他認為,當記者跟當科學家一樣,從一無所知開始,以問題找答案。「你不會等人去告訴你怎樣做,要主動,有心理準備犯錯,並且不因此被打倒。」
在實驗室耗盡精力,電子產品如最新手機,科學家不感興趣,甚至看見iPhone會猶豫是不是三星,WhatsApp與手機新聞,通通不會用也不想知。「平日做科研太多,不想再花時間學習新的科學東西。」他依靠每星期五出版的《經濟學人》追回一星期內的新聞,即便發生恐襲,都是廿四小時後看BBC網上新聞了解。周末若果從劍橋出門到倫敦,一切電郵他都不會碰。
黃禮和樣子偏向似媽媽李威,但事業與興趣,卻有父親的影子。父與子都是科學家,一樣懂得拉小提琴,也喜歡莎士比亞,現在劍橋家裏只放音樂或是後印象派畫作書籍,謝絕科學書入屋。有一位任港大校長的父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殖民地最高學府首長,對黃禮和來說,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因為,他16歲就離開父母到外地讀書,然後長居英國。小時候,父親總是很忙,但會鼓勵兒子多嘗試學習新東西。有時候,他只能以翻閱爸爸的藏書填補父親的位置,「我總能找到一兩本有興趣的書,慢慢地,他的藏書,變成了我的藏書」。周末一家到音樂會,見盡有趣人物。今天,有時間的話,他也會參與劍橋巿交響樂隊演奏。可是上一代着重家庭的傳統,對單身的他,倒已不重要。

不談戀愛免卻煩惱

「你介意談論這個問題嗎?」
「不介意。我是太忙,建立一個家庭或是感情關係,是雙方面的,要有實際的付出與責任。」
「你不想負責任?」
「我不太肯定我能夠這樣做。我認為,投入感情關係之後,若因為太忙不能承擔責任,這對人是不公道的,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代價,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負責任、付精力,若果不肯定,就不應胡亂投入。」科學家很均真,不拖欠人,也不被人拖欠。
「你是科學家,何不試一試,trial and error?」
「因為不想傷害別人。」
「你預期會傷害人?」「所有人都知道會。」研究上盡量避免撞板的科學家,不接受感情出錯。
「我猜想你喜歡音樂,喜歡莎士比亞,總會對愛有一種看法,你有一套愛的哲學嗎?」
「那是一種很需要負責的行為,是嗎?你隨喜好看多少莎士比亞作品都可以,但愛情這一回事,是關於你能怎樣做而非怎樣閱讀。」說這個話題時,他幾次咭咭咭的笑,像個學生。
停留在倫敦西敏區一間酒店時,記者每天難得可以去隔鄰Tate Britain看一次可憐的哈姆雷特的情人《Ophelia》,她唱歌後溺死河中。畫家John Millais以模特兒躺在浴缸模畫女角,然後融合真實優美河景。這幅再創作油畫,女主角死得美麗。原創是莎士比亞一齣關於復仇的悲劇,若果按黃禮和的科學態度推論,哈姆雷特如有科學家負責任的精神,就不該跟殺父仇人下屬的女兒相愛,那是注定的悲劇。人文與科學,境界誰高誰低,看你怎樣詮釋。小說裏,傳說刺鳥一生追尋一棵帶刺的樹後,會向它最尖銳的刺撞去,在極度痛苦中唱一生最優美的歌,然後死去。有些事情,是快樂而致命的。眼前科學家,免卻一切煩惱,生命小說合乎情理的淡然。
「那你試過戀愛嗎?」科學家開明,問題不設限。
「沒有試過。但有些事情是知道的,就如收學生一樣,若要他們能畢業,我對他們要負責。在這大學,每周要給一個學生一或三小時,要了解學生,要負責任,但情況卻不全然由你控制,因為每一個人都自主,你只能從旁引導,大多時候有好結果,現實是,也不一定經常會好,若果結果不好,也不一定因你不負責任……」
「啊,太多計算了吧。」記者不接受像計算數學或然率一樣的放在人與人的關係。
「是嗎?」他持開放態度。
「你在一段關係有太多計算了吧。」世界,的確是有兩種人的。「不,是要好好思考的。」他理性堅持。
袁國勇解釋辭任港大校委時候,也很幽默地說:「我結婚都是這樣計過的。」做不好的事情,不如不去做。了斷一件事情,不給好結果跟壞結果有一次對賭的機會。科學家是不肯賭,還是不肯打?賭要思考,打要花心力。香港跟英國不能比,黃禮和說,劍橋設有一個從下而上的制度,持文學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員組成評議會(Regent House),每一成員都有權就大學重要事件投票,「弊處是很難說服大學作出改變」。

出走擺脫父母期望

「謝謝你分享你的私人感受。其實,父母以前有擔心你嗎?」他弟弟在伯明翰大學當電機工程學講師,結了婚,有一子一女,都已大學畢業了。
「我肯定他們有啊,子女,是你一生的憂慮與責任。」
「你怎樣擺脫?」
「走去別的國家。」他坦白得令大家都笑起來。所有「壞孩子」都有出走的慾望,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天地的權利。無形的壓力不但來自政治,還有父母的期望,社會的期望。對某些人來說,到了一個地步,離開,是一種解脫。
反叛的孩子,代代都有。李國章說衝擊港大校委會會議的學生虐老時的樣子,讓人相信,香港每一代都有被寵壞的孩子,有時候,老去的,比起年輕的,更天真更自我,一世都不願意知道怎去讓人。
李國章的哥哥李國寶,跟黃麗松一家人很熟,在4月出席港大黃麗松追思會時,李國寶致辭說跟黃校長相識45年,亦師亦友,以往經常帶着一對兒子Adrian和Brian在校長府過聖誕吃英式甜布丁。1979年黃麗松邀請李國寶進入校委會,幾年後出任司庫,往後更要負起募捐的責任,目前他是港大副校監。李國寶生於倫敦,也曾在劍橋修讀經濟,後來成立Prince Philip Scholarship,希望可以幫助香港一般家庭的傑出學生到劍橋讀書,黃禮和是獎學金的經理,參與挑選學生。獎學金除了應付學費及宿費,還有額外交通費甚至是冬天購買保暖衣物的津貼。父親曾經做雪糕檔小販的前任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也拿此獎學金到劍橋讀書,並先後取得3個一級榮譽學位。
不論評價如何,上一代人,對香港的社會及學術有自己一番看法與付出。但知識世界基本上是公平的,在不同年代裏,李光耀到劍橋讀書,兒子李顯龍是劍橋畢業生,林鄭月娥的兒子也在劍橋讀書,所有學問,若果不能解決一個簡單的公正確當問題,一切學術與科學又是服侍誰人呢?
因為替李嘉誠和黃旗下藥業公司任獨立非執行董事,黃禮和不時要到上海開會,有時走到外灘及租界一帶,在20、30年代的歐洲建築物裏,他開始明白,來自上海的媽媽李威,為何會彈琴又學習法語。離開中國的下一代,有時也到杭州開會,很欣賞那裏的風景,但離開了,就不會掛念。
從徐志摩一代,所有到劍橋的中國學者都被迷倒。陳之藩寫劍橋,金耀基寫劍橋,戴耀廷佔領行動之後到劍橋靜思寫書。祖籍汕頭的黃禮和不會看中文,不曾讀過徐志摩的詩。一個世紀過去,華裔在英國學術重鎮落地生根,不再是過客。追求知識,堅守恒常道理,不讓國族身份變成無謂負擔,正如另一位歷史大學者、港大前校長王賡武也不把自己跟現在地域上的中國人畫上等號。
「我想,你不容易找到霍金。」校長之子認真的看着記者說。
劍橋36年了,黃禮和踏單車回大學,用小提琴發聲,因為看畫留下倫敦足迹。他說已經視自己為英國人,就如很多英國人也有不同祖先,有些是德國人,有些是法國人,有些是印度人。「我感覺很被英國人接受。」他留下的一點點中國元素,大概是喜歡用英式易潔鑊做中國炒飯。
「只要你有創造力,你絕對可以選擇你喜歡過的生活。」記得科學家說這句話時,小片松葉從高處掉下,濺碎在英國花園的木枱上。
記者:冼麗婷 攝影︰何柏佳 

分辨能與不能的智慧

註:本文轉載自有偈傾,原作者財政司曾俊華

兩星期的休假已經結束,明天將要上班。由於家裡積壓了太多未讀過的書,在罪咎感的困擾下,我每年的暑假不論身在香港還是外地,都會推出「紓困措施」,努力「刨」書。

今年我讀到的其中一本書,引起我對Reinhold Niebuhr 的興趣。Reinhold Niebuhr 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神學家和政治哲學家之一。他支持Just War的論據和反對者(包括他弟弟Richard Niebuhr)的批評,也許值得今天政治立場南轅北轍的朋友們參考。希望大家除了可以從中找到更多鞏固自己立場的論據外,也能明白對方的立場並非毫無道理。也許這會有助把對抗性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把矛盾融匯為新力量。

據說,不少朋友熟悉的Serenity Prayer,也是出自Reinhold Niebuhr。Serenity Prayer 有很多不同版本,近年最常見的版本可能是: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三者當中,我認為分辨能與不能的智慧最為重要,否則我們很可能會盲從現實、坐失良機,或者枉費心機、虛耗時間。當然,這份智慧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後,交了學費,逐步累積而得。

我覺得Serenity Prayer不只是做人處事的座右銘,對企業管理、經濟建設也有啟發作用。我在七月三日的策發會上提出,香港可以建設五大平台,爭取「一帶一路」帶來的商機,包括「集資融資平台」、「商貿促進平台」、「高端服務平台」,「多元旅遊平台」,和「新興產業平台」。有商界朋友半開玩笑地「潑冷水」,懷疑我們的新興產業,特別是創新科技,能否受益於「一帶一路」的機遇。
香港的新興產業,特別是創新科技,可以為「一帶一路」沿途地區的基礎建設作出重要貢獻。香港的新興產業,特別是創新科技,可以為「一帶一路」沿途地區的基礎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科技產業有很多不同的範疇,一些範疇可能因為成本較高、市場飽和或其他限制,未必適合在香港發展,但不等如香港在其他科技範疇,也無所作為。關鍵是創業者、投資者、決策者有否分辨能與不能的智慧。如果只是「人做我做」,當然最終是失敗居多。我知道香港有一些從事基建相關的科研團隊,相信「一帶一路」可以為它們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

大家都知道光纖可以用於通信。由於光波在光纖的傳送和反射的特性會因應溫度、壓力、拉力等環境轉變而有所變化,因此光纖也可用於實時監測電纜、鐵路、油氣管等的狀況。當出現早期損毀跡象,這些環境數據會有改變,監測系統便可以通知工程人員,迅速作出預防性維修,防止事故發生。基建合作是「一帶一路」策略的重要切入點,相信光纖感應技術可以大派用場。

香港科學園有一間公司,開發光纖感溫系統。該技術已經應用在多國不同的基建設置,包括本地電力公司的電纜、越南行車隧道的火警預報和俄羅斯的石油管道。該公司正不斷為光纖感溫系統發掘新用途,包括預防水塘漏水、為數據中心調控溫度以節省能源等等。

另一方面,理大團隊研發的「光纖光柵鐵路監測系統」,可以用一條光纖取代數以千計的傳統溫度、振動等監測器,獲得多個國際獎項,現時全球已有十多家鐵路公司(包括英美公司),有意引入相關技術。

另一間在科學園經營的醫療設備公司,利用高溫超導體技術,發展出造價較低、輻射劑量較低、分辨率卻較高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RI System)。該技術已經取得美國FDA的認證,產品已經在美國的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中國301醫院、中國科技大學醫院等地方投入服務。我相信這個低成本和更安全的MRI技術,對「一帶一路」沿途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醫療基建系統,會有很大的幫助。

科技大學的污水處理團隊,正在沙田污水處理廠為「SANI Process (殺泥技術)」進行每日一千立方米的中型試驗,下階段將進行每日三萬立方米的實際應用測試。殺泥技術利用微生物協助淨化污水,可以大幅減少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因而減少處理污泥的成本,也可以減少能源消耗,而且建造成本較低,尤其適合容易取得海水供應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
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沙田污水處理廠測試的SANI Process (殺泥技術),可以大幅減少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因而減低成本和能源消耗。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沙田污水處理廠測試的SANI Process (殺泥技術),可以大幅減少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因而減低成本和能源消耗。


中文大學在電訊技術的研究,成就卓越,最近獲Thomson Reuters 評選為在這個範疇中,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之一。中文大學團隊開創的網絡編碼理論(Network Coding Theory),被譽為當代信息科學最重大的貢獻之一,其中「分批稀疏編碼(BATS Code)」和「物理層網絡編碼技術(PNC)」兩項網絡編碼技術,已經完成prototype測試,正與業界洽商合作,相信不久將來可以進入實際應用階段。BATS Code可以大幅減少無線通訊過程中數據流失的情況,從而提升信息傳輸速率。PNC反其道而行,利用電磁波互相干擾傳送信息,令傳輸速度倍增。

上述幾個項目在交通、能源、供水、醫療、通信等方面,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可以為「一帶一路」沿途地區的基礎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上述的例子也說明,雖然市民大眾一般都未必會留意到,但香港的科技在不少領域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事實上,香港的科技發展與研究跟許多先進地區相比並不落後,並一直有將具商業價值的研究推出世界各地的市場。我們擁有達國際水平的基礎設施、學術機構和科研人才,以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本港作為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廣泛的商貿網絡和多元化的融資平台,亦大大有助科研人員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商品化。因此香港實是具備非常優秀的條件,發展創新科技產業,推動香港產業更多元化。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歧視」與「人道」的距離有多遠?

2003年起,聯合國訂立每年的八月十九日為世界人道主義日,以紀念為了進行人道救援工作而面臨危險的人員。
同年,也是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反歧視精神病宣傳運動'Changing Minds'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
歷史上,歧視的英文Stigma源於希臘語,泛指身體上的疤痕;例如古時罪犯的身上,便會被烙下印以作區別;到了現代,這也可以指因個人特質或身份上與別人有異而被不平等地看待。
歧視的存在,不但年代久遠,更是無遠弗屆。
自古以來,人類對本族以外的人總帶著一種隱藏的排外性。當中成因有不同的說法,是因為生物的慣性使然?或是不安全感的驅使?抑或是認知偏誤下的排擠?還是對資源短缺的預期恐懼?
隨著人類從古老部落走進現代社會,文明雖然進步,我們卻仍然不自覺地繼續不同程度的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
精神病、殘障、貧窮及性取向,從來也是首當其衝。
關於對精神科病人的歧視,古往今來,證據顯而易見,不用多說明。不幸的,是他們往往會被認為是「自取其病」,更會往往被介定與「危險」等負面的標籤有關連。
這種源自誤解的偏見,除了對精神病患者及其家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及不應受的侮辱,令他們在生活各方面受到不平等對待,更會令病人卻步不敢接受治療,令原本能治癒的病更趨病入膏肓。
若以每六個人便有一個人有精神科問題的比例來算,當中潛藏的問題實在比想像中廣泛深遠得多。
人類花了幾千年的時間進化成現代文明社會,隨著人心的互動及神經原的聯繫,學會了同理心(empathy);有些人更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援其他人,但有更多人仍然不自覺地繼續作出歧視。
事實上,能夠逆地而處、彼此了解,「人道」與「歧視」的距離從來也不遙遠;恐怕祗是「一念之差」吧!
想深一層,這不就是大家本來也認同的普世價值嗎?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啟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