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地藏菩萨告诉你: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

地藏菩萨告诉你: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 


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地藏菩萨本愿经》详解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圣一老法师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利益存亡品第七】
此品是地藏菩萨说,也是度生之缘。以三宝威光,能救亡者超出三途、八难;又能令存者增福、增慧。三宝是度生之缘,除此以外,无人能救众生,乃至拜祭鬼伸魍魉,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唯仗佛力、法力、供养僧力,方能存亡两利;令无数鬼神,闻之惭愧,皆发菩提之心,而求三宝无漏功德。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此乃阎浮众生识心无定之文。
地藏菩萨在此阎浮洲,度众生度得多,众生心性非常熟识,故白佛言:「我以慧眼而观阎浮众生,第六意识虽能分别诸法,但不了诸法无性,更不了诸法本性空寂,所以妄计实有,著善、恶相;以妄计故,举心动念,无非是生死之罪,总不能超出生死范围,在生死海中打圈转。侥幸获得作善,得利;但当获利时,却忘记昔日作善之因,多数退而不继续修善,所以其福利不久亦尽」。
「若遇恶友、恶境为其助缘,便去造罪。一次、二次、三次造罪,恶种增加,恶种内薰,念念造罪,不能自拔了。所以『善退恶增』乃阎浮众生之心病。」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於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此喻阎浮众生,善退恶增。
「如履泥涂」,指退善;「负於重石」,指作恶;「渐困渐重」,指恶增;「足步深邃」,指堕三恶道。不能自拔了!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此乃知识能救之文。
地藏菩萨说阎浮众生作恶,渐困渐重,不能自拔,唯知识能救。「知识」者,三宝无漏功德啊!「若」者,侥幸之辞。「侥幸遇到三宝中善知识,替其向三宝中求救,与其减罪,或全灭其罪。三宝有如是大威神力,因三宝是无漏功德,能灭有漏之罪;又能扶其修善,助其不退。三宝教训能令其牢脚,踏实行善,因此得达人天平坦之地,须省作恶是三途恶路,从此再不造罪、再不退善,三宝知识之力啊!」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复举习恶易增之文。
「世尊,众生万不能作恶,一作恶就有种子;种子起现行,又令汝第二次造罪;第二次造罪,内薰为种子,恶种子又增加;种子复起现行,其力更大,无办法不去造罪。如是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种现相薰,便至无量。」所谓一件秽、两件秽,一秽下去,就不能自拔。所以佛教弟子忏悔,初夜造罪,初夜就忏悔,便容易拔罪,莫待天明,天明则种子已种下八识田中,就难拔了。是以覆藏过失之人,其罪不灭,唯有一直增长下去,如树大难拔了。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地藏菩萨说:「阎浮众生既有如是恶习,习恶不能自拔,难免命终时,堕落恶道。若其父母,识得三宝之力,宜为设福,求三宝之力,以资助其前途之路。」无常偈云:『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依处。』
【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此乃设福之文。
三宝福田最大,而且是无漏福,故向三宝求福。「或悬五色长幡,竖在刹杆上,随风飘扬,供养三宝;或悬宝盖,覆佛像上」。维摩经长者子以盖供养释迦尊曰:『我今奉佛以微盖,於中现我大千界。』「或燃油灯供养三宝,仗三宝力灯光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暂得离苦,得互相见」。
「或读诵大乘经典转入心田,种下大乘善根。当诵经时,自闻他闻,皆获法益,亡者承斯经力,亦得超升。或供养佛像,种种香油、香、华、灯、涂、果、乐,如佛在世等无有异;供菩萨像,功德亦然」。
「乃至念佛万德洪名及辟支佛名,皆是无漏功德,历临终人耳根,一直入本识(指第八阿赖耶识),下为佛种。」所谓『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能灭诸罪之文。
「是诸众生,在生所造恶业,计其果报,必堕恶趣;今缘眷属,为临终人修此种种供养三宝,仗三宝无漏功德,结将来成佛之果」,故云『修此圣因』。三宝无漏功德,尚且令人成圣,何况「此人有漏诸罪,而不悉皆消灭耶」!
【若能更为身死之後,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前文是临命终时,在三宝种福,能令亡者,不落恶道,众罪消灭。
此文「若更为亡者,七七四十九日内,广造功德,供养三宝,仗三宝之力,能令亡者,不但灭罪,而且增福;以增福故,承此福力,生人天上,享胜妙之乐。现在眷属,为作福者,所得利益,更多无量。」所谓『冥阳两利,存亡获益』。
因人死,若非有极重罪,其中阴身,七日一死生,如是七次死生,共四十九天,方定其罪福,转生六道。所以在四十九日内做功德,能令亡者,增福灭罪。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於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此乃鬼神无力之文。
除三宝之外,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未出三界者,皆是有漏。纵许天龙,有有漏福,亦不能灭有漏之罪。因是之故,所以地藏菩萨对世尊说:「若天、若龙、若八部、人非人等,皆应劝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生灵,取其血肉,造诸恶缘,去拜祭鬼神,及求诸魍魉」。
「何以故?尔所作杀生、害命之罪,拜祭无智鬼神,全无纤毫之力能利益亡者;不但无益亡者,而且所作杀生、害命之罪缘转增,亡者加深其罪。」
【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此带累亡者善缘晚生之文。
「假使亡者自己有福,来世应生善道;或现在之世,不经中阴,即生善道,应获得见圣闻法之分,生在人天中,修诸善法。缘是临命终时,被其阳间眷属,造是杀害生灵、拜祭鬼神,种种愚痴不合理的恶因,令是命终之人,在阴间殃累对辩公庭--言非教他作,而晚生人天善处。」
【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带累亡者,加深其罪之文。
上来亡者,有善殃累,晚生善处。「何况亡者,一生无少善根,纯是恶缘,据其本业,自受恶趣之报;何忍眷属,在其临命终时,杀生拜鬼,作是恶业,更增其罪呢!」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此为譬喻之文。
「譬如有人」,指阎浮提众生。「从远地来」,指舍父逃走,从无始以来,入生死苦海。「绝粮三日」,指在生死海中,若有三无漏学资粮,可出三界。第一戒无漏学资粮,持戒清净永不堕三恶道,即出三途。第二定无漏学资粮,有四禅八定,远离贪欲,不受欲界生死。第三慧无漏学资粮,能破色、无色界生死,就出三界火宅,还自己的老家,登涅盘之彼岸,见慈父之佛陀,受如来的家业。
若人绝了戒、定、慧三种资粮欲出三界,则难中难矣!况且迷真起妄,妄执五阴重担为我我所,造十恶之罪,一恶具十,十十成百,故云「所负生死重担,强过百斤」。又临命终时,忽遇不体心的眷属,为其杀生拜祭鬼神,此罪加其身上,故云「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令亡者罪上加罪,故云「转复困重」。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於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缔[三点水旁]、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此乃三宝无漏功德,乃至极小,烦恼不能坏,而终坏烦恼;生死不能坏,而终坏生死;业障不能坏,而终坏一切业障。因三宝功德,犹如金刚,一切不能坏,终坏一切。
所以地藏说:「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於诸佛教海中,依教奉行。於三宝中,所作善事,乃至一毛之轻、一缔[三点水旁]之微、一沙之小、一尘之细,皆是无漏善根。善根成熟,种子起现行,就能返迷成悟,破诸烦恼,成就出世利益,一得永得,不从他得。」
华严经云:『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从他悟。』
印度外道祠天,以金造天像头,夜有贼来偷,天神不与,贼惊惶间,大呼南无佛一声,取头而去。天明大众均曰:『无天神来附。若有,云何被贼取头去?』天神附一人身上曰:『贼来取头,本不得,因贼大呼南无佛,缘此得便,取我头去。』大众均曰:『神不如佛,我们改奉佛罢!』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佩玛·丘卓:“执着”是被“钩住”---你很难松开的感觉

佩玛·丘卓:“执着”是被“钩住”---你很难松开的感觉 

 佩玛·丘卓
Bill Moyers: 佛陀教导了“苦”的真谛,你觉得佛说的“苦”是什么,佛教徒认为的“苦”又是什么?

Pema Chodron:(轻叹一口气)苦?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其实“除苦”并不是说当你被火烧你不会疼,当你被刀割你不会痛,它并不意味着当你深爱的人离开世间你不会感到悲伤,也不是说再也不会发生任何坏事,“除苦”的意思并不是在你的生命中再也不会发生任何灾难、悲惨的事情或任何危机,当然“除苦”的意思也不是再也没有飞机会撞向大楼,你明白我的意思。

Bill Moyers:我明白。

Pema Chodron:“除苦”的意思是在说你处理“痛苦”的方式。我们说,“痛苦”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但却可以减轻和消逝的感受。所以有一句话说,真正导致我们痛苦的并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坏事,而是我们处理这些事的方式。公元8世纪印度的佛教大师寂天菩萨说,“处理心中小小的不满”,好比说飞机上的中间座位,最喜欢的餐馆关门大吉,没来得及看喜欢的电影,诸如此类的事,寂天菩萨说“熟练可以让任何事变得容易,我只要小小地用心,慢慢训练自己,就一定可以面对大大的痛苦。”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处理自己感觉太冷或太热,或者被蚊虫叮咬、对飞机中间座椅不满这类的情绪,只需要处理这些微小层面的事情,你注意到你被“钩”住了,然后练习不要将这种情绪“升级”。

Bill Moyers:你被“钩”住。

Pema Chodron:是的,我被“钩”住了。对我来说,“钩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质。

Bill Moyers:那是什么意思呢?

Pema Chodron:意思是,不仅自己的内在有某种反应被激起,而且我很难松开它。气愤就是其中之一,偏见也是,批判性思维也是,你就是不想松开,它好像有一种诱人的东西,你懂的,那种想要挑毛病的心态,而且你也会把这种心态用在自己身上,挑出一些很可笑的毛病,这就是我说的“钩绊”(hook,英文原意为鱼钩)。你想想鱼钩的形状,鱼钩上有美味的食物,你知道一旦上钩结果将非常可怕,但你无法抵抗,这是一种“瘾”,而你最大的一种瘾就是升级(加剧)你自己愤怒、充满敌对的心。

Bill Moyers:所以你加剧自己的愤怒。

Pema Chodron:是的。我的老师吉噶康楚仁波切说,这叫做火上浇油。你心里想的是灭火,而实际却往火上浇油。

Bill Moyers:我喜欢你说的“钩绊”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譬喻和形容。

Pema Chodron:这个词在藏语里是“shenpa”(意为执着),关于这个词我学到的非常多,我从我的老师吉噶康楚仁波切那里学到这个词,真的是太棒了,他说,“shenpa”并不是内心自言自语的那些台词,而是台词底下的情绪,是那种像充电般的冲力,那个才是“shenpa”,那种被“钩住”的特性,你很难“松开”的感觉。

-----摘自电视访谈《信念与理性:比尔·莫耶斯对话佩玛·丘卓》
Pema Chodron:美国著名藏传佛教比丘尼,秋阳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为创巴仁波切所创立之“香巴拉传承”的主要教授上师。著有《当生命陷落时》等书。

Bill Moyers:美国著名电视人、公共评论员,前白宫新闻秘书(1965-1967),著有《美国心灵》一书,书中作者对41位美国知名人士进行访谈。


念观世音菩萨灵验是什么道理?——梦参老和尚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一)

念观世音菩萨灵验是什么道理?——梦参老和尚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一) 

梦参老和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是表达圆通,一般说二十五圆通,这是观世音菩萨到最后的了。观世音菩萨他怎么证得圆通的,他也向佛说我如何证得圆通的。我忆念,就是我想我过去的时候,经过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沙劫的时间很长,而且是恒河沙劫都没有数了,每位菩萨都是经过很长很长的,都如是,观音菩萨也如是。忆念就是回忆一下子,我回忆我怎么入道的就是忆念。我在往昔的时候,无数劫以前,我那时候遇见佛,这个佛的名字(圣号)也叫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发心的时候遇见古佛,在发心的那个佛前,那个佛叫观世音佛,我在彼佛前发的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闻法,闻了法去思惟,依法而修,这样得到三摩地,得到成道的。

因为佛佛都是来度众生出现于世的,每佛都如是的,不论往昔、现在、未来,佛佛道同。佛问圆通的时候,轮到观世音菩萨向佛表白我怎么证得圆通的。我回忆想我过去的时候,这个过去时间很长了,无数恒河沙劫,那时候遇见佛出世,我去亲近佛,这尊佛的德号就叫观世音。我从观世音佛前发了菩提心,佛就教授我如何修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是听,佛说法去听法,听了法思惟法的道理,依着法说的教授去修行得成道了,入了三摩地了。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说的。从耳根闻见法,了达了不生不灭的佛性,这个佛性是本有的知见,凡夫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时我听(闻)到佛的开示之后,悟得了我本有的佛性,依性而起修,依修而能成道。

我们经常讲闻法,就是求明白,明白什么?明白我们自己每人都具足有佛性,人人都具足。等你开悟明白了,而后依闻而起修,依修而能证道,所成的道就是佛的知见,成佛知见。这个佛知见是我们原来本具足的。悟就是开悟,开悟就是了达,了达我们的因地本具足的佛性。但是因起无明而起心动念造了业了,完了就要修了。遇到佛,闻了法,就是缘。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这叫正因,本具足的,正因;等到闻法开悟了,就叫了因;从闻思修,这叫缘因。因修而证就入佛知见,成了佛道了。

观世音菩萨说我在过去遇见观世音古佛,我那时候发菩提心的。我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遇见观世音古佛我才成就道业的。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我们讲觉悟的时候经常这样讲,依教义上讲有本觉、有始觉、有究竟觉,说明这三觉圆明的。本觉,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跟佛无二无别,这是本有的佛性。说明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迷了;咱们讲起信论常讲的一念不觉就是无明,生了三细相,因此愈迷愈深。悟亦如是。因为本觉本具足,迷了;迷了,现在又发心、又闻法,又开始觉悟了,觉悟了又修,修完了又究竟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是起信论上讲的。发菩提心就开始觉悟,觉悟了又发心修行,修行而又能成道。假使没有发菩提心,你所做的事业、所修的道业都是魔业。忘失菩提心,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忘失了,凡你所修的不是正业,都是魔业。因此发菩提心是第一位。在华严经上讲你忘失菩提心了,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全是魔业。华严经引的故事,过去有菩萨在往昔遇见佛他发过菩提心,在以后他历世修行的时候,他把他以前发的菩提心忘失了,不记得了,那么他所修的世出世间法都是魔业。

世间一切善法,何以称为魔业呢?咱们讲五十种阴魔的当中,那个里头说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虽然证得缘觉、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没有发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全属魔业。这是华严经这样讲的,不发菩提心所修的业不能成佛。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在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跟大家讲了很久的,起信论上讲菩提心具足三心,得发三心。一个直心,直心是正念真如,就是直接正念自己法性,既不着有,亦不着空。菩提心就是智慧,发了菩提心,你就有了如如智慧来契合你的如如的理,这个是直心正念真如。第二种菩提心的含义是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才叫深心,就是菩萨行自利利他一切法门。第三种叫大悲心,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念众生苦,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行菩萨道。在这种当中众生有两种生死,一个是分段生死,一个是变易生死。菩萨行菩萨道,劝众生先了分段生死,完了再了变易生死,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用,用在度众生,使众生了生死。因此要想成佛,究竟成就道业,必须得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得十方诸佛护念,加持你,这是华严经这样讲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 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心必须得行道,发了菩提心,修证菩提道。闻是听到,闻了法之后,你必须要修道;闻了法要依教而奉行,依法修行。在这个法会当中,如何修行才能契入?佛在前头的二十五圆通都是选契入的,门门都可契入;发了菩提心就能证了菩提果,以哪一门最圆通。但是这个大家得这样理解,因为咱们是讲楞严经,是指娑婆世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是这样子的,只是做娑婆世界说,其他的世界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在这个世界说楞严经,说此方,这个一定要记住。经上有很多的地方,我们生在娑婆世界,只是说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最圆通的是耳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特别注意此方。二十五圆通只有耳根圆通,这是此方选择的,从闻法明白道理了而去行。你若不闻,如何去行?必须先闻法。而且在此段的经文,解六结,越三空,从浅至深,要销灭五蕴,要修证了义。但是最初从闻开始,闻是什么闻?从耳根开始,从闻法这为最殊胜。只是此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为你修行最方便最捷径闻法开悟。

闻中不是肉耳之中,经文上讲闻中,闻中不是你肉耳,是说你下手起修的地方。耳根是你下手最好的一个门径,进了门就入室了,就是以闻性来照你的理境。从本觉的妙理,由你开始始觉的闻性,以闻性产生的智慧,以闻性的智照理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但是这个闻如何理解?我们这个肉耳,这个耳朵是色尘,浮尘的色法,耳根是色法;耳识来分辨,耳识随你闻到所听的声音来分辨。耳、耳识、耳根都不是入道的。若离开耳根、离开耳识,又从哪入道呢?闻中这两个字,不是肉耳之中;那若离开肉耳的浮尘色法,又从哪去闻呢?这要靠修了,修就是你的观,你如何观。此段经文闻中所拣的见,咱们前头十番显见那个见,闻中,就你耳根听闻的时候,你怎么样去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入流亡所。古观世音佛教授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就从古佛教他从闻中开始,闻是闻慧。思跟修,你闻了才去思,思了而去进修,这样入三摩地。入流亡所,入流是对流言,耳根闻到声音来照你的性体。入流亡所,先从耳根入手,从闻思修,不假耳根闻法你如何去思。但是你以耳根接触外边的声尘,耳根跟声尘的接触,这叫入流。以观的智慧,这个耳门是所入,所入的声音,这是缘起。流入的因缘,你的耳根了达这个闻性,了达这个耳根的闻性。

这个意思就是你闻到一个声音你要思惟,入流就是思慧,思而后有种观,观照那个智,从闻思修思那个观照智慧,不是识心的分别。同时你要起个问号,能闻的是什么?所闻的又是什么?入流亡所,那个音声进来时候,声音是声尘,你这耳根的闻根对到外边的声尘,你加一个思惟,加一个问号,能闻的是谁?所闻的又是谁?谁的意思就是代表意思,能闻入于耳闻,能闻的是尘,所闻的是根,根跟尘产生中间一个识,就是辨别的,这叫入流。亡所,有的声音就是动的声音,声从何来?声的所来,就是能来的声音,这是尘。所闻的也是尘。声尘是假的,要离开声尘。入流,就是声尘入到你耳根。声尘入到耳根,能闻的根跟所入的尘全是虚妄的。

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这几句话大家可能没办法懂得了。永嘉禅师解释这几句话,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这要参的,咱们来给它解释。

入流亡所,你这个闻性(能闻的闻)它属于断灭,不是常的。返闻,你回光返照这一切闻都是动尘。动,你静下来、静下来,闻的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在你闻见声音的时候,你观想的声尘,声音的生起,声音的灭;有声说了,生起了;声灭了呢?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入是声,你返闻声不存在。当声音动的时候,属于动尘,这是动;声音没有了,是静。单是个动静可以失掉,你闻失掉没有?好比你耳朵听到声音了,声音没有了,声音停止了,但是能闻的性失掉没有?声音没有了,闻性还存在。在文字上你就不能相通,这是闻性不灭。声出于闻,闻有生灭,你能闻的性不生灭。声音的生起,声音的声灭,你的闻性是有、是无?闻性非有非无。就像说我们的心,心生起了,有念头;心没念头了,你心还在,心不随它念头生灭。闻也如是,有声音你听见有声音,声音停歇了(外边尘)声灭了,没得声音了,这叫声音的生起声灭;跟你的耳闻能闻的闻没关系,闻不随着声起声灭。这就是入流。

入流就是你修圆通观的时候,亡所是外边那一切的声尘,有了声音你闻到了,声音停歇了,没有了,闻不到了。能闻的在什么地方?不是耳朵,这就是心。咱们说万法唯心,怎么样去理解心?比如流就是心,流非亡、非不亡。你心不随着声音转,有声音你就听得到,没声音你就听不到,但是你心不动,心是不动的,你先把它定下来。入流,外边的声尘跟你的觉(闻到的闻这是觉性)合了,声音跟你的闻性合了,这叫觉。声音没有了,你觉性失掉了吗?不会吧!这边来个声音,咱们听到了;这个声音没有了,声音断了,尘断了,尘没有了,你这个闻还在;再来,你又闻到了。这边打鼓你听见了,那边打钟你也听到了,人家跟你说话你也听到了,你是圆融无碍的。声不随着鼓声而灭,也不随着钟声而声起,无量声音的声,这叫背尘合觉。

因此声尘并不是因为声尘有你耳根存在,因为声尘没有你耳根不存在了,你那个耳根的根性永远如是,不随尘转,这是入流亡所的意思。有动尘,一切的动尘它的一切动,一会儿它就不动静下来了,那你的闻性不灭的;它有就闻,没有你这闻性就静下来了。有声掺在那个闻中,它的声音是自生自灭,跟你闻性无关,这样你就懂了。

能所两个都属于尘,有声音、没声音属于尘,但是你能闻见的这个尘性,闻见尘的这个性它是寂静的。不论动相、静相,动相你闻性不生,静相你闻性也不灭,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在文字上你还不容易理解得到,你想这个问题就好了。声音来了就闻,声音过了就不闻了,你能闻的这个体性不随有声无声转,就是这个含义。这就是你遍入一切法,一切法都如是,你的体性不随动静二相而转。动,体性就闻到,或者你的性感觉着动;不动,静下来,你的体性也就不随那个动静相而转。这个应当懂。

入流,就是合觉的意思。亡所,就是六尘跟它相应了、不相应了,就是声尘销亡了,你那个定功的力量不随着尘转,就是离尘的功夫。当你有定功的时候,声尘来,不动!这叫亡所。入流亡所,当你合到觉,你这个心合觉亡所,一切尘跟你不相干了,叫背尘合觉,就是一切尘境你觉性自然静,不随尘转。这是妙奢摩他路,巧妙的修行方法,这是入流。亡所,就是一切的尘,色声香味触一切尘境,你跟它不相应了,销灭了;你若跟它相应,没有定力。就是你定功得力了,离开尘的功夫了,声尘不亡而自亡,这叫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解结的亡所,一切动结皆亡。但是这是静境。不住静境,再向前进修,既寂之境全是尘,静是静尘,动是动尘,与你心了不相干。动静二尘皆能不动,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的尘相,静的尘相,它们都不可得,了不可得。那你到这个功夫了,就是动境跟静境全解脱了,这一解脱了破色阴。

前文讲觉所觉空是说你所证的境界,你声闻皆尽了,根跟尘全脱了,觉所觉空就是根尘脱落,能觉所觉都空了。能觉的是智,所觉的是境,心亡境寂两俱空寂了,就是没有一切对待法。在圆觉经上讲幻尘,就是前面境界相灭了,幻尘息静了,静下来了,那你的幻心也寂静下来了;幻心灭了,幻智不生;幻智也灭了,一灭一切灭,非幻不灭,一切皆是幻境,这叫圆满镜智。

空,觉空,觉悟到空,空觉圆满,空所空灭,空结就是一切都灭,空即觉所觉空之空。空,我们感觉着空,感觉着空不是真空,感觉所觉这个空是假的、相对的,相对有而说的。咱们一般认为空,空还是结,也要把它解除,空所空亡,二俱不在。在你空性没有圆满的时候,空理没有究竟的时候,你认为空是空,这个是理上的法爱。咱们二乘人除了人空,他没有达到法空,他还有法爱。必须得人空法空,圆满的空性叫空所空灭,解释空所空灭的。能知空的智慧的境界灭,再把能灭的灭也把它灭掉,这叫生灭既灭,把生灭的灭掉,寂灭现前,这才能灭结使。你若能感觉的灭,灭什么?灭有相,空就生了。空灭灭生,就是六尘结使这一切生灭法都解除掉,这叫解六结,越三空,六根门头都清净了,得越三空才达到寂灭。寂灭现前就是不动的意思,不生不灭的意思。

观音菩萨在古观音佛所所授给他的法,就是解结修证。前头解当解开的解,后头结是所结的疙瘩所结的什么都解开了,一切惑业都解开了,无二无别。这样的时候寂灭现前,才入楞严三昧。什么地位?咱们讲华严经初住,十信满心。这个不是究竟的,这是初步的,就是分段的。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因此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段文非常生涩,可能一时还不能理解。你离开文字不要看经文,你去想解六结,越三空。一个是我们的烦恼,烦恼的粗烦恼,粗烦恼就是人家碰到我们了,我们心里不高兴了,或者心里无缘无故起的烦恼,这属你身心当中的粗烦恼,粗惑不是细惑,这全是世间相;等你世间相灭了,世间相降伏了,不能说灭掉,细惑才能生起。咱们现在都是粗惑,细惑咱们还见不到,因为粗惑就障住了,见思烦恼,见惑或者心里想出一些,乃至对待境界相所起的,这都叫粗;把粗灭除掉,细惑才现前,这到你思上了。咱们现在是闻思修三慧,咱们现在闻慧刚刚生起,思慧修慧还没有,不能断惑。惑的意思就是障碍你的智慧,讲迷惑、迷惑,你没有智慧才迷惑,你有了智慧就不迷惑了。我们现在执着我很严重,法咱们还谈不到,咱们见惑非常重。上来所讲的都是菩萨断思惑、断烦恼惑、断无明惑。好,今天讲到这里吧!时间到了。【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楞严经(四九)(梦参老法师普寿寺农历2009/9/7)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以下都解释观世音菩萨的。观世音菩萨在修道的时候,证得圆满的本觉的本体,证得圆通了。这个圆通包括菩萨的因力修行,修行所得的根本的体,从这个体而起的利他的妙用,就是自利利他二殊胜。因为证得这个体了,这个本体与十方诸佛本觉的妙心合为一体了,同一慈力,下济众生。体必俱用,用就是含摄利一切众生的妙用。获二殊胜是自利利他,这两种都殊胜。就是从得果,从果上而起的妙用,在果上跟十方诸佛妙觉的明心合为一体,与一切诸佛同一慈力,慈愍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祈佛化度,得这两种的功能。这两种功能从何而来的,观世音菩萨自说,这以下这一段经文专讲三十二应,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妙用无方,这些都从大慈大悲而产生的。再说根本二十五圆通的时候,独显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证得耳根圆通了而产生这些妙用,上与十方一切诸佛同一教化众生的慈力,下与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作者:净界法师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候,想要去主宰它,这就失去了真如的这个摩尼宝珠了。诸位,我们对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必须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所以思考的改变,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你断恶修善这个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断恶修善,显不出佛教的殊胜。现在关键就是说:当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来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导我的一切,让我今生活得快乐,可以!你会用你的第六意识的智慧,让你所有的善业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对不起,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我们讲过,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启动轮回的业力,你只有放弃了主导权,真如才会出现。
在《涅槃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时候,有一个打扮很庄严的女众来敲门,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功德天”。他说:“你能够给我什么呢”?“我可以给你种种的人生的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让你今生活得非常殊胜快乐”。“唉呀”, 这个富贵人家说:“那我非常欢迎你”,把她请家里面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又有一个女的来敲门,就长得极度的丑陋,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个黑暗”,他说:“你能干什么呢”?她说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乐通通破坏掉,我要给你种种的烦恼跟业障。”富贵人家说:“那我不欢迎你”。
黑暗说:“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乐,你就必须吸收痛苦。”那么这富贵人家就拒绝了,就把她们姐妹都赶出去了。她们姐妹就到另外一个贫穷人家,这个贫穷人家呢,两个都收了。佛陀说这个富贵人家,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他成功的拒绝人生的快乐,所以他才能够拒绝人生的痛苦。那么这个贫穷人家是谁呢,就是生死凡夫。
诸位,当你要去追求快乐的时候,你要永远记得:你一定会付出代价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偿失。轮回的快乐,给你的快乐太少,但是它对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实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轮回呢?因为我们老是记得好的那一块,我们老是记得生命给我们好的这一块,我们对它的爱取,永远停在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我们曾经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后就不断的攀缘它。所以我们很少人会看到生命的本质,你看看佛陀怎么解释轮回,他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实你说刀锋上的蜂蜜,我们能够有多大的快乐呢?但是你舌头被割伤了,这个痛苦是长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们放弃对轮回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轮回,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来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条件,一定要把对人生的主宰先放弃。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满了业力,你的人生充满了业力,从你心中创造的佛号,也充满了业力,这个佛号不是往净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为什么富贵求道难,因为你福报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这个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积了这么多的善业,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义工,厕所没人扫我去扫,饭没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该享受的时候了。所以越是富贵的时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绑住你的生死业力低一点,你现在就要慢慢放弃对人生的主宰。这个第七意识是很可怕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第八识不可怕。
诸位我们要现在我们要知道,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不要怕第八识。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只要没有第七意识来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轮回的力量。第八识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识两个连在一起。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第八识,有什么用呢?它是这个分散的业力嘛!但诸位,你千万不要让第八识跟自我结合在一起,第八识这种分散的片段业力,当它被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种自我意识串起来的时候,那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改变第八识,因为你现在已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去把无始劫所造的业忏干净,不可能。但是现在你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我,不能让这种片段的业力,把它串成一种轮回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关键。那么要阻止第七意识的活动,就必须放弃主宰。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识的业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
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放弃对今生的主宰,这个时候你生死的业力就全盘的停下来,全部的停下来,这个轮回的机器就慢慢慢慢停下来。我们过去的忏悔业障,只会让轮回的力量部分的消灭,但是你修无我观,使整个轮回的机器整个停下来。所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对你生命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摩尼宝珠——真如。

了幻法师:如何当好妻子

了幻法师:如何当好妻子

作者:了幻法师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由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庭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但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
佛陀心平气和的说道: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女人的三种缺陷是:
一、 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 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 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女人的十种业障是:
一、 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 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 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 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 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 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 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 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 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于男人;
十、 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1)为妻五道: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2)奉行五善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五善就是: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第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第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男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不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3)戒除三恶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戒除三恶的内容是:
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骂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丈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真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索达吉堪布开示: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自私

索达吉堪布开示: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自私 



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自私

发明机器,本想有更多休息时间,结果人越来越累;
发明手机,本想交流越来越多,结果人越来越孤单;
发明网络,本想让人更有智慧,结果智慧日益迟钝。
人们猜到了开始,却猜不到结果,这是因为忽略了什么?

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自私。有些女孩特别爱哭,但有多少眼泪是为悲悯他人而流的?是为非洲儿童的饥饿哭泣吗?是为遭受飓风的灾民难过吗?恐怕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眼泪都是为了“我”。某人对“我”态度不好、对“我”不公平……“我”字当前,很难不痛苦。

因此,佛教极其珍视无私的慈悲心。这种心,不管是西方人、东方人、非洲人都需要。世间上的绝大多数理念,往往只能盛极一时,但有一种理念,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它就是慈悲。

慈悲是人类最珍贵的宝物。没有慈悲心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是大家想要远离的。有慈悲心的人,且不说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的压力也会减轻。比如,当你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时,如果忙于帮助别人,自然会忘记烦恼和痛苦。

还有一种减轻压力的方法,是具有无我空性的智慧。

佛教讲“万法皆空”,现代物理学将量子力学与空性对比后,也证明了2500多年前佛陀宣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所推断的物质的终极属性,与佛教讲的空性完全相同。事实上,物理学家只抉择了空性的一部分理论,并非全部。但对于只接受科学的人来说,这种对比,或许可以帮你们找到一个了解佛法的入口。

若真懂得空性之理,对减轻压力有很大帮助。地位也好、名声也好、财产也好……当我们用智慧观察、抉择后,会发现全是假象,包括“我”也并非真实,万发就像虚空一样,有了这种心态,一切痛苦自然会消失。

所以,现在西方,包括日本,很多人喜欢修行佛法来减轻压力。他们的修行有两种:一是学习空性法门,通过理论认识到万法不真实,如《黑客帝国》里的虚幻世界。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禅修,让心安住。一切痛苦从心上解决,这个方法特别管用。

很多人常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这时,依靠禅修就可以调节。

平常,我们每天早晚可以抽出点时间打坐,或者,一年中抽出几天参加禅修。不少高校都有禅学社,禅修对修心养性有很明显的效果。若能懂得调整心态,不仅自己身心安乐,也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温暖。

下面给大家讲两种禅修方法:
一是有缘的禅修,即观佛像的方法。
在面前摆上释迦牟尼佛的画像或塑像,身体端坐,两手结成释迦牟尼佛的手印,或者结定印,专注凝视佛的身相。凝视一会儿后,闭目观想佛像。当印象模糊或心散乱时,睁开眼睛继续看,再闭眼观修……如是三四天后,原来烦躁的心态,就会慢慢改变。

二是无缘的禅修。
当你感到痛苦时,当下观察它的本体,寻找这颗痛苦的心在哪里---在身外还是身内?如果在身内,又在那个部位……最后,心也找不到,痛苦也找不到,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经常这样修,到一定时候心态就能恢复。调心对现代人来讲非常重要。心态摆好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压力,都不会痛苦、崩溃、受折磨。

节选自 第四章 减轻压力的智慧
---本章为索达吉堪布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演讲 2012.11.02


临终的五趣相

临终的五趣相

众所周知:“六道轮回”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罗道、 畜生道、 饿鬼道、 地狱道;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于“六道”中加入“仙趣”,而有“七趣”之分类外,亦有《大藏经》将“六道”中之“阿修罗道”去掉,而有“五趣”之分类。
至于何者为“临命终之五趣相”?
依《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开示:若人命终当堕地狱有十五相;当生饿鬼有八种相;当生畜生有五种相;当生人、天各有十相。兹综合该经所示,分述之如下:
(一) 何等名为当生地狱十五种相?
即(1)于自夫妻男女眷属恶眼瞻视;(2)举其两手扪摹虚空;(3)善知识教不相随顺;(4)悲号啼泣呜咽流泪;(5)大小便利不觉不知;(6)闭目不开;(7)常覆头面;(8)侧卧饮啖;(9)身口臭秽;(10)脚膝战掉;(11)鼻梁欹侧;(12)左眼[目*闰]动;(13)两目变赤;(14)仆面而卧;(15)蜷身左胁着地而卧。
(二) 临命终时有八种相,当知必堕焰摩罗界饿鬼趣中。云何为八?
即(1)好舐其唇;(2)身热如火;(3)常患饥渴好说饮食;(4)张口不合;(5)两目干枯如雕孔雀;(6)无有小便大便遗漏;(7)右膝先冷;(8)右手常拳。
(三) 临命终时有五相现,是人决定堕畜生趣。云何为五?
即(1)爱染妻子贪视不舍;(2)蜷手足指;(3)遍体流汗;(4)出粗涩声;(5)口中咀沫。
(四) 临命终时有十相现,是人决定生人趣中。云何为十?
即(1)临终生于善念,谓生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2)身无痛苦;(3)少能似语一心忆念所生生父母;(4)于妻子男女作怜愍心,如常瞻视无爱无恚,耳欲闻于兄弟姊妹亲识姓名;(5)于善于恶心不错乱;(6)其心正直无有谄诳;(7)知于父母亲友眷属善护念我;(8)见所营理心生赞叹;(9)遗嘱家事藏举财宝示之令出;(10)起净信心请佛法僧对面归敬,言南谟佛陀、南谟达摩、南谟僧伽,我今归依,若无佛世归五通仙。
(五)临命终时有十种相,定得生天。云何为十?
即(1)起怜愍心;(2)发起善心;(3)起欢喜心;(4)正念现前;(5)无诸臭秽;(6)鼻无欹侧;(7)心无恚怒;(8)于家财宝、妻子眷属心无爱恋;(9)眼色清净;(10)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我。
由此观之,吾人临命终时,若无法超出三界五趣(若加阿修罗道即是“六道”),将出现如上述“种种相”而堕落“五趣轮回”,是故若要超出三界五趣,势必要“学佛修行”。然而学佛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证得“佛果”,而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尤其是“命浊”,只短短数十年之寿命,是无法一生成就“即身成佛”的。如果不修行“念佛法门”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临命终时,不知轮回那一道。 纵使是“三善道”,也因为有隔阴之迷而忘了继续修行;如果不幸堕入“三恶道”,更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者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时间而言,须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就阶位而言,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次第,又须冒着“隔阴之迷”之险,诚属不易。难怪古今中外之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循循善诱我们要选择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念佛法门”,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有把握不退转菩提心,直到成就“佛果”。所谓“六欲天上现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实堪悲;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千经万论不须标,共指西方路一条;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干坤”。愿与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