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念观世音菩萨灵验是什么道理?——梦参老和尚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一)

念观世音菩萨灵验是什么道理?——梦参老和尚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一) 

梦参老和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是表达圆通,一般说二十五圆通,这是观世音菩萨到最后的了。观世音菩萨他怎么证得圆通的,他也向佛说我如何证得圆通的。我忆念,就是我想我过去的时候,经过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沙劫的时间很长,而且是恒河沙劫都没有数了,每位菩萨都是经过很长很长的,都如是,观音菩萨也如是。忆念就是回忆一下子,我回忆我怎么入道的就是忆念。我在往昔的时候,无数劫以前,我那时候遇见佛,这个佛的名字(圣号)也叫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发心的时候遇见古佛,在发心的那个佛前,那个佛叫观世音佛,我在彼佛前发的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闻法,闻了法去思惟,依法而修,这样得到三摩地,得到成道的。

因为佛佛都是来度众生出现于世的,每佛都如是的,不论往昔、现在、未来,佛佛道同。佛问圆通的时候,轮到观世音菩萨向佛表白我怎么证得圆通的。我回忆想我过去的时候,这个过去时间很长了,无数恒河沙劫,那时候遇见佛出世,我去亲近佛,这尊佛的德号就叫观世音。我从观世音佛前发了菩提心,佛就教授我如何修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是听,佛说法去听法,听了法思惟法的道理,依着法说的教授去修行得成道了,入了三摩地了。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说的。从耳根闻见法,了达了不生不灭的佛性,这个佛性是本有的知见,凡夫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那时我听(闻)到佛的开示之后,悟得了我本有的佛性,依性而起修,依修而能成道。

我们经常讲闻法,就是求明白,明白什么?明白我们自己每人都具足有佛性,人人都具足。等你开悟明白了,而后依闻而起修,依修而能证道,所成的道就是佛的知见,成佛知见。这个佛知见是我们原来本具足的。悟就是开悟,开悟就是了达,了达我们的因地本具足的佛性。但是因起无明而起心动念造了业了,完了就要修了。遇到佛,闻了法,就是缘。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这叫正因,本具足的,正因;等到闻法开悟了,就叫了因;从闻思修,这叫缘因。因修而证就入佛知见,成了佛道了。

观世音菩萨说我在过去遇见观世音古佛,我那时候发菩提心的。我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遇见观世音古佛我才成就道业的。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我们讲觉悟的时候经常这样讲,依教义上讲有本觉、有始觉、有究竟觉,说明这三觉圆明的。本觉,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跟佛无二无别,这是本有的佛性。说明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迷了;咱们讲起信论常讲的一念不觉就是无明,生了三细相,因此愈迷愈深。悟亦如是。因为本觉本具足,迷了;迷了,现在又发心、又闻法,又开始觉悟了,觉悟了又修,修完了又究竟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是起信论上讲的。发菩提心就开始觉悟,觉悟了又发心修行,修行而又能成道。假使没有发菩提心,你所做的事业、所修的道业都是魔业。忘失菩提心,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忘失了,凡你所修的不是正业,都是魔业。因此发菩提心是第一位。在华严经上讲你忘失菩提心了,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全是魔业。华严经引的故事,过去有菩萨在往昔遇见佛他发过菩提心,在以后他历世修行的时候,他把他以前发的菩提心忘失了,不记得了,那么他所修的世出世间法都是魔业。

世间一切善法,何以称为魔业呢?咱们讲五十种阴魔的当中,那个里头说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虽然证得缘觉、证得阿罗汉果位,但是没有发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全属魔业。这是华严经这样讲的,不发菩提心所修的业不能成佛。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在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跟大家讲了很久的,起信论上讲菩提心具足三心,得发三心。一个直心,直心是正念真如,就是直接正念自己法性,既不着有,亦不着空。菩提心就是智慧,发了菩提心,你就有了如如智慧来契合你的如如的理,这个是直心正念真如。第二种菩提心的含义是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才叫深心,就是菩萨行自利利他一切法门。第三种叫大悲心,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念众生苦,要拔除一切众生痛苦,行菩萨道。在这种当中众生有两种生死,一个是分段生死,一个是变易生死。菩萨行菩萨道,劝众生先了分段生死,完了再了变易生死,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用,用在度众生,使众生了生死。因此要想成佛,究竟成就道业,必须得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得十方诸佛护念,加持你,这是华严经这样讲的。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 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发心必须得行道,发了菩提心,修证菩提道。闻是听到,闻了法之后,你必须要修道;闻了法要依教而奉行,依法修行。在这个法会当中,如何修行才能契入?佛在前头的二十五圆通都是选契入的,门门都可契入;发了菩提心就能证了菩提果,以哪一门最圆通。但是这个大家得这样理解,因为咱们是讲楞严经,是指娑婆世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是这样子的,只是做娑婆世界说,其他的世界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在这个世界说楞严经,说此方,这个一定要记住。经上有很多的地方,我们生在娑婆世界,只是说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最圆通的是耳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特别注意此方。二十五圆通只有耳根圆通,这是此方选择的,从闻法明白道理了而去行。你若不闻,如何去行?必须先闻法。而且在此段的经文,解六结,越三空,从浅至深,要销灭五蕴,要修证了义。但是最初从闻开始,闻是什么闻?从耳根开始,从闻法这为最殊胜。只是此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为你修行最方便最捷径闻法开悟。

闻中不是肉耳之中,经文上讲闻中,闻中不是你肉耳,是说你下手起修的地方。耳根是你下手最好的一个门径,进了门就入室了,就是以闻性来照你的理境。从本觉的妙理,由你开始始觉的闻性,以闻性产生的智慧,以闻性的智照理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但是这个闻如何理解?我们这个肉耳,这个耳朵是色尘,浮尘的色法,耳根是色法;耳识来分辨,耳识随你闻到所听的声音来分辨。耳、耳识、耳根都不是入道的。若离开耳根、离开耳识,又从哪入道呢?闻中这两个字,不是肉耳之中;那若离开肉耳的浮尘色法,又从哪去闻呢?这要靠修了,修就是你的观,你如何观。此段经文闻中所拣的见,咱们前头十番显见那个见,闻中,就你耳根听闻的时候,你怎么样去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入流亡所。古观世音佛教授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观世音菩萨就从古佛教他从闻中开始,闻是闻慧。思跟修,你闻了才去思,思了而去进修,这样入三摩地。入流亡所,入流是对流言,耳根闻到声音来照你的性体。入流亡所,先从耳根入手,从闻思修,不假耳根闻法你如何去思。但是你以耳根接触外边的声尘,耳根跟声尘的接触,这叫入流。以观的智慧,这个耳门是所入,所入的声音,这是缘起。流入的因缘,你的耳根了达这个闻性,了达这个耳根的闻性。

这个意思就是你闻到一个声音你要思惟,入流就是思慧,思而后有种观,观照那个智,从闻思修思那个观照智慧,不是识心的分别。同时你要起个问号,能闻的是什么?所闻的又是什么?入流亡所,那个音声进来时候,声音是声尘,你这耳根的闻根对到外边的声尘,你加一个思惟,加一个问号,能闻的是谁?所闻的又是谁?谁的意思就是代表意思,能闻入于耳闻,能闻的是尘,所闻的是根,根跟尘产生中间一个识,就是辨别的,这叫入流。亡所,有的声音就是动的声音,声从何来?声的所来,就是能来的声音,这是尘。所闻的也是尘。声尘是假的,要离开声尘。入流,就是声尘入到你耳根。声尘入到耳根,能闻的根跟所入的尘全是虚妄的。

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这几句话大家可能没办法懂得了。永嘉禅师解释这几句话,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亡所则入流而亡,入流则亡所而入,凡修禅功者,贵在入流耳。这要参的,咱们来给它解释。

入流亡所,你这个闻性(能闻的闻)它属于断灭,不是常的。返闻,你回光返照这一切闻都是动尘。动,你静下来、静下来,闻的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在你闻见声音的时候,你观想的声尘,声音的生起,声音的灭;有声说了,生起了;声灭了呢?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入是声,你返闻声不存在。当声音动的时候,属于动尘,这是动;声音没有了,是静。单是个动静可以失掉,你闻失掉没有?好比你耳朵听到声音了,声音没有了,声音停止了,但是能闻的性失掉没有?声音没有了,闻性还存在。在文字上你就不能相通,这是闻性不灭。声出于闻,闻有生灭,你能闻的性不生灭。声音的生起,声音的声灭,你的闻性是有、是无?闻性非有非无。就像说我们的心,心生起了,有念头;心没念头了,你心还在,心不随它念头生灭。闻也如是,有声音你听见有声音,声音停歇了(外边尘)声灭了,没得声音了,这叫声音的生起声灭;跟你的耳闻能闻的闻没关系,闻不随着声起声灭。这就是入流。

入流就是你修圆通观的时候,亡所是外边那一切的声尘,有了声音你闻到了,声音停歇了,没有了,闻不到了。能闻的在什么地方?不是耳朵,这就是心。咱们说万法唯心,怎么样去理解心?比如流就是心,流非亡、非不亡。你心不随着声音转,有声音你就听得到,没声音你就听不到,但是你心不动,心是不动的,你先把它定下来。入流,外边的声尘跟你的觉(闻到的闻这是觉性)合了,声音跟你的闻性合了,这叫觉。声音没有了,你觉性失掉了吗?不会吧!这边来个声音,咱们听到了;这个声音没有了,声音断了,尘断了,尘没有了,你这个闻还在;再来,你又闻到了。这边打鼓你听见了,那边打钟你也听到了,人家跟你说话你也听到了,你是圆融无碍的。声不随着鼓声而灭,也不随着钟声而声起,无量声音的声,这叫背尘合觉。

因此声尘并不是因为声尘有你耳根存在,因为声尘没有你耳根不存在了,你那个耳根的根性永远如是,不随尘转,这是入流亡所的意思。有动尘,一切的动尘它的一切动,一会儿它就不动静下来了,那你的闻性不灭的;它有就闻,没有你这闻性就静下来了。有声掺在那个闻中,它的声音是自生自灭,跟你闻性无关,这样你就懂了。

能所两个都属于尘,有声音、没声音属于尘,但是你能闻见的这个尘性,闻见尘的这个性它是寂静的。不论动相、静相,动相你闻性不生,静相你闻性也不灭,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在文字上你还不容易理解得到,你想这个问题就好了。声音来了就闻,声音过了就不闻了,你能闻的这个体性不随有声无声转,就是这个含义。这就是你遍入一切法,一切法都如是,你的体性不随动静二相而转。动,体性就闻到,或者你的性感觉着动;不动,静下来,你的体性也就不随那个动静相而转。这个应当懂。

入流,就是合觉的意思。亡所,就是六尘跟它相应了、不相应了,就是声尘销亡了,你那个定功的力量不随着尘转,就是离尘的功夫。当你有定功的时候,声尘来,不动!这叫亡所。入流亡所,当你合到觉,你这个心合觉亡所,一切尘跟你不相干了,叫背尘合觉,就是一切尘境你觉性自然静,不随尘转。这是妙奢摩他路,巧妙的修行方法,这是入流。亡所,就是一切的尘,色声香味触一切尘境,你跟它不相应了,销灭了;你若跟它相应,没有定力。就是你定功得力了,离开尘的功夫了,声尘不亡而自亡,这叫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解结的亡所,一切动结皆亡。但是这是静境。不住静境,再向前进修,既寂之境全是尘,静是静尘,动是动尘,与你心了不相干。动静二尘皆能不动,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的尘相,静的尘相,它们都不可得,了不可得。那你到这个功夫了,就是动境跟静境全解脱了,这一解脱了破色阴。

前文讲觉所觉空是说你所证的境界,你声闻皆尽了,根跟尘全脱了,觉所觉空就是根尘脱落,能觉所觉都空了。能觉的是智,所觉的是境,心亡境寂两俱空寂了,就是没有一切对待法。在圆觉经上讲幻尘,就是前面境界相灭了,幻尘息静了,静下来了,那你的幻心也寂静下来了;幻心灭了,幻智不生;幻智也灭了,一灭一切灭,非幻不灭,一切皆是幻境,这叫圆满镜智。

空,觉空,觉悟到空,空觉圆满,空所空灭,空结就是一切都灭,空即觉所觉空之空。空,我们感觉着空,感觉着空不是真空,感觉所觉这个空是假的、相对的,相对有而说的。咱们一般认为空,空还是结,也要把它解除,空所空亡,二俱不在。在你空性没有圆满的时候,空理没有究竟的时候,你认为空是空,这个是理上的法爱。咱们二乘人除了人空,他没有达到法空,他还有法爱。必须得人空法空,圆满的空性叫空所空灭,解释空所空灭的。能知空的智慧的境界灭,再把能灭的灭也把它灭掉,这叫生灭既灭,把生灭的灭掉,寂灭现前,这才能灭结使。你若能感觉的灭,灭什么?灭有相,空就生了。空灭灭生,就是六尘结使这一切生灭法都解除掉,这叫解六结,越三空,六根门头都清净了,得越三空才达到寂灭。寂灭现前就是不动的意思,不生不灭的意思。

观音菩萨在古观音佛所所授给他的法,就是解结修证。前头解当解开的解,后头结是所结的疙瘩所结的什么都解开了,一切惑业都解开了,无二无别。这样的时候寂灭现前,才入楞严三昧。什么地位?咱们讲华严经初住,十信满心。这个不是究竟的,这是初步的,就是分段的。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因此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段文非常生涩,可能一时还不能理解。你离开文字不要看经文,你去想解六结,越三空。一个是我们的烦恼,烦恼的粗烦恼,粗烦恼就是人家碰到我们了,我们心里不高兴了,或者心里无缘无故起的烦恼,这属你身心当中的粗烦恼,粗惑不是细惑,这全是世间相;等你世间相灭了,世间相降伏了,不能说灭掉,细惑才能生起。咱们现在都是粗惑,细惑咱们还见不到,因为粗惑就障住了,见思烦恼,见惑或者心里想出一些,乃至对待境界相所起的,这都叫粗;把粗灭除掉,细惑才现前,这到你思上了。咱们现在是闻思修三慧,咱们现在闻慧刚刚生起,思慧修慧还没有,不能断惑。惑的意思就是障碍你的智慧,讲迷惑、迷惑,你没有智慧才迷惑,你有了智慧就不迷惑了。我们现在执着我很严重,法咱们还谈不到,咱们见惑非常重。上来所讲的都是菩萨断思惑、断烦恼惑、断无明惑。好,今天讲到这里吧!时间到了。【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楞严经(四九)(梦参老法师普寿寺农历2009/9/7)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以下都解释观世音菩萨的。观世音菩萨在修道的时候,证得圆满的本觉的本体,证得圆通了。这个圆通包括菩萨的因力修行,修行所得的根本的体,从这个体而起的利他的妙用,就是自利利他二殊胜。因为证得这个体了,这个本体与十方诸佛本觉的妙心合为一体了,同一慈力,下济众生。体必俱用,用就是含摄利一切众生的妙用。获二殊胜是自利利他,这两种都殊胜。就是从得果,从果上而起的妙用,在果上跟十方诸佛妙觉的明心合为一体,与一切诸佛同一慈力,慈愍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祈佛化度,得这两种的功能。这两种功能从何而来的,观世音菩萨自说,这以下这一段经文专讲三十二应,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妙用无方,这些都从大慈大悲而产生的。再说根本二十五圆通的时候,独显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证得耳根圆通了而产生这些妙用,上与十方一切诸佛同一教化众生的慈力,下与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