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心房顫動 四成患者不自知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8,887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一項替逾萬名市民進行普查的研究發現,超重和肥胖是引發房顫的高危因素。但在發現患病的200多人中,逾四成竟不知自己是患病的隱形患者,他們的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5倍。醫生建議市民可在恒常體檢時做心電圖檢查。
記者:嚴敏慧

關注心臟健康團體「心臟健康列車」去年5月至今年7月為1.3萬名市民進行簡易檢查,發現239人患房顫,當中42.2%人從不知自己患病,65.3%人無病徵。團體推算本港逾5萬人患房顫,估計15年後病人增加50%。心房顫動即心房電流出問題,心臟不規律地快速收縮,導致心跳過快。研究顯示男士患病比例較女士高一倍,年齡增加也會令患病風險上升。 

引致中風死亡率兩成

心臟健康列車召集人兼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藝賢表示,房顫引起的中風危險性較高,「心房積聚血塊會好大,如果流向腦部,阻塞會好嚴重」,房顫中風死亡率為兩成,六成人則有不同程度傷殘。
研究首度證實房顫患者多屬肥胖或BMI(體重指標)超標,顯示肥胖是患病高危因素之一。陳表示,從動物測試發現心房越大越易有房顫,而體重與心房大小有關,肥胖引致的其他疾病亦會增加房顫風險。臨床上不少病人中風後才發現有房顫,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尤其重要。
由於房顫可以沒有病徵,令市民難以察覺患病,建議市民在恒常身體檢查加入心電圖檢查,30歲起每3年檢查一次、40歲起每兩年檢查一次,50歲以上每年檢查,若發現有房顫可服用薄血藥減低中風危機。
70歲的馬女士4年半前中風,在廣華醫院檢查發現中風影響腦幹,進行6小時手術後昏迷7日才蘇醒。原來她一直有房顫而不自知,加上高血壓及風濕性心瓣狹窄,中風機會較一般人高。中風後她自理能力受影響,出院後一直治療情況始好轉。她現時常做運動及嚴控飲食,並服用薄血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