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一行禅师:32个正念的练习
公案| 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公案| 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头不语,慧海禅师见有源没有开悟,于是敲着木鱼,意味深长地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都被世间的纷扰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而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个“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沉静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温暖。
聆听自然的教义
聆听自然的教义
相对真理告诉你无须忧虑,也不需要一位老师来告诉你这些。就算有人告诉你:「别忧虑,快乐起来」,你也不会听他的。你甚至会想:「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说要快乐起来?我并不快乐,所以给我闭嘴!我怎样才可以快乐?...别再说了!」如果有人不断对你唠叨,你会感到更大的压力。事实上,你必须聆听大自然不断给予的自然教义──时令、情绪及其他一切,诸如微风、强风、瀑布声、白天转变成黑夜、朝阳与夕阳等,都完整地在教导你有关相对真理的种种。
倘若在这世上有所谓究竟真实或究竟存在的事物,那可能是危险的事物。也许你认为你所经历的就是究竟,但作这种结论必须谨慎小心。事实上,此时此地无一事一物是究竟的。我们生活在一种相对的世界,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世上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因为来者必逝,像海中浪涛。不管你了解与否,无常也是一种「不幸」,因为它是一种苦。无常苦之外,有各种各样的紧张所产生的压力。
紧张是一种苦,却不是真正的苦。紧张往往是由于错误的信念或观念所产生。譬如你认为事物必得这样或那样,这正是使你紧张的原因。如果父母不断告诉孩子们:「别做这、别去那、别说这、别唱那」,孩子们很自然地就会感到紧张,就算没有人在身旁告诫也会如此。而且,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太多不正确的观念──譬如一切事物皆独立存在。
如果你相信一切事物皆独立存在的话,会倾向于想像自己是如此真实,就得循着某种方式做事。倘若事情的发展不如所愿,你就会变得非常紧张而且充满压力。而你的生意、朋友、家庭、伴侣或者任何让你感到有压力的事,都因此使你变得紧张,成为痛苦的根源。为什么?因为你有希望与恐惧──恐惧无法完美却又希望完美。实际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事物是完美的,也没有一样事物是错误的。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是相对的,所以只要尽力就好了。如果尽力而为,从相对而言这已足够。为什么要如此紧张呢?我们干嘛要害怕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创造最终会伤害我们的事物呢?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使自己内心安详和快乐的事。
文/嘉旺竹巴法王
从误解中解放自己
从误解中解放自己
不只是佛教,几乎各形各色的人事都在谈论解放,谈论如何将宗教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非常困难!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事。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从误解中解放出来。我们对宗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邻居以及事业伙伴皆充满了误解,我们生活在误解当中。然而我们做任何事,皆是因为对这事有某种信念。我们的信念有时可能是正确的、善意的、积极的。虽然如此,但从真正佛教教义的观点来看,这都是偏颇的。因为一连串的信念引导我们进入了被关在铁箱般的生活。即使不是铁箱,也是软一点的塑胶箱。不管怎样,现在就连塑胶箱也相当的坚硬。
根据究竟的佛教教义而言,相信佛如实存在是一种误解。释迦牟尼佛曾明白指出,如果有人认为他是佛 ,这表示他对佛缺乏真正的了解。当然,身为佛教徒,我们百分之百相信佛就是佛,这是我们必须具有的积极信念。然而,我们应当了解,佛陀说这种想法并非学佛的正确途径。
如果我们继续讨论这个课题,将踏入非常深奥的哲学领域。而探讨太深入可能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事实上,我们需要亲自去尝试,使自己从对现象的误解所形成的混乱中走出来──如对朋友、自己、思想、概念,对我们的愿景及所产生的种种,这一切全都应从究竟的佛教观点来了解。
了解相对真理
首先,应当了解在佛教教义中何谓「相对真理」?我们时常论及「相对真理」,一切过失、误解、痛苦与压力皆是由于对相对真理缺乏了解。这是所有问题唯一的根源,因此了解相对真理非常重要。
整个宇宙所有的现象皆包括在「相对真理」的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相对真理」,原因是一切皆是相对的。这「相对性」是我们认知当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所不认识却去接受的事实。我们或许不去接受它,不愿了解,一直坚持周遭一切的事物皆是真实而且绝对的。我们想一切成为事实,尤其对于享受,欲望告诉我们任何享受的根源都是实在的。我们渴望这些都是真实的,这种误解正是问题及压力最大的成因。
就连我们看着佛陀时,也认为他是真实的。当然佛陀是真实的,因为他已证悟了,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导师。然而,如果你狭隘的相信这一切而对「相对」缺乏认知,便无法对佛陀的真实性有真诚的信念。在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相对的,这是你必须去深思及发掘它的理由。假若你寻获它,必然会发现相对真理的意义。
当我们用相对真理这字眼时,真理排在相对之后。表示在此有真理,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或究竟的。这是我们应当了解的。我们所说的相对论非常容易了解,无需上学校、学院或大学去研究它,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宣说相对真理。譬如一日之中,我们的生活从早晨到黄昏,又从黄昏到了早晨,这是相对的。当黄昏变成早晨时,早晨也在转变成黄昏,如果它们不是相对的,那么早晨就不会转变成黄昏。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何谓相对真理,无需再多加研究。
文/嘉旺竹巴法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