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正信是真正学佛的开始

正信是真正学佛的开始 



学佛的基础
正信



人 身
难得
佛经上说,今生得人身,上一世最起码是要持五戒的。今生有福报,上一世至少是要修十善业的。我们比较一下,我们做到了多少,想要做到难上加难。可想而知得人身的几率有多少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的机会不去努力修行解脱,遇上难得的正法不去珍惜,这实在很可悲! 

佛 法

难闻

如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缘,接触了佛教而去信佛,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能够接触到真正佛法的人还是很少,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听闻佛法后产生正知正见正信,更谈不上发自菩提心去学佛。多数人去寺院烧香磕头还是只为求自身利益,求佛菩萨保佑平安、保佑某事顺利等。很少有为众生求佛菩萨的。真正的佛弟子会发大愿为众生祈愿。祈愿中也不夹杂与菩萨做交易的思想。就算这样,也只是跟佛陀要求的修行方法接近罢了。 

正 信

难启

信佛是学佛的开始。从不信到信,从信到正信和深信。我们都要经历心灵不同的历练阶段。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可以领悟的境界和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不同。不能满足停留在只是浅信佛学的入门阶段,需要在学佛的路上,发起愿心,广参博学,确立行门,而后勇猛精进。如此,佛的十方世界方能现全身。

超越世俗的理解

超越世俗的理解

最终我们能够将上师视为金刚总持,将僧团视为菩萨、勇父68或空行母69。然而,为了能好好思维这一点,我们需要具备超越世俗层面的理解,从报身的层面来看事物。也许目前这种说法有点唱高调的意味,我们应以看待与上师的关系那样来看待与法友之间的关系。 

无论你是否灵性修行人,和谐的生活都是很重要的,但这对灵修团体特别重要。如果我们之间缺乏和谐的关系,即使对上师十分虔敬,还是会感到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受到恶待。 

对同修法友抱着负面的态度是很严重的染污和烦恼,没有什么比这更恶劣的了。这些负面的感受,对你的灵修有极恶劣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笑容、拥抱、亲吻或握手都是矫揉造作的,表示这不是发自内心,会为我们自己和别人带来很多问题。然而这种事情在佛教界内却很常见,人们彼此拥抱打招呼,可是却在别人背后说他的坏话。可惜的是,佛法修行人经常如此,这是对灵修非常不利的。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欲爱的根源来自于这念心


欲爱的根源来自于这念心 


过去,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精舍时,为所有的天人等四辈说法。当时有一年少比丘,为人顽固愚痴、质直粗野,对法不甚了解。因情欲之想未除,经常想到男女之欲,无 法自制,为此障道因缘而苦恼,不想继续留在世间。一日,比丘独自思惟:‘因为有此男根所以令我勤苦,历经无数劫的生死轮回,三涂六道也是因为色欲而起,如 果将它断除,就可以得到清净,就能契悟正道;如果不将它断除,今生无缘得道。’便决定到檀越家借一把斧头,想要断除男根。

世尊观察到此一因缘,知道这位比丘愚痴无智,真正的道是从这念心做起,心才是根源;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想要断除男根,不仅会害死自己,而且会造业堕落受苦。

于是世尊来到比丘的房里,问道:‘你想要做什么?’比丘看到世尊,放下斧头,恭敬礼拜,说道:‘因为学道已久,这念心却始终为欲念所牵,无法作主,因此自责 所有欲念都是因为男根而起,想用斧头将它断除。’佛对比丘说:‘你实在愚痴不解道理!想要契悟、证道,首先要先断除愚痴。能除去痴心,然后才能制伏这念 心。心,才是一切善恶的根源。欲爱的根源来自于这念心。制伏此心,心定意解方能契入正道。’

佛告诉比丘:‘十二因缘中以愚痴为根本,痴是所 有罪恶的源头。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要先断除痴,然后才能够得定。’听完世尊的开示,比丘惭愧地自责道:‘我实在太愚痴了,长久以来迷惑不解,不知道经典 中所说的道理,今天听闻世尊的开示,始知心是一切的根本,这个道理实在是太微妙了!’比丘思惟此理,专注数息观法系心于定,遂不再随情欲所动,诸欲皆息, 渐得入定,最终成道证果。

修禅入定者,真是邪恶之人吗?

修禅入定者,真是邪恶之人吗?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带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根机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还是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堕五里雾中,仍然茫然。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善恶,在世间法讲,做好事名曰善,做坏事名曰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世因果,历然俱在,在事相说,一点不虚。但在本性上讲,善恶之名都不立,若能不 思善不思恶,即名见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所谓“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行善是枷锁,作恶名禅定,这不怪禅师颠倒,在真理上讲,作福行善, 一味执着人天福报,岂非为枷锁所囚?作恶为非,虽要恶道流转,但本性仍是如此。故峻极禅师兴大慈悲,发此高论,乃要吾人莫为善恶所迷。应该知道,为善上生 时,就一味执着有为法,以为是究竟解脱,这就错了;作恶下堕时,就心灰意冷,以为人生无望,这也是错的。实则“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也

应从灵性角度培养了解

应从灵性角度培养了解

上师与弟子的关系,纯粹关乎培养虔敬心。正如我常说的,唯有借着理解方能生出虔敬心。

也就是说,与上师建立关系以前,必须对上师有彻底的了解,上师也必须彻底了解你是否具备作弟子的资格。双方皆应在灵性发展与灵性资格方面彼此了解。

例如上师必须审察学生是否具备精进与发心,学生也有权审视上师是否具备慈悲与证量。

除非上师确定学生具备精进与发心,否则不应展开师生关系。学生也不应在还没有认识上师前,只因上师的盛名而投入师生关系中。在师生关系上,教法才是关键所在。

举例来说,马尔巴拖延了很久,才传法给密勒日巴。当马尔巴传法给百多位弟子时,密勒日巴总是没有份的。有好几年密勒日巴都不能参与传法的聚会,但他从未对马尔巴的证量有任何怀疑。他们之间有完全的了解,因此二人的虔敬关系是不可摧毁的。密勒日巴只是担心他永远无法得到马尔巴传法。

马尔巴不断延迟传法给密勒日巴,因为密勒日巴必须以大量的建造工程作为前行,方能净化自己。密勒日巴的前行修持包括建造建筑物,将它们拆毁后再重建,如此重复了好几次。密勒日巴在完成前行修持之前,马尔巴不能传法给他,因为他不能有效的将教法吸收。因此,密勒日巴循序渐进与精确地圆满前行修持是很重要的。马尔巴不断拖延传法,就是这个原因。

今时今日,某些上师一次将整个教法传授了,然后说:「好了,我已将全部教法的修持都传授给你了,包括大手印和大圆满。现在你已有全部的教法,无须再作任何前行的修持,就可修持这些教法了。」可是这真是大错特错!有些上师明知不应这样做,还是照做不误。我不晓得原因, 也许他们只是想出来混日子,这是不妥当的。

上师应实事求是,并审察弟子的发心。然后,就应为弟子的修持作准备。同时,弟子也不应仓卒从事,应先作一些前行的修持。弟子应做实际的修持,而非围随在上师身旁,跟他玩乐。这当然可能很开心,但不切实际。你应接受教法,然后与修行建立关系。

这远胜于围着上师然后声称:「我的上师是某某,我现在随着他到处云游。我加入了他随行的团体,成为随从。」这是不妥的,一点意义也没有,除了得到一点好名声之外。

当你因上师及其教法而具有一点虔敬心,一点了解与一点清明,就应好好运用将之抓紧。如果以建设性的态度来运用和抓紧你的理解,就会获得灵性上的增长。否则如果你只是不断地等待,就不会有任何结果。因此,为了灵性上的增长,就应从今天起开始修持。

如果你专心致志,就没有什么会使你害怕的。只要不断修行,其他的都会被忘掉。只要专心致志地利益他人,那就是真正的灵性修行。你应好好修行,就会有进步了。

有句话说,起初必须有极强的虔敬心,方可有进步。可是,要立即生起强烈的虔敬心是很困难的,如果能借上师而培养一点内心的清明,就应好好运用,不应忘记,不应使这份清明消失。

现在很多佛弟子感到很困惑,在灵性修行上不晓得应做些什么。他们期望发现某些东西,却不去修持。他们极希望参加热闹的法会,然后才开始修行。但这样做毫无用处,由于缺乏认识,结果充满困惑。

对专注有所了解是很重要的,可惜很多人都缺乏这种了解。他们光坐着空想应该作哪种修持,心想:「我接受了许多教法,可是应该修持哪一种呢? 我该追随哪位上师? 该有一位还是两位上师? 我应修持大圆满还是超度亡者?」种种矛盾都会出现。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达摩大师最重要的四句偈

达摩大师最重要的四句偈 


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达摩大师将上述及佛法所说整个修证过程与结果,归纳性的总结在下面四句偈: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是指宇宙、天地客观一切人事物的存在都予以超越。

  “内心无喘”就是在气住脉停、脉停气住中导致的轻安,内触妙乐、常光现前,这是大菩萨和佛的境界。人的本身本来就有这种境界,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证道后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大般若经中诸佛菩萨见面时都问对方”气息调和否?”,问的也就是:你内心无喘吗?

  “心如墙壁”为形容语句。

   一切的存在,在无尽的点中;由无尽的点连成无尽的线;因有无尽的线合成无尽的面;再由无尽的面构成无尽的圆;又由无尽的圆化作无尽的立体。由是重重无 尽,复蕴成为”一”。所以就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由是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此乃达摩大师所说的”心如墙壁”,亦即华严宗的:

  重重无尽境界也。

  成就了上面所说的,就叫做”可以入道”。

  入道即相应着道。

  道究竟是什么?

  老子和维摩诘都说:

  “道,不可说、不可说也。”





避免混乱的关系

避免混乱的关系 

如果你光坐着空想应作哪种修持,就会生出许多矛盾,这极具破坏性,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只要心中出现明澈的状态,即应修行。应在抓住这些机会之余,审视一下这种明澈为何。你是否真的为了利益众生而对教法和修行产生兴趣?还是只对上师有兴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只对上师本人有兴趣,这是相当危险,也很容易误导人的,结果会带来许多的困惑。然而,如果你对上师的教法有兴趣,那是极其美好的。因此,一方面可说开始修行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也可说很容易。 

即使在西藏社会里,也会有很多问题。上师有很多信徒,但是却有门户之见。他们会说:「我们的法王!我们的领导!我们的上师!」他们十分敬爱上师,打从内心深处来关怀他,甚至为他牺牲性命。这是为他们的上师而作的,是件好事。 


可是,这不一定是深深的虔敬而是情感。弟子们可能出于持续的情感,准备为上师而死,但也因此而憎恶别的上师。在西藏的社会里,这种情况尤其恶劣。我希望这种情况不会来到西方,因为佛法不久之前才传过来。 

不应让情感或痛苦影响我们的虔敬心,否则就不是清净的虔敬心了。我们要的是以灵性修持为基础的清净的虔敬心与理解,对于给予指导或向你开示清明的心性的上师,不应心存怀疑。 

无论是谁向你开示清明的心性,必须对之尊重,但不应引发感情。然而你应因此生起虔敬心,并对金刚总持及一切神圣的事物具备深入的理解。 

例如不应认为其他与你无关的上师是次一等的,甚至因为你不喜欢他们,即使他们被杀掉也无所谓!当你怀有强烈的爱时,同样也有强烈的恨,爱与恨总是相连的。 

但这种爱是非常世俗的。我们活在世俗的层面,不可能完全没有俗念。尽管我们不由自主,但至少应尽力不使这些问题令我们的灵修散乱,应努力培养专心致志的灵修。

相对而言,大可按你的感受或修行将众上师排列优次,但这并非表示除了自己的上师之外,不应对别的上师虔敬。如果有这种态度的话,表示你对上师没有真正的了解。你对上师可能有错误的理解,表示你可能只对他本人有兴趣,而非他的教法。对上师本人有兴趣可是个大问题。 

即使这是似乎很好也很浪漫的念头,但这已是误入歧途 的第一步。虽然似乎很美好,很浪漫,很贴心,很温馨与多姿多采,但后果却很严重。这将会导致混乱的师生关系,混 乱的修行和混乱的僧团。 

与上师的关系里掺杂了情感上的执着,有如在食物里加入了毒药。食物可能很美味,但结果会使你肚痛,还是不吃为妙。虔敬来自透彻的了解。对上师的虔敬表示需对上师有所了解,对佛陀虔敬表示需对佛陀有所了解。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圣严法师:不动心才能自在



  人间所谓是非、好坏、优劣、善恶等判断,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都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
  
  佛法说凡事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既非真实,就不要执着了。唯有对一切现象不起执着,才不会生起爱憎等烦恼心,那就是自在的人。
  
   至于是不是一定要做到幡不动、风不动、心也不动呢?其实,并非如此不可。有风的话,幡一定会动,只要自己的心不随着环境乱动,不被环境牵着鼻子走,不用 主观的自我意识来观察、衡量、判断,就比较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很多人只因多管闲事才烦恼不已,其实只要心不受环境所动,不离智慧和慈悲,就不会有烦恼 了。因此,普通人也可以练习不受威胁利诱,不为声色所动,这就是人间的智者和勇者

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

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 


  修行修心最重要,念佛、祈祷,都是念心,祈祷心。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心上,要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下到心地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不要总想着怎样去改变别人,首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周围的人都会变。

  如果越学烦恼越多,执着越强,嘴上念着佛号、咒语,手上拨着佛珠,不念心有什么用呢?很多人信佛、学佛很久了遇到对境时,仍然埋怨别人,瞋恨别人。

  如果你真正信佛,真正相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要明白一切都是因缘,你遇到的都是自己的缘。痛苦是自己找的,福报是自己修的。

  烦恼,是修行的营养。把烦恼转菩提,就是认识烦恼,烦恼是因为有菩提才会有,才会知道你那是烦恼,当你迷在烦恼里的时候,那是烦恼,但当你觉悟了,便照见烦恼是空的,烦恼就是如来的体性,那烦恼就转变成菩提了。

  烦恼之心了不可得,我们生起一个贪爱的时候,比如你对花生起了爱,那么,马上这个念头就可以供佛。

  这个常人理解是很奇怪的,欲还可以转为道用,一清净了就会转为道用,哪怕你处在病痛的时候,连病痛的感觉都是菩提,你都完全接受它,赞美它。

  或是地狱的景象,它也是佛光显现出来的。没有佛性的显现,任何东西不可能显现,所以一切的显现都是佛性的显现。

  转烦恼成菩提,把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都转变成法性,成就我们的法报化功德,这样就转换了,所以叫“无不从此法界流”。

  赞叹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生死涅槃都是从这里面出来的,没有这个就没有生死涅槃,轮涅诸法。但是没有修,还没有得到法的利益的话,前面种种全部都是生死烦恼,全部都是轮回的资粮。

  任何事有得就有失,有利就有弊,有好就有坏,有爱就有恨,有白昼就有黑夜,这都是很正常的。面对一切境,心不要动,不要随境转,记住:计较,是贫穷的开始。

  当你真正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了你自己,就能得到解脱。你放下了一切,才能获得一切。心想事成不难,这是佛的境界。幸福快乐不难,成佛了就能得到。

  把自己的心调整好,一切都会顺利。众生和佛是一体的,法界和自身是一体的,轮回和涅槃是一体的。




顶果钦哲法王: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

顶果钦哲法王: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

一些人投入所有的精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追求名望声誉。名望声誉和恶名昭彰都不过是空虚的回音,你的名誉如同诱人的海市蜃楼,能够轻易地让你走入歧途。毫不犹豫地抛弃名声,如同你把鼻涕从鼻子擤走一般。

如何把“讥”用于修道在大型集会之上,某人用侮辱的语言揭露我隐藏的缺陷,恭敬的向他行礼,视其为法友,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你想要成为佛陀真正的信徒,那么当你受到伤害时,绝对不要报复。你要永远记得四种正修法,它们分别是:

如果有人虐待你,不要回报以虐待;

如果有人对你发怒,不要以发怒来回应;

如果有人揭露你的过失,不要以揭露他的过失来回应;

如果有人攻击你,不要报以攻击。

如果有人批评你,挑你最敏感的痛处,或愤怒地用最冒犯的语言来羞辱你,不论有多么难忍,都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应当修持忍辱,绝对不要发怒。用正面积极的态度来承受,把它当做放下骄慢的机会。透过把胜利送给他人,快乐地接受失败,来修持布施和慈悲。让其他人获胜,是所有佛教修道的特征之一。

事实上,有什么去获胜或失败的?从究竟的观点来看,输赢之间没有丝毫差异。

以前有的佛教上师被虐待,被当做罪犯来对待,以及被殴打。他们没有生起嗔恨。反而祈愿一切有情众生之恶业,都因为他们被恶意攻击而获得清净。如这些上师一般,当你被羞辱,祈愿你能够运用你和羞辱你的人所结下的因缘,带领他们获得解脱。

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如果你觉得,恶毒地回应、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唇枪舌战、对对方予以反击是正当的,这一定会火上加油,使双方怒上加怒。这是人们开始争斗、杀害彼此的方式,谋杀和战争都仅仅起于一个嗔恨的念头。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