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怎么治,答案就在这四个字里!
原创 张胜兵中医
乙型肝炎,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肝脏疾病,揭示了外因与内因的微妙关系。中医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也解释了为何面对乙肝病毒,有人患病,有人却能安然无恙。
以“乙肝患者”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例,两者差异显著。患者需药物治疗,而携带者却能如常人般生活。这是因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携带者体内正气旺盛,病毒难以侵犯;而患者则因正气不足,病毒得以侵袭,导致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西医对乙肝尚无特效药,中医也不提倡单一草药灭病毒。中医治疗乙肝,讲究整体观念,通过调和脏腑,扶正祛邪。以下案例,便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我曾遇到一位乙肝患者,多年病史,因工作辛劳而病情加重,恶心呕吐数月。在中药的精心调理下,他终于重返正常生活。
接下来,我想分享这则案例,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病情分析
【患者】:涂某,男,50岁
【主诉】: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2周
【病史】:患者自述患乙肝多年,近三个月因工作劳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近2周加重。现纳差,吃硬食不适,小便黄,耳鸣。大便想拉拉不出,晚上易醒,心里有事睡不着,上楼则气喘、无力,舌尖麻,晨起口苦,舌燥有痰。
患者因患有乙肝多年,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胃,故有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之症,纳差、吃硬的食物就不舒服,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保护脾胃就是保护正气。脾虚升清功能减退,水谷精微也无法布散全身,从而影响其他脏腑。如果调理脾胃,则会提升脾的升清功能,能够改善头晕目眩、精神疲惫等症状。
脾虚则生痰,而中气不足,故有痰。
脾虚亏虚,气血生化无力,故上楼气喘,有便意而排便不畅。
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故有舌尖麻,舌燥口苦、小便黄,耳鸣,寐差易醒。
此为肝脾不和,治以疏肝利胆、调和肝脾。方用小柴胡、四君子汤加乙肝秘方加减化裁。
用药思路
具体处方如下:
柴胡25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小柴胡汤)、木香10g、槟榔10g、陈皮15g、生白术30g、茯苓15g(四君子汤)、鬼针草30g、鸡骨草30g、田基黄30g、茵陈10g、灵芝10g、五味子10g、薄荷10g(后下)(乙肝秘方)、黄芪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注:黄色部分为小柴胡汤;蓝色部分为乙肝秘方;划线部分为四君子汤。
二诊:患者反馈恶心呕吐不减,加柿蒂6g、姜半夏10g以降逆止呕。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三诊:患者反馈恶呕减轻,乏力,去掉柿蒂,黄芪加至30g,加藿香10g(后下)以增益气升清。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四诊:患者反馈诸症明显改善,现感觉胃凉,胁部不适,加干姜6g、炒川楝子6g以温中行气。水煎服、10剂、一日三次、日一剂。
后续回访,患者反馈,症状已基本控制。
方药解析
小柴胡汤以清少阳胆热,加木香、槟榔、陈皮以行气消胀: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为少阳经之专药,既透泄少阳半表之邪外散,又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两药相配,使少阳之邪外透内清,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邪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加党参益气健脾,既扶正以祛邪,又御邪内传。
乙肝秘方+鬼针草以清热利胆,治疗乙肝为治本之方:
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鬼针草、田基黄、鸡骨草清热解毒。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灵芝益气健脾;五味子补肾益气。
更以黄芪加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生白术重用以通便:
方中党参健脾养胃。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茯苓渗湿健脾。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