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妙红

  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同,接触佛法的因缘也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累生累世轮回所带来的根性是不一样的,有深有浅,有善有恶。你倾其一生,能带走的只是种下的福报和造下的业。正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根据每个人的业力,今生将被选择去往六道中的哪一道,若还能得人身,那么恭喜你,是你种下的福报换得今生的人身。至于你在此生将过何种生活?享何等福泽?受何等苦厄?完全取决于你的业力。

  佛法是指导你心灵的万能钥匙,是你的精神导师,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积极正能量,对生活充满信心。佛法是做减法的,是助你离苦得乐的法门。佛法不是束缚,更不是消极的。佛法博大精深,很多道理不是能用世间的智慧很快能理解的,需要你去参悟其中的精髓,当你的人生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历练后,你会更容易理解佛法。在目前的佛法信众中,信佛的中老年人占多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老糊涂了、迷信了吗?仔细琢磨,这部分信众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人生阅历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已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加上自身的机缘成熟,很自然的就会接触佛法,这时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很多困惑和苦难在佛法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自负骄傲的,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父母有时候的言行会被我们判定为“老糊涂了”。但父母活了一辈子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俗话说,“吃的盐比我们喝的水还多”,我们更有什么资格说父母没你活得明白呢?只能说我们年轻人还是年轻气盛、自负狂妄的,说到底,还是见识和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学佛的也很多,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奇跟风受环境影响,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与佛法是有缘分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他的善根比较深厚,是前世的修行,在今生接上了,所以此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接触佛法了。

  如今遍布世界的佛教信众有很多,因每个人世界观,尤其悟性和根性是有别的,所以每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更是深浅不一,对错有别。别看有些人是在学佛,可是特别注重形式主义,这样一来给家庭和别人徒增烦恼障碍不说,还给佛法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大家对佛法的正确看待,以为佛法原来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迷信、呆板,这完全是因这部分人的作为给佛法扣了“大帽子”,扭曲了大家对佛法的正确理解。这是在给佛法做坏榜样啊,哪里是在学佛。 这部分人只能说是迷信,根本算不上学佛。还有一部分人成了佛油子,接触了几年佛法,就自大的认为参悟得道了,认为佛法就是这么简单,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学得,对佛法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还到处对人宣说“信佛的人对生活是消极的”诸多理论。这类人,实在是可悲啊,他连佛法最基本的含义都没有悟到,还到处宣扬来诋毁佛法,为自己造下诸多口业。实属不该啊。佛法博大进深,不是那么浅显和简单的。佛法也不怕你诋毁,惊得起任何科学验证和理论推敲。

  所有学佛的人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当下,我们不能因为哪个人学佛,从他身上看到的所有作为就以为是佛法全部的样子,这是有误解的。因为我们虽然在修行佛法,但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每个人身上还是有诸多恶习、贪欲妄念的。通过持续不断的修习佛法来修正我们的不足,完善自我。就如修习佛法的终极目的是成佛,那每个人学佛之人尚且都还在路途中,修的好的人走的远些,修的不好的人走的慢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个学佛人只代表他自己的当下,绝对代表不了佛,更无法与佛媲美。学佛之人应树正确的理念和修行方法,你的所作为才是引导别人信善法的最好途径,愿更多人信善法,得解脱。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虚空一切众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升极乐国。

作者投稿:妙红

虚云法师:静坐的重要观念

虚云法师:静坐的重要观念 

 
(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

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

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

(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

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不管什么人,都不要瞧不起!

不管什么人,都不要瞧不起!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善良,也没有做坏事,但命运总是不顺。

  有人认为自己贫穷是前辈子没有布施,但他却不知道还有一个贫穷的原因:就是看不起金钱,看不起有钱人,仇富,如果不尊重钱,就永远贫穷。

  所以,要尊重有钱人,那是人家的福报,要尊重他们的福报。因为慢慢就会有钱。

  那要会读书,首先要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读书人。更不要说,考上北大清华有什么了不起啊。不要有这个念头,这个就是不尊重知识,以后就得不到知识。

  那婚姻也一样,千万不要说,天下男人女人都没有一个好东西,结婚是很苦的。然后相亲了一个又一个,常常看不起对方,这样子以后婚姻就很难顺利。大家要去尊重家庭,尊重婚姻,尊重感情,尊重儿女,尊重对方,这样子婚姻就会顺利。

  人心中要是傲慢,偏见,这个是很大的障碍。自己没钱,还看不起有钱人,骂人家是暴发户。这个就是大傲慢。自己没有文化,看不起读书人,也是大傲慢。遇不到好的人,就说天下没有好人,这个也是大傲慢。这个傲慢,是对命运最大的挫折。

  如果自己吃素了,持戒也持得很好,但总是看不起吃荤的,毁戒的人,这个就是傲慢习气。有这个傲慢,也会落入三恶道。

  佛法讲的,要尊重一切众生,尤其是比我们有名的、有钱的、地位高的,说明人家福报修得比我们好,千万不要仇富仇官,这样只会损耗我们的福德,只会越来越穷困,因为我们不尊重福德!

  我们要学会赞叹恭敬别人,千万不要去轻视他,看别人哪里稍微有点不对,就全盘否定他。不要动不动说夫妻是冤家,儿女是债主,也不要说金钱是毒蛇,人心是险恶。要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一面,善良的一面。

  人要是能找好处的话,就活在天堂之中,内心光明的气场就多。一心找茬的话,就活在地狱之中

禅宗公案:无相布施

禅宗公案:无相布施 


  有一位诚拙禅师,皇上敬重他的道德风范,送给他一块匾额。皇上赐匾不能乱放,禅师想了想,只得赶快建个山门悬挂。为了建山门,只好向信徒化缘。有个信徒很富有,慷慨捐出了五百两银子,拿给诚拙禅师,特别提醒说:“这是五百两银子哟!”

  诚拙禅师点头致谢:“好!好!”

  大财主看禅师没什么反应,以为是自己声音太小,禅师没听清楚,就高声重述一次:“师父!这是五百两银子啊!”

  诚拙禅师依旧点头致谢:“好!好!”

  大财主终于无法再忍耐了,大声说道:“师父!我们赚钱也不容易啊!五百两银子给你,怎么你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

  诚拙禅师依然一语不发,站起来就往大雄宝殿走去。这个信徒生气的随后追赶过来,开口就骂:“岂有此理!五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耶!怎么谢都不谢呢?”

  诚拙禅师正好走到大雄宝殿门口,就向着佛祖一礼说:“佛祖啊!他五百两银子捐给您,他要我来说谢谢。”

  禅师作侧耳倾听状,又点点头,回头对信徒说:“好?谢谢你!你把谢谢带回去吧!我们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就是这样潇洒。你捐献,我替你代办佛事,又何必要我来谢谢?一讲“谢谢”,不就银货两讫了吗?现在的人,常常布施有相,不懂得无相布施,有些人在努力做无相布施,可是做的也不大好。比方说:捐一万块,我不要名,我是无相布施,只要写个无名氏就好了。可是有些人反而藉此张扬说:‘你看!你看!捐一万元的无名氏就是我啦!’这种不要名的无名氏,实在是更要名,要无名氏更高的名。像诚拙禅师用银货两讫来指点信徒,用无相来布施,意义非常深奥。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王頴心㡳話:最是難料女人心

執導《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一炮而紅,導演王穎驀然回首,彈指已過23年。大家或許記得電影從麻將枱開始,講幾代美籍華人女人的倫理親情,卻應該忘記這位荷李活導演100%香港製造,是個小時候家住尖沙嘴的華仁仔。「維港越填越窄了,身在銅鑼灣我會迷路,舊居赫德道變了酒吧街。」跟王穎坐叮叮重臨昔日上學必經的灣仔,他只認得舊郵局與正在復修的藍屋。「利東街怎麼變了比華利山似的?」67歲的遊子驚問,他顯然沒有聽過謝安琪唱《囍帖街》。
階磚不會拒絕磨蝕,窗花不可幽禁落霞……
「簡單而純樸的舊社區、魚蛋粉或雲吞麵之類的地道小吃、讓小孩踢西瓜波的巷弄、勤奮拼搏的香港精神,還有晚飯時同步響起電視劇主題曲的默契……」問王穎最懷念香港甚麼?他惋惜地如數家珍。
有感情,就會一生一世嗎?又再惋惜有用嗎?
王穎生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更與村上春樹共享同一個出生年月日。十多歲的他與一般中學生無異,殖民地長大的孩子早已中了電影販賣美國夢的毒,Beatles、Rolling Stone與一眾surfing music(激浪音樂)比中文金曲悅耳。六七暴動遍地「菠蘿」,成了王穎與不少港人出走的理由。在美國由醫學院轉讀藝術,王穎1993年執導《喜福會》,受到美國主流影評界追捧,成為李安以外,荷李活文藝風華裔導演。 

北野武自薦拍《女人熟睡時》

王穎說話很慢,走路更慢,港式堅離地。加上嚴肅的表情,他會給你一種不擅辭令的感覺。「其實是因為我要在腦裏繙譯一輪才出口,所以發聲慢得像個小孩。」他的不中不英、半鹹不淡的廣東話混普通話,不時引發笑料。「我說普通話『我自己』時,常常讀成『我雞雞』,被李冰冰笑我不文把『那話兒』掛在嘴邊。」他不禁失笑。
沒有黑澤明的「三段論法」、朴贊郁的荒誕失控、王家衛的搖晃朦鏡、王穎總是淡淡然的營造單純而有力溫情畫面,帶出人文關懷。他的新戲《女人熟睡時》更邀得12年沒有參演別人電影的北野武當男主角,是一個高難度的心理描繪作品。
《女人熟睡時》有過以下對白──「你有沒有看過,天真女孩睡覺的樣子?」、「與其看着愛情枯萎,我寧願殺了她。」
王穎說,早年看川端康成1941年的小說《睡顏》,已對男人迷戀女人熟睡樣子的情節深感興趣,新戲改編自Javier Marias同名小說,《女人熟睡時》投放更有戲劇性的情節,北野武一看劇本就喜歡,主動聯絡王穎自薦。「故事講男主角迷戀純真女孩熟睡,女孩長大純真漸失,他形容是受世界影響而腐敗,要殺她保存這份純真的愛。」
對於久休幕前的北野武,王穎對其專業與紮實演技讚不絕口。「他清楚自己是演員身份,不是導演,早已跟我說可以大膽的導,任意罵他、擺佈他,他每場戲都問許多問題,演技好到我根本不用導他。」
探討美國華人的倫理親情,似乎是王穎的拿手好戲,他卻透露,當年改編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同名小說《喜福會》純粹出於字裏行間的幽默,沒有想過關注了三藩市的四個華人移民家庭,自己會被標籤為以細膩鏡頭穿透女人心的導演。
「當年小說很暢銷,但從來無人敢拍一套全女班電影,尤其是講華人女人的。」他摸摸自己的光頭,含蓄地談到廿多年前的一次冒險。就這樣,連太太都不禁笑他前世今生都是女人。王穎聳聳肩,「大家都說我適合拍女人戲,把我定型在框框之內,我不介意於是繼續做下去了。其實我不懂女人心,只是盡量去明白她們。」他透露,拍《喜福會》時其實很害怕,怕招架不來圍着他團團轉的三代不同女人。
「就算是我太太,我們彼此很熟絡,有時我也感到完全不明白她,女性對我而言始終是神秘而難明的生物。」王穎無意識地唸着霍金講過的對白,邊回憶拍《喜福會》時畢生難忘的時刻。女角之一的趙家玲(Rosalind Chao)生了小孩想辭演,終被導演說服,但拍到一場重要戲份,燈也打好、所有演員準備就緒,趙家玲突然失控流淚,說聽到孩子在哭要去餵奶,她的孩子卻身處另一座大廈,根本無可能聽到對方的聲音。無論大家多想她留下,最後她還是不顧一切的跑走了。「我覺得自己永遠都不理解女性,應該一輩子也不會明白,但我尊重她,尊重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感情。」
爽直的他又自揭瑕疵,談到2011年合拍片《雪花秘扇》,他毫不掩飾的吐出兩個字:「失望。」
山雨欲來風滿樓。
「我失望是因為故事很複雜,做不到像《喜福會》般有系統地梳理結構和組織戲味的問題。」對於有戲迷形容《雪花秘扇》食老本,廿多年後還利用外國人愛獵奇中國的戲碼,more than old school,他也照單全收。
「西方對中國女人紮腳等獵奇事迹已沒興趣?」我問。「完全沒興趣。總之賺錢便好,如果估計能在中國賣座的戲他們便會拍。」他說,電影工業已轉莊,中國勢力入侵荷李活,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觀眾群,他們喜歡看的已不是黃土地故事,而是特效與超級英雄片等大製作。那華裔導演的地位呢?「以前根本沒有華裔導演,李安和我兩個失業漢在洛杉磯,很淒涼的惺惺相惜。後來,我們兩個都在荷李活有不同的成績,接着年輕導演林詣彬拍了很賺錢的《狂野時速》系列,基本上就是這樣。」

業績只是最後一套電影

電影的最高境界在於「味道」,是否越嗒越有味,時間會告訴你。同時,荷李活又是全世界最現實的地方,說到此王穎猛地頭點搶白。「如果我拍一齣乏人問津的電影,我根本沒工作可言,找不到資金拍下一套戲,很多人未必會明,這是很現實的,接着甚至沒有人會聽我電話。」「試過嗎?」我追問。「試過數次。」他毫不忸怩,回憶拍了票房不俗的獨立電影《Smoke》後,2001年他拍了一套講脫衣舞孃的《在世界的中心,沉淪慾》(The Center of the World),結果滑鐵盧,因此無工開。很多導演說過,管你名聲再大的導演,「業績」只是你最後一套電影,此言非虛。
「對,你的業績不可以累積,就是你上一套戲。」
王穎說,荷李活令他學會良多,首先是不能單線以個人為中心,要顧及市場思維。「若幾場試映場觀眾打分不到90分,便要回去把整套戲重新剪接;若製片人員預期電影票房不會好,甚至會把它丟棄。」所以,他的結論是:「兩個世界。所謂商業電影與自己想講的故事,完全可以沒有關係。」
都活到快屆古稀之年,王穎開始不理太多潛規則,有時甚至要告誡自己放下商業的窠臼,別浪費自我。「票房我控制不了,我緊湊地講自己想講的故事便好,到了這個年紀還須顧慮太多嗎?」導演一陣的念白。王穎早就想通了,放開市場才能得着市場。在荷李活的浪奔浪流之中,王穎沒有沖散自我,反而更能摸清自己的輪廓,在獸化的影壇潛心修煉觀自在,才是暮年王穎的拿手好戲。

到哪處也是局外人

這趟與太太繆騫人從美國回港,王穎專程來參加華仁書院五十後同學聚會,與部份半世紀重遇的同學聚首而感慨,也被幾道大城小景而震撼內心。
一位換了腎重獲新生的同學,決定重溫昔日為省錢而由北角步行回灣仔華仁的舊夢,唏噓感嘆記憶中的建築物幾乎盡拆。一位元朗母親向他訴苦,指該區幼稚園學位被內地小朋友佔據,另一位朋友卻豪奢地投資貴族學校。「我看不到他有心為教好下一代,只求賺錢,我覺得很心痛。」他坦言,這次回港聽得最多是家長擔心子女教育問題。「我真的不知香港政府在做甚麼。」
最諷刺一幕,王穎夫婦在雜誌看到土瓜灣舊區的介紹,他倆即動身去緬懷,找不到舊社區的人情,卻在轉角發現珠寶一條街,運送中國遊客的旅遊巴魚貫進出,大手購物的消費主義情懷,跟他腦海中舊社區的小確幸成了極大反差。「還有珠寶店聲稱可以將親人骨灰轉為寶石,很厲害。」他從來覺得,世道離奇過電影。
王穎黃皮白心,拍《點心》、《喜福會》、《雪花秘扇》都拍出中國人的飄泊感。他身邊不乏浮萍,九七前移民後回流的港人,見佔中後社會核心價值不斷被侵蝕,又萌生再次離開的念頭。香港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港人一直擅於為自己找A至Z餐不同選擇。
王穎是香港北方外省人、居美外國人,身份不斷切換,卻離不開一個「外」字。「所以我覺得自己身處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也是局外人(outsider),在美國已半個世紀我也不能完全融入,不是說外國人歧視華僑,只是他們總覺得我們跟他們不一樣。」王穎也是一塊浮萍,在自己家園,也可以自我流放。
同樣是荷李活港產導演,吳宇森試過在大解時浮出新片的題材,王穎卻透過香港之旅,從冷眼旁觀怪獸家長與繁忙兒童的周旋當中,找到終極想拍的故事。「香港的母女關係很有趣,我想把它拍成電影或者紀錄片。」希望這是一齣喜劇,而不是悲劇,甚至驚慄片。但願如此,但願。
記者:鄭天儀 攝影:潘志恆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禅宗故事:妒火烧起嗔恨心

禅宗故事:妒火烧起嗔恨心 


  有一位将军,向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出家,一再恳请:"我早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慈悲!收留我出家,跟你做和尚吧!"

  禅师语重心长的回答说:"你还有妻子,有家庭,社会习气也太重,还不能出家,慢慢说吧!"

  这个将军苦苦请求:"师父啊!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妻儿家庭我都能放下了,你即刻收我出家吧!"

  禅师还是摇头:"慢慢再说!慢慢再说!"

  有一天,将军很早来到寺庙拜佛,表示很虔诚。大慧宗杲禅师见到了,有意点拨他,就问:"将军,为何起这么早来拜佛呢?"

  将军把胸这么一挺,威风凛凛的说:"我为了除却心头火,特别起早礼世尊!"

  大慧宗杲禅师笑嘻嘻问道:"这么早出门,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怒气勃然而生,很不高兴地指斥:"你这老怪物,怎么讲话这么伤人呢?"

  大慧宗杲禅师哈哈笑道:"我才轻轻一拨搧,你的妒火就燃烧了,瞋恚心这么重,怎能出家呢?"

  参禅求道,是要身心放下,以平常心随缘放旷,受人诽谤,讥笑,赞誉,诱惑面前仍能不嗔,不怒,不喜,心态如如不动,心平气和。道在生活里自然呈现,这就是禅师们风趣洒脱的特色

佛法中讲的“空”,并非是一无所有

佛法中讲的“空”,并非是一无所有 


《金刚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后注】前面刚刚说不能著相来看佛,现在又告诉他,也不能落在不著相看佛;著相是错,不著相也是错。假使落在不著相看佛,一切本空,又何必做善事,佛也空,善也空嘛!一切皆空,我杀人也没有关系呀!杀也空嘛!偷骗抢做坏事都空,这样的见解,就叫做拨无因果,落于空见。空见的错误,同唯物思想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有些南传佛学,就是东南亚一带小乘佛学的观念,就是落在空见的见解上,结果被唯物思想吃掉了。

拨无因果就是把因果这个道理拨开了,不承认有因果的存在,这是现在人类思想潮流最可怕的一面,也就是佛说的断灭见的思想。佛就怕须菩提搞错见解,上面先告诉他不能著相见如来,但是又怕须菩提落在不著相;不著相的结果就变成断灭见,拨无因果了。所以他就再三告诫,“莫作是念”,你不要搞错了。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想求得大彻大悟,首先要注意不能落入断灭相。断灭相是什么呢?断灭相落空,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见到个空果,就是断灭。现在金刚经快讲完了,金刚经中有没有告诉你一个空字啊?我们后世的注解,说金刚经是讲空的,那是你的注解,佛可没有这样说!佛只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是教育方法,处处把你的错误挡住,他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只告诉你不是什么。心经也只是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最后告诉你真实不虚,并没有讲空啊!是照见五蕴皆空,它并没有说般若波罗密多都是空的啊!这些就是我们研究佛学、佛经、佛法,必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不然很容易落在邪见的错误上。
空,同断灭见是一模一样的,有许多人学佛,自认什么都看得空了,其实那不叫做空,从心理学来讲,是你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说自己看得空得很了!还有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还有许多搞哲学的学佛,经常喜欢吹这个牛,看空了,看通了等等。他只要开口讲这个话,就证明他一点也没有看通,因为他真通的话,连说这个通、这个空都不会了。空的啊!空的啊!他在感叹嘛!对不对?他既然感叹就心有戚戚焉,这正有个东西,一点也没有空。换句话说,这不过是不吃西瓜,却吃了一个大冬瓜,还是一个瓜嘛!傻瓜嘛!

所以再三提醒诸位注意,“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辞,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所以佛吩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是一句非常严重的话,绝对不是断灭,更没有说空。这一节的题目──无断无灭,梁昭明太子标得非常好,不断不灭,不是断灭相。现在科学晓得物质是能量互变,它并没有灭过,要认识清楚

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

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 

 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

  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那就不要讲见性了。在一些小事上,一直过不去,一直讲讲讲,那么就跟见性差太多了,见性无语,能掌控自己的心绪。

  要想解脱,对世间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绪化,这样老死都不能解脱!所以不要等到临命终,现在就得大解脱,现在就得大自在。

  未成道业,先结善缘,不要说容不下对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以前个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这个来做自己的座右铭,看我现在多柔软,几乎也没什么个性、没什么脾气了!说:师父两个比丘又在吵架。我说:吵久了就会累,就会休息了!做师父的人就是负责的放下,做徒弟的就负责吵架。

  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或者居士听经闻法已经很久了,老是那一副个性,这样不好!个性改一改,讲话不要太大声,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谦虚,人家才怕你。你大声,人家也大声啊;你用大声,人家装麦克风啊;你骂前面,人家骂你后面啊,不是一样平等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你现在很凶,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负面的吗?赔本的生意吗?所以,待人处世还是好一点,小声、轻声细语好好的讲。不要用瞋恨心,要不然,会堕阿修罗道。

  内心里面是真正的依教去奉行,有绝对的心性,有绝对的包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们把个性改一改,改得那么柔软的腰、柔顺的心情,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包容,如此的爱心,有爱心的人。

  都是凡夫俗子的个性,哪有办法进入明心见性的阶段呢?所以个性不改,那么就白费了修行。譬如说你以前脾气特坏,那么就应该改一下、修正一下,发脾气对了生死、成佛道没什么帮忙的,可以用更缓和的、柔软的、慈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跟我们角度、看法不一样的,这些佛教的宗派,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的,这些居士或者法师,我们就尊重人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尊重,也不要给对方一个压力,除非他要听我们的,跟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否则谈起来,他拜的师父跟你拜的师父也不太一样,二个人理念也不一样,一讲起来,脸都绿了,这个就谈不下去了。所以,修学佛道,就是尽己之力,竭己之心,修行尽分,那么,度众就随缘,要看他有没有跟我们有缘,没有缘,是不是?一切众生如果没有听到圆满的法,他就会固执某一个角度:修行就是这样,一定要这样,非这样不行!他就不知道说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你这个学佛念佛,单单你把这个个性改掉,哎呀!那就不得了了!你就把那个个性调伏一下,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你就把你那个刚强无知那个个性改一下,你这一辈子的幸福就不得了了,你就会发现,你每天那个品德都一直在进步当中

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因为他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

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因为他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 



  正信的佛教,它是为了什么?正信的佛教,是破除一切对相上的执著,对相上的执著。
  在座诸位!修行绝对不是只有在大殿而已,在大殿念佛、诵经,很好,非常好!
  但是,有一种功课,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就是放下,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特别地重要!
  我们一定要了悟,即心就是佛,我们也是佛。
  在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有这么样一段。有人问倓虚大师,说:末法时期,到大殿修行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
  倓虚大师就跟他回答:因为他到大殿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所以,修行不能成就!
  这下子初学佛法的人吓坏了:把佛不当佛拜,那当什么拜啊?这个有高深的学问、高深地修持、要高深的人体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心跟我们的佛,拜的佛跟我们的心,是平等不二的,你如果一直拜佛,不能降除烦恼,你为什么一直拜佛呢?

  诸位!拜佛有它深入的意义。譬如说你今天拜释迦牟尼佛,我问你:释迦牟尼佛、世尊已经入涅槃,那你今天拜,你今天你拜佛,佛在那里?
  释迦牟尼佛已经火化,舍利、金刚舍利给人家供养了,那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呢?
  喔!拜佛原来是要以佛为模范,拜佛是要念念提升我们,要向佛的人格看齐;
  要向佛陀的智慧看齐,念佛、拜佛,是为了向佛陀的慈悲喜舍心看齐,以佛陀为模范,以佛陀为指导。
  喔!原来拜佛是要提升自己,感恩世尊来示现,拜佛是这个用意。要不然你要拜佛,拜什么佛呢?(众鼓掌)我们要拜佛,要了解啊!
  是不是?如果这个诵经不懂得义理,白白地浪费时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