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中最富活力的部分。
观世音菩萨法门就是观音信仰体系中有关宗教修持的义理、仪轨及种种规定与要求。它是一种内容繁多而又独具特色的佛教修道理论。两千多年来,这种独特的法门始终胜传不衰,既吸引了亿万虔诚的信徒醉在其中,精勤修持,又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了佛教在世俗社会中的普及与深入;同时,随着这种法门的广泛传扬,以此为题材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出来,与之有关的医药、保健、气功以及哲学特别是伦理思想等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去很少有人对这一影响广大的法门进行严谨的概括和分类,现根据有关佛教经典,按照法门内容及其修持特点,将观世音菩萨法门分作如下三个方面,并对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试作阐释,以请教于方家。
一、义理的观悟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思辩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全部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般若空观”与“耳根圆通”两大类。
般若空观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学说。约占佛教总数三分之一的各类般若经便是阐释这种学说的经典。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般若空观散见于许多观音类经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体现这一说教的是一部流传极广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中说,观音菩萨所修的般若观悟非常高深,一旦进入这种高深的境界,即经中所说的“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音菩萨就可“照见五蕴皆空”,并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蕴”指构成众生之生命体的五种因素(即物质性因素“色”和精神性因素“受”、“想”、“行”、“识”),五蕴一空,生命体便失去了依托。如何看待五蕴,也就是如何看待众生本身。经中进一步解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观音菩萨在进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观照时,所悟出的万法与性空圆融统一的道理,它成为中国佛教般若理论最著名的论题之一。体悟这种道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便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耳根圆通出自《楞严经》卷6。经中说,观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应释迦牟尼佛之要求,当众介绍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修持法门,这个法门就是通过对听觉的修炼,而排除外界之声,即进行排除有声与无声之别,由此继续修行,达到能听与所听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彻底地消除听觉与外界之声相,那么就可进而达到一切感觉与感觉对象的空寂。由此精进不息,达到“空觉极圆”的时候,能听与所听便都不复存在了。无所谓生,无所谓灭,即进入至高无上、清净妙乐的寂灭境界。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圆明”的境界。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可获得二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炼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缺乏理论思辩但却强调绝对虔诚、持之以恒、如法修炼的部分,它只要求修持者以至诚之心反复持诵神咒和称念圣号,所以,如果义理的观悟属难行道,这便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易行道。当然,它们在所要达到的境界上也是各有侧重的,前者旨在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实相涅槃的境界;后者则侧重于现世中或三界六道轮回过程中的消灾免难,离苦得乐。
关于诵念观音圣号,佛经中记载极多,近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观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音圣号的全称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也可简称“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经中说,如果众生遇到什么困苦和灾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或者由于圣号的称念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记述称念观音名号之功用最详细的是《法华经》卷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说到称念观音名号可摆脱火灾、水溺、黑风、刀兵、恶鬼、牢狱、怨贼等7种灾难;还可使众生远离淫欲、嗔恚、愚痴等“三毒”的熬煎。经中总结说:“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么受持观音名号与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经中举例说:“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受持神咒作为观世音菩萨法门中功夫修炼的另一种形式,历来受到佛教界的格外重视。咒即真言,或名陀罗尼,亦称总持法门、被视为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咒一般为梵文音译,佛教认为持咒者不必晓其含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之心,不能达到炉火纯青、一心不乱的境界。咒语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长咒,最长的如《楞严咒》,长达千字以上;第二种“短咒”;第三种“咒心”,是咒语的宗要,一般只要几个字或十几个字;第四种是“种子字”,可短到只有一个梵文字,是以上三种咒语的总摄,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咒语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本尊的赞颂、祈祷,通常以表示归敬的“唵”、“南无”开始,接着便是本尊的名号及对本尊的称颂;二是反映本尊的誓愿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扬佛教的哲理。
观音咒很多,其中许多是佛教中最为流行的咒语。如《大悲咒》被普遍视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刚经》、《心经》、《观音经》)之一。这四部佛典,除《金刚经》外,另外三部经均是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经典。《心经》阐释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即般若思想;《观音经》阐释受持观音圣号的功德妙用;《大悲咒》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最著名的咒语。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此咒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经中说,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并发誓弘布此咒,以安乐众生。众生若能一心向善,至诚持诵,即可在现世中心想事成,有求必应,还要治世澡八万四千种病,消除一切天灾人祸和一切邪恶的念头和欲望,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并能获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等等。除了解决这些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问题外,还有属于宗教解脱意义的愿望也可随心满足,如消除一切恶业重罪,成就一切善根,增长一切功德,临终时,任何佛士随愿得生等。不仅能满足这一切愿望,而且还因为诵咒者的虔诚而如法的持诵,观音便会派遣一切善神常随其左右,严密保护。关于《大悲咒》的念诵法,唐不空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中有详细说明。总之,《大悲咒》由于有如此“广大圆满”、“无碍”、“神妙”的功用,所以千百年来,它几乎成为中国佛教一切法会通行仪式中必具之内容。目前,寺院生活中,它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课,凡归依佛门的人,不论是善男,还是信女,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也几乎没有不首先持诵此咒者。
除《大悲咒》之外,属于观音咒的还有很多,流传极广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即属于观音灵感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观音心咒。“唵”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指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指红莲花,比喻心性的清净无染;“■”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全句意思是“归依观世音菩萨!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清净之心性迅速呈现,从而达到妙乐的境界。”佛教认为如此神咒,不但口诵会有神效,就是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书于门,皆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其它著名的观音咒语还有《白衣观音神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准提神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神咒》、《不空羂索咒》、《般若波罗蜜多咒》等。
三、福德的积累
观世音菩萨法门中除了义理的观悟和功夫的修炼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修持内容,这些皆可统摄于福德的积累这一大的范围之内。佛教对其全部修持活动有过不同的分类,其中“福慧双修”历来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福慧双修又称“具德具慧”、“两种庄严”、“二具足”等。
所谓“慧”,即佛家的智慧,称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阶段的智慧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门,也就是以佛教的认识方法观察人本身、人的思维、人的生活、宇宙万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义理观悟即属这方面的内容。所谓“福”,又称“福德”、“功德”。修福积德作为佛法修持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动,如以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来说,般若度属于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属于修福。如果称前者为内修,后者则可称之为外修。
前面讲的功夫修炼是介于福、慧二者之间或超脱于二者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修持活动。因为,借助于这种修炼,既可达到修慧的目的,也可达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咒这种修炼法,是大乘佛教经过一定发展之后才出现的一种特殊法门,它力图包摄一切修持法门,故被视为诸佛菩萨“传心之秘”,真如心中流出的不虚“真言”,微妙本心的显露,能总摄一切佛法的“总持法门”。不过在后世的观音信仰中,这种总持法门并没有真正取代福慧的修持,尤其在今天,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修福积德越来越受到中国佛教的重视,特别是其中庄严佛土、利乐有情、净化人心的内容更受到僧俗两界的普遍欢迎。
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福德积累,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佛教修持活动,它所包括的范围是广泛的,几乎佛教中的一切持戒修福、积德行善之举,均可视作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持活动。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福德积累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慈悲利他。观音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中被视作一位大悲菩萨,其它三位菩萨,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藏大愿,各有所专,各有所长。大悲常与大慈连称为“大慈大悲”。既然观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那么,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就必须首先具足慈悲之心,广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论》卷27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可见,“慈”是指爱护众生,给予欢乐,简称“与乐”;“悲”指怜悯众生,拔除苦难,简称“拔苦”。佛教认为观音菩萨的“慈”是“无缘之慈”,即无附加条件,无其它要求。绝对慈爱;观音菩萨的“悲”是“同体之悲”,即无时间的限制,无空间的阻碍,不分贵贱贤愚,视众生之苦为己身之苦,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悲爱。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认为:“‘慈悲’二个字,虽然构成为一个名辞,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譬如夏天的太阳,它有利于世人与万物,但有时候也会使你望之生畏。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含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见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版《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第2页)不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和绝对的仁善,这种爱的精神正是佛教伦理学的核心。经书中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任何一个佛教修道者都应以观音之慈为慈,以观音之悲为悲,胸怀世界,心系众生,行善利人,积福积德,有利他的同时,求得自我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最终趋于佛教的理想境界。
其二,礼拜供养。礼拜观音菩萨的形式有好多种,如:伫立合掌、五体投地、右向围绕、右膝著地等。供养观音菩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香、花、烛、果、饮食、帛锦、七宝及其它一切净妙之物。《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该品末尾颂语又说:“观世音净圣,于苦海死厄,难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经》中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释迦牟尼讲完观音的神奇威力之后,座下有一弟子名叫无尽意立即对佛说:“我现在就应立即供养观世音菩萨。”那时,观音也在法华会上,于是,无尽意便从脖子上解下价值千金的各种宝珠璎珞,呈献给观音菩萨,说道:“仁者,请接受这些珍宝璎珞吧。”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便又说道:“仁者啊,请您怜悯怜悯我们,收下这些诚意的供养吧。”这时,释迦牟尼佛对观音菩萨说:“你应当怜悯这位无尽意菩萨和其它四众弟子以及天龙八部等人天众生,接受这些璎珞吧。”观音见如来佛已开金口,便出于怜悯之心,接受了无尽意菩萨的供养,他把这些璎珞分为两份,一份奉给释迦牟尼佛,一份奉送于多宝佛塔。观音经中既然已有此供养先例,后世佛教徒便大兴供养之风,虔诚、恭敬之心几与无尽意菩萨媲美。
其三,观念圣相。《楞严经》中曾说,众生若能见到观音之身相,即可免离一切怖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中也说:“当知此菩萨威神之力,恶鬼消伏,得见我身无比色像。”提到观念圣相最详细的还是《观无量寿佛经》,其中说:“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身,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化佛,有五四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譬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画有八万四千色,——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播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其四,弘通经典。经典的弘通包括听闻读诵、印行、散发、解说等许多方面,历来被佛教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事,认为此有十大功德,今生来世获益无穷,“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印光《印造经像之功德》,见台湾青莲出版社1989年版《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第264页)观世音菩萨法门中也非常重视这一点,所不同的是,它特别强调了弘通观音类经典的功德果报。《法华经·普门品》中说:“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有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宏通经典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关键在于它是取得智慧的必要前提,而取得智慧则是最终解脱的关键。正如《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中说“……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既把握宇宙万象的空性本质,又了解每个个性的特性,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精神境界。佛教认为弘通经典不光自已从中积功累德,也能为众生带来利益,例《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对阿难说:“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中国佛教史上有关受持、读诵、印行观音经典从而获得感应的故事很多,这也说明了弘通经典在中国佛教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重要地位。
其五,造像立寺。造像指造作各种形式的观音像。从所造形象来看,有各种不同的观音,如六观音、三十二应身、三十三身、三十三观音以及流传各地、根据观音显化故事而造作的其它各种形式的观音造像;从制作手法来看,有画像、塑像、雕像、陶像、瓷像、铸像、刺绣像等,其中每类又可分为几种形式,如雕像中,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属雕、贝雕等。佛教认为,无论哪种形式,只要能发心至诚而作,让世人恭敬供养,均有巨大功德。中国佛教史上发心造作观音像的人很多,并涌现出大量因造像而获得感应故事。《齐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是有位名叫孙敬德的官员在守卫北方边陲时,发心造了座观音金像,并常去上香供养,虔诚礼拜。后来,他误中敌兵奸计,兵败后将被处死。幸得观音显灵相救,使行刑者的屠刀未及砍下就折为三段,换了三次刀,均被折断。丞相高欢为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孙敬德返回后,发现那座观音像的脖子上有三道刀痕。还有许多故事是说观音显灵相救之后,人们为了还愿感激菩萨恩德而捐资造像的,这类故事在全国各地都有,至今依然是佛门弟子乐为之举。至于立寺,由于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其广泛性来讲,远不如造像盛行。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观音寺庙,都是根据观音显化故事而来的,由于这种显化故事而兴起的捐资建庙之事也是常有的,这种情况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六,朝拜圣地。朝拜圣地是对观音表示敬拜的一种重要方式。观音圣地有很多处,佛教认为,凡是观音显化之地均可视为观音圣地。至于观音的原本住处,更是圣地之中的圣地。《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据此,中国汉地佛教认为浙江省普陀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观音道场,所以,自唐宋以后,普陀山逐渐成为汉地佛教最大的观音圣地和四大名山之一。至于因观音显化故事而兴起的或与显化故事有关的观音道场,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仅陕西省内就有岐山县白雀寺(传说是妙善公主出家修行处)、耀县大香山寺(传说妙善公主成道处)、长安县南五台山(《普陀山志》中记述的观音降毒龙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南郑县小南海(宋代时就成为有名的观音道场,观音送水救世的故事就发生在此)、西安大兴善寺(传说唐代蛤蜊观音显化后供奉于此)。此外,省内还有许多在历史上有名但现已湮没的观音道场。中国佛教认为,朝拜观音圣地、巡礼名山圣迹,是积累功德、获取观音护佑的一种好方式。历史上有大量朝拜普陀从而产生感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