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详解】佛陀的三十二好相

1.顶上肉髻相

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自受持亦教人受持十善法而感得的殊胜相。
2.眉间白毫相
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所以称为毫光、眉间光。是佛在因地时,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所感得之妙相。
3.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怜愍爱护众生如思一子而感得。又如视观无量粒子如己子,救无量粒子。
4.目色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犹黑中红,碧眼方眸。是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无量乞者病人佛菩萨所感得的胜相。
5.两颊隆满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
6.常得上味相
佛口常得诸味中的最上味。是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的相,表示佛陀的妙法能满足众生之愿的德相。
7.舌广而长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是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得的胜相。现此相,可灭除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值遇八十亿诸佛菩萨授记。
8.声如梵王相
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感得的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9.四十牙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是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所感得的胜相,常出清净妙香。种无量语种,通无量众生。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的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10.牙齿紧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近纳米而绝不容一毫米。是以十宇宙无量善法化益众生,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得的胜相,表示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11.牙齿齐白相
佛的牙齿颜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是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的胜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的三毒;精通无量艺术,无量艺术才华。
12.上身如狮相
佛之上半身如狮子王,行住坐卧威容端严。是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示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13.身形端直相
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为端直。是以施药看病,持不杀、不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14.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德相,表示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15.身色金黄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的妙金台,是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感得的胜相。此德相能令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16.身放光明相
佛的身光四面各有一丈,任运可使普照三千世界。是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感得的胜相,能除惑破障,表示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17.一孔一毛相
一毛孔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是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除道路荆棘所感得的胜相,蒙其光者,能灭二十劫罪障。
18.身毛上靡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都向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是由行一切善法而感得,能令瞻仰的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19.两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的胜相,表示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20.两腋充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是佛施与众生医药、饭食,又能亲自治病所感得的胜相。
21.七处隆满相
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是由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的胜相,表示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22.皮肤润泽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是以清净的房舍、衣物、器具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的胜相,表示佛陀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23.手指细长相
两手指、两足趾皆纤长端直。是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的胜相,表示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24.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生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的胜相,表示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25.指间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表示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26.垂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示降伏一切恶魔,哀愍众生为其摩顶之德。
27.象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大象、马阴之相。此相是由断除邪婬、救护怖畏大众而感得,表示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28.腨如鹿王相
股骨如鹿王之纤圆,是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胜相,表示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29.足趺高满相
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的胜相,表示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德。
30.足跟广平相
足踵圆满广平,是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证得的胜相,表示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31.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这是佛陀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的胜相,表示引导利益之德。
32.足下轮形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的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示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打开你内心的黑房子

打开你内心的黑房子 



从前,有一个女子,总是做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常出现相同的场景:很多人被关在一个黑房子里,房门上了一把生锈的铁锁,人们在里面哀求。每当梦醒,她就觉得自己胸口闷得慌。久而久之,她得了一种病,觉得胸闷、心神不定、非常烦躁。

她听说有一位老和尚可以医治一些疑难杂症,于是就跋山涉水去求见。老和尚说:“这病不难治,我给你一枚金钥匙,你挂在胸前,但应记得,如果再梦见那个场景,用钥匙把门打开,把黑房子里的人都放出来。这样,你的病就好了。”

她谢过老和尚,挂着金钥匙回家了,不多日,果然又梦见了黑房子里的人,这次,她凑近了黑房子向里张望,看见房子里都是自己讨厌的人,有骂过她的婆婆、欺负过她的邻居、还有小时候把她推进臭水沟里差点淹死她的同伴等等。再向里看,怎么还有一条瘸腿狗?她想起来了,这条黑身体白脑门的恶狗经常出现在小时候她上学的路上。总之,黑房子里有很多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她想:我可不能打开这个房门,受罪的应该是他们。于是,在求救声中,她收回了金钥匙。


半年过去了,她的病又加重了,她去求见老和尚,老和尚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否则我的金钥匙也救不了你,今天晚上你还会梦到那个场景,在那把锁还没有真正锈死之前,你必须把它打开。”听了老和尚的话,她下定了决心。

果然,晚上又梦见了黑房子,她什么都不多想了,勇敢地拿出金钥匙,咣当一声打开了锈锁,里面的人拼命挤了出来。隐约中,好像还有一个女子在人群最后边慢慢向门口走来,越来越近,她觉得女子竟如此面熟,好像是自己,不!就是自己,她蓬头垢面,目光呆滞,十分瘦弱可怜。就在这女子走出黑房子的一瞬间,黑房子突然倒塌了,阳光倾泻进来,刺眼的光亮使她惊醒,她浑身出透了冷汗。

此时传来老和尚的声音:“囚住了别人也囚住了自己,锁住了过去也锈住了自心;怨恨烦恼垒起了黑房子,打开心窗让阳光照进。

你的内心有没有黑房子?那里有没有你憎恨的人?你要不要一把金钥匙? 你是否愿意放了他们?

世智辩聪与般若智慧

世智辩聪与般若智慧 



世间人书念得多,接触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观念论点多,遇事好辩,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在佛法里面叫作世智辩聪,不是智慧!

世智辩聪是所知障,佛说是八难之一。

现代人聪明,对于五欲六尘,感觉极其微细,生活中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心事泉涌,妄念纷飞,煞费苦心地执着分别着身边发生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信息。

痛苦源于何处?源于顽固的“我”执!很多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不离自我,凡事都以“我”为中心,喜欢争论,好辩斗勇,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凡事我执先行,近邪不知,入迷不觉;唯务耽习外道经论,不信出世正法,因果事理不明!生活待人,量小德轻,不能容人。为己私欲,自视聪颖,遇事好辩斗勇,不知执而有碍,争而有伤,直至损气伤肝,元神大伤亦不知悔改,这就是智慧未开!“世智”与“佛智”的本质区别在于“世智”是入世的、有染的。而“佛智”是出世的、无染的。“世智”是躁动的、有欲的,而“佛智”是清净的、无欲的!

世人遇事喜欢执“我”,什么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的子女、我的钱财......孰不知这个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妄相!一切的烦恼、念想、执着、伤痛其实都是因“我”而起,“我”相不破,欲望无尽、烦恼不断!佛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要我们放下“我法”二执,去妄归真。真正知道放下的,是智者!执著不放的,那是愚夫!

聪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是着于六尘的,是有分别执着的,是有染的、不净的,是在俗世的“贪、嗔、痴”中生出的“小聪明”。佛家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中流出来的,是从清净里面生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才是智慧!

就算你才高八斗,经论满腹,不见性,还是一介凡夫!充其量那也只是“小聪明”。世智辩聪容易乱心性!有“辩”就会“争”、有“争”就会有“执”、有“执”就会有“恼”、有“恼”就离不开“苦”,很多文人墨客,文彩飞扬,洋洋洒洒,著书立说,那都是作者自我心识在起作用,是与世有染的念识,是蒙尘的,都离不开“境相”与“我相”,对境生心,起心分别,在自我满足中,宣泄着自己的观念与论点!或是反驳着别人的观念和论点,争来争去,一无是处,元气大伤,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在“我想”、“我念”、“我执”中不断迷失本自清净无染的佛性,而在“争论”、“争执”、“争吵”中感受无尽的忧烦和苦痛!


有些老太婆,大字不识一个,却深知生死事大。知道世间本苦,不可贪执,争而无益,劳而有伤,而把自己置身清净的念佛境地,无有烦恼,得自在妙乐,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修学一定要正知见!万法万相因缘生,缘尽相灭空如烟!万法万相本来为空,尘缘境相一期和合,了不可得,又何苦在转瞬即逝的妄境中起执分诤,或执空为有,或执有为空,伤人伤己,岂不痛惜可叹!

佛在《无量寿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中开示:汝见愚痴之人,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听得多,看得多,见解就多、分别就多,那是“世俗之智”,是记问之学。很多人很会说、很会分别,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强词夺理,那是大障碍,是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把读经讲经当着世间学问一样去研究,也是“世智”,学佛和佛学是两回事。

用佛教的观点修整和返观自己的心性,时时告诫自己不可落入娑婆污秽的俗智纷诤当中,转识成智,那是真智慧。佛是真实语者,谆谆教悔,如母忆子,世智聪辩,是增益邪心,当令不忘

你的生命 从未开始

你的生命 从未开始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种永无休止的处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义。事实上,我们是在等待生命开始。— 宗萨仁波切


我们在很多地方和净饭王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让自己和他人避开真相。我们对衰朽的征象已经产生了免疫力。我们告诉自己“不要老想着这些事”,并且用正面的方式来鼓励自己。我们在生日派对吹熄蜡烛来庆生,而事实上熄灭的蜡烛应该用来提醒自己,离死亡又缩短了一年。我们以烟火与香槟庆祝新年,只让自己忘掉旧的一年永不复返,新的一年难以预料的事实。然而,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当这个“任何事情”令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如同母亲用玩具和小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样。如果心情不好,我们就会去逛街,上馆子或看电影。我们编织梦想,瞄准终生成就,诸如海边别墅、徽章、奖座、提早退休、名车、好朋友,好家人、好名声,最好还有上金氏世界纪录。到了晚年我们还有个忠诚的伴侣一起坐豪华游轮旅行,或养纯种贵宾狗。杂志和电视介绍并强化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模范让人们去追求,不断地创造新的幻相来引诱我们。这些所谓成功的观念,就是我们大人的婴儿摇鼓。

不论是念头或是行为,我们在一天当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几乎没有一样显示我们觉知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我们浪费时间在影城等候一部烂电影开演,或急着赶回家去看电视现场节目。当我们坐着看广告、等待……,此生的光阴就逐渐消逝了。

对悉达多而言,仅只一瞥老死的景象,就在他心中生起了追求真理全貌的渴望。第三次出游之后,他好几次试图独自出宫,但都没有成功。在一个不寻常的夜晚,一个神秘的咒语席卷了整个皇宫,除了悉达多以外,每个人都被制伏了。他在殿中徘徊,发现从净饭王到最低下的仆人,个个都睡得不省人事。佛教徒相信这场集体的昏睡,是所有人类共同积累的功德结果,因为这个决定性的事件,造就了一位伟人的诞生。

由于不再需要取悦王宫贵族,宫女们睡到张打鼾、四肢横陈,戴着珠宝的手指浸在咖哩酱中。她们状若残花,风华尽失。悉达多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忙着让一切恢复原状,反而由于这样的景象,更加强了他的决心。她们美貌的消逝,正是世事无常的明证。在众人沉睡之际,太子终能不被监视而离开王宫。他看了耶输陀罗和罗候罗最后一眼,便悄然地消失在深深的夜里了。

在很多地方我们也和悉达多一样。我们有自己的宫殿----不论是贫民区的单身公寓、郊区的双层别墅或在巴黎的顶层楼阁。我们也有各自的耶输陀罗和罗候罗。我们也许不是拥有孔雀的王子,但我们有事业、宠物猫咪和数不尽的责任在身。所有的事情老是出状况。家电坏了,邻居吵架、天花板漏水。亲爱的人死了;或是他们早上醒来之前,下巴和悉达多的宫女一样松垮,看起来就像死了一般。也许他们闻起来有积浊的烟味、或昨晚的大蒜味。他们唠叨不停、而且是张着嘴嚼食物。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困在那里,不试图逃开。或者,我们终于会忍无可忍,心想:“我受够了!”,然后结束一段关系,却又再找另一个人重新来过一遍。

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卷,因为我们期待而且相信,有个无瑕的灵魂伴侣或者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处等着我们。面对着每天令人懊恼的事,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认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弄对,这一切都能修理,牙齿是可以刷的,我们可以感到完满。也许我们还会认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从生命中的课题中学会圆满。我们期望自己变成像星际大战电影中的智慧长者Yoda一样,却不知圆熟只是衰朽的另一个面向。潜意识中,我们期待自己会到达不再需要修理任何东西的境界。总有一天,我们会“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我们深信“解决”的概念。好像我们所有经历的一切,到这一刻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还没有开始。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种永无休止的处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义。事实上,我们是在等待生命开始。如果有人逼问,大部分的人都会承认自己是为了某种美好的将来而努力,譬如在缅因州肯尼邦克港的木屋。或哥斯达黎加的小屋中安享退休生活。或者有人梦想在中国山水画般的理想山林里,在瀑布和鲤鱼池畔的茶亭中,禅思静坐安享晚年。

我们往往也会这么想:当我们死后,世界依然存在。同样的太阳会继续照常大地,同样的星球会继续转动,因为我们认为开天辟地以来,它们一直都是如此。我们的孩子会继承这个地球。这都显示出我们对于不断流转的世间和一切现象是多么无知。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云在动,指甲在长,但事实上一切都在变动。孩子们不见得比父母长寿,而且他们也不见得依照我们的理想生活。小时候乖巧又可爱的小宝贝,长大后可能会变成吸毒的恶棍,还带种式各样的情人回家。你也许会想:这实在不像是我的儿子,但他确实就是。他们毫不在乎地浪费掉你毕生的积蓄,就象人们拿蜜蜂辛苦采集的蜂蜜来泡茶,还觉得理所当然一般。最古板的父母可能会生出最炫目的同性恋小孩,而最散漫的嬉皮却养新保守派的孩子。可是我们还是执着于家庭的典型。梦想着我们的血统、脸型轮廓、姓氏及传统都能由子孙留传下去。

文|宗萨仁波切
摘自|《近乎佛教徒》

如何化解衰运的因素——“嗔”

如何化解衰运的因素——“嗔” 

从命理的本质上来看,一个狠毒的人命中肯定有衰运的因素,用佛学语言来说就是“嗔”。这个“嗔”不仅仅让他衰运到底,而且还会连累无辜。毁掉一生。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说到这里,改运其实就是在修行,在学做人,人的一生都在学做人,记得一位大家如是说:

第一、学习认错: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实不认错就是一个错。认错的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会大众、上帝,甚至向儿女或是对我不好的人认错,自己不但不会少了什么,反而显得你有度量。学习认错是美好的,是一个大修行。

第二、学习柔和: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硬反而吃亏。心地柔软了,是修行最大的步。一般形容执着的人说,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钢铁一样。如果我们像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第三、学习生忍:这世间就是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万事都能消除。忍就是会处理、会化解,用智慧、能力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认清世间的好坏,善恶,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学习沟通:缺乏沟通,会产生是非、争执与误会。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大家都是龙的传人,互相争执、不沟通怎么能和平呢?

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往往需要改运。改运,顾名思义就是将衰运改为旺运。在此特别提醒朋友们:要想运势好,首先调理自身、改变自身最重要。

生活禅的生命力

生活禅的生命力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宋.白云守端

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诗中描述的苍蝇,被窗户纸档住了去路。它花尽全身的力气东撞西钻,也无法飞出房间,万分辛苦!正在失望之际,一不小心撞着来时的小洞,一下子就飞出去了。

同理,不少人终日诵经念佛,修行十分尽力,只因在心外求法,如同乱飞的苍蝇,始终无法找到悟道之门。惠能提醒人们,若能从心入手,在转迷成悟上下功夫,一念之间,便能转凡成圣。正如惠能说,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惠能因此推断,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坛经》以「即心即佛」打破了人与佛之间的界限,说明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众生与佛的根本区别就是一念之间的迷与悟。《坛经》以当下这一念巧妙地将《楞伽经》的「自性清净」思想与般若经典中的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结合在一起,以「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等教法,阐释禅修的关键是当下一念的转迷成悟。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行走住卧,还是工作、吃饭、应酬,把握当下一念,成为生活禅修行的着力点,使中国禅法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增强世人自我解脱的自信。生活禅为身处红尘中身心疲惫的「俗人」,指出了一条自性自悟的精神解脱之路。如《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应是生活禅的生命力所在。

两对夫妻的两种结果

两对夫妻的两种结果 




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子,先生的职业是相同的,都为领导开车。为领导开车,情况其实都是差不多,不免早出晚归,有时候节假日还要奉上。因为领导都很忙,节假日人家都在休假,他们要慰问、要参访等等。



甲女子看此情况,就想,男人在外混碗饭吃真是不容易呀,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是开车,需要集中精神,真是太辛苦了。于是,每每先生回来,总是嘘寒问暖,递茶送水的。先生要帮忙做家务活时,总推说自己能做,叮咛先生回家来就要多休息,好养足精神开好车,平安是第一啊。

而乙女子观此情形,就想,这什么男人,整天不着家,早出晚归的,整日里和领导出外应酬吃饭,那么舒服呀,家里什么活都不干,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见个人影,到底这个家他还要不要。于是,每每先生回来,不是抱怨,就是批评,不是生气,就是赌气。

I'm 

甲女子的先生,时时心生不忍,总是忙里抽空赶回来陪着妻子,到哪里出差了,见到漂亮的衣服、饰品,总会帮妻子捎一两件,领导允许的情况下,也常常携带着妻子出远门。

而乙女子的先生,渐渐地害怕回家了,能躲则躲,能在外面吃吃喝喝的他决不回家吃饭,有远差近差的,他必选远差。

甲女子,逢人总说先生如何如何体贴自己、如何如何爱自己,他们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同样是十几年的光阴,他们的女儿茁壮成长,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而乙女子,恰恰相反,感叹自己命运不佳,有眼无珠,嫁个整日里不回家的先生,婚姻有名无实,逢人抱怨,他们的生活一潭死水,同样是十几年的光阴,他们的女儿好不容易找个关系上了个中专,据说是混张文凭好出来找工作。

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告诉我们:心决定一切。

其实与其把人想象得那么糟糕,不如把别人想象得高尚一些、好一些,给别人机会,同时也在升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温文尔雅起来,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渐渐美好起来

不要被你的大布施所迷惑

不要被你的大布施所迷惑 

 福安古观音阁 
                                 

  现在佛法的兴旺,但背后总是经济在推动,对于这种兴旺,我总是有些隐隐的担心。虽然造佛像,放生,建寺等都需要金钱。甚至寺院搞慈善,乃至搞法会,都弄的轰轰烈烈。但我想,佛法的超越的部分,清净心的部分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在布施时,很容易迷惑,总是执着于钱财多少的功德。有钱就意味着能盖一个庙,造一尊佛像等。但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能保持一种清净的心,世俗欲望少一些

  现在整个环境都被金钱所转动,希望修道人不要被金钱所迷惑。钱财是业障,作为修道人,你接受了布施的钱财时,同时也接受了众生的业障。尤其是这个时代,钱财来的不清净的特别多,这里头带着的业障就显得特别多。这对修道人来讲,确实是很大的伤害。

  现在很多人谈供养要多少多少,其实供养是培养出一颗能舍的心。尤其是舍弃世俗享受的心。你有钱就意味着可以享受很多,包括好看的衣服,车子等。而不是你供养出去了,求个上师加持你一下,让你发大财,车子越换越好。这已经很偏离主题了。

  现在很多感应录,尤其是放生感应录,讲过因放生而发财的。这里头有太多的水分。凡是以贪求心来学佛的人,来布施的人,只会越精进,而越贫穷。你想着我布施了,我就能发财,这其实是让你更贫穷的因。所以,我只看到很多人因求佛保佑发财,结果什么财也发不了。倒是那些布施而不求财的人,他的财富能慢慢的稳固起来。

  现在世间上,求欲望的法太多了,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办很多法会,得到灌顶加持。这些欲望法对你来讲,没有意义,只会更加痛苦而已。如果你真的进入修行了,不应该在这上面打转。应该慢慢培养一颗少欲知足的心,这时烦恼就会减少。

  现在很多人求密法,都是为了满足私人的欲望为多。所以财神法,大黑天,烟供火供,供护法的法,就越变越多。因为我们欲望过重,而总希望得到护法的庇佑。所以修供养时,用了最贵的八宝,用了世间最美味的东西来供养。以获得护法的开心。这其实是很颠倒的。我想,你世俗欲望不要太重,德重鬼神钦,德行好,护法神就护持你了。没有培养德行,就关注修这些仪轨,护法神也只是笑一笑而已。

  我看太多人疲于奔命的修欲望之法,尤其是各种有形的供养,花,灯,美味,而且不厌其烦。耗费过重的钱财和力量。总以为菩萨会更高兴。但我想,如果人能清净心,菩萨才是欢喜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念经。《法华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

  许多汉地弟子修藏地的仪轨,念了藏地的咒语,其实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总之他就每天修。实在感到可惜。我们汉地有那么多,那么好的经典,我们总是轻看了。然后拿着一个咒语,就当作神丹妙药。或者修一个仪轨,可是总是越修越贪心时,我还是很担心他们未来的方向的。

  现在许多法,都变成有钱人才能修的法了。你要进入一个团体,但团地中就有很多需要供养的部分。但许多居士,他只会叫人供养,而不懂的法的尊贵。这里头不仅没有功德,反而只会增加业障。钱财供养时,需要加入法的供养。所以要学佛,就好好安静的把佛经念好,背诵下来,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真修行人,不需要你的供养。供养一份钱,就有一份业。修行人要随缘消旧业,业障消,身体就安乐。否则你接了供养,虽然建庙了,住的舒服了。但身体又不好,那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不要被钱财迷惑。尤其是许多居士,为了努力赚钱来供养三宝,结果荒废了好好修行的机会。供养是一部分,但你要好好修经典,背经,念经,培养禅定功夫,这才是修道的部分。你不要被你的福德所迷惑。

  如果你要不被大布施所迷惑,请多多念《法华经》和《金刚经》。一般人都以为,我布施钱财,就得到功德了。其实你布施的钱财,第一要来的干净,不要伤害到众生的钱财。第二个,你的功德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修道人修出来的。记得不是菩萨给的,而是修道人修的。你供养了修道人,让他安心修行,你就得到他修道的功德。否则你没有功德。大家懂吗?

惯性与束缚

惯性与束缚 


业也是一种意识的惯性作用。

有人很容易起烦恼,碰到一点小事就很敏感;一件事情,今天跟别人说过也就算了,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却隐藏著一股力量,很不甘愿,逢人就说,到后来小事变大事,也使别人对他丧失信心。

例如:常说谎的人,欺骗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但他说一句谎,就必须编造十句来掩饰;十句谎言,就又编了一百句来遮掩。最后,纸包不住火,而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自己。

因此,不论我们读过多少书,是否有修行,脚踏实地非常重要,不要只是培养意识的惯性作用;像说谎成了习惯,不说谎都不行。

业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有一位在家女居士来找我,说已经替丈夫生了三个小孩,家庭也照顾得很好,可是每当小孩入睡后,准备要念佛时,先生就会阻止她,不让她学佛。
于是她请问我:可不可以和先生离婚。我说:‘不至于吧?离婚!三个小孩怎么办?’

她说:‘先生分两个,我分一个。’

我说这不是办法吧!便劝解她:‘佛在心中,念佛也可以在心中默念,不一定是要告诉你先生!这样,你先生就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在念佛;或者是利用先生、小孩不在家的时间来修行也可以。这么轻率就谈离婚,是不是人没有智慧了。’

业有时如此,这位女居士为什么无法嫁给可以和她同修的丈夫?而是嫁了一个阻碍她修行的人呢?这岂不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束缚?





佛陀三滴泪,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三滴泪,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佛陀说:就像是商人,持价值千万珍宝外出经商,路上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赤裸身体呆在路上,你说愁不愁?

阿难回答:很愁。

佛对阿难说:我从无量劫来,千辛万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但现在我成佛了,却没有起到真实作用,难道我能快乐得起来吗?

阿难问:不是很多人,已证得声闻圣果了吗?

佛陀说: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几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话,就不能支撑门户。同样,我虽有阿罗汉无数,可他们都不是我的儿子,不能坐在树下顿悟成佛,不能把佛法传承下去。

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等,都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时,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悦,放出无数光明,照亮四方,欢喜地说道: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重要。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像阿罗汉那样,从三界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不算是特别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