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法王
这四件事情分别是:(a)衰,
(b)苦,(c)毁,(d)讥。
这“四件你不希望发生的事”分别是衰、苦、毁、讥。这四者的相反是利、乐、誉、称。此八者即所谓的“世间八法”(eight ordinary concerns)。
1.如何把“衰”用于修道
如果一个人受到巨大贪欲的驱使,
夺取了我所有的财富,或怂恿他人这么做,
那么将我的身体、财物,
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功德回向给他,
乃是菩萨的修行。
一般人都认为,拥有资产和财富是值得向往的,但执着于财富和资产,却是修行的障碍。因此,某个人剥夺你的金钱和财物,事实上是让你脱离这些事物制造的枷锁,让你免于堕入下三道。除了心怀感激之外,你应该没有其他的感受。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就自由自在。没有敌人或窃贼会烦扰你。如俗话所说:
如果你没有财富,窃贼不会闯入。
如果你没有携带包袱,抢匪不会埋伏。
重要的是,你要记住,如果失去一切,那只是你过去剥夺他人财物的业果。因此,除了气恼自己,你没有理由对任何人感到生气。从这个观点来看,不是你用财富、名声和地位招致敌人吗?如果没有标靶,箭就无处可射。由于过去生世所造作的恶业,你让自己成为痛苦之箭的标靶。
伟大的菩萨永远不会对任何伤害他的人生起嗔恨的念头。相反的,那个人的福祉是他主要的关注。在佛陀身为菩萨的每一个过去生世之中,他遇见一个同一个人的转世;那个人不断为佛陀制造困难。相反的,佛陀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个人。在他身为释迦牟尼的那个生世,成为一个完全证悟的佛时,那个人投生成为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即使提婆达多试图伤害佛陀,甚至有好几次要杀害佛陀,但佛陀一再地说,他没有把提婆达多视为敌人,反而把他视为仁慈的上师,教导他如何行止如同一个菩萨。
有一次在一个前世,佛陀投生为一条蛇,后来被一群孩子用石头砸死。虽然他只要注视那群孩子,就可以杀死他们,但他让自己的心充满慈悲,并在死时祈愿,未来能够藉由这个因缘来利益他们。
不论其他人如何伤害你,总是祈愿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你来承受,而不是由众生来承受。你要发愿,你将永远能够服侍众生,希望他们的心永远允满喜乐。如同你在修持上师相应法(或称“上师瑜伽”,Guru Yoga)时,你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在此,你要以一切有情众生为观修的对象,仿佛把他们背负在你的头上一般,并且祈愿能够驱除他们的痛苦,为他们带来快乐。如我们所了解的,献给诸佛最大的供养莫过于此。
对伤害你的人生起慈悲,是清净障碍、离于嗔恨、发展正面本质的有效方式。事实上,这个方法是如此的有效,使得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带领你在菩萨道上前进。话说:
我皈依任何伤害我的人,
因为他是我所有安乐的来源。
刚开始,把它付诸实修似乎有点困难。然而,拥有一颗真正善良的心,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用你的心去承担伤害你的人的所有痛苦,然后怀着大悲,把你的快乐送给那个人。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态度供养水食子,或施行火供,以及观想你把身体布施出去,做为献给三宝的供养、献给护法的礼物、送给有情众生的赠礼,以及偿还冤亲债主的业债。
对于从事这些修行法门而言,拥有一个修持四无量的稳定基础是重要的。这四无量分别是无量慈,希望所有其他众生拥有快乐的愿望;无量悲,希望所有其他众生远离痛苦的愿望;无量喜,希望所有已经拥有快乐的众生,其快乐能够维持增长;无量舍,认清一切众生都值得享有同等的慈、悲与喜,不因为你和众生之间好、坏或不存在的关系而有多少的差异。
在早晨,你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承诺在一天当中,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其他众生,为一切众生带来究竟之安乐。在傍晚,把你在白天积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如果有任何人曾经试着伤害你,那么立下愿望,希望他们离于所有的嗔恨和恶意,愿他们所有良善的愿望都得以实现。
刚开始,要真正改变你的态度是困难的。但如果你了解修心背后的意义,并持续努力去应用这个修心的法门。你会发现,它能够帮助你度过每一个困境,如同一台设计良好的车辆能够轻易迅速地行驶于任何路程。
2.如何把“苦”用于修道
如果有人即将斩下我的头,
即使我没有丝毫过错,
透过悲心的力量,
担负他所有的恶业,
乃是菩萨的修行。
重要的是,不论某个人即将对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即使要斩下你的头颅,或带来其他可怕的痛苦——你要记得这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在一个前世,你必定对其他人做了相同的事情。切勿愤怒。让你的仇敌去做任何能够令他心满意足的事情。对你的仇敌充满慈悲。种敦巴曾说:
如果某个人把我碎尸万段,
愿我没有丝毫的恼怒,
而是立即披上忍辱的盔甲。
菩萨试着给予协助和利益来回应所受的伤害。如果你看见某人正在做一些负面的事情,那么思量他正在为自己所积聚的痛苦,祈愿他负面行为的业果由你来承担,使他免于堕入下三道,并且把你行善的业果回向给他。
如此修行也有助于根除“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信念。因为终究来说,你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些残酷无情、有权有势的人,或某些凶残的掠夺者,或铁石心肠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不断骚扰你,夺走你的一切,或用法律诉讼来威胁你。你真正的敌人是你相信有一个自我。
“有一个恒久的自我”的想法,让你在过去无数个生世之中,无助地在轮回的下三道中流浪。此时此刻,正是这个想法阻止你去让自己和他人从轮回中解脱。如果能够放下那个“我”的念头,你会发现,让自己解脱是容易的,去解脱他人也是容易的。如果今天你克服“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信念,今天将获致证悟。如果你明天克服这个信念,明天就会获致证悟,但如果永远没有克服这个信念,你将永远无法获致证悟。
这个“我”只是一个念头,一个感受。一个念头天生不具有任何实体、形状或颜色。举例来说,当强烈的嗔恨感受在心中生起时,你想去打斗或去毁灭某个人,那么是这个嗔恨的念头握着武器吗?它能够率领一支军队吗?它能够像火焰一样烧伤任何人、像石头一样压垮他们,或像一条猛烈湍急的河流把他们带走吗?不能。如同其他的念头或感受,嗔恨不具有真实的存在。它甚至无法在你身、语、意的任何部位找到。它如虚空中的风。与其让这种狂野的念头决定你的行为,不如去检视它们本俱的空性。举例来说,你或许发现自己突然和某个你认为会伤害你的人面对面,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因此生起。一旦你了解,那个人对你只有良善的意图,你的恐惧就会消失。它只是一个念头。
同样的,即使你已经花了许多生世的时间来相信这个“我”的真实性,但是一旦你了解,这个“我”没有本俱的存在,你的信念就会轻易地消失。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我”的真实本质,这个“我”的想法就具有左右你的力量。没有了“有一个自我存在”的信念,嗔恨、贪欲、恐惧等情绪就无法再生起。检视伤害的本质:它是无法抓取的,如同在水面上画画一般。当你真正体验到这一点,嗔恨会自行消失。一旦念头的巨浪平息,一切都变得如虚空一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也没有什么可以获得。
“我”仅仅是你赋予短暂结合之概念的标签,以及你对身、语、意的执着。“我”不是一个如诸佛之法身本质那般究竟的、永恒不灭的真谛。运用任何修行法门来消融“我”这个概念,以及伴随“我”而来的自私发心,即使你在一开始没有成功,也要继续尝试。
3.如何把“毁”用于修道
即使有人用各种难听的话贬损我,
并且在千万个世界中到处张扬,
出于慈悲,
我赞美这个人的功德,
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有人诽谤你、贬损你,那仅仅是你在过去批评、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评侮辱菩萨的结果。与其对这种人感到愤怒,相反的,你应该感谢他们给予你机会来清净过去的错误行为。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情况下,你都要如实地依照教法来行止——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不应用教法,那么领受教法有什么意义?遭遇逆缘是你把教法付诸实修的最佳机会。
有一次在拉伦寺(Ratreng monastery),一个清白的僧侣被指责是偷盗一只金碟子的窃贼。他去见寺院的住持,并问住持:“我没有犯错,我应该怎么做?”住持建议他:“接受指责,供茶给所有的僧侣,你终将被证明清白无辜。”僧侣照着住持的建议做。那天晚上,他拥有许多吉祥的梦兆,表示他整个人被清净了。之后不久,遗失的金碟子也被找到,那名僧侣洗刷了冤屈。住持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做了一个结论:“这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因此,你要记得,不论你拥有美誉或声名狼藉,它完全不具有任何客观的真实性,不值得你去在意。过去伟大的上师从不为了这种事情而烦恼。他们总是用仁慈、忍辱来回应诽谤。
朗里·塘巴正是如此的上师。在他禅修的洞穴一带,曾有一对夫妻所生的孩子总是在婴儿时期夭折。另一个孩子尚未出世之前,他们前去请教一个传神谕的人。那个神使说,只有他们声称孩子是一个上师的子嗣,孩子才能活下来。因此,妻子带着男婴前往洞穴,把男婴放在朗里·塘巴的面前。她说:“这是你的儿子。”之后就离开了。朗里?塘巴对此未置一词,只要求他认识的一名虔诚妇女来哺喂、照料孩子。可以肯定的是,朗里·塘巴身为僧侣,却生养了一个孩子的闲话满天飞。几年之后,男孩的父母带着大量的供养前来,充满恭敬地对朗里?塘巴说:“请原谅我们。虽然你一点过失也没有,但我们却让不利于你的谣言四处传播。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全是因为你的仁慈。”如往常般宁静地,朗里?塘巴把孩子交还给他的双亲,没有说只言片语。
一些人投入所有的精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追求名望声誉。名望声誉和恶名昭彰都不过是空虚的回音。你的名誉如同诱人的海市蜃楼,能够轻易地让你走入歧途。毫不犹豫地抛弃名声,如同你把鼻涕从鼻子擤走一般。
4.如何把“讥”用于修道
在大型集会之中,
某人用侮辱的语言揭露我隐藏的缺陷,
恭敬的向他行礼,
视其为法友,
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你想要成为佛陀真正的信徒,那么,当你受到伤害时,绝对不要报复。你要永远记得四种正修法(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traning),它们分别是:如果有人虐待你,不要回报以虐待;如果有人对你发怒,不要以发怒来回应;如果有人揭露你隐藏的过失,不要以揭露他的过失来回应;如果有人攻击你,不要报以攻击。
如果有人批评你,挑你最敏感的痛处,或愤怒地用最冒犯的语言来羞辱你,不论有多么难忍,都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修持忍辱,绝对不要发怒。用正面积极的态度来承受,把它当做放下骄慢的机会。透过把胜利送给他人,快乐地接受失败,来修持布施和慈悲。让其他人获胜,是所有佛教修道的特征之一。事实上,有什么去获胜或失败的?从究竟的观点来看,输赢之间没有丝毫差异。
…许多佛教上师被虐待,被当做罪犯来对待,以及被殴打。他们没有生起嗔恨,反而祈愿一切有情众生之恶业,都因为他们被恶意攻击而获得清净。如这些上师一般,当你被羞辱,祈愿你能够运用你和羞辱你的人所结下的因缘,带领他们获得解脱。
没有什么羞辱大到让人无法忍受。如果你觉得恶毒地回应、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唇枪舌战、予以反控是正当的,一定会火上加油,使双方怒上加怒。这是人们开始争斗、杀害彼此的方式。谋杀和战争都仅仅起于一个嗔恨的念头。寂天大师说:
没有能和嗔恨相似的邪恶,
没有能和忍辱相比的苦行。
因此,绝对不要屈服于嗔恨。要忍辱。此外,要感谢羞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予你一个宝贵的机会,增强你对菩提心的了解与修持。伟大的吉美?林巴说:
敌人的恶劣对待,
是你禅修的催化剂;
你不应受到的无礼斥责,
会向上策励你的修行;
伤害你的人是上师,
挑战你的执着与嗔恨——
你如何能够报答他们的仁慈?
的确,如果你缺乏勇气去面对自己隐藏的过失,你的修行不可能有太大的进展。任何帮助你看清那些过失的人或情况,不论有多么的令人不自在或令人感到羞辱,都是在帮你大忙,阿底峡说:
抨击你的隐藏过失的人,是最佳的法友。
揭穿你的隐藏过失的教导,是最佳的教导。
敌人、障碍与疾病的痛苦,是最佳的激励。
噶当派上师夏瓦巴曾经告诫前来见他的弟子说:“我只显露人们隐藏的缺患。如果你能够不气恼,就留下;如果你无法不气恼,就离开!”
因此就世间八法而言,即使从相对的观点来看,也有许多方法能够根除善恶好坏、你想要发生的事物和你不想要发生的事物之间的分别。从究竟的观点来看,利与衰、乐与苦、誉与毁、称与讥之间没有丝毫差别。它们都是平等的,其本质皆空。寂天大师说:
由于事物缺乏真实的存在,
那么有什么可以得到,什么可以失去?
有谁向我献殷勤和荣誉,
有谁轻蔑辱骂我?
苦与乐从何处生起?
是什么给我喜与忧?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