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把我的安乐与你的病苦交换

把我的安乐与你的病苦交换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编者按: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疫情的爆发,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我们宅在家里,通过网络每天接收到海量的来自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很遗憾用这种方式我们也认识了很多、很多人。疫情让我们感受苦难,体会到人生百态,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这一切都在引发我们思考,人生在世的真正意义……

可是仅仅思考死亡的无常是单薄的,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那就是修持自他相换。


该怎样修自他相换呢?

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讲的没有任何差别。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后就静下来,首先要按照四无量心的修法,详细地修一遍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而且每一个众生做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有这么大的恩德;由此又进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


因为,以前曾经做过我父母的那些众生,现在绝大多数都堕落在恶趣里,正在忍受着剧苦的折磨。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能暂时享有某种安乐,比如说,野生动物在没有受到人类侵扰、猎杀的时候,也能相对自由地生活;但他们还是有无明(所谓无明,即指什么也不懂、愚蠢)的痛苦,以致没有修行的机会。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也有修行的机会(如有适当的时间、自由等等),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现在就是我来报答母亲恩德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修自他相换时,就要在心里诚心实意地反复思维:祝愿对我恩深似海的父母众生身心上的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在这一座当中,立刻成熟在我的身心上。

这样思维时,也要加上四个具备

一是具备想望:非常希求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在这一座当中,就于此时此地,快速地成熟于我身心上。

二是具备发愿:祝愿一切有情的所有痛苦及痛苦之因都能够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

三是具备发誓:这时该怎样发誓呢?若是发誓让所有众生的痛苦及痛苦之因立即成熟于我身心上,则此誓言必然是无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发誓—当众生受苦的时候,我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其他人解决一些问题、承担一些痛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办到的。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却无人照顾,那我们就应该去照顾他。又如,某人十分贫穷,那么即便是在自己的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与他分享自己的财产。因为这些财产原来是属于我的,而布施之后,它们就不属于我了,虽说我所能承受的只不过是如此,但这也算是领受了他人的痛苦。总而言之,我们要点点滴滴地去做,甚至连这么一点点的小事也不能忽略。藏地有一句俗话:“小善(功德)不屑做,大善(功德)不会做,最后无一善。”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而应尽己所能、实实在在地替别人承担责任和痛苦。此时就是要这样发誓。

四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以上誓言。

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

一、执著的相换

何为执著的相换?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著为我,而始终执著自己的身心是我;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我执心,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著自己的身体那样来执著所有众生。

由于有了这样的观想,我执的范围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从前是自己一个人,现在是所有众生。若能反复锻炼“执著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他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

可是,很多人在刚开始时,不要说对这个想法有什么体会,甚至连理解它也相当困难。我们的心里难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天、非天和人怎么可能是我的上半身呢?旁生、饿鬼和地狱有情又怎么可能是我的下半身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观想,并不意味着三善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上半身,三恶趣众生真的是自己的下半身。然而从究竟的意义上讲,自己的身体其实也不是“我”

虽然人们总认为身体是“我”,可是,对轮回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身体不是从前世带来的,而是由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因此,我现在的精神,肯定也曾经(如前世)是属于六道中另外一个 “有情”的,而不是属于“我”的(这里所说的“有情”和“我”,都是指有情和我的身体),由此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身体并不是我。而且由中观的推理,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既然在这个身体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我们却可以把它执著为我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六道众生的身体执著为我呢?这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已。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开始逐渐地去习惯这种“执著”,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

众生头痛,故菩萨心痛

这句佛经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哪一个众生感受痛苦,菩萨都会心痛的。有些人听到这话,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我现在连全家人的痛苦都承受不起,如果要把所有众生的痛苦都加在我的身心上,我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当然,在证悟空性以后,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了;而在证悟空性之前,有一些压力和痛苦,是在所难免的。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讲,目前的这些痛苦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的痛苦,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和勇气,它可以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不过,当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这种动力了。因为在证悟空性以后,内心就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自在的空间,那时即便没有这样的动力,也会精进地修行。但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痛苦就是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二、疼爱的相换

何为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

三、苦乐的相换

何为苦乐的相换?以前,即或是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是所有凡夫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

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不但在打坐时需要这样思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觉的时候,还是走路、工作的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三个相换的精神内涵,而且要根据我们的能力去做。即便我们不可能在第一天就做得很好,但这也不成问题,可以一步一步来。

因为这三个相换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想修大乘佛法,并想成为一个标准的大乘修行人的话,就必须做到这三个相换。如果不能实践这三个相换,仍旧像以前那样,一切都是为自己打算,就永远都没有资格做大乘修行人。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生命的本质,是你内心的念头。

生命的本质,是你内心的念头。



净界法师 

万法唯识」,生命的本质是由我们的业力作决定,而业力也是我们的内心所变现的,因此也可以说:生命的本质是你内心的念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念头,就可以知道下一辈子会到哪里去,根本不用找人算命。每天的起心动念,拿五十一个心所去对照对照,就很清楚了。 

佛法的态度是:先找一个根本法宝,把心带回家。你不必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烦恼,你可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找一个法宝,不管是佛号、空性(名言真理),在寂静处把法宝的力量加强起来,靠着「止」(念)跟「观」(慧),由念入心,由慧观察,把心中的法宝这个家盖起来,盖得很坚固,等你烦恼一活动,就把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刚开始须要勉强,不能念要它念,不能转要它转,转它之前,要能思惟烦恼的过患,(对贼的过患、相貌要很清楚),依止对佛法的信心、惭愧心,强迫自己从五欲境界回头,回到佛号的家里。


附:《大乘百法明门论》

(世亲菩萨 造,玄奘法师 译)
如世尊言:“ 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 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 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 二者心所有法, 三者色法,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五者无为法。 一切最胜故, 与此相应故, 二所现影故, 三分位差别故, 四所显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 略有八种: 一、眼识, 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 一、作意, 二、触, 三、受, 四、想, 五、思。

二、别境五者: 一、欲, 二、胜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三、善十一者: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嗔, 七、无痴, 八、轻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 一、贪, 二、嗔,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 一、忿, 二、恨, 三、恼,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骄, 八、害, 九、嫉, 十、悭, 十一、无惭, 十二、无愧, 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举,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 一、睡眠, 二、恶作, 三、寻, 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舌, 五、身, 六、色, 七、声, 八、香, 九、味, 十、触, 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 一、得, 二、命根, 三、众同分, 四、异生性, 五、无想定, 六、灭尽定, 七、无想报, 八、名身, 九、句身, 十、文身, 十一、生, 十二、老, 十三、住, 十四、无常, 十五、流转, 十六、定异, 十七、相应, 十八、势速, 十九、次第, 二十、方, 二十一、时, 二十二、数, 二十三、和合性, 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 一、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灭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 略有二种: 一补特伽罗无我, 二法无我。


從我的iPhone傳送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着”,而不是“自我”...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着”,而不是“自我”...



宗萨钦哲仁波切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就像车子一样,“自我”是对于一个或多个连续现象所做的识别标示。一般来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称为五蕴的五组连续现象所组成。

五蕴分别是:

一、色蕴,这是指肉体,各种不同的元素结合成器官和身体组织;

二、受蕴,包括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

三、想蕴,这是指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概念;

四、行蕴,由心灵的冲动所组成,例如喜悦、快乐、决心、强迫、专注等等;

五、识蕴,一般而言,包括六种感官心识。
 
如果五蕴之中能找到任何永恒坚实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相信,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自我”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像分析汽车一样去分析一下组成“自我”的五蕴,我们绝不会发现其中有任何东西可以指着它说这是“自我”的本质或基础。原因是:

㈠我们的身体、心理、感受、想法一直都在改变,因此,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作为自我不变的本质或究竟的根本。

㈡就像“自我”一样,五蕴本身也是组合而成的,里面并没有任何实体可以拿来确定地说它就是心、它就是身体、它就是感觉等等。

㈢五蕴的自性就是焦虑、痛苦、不满,以及其他各种痛苦。

㈣五蕴的本质为空性,因此,当人说“我”的时候,他所指的是没有真实基础的东西。
 
“自我”是根本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自我”永远都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稳定。虽然充满了骄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需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生气的时候,你大吼大叫,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更稳固,这样便能回过头来确定你自己是稳固的;接着,你又设法报复,这让你的“自我”因为能延伸到未来而更确定了它的存在。“自我”觉得愤怒的痛苦,要比面对“自我”本身无实的痛苦来得小。
 
当你爱别人时,也发挥了同样的机制。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你深切地关怀对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但实际上,爱只是“自我”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自我”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由于“自我”太专注于它自己,因此它并未真正注意到其他人,它专一心志地修持着(很讽刺地,自我有它自己的修持系统)自己的需要、欲望以及期待;它关心所爱的人,以那个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决定。特别是当外表上牺牲自己、愿意为所爱的人放弃自己的需要时,这种情况就更加真实了。当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你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而是在问“你爱我吗”,或者是“我想拥有你”、或“我要你让我快乐”。你所能讲出最诚实的一句话就是:“我爱你几乎和爱自己一样多。”我们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分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着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为什么要了解“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无可执取”是这么困难呢?因为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地,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目的就是在维持自我实存的“信仰”。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着”,而不是“自我”。帝洛巴曾说:“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禅定非常重要,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
 
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从绝对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就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