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净界法师 

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好,我们有这个观念以后,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我们的思考模式是什么?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有那些呢?我们看甲二、发心的差别相。那么先讲八种发心,再讲四种差别。先看八种发心的第一和第二,请合掌: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好,我们的思考模式先分成邪跟正两种的差别。那么第一种就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这个人他也受了三皈依,他也是佛弟子,他也算是修行人了,那么他做了很多很多的修行的善法,但是呢,不究自心,他很少去观察他内心的活动,他的内心习惯性往哪个方向活动,他完全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当然他也就没办法去调整。

那么这个人干什么呢,但知外务,攀缘人、攀缘事,总是向外攀缘。那么这一下讲出了四种攀缘:第一个,或求利养,他心中追求物质的享受;或好名闻,他攀缘美好的名声,博取别人的赞美;或贪现世欲乐,今生五欲的安乐或望来生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那么这种人大部分呢,他也不是很想听经,那当然他也不能用教理来观心、来调整自己,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那么这种人就是邪恶了。
这种邪恶的人,以印光大师说即便他来生不堕落,他福报修得大,大概第三生就下去了,今生造业,第二生的时候享受快乐,第三生就堕落到恶道去了,三世怨!因为他的种性已经形成了三涂种性了,那么即便他不马上堕落,也是迟早的问题了,因为他的因种已经种下去了。
正: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那么这个人对物质的享受淡薄,对名闻利养、别人的赞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对五欲的快乐,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这方面跑,那么他的心是调整到为了了生死,为了圆证菩提,他的心尽量往这两个方向去经营,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摘自《菩提心修学述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起分别,才能远离一切魔障。

不起分别,才能远离一切魔障。

梦参老和尚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直心是什么样子?直心是道场,没有一点虚伪的。佛跟阿难说:十方诸佛都是从直心而入道的,同一道出离生死。心跟言、言跟心一定是一致相。

但是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有的言行都是不一致的,这一点我很有体会。我们所有的道友、所有见我的,跟我说的话全都是假话。不论出家的、在家的,都想见见老和尚,问老和尚这个,问老和尚那个,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话不能跟老和尚说。所以用这样的心又怎么能入道呢?

直心是道场,佛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用如来的直心来回答他,不能拐弯抹角的。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口里就要怎么说。你看跟你说话的那个人,你看他的眼睛在一边转,他眼睛转的时候是在打主意该怎么说,多数都是假的。
佛对一切众生如是地嘱咐,说十方如来同一道。同一什么道?直心是道场。你要有出离心,出离就是直心,心中所想的,口里就所说,“心言直故”。这样子从你开始到终,这个中间一点弯曲相都没有,这就是十方如来同一道。

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起信论》教导我们直心是指“正念真如”。《大乘起信论》讲三心——直心、正念、真如。你口里说话是表的声音,但是你心里头跟这个声音两个的性是一致的,心言直,这叫直因。以这个直因所感的果是真正的果,叫因果相应,因跟果符合。

这样从你开始发心到你成佛,中间是没有虚假的、没有“委曲”,没有这些相,这就叫直心。再进一步说深心,那就是要修一切善法,深心乐集一切善,诸善行广大含义。
第三个就是大悲心,大悲心是发菩提心,要救一切众生的痛苦。三心即是一心。所以佛嘱咐阿难:你不是想要求无上菩提吗?现在你发了想研求无上菩提的心,你就真实回答我的问话。要真实,不能搞虚假的,直心是道场。咱们无论发心出家,即使出了家学了道,不管你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七十年,我现在七十多年了,直心的时候是很少的。

大悲心,平常经常说要发大悲心,我们发的是一般的怜悯心,观自在菩萨的大悲心我们都还没有发起来,还不理解真正的含义。不要说发了,还没有研究明白。所以佛跟阿难说:你要想求无上道,你要发明你本来具有的佛性。怎么样才能得到?那你就直心酬答我所问话。
佛为什么这样一再地嘱咐阿难?因为他在佛的身边,佛就知道他不是直心。所以这次是一再地嘱咐他:你一定要直心,我问你的话,你要直心地回答,不要虚假。

所以我们一切众生发心想成佛,那你就应当直心。心要正直,所说的话要相符你的心,这就告诉你不要起分别,这样才能远离一切魔障。一有分别心就有魔障,不能直至菩提。直心是道场。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鬼才”倪海厦,总结的53个诊治经验,让你受用一辈子

“中医鬼才”倪海厦,总结的53个诊治经验,让你受用一辈子



17.心脏管月经。月经第一天头痛,一般偏于血虚的,开补血的药会慢慢减轻。生理期会反胃,胃比较寒,生理期前,要靠肠胃的阳吸收食物转换成能量及奶水,所以肠胃工作就加倍,就会有反胃的情形。

18.绕脐痛无屁是为大便堵在大肠,大承气汤证。

19.汗出表虚用炮附子(炮附子、生黄芪),若无汗里寒则用生附子。

20.防己入三焦,猪苓利下焦水。


36.大黄片可治头面热、眼睛红肿。

37.当归亦具有抗焦虑的作用。

38.乳癌的病源来自心脏,因心脏力量弱,奶水无法正常下行至子宫化为月经,长期累积于胸部,未排尽的奶水便容易造成乳癌,另外女子停经并不代表停止制造奶水,停经后多余奶水只有大肠这一条排出途径。忧伤肺,肺被伤奶水难以从肺进入乳房,而且容易使乳癌转移为肺癌,所以要开心。

39.生附为阳药,用于心阳不足, 心脏衰弱时一般剂量三钱. 急救时可用至五钱。

40.炮附用于表虚,收表阳。桂附八味丸内即用炮附子,因为下焦的阳不够时, 此药可以补肾。下焦的阳源头来自心阳, 心阳在, 但下焦较为寒湿时则用炮附子。

如果我们只要随缘,那又何必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变操纵因缘...

如果我们只要随缘,那又何必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变操纵因缘..

宗萨钦哲仁波切 

根据经典,佛陀说过,做善事的方式有两种功德,一种是所谓有染污的功德,另一种是没有染污的功德。

  没有染污的功德只能透过智慧而成就,就是观智慧的禅修而来的智慧──不光是禅修,而是观修智慧的那种禅定。

  基本上,我们做的事几乎都是有染污的功德:建一座寺庙、供养鲜花、还有经常无意识的持咒、受戒立誓…其中很多都是,而在这些众多染污的功德里,放生、给予生命自由,是其中最好的一种做法。

  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快死了,而有人买了我们让我们自由,那我们应该会很高兴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买鱼在这边放了,它们在那里也活不下去,这样做没有意义之类的;还有人认为那些鱼贩会因为我们放生而让他们更有动机去捕更多的鱼,那我们还应该这样做吗?

  如果我们从修道的角度以及放生这种行为来谈的话,这些顾虑就都不是问题了。

  再次拿我们自己作例子,就像我们将被杀了,有人把我们买下来然后把我们放生到沙漠里,我想我们应该也会很开心的。

  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即使只是短短的一两分钟给予众生自由,这也是值得的,而给予它们自由是我们能做的。

  当然了,也许有一天你可以买下所有的鱼,或是任何一种动物,然后带它们到一个不会受苦的地方、帮它们铺床、随时随地保护它们,这是有可能的,为什么不?但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所以我鼓励大家继续这么做,继续放生。

  问:为什么放生能有那么多的功德? 怎么理解放生与功德之间的联系?

  仁波切答:因为在相对上,我们以善行来累积福报。如果今天是你要被杀了,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人能给你继续活下去的机会,而另外一个人要给你一百万元,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问:放生如果放鲨鱼,它会到海里会猎杀很多小鱼,放生造成杀生,应该怎么办?

  仁波切答:你们应该放生鲨鱼。

  问:我想请教仁波切有关“随缘”的问题:我们在放生的过程中,常会碰到有人捕鱼。有的师兄说这是个人的因果,要随缘处理,随缘是不是就不该做任何努力了?
  仁波切说:恩……随缘,这一点我不确定。因为如果我们只要随缘,那又何必修行呢?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变操纵因缘。我所谓的操纵是指削弱不好的业力,甚至可能的话让它消失,同时试着增加并种下好的因缘。所以真的不是只是随缘而已。我想随缘的概念是受了印度教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试着累积善缘,避免种下恶业。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无高低之别

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无高低之别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本性清净故,污垢能离故,
觉性合理故,道者具威力。

下面通过几个理由,来阐述我们的修行之道,是非常有威力的:一方面,道可以摧毁所有的烦恼;另一方面,所有的烦恼都不能摧毁道。此处所谓的“道”,也即证悟的境界,证悟的智慧。

第一个理由,“本性清净故”。

证悟的智慧会把万法的本性,看成是清净的。如果万法的本性不是清净的,这种境界就不符合事实。凡是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即使暂时可以获得胜利,但也不会获得永久的胜利。

比如,小乘行人修白骨观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身体和三千大千世界,都观想为白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战胜贪欲,但因为这种观念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白骨,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白骨,所以这种方法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断除烦恼。

密法证悟的境界,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清净的佛的坛城。实际上也是这样,因为本性是清净的,所以密法的观点是符合事实的。凡是符合事实的见解,永远都不会变。就像水是液体的观点永远也不会变,因为这符合水的客观情况一样。

第二个理由,“污垢能离故”。

如果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和心的本质彻底融为一体,根本就无法分离,那就只能暂时压制烦恼,而不能彻底斩除烦恼。但事实上所有的烦恼、污垢都可以远离,这就说明烦恼污垢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在心的本性上暂时出现的现象。就像衣服上的污垢不是衣服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污垢洗掉。如果污垢是衣服的本质,那再洗都没有办法洗净一样。

第三个理由,“觉性合理故”。

证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证悟一切都是空性。这个所证的空性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它不合理,即使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万法不是空性,那时候我们一定会从根本上产生动摇。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空性是合理的。

第二个部分,是万法的本性,也即觉性是光明。这个所证悟的光明,也必须是合理的,否则,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心的本性是不清净的,就会从道中退转。但这种情况也永远都不会发生,因为光明是合理的。

在《缘起赞》里面,也讲过很多外道的苦行。虽然这些苦行暂时可以控制某种烦恼,但因为这些方法、观点不合理,所以只能战胜一部分的烦恼,或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战胜烦恼,而不能永久解决烦恼的问题。任何不合理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发现的时候,一定会产生根本上的怀疑与动摇。

“道者具威力”,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所以我们所修的道是非常有威力的,它可以战胜所有的烦恼,而所有的烦恼却不能战胜它。因为它是符合事实的,是一条正确无误的道,它完全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

无论是显宗的道,还是密宗的道,都非常具有威力,它能战胜、摧毁所有的烦恼。其实,显宗之道和密宗之道的不同点,只是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不同。从见道开始,也就是从菩萨一地开始,显密再也没有什么高低的区别。在此之后,显密便彻底融为一体。

此文介绍的基道果,不是外密的基道果,而是无上密宗的基道果。在无上密宗当中,还是大圆满的基道果。

这次介绍的论典虽然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密法的基道果,以及基和道的具体修法。但此文并没有介绍具体修法的部分,当我们把外加行、内加行等所有加行修得非常完整、非常圆满之后,才可以学这些具体的修法。在这之前,学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按照过去有经验的成就者上师的引导方式,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也是不能讲这些修法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事实上,不要强迫你的孩子成为佛教徒,这一点很重要...

事实上,不要强迫你的孩子成为佛教徒,这一点很重要...



宗萨钦哲仁波切 


建立佛教幼儿园、佛教小学,甚至佛教大学,把佛陀的教授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结合在一起,您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吗?

是的,但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谨慎,因为我们不想把佛教搞成某种充斥狂热崇拜的宗教组织。我认为佛教的价值观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有一所佛教幼儿园、佛教中小学或者佛教大学,其目的不该是让更多的人成为佛教徒。其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善良、有远见、有同情心、有教养、有创造性、优雅而勇敢的人。

如果您具备建立一所幼儿园的一切条件和资源,您希望它是什么样的?

这当然是一个梦想。如果我有机会为孩子们建立学校,我想让他们了解做人是怎么一回事。从当今世界的各种显现来看,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这不仅是个比喻,也是字面意义上那样。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像机器人那样,并开始认为其他人也像是机器人,所以当他们扣动扳机向别人开枪时,不会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并不在意别人的痛苦。

我想要教孩子们在野外怎样生火,想让他们知道水的源头不是自来水龙头。教育的目标是改善我们自己,以便我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以便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并通过帮助别人使我们自己幸福和满足。因此我们所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自我完善,让我们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都更加优雅。

我们的孩子可以学习怎样才不那么无趣,并且不会骄傲地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穿Prada的鞋子。为此,我想要在学校营造一种氛围。教学可以在一棵大树下面,在河边,或者在稻田里完成,课程可以包含早上三点钟起床去看天空的颜色,或者聆听寂静的声音。学校的校服可以是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装。但这些都是我浪漫的想法,永远都不会实现。

您知道中国的“虎爸”、“虎妈”现象。父母们非常努力地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日后取得成功。竞争日益激烈,孩子们负担很重,即使只是小学生,每天也要花很多时间学习。仁波切能否给这些父母一些建议?

在某种程度上,我其实真挺喜欢这个主意的。但是,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虎爸虎妈必须准备好自始至终都要做老虎。只做二十年的老虎,然后把孩子们留在有各种不同动物、虎爸虎妈和虎仔都不适应的荒漠里,这样做没有意义。

假如虎爸虎妈真的很好地训练了自己的孩子二十年,但是二十年后,世界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目标及为之教给孩子的所有东西都不再有用,那将会怎样?显然会是可悲的。可以说,小时候是开心玩耍的时候,然而因为虎爸虎妈,你失去了那样的欢乐。到了二十岁,你已经失去了童年的欢乐,现在你又要失去剩下的欢乐,所以实际上你将要失去所有的欢乐。

举个例子,我们这一代的很多孩子总有那么多事情可以谈论,在丛林中长大、在河里游泳,以及那些不是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并且他们谈论的事情经常是很人性化的。后来我去香港和新加坡之类的地方旅行,那边的大多数孩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分享的,他们除了最新的应用和软件以外,没有什么个人经历。

如何才是最好的对待十几岁青少年的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特定的答案,但或许记住这一点会有帮助:从现在开始,很短时间内,可能只是十年,世界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我们生活和沟通的方式将会改变,环境在变化,前沿技术的诞生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快速、更高效、更经济。这也意味着,挑战也将变得更快、更高效、更复杂。

所以我们的孩子,在大约十年之后,在精神和身体上将会经历另一种不同的痛苦。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社会和政府应该知道的事情。意识到这些,即便没有一个实用的答案,我想也会有些帮助。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们热爱自己的父母,在亚洲社会中尤其如此。我不知道这样的价值观还会持续多久。在西方,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的孩子不仅不爱自己的父母,事实上还对他们有些反感。很多时候,这些十几岁的青少年对父母的反感有充分的理由。

我遇见过很多朋友,特别是在亚洲,作为父母他们给了孩子一切,但多年以后,孩子长大了却非常叛逆,这把家长们推到了最为令人抑郁的境地。所以,用一种有智慧的方式养育我们钟爱的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从您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完美的关系是怎样的?您可否谈谈年轻人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佛教可以帮助改善家庭关系吗?

或许我有偏见。本身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会说,如果孩子们在佛教的环境中长大,父母都是修行的佛教徒,家里有佛像,他们闻思佛陀的教授,经常说些“爱”、“慈悲”、“宽容”和“智慧”之类的词,这肯定会有效果。至少比像阿富汗那样的地方好得多,在那里人们谈论的全是枪,还没有AK47高的孩子却背着AK47步枪。

当然,这是非常个人的看法。我不是说仅仅因为生活在佛教家庭,孩子们就可以成长为很好的人。事实上,不要强迫你的孩子成为佛教徒,这一点很重要。开放性的精神以及不把自己的见地强加给他人,是佛教徒引以自豪的事,也是佛教的方便之一,应该要保持下去。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辨别发心的真、伪?

如何辨别发心的真、伪?

净界法师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这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

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摘自《菩提心修学述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

慈诚罗珠堪布 

什么是禅

禅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思维的禅。

也许有人会说:禅不是要很平静?没有任何杂念吗?有思维的修法算不算禅呢?这个也叫做禅。因为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思维的点上面,没有任何其他杂念,所以也是禅。

 “禅”,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就是心平静下来的状态。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修金刚萨垛、菩提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内前行,都叫做修禅。
 
第二种,是无念的禅。

无念的禅可以分为两种,此处说的是没有证悟空性的无念禅。只是心静下来而已,这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寂止,也即狭义的禅——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特有的,外道和没有信仰的人也会修四禅八定,只是修禅的目的不一样而已。

轻微的精神病人若能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修一点寂止修法,慢慢内心的压力就可以减轻,病症也可以逐步痊愈。

显宗的禅定修法,在小乘佛教的《俱舍论》,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简单而言,就是内心完全放下以后,自己去看自己的心。

虽然物质无法自己感受自己的状态,但内心却既可以去分析、判断、观察外面的东西,又可以感受自己的状态,这是精神特有的性质,这也叫做自知自明。
 
第三种,也属于无念的禅,但其中包含了证悟空性的成分。修禅的人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下来,没有任何杂念。


01



拥有的物质

 
随着人们对心灵需求的逐步重视,禅修,已经开始纳入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禅,也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

在城市乡村的很多地方,无论是寺院、茶馆、餐厅、会所,常常能看到“禅”的踪影。那么,究竟什么是禅呢? 

从印度佛教诞生至今,禅,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汉传佛教的禅学,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禅”是外来词,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叫做禅、禅定或三摩地。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静下来的方法。在禅的后面加上“定”字,不但没有失去原来的音和义,而且更能让人了解禅的内涵。 

现代文明所衍生的浮躁与虚荣,激活了人的物欲。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把人心逼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此刻,禅定,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的最佳选择。



02



精神的心灵奥秘

禅有三种: 

第一种禅,是佛教最高端的禅。

这种禅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达摩祖师。达摩《血脉论》中说:“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自古至今的禅宗,都一直在修这种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就描述了这种开悟、证悟、顿悟的境界,这也是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非常高端的境界——明心见性。





03




有了热爱


第二种禅,寂止。

是流传于云南,以及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内观的一部分,汉传佛教称之为四禅八定,因为这种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四种境界,所以叫做四禅八定。

藏传佛教称之为寂止,因为它能使人心寂静或宁静,停止杂念。实际上,内观、四禅八定、寂止都是梵文Samadhi的不同名称而已。



04




迅速提升心灵

第三种禅,各种各样的观想、冥想和思维。

这是比较基础的禅,也即在心静下来以后,去观想或思考问题。如果证悟了第一种禅,就可以应对自如地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焦虑与抑郁等等。

不管任何问题,只要证悟了这种禅,就能迎刃而解。但证悟这种禅的难度比较高,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除了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以外,其他人很难证悟。 

无论是什么信仰的人,都可以修第二种禅。在任何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都可以起修第二种禅。 
第三种禅,更是什么人都可以修。就像瑜伽,有信仰没有信仰都可以修,既可以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把信仰的部分完全抛开,而只是将其作为提升、净化、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 

练习第三种禅,既不等于学佛,也不等于加入了其他宗教,而只是一种养生方式。就像锻炼身体一样,这是心灵的一种训练,也是我们长期忽视的一种调节身心的重要手段。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

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

净界法师 

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
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这个,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從我的iPhone傳送

只有"无住",才跳得出三界!

只有"无住",才跳得出三界!

净界法师 

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那么从经典上经论上的记载,我们每一个人在修学佛法,每天做早晚功课,持咒拜佛,我们用八种思想在修学,前面讲到的四种,现在我们看小跟大,我们先把这一段文念一遍,请合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这个小跟大这两个都不简单,他们的思想水平,都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五欲的思想,他们都相对清净了,这种人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的觉悟的程度,已经看到三界的过失,他也看到了涅槃的功德,所以说这两种人都是相当清净的,但是这个小是什么?这小乘人是怎么回事?

小乘人他在观真理的时候,佛法的真理有四个:苦集灭道。他对苦谛有很深刻的体验,这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命经验给他很多痛苦,这第一种可能,他从小到大受尽了折磨,他对苦谛有深刻的体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所亲近的善知识给他苦谛很深刻的教化,他整天熏习苦谛的思想,养成一种相对悲观的思想,不管他是从生命经验中得来也好,他从教理学来也好,总之他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声闻人是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大乘佛法是认为人生是不决定的,诸法无自性,如果你操作错误,人生充满了障碍,如果你操作成功,人生充满了宝藏。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是认为不决定的,但是声闻人认为人生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理由是他深深地被苦谛所影响。

我们来看看他是什么心态?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认为三界啊,只要你待在三界,即便你生到天上你都不得自在,只要有生死轮回,就像怨家一样的可恶、可怕!所以他只有一种心情,想办法早一天离开三界,但是他呢也就顾不得别人了,他不是不发心,他实在是被苦谛、对痛苦有太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此发心,名之为小。这种人有极度的厌离心,在他的生命当中他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价值可言的。

大乘人,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大乘人他是有理想抱负的,他不像凡夫那么乐观。凡夫的乐观是盲目的乐观,凡夫认为娑婆世界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就跳进去追求弄得伤痕累累;小乘人是完全的排斥;大乘人对人生是相对中道,他心中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大小乘,我们先不谈出离心或大悲心这一块,我们来谈空正见这一块,就是见地这一块,先不谈发心先谈见地。
你看小乘人,在《法华经》上说,他观一切法空,大乘人他也观一切法空,这没有什么两样,每一个人要解脱,三乘共坐解脱床,你要从三界跳出去你只有观一切法空,你只有无住才跳得出去,人生你要执取你就被抓住了。那么观一切法空,为什么两个都观一切法空,怎么结果不一样呢?
小乘人的空他不带相,他真是空了,偏空了;大乘佛法的空是带相观空,这个地方不一样,他不否定相。
不否定相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智增上的菩萨,带佛陀的相状来观空,他对佛陀的功德深深好乐,这种人大部份时间会做很多的定课,他观一切法空但是它不障碍对佛道的追求,他带着佛道的功德相来观空,所以他有好乐,他会拜八十八佛,放蒙山,持戒庄严,他会把很多相做得很好,他得果报的时候特别庄严。
--《菩提心修学述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生的相状是无解,因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

人生的相状是无解,因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

净界法师 

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我们看下一段的偏跟圆,这两个都是大乘,请合掌: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那么偏跟圆,这两个人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都带相,都带有相状,都带有佛道的相状,都带有众生的相状,所以他才能够产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个菩提愿,但是这两个愿还不太一样,一个是心外求法,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那么所修的功德念念执着不忘,我执法执也是没有消除,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这个偏的发心一般来说,悲心重,但智慧的观照相对薄弱。一个人会攀缘外相的话就表示你智慧薄弱、情感重,这个地方当然它后面会讲到,一个人喜欢攀缘外相,你就容易受伤,你的菩提心相对容易受到伤害,你就比较容易退转。你看两个人修大乘佛法,遇到同样的境界,有些人可以冲过去,有些人冲不过去,这不是忍耐的问题,修行到最后都不是忍耐的问题。

你看菩萨到最后都是智慧的水平,考验你的心理素质,你喜欢执着相你就通不过去了,人生的相状是无解,因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无量劫来跟众生结的很多的善缘、你无量劫跟众生结的很多的恶缘,你今生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阿赖耶识跳出个什么相状出来,你要执着那也没办法了。

所以我再讲一次,人生无解!你不可能用几十年去解决无量的问题。你看人类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多少有智慧的人定了多少的制度,想要让人生得到快乐,提出很多的看法,人要怎么活,你看到现在有没有答案?没有答案!现在痛苦指数不断增加。

理论上来说,我们人应该越活越快乐,因为很多哲学家都提出建言,人要怎么样,要吃什么东西要怎么样过活,几点睡觉比较好,人类的经验累积这么多年,你快乐吗?没有,不见得,所以人生无解,你看到现在那么多有智慧的人出世,那么多的博士也提不出一个解决人类痛苦的问题,其实人生答案是无解!

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这样子而已了。
--《菩提心修学述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没有出离心,做什么都是世间法

没有出离心,做什么都是世间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总之,学佛就是要断除贪心、自私和我执。

断除贪心。

避免轮回痛苦,是我们断除贪心的原因。世人遭遇痛苦的时候,会觉得苦恼不堪,但仍然放不下轮回。觉得轮回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世间的圆满(健康、长寿等)是如此美妙,所以才会爱不释手。世人虽然不愿意堕地狱、旁生和饿鬼道,而希望做人、做天人,但如果让他放下这些世间的圆满,他又不干——这就跟出离心背道而驰了。所以说,我们第一步要建立出离心,把出离心培养好以后,就可以依靠出离心断除贪恋世间的贪欲心。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呢?没有出离心,我们就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跳出去。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所做的一切,不论修行、念佛也好,做其他的功德也罢,都变成了世间法。由于我们的动机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圆满,在此基础上,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出离心。

出离心也是我们修法的动机之一,是修行的动力。没有出离心就没有动力,就不是为解脱而修行,那样的修行也就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被动的修行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再说明一下。如果一个人觉得此地很好,不愿离开,就会想方设法留在这儿;另外一人却觉得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厌离此地,就会千方百计离开这儿。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觉得轮回当中虽然有痛苦,但是也有快乐,希望生生世世不遇到这些痛苦,生生世世享受到那些快乐,他就不愿意从轮回中解脱,也就不会有出离心。这种人无论是修行或做任何善事,其动机都不是从轮回中得解脱,而是在轮回中享受。因为有这样的动机,结果当然是不可能脱离轮回,而是永远在轮回里徘徊。

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要培养出离心。培养出离心的同时就可以放下贪恋世间的贪欲心。出离心与贪欲心是矛盾的体性,如果不放下贪欲心,就无法建立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无法获得解脱。所以一定要放下贪欲心。

该如何建立作为内在概念的出离心呢?用理性的、富逻辑性的思维去观察整个轮回的过程,才能建立出离心。

比如,一个人想知道某地是好是坏,就要亲自考察,在了解清楚后才能确定。同样的,我们也要用佛陀所赐的慧眼观察六道轮回,亦即通过外加行的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四个修法,来观察整个轮回的过程,从天界到地狱,从过去——轮回的源头到未来,由此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轮回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狭窄的范围,稍远一些就看不见了,但通过佛法的慧眼去看,就可以很清楚地认识轮回——我们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走过来,而且还可能继续往前走,前面的景象究竟怎么样,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通过这些修法可以了知,轮回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快乐:这一世好,下一世不一定好;上半辈子好,下半辈子不一定好;今年好,明年不一定好……如此观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在轮回中找不到一个究竟的好地方。这时,如果有一个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的方法,我们肯定愿意接受,这样就有了出离心。所以,要建立这样的出离心,就必须修四个外加行。如果四个外加行真正修得比较好,出离心一定会生起。有了出离心,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

生起出离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知道轮回中——从天界到地狱都是充满痛苦的,从而对此产生强烈的厌烦心;二是要有从轮回中跳出去的念头和决心。具足这两个条件就叫做出离心。

有了出离心之后,就要有大乘佛教的菩提心。

如果没有菩提心,一切的修行都成了小乘的法。小乘的声闻、独觉、阿罗汉知道轮回充满了痛苦,所以不愿意在轮回中流转,只想自己一个人解脱,而不考虑其他众生的解脱。

大乘佛法不是这样。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你不愿意接受痛苦,其他的生命也是不愿意的;你愿意接受快乐,其他的众生也是同样的。你不应该只为你一人着想,不应该只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应该为一切众生着想,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这就是菩提心。

建立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加行里的菩提心修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第二个目标。

就是要证悟空性,证悟人无我。

为什么需要证悟人无我?因为,如果没有无我的智慧,则即使有了从轮回中解脱的想法,也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但却缺乏了具体的方法。

如果没有具体方法,所谓的解脱就只是一个梦想而已,没有办法实现,所以要修无我。

加行的作用

修加行对证悟空性有什么作用呢?皈依使我们进入佛门,发心使我们踏入大乘菩提道。然后,在皈依和发心的基础上,再修金刚萨埵——我们在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过程中,造作了很多杀生、偷盗等等的恶业,如果不清净这些罪业,就没有办法证悟无我,所以要修金刚萨埵的修法。修好了金刚萨埵的修法,方可清净这些罪业。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圆满资粮,因为没有资粮仍不能解脱。譬如,一个人要乘飞机,就要买机票,买机票也要有钱。同样的,要得到解脱,就需要圆满资粮,因此要修曼荼罗。在这些条件圆满具足以后,若要依密法证悟空性,则金刚上师的加持也很重要,所以要修上师瑜伽的修法。

这样不多不少,正好是五个加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人说佛教很消极,只说对一半!

有人说佛教很消极,只说对一半!

净界法师 

其实佛法是创造来生,你看佛陀的意思,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有人说佛教很消极,说对一半,佛教对今生是很消极,它对来生很主动积极。现代人刚好相反,现代人对今生很积极,对来生完全放弃,你不经营来生,你就等于放弃了,随业流转。

那么这个偏的人他相对是对相状的执取比较重,所以他的功德就不容易圆满。

我们再看圆: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

这种人是不简单,他知道《楞严经》,一切法不离开现前一念心性,一切法都是一念心性所现的假相,所以一切法都在一念心中,以无所得的心,以毕竟空的心来发愿,以毕竟空的心来修行,以毕竟空的心来证果,亦无毕竟空的相可执着,如此发心,名之为圆。

那么一个是心外求法,一个是向内安住。这个相状跟心性,就是说你是不是会把相会归到心性,这怎么说?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认为人生是在受用,你以受来面对人生,那你今生的痛苦的时间会比较多,不管你福报多大;如果你把人生当作历练,我不是来受用的,我不受,你可以选择不受,阿赖耶识你有本事把东西丢出来,我第六识我可以选择不受,丢不丢归你,受不受归我,你选择不受,你人生就变成怎样?借假修真,完全不同的心态。

所以,你的心态决定你的生命的整个相貌,如果你觉得人生是来受用的,那你的人生就是很不自在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就被业力catch,你跑不掉了。如果你认为人生的果报不管是怎么样的,像《楞严经》说的,顺逆皆方便,人生只是我借事修心的,我借布施的行为来培养我布施的心,我借逆境来培养我的忍辱,我借别人对我的赞美来给我鼓励,那么你这样子讲你只是把人生的顺逆的因缘当做你成就你的一种方便。也就是说人生是自求你内心的提升,自我完善,所谓的借假修真,那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圆教了。

--《菩提心修学述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