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气决定你的寿命(一定要看)

气决定你的寿命(一定要看)

艾御享堂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再过一会,当高僧迎着夕阳立于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这气到底什么?”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的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人,说不定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 ...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只有不生气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地活着。

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家人和身体才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你会发现金钱很重要,身体和家人更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半年,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包括你我!  

所以,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更加知道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健康重在观念:

在新加坡:人们用100块钱养生,50块钱买保险,10块钱看病,1块钱去抢救。

在中国:人们用1块钱养生,10块钱吃药,50块看病,100块钱去抢救。

大多数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1-2年,花光一生的积蓄,吃遍所有含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然后痛苦地离去...

疾病到底应当如何应对?  答案简单明了:重在预防!气决定你的寿命。  

1、经常自己找气生的人,即小心眼,如林黛玉,一般活20-50岁;
2、经常受别人气的人,叫佣人,一般活50-60岁;
3、经常自我生气,也常气别人的人,叫俗人,如普通百姓,一般活60-70岁;
4、经常让别人生气,自己却不太生气的人,叫伟人,如毛泽东,一般活80岁左右;
5、不论别人怎么气你,也能淡然处之的人,叫高人,如朱德、邓小平,一般活90岁左右; 
6、从不气别人,自己也不生气的人,叫真人,如孙思邈、张学良,一般能活百岁或以上!

结论: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想长寿记得少生气!

消气法(分九个层次,逐级提升):1.倾诉;2.回避;3.运动;4.娱乐;5.想得开;6.自己想适合自已的方法;7.换位思考;8.放得下;9.提高境界!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学中医:高手思考中医精华版!(收获满满)

学中医:高手思考中医精华版!(收获满满)

杏林康青 

在该年度最后一天,我记录下在这一年对中医的一些思考,思考甚多,不得一一列举,遂取其中精华部分以志之,以自励,也希望各位同仁的雅正和点拨!我思考中医的方式向来不是大范围的整体思考,而是抓住个别经典论述,以求触类旁通之效,这跟我的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这里,就谈谈对于阴火论,脾为阴中之至阴,脾不得独主于时,魂神意魄志,白.虎汤的真实滋味,桂枝本为解肌,要敢于用麻黄,正气固护机体的趋向性,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呵欠和喷嚏的原理,失眠的原因,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者捍也,杂病从痰论治,诊病必察上下,脉象,什么叫治未病,学中医必须把握其本质等问题的思考所得。

        一、阴火论。阴火论出自李东垣,其一般的注解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阴火上乘。”对于这一句话,我思考了数月,终于一日有所斩获。一身之气,一气周流,左升右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斡旋中焦,太阴脾土左旋而主升,阳明胃土右旋而主降,一身气机都依赖于脾胃斡旋之引动作用。脾土左旋,引动肝肾膀胱之气上升,上升之气主要路线是走左路,上升至心肺,升已而降,心肺之气要下降,主要是走右路,胃土右旋,引动心肺之气从右路下降,下至肝肾膀胱,又降已而升,如此周而复始。而一旦脾胃运化不及,斡旋失司,全身气机流动就会出现不畅。导致脾胃运化不及的原因,主要就是“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和饥饱失常,伤及脾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本为化生精微,脾胃受伤,则水谷失于运化停聚而生痰浊。一方面,脾胃之气本就不足了,脾胃要斡旋,要转动,主要依赖于脾胃之气的推动作用啊,气虚了,动力不足了,也就斡旋失司了。

另一方面,痰浊是有形实邪,最易阻止气机,脾土左旋的上升之气和胃土右旋的下降之气受到阻止,所以脾胃斡旋失司;还有一方面,痰浊附着于中焦,湿性重浊,脾胃就像一个转盘,这个转盘上负重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这个转盘也就转不动了。中焦转不动了,就不能引动全身气机的运转了,于是,上焦之气停留在上交,下焦之气停留在下焦,上焦为阳位,气机郁久了就从阳化热,而成阴火。而下焦之气呢,下焦为阴位为寒水所居之处,下焦之气郁久了就从阴化寒。于是,阴火既成,久而久之,必成上热下寒之势。那么中焦呢,中焦之气郁,大致是先化热,病久则寒化,最终必然伤及脾胃阳气。治疗阴火因秉内经之法--“火郁发之”,所以李东垣用升阳散火汤,即可理解为补中益气汤减味加升阳的羌活等味。告诫大家,不要一见到中焦湿热就用清热祛湿法,更多的时候要寒温并用。寒药走右路,推动胃土之右旋,温药走左路,推动脾土之左旋,以此而能恢复中焦斡旋,引动全身之气流动,如藿厚夏苓汤之流。

       二、脾为阴中之至阴。还记得伤寒论中六经传变规律吗,病邪要入里,要从阳经进入阴经,首先侵犯太阴脾经。所以这个“至阴”的“至”不是“最、极”的意思,这个很多老师都讲错了。这个“至”就应该是“到、转入、转出”的意思。脾为阴中之至阴,就是说脾是由阳到阴,由阴到阳的枢纽,就是由阳到阴,由阴到阳的门户。在病理上如此,比如少阳病、阳明病入里首先到达太阴,阴病出阳也是通过太阴出去的。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阳明病过用寒凉,或者邪气很盛损伤正气,阴损及阳,阳证转阴就由白·虎汤证转入理中汤证,而正气恢复,太阴湿邪化热,就由湿浊转成燥热,就出了阳明,成了白·虎汤证。生理上也是如此,水谷为阴,水谷入于胃,脾运化水谷,将水谷化为精微之气,较之于水谷,精微之气属阳,胃中水谷输于脾就化为气,就由阴到阳,内经云:脾受水谷气而取津汁,化而为血,于是就实现了由阳(气)到阴(血)。当然,五脏六腑都能转化阴阳,这不仅仅是脾一个脏腑的功能。比如肾能转化精、气,膀胱能转化水、气,肝能转化血、气,肺能转化津、气,心能转化血、气,但是它们所转化的气血津液都来自于脾,都是经过脾已经转化过的产物,脾是初加工,其余各脏腑是再加工,脾是初转化,他脏是再转化,所以说脾是阴至阳,阳至阴的第一个枢纽,第一个门户。

       三、脾不得主时。初学中医时,说脾主长夏,说长夏就是夏末秋初之际。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内经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明确指出,脾不得独主时,脾是怎么来主时的呢?每季末十八日是脾主时。为什么是十八日呢?四个十八日刚好就是七十二天,是五分之一年,和其余四脏各主五分之一年。那么,脾为什么要这样主时呢?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土脏,生万物,为后天之本。我的理解“治中央”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黄帝,天子啊,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央最为重要,现在不是还说“党中央”吗?理应居于华夏最中央的地方,高高在上,脾脏就像黄帝一样,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来治理“天下”,治理全身各脏腑。既然是治理各脏,那么就应该无处不到,各脏所主的季节脾气都应布达其中。又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从上下至头足,故不得主时也。”土气是天地之间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物质,没有土气就没有其他各气,木、火、金、水都是由土气所化生。土气遇到春升之气就变化成木气,遇到夏暑之气就变化成火气,遇到秋肃之气就变化成金气,遇到冬藏之气就变化成水气,所以叫“常以四时长四脏”。每个季节的后十八日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表现,比如春三月的后十八日就由木气返璞归真还原了土气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返璞归真?为什么要还原呢?这是因为,其他四气都是由土气所转化,而不能直接转化,木气必须先还原土气,才能通过土气转化成火气,而木气不能直接转化成火气。


       四、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里的“阳明”和“太阴”并不仅仅治阳明胃经和太阴脾经,还泛指阴脏和阳脏,还可以指关系非常密切的两脏,比如肝肾。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太片面,太绝对,后来仔细一想,这句话,真理!先说脾胃吧,实则责之于胃,虚则责之于脾。“阳道实,阴道虚”,“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腑受天气,脏受地气,受天气者为阳,受地气者为阴,先天禀赋造就了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所以天气者腑受之,地气者脏受之,外泄侵袭腑受之,内伤正气脏受之,受天气者多实,受地气者多虚。所以胃多实证,脾多虚证。胃实,就表现为胃中燥热,因为六腑以通为用,“腑者,实而不能满,饮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所以还常常表现为腑气不通,糟粕不传,治疗理应清胃热,通腑气,化糟粕。脾也有实,脾实的时候就表现为湿浊内停,治疗的时候一方面要补脾气陪本,所以说虚则太阴,一方面还要理气机,排实邪,就要用枳实、半夏、神曲、莱菔子,这些药其实都是治胃的,这其实就是在治胃了,所以说实则阳明。胃也有虚,胃阴虚、胃气虚、胃阳虚,补胃气用什么药呢?用理中丸,大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实这些方都是治脾的,虽然是胃虚但是也要治脾,虽然是脾实但是也要治胃,这就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同理,肾与膀胱也是如此,肾实要利水就是治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助汽化就是治肾。肝肾也是如此,肾有实,相火妄动那不是实吗?通常就通过肝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有虚,肝阴虚就最典型,治疗那还得补肾阴才行。所以实则阳,虚则阴,不管是哪里实,只要是实证就主要治疗腑,不管是哪里虚,只要是虚证就主要治疗脏,这个在临床上很实用。

五、魂神意魄志。何谓魂神意魄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两年之久,终于近日熬夜读《内经》而有所悟。我们的老师,没有一个解释过这个问题,问了也解释不清楚,所以我就没问,连中医名家所著的内经讲稿上都没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这一想就是两年的时光啊,终于有所顿悟。内经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所以生者也。”“德”指天气,“气”指地气,“德流气薄”翻译为现代语法就是“德气流薄”,“薄”通“搏”,就是天气和地气相互间流动,搏击,从而有了感应交合,阴阳相合所以才有了万物生灵。“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的又来就是阴阳两种精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阴气作用于阳气产生濡养作用,阳气作用于阴气产生气化作用,阴阳之间的这种气化作用就是神。所以“神”就是就是阴阳的气化作用,表现为生理现象就是“阴平阳秘”,阳气和阴气能正常的运转,所以“神”就是指生理活动正常。“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里的“往来”和“出入”就应该有就讲究了。一方面,从整个生命活动而言,夏天人感觉热,冬天人感觉冷,昼作夜休,所以往来,这就是魂;渴了就要喝水,热了就要出汗,水喝足了就要排尿,饿了就知道吃饭,内急就知道排便,人的一呼一吸,所以出入,这就是魄。一方面,内经又说了“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二者同类而异名也。”所以,魂之往来,是随血往来,濡养全身,所以能感受外界的变化,感受身边的一切;魄之出入,是随营卫出入,所以知饥饿、能排汗排二便、呼吸、白天卫行阳分则寤,夜晚卫行阴分则寐。魂魄都关于昼夜作休,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魄主白天能做事,晚上能睡觉,魂主白天做事还不行,还要有精神,晚上睡觉还不行,还要安睡。内经言:“肝主血,血舍魂,肺主气,气舍魄。”所以肢体麻木、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感觉功能障碍从肝论治,夜晚不能敛魂多梦,也常常配合敛肝魂的治法;饮水、排汗、排便、呼吸等出入功能障碍从肺论治,或照顾到肺,比如通便可上开肺气,口渴就可能是肺热、肺不布津等。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生理活动正常了就能受理万物,就能做很多事,想很多问题,当然肝主谋虑。肾为作强之官,但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有的情志、技巧都是由心开始,由心所掌控,所以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存谓之意,心有所忆谓之志,因志而有所变化者谓之思,思而有所远慕者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者谓之智”这个就是说的一个从认识事物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心有所存,就是指最初的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有所忆谓之志,通过直观感觉而有了记忆(“志”就是“记忆”的意思),并且准备实践了(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这就是志;因志而有所变化,因为记忆或者通过实践对以前的认识有了加深有了修正,这就是思;因为这样的修正而有了更远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虑;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再来指导实践,这就是智慧的结晶了。比如神龙尝百草,先是看到了一株草长在水泽旁边,尝一尝甘、淡,无毒(意),然后记住了这种草的外形、生长环境、性味,决定来实践,大量的用在人身上试试(志),试了几次发现,这药能利尿,于是想是不是甘淡,生长在水边上的草都能利尿呢(思),于是乎他就采集了很多这一类的草来实践,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类的草都能利尿,这就成了规律性的东西了(虑),按照这个规律指导实践,小便不利的就用这一类药来利尿(智),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来发现和发展中医的,这就是智慧的结晶。所以,意、志、思、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深入的思考、学习、实践,所以心、脾、肾、肝、胆、肺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不能聚精会神的思考和做事了。

      六、诊病必察上下。这句话出自内经。内经有“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主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魄门亦为五脏使”等描述。上下窍,主要就是察鼻窍,魄门,小便的通与不通。我前面有篇日志写一慢阻肺病人,大便秘结很为苦恼,开了处方之后,大便通了,随后就舒坦了,气促的症状缓解了大半,第二天就要出院了,拦都拦不住。魄门亦为五脏使,这句话真的很有用,不单单是指肺与大肠相表里,魄门与五脏都相关。一方面,五脏功能正常,气机运转正常,魄门就“不能久藏”,也要藏,不藏不久成了大便失禁了吗?但是不会就藏,按时排便。一方面,魄门按时排便,一身气机才能正常运转啊。一身气机,左升右降,升已而降,也有一部分是升上去了之后通过鼻窍排出,降已而升,也有一部分是通过魄门和前阴排出体外的。上下不通了,五脏之气也就不通了。

       七、什么叫治未病。“善治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谓治未病?并不是大家所说的养生,没有病的时候就要调理,不是那个意思。即使有这个意思,那也是岐伯将给黄帝听的,不适用于天下苍生。所以现在这些人动不动就谈养生,满口“治未病”,我只好冷眼旁观,看他能吹好久,反正我们这些学了中医的人不应该相信那些。所谓治未病是指,太阳病的时候应该防止病邪入里,防止进入阳明,防止进入阴经,所以医家就应当有预见性,先实胃气,调营卫,充阳气等。病在卫分就要防止进入气分,已进入气分就要防止进入营血。或者哮喘等冬季多发病,趁夏天阳气充足,进行冬病夏治。治未病,其实是这个意思,人没病,阴平阳秘,你治他什么啊?什么保健品,补药,都会让人体正气懒惰、失用,直接导致抵抗力下降,阴阳的自和能力下降。中医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疗效说话的!中医也不需要保护,中医人如果自己没本事,不发愤图强,指望国家社会的保护,那就等着灭亡吧!


       八、脉象。关于脉象,在这里浅谈几句,谈谈脉象的学习。首先,中医把脉,是体会脉象,而不是脉搏,如果你摸了半天,只摸出个脉搏那不叫把脉。如果你边把脉,边想着西医的东西,弦脉,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啊,之类的,那会越学越糊涂。学脉象,可以先读读《濒湖脉学》这本书,先学各类脉象,明确各种脉象产生的机理,然后融会贯通,体会全身之气,一气周流的那种感觉,很多老中医把脉,真的只凭感觉,不细分那么多脉象了,这是一种境界,先还是要脚踏实地背《濒湖脉学》。到清远来之后我自己也试过那样把脉,也有拿准的时候。一次,一同学说耳根痛,脉象偏快,左边脉象快而无力,左升右降,心想这是肝胆气机上升受阻,正气未亏,正气奋力与邪气想搏击所以脉象偏快,舌苔腻,于是用黄连温胆汤原方,化中焦痰浊,助肝胆左升,黄连右降,右降以引动左升,立杆见影。又一次,还是同一个同学,头晕欲呕,嗜睡,自己服用藿香正气水效果不明显,体会其脉象,脉缓和,左边脉象较弱,这就是肝胆气虚,肝胆左升之气不足,清阳不升而出现的诸证,依然黄连温胆汤,不过这一次加为,加细辛,川芎加强引动左升之力,效果也很好。志此以自励。

九、白·虎汤的真实滋味。学中医的没谁不知道白·虎汤,但是有没有尝过白·虎汤的真实滋味呢?因为里面有粳米,粳米不好找,而且很多医生用白虎汤用粳米,这就使得,白虎堂失去了其本来的滋味。我思索很久,觉得粳米找不到,用大米也可也,古代吃饭吃粳米嘛,粳米多,所以就用粳米了,现在不吃粳米了,主要是粳米产量太低,为了充分利用耕地,就都种杂交水稻了。白虎汤用粳米主要是养胃气,大米就不养胃气吗?所以用大米完全可以。今年夏天,喝酒之后,大便不爽,唇干,口渴,湿热留滞中焦,是正在由湿热向燥热转化,于是用白·虎汤原方,大剂量用,怕用石膏太多,太寒伤了胃气,于是就加了两把大米,浓煎。以前白·虎汤也喝过,不过没加大米,苦的,这次加了大米滋味完全不一样,一股浓浓的甘甜在汤药之中,而且药液也就稠厚了,只喝了一次,晚上一次大便之后就好了。加大米有三点好处:一、防止过寒伤胃气,可以放心重用石膏;二、使其味成甘寒,甘寒生津,生津之力大大增强;三、使药液稠厚,在体内流动减慢,搜刮胃腑之邪热。

       十、桂枝本为解肌,要敢于用麻黄。桂枝汤是解肌的,不是解表的。表,指皮毛,肌,指皮肉之间,营卫之间。为何会成桂枝汤证?正气不足以抗邪于皮毛,邪气内陷于皮肉之间,营卫之间,阻滞营卫交会之通道,故成营卫不和。治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用芍药(后勤部长)养正气,养津液,让津液充足,津液充实营阴,营阴的津液充实了,这时桂枝(桂枝当先锋)就发挥功效了,桂枝鼓动营阴中的正气外出营卫之间,正气到达皮肉之间,与病邪作战,正气足故战而胜之,邪气就从皮肉之间退却到了皮毛,这时生姜(生姜负责包抄)又来了,生姜走表,专行于皮毛,正好埋伏与此,断气后路,乘胜追击,将皮毛中的残兵败寇驱逐出境,这时,正气抗邪之后有所动乱,军队有点不整齐,这时甘草、大枣这一对参谋、政委就来了,安中土,让正气有家可回,整编军队,阴阳自和,恢复正常。遇到有表证,邪在皮毛的,要大胆的用麻黄。我用过15克,发汗用麻黄效果就是不一样。至少以后遇到此证,体质较好的,就敢用15克麻黄了。

       十一、正气固护机体的趋向性。桂枝汤证为何有干呕的症状?就是因为,正气抗邪于外,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司。桂枝汤为何要用甘草、大枣,就是因为兵力都投入到前线战场上去了,后方总要管理吧,要留个主事的,于是用甘草、大枣以中土为中心,大管理后方。所以治病要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片面的看问题,学会十根手指弹钢琴。

       十二、呵欠和喷嚏的原因,失眠的原因。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醒着,阳气就行于外,行于阳分,当人感觉疲乏,想睡觉的时候,阳气就开始入里了,而这时人主观上不想睡觉,客观上机体还在工作,没有闭目休息,但是阳气要内收了啊,怎么办,于是机体就通过呵欠引阳气外出--呵欠。外邪袭表,从体表皮毛而入,肺气不得外达,气不外达于是只得上冲,于是就有了咳嗽、喷嚏--喷嚏。总结一般规律就有:气不出则上,不上则下,不下则入,不入则出。外邪袭表,气不外达就上冲,发为干呕、喷嚏、咳嗽;气升不上去就只有下泄,清阳不升就会出现泄泻;气不下则入,腑气不通,腑气就郁闭于里,成腑实证;气不入则出,卫气不能固护,营阴不能内守,于是就会出现汗出。内经云:“胃不和,卧不安”,又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上输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卫气的循行路线是:(在阳分)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阳跷脉——(进入阴分)足少阴肾经—肺—心—肝—脾——阴跷脉——(出于阳分)足太阳···可见,卫气要从阳分进入阴分,必须要先经过手足阳明,卫气要从阴分出于阳分,必须要先经过脾,阳明和脾是卫气出入的枢纽,看到没有,脾胃的又一个功能出来了,脾胃为卫气出入之枢纽,不管那本书上都没有这句话,个人观点。所以内经说“胃不和,卧不安”,胃气不和,卫气运行到这里就不通了,运行减慢了,不能顺利的入阴了,所以就睡不着,卧不安了。同理,脾气出了问题,卫气就不能很顺利的出于阳分了,所以就嗜睡。所以治疗失眠,治疗嗜睡,必责之于脾胃。

       十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者捍也。十一脏皆生于胃,而又取决于胆。少阳之气主升发,胆气不升,则十一脏皆没了活力,没了动了,所以说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者,捍也,捍卫机体也。看伤寒就知道,少阳是阳转阴的重要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治病必须考虑的部位,在很多情况下,病邪要入里,都要经过少阳,所以说肝能捍卫机体,这个观点教材上肯定找不到。所以温胆汤,小柴胡汤,用得如此广泛,就可见一斑了。

       十四:膀胱主一身之表。“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而能出焉”“饮入于胃,游满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降已而升,水津下注膀胱之后,通过气化作用,蒸腾向上,水精四布,布散于全身体表,而主一身之大表。外邪侵犯人体,首犯太阳,首犯膀胱经。膀胱为水脏,故经气中水津充沛,一旦被外邪所遏,气化不行,则水津停聚,阻碍气机运转,日本医家称之为“中水毒”,故治当发汗,祛外邪,利水气,通太阳经脉。

后是医家所谓肺卫主表,中医内科学中谓外邪侵袭肺卫。其实正真主表的是太阳,外邪来犯,首当其冲的也是太阳,治疗外感,若治肺卫不效,则当治太阳,从伤寒之法以治之,伤寒之法的特点就是发汗之力最强,“解水毒”嘛,以此再次说明该用麻黄者要敢于重用麻黄,不应谈麻色变。

        关于杂病从谈论治,太广,太多,不便于记录,自己也还没那么多经验,也还没那么多思考,所以关于2011年的记录,就写到这里了。望与各位共同奋斗。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生最大悲哀:花很多时间去注意结果。

人生最大悲哀:花很多时间去注意结果。

净界法师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花很少的时间经营心地法门,这是错误的,错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错下去。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今生的成败得失,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形成果实时,你不能改变它。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他开始创造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过四十“虚火”旺!三味药解除症状!

人过四十“虚火”旺!三味药解除症状!

民间老郎中 

爱上火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人到了四十岁之后,上火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今天,介绍一个小小的茶方,专门用来改善上火的问题。它虽然制作简单,但是功能和主治范围却十分强大。

准备中药丹参和麦冬各5克,甘草3克,研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800毫升沸水,闷半个小时之后服用,每天一剂,可以不断续水。

这个办法有什么功能?

三个字:除虚火。那么,什么是虚火呢?其实,上虚火是人到中年之后最常出现的问题。

所谓虚火,是和“实火”对应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当人体阴阳平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没有火的。如果阴这一面没有变化,而阳这一面因为各种原因而亢盛,就形成了实火。

如果阳这一面没有变化,阴这一面因为各种原因被损耗、降低、减弱,形成了阳相对的亢盛,就形成了虚火。总而言之,虚火的产生根源是阴不足。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出现虚火?

这就是“年过四十而阴气过半”的结果。人到这个年龄,往往有阴气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上虚火。虚火出现,人会有什么感觉呢?说起这些,想必很多人都有体验:

1

失眠多梦

晚上睡觉总做梦,睡眠断断续续,早上醒来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仿佛睡觉不解乏,不能很好地恢复体力。

2

盗汗

一觉醒来,发现枕巾还有身下床单有些潮湿,但是醒来之后身体就不再出汗了。

3

手脚心发热

手心和脚心总有发热、发烫的感觉,必须触及冰凉的墙壁或者金属才能感觉舒服,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把脚露在外面,否则根本睡不着。

4

心中烦躁

明明没有什么烦心事,却感觉到心烦意乱,看什么都不顺眼,脾气不好容易发火。

5

身体干燥

眼睛干、鼻腔干、嘴巴干、皮肤干,总而言之身体处于干燥之中。

6

口腔溃疡

嘴巴里的溃疡此起彼伏,一个接着一个,旧的刚好,新的马上出现。

7

轻度耳鸣

这种耳鸣声音不大,偶尔出现,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在安静的时候却清晰可闻。

三味药为什么能改善这些症状

丹参、麦冬和甘草为什么能改善这些症状呢?这里就要说到麦冬和丹参这两味药了。

对于虚火的调理,正如方才所说,要滋阴才可以,同时还要兼顾凉血、活血。

麦冬作为传统的滋阴良药,功能是很强大的。它入心经、胃经和肺经,既可以改善肺阴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改善胃阴不足,更可以滋补心阴,对虚火上炎所致的很多问题都有改善作用。

方中的丹参,性味苦寒,能入血分,既可以活血还能凉血,是中年人养血除热的良药。它和麦冬搭配使用,对阴气过半而导致的虚火问题有全方位的调理效果。

甘草为调和药性。

总之,这个办法适用范围广泛,安全性高,是日常保健的经典茶饮之一。如果在辩证准确的基础上坚持服用,会解除很多不适。服用前需经中医师辩证指导。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