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我就这样决定三年闭关

我就这样决定三年闭关




达瓦洛林(Dawa Lorien)遇见法王时还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生,那次会面让她深受启发,开始了在亚洲的旅行、学习与朝圣。旅行中她遇见了她的老师——尊胜的卡卢仁波切,并于1982年进入三年闭关。现在达瓦洛林于寄养儿童的社区服务机构担任老师,帮助寄养儿童培养爱和慈悲。


█■ 法会开始了
 
第一次遇见第16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时,我还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修人类学的年轻硕士。作为研究人类学的学生,我和朋友参加过许多民族宗教仪式和舞蹈活动。因此,几个星期前我们看到黑宝冠法会公告时,一群人已计划好去参加了。

法会开始前两周,我陷入轻微抑郁的状态:情绪低落、失去动力。我的朋友全都出发去参加第16世噶玛巴1977年在洛杉矶举行的黑宝冠法会时,我决定不去了。没有什么能把我从内在的忧郁中拉出来,那些变化无常抑郁的灰色日子,脆弱无助的阴影笼罩着我。但是,很快传回让人振奋的消息,几天之后,法王将会有另外一场小型的非公开活动,在好莱坞比佛利山举行,透过那些好莱坞朋友的迂回关系,我也在邀请之列。

我们一帮人挤进我祖母的1953年产派克车,前往比佛利山寻找一位来自西藏的仁波切,据说他将给予特殊的灌顶。带着铅笔写的地址,我们没有方向的在比佛利山的狭窄道路上穿梭。高大的篱笆和安全围栏后面是隐蔽的精英阶层住宅区,我们瞥到里面的一大块草皮上有一座小宫殿,四周是修剪整齐的花园。我想这些都是电影明星的家。

当我们沿着车道,开进一栋巨大显眼、线条现代感、镶嵌着大教堂玻璃的白色建筑物时,我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毫不犹豫的将我的派克车停在那些顶级豪华轿车的旁边后,我大步走进那栋白色建筑,如同我所预料的,我进去的是一间空空的像大塔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幅幅用绚丽的丝绸装裱的西藏大唐卡——上面画着寂静本尊和忿怒本尊的画像。

我们很快的搅入混乱中,穿着藏红色和黄色僧袍的僧侣忙碌的川流不息,身着西装的西方助理热心的拉我们出来到花园,然后安排我们坐到一个华丽的法座下方,上面就坐着那位仁波切——第16世大宝法王噶玛巴。法会开始了……“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慌忙的立刻跳起来,找到一位能讲英文的喇嘛,着急的问:“这是什么意思呀?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是佛教徒了,再也不能有其他老师了?”最近我刚参加完在“巴莎迪那神智学协会”罗林桑德主持的一次讨论会,他是一位有魅力和预言能力的美国印第安原住民长老,他很欢迎“非印第安人”加入他在莫哈韦沙漠的社区。我对罗林桑德所讲的内容,还有最近刚知道的苏菲旋转苦旅派,都很感兴趣还想再去了解一下。

我当然不想限制自己的“自由”去品尝加州“新时代”(New Age)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大杂烩。那位喇嘛的笑容有点神秘和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加持,你当然不需要放弃你的探索。”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跪在草地上,仿佛有神力般的又把我拉回法会中。我低着头让法王剪下了一小撮我的头发,他小心的把头发放入一个信封,然后我领到我的“新名字”,它写在一张盖上红印章的精致宣纸上——“噶玛列些卓玛”(Karma Lekshey Drolma)。刚才那位跟我说英文的喇嘛说藏文翻译的意思是“积极沟通”。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翻译不怎么准确,觉得有点儿别扭。但是,当时在好莱坞的花园,坐在法王的法座下,四周充斥着奇异的色彩和声音,我与周遭失去了联系,所有平凡的真实在那个当下都变得非比寻常。



█■我决定开始朝圣之旅

法会结束后,我和朋友被护送出来。从那时起,关于这场法会的记忆都在一种非凡的氛围中。超市里的柳丁是如此鲜亮的橙色,散发着清晰明亮的光芒——我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中。这个状态持续了大约三天,与我这几周以来的阴郁与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回家”了——看到了我的存在与体会到自身内在的完整与连接。

每一个感知都赋予了深刻的满足与宁静,即使世俗中遭遇最现实的状况,也依然充满在全然的喜悦与爱中:人行道的裂缝、小小的昆虫、娇小的鸟……夜里做的梦也是如此清晰,直到现在30年过去了依然记得。

我梦见在高山上和喇嘛们一起领受佛法,那个教导非常具体,后来我发现自己实际是在三年闭关中,由西藏的瑜伽士在完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传授了这个教法。那天皈依与领受法名的那一刻是如此不可思议,自那天以后,我成为了一名佛教徒,一位藏传佛教徒。尽管我自己还完全搞不清楚那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进入到一个充满灵性、神秘与希望的欢庆时刻,我的人生彻底改变,我再也不是原来的我了。

之后,我决定开始朝圣之旅。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佛教徒了,但是还没有老师也不懂佛法。17岁开始我自学禅修、看书学习,例如保罗布伦顿的《秘密之道》、《神奇与神秘的西藏》、《密勒日巴尊者道歌集》等书。我的朝圣之旅持续了三年,中途,我决定留在韩国教英文,在那里我得到法王的进一步消息。

1979年,南韩松广寺(SonggwangSa Monastery)

1979年,我决定到九山禅师(KusanSunim,1908~1983)的山上闭关中心和寺院学习前,我已经在首尔教了一年英文。有一天早上,我在自己的禅房开着拉门坐在垫子上时,九山禅师从旁走过。我看到他面带微笑洋溢着喜悦的光彩,步履轻盈飘逸。

之后,在那天的大众接见与教授时他说:“即使佛陀走过,禅修也要保持不受干扰。你的决心不应动摇。”我很挣扎,九山禅师的翻译,一位苏格兰女尼走到我身边说:“你知道吗,九山禅师刚刚见了噶玛巴,他们是朋友。”她接着跟我说噶玛巴生病了。我立刻知道必须要去见他,他是我的精神根源,我得确认是不是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这位女尼那里知道了他的主座是在锡金隆德寺。


l
█■法王问我:“你在寻找什么?”

1980年,锡金

我已经知道我的目的地,但怎么去以及那里的情况并不了解——既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也不清楚会发生什么故事。我跟随着内在模糊不清的声音,受缚于我所拥有及固守的小小一隅。

然后,我将我的一切打包塞进一个小袋子,放在脚底牢牢看守着它。抵达冈托时已是傍晚,在找便宜住处时,一位西藏僧人走了过来,问我要去哪里。“去隆德寺见噶玛巴。”“你不需要住在这里,我们正要去隆德寺,你可以和我们一起!”

这位僧人带我去见一位住在隆德寺的加拿大女士——玛丽珍,玛丽珍因而成了我的朋友与向导。在隆德寺的第一个晚上,我就住在她和她丈夫鲍伯的家。第二天早上,品尝完一杯美味的咖啡后,从山上噶玛巴的住处传来了消息:噶玛巴想见鲍伯,并且让鲍伯把“英技”(老外)带过来。我当时简直目瞪口呆!

我们急急忙忙往山上赶的时候,我还被自己的藏式长裙绊倒了。叫到我时我进去一个房间,里面有几排的西藏仁波切坐在法座上,噶玛巴则坐在房间尽头。我伏倒在他脚下向他做了我有生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大礼拜。“你去了哪些地方?”法王问我。我含糊不清的说起自己的朝圣之旅和九山禅师。“你在寻找什么?”法王又问。

直到我被引导出寺院,也没能说出一个清楚的答案。见完法王后,我在隆德寺的日子变得有些忧伤,我怎么可以这么愚钝!甚至都讲不出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愿望——来隆德寺的目的!我想要修行、禅修、我想要有个老师!

在隆德寺,我已经见了法王,参加了几次黑宝冠法会,也领到在死亡时服用的珍贵药丸。我想我过去世也许是法王鸟舍里的异国鸟儿,据说这些鸟儿的前生也曾是他的弟子和信众。

寺院附近喜马拉雅山的密林深处,有一个陡峭的斜坡,斜坡边缘有一栋巨大没有窗户的木造建筑。我绕着建筑物走时,里面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看不到里面,也看不出这样的结构有什么意义。它的静默与无法沟通带着某种禁止与冷峻的意味。我请教房东“那栋建筑物是干什么的?”他们告诉我那是闭关的地方,僧侣在那里与世隔绝的修行三年。我心想“这是我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把自己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地方三年!”




█■ 虚空般的明空之心

印度西孟加拉邦,索那达(Sonada)

我离开隆德寺的时候,玛丽珍提到我可以去向一位住在大吉岭外索那达的老喇嘛(卡卢仁波切)学习,当巴士嘎嘎作响,沿着山麓拐弯下山而剧烈颤抖时,我只能闭上眼睛祈请“噶玛巴千诺”,感到充满了不确定。

在索那达,我学习藏文、修持四加行,以及从卡卢仁波切那里领受教法几个月之后,我有一次“体会”:那个“觉知”使我那个一直回答不出的老问题终于清晰了。那时,我正和一些外国人坐在寺院大殿的后面,参加一场晚上举行的法会,有一些西藏在家人也赶来参加,卡卢仁波切就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摇着铃和小鼓。

我注视着仁波切的脸,突然间……眼前什么也没有了,只看到清晰、明亮的天空——我称之为仁波切虚空般的明空之心。与此同时,我也觉知到无论大多数(时候)它可能有多么混沌与困惑,这根本就是我自心的本性。我看看其他地方,然后再转过头来看着仁波切,就在那里——那虚空般的明空之心,代替了仁波切实际的脸,他的身体转化成透明的状态。

当一位闭关同修与我分享第一次见到法王的情形时,我回想起那次体会。他说:“我们在噶玛巴第二次访问美国(1976~1977)遇见他的。他在哈佛大学给予观世音灌顶,我们全都在学院大理石大礼堂等候他,每一次礼堂大门推开时,佛龛上的蜡烛就会吹得闪烁摇曳。然后,噶玛巴抵达会场了,当他经过那些蜡烛时,他是透明的!我能穿透他看到蜡烛!我又仔细看了一次,确定不是自己看错,又立刻看周围是不是有人也看到了?有一会儿,法王是透明的。但真正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就在下一刻,他又和普通人一模一样了!后来我在闭关中心又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张噶玛巴主持黑宝冠法会时的照片,相机刚好拍到他的身体转变成透明消融于法界的那一刻!”

█■为了我们的如意宝!

1981年,菩提伽耶(Bodhgaya)

1981年,我在菩提伽耶待了一阵子做大礼拜,在一家小茶馆我遇到了玛丽珍,她看起来心烦意乱。法王那时已经病得很重,远在美国的医院接受治疗,很难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我有点困惑,难道佛也会像人一样受苦吗?玛丽珍募集了足够的钱来作一次大供养,要用数百盏的电灯和酥油灯点亮整个正觉大塔(MahaBodhi Temples)。

天黑之后,我们站在正觉大塔大门外的街道上,心里想这个主意行得通吗?还是结果会让我们崩溃?就在那时,黑暗的印度夜晚突然间变得明亮无比,正觉大塔光芒四射。我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噶玛巴的佛陀之心无处不在闪耀——每一盏光明都是他的示现!

1981年秋,巴厘岛(Bali)
 
1981年秋天,我在巴厘岛美丽的海滩,独自一人面临着全然崩溃的状态,轮回的徒劳无益淹没了我。我所有的支撑、幻想、安全感和自我,全都撕裂,如同无根之木。我失去了爱人、健康、精神支柱、我的道路,甚至是刚建立起来对佛法的一点信心。那个时刻,我所有的执著、希望、恐惧以及期望,全都释放出来,在烈日下燃烧殆尽,我的身体也在高烧的颤憟与洪水般的眼泪中洗涤和清净。

某个瞬间,我了解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修持佛法。我心想,当死神清晰降临于眼前时,唯有佛法是唯一的皈依处。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个清明觉知的瞬间,知道自己要去作三年闭关的时刻。我知道我已经从阻碍我做这个决定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从我的执著和幻想中解脱出来。那真是一个稀有的时刻,是一个礼物。

在大吉岭时,卡卢仁波切常常谈到闭关,但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去。在隆德寺的时候,闭关中心的院子曾经让人害怕,但是现在,我不仅仅要去闭关而且不到一年就要马上开始了,地点在英国哥伦比亚省的盐春岛(Salt Spring Island),时间是1982年的6月。

抵达冈仓德谦伟瑟林(Kunzang Dechen Osel Ling)闭关中心时,玛丽珍已经在那里了。进入三年闭关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去了一家当地的小酒馆庆贺,跳舞、喝酒,开怀大笑。然后,我们举杯:为了我们的如意宝!噶玛巴千诺!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法王如意宝】

为什么现代人学佛学得如此艰辛?【法王如意宝】

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修的这么难,总是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的?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就是出离心。在相续中没有出离心之前,无论修什么都属于轮回的法,都属于世间的法。相续中有出离心以后,才是出世间的法。
 
什么是出离心?对轮回、对世间法没有丝毫的贪恋、留恋之心,然后能够认真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放弃,但是放下了;不逃避,从而敢于面对。这才是真正的出离心。没有贪恋之心,这叫放下;能够承担责任和义务,这叫不放弃。你真正有出离心的时候,不会逃避现实,也不会放弃任何事情,你能够放下世间琐事、世间八法,但不是放弃这些。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是越学越傻、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懒惰了,什么也不愿意想,什么也不愿意做。这不是放下,是放弃;不是智慧,是愚痴;这不是轻松自在,这是懈怠懒惰。你是在学佛吗?佛是在做人的基础上修成的,连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做佛呢?
 
出离心不是逃避心,它是一种勇敢的心、敢于面对的心,在一切境界面前都不会害怕、不会畏惧。很多人将“出离”和“逃避”等同了,将“放下”和“放弃”混淆了,这都是颠倒而持,这也是在家学佛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觉得人太苦恼了、太累了,就想逃避。不管家、不管孩子、不管亲朋好友,只知道念佛磕头,还以为自己有出离心,全都放下了。这不是放下,是放弃!还有的人嫌家里太闹了,要到寺院里修。这不是出离,是逃避!逃避能行吗?逃避本身就是个过错,你能逃避得了吗?心里面没有放下,身体离开了也没有用。你看看,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你到了寺院也一样,还会有看不惯的事,还会有看不起的人,一样有烦恼、有痛苦。如果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心,到哪里都会没事找事。我们现在就是不敢面对、不敢承担,就害怕有烦恼、有责任、有负担,所以都在逃避,这样不可能达到圆满。逃避就是轮回的因,逃避超不出轮回,逃避是一种放弃,是一种罪过!不是有了出离心就要离开家、放弃工作。有出离心的人是要从心里放下,真能放下的时候,不会舍弃一个人,也不会放弃一件事。
 

放下是解脱,放弃是罪过,这些一定要分清楚。放下是从心里放下,不管面对什么,不追求也不拒绝,看着缘起缘灭、来来往往,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要放下,这是真空;不能放弃,这是妙有。不放弃一个众生、不失去一个众生,这叫慈悲心。放下了一切众生,不放弃一个众生,这才是大慈大悲、大彻大悟。该拿的时候拿得起,该放的时候放得下。你真正能够放下了之后,就不可能逃避任何事情,你的头脑会越来越清醒、行为会越来越勤奋,会用更好的方式待人处事。那个时候,一切处都是好处,都是净土;一切人都是好人,都是佛;一切事都是好事,都是修行。当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时候,才不受因果,不会痛苦。之前都会受因果,受因果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
 
放下了才不会失去,才会得到【道】。真正从心里放下了,你的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那个时候不生不灭,你的心是你自己,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整个宇宙、整个法界都是你的。如果你放不下、还执着、牵挂的话,你一切一切都要放弃,什么都得不到,因为你的心没有自在,那个时候一切都不是你的。如果你的心自在了,心无边无际,无处不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把握住了,想放开可以放开,想收回来可以收回来。现在你的心不是你自己的,是别人的!你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为别人活着,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总随外境转动,没有自由,所以活得累。
 

无有挂碍的时候,才没有恐惧,才敢面对、敢承担。对世间、对轮回不会有丝毫的贪图和留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惧,这个心是真正的出离心。我们要通过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四外加行的基础修法,刻意发这个心,才能发出出离心。“发”和“发出来”不一样,发是一种刻意的;发出来了,那个时候不是刻意的,是一种自然轻松的状态。出离心发出来以后,你不用特意发,相续中自然而然就会有这个念头、想法,而且特别地强烈。

出离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一定要好好地学、修,把真正的出离心修出来。要去面对,不能想着逃避。
 
什么是敢面对?敢承担?把这个“我”忘掉,一切随缘,别追求,别拒绝,就行了。不管好坏,任何时候都不动心,心不随境转,这才是真正有修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

因和缘的工作 | 稻秆经系列 · 220

因和缘的工作 | 稻秆经系列 · 220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佛说稻秆经》节选 

▷▷▷

在这个时候,有些人认为是自作的。

自和他是什么?自、他,自就是这个果,果是从哪里诞生?在这样子观察的时候,自就是果,指的是果,也就是芽,豆芽就是自。他是什么?他就是除了果之外的,比如说它的因和缘,比如说这个稻芽,除了它外外,比如说稻种、温度、湿度,然后就是空间、土壤、时间,这些都叫作他物,自物和他物,自和他是这样子。

然后这样子观察的时候,有些人说是它自作的,自作的意思就是,稻芽是没有其他东西让它产生,是它自己诞生的,就是这种观点。这种说法,其实的一些人是不接受的。这个只有一个外道这么说,这个宗教叫作数论派,他们的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比如说太阳,从东方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太阳,是太阳本身就在,只不过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而已。日出的时候,不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太阳,而是出现了这之前没有看到的太阳。同样的,万事万物本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没有看见而已,所以这个芽它还没有出来之前都已经有存在的,但之前我们没有看见,所以呢,芽没有别的其他的东西让它诞生,是它自作的,自己诞生的。
这个观点就是数论派的观点,它是一个历史非常非常悠久,在很早的时候佛、佛法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样的教派,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这些观点,他们认为自作的。但是这个是除了数论派,其他的这些宗教,其他哲学都不接受的。这个观点是非常不好理解的,没有任何的逻辑能够证明,这个就稻芽本来就存在于稻种中,这个是不可能的,用什么东西,怎么证明呢?稻芽它就是一粒米或者是比如说一朵花的种子,我们凭什么说将来的一朵花,现在就已经在这个花的种子上了,这个说法是没有办法证明的,没有任何的逻辑证明。所以这是没办法成立的。所以很多人也是不接受的,只是他们宗教的一个观点而已。

不接受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因为它不是自作。如果是自作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呢?自作的意思,在因和果。这个时候,因果关系当中的作,自作和他作的意思是什么?自先大家要想想这个,自作,作什么呢?就是让它诞生,不是别的。因和缘,它的工作是什么,本来就是让果诞生,这是它的工作,这样子的话,如果这个果它之前就存在,那现在已经不需要做什么了,它已经不就存在了吗?已经诞生了,因和缘就不存在了。那现在的温度啊,温度啊,土壤,用来干什么呢?它不是已经有了吗?已经形成了一个果。从我们感观的角度来讲的话,也是违背的,这个是不成立的。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感观的角度,逻辑的角度,都不成立的,只是一个宗教的一个观点而已。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才能随遇而安【星云大师】

如何才能随遇而安【星云大师】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辛苦;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的人我是非、毁誉荣辱等等。如果我们每天 “心随境转”的话,生活一定纷纭扰攘,不得安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假如我们能够不让心随境转,而能转境的话,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尤其生活中如果有了禅,懂得用禅定来处理生活,处理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纵然身处纷扰的尘劳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够随遇而安,懂得过一种洒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随遇而安呢?我分几点说明:

在食衣住行里要能随遇而安

有的人三餐一定要吃山珍海味,没有丰盛的饮食,他就觉得食不知味。有的人一定要穿名牌服饰,一定要住高楼大厦、洋房别墅,如果不能如愿,他就觉得日子不好过。甚至有的人坐车子,舍国产汽车不坐,一定要外国进口的汽车,否则就感觉不自在,这就使生活不能安宁。

然而对参禅的禅师们来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只是“借假修真”的方便,因此在他们心中,有无、好坏一点都不计较。例如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荷叶可以做衣服,松子可以当饮食,一点也不觉得生活很苦。元朝的高峰原妙禅师,一个人住在山洞里修行,每天只靠别人用绳索吊一点饮食让他充饥,大家认为他的生活一定很苦,但是他却甘之如饴。没有衣服穿,他说道德可以庄严仪表;没有水洗澡,他认为佛法可以清净身心;没有朋友,他可以和大自然为良朋友伴。一个小小的山洞,于他却如法界之宽,这就是随遇而安。所以,有了禅,在衣食住行里面就能安住。

在经济物质上要能随遇而安

经济上,有人有了一百万,还想着两百万;有了两百万,又想要一千万,永远不会满足。但是,有了禅,即使没有钱,也会感到非常富有。例如禅者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他觉抵过万种的富贵。

在很多年前,有一个小姐从新竹来到佛光山,表明出家的意愿,我问她:“为甚么要出家呢?”

她说她不喜欢嫁人,父母愿意把她陪嫁的嫁妆给她带来佛光山出家,我说:“你出家可以,父母给你的嫁妆不必带来。”

她说:“那许多电视机、电冰箱留在家里也很可惜,不如带到佛光山来,送给佛光山常住。”

我说:“那也不行。为甚么呢?比方说,你在教室里面上课,忽然看到有一个人在喝冰水,吃冰淇淋、冰棒,你就会想那是我冰箱里的冰棒。假如你在客堂里,忽然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会想有人在看我的电视。或者,你天天心里都是冰箱,都是电视机,你怎能安心修道呢?”

她听到我拒绝她把电冰箱、电视机带来佛光山,觉得很可惜,最后仍然舍不得电冰箱和电视机,于是又回家去了。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果要靠冰箱、电视、物质、金钱来安住,这是增加生活里的烦恼,而不是安心之道。

在荣辱得失中要能随遇而安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佛教称之为“八风”,也就是八种能煽动情绪的境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有人对我们很好,感到很荣耀;有时候,也会有受人诽谤、批评等受气的时候。一般来说,受苦、受穷,比较容易忍耐,最难的是受气、受侮辱、受委屈,心里就感到不平了。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有禅,则不管荣辱得失,都能处之泰然。例如近代的弘一大师,有一次到一个寺院去,寺僧不认识他,不接受他挂单,他一点都不介意,随即若无其事的离开。后来有一个人认识他,赶快通知住持大和尚,马上撞钟擂鼓欢迎他,他也没有觉得很荣耀。因为弘一大师有禅、有佛法,所以在荣辱得失里,都能安住。

在打击迫害时要能随遇而安

前面说过,六祖大师的一生,可以说魔难重重,但是在遭逢各种打击迫害时,他都能安之若素,甚至在猎人群中也能随遇而安。又如佛陀,他在因地修行时,有一次做忍辱仙人,被一个无道的国王割截身体,却能心无怨恨。为甚么?因为禅的力量能胜过一切的迫害。

在感情是非里要能随遇而安

人是有情众生,离不开感情生活。但是在感情的世界里,好好坏坏、是是非非、善善恶恶,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凡夫众生,往往执着不当的感情,被感情束缚,产生烦恼痛苦。如果有了禅,则能超越、净化、升华世俗的感情,成为对众生的慈悲,自然不会陷溺在感情的是非里,而能随遇而安。

因此,参禅的人有了禅,就有力量,就能把我们自心本性的能量发挥出来。现在的社会,常常有所谓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必须要到山中、海里开采能源,甚至于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其实,真正的能源是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则在生活里面,有也好,无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真是“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饱能饿,能早能晚,能前能后,能进能退,能冷能热”。有了禅,每一个人都是万能的,因为禅的世界无比空旷;禅的世界,无有限量。有了禅,大自然都是我们的,有了禅,永恒的生命都已具足,还会斤斤计较于世间的五欲尘劳,还会在乎小小的人我是非、利害得失吗?所以,要想在生活里能随遇而安,一定要把我们的禅心佛性开发出来,有了禅,自然能够任运逍遥,随缘放旷。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要点的要点: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

要点的要点: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

35

意识有很多层次,当表面粗大的层次消失以后,只留下底层的,诸如阿赖耶识、细微意识之类的东西,就是由它们来感受的。所谓的“悟”,就是要看是否有内内外外的物质都是空性的感受。
 
当我们在打坐结束出定以后,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外境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人类、车辆、建筑物等等,都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心。有了自己的眼、耳、鼻、舌,就有了这一切;如果没有自己的眼、耳、鼻、舌,这些东西就无法存在,我也感觉不到。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心以后,才会猛然惊醒:虽然心可以创造出森罗万象的世界,但这个所谓的“创世者”自己,也如同自己手上抓的一根细线下面穿有玩具、珠宝、装饰、念珠等等这根线的终点,就是在我的手里,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源头了。外面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精神,而精神本身,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来源。
 
出座的时候,就要有这样的感受: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源,都消失于此了。既然根源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呢?一切的一切,都是无中生有。
 
但是,这中间也有很多错处。比如说,四禅八定修得很好却没有“悟”性的人从定中出来的时候,也会产生突然间肉体无中生有的感觉,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很好的诀窍,也即上师的指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走向解脱,否则就会被很多相似的东西所迷惑。

我曾经提到过,在色尔坝的山上有一位大圆满修得非常好的成就者——秋央让卓上师(也称意科喇嘛)。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大瑜伽师列绕朗巴经常和他在一起。
  
有一天在聊天的时候,瑜伽师列绕朗巴对意科喇嘛说道:“你们多科和色科一带的修行人都停在门槛上,既有可能进去,也有可能出来,如果有一句关键的话,就可以让他们进去。”
  
意科喇嘛回答说:“那你就用一个窍诀把他们弄到房间里去吧!”
  
瑜伽师开玩笑地说道:“我拖家带口的,哪儿有那么多的功夫,这应当是你的事情啊!”
  
所谓“停在门槛”的意思,就是指那些修行人的境界都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并没有证悟到什么境界。
  
而所谓的“阿赖耶识”,就是我上面所讲的误区。虽然阿赖耶识在平时无法显现,但在心平静以后就会呈现出来。比如说,当我们从喧嚣拥挤的超市浑身疲惫地回到家中以后,如果立即打坐,就会有这种感觉——心里面既清静、又稳定,还没有杂念,但其中是没有“悟”性的,仅仅停留于此而已。
  
很多修行人也就是在这个上面误入歧途的,因为他们没有上师的窍诀,一旦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就自以为自己已经证悟。


既然这里有错处,那里也有误区,那究竟该怎么办呢?就是要掌握住界定的标准:自从有了这些感受之后,对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是否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证明这至少是一种可喜的境界;反之,如果不但没有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增上有半点帮助,反而让我们因此而轻视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认为“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什么都不能执着”等等,那就有问题了。这样修行下去,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会因为没有锻炼而逐渐减少,以至最后彻底丧失,什么修行的功德也得不到,而烦恼却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日益增长,最后就会到达如此不堪设想的地步。
  
修心的时候必须要有上师的指导,如果一看到书上说要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就妄想按图索骥地去寻找所谓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这是很难的,而且也不允许这样盲修瞎炼。
  
这都是实修方面不可缺少的窍诀——要点的要点,当然不是我的窍诀,而是上师们传下来的窍诀。这是观察住处的要点,针对其他的感受,也可以依此类推,区分的界线都是一样的,我们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此时又会有人认为:如果心的住处不存在,那么烦恼、我执又从何而来呢?如果烦恼、我执都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要流转轮回呢?心肯定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它就只能存在于身体内外,而不可能藏在某个桌子等等的外界物体当中。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或许我们可以指认出心的某个住处,但经过微观的剖析,就可以彻底颠覆这一切。为什么要观察呢?因为我们要看到它的真相,而不能以宏观的结论为标准。连物理学家都知道,宏观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错觉,所以,如果一定认为有的话,就要找到它终极的存在。终极的存在肯定不是宏观概念范围内的东西,我们不能以宏观的概念来判定终极的真相。但是,我们越是想找到终极,就越找不到终极,所谓终极的东西始终不存在,就像现代物理学基本粒子的概念一样,有的人认为这个是基本粒子,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又开始排斥这种观点,而去信奉另一个人的说法,最终谁也不能确认出一个绝对的基本粒子。
  
同样,绝对的存在也无法找到,越观察越不存在,所有东西都会消失。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感觉,但在感觉的前面,一定要有智慧,必须是智慧所带来的感觉,这就是“悟”。悟性务必始终存在,如果你的禅定当中有这个“悟”,那你的禅定肯定是正确的,绝对没有错;如果没有这个“悟”,那就很难说了。
  
“悟”、“智”或者是“慧”,是整个禅定的灵魂。无论大圆满或中观等其他修法,一旦失去了“悟”,这种禅定是没有用的,就像失去灵魂的尸体一样,至少与解脱毫无关联。修这样的禅定,只会出现一些神通,但对解脱毫无用途。
 
心的住处就是这样观察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生命最重要的是不取【净界法师】

生命最重要的是不取【净界法师】



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扰,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

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我们生命当中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的,留下一些烦恼跟罪业。不幸的是都被阿赖耶识给记忆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体的身心世界,是把过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

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从唯识的角度,因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所以现在你的心态是由很多过去的你累积而来的,这个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假设你不改变心态,你很难走出过去的障碍。过去有时候是善业表现出来,有时候是恶业表现出来。

所以,蕅益大师对阿赖耶识讲出一个批判,他说阿赖耶识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是一个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但是我们紧抱阿赖耶识不放,我们宁可被它带着走。

所以说,我们在修学当中所破的生灭心就是阿赖耶识,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还有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想象,所以第八识也包括了六七八这三个心识,都是我们要破坏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去取着自心,第二个自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变现出来,然后这个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的攀缘,把它执着为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然后产生颠倒想,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诉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缘都是暂时存在的,你不能取着。你一取着,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第二个你永远不可能出离生死,你就被它牵着走,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阿赖耶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我们过去造了善业,可也造作了恶业。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有三种因缘是没办法具足的,一定有一个残缺的,孤贫残。如果你一定要取着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择。

第一个,你是孤独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败的,包括夫妻的因缘,包括子女的因缘,你是永远孤独的,这是第一种选择。

第二个你选择贫穷,你经常要为衣食奔忙的。

第三个是残缺,你身体有重大的病痛。

在整个五术的思想当中,如果你今天身体很健康,财运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你生命达到了巅峰,物极必反,这是一种大凶之兆,因为这个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为生命是有残缺的。

所以你一旦取着的时候,你第一个,你肯定要痛苦。

你看佛陀在经典讲很清楚嘛,佛陀说,有一个人他去礼拜一个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这个天被他感动了,就跟他敲门说,说你顶礼我这么久,我把我这个女儿送给你,送给他非常漂亮的一个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她乞求,她就会给你种种的安乐。那么这个人正在快乐的时候,诶,功德天的妹妹过来了,叫作黑暗。她说,她给你快乐,但是我是给你痛苦的,我们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我们真正,当你生命产生执取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痛苦的感受。而更严重的时候,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就产生很大很大的颠倒跟障碍。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要试着跟我们的五蕴身心保持距离,不取,不迷不取不动,这个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

那么总而言之在整个禅观的思想当中,就是你要能够破妄显真,你要对这个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从那个地方来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以不生灭心来修学一切的善法。
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尊者原作者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修行第一件事,养成内观。

修行第一件事,养成内观。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内观。养成内观的习惯。所以整个《法华经》的妙法,只有一句话就讲完:善知识,莫向外求!如果你现在还要选择离家出走,那这个《法华经》跟你就没有缘了,那你只能修方便门了,只能“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那你的成佛之道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障碍了。因为你选择这条路就不对了。

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养成内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不管别人是对是错,我也不管这件事情合不合理,就是观照我自己: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意义?我是不是能够利用这个能量来启动我的佛法界?所以,成败得失就在这一个关键而已,这个人生的开关。你向外,那就是缘修。那叫现前一念心识,那你就活在根尘识的因缘,就是活在业力烦恼,你就走不出过去了。所以,内观!就是先把心识转成心性。

然后再起观。怎么观呢?即空,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这个清净,关键在于本然,它是本来就清净,所以它才能够不受染污。所以,我们通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离开过去无量劫来的生命轮回所留下来的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乱七八糟的相全部放下,就把心带回到原始点。这是空观,安住力。那么假观呢?“照了心性,随缘之用。理具事造,两重三千,随缘显现。”这个“理具”就是,我们一念心性虽然清净,但是它法尔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叫做理具。那么“事造”呢?就是我们通过修行或者染净的造作,把这个理具的法界显出来,叫做事造。

比方说,我们现在事造法界是一个人,我们人法界是显现出来。但是,我们虽然是一个人,我们生命当中其他的佛菩萨的法界也是存在的,它是隐藏而已。就是它有十道门,我们今生只开了一道门,打开人法界,所以这个事造。既然理具事造同居一念,你怎样启动它,它就怎样不断地显现,叫借相修心。所以我们要多借佛菩萨的相状来启动我们的佛法界,这个就是假观。那么中观呢?就是体用同时,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按摩“心包经”,一辈子不会“心梗”

按摩“心包经”,一辈子不会“心梗”




      心脏病的形成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只不过是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表现。在漫长的时间里,心包经的阻滞一直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当心包经完全阻滞不通时,心梗会随时发生。当出现心绞痛时应如何避免心梗的发生呢?

       原则上应坚持每日按揉整条心包经,寻找敏感点。但重点应放在上臂,也就是说要在肘窝的曲泽穴到上臂的天泉穴这一段寻找阿是穴,阿是穴不是某个固定的穴,哪里最敏感,最痛,哪里就是阿是穴,找到阿是穴后要重点按揉,直至痛感消失,心包经的阻滞情况会大大改善,心绞痛的发作间隔会明显延长,心梗的发生几率就会接近于零。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