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中医病位辨识

中医病位辨识

艾御享堂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的病机所在,较为抽象,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位等。


一、具体性病位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纽带的有机整体,因此疾病的发生往往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一般而言,除了陈无择所言“不内外因”外,其他内、外因基本上都是通过影响脏腑、经络而致病的。因此具体病位即指病变所处的人体结构中具体的空间位置。
1、脏腑定位
即明确病变所在的脏腑,一般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通应的官窍及相联五体等,分析找出病理表现与相应脏腑的关系。其中包括如下情况:
(1)依据主症表现,如咳、喘不离肺,呕、呃不离胃,悸在于心,泄在于脾;
(2)依据症状、体征所在,如在胸部多涉及心、肺,胁肋部多涉及肝胆,脘腹部多涉及脾胃,腰部多涉及肾,按病位命名的病证如胸痹、肺痈、胃痛、胁痛、腰痛等即属此类;
(3)依据外部所合,若见舌上生疮、舌尖红赤等,多涉及心;目赤肿痛或视物昏花,多涉及肝;发脱、齿摇,多涉及肾。
(4)依据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等,如年老体衰常责于肾虚;小儿常有“三不足(肺、脾、肾)两有余(心、肝)”(《小儿药证直诀》);女性更年期疾病常与肝肾、心脾有关;体弱易于感冒常与肺脾气虚有关;病程日久常及于肾,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景岳全书》),等等。
还有两点需注意:
一是一个症状可涉及多个脏腑,如《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同时还有“肝咳”“心咳”“肾咳”“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三焦咳”“膀胱咳”等。
二是一些病证可涉及多个病变脏腑,如鼓胀病位涉及肝、脾、肾,消渴涉及肺、胃、肾,水肿涉及肺、脾、肾,但不同阶段可有主次之分。

2、经络定位
即根据经络循行路线而确定病位。如足厥阴经脉绕阴器,经少腹,上行胸胁,因而这些部位出现的胀满疼痛等,可定位于足厥阴肝经。再如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病多在太阳经;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病多在阳明经;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病多在少阳经;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病多在厥阴经。因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而四者又上连十二经脉,因而妇科常见的经、带、胎、产诸疾多与四脉相关,如崩漏或胎漏或因于冲任不固,痛经、闭经或因于冲任阻滞,月经先期、经行吐衄或因于冲任血热,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或因于冲任血虚,带下异常、滑胎或责于带脉受损,约束无力等。

二、模糊性定位模糊定位可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1、依据空间定位
依据空间定位是对人体病变的空间部位做出大致区别,如上下、表里等。
上下定位在《内经》中运用相当普遍,如“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灵枢·口问》),“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素问·脉要精微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素问·调经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素问·厥论》),“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灵枢·卫气篇》),“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素问·五常政大论》。

表里定位在《内经》中也有体现,如“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主要是基于“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认识来反映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生气通天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内至五脏六腑”(《素问·风论篇》)。至于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只是判别病位内外浅深的一个相对概念,在表主要指病在皮毛、肌腠,病情轻浅,而表证则是指外感病邪在肌表的初期阶段的专有概念,真正的皮肤、毛发病变却并非表证。

2、依据时间定位
依据时间定位是对外感疾病中外邪侵犯的位置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的人为划定,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这类病位的空间感较弱,时间感则更为明显,往往兼有具体病位和抽象的病理层次双重含义,有时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病性。
六经定位 即把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进而归纳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病变部位。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三阴病证分别以六腑、五脏的病变为基础,也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病变,因而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定位 即根据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区分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揭示了外感温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一般规律。但其中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概念,很难说是人体的哪一个具体位置。
三焦定位 即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尤其是湿热病证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尽管根据“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篇》)的认识,总结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但作为病位判断仍具有不确定性。
三、特殊性病位还有一些特殊病位,看似具体,实则模糊。

1、膜原
《素问识》认为:“膜本取义于帷幕之幕,膜间薄皮,遮隔浊气者,尤幕之在上,故谓之幕,因从肉作膜”。后世对此多有发挥,一是广义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即“伏邪皆在膜原”(《读医随笔》)。二是狭义指内外交界之地,乃一身之半表半里,居于卫表肌腠之内,五脏六腑之外的膜及膜所围成的空样结构。如清代《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的按语言:“《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由此可知,膜原的临床定位,可参照半表半里证的判断要点。

2、心包
又名心包络,是心外包膜,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即“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因而心包病位的确定,主要依据心神的严重受扰。如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入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3、胸膈
字面看当指胸与横隔部,但从热郁胸膈证、饮停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来看,并未显现出与膈部相关的特有症状。

以上病位尽管不像现代医学的“病灶”那样具体、明确,但作为辨证的要点与治疗的靶点,中医病位的确定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对病位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在病因作用下,人体生理功能受损失调后的临床表现,因而中医的病位并非完全等同于症状或体征之所在,而是根据整体关联,综合分析后对正邪斗争的位置做出的判断。而从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考虑,一些模糊定位显然还需进一步细化确定相关联的脏腑、经络等。(☆文源/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從我的iPhone傳送

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是阴积造成 | 倪海厦

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是阴积造成 | 倪海厦

倪海厦 

文源:易简经方

    其实昨天就有很好的案例本来要写,可是我敲键盘的手重如千金,实在无法写下去,今天补充说明之。
    
    56岁,白人,来自南卡,他是为了来看我而坐飞机来佛罗里达州,周六返回,他得到一个很奇怪的病,无人知道为什么,听力丧失近五年,奇怪的是他可以听到女人讲话,却无法听到男人说话,连我假装用女声的声音跟他说话,照样没用,还是只听他太太的话。
    
    其实这也许很好,不要治也对,因为反正也不会死人,而他只能听老婆大人的话,我想想也好,我问他太太是否要治?她一直在笑,他先生却听不到我说的,真奇怪是不?
    
    我心中在想,中医认为女子属阴,男子属阳,此人必病阳虚故无法听男音。
    
    我就问:[你性功能好吗?]
    
    太太摇头。
    
    我再问:[你脚是热的还是冷的?]
    
    太太说:[冷的。]
    
    全案诊断已经结束。
    
    我建议用针灸与中药合并治会比较快,针下耳门,听宫,听会等近取穴,加一些远取穴,再开一些壮阳的药给他。
    
    经方家皆善用阳药,因为阳行则阴不积,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是阴积造成,而会如此皆因阳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阳虚,在癌症论文中我会详细说明给大家听的。


    
    今天一位女子35岁,被未来长寿小镇的居民死拖活拉的来看我,我一看病历上她写着月经痛,又不规则,时常滴漏不止。
    
    我问她:[妳从什么时后开始这样的。]
    
    她回答:[我在四年半前离婚,当时很气,之后月经就失调,晚上失眠,大便秘,手脚冰冷,月经有时一来十几天,有时两三天就没有了,每次来都痛得要死。]
    
    经过我告诉她奶水就是月经后,她突然说:[难怪我上个月月经来时,双乳涨到增加两个尺寸,而且又滴漏不止,直到有一天下利后,双乳的压力才退去。]
    
    我心想,这批在这小镇的妇女们真厉害,她们已经学到跟读者们一样的知识,所以才要此女来看我,这是上工治未病阶段,对中医来说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我告诉她,我将让她在MallShopping时,完全不感觉到月经来了,同时她会有这一生中最好的排便发生,晚上也会睡得像小孩一般深,读者用听闻诊就可以知道我在预防什么了吧。
    
    希望全世界的中医都可以做到治病在未病之时,这是最好治疗的时刻,两三下就清洁溜溜了。
    
    今天有一则美国消息,犹他州的中医告FDA执法过当,因为明明联邦法规定只有中医可以用麻黄,但是这执法单位却误解法律,认定中医也不可以用,结果法院判决下来FDA败诉因为执法过当。
    
    这是令我开心的事,因为麻黄就是青龙,经方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处方有麻黄在内,如何(此处何字似乎应为果字,公众号医经备注)不能用,会连许多如肺结核,肺气肿,肺癌皆无法治疗了。
    
    我现在还有一位韩国人,她的肺已经萎缩,现在NIH将为她更换肺脏,她吃了我的药后,现在已经从名单中被踢除了,因为好了约七成左右,而青龙就是主药,近期我会再进口麻黄给病人使用的,期间很感谢一位住芝加哥的张姓女士,她非常关心我的麻黄用尽,特别提供我那里还可以买到,谢谢她。



從我的iPhone傳送

依止善知识,不要管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不要管善知识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二、以善知识为依,和合如一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都说“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现在云何行菩萨道?云何学菩萨行?愿善知识为我宣说”,要跟善知识和合交融在一起。依止善知识,不要管善知识,我们要管的是自己,因为自己才能处理自己的事,自己是否要精进是自己的事,不要管到善知识那里去。我们是要如何与善知识建立共识?要如何从善知识的语言模式、行为模式中去掌握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是去猜测善知识的行为。

  所以重点在于了解自己,不是去了解善知识的行为。要与善知识建立共识,就是完全投入、完全的奉献、完全的交付,不保留一点弹性。真正的关键,就是你要保留的那部分,那就是我执、我见的地方,这点不容易去除。就如不能忘失菩提心一样,但早已忘了。这种提醒要在内心里中发酵,使它成为我们的生命因素,它才不会消失。要它成为我们的生命因素,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如果只用“解”,绝对会消失。“行”会成为你的生命因素,“解”只会成为知识。知识下辈子就不一样了,但是“行”以后成为生命因素,那就是生命超越跟提升的基础,所以大家一定要确实懂得。

  我们以菩提心为依止时,也会发现对菩提心的认知不够,因而发错菩提心,就算发对了,也将菩提心当做口头禅,如此就不是“恒不忘失”。依止善知识也有类似的缺点,第一个缺点就是偶像崇拜。经常有人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财富、荣耀”赞叹不已,但自己却毫无可取之处,这也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在历史上有很多大德,他尚未离世之时,信众、徒弟很多,但当他一离世,跑得一个也没有,那都是偶像崇拜。

  现在也有很多人去依靠有名的人,那是依靠他的名气,依靠那里道场生活无缺。所以名气大的人到达某一个程度以后,他会产生一个外部经济,你去应用他的外部经济也没有错,错的是你把他当做偶像而依止,那将来你会因为偶像崇拜而离开,因为偶像毁了你就离开了,这个不是真正的以善知识为依。以善知识为依是善知识有法,你看到这个法才去的,而你去是要他的法,而不是要他的名,这点很重要。

古代人较无此现象,他比较会选择好的道场,或道风鼎盛的道场,至于住持是谁倒无所谓,主要是道风。现代人是看谁较有名气,当大德一离开,人就鸟兽散,因为那里没有道风。你要的是他的法,然后去投入,你就完全交付给他,由他来开启你的法身慧命,但你也不用急。真正的要依止于法,而依法要对自己有所认知,现代人是个人思想主义旺盛,若以个人喜好而依止善知识,是绝对学不到法的,所以依止善知识是一种大学问。

  “和合如一故”,我们与善知识两方面要和合:一个是身相要与善知识和合,一个是在道法、心性上要跟善知识合。这一点自己要去调整,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身相要合一都不容易,因为个人习气在,这么多的习气,善知识要想跟你磨一磨,你就跑掉了;善知识若不跟你磨,善知识就跑掉了。所以彼此之间要去调整,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善知识调整到我们这边来,因为他是一个人面对众人,众人根性不一,应该我们在善知识的道风之下去调整自己。所以身相、心性如何和合?身相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和合,心性上是在道法上和合。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为什么一心求出离的人都显得焦躁不安?

为什么一心求出离的人都显得焦躁不安?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得安隐。何等为十?所谓:自住菩提心,亦当令他住菩提心,心得安隐;自究竟离忿诤,亦当令他离忿诤,心得安隐;自离凡愚法,亦令他离凡愚法,心得安隐;自勤修善根,亦令他勤修善根,心得安隐;自住波罗蜜道,亦令他住波罗蜜道,心得安隐;自生在佛家,亦当令他生於佛家,心得安隐;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自不诽谤一切佛法,亦令他不诽谤一切佛法,心得安隐;自满一切智菩提愿,亦令他满一切智菩提愿,心得安隐;自深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亦令他入一切如来无尽智藏,心得安隐。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安隐。

  一般众生在世间法中打转,头出头没,在生死海中轮回,因此学佛就一再强调生死轮回的苦,因而一心求出离,这种情况在佛门中是相当普遍。但是你会发现,一心求出离的人都显得焦躁不安,因此他就会一再精进,就好像他越精进于出离法,好像就越有成就,其实这是错误的。然而这种情况在佛门中,已被广泛运用,作为自欺欺人的手段。而有很多人也乐此不疲,愿意这样被欺骗,同时也以此来赞叹欺骗人家的人。

  原因是一般人认知的生死之苦,是依于“圣言量”而跟着说头出头没、生死很苦。说这种理论的人,会把理论弄得很清楚,然后举现实生活来做旁证,因此他就一直要求出离。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出离的方法,且一再的强调生死轮回苦,这种焦躁不安的心情,就在很自然中流露出来。在这个流露的过程当中,很少人会去注意,因为他讲的都是依于“圣言量”,所以大家以为他讲的都对。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实际的状况,一个人真的感受到娑婆生死轮回、头出头没的苦,只是一种福报大小的更替,至生死轮回而已。
  如果我们能感受、察觉到这种现象存在,应该会很安稳,而不会有焦躁的现象。可是在讲生死轮回的人,都一直很焦躁不安,原因是他弄错了,他以为佛法是要如此让人不安的,事实上佛法是要让人得到安稳的,不是让人不安的。佛法中的苦集灭道,苦和集是让你认清实相,认清世间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的。苦集灭道的重点是在灭及道,从灭苦及得道来成就,你的心应该得安稳。可是一般人并没有转到灭与道上面,一直停留在苦与集上,所以一直焦躁不安。

  虽然我们并不强调常、乐、我、净,而是在苦集灭道上,对于苦、空、无我、无常的认知,不应只是停留在苦的来源上。修行的目的是要灭苦与断集的,若不能灭苦断集,就非了生死轮回的苦,这就是没有灭苦的方法,也没有道的途径,所以才会不安。因此真正的修行人很安祥,不会被骗,原因在此。一般人之所以容易被骗,就是对苦集灭道上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人云亦云。

  而且往更高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定义的话,那就不只是如此简单的苦集灭道上,而是要追求人生当中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当然不只是单纯的把苦灭除,自己免于苦的逼迫而已。因为苦集灭道的部分,是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一种认知,而发起觉悟之心以后的一种出离心态,它不是究竟完美的,要达到究竟完美一定要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为了要达到止于至善,让我们心得安稳的方法,很自然就会很广泛,而不是只有一个法。例如只单修数息观一法就能安稳,这样的修法太狭隘,但这种狭隘的修法是很容易作为众生依靠,但是它往往就是不究竟,容易产生偏差。我们有了这一层认知之后,自己就要想办法去超越,让自己也让他人心得安稳。学佛人不是要造成焦躁不安的局面,对于苦、空、无我、无常的存在,自己应该要有正确的认知,再来寻求破除它的逼迫,才是真正学佛的目的。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