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阿姜 · 查 :我们的苦生起是有其原因和停留的地方的。

阿姜 · 查 :我们的苦生起是有其原因和停留的地方的。
静心妙吉祥 


让我们读一读,研究佛法思想和将它们放入修行之间的不同之处。真正的法义研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在我们痛苦的生活中找到一条出路,以及为自己与众生达到快乐与平静。
我们的苦生起是有其原因和停留的地方的。让我们来了解这个过程。当心平静时,它是在其原来的状态;当心摇动时,念头便形成了,而喜、悲皆属于这动摇的心和这念头结构中的一部分。
掉举也是如此,欲望跑这儿,跑那儿的。如果你对这样的动摇并不了解,你就会受到念头的支配而任其摆布。
因此,佛陀教我们要去思惟(观)变动的心。观照心的变动,我们便能看到其基本的特质:永恒地变迁、苦、空。你应该觉醒和思维(观)这些心理状态。如此一来,你便可以学习到十二因缘的过程。
佛陀教导,“无明”是一切世间因缘和“行”生起的“因”。“行”引发“识”,“识”引发“身”与“心”。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过程。
当我们初学佛法时,这个传统的教义对我们也许有意义,但是,当这个过程实际发生在我们心里时,那些光研读十二因缘的人,将跟随不上它们。
就好比一粒水果从树上掉下来一样——每一环都掉落得如此迅速,使得这些人根本无法说出已经经过了哪些树枝。例如:当愉悦的感官接触发生时,他们便会被感觉所支配,无知它们是如何发生的。
当然,经典里对整个过程的有系统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实际的经验却是超越经教研究的。研究并无法告诉你“这就是”无明生起的经验,“这就是”行的感觉,“这就是”特殊的意识,“这就是”身与心各个不同元素的感觉(受)。
当你从树上掉到地上时,你并无法详细地算出你掉落几尺几寸高你就碰到地上了,然后经验到苦。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描述那种情形。
经教的研究是有组织系统,且严谨的,但是,真理绝非仅此而已。因此,我们必须已“觉知者”、以我们原有的智慧觉知者,经验到心的真相时,它便会清楚地明了心并不是我们自己,不属于我们、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舍掉。
对于我们所学习的心、识元素的名相,佛陀也不希望我们去执著。他只是希望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无常、苦和空的。他只教导我们放下。当这些东西生起时,觉知它们、了知它们。只有能够做到这点的心,才算正确地训练过。
当心被扰动时,种种法尘、念头、反应便由之生起,并且不断地营造和造作。只要让他们去,不论好、坏都一样。佛陀只是说:“舍弃它们。”但对我们而言,探究自己的心,以知道如何方能舍弃它们,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观察心理元素的形态,我们会看到,心是追随自然顺序的——心理元素是这样子的:识生起然后就这样消逝等等。
我们可以在自我的修行中看到,当我们拥有正见及正念时,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自然会随之生起。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会从这个觉知者生起。
觉知者就有如一盏灯,如果知见正确的话,思维和其它的因素也会跟着正确;就如同从灯中射出来的光。当我们以觉知观照时,正见就会增长。
当我们审视这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心时,我们看到的会只是一个心理元素的聚合体,而不是个自我。那我们以何而立?受、想、身、心的五蕴就如风中的落叶般变化不定。我们可以经由禅坐发现这点。
禅坐就如同一根木头,内观和审视是木头的一端,平静与专注则是另一端。
如果你举起整块木头,两端必会同时被举起。哪个是定而哪个是慧呢?只是这颗心罢了。
你是无法将定与慧绝然分开的。它们就好像一颗起初青涩,后来甜熟的芒果,而不是两颗不同的水果。这个成长为那个,没有了前者,也不会有后者。这样的分法只是教导上的方便罢了。
我们不该去执着语言。唯一真实的智慧根源,就是去看见自我内在的一切。只有这种的学习才有终点,也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定的初阶段的平静之心,是从简单的专注修行中生起的。但是,当这种平静消失时,我们会痛苦,是因为我们去执着它。根据佛陀所言,达到了平静仍不是终点,因为,“有”和“苦”依然存在。
因此,佛陀利用这个“定”或“平静”来进一步地思惟(观)。他一直寻求事实的真相直到他不再执著平静(定)为止。平静只是真理的一面——种种法尘的其中之一,只是道上的一个阶段罢了。
如果你执著它的话,会发现自己仍陷于“生”与“有”之中,仍以你在平静的喜悦为依赖。但当平静一消失,就会并开始烦恼,而你,将会执著得更深。
佛陀为了看到“有”和“生”是从哪里生起,所以继续不断地审视它们。在他仍未明了事实的真相时,他用他的心进一步思维,以观照所有生起的心理元素。
不论平静与否,他都进一步地继续洞察和审视,直到他最后觉悟了他所看到的一切——身、心的五蕴,就好像一颗炽红的热铁球一般。当它四面皆热时,你哪里找得到一处清凉的地方可以触摸?
五蕴的真相也是一样——执著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苦。
因此,即使连定(平静)都不应该去执著;你不应该说平静是你或你的在,这样做的话,只会造成自我的痛苦、执著和愚痴的世间、另一个炽热的铁球。
在我们的修行中,执取经验为我和我的是我们的倾向。如果你认为:“我很平静、我很烦恼、我好或我坏、我高兴或不高兴”,这种执著只会造成更多的“有”和“生”。
当快乐结束时,痛苦生起;当痛苦结束时,快乐生起。你会看到自己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游离不定。佛陀看到自己的心的状态是如此的,他也明白,就因为这个“有”和“生”,所以他的解脱仍不圆满。
因此,他利用了这些经验的元素来思惟(观)它们的真实本然。因为执著,“生”和“死”所以存在。变得高兴是“生”,变得沮丧是“死”。死了以后,我们便生;生了之后,我们必死。从这一刹那到下一刹那的生与死,就如同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
佛陀看到,无论心生起什么,都只是无常的——因缘和合的事物,实际上是空的。当他明白这点时,他放下、他舍弃,因而找到了苦的尽头。
你们也必须如实地了解这些。当你明了事物的本然时,你会看到,这些心的元素都只是个骗术——根据佛陀的教导,这类心什么也不是、不生起、也没生,更不跟任何人死去。
它是自在的、光明的、灿烂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侵占它。心会被占据是因为心曲解了,而且被这些和合现象——这个假的我的意识所迷惑。
因此,佛陀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开始时,有什么存在?事实上,什么也没有。这个“空”是不跟和合现象一起生、灭的。当心去接触到好的事物时,它不会也跟着变好;当它接触到不好的事物时,它也不会跟着变得不好。清净的心清楚地觉知这些对象,觉知它们都不是实体。
当一位禅修者的心如此安住时,是不会有疑惑的。有“有”吗?有“生”吗?我们不需问任何人。
审视了心的元素之后,佛陀便放下它们,然后只做一个在旁觉知的人。他平静地观照。
对他而言,导致“生”的条件并不存在。以他圆满的智慧,说它们皆是无常、苦和无我。因此,他确实成为一位觉知者。觉知者如何地彻见,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这才是真实的平静,解脱了生、老、病、死,不缘因果或因缘,超越了苦、乐、善、恶。它无法形容,任何条件都不再动摇它。
因此,增长三摩地、平静和内观,学习去让它在心中生起,然后确实地运用它们。否则的话,你只认识了佛法的名相,虽然拥有很好的动机,但也只能四处去说明事物的特质。
你也许很聪明,但当事物在心中生起时,你会追逐它们吗?当你接触到你所喜爱的事物时,你会立刻执著它们吗?你能够放下它吗?当不悦的经验生起时,觉知者会执著于心,还是会放下?
当你看到你所厌恶的事物时,还依然执著或谴责它们的话,就应该反省——这还是不对的、还不是不究竟的。如果你如此审视你的心,你自己会确实地明了。
我并没有用教科书来修行,我只是看着这个觉知者。如果它恨某个人的话,问问为什么;如果它爱某人的话,也问问为什么;将一切生起的事物去追究回它的本来,你便能够解决执取与憎恨的问题,并让它们离你而去。一切都将回归觉知者、生起于觉知者。然而,反复地修行是重要的。

——节选自《宁静的森林水池》
【明了佛陀的教导】研读与实际经验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为外境所动摇。

不为外境所动摇。

巴沃法影

修心七要第七:修心之引导



修心的口诀非常简单,并非特定的哲学。
这些纯粹是噶举上师所称“奶奶的指点”之一。
[秋阳创巴仁波切 三乘法教系列摘引]






第50则、不为外境所动摇

即使你身处的外境各式各样,你的修持都不应受到影响。无论生病或体健、富有或贫穷、赞誉四扬或恶名昭彰,你都要行持修心。这非常简单。若你的状况很好,将它呼出去,若你的状态不好,就把它吸进来。

第51则、此次当修首要者

“此次”意指这辈子。你已浪费了许多过去的生生世世,未来则不见得会有修行的机会。然而,现在你身而为人且得闻佛法,你确实拥有如此的机会。所以,别再浪费任何时间,应当修持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利他更胜利己、修持上师教言更胜思辨研读、修持菩提心更胜其他任何法门。

 第52则、勿错解诸事




当你修行时,也许会产生某些曲解或误解。我们最容易误解的六大项,分别为:安忍、希求、振奋、悲心、首要之务和欢喜。对安忍的误解,是以为对生命的一切保持安忍,但对修持佛法却不用。对希求的误解,是以为要鼓励对欲乐与财富的渴求,但对彻底如理地实践佛法却不用。

对振奋的误解,则是以为要对财富、娱乐感到振奋,但对闻学佛法却不用。被曲解的悲心是指,对因修持佛法而承受困难的人心怀悲悯,但对造恶之人却漠不关心、毫无悲心。被曲解的首要之务,是指基于私利而对世上任何于己有益之事都勤奋而为,但对修持佛法却不如此。被曲解的欢喜,则是指当怨敌受忧苦所恼时为之心悦,但对善德与超脱轮回却不随喜。你绝对要让这六种错解的解读彻底停止。

第53则、别反反复复

不要让修行的热诚踌躇不定。若你时而修行、时而不修,就无法生起对佛法的定解。所以,不要想太多,只要一心不乱地专注实践修心。

第54则、要一心修持

全心全意相信自己和所作的修持。纯然专一、心无旁骛地练习修心。

第55则、观察且分辨,以解脱自身

只要观看自心并加以分析,这两个方法就能让你从烦恼和我执中解脱。之后,就能行持修心了。




第56则、别耽于自怜

不要自怨自艾。若有人功成名就或继承百万遗产,别浪费时间为此不好受,觉得幸运的怎么不是自己。

第57则、勿心生嫉妒

当他人得到自己所没有的赞扬时,别因此嫉妒。

第58则、莫轻浮妄动

若你因朋友的成功而妒忌,那就太愚蠢无聊了。若有熟人穿了你也喜欢的新领带或新衬衫,别任性地挑剔那些衣物的瑕疵。你可能会说:“喔,是的,很好看,但是上面有个污迹。”这样只会惹恼对方,于他人和自己的修持都毫无益处。可别做出这样的轻浮妄动之举。

  第59则、别期待掌声

不要期待他人的赞扬或有人会对你举杯致敬。不要期望自己的好行为或好修持会得到任何的好名声。


從我的iPhone傳送

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福是種來的,不是求來的 陳女士著(節錄十三)

壽命是自己一點一滴努力來的 陳女士著

福是種來的,不是求來的

[日期:2016-07-01]來源:  作者:陳女士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很多人在求福、求祿、求壽,但這不是求的。

很多人在求子、求財、求名,但這也不是求的。

福祿壽和兒女等全是農產品,要自己流血、流淚、流汗去辛勤耕耘自己的心田,努力灌溉、施肥、驅蟲、除草,才能栽培種植出來。

我從出生便罹患了先天性貧血症。深山古剎有位高僧告訴我外婆和我媽:「你真想要這孩子嗎?趕快耕耘你的心田,好好把這孩子所欠缺的壽命給快快種植出來。」

壽命是農產品,兒女也是農產品,全是自己心田上所種出來的。

福氣是農產品,名醫和名藥也是農產品,有種才有,沒有種就一定沒有。我們注定是一名自耕農,自食其力,每日自己耕作自己的心田,誰也幫不上任何忙。想要得到就得種,否則,求到死也沒用。

說與做

您所說的和您所做的,如果還有差距,表示您與成功和幸福也一樣存有差距,而這差距正等於那差距,這是八九不離十甚少例外的。

秦伯未讲稿:退热的十四种方法


秦伯未讲稿:退热的十四种方法

五味学苑


一、发汗退热法

适用于外感发热,临床上最常用。因外邪发热病在于表,称为表热。外邪的种类不一,性质不同,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一般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就是把有发汗作用的辛味药物里兼有温性或凉性的药物,取其发汗中有祛寒或清热的功效。前者用于感受风寒,后者用于感受风温,两者包括伤风感冒及伤寒、温病初期证候。

风寒和风温的鉴别诊断:

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而数;

风温:发热,恶风,自汗出,头胀,口干,舌苔薄黄,脉象浮滑而数,或两寸独大。

因表证与肺脏有密切关系,故不论风寒或风温,均有喉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风温不像风寒的严重,而且鼻孔常有热感,咯痰不爽利,或觉咽喉肿痛。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这类方剂里并非单纯用辛温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止咳、清头目等药物在内,故汗后多数症状随着消失,易于恢复健康。同时也用了一部分解毒、和胃药,对胃肠没有副作用,不致引起纳呆、恶心等不良反应。

湿邪、燥邪、暑邪也能引起发热,因其同属表热,治疗原则不例外。

湿邪发热:多因感冒雾露之邪,伴见头胀如裹,胸闷,一身烦疼,可用神术散;

暑邪发热:皮肤如蒸,伴见头痛头重,倦怠,烦渴,可用加味香薷饮;

秋燥发热:热势不甚,伴见鼻干,干咳,口唇枯燥脱皮,可用桑杏汤。

其他伴有发热的病证:

痄腮:耳前后漫肿疼痛,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柴胡葛根汤;

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甘橘射干汤;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洗汗汤;

牙痈:牙龈肿痛化脓,在辛凉解表基础上用泻黄散。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此时发汗为主,不可见热就清热,如果清凉抑遏,反而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等,说的相当具体。

二、调和营卫退热法
适用于伤风发热。《难经》说:“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卫分受了风邪,引起发热、鼻塞、自汗出,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病的主要病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在于解表。典型方剂桂枝汤,桂枝祛风,白芍和血,生姜发表,红枣补中。调和营卫是增强本身功能来驱邪外出,宜于体弱邪轻的患者,如果对于一般伤风发热证,放弃发汗而强调调和营卫,也是不恰当的。

对于偏向阳气虚弱,平时畏冷,疲劳后微有低热的患者,依据“劳者温之”的治则,常用桂枝汤酌减桂枝用量,加入党参或黄芪或当归之类,效果良好。

三、清气退热法
适用于气分热证。这种证候最多见。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初步在肺:身热持续,不恶寒,进一步到胃:反恶热,午后热势增高,均伴有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脉象滑数。特别是邪热入胃,脉转洪大,渴欲冷饮。这时候不能再发汗,汗后有阳亡阴竭的危险;也不可早用养阴,防止阴遏阳伏的病变。在肺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石膏;在胃用白虎汤。这方法主要是采用微辛甘寒的药物,一方面保持津液,一方面使热邪仍从肌表缓缓透泄。

表邪传里后的发热属于里热,主要用清法,清法又分甘寒和苦寒。比如里热出现心烦、错语等症,不是甘寒所能胜任,便用黄连解毒汤等苦寒剂。

甘寒:使邪从汗解,主清肺胃之热,能生津。

苦寒: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从燥化而伤液。

发病初期,不宜早用芩、连之类。

四、通便退热法
伤寒和温病邪传中焦,胃中热盛,势必消耗津液,影响及肠,大便秘结。此时非但发热不退,而且热势蒸蒸,有增无减,日晡更剧,严重的出现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而糙,或生芒刺。治疗宜下法通便,譬如釜底抽薪,水自不沸。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的发热证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我在临床上最常使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者,有相当疗效。

发热证用通便法,目的是使通便后退热,所以兼有清热、解毒、护阴、生津等作用,与一般通便不同。

五、催吐退热法
发热证心中懊恼,或曾经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聚作痛,张仲景曾用栀子豉汤催吐。后来此法少用。

对有些发热患者,挟有胸膈痰浊,胃中停滞,本来就欲吐,可以一吐为快,却用降下之剂,也能逆其性而发生变化。

我尝治一患者,发热五日不解,处自服银翘解毒片,继增胸闷泛漾,改用汤药,亦以银翘散为主,加入黄连、枳实等。我诊其脉滑数,舌苔黄腻板滞,身热不甚高,口不渴,大便秘结。经考虑后,认为痰滞内阻,复感外邪,遂使浊阴不降,不同于表邪入里化热。既有泛漾欲吐,可因其势而利导之。愈用清降,更难疏散。以栀子豉汤加厚朴、橘红化痰通滞,桔梗、枳壳调畅胸中气机。服头煎后,觉胃中松动,随即吐出痰涎宿食;再进二煎,得大便,身热亦退。




六、和解退热法
用于少阳证。发热证中有忽寒忽热,一天内可以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所说和解,是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再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含有安内攘外的意义,目的还在驱邪。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清热透邪,人参、甘草和中,佐以半夏、姜、枣止呕而和营卫。

这方法不仅用于外感发热,内伤杂证出现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也能用来加减。邪正不并立,不是正气胜邪而病退,便是邪胜正气而病剧,根本不能协调。和解退热法主要用于外感内伤错杂的证候,用调和的方法来解除外邪。

比如藿香正气散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食,出现寒热、头痛、呕恶、胸膈满闷等症,用藿香疏散和中,兼治表里,苏、芷、桔梗散寒利膈,帮助发表,朴、夏、陈、腹化湿行气,帮助疏里,再用苓、术、甘草补益正气。

凡是具有安内之力及攘外之能的,都属于和解的范围。至于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虽亦不离和法,但作用不同。

七、表里双解退热法
表热当汗,里热当清当下,这是大法。假如发热时表里证俱见,或传变后表证未除,又见里证,可以疏表清里或汗下同用,称作表里双解法。

三黄石膏汤:治疗表里、上下均热,脉象洪数,麻黄、豆豉解表热,石膏、山栀、黄连、黄芩、黄柏清内部上中下三焦之热。

凉膈散:薄荷、山栀、连翘、黄芩疏表清热,芒硝、大黄攻下。

防风通圣散(很常用的一个药方):治疗寒热,目赤,鼻塞,口苦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赤等症,麻黄、防风、荆芥、薄荷、桔梗宣肺散风,黄芩、栀子、石膏、滑石清里热,芒硝、大黄泻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怫郁,加入当归、芍药、川芎、白术、甘草等调肝健脾。

另外,对于两经同病,如太阳阳明合病用葛根汤,少阳阳明合病用柴胡升麻汤,也可称为双解法。

八、清化退热法
用于湿热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一经结合,不易分解。发热证中最常见的湿温病,治疗时如剥茧抽丝,去了一层,又来一层。

湿温病:身热上午较低,午后增加,两足不温,伴见头痛、自汗、心烦等热证,及胸闷、恶心、舌腻等湿证,又有口干不欲饮,饮亦不多,且喜热汤等矛盾现象,严重的出现神昏,亦时明时昧,不同于纯热证的狂躁不安。

治疗湿温必须清热化湿兼顾,并考虑湿邪偏胜或热邪偏胜,斟酌轻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疏郁、淡渗、缓泻等方法,来分解病势。常用方为三仁汤。

三仁汤:竹叶、滑石的清,厚朴、半夏、蔻仁的化,杏仁的宣,通草、薏苡仁的利;

甘露消毒丹:黄芩、石膏、连翘的清,蔻仁、藿香、菖蒲的化,薄荷的清宣,木通、茵陈的清利,再结合川贝、射干化痰利咽。

其他如杏仁滑石散、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

即使到神昏阶段,用神犀丹而不用紫雪、至宝,也是取其清热安神之中兼有化浊开窍作用。

大概湿热证清热不难,化湿较难;如果不化湿,很难使热清解。对一般的湿热证,我主张在清化的治则上侧重化湿,也应结合宣透,用藿朴夏苓汤为主,参考其他成方。

最忌见热清热,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的局势。

湿热证以清化力主,在发热证上不能单靠清化,尤其初起多挟表邪,应兼宣透疏解。

九、清营解毒退热法
用于温邪或温毒或伤寒化热传入营分发热,须用清营解毒。清营和清气是退热中的两个重要治法,应该清气而早用清营,反使邪郁不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亦使邪热燔灼滋变。

如何辨别邪入营分?最明显的是舌尖红,渐至舌质俱绛,伴见心烦、神昏、出血和斑疹等。常用清营汤、清宫汤。吐血、衄血严重者用犀角地黄汤,神昏谵语者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发斑发疹由热入营分引起,身热不解,肌肤出现红点红斑,一般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生地、丹皮及化斑汤,严重的用犀角地黄汤。

清营解毒并不专恃凉血,因为邪入营分大多由气分传入,已经传入营分之后犹可望其转入气分,如果一派凉血清血,反使愈陷愈深。当然,这是指一般而言,倘若热势深入营分,甚至动血,只需凉血清血,无需再用清气。

如大头瘟证,初起发热微恶风邪,数天后即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面红肿、目不能开,宜普济消毒饮。薄荷、柴胡、牛蒡清泄风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板蓝根等重点泻火清营解毒。

十、舒郁退热法
郁证发热,在原因以七情为主,在内脏以肝胆两经为多。

症状:午后低热,或忽寒忽热,或心情不舒畅即觉浑身烘热,伴见急躁、恼怒、头胀、耳鸣、睡眠多梦易醒,妇女月经失调等症。

治宜舒畅肝气而散热邪,用化肝煎。

因肝病而影响脾胃,兼有纳呆、嗳恶、大便不调等症状者,可用丹栀逍遥散。

郁证发热大多病史较长,体力较弱,尤其发热起伏不定,能使气血暗枯,肌肉消瘦,妇女月经闭阻,形似虚劳,而且亦能成为虚劳。此时不宜苦寒泻火,亦不宜滋腻峻补,当用微苦泄热、微辛理气,凉润以滋燥,宣通以散郁。

叶天士医案里曾说:“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以阴柔,亦和法也。”他常用生地、天冬、白芍、阿胶、女贞子、丹皮、郁金、薄荷梗、钩藤、夏枯草、橘红之类。

十一、祛瘀退热法
发热出现狂证而不是热入心包,兼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得,《伤寒论》称为“蓄血”,用桃仁承气汤。

伴有瘀血的发热,不是单纯的退热药所能收效,必须结合祛瘀。

我尝治数例新产发热患者,已经用过多种退热药,神情极疲,又似昏糊,小腹结痛,诊断为瘀血未净,用失笑散加味,随下血块许多,热退神清。

中医对于气血,在生理上十分重视,在病理上也极其注意气郁和血瘀,认为能使功能障碍,产生多种疾患,发热是其中之一。

凡是气血阻滞如外科肿疡引起的发热,亦惯用和营消散,不以清热为主治。

十二、消导退热法
用于肠胃病,因饮食不节引起呕吐或泄泻,同时身热随起,用保和丸消运食滞,热自降低。又如痢疾发热,多因肠有积滞,用枳实导滞丸泻下,热亦随解。如果不兼外邪,均不用清疏退热。

因痢疾引起的发热,一般不以发热为主症,本病清除,热亦自退。倘若久泻久痢不止,不因外感而虚增发热,多数由于伤阴所致,不仅无须疏散,而且禁用消导。用阿胶连梅汤加减,效果良好。

小儿疳积证,形体日瘦,面色不华,肚腹胀满,最后亦起潮热。我认为疳积初起应用消导,然不可克伐太过;如果发现潮热,已入劳损之门,必须清养。疳积的形成,根本上由于脾胃薄弱,因脾胃薄弱而营养缺乏,因虚火内动 而肌肤灼热,非但不可再消导,也不能用苦寒。

十三、截疟退热法
疟疾的发热比较容易诊断,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和三日一发,均有规律。发作时先有寒战,然后壮热,伴见头痛,口渴,最后汗出热清,症状亦为明显。一般用常山饮和七宝饮,疗效很好。但必须分辨,前人关于发热有一定时间而热型和症状不一致的,均包括在疟疾之内,如先热后寒、寒多热少和但热不寒称为风疟、寒疟和瘅疟,以及区别六经疟为太阳疟、阳明疟等。这些大多属于类疟,不是正疟。故一般截疟用常山、草果、槟榔等药,类疟多按证治疗,有用桂枝汤、白虎汤加味的。我以为治疗疟疾以达邪为主,同时亦应注意正气的强弱及不同的兼证。比如以常山饮、七宝饮为主方,正气虚弱者可以加党参、当归,寒重汗少表实者可以加羌活、防风。另一方面,疟疾的反复发作,有似寒热往来,故一般亦在和解的原则上用小柴胡汤加减,如清脾饮、柴朴汤和桂枝黄芩汤,均用了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等小柴胡汤的药物。但是也要认清主病是疟疾,据小柴胡汤适当地加减,不能认为小柴胡汤就是截疟的主方。

疟者虐也,最易损伤气血,特别表现在面色萎黄,四肢软弱,也有寒热停止,劳动后即复发。一般对因劳复发的称为“劳疟”,多由病久致虚,不可再用达邪,宜党参、当归、首乌、鳖甲、煨姜、红枣等,仿何人饮法补养气血。这里说明了治疗疟疾有主法,有主方,有主药,临床上仍须辨证施治。

十四、滋补退热法
用补法退热,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单从内伤虚证发热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阴虚、阳虚和血虚。阴虚发热多在下午,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热而出,五心烦灼,盗汗,形体消瘦,脉象沉细而数,常用方如清骨散。这种发热,主要由于肝肾阴虚,因而肝胆之火偏旺,故清骨散用鳖甲滋阴,地骨皮、知母、黄连除阴,柴胡、青嵩清肝而散火于表,成为退阴虚发热的一般法则。此外,如常用于肺劳发热的秦艽扶赢汤,风劳发热的秦艽鳖甲汤,基本上不离这范围。

阳虚发热多在子午之分,即下半夜和上午为常见,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饮食少味,脉大无力等证。治宜甘温退热,用补中益气汤。凡阳虚恶风最怕门窗隙风,怕冷得暖便减,不像外感的厚衣拥炉仍然凛寒。如果误予发散,则汗出不止;误予清凉,则呃逆频作;或误予滋阴,则神疲昏愦,大便溏泄。我的体会,阳虚证与气虚有密切关系,单纯的阳虚和气虚又不可能引起发热,因阳虚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阴虚发热亦能促使阳气虚弱。所以虚证发热虽可分阴虚和阳虚,但不能绝对地偏执一个方面治疗。

血虚发热和阴虚发热相似,亦以下午为多,其特征为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轻者但觉头面烘热,手足心烦热出汗,体力疲乏异常。治宜调养肝经为主,结合心脾两经,严重的亦当滋肾,用补肝汤加地骨皮,左归丸、归芍地黄汤等均可加减引用。

虚证之用退热法,应以发热为主证,辨清不同的原因,分别标本施治,并不是单纯地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血虚补血。为了进一步说明临床上具体应用,我认为《医醇剩义》上有几个自制方,可作参考。和中养胃汤:治饥饱劳役,正气受伤,阳陷入阴,发热神疲,饮食减少,用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料豆、柴胡、薄荷、陈皮、砂仁、薏苡仁、姜、枣。雪乳汤:血虚脏腑皆燥,火亦随生,毛发衰脱,肌肤枯槁,身热咽干,用生熟地、天麦冬、玉竹、五味子、当归、白芍、山药、人乳、藕汁。益气补肺汤,治肺气大虚,身热气短,口燥咽干,咳嗽吐血,用阿胶、五味子、地骨皮、天麦冬、人参、百合、贝母、茯苓、薏米。加味扶桑饮:治肝劳阳气怫逆,阴气亏损,身热胁痛,头眩耳鸣,筋节弛纵,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木瓜、枣仁、牡蛎、茯苓、陈皮、甘草、狗脊、续断、桑枝。行健汤:治饮食不调,行役劳倦,四肢倦怠,食少身热,用黄芪、人参、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青蒿、陈皮、砂仁、料豆、木香、姜、枣。来苏汤:治肾阴久亏,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疼,咽干口燥,咳嗽吐血,用天麦冬、生熟地、南北沙参、赤白芍、沙苑子、杏仁、贝母、磁石、杜仲、茜草、牛膝、莲子。这些方剂,分别病因病机,依据成方加减,标本兼顾,对处方用药有一定帮助。

小结
上面提出了十四种退热法,当然不全面的。特别是只限于内科内服药方面,还有渍形和水浴等外治退热,针灸和推拿等多种退热方法,均没有谈到。

这十四种退热法,包括了八法里的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纲里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以及三因、四诊中的一些重点,说明对发热的辨证施治也要运用一套完整的理法。使用这些治法时,主要是先辨别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再从外感和内伤分析其不同原因,从而根据证候的具体情况和患者个体的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同时,根据发热的发生和发展使用这些治法,是有联系的,有结合的,尤其在外感发热有一定的步聚,内伤发热常须多方面照顾。

我曾经和学习中医的西医同志们讨论中医的退热法,他们认为:中、西医的退热方法各有所长,但中医的方法比较多,使用同样的方法时,中医方剂的作用也比较全面。例如发汗退热法,在西医临床应用范围较小常用于—般的的伤风感冒,对其他高热疾病偶尔用作减轻症状的方法,于病程无多大影响。而中医的应用范围甚广,不仅能改善症状,并且可以缩短疗程,不作为一般高热的姑息疗法。还认为:发热的后期患者多数体力衰弱,中、西医均采取支持疗法,但中医的支持疗法兼有治本作用,能使维持体力的同时,病理上也得到好转。

这里,不是说中医退热方法尽善尽美,但是不能否认有一定的疗效及其特点。既然有疗效和特点,就没有理由放弃不用,而且有责任进一步整理提高。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佛教中的鬼,不是你想像的那種鬼

佛教中的鬼,不是你想像的那種鬼


一般人認為,人死後就變成了「鬼」。鬼的形象往往是身著白色長衣,看不到腳,吐著長舌頭,披頭散髮的女性形象。總之,陰森恐怖。恐怖片中這種形象的鬼總是在人不經意間出現在螢幕上,嚇得人一身冷汗;做夢夢到了,醒來都會心有餘悸。它們出現不是來嚇人,就是復仇或者有什麼未了的心事,要來人間處理。



影視作品中的女鬼,有時是溫柔、多情的人設。哦,不,是「鬼設」。《倩女幽魂》中聶小倩,白衣飄飄,和寧采臣上演人鬼情未了;《胭脂扣》的如花,帶著一臉痴怨來人間尋找十二少。她們有委屈,但都善良。聶小倩和如花都是死後變成了鬼,了結心事後離開人間,或者投胎做人。


佛教中的「鬼」和民間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鬼」有什麼不同呢?佛教博大精深,關於「鬼」的介紹和記錄,不是這一篇文章能寫盡的,本文只做淺談。



鬼的種類《正法念處經·餓鬼品》將它們分為三十六種,包括食毒鬼、交道鬼、熾燃鬼、食吐鬼、鑊身鬼等等。《五道經》中描述,鬼的身材也不一樣,極大者身長一由旬,頭如泰山,極小者如有知小兒,僅長三寸。

鬼類的壽命《長阿含經》 「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成月歲,後壽五百年。」換算下來,差不多是人間一萬五千年之久。 正法念處經》說鬼壽五百歲,以人間十年為一晝夜,其壽命達人間一百八十萬歲。

15383007156519s2p4918q9.jpg

佛教認為人死後不一定變成鬼。有六道輪迴供人選擇,六道按照受苦等級輕重來排名,分別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這個選擇權完全在人自己手裡。方法簡單說就是: 存善心、做善事將來自有好去處。佛教講究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嘛。如果像王熙鳳那樣,活著的時候說最不信陰司報應那些事。那佛說也ok的,隨你的便。反正我講我的道理,聽不聽,做不做還是在於你自己。什麼是佛系,這就很佛系。


為什麼是叫餓鬼道呢?不是惡鬼。 壞事做得多了,符合鬼道的「招生標準」,佛教中的專有名詞叫「不善業感召」,所以它們大多有個很大的肚子,咽喉細如針孔,長年累月吃不到食物,見到食物就鬼衝過去,但是咽喉太細了,吃不下去;還有因為口中噴火,食物瞬間變成熱碳一樣,腸子都燙爛了。 又餓又吃不到食物,痛苦萬分,所以叫「餓鬼道」。它們被餓成什麼樣呢?高僧吐一口痰,餓鬼都要搶著去吃。有時候它們聽到流水聲,滿心歡喜跑過去,可是到了那裡,人類眼中清澈的河流在它們眼前卻變成一堆腐臭和膿血。真的很可憐,佛教中經常做法會,來超度這些餓鬼道的眾生,希望它們離苦得樂。


鬼在哪裡? 佛陀在《長阿含經》中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經中說鬼道眾生和人是雜居的,只是人肉眼凡胎,看不到而已。鬼有可能和人擦肩而過,但是主要還是在樹林、曠野、墓地中比較多,而是數量遠高於人類。


那人該怕鬼麼?還是鬼應該怕人?有句話叫做「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安安心心走你的夜路就好。佛經中說道高僧頭頂上會發出光亮,人雖然看不到。但是鬼看到了覺得害怕,所以立刻就會躲得遠遠的。心地善良正直的人也是一樣的,而且本身人就自帶陽氣,如果德行厚重,鬼都會敬畏你。



人和鬼的界限只在一線間,不僅是活著的這口氣,更是做人心中的那份堅持和底線。你覺得鬼可怖,有時只是它的樣子嚇人,人心壞起來要比鬼可怕的多。做人還是做鬼?完全在你自己的選擇。

元音老人:“天人”、“极乐世界”要吃什么,不要‘买、洗、烧’。(自性变现)

元音老人:“天人”、“极乐世界”要吃什么,不要‘买、洗、烧’。(自性变现)

元音老人 唯识学


从前有个公案,徒弟问师父:‘大千世界坏了,法身坏不坏?’师父答:‘法身也坏。’为什么这样回答,因为大千世界由法性显现,法性不生不灭,不会坏,所以大千世界也不会坏。若说大千世界坏了,岂不说法身也坏了。禅师说法与别人不同,他是反过来讲的,告诉我们只有法身是不坏,最宝贵,其他都是假的,都是法身的附属品。我们于主人公不顾,只追求那些附属品就太冤枉了,在六道里轮回,白白辛苦。
所以要一切放下不要取著,只要根本的东西—佛性,才对!可惜许多人都不懂。天上的饮食不要种、不要买、也不要烧,却有很好的东西吃,哪里来的?这是福报呀!西方极乐世界更是如此,要吃什么,不要‘买、洗、烧’。那里最下层是凡圣同居土,有凡夫,非但吃还要拉,但不同于人间,要放个大便桶,他们要拉时,地自然裂开,便好就合起来,全自动化的。天界也如此。这说明我们的佛性本身具足的,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法华经”也讲:可怜的人们,不知自己有个大宝贝,具足一切,还到外面去乞讨。真是冤矣!
人做这个做那个,挣钱,不是在讨饭吗?所以现在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放下,当下就是,本来是佛,不须苦苦地修。反之,不能放,心里执著,苦修也无用。从前有个屠夫徒儿,听了道理,放下屠刀说:‘我亦千佛一数。’你看好不痛快,放下就是了。
人哪,就是不肯放下,能放下还打什么坐呀。打坐就是因为放不下,才让你打坐。先坐坐吧,消消妄念,慢慢明白过来,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打坐原来是多此一举,冤枉,冤枉!如果真放得空空的,心能充足,变现自在,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忧虑烦恼?


從我的iPhone傳送

净界法师 | 末法时代最严重问题:不知谁是善知识!(断淫欲是根本,这事没得商量)

净界法师 | 末法时代最严重问题:不知谁是善知识!(断淫欲是根本,这事没得商量)

净界 法師


佛陀在正法时代,就预言末法时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末法时代,这些魔子魔孙,就开始流行炽盛于世间了!为什么魔子魔孙在正法、像法不出来?因为他出来没有用啊,那个时候的善知识威德力强;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些住持正法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力的,到末法时代,那些大威德善知识都走掉了,糟糕了!众生烦恼也特别重,善根也薄弱了,这时候魔子魔孙就有机可乘,开始出来活动啦!
这些魔子魔孙是怎么出来活动呢?他以身口意的淫欲,来当作一个修道的助行,他认为这个就是善知识,这对我有帮助的,邪知邪见的--以淫欲当功德想。那么,还不只这样子,他还去影响别人,令诸众生落爱见坑--他还把这个思想,透过文字、透过语言来传达,他说:行淫欲,不但不障碍圣道,还对你修学圣道是有帮助的,把众生拖入了爱欲的火坑,而失掉了菩提的善根。这个人本来是有善根的,因为跟错了善知识,结果呢,他过去的善根就隐没了,取而代之就不是善根了,是魔道邪恶的根生起了。
末法时代修学最严重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善知识?末法时代是什么样呢?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的,就是邪恶不分了。而且更多的是,魔的力量特别大,你看邪知邪见的人,道场盖得特别大、福报特别大,反而正知正见的人福报变少了,这个当然是不吉祥,这跟这正法、像法是完全相反。在正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的,到了末法时代颠倒了,邪知邪见的人福报大,正知正见的人没福报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
所以佛陀教诫我们说:到了末法时代,一定要教诫这个世人,修学正念真如的时候,要先断淫心,一定要慢慢、慢慢的调伏心中的爱欲烦恼...这决定,就是不可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如此,未来诸佛如此,这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很明确的教诲。也就是: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这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是明确没有一点含糊笼统的教诲、非常明确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要对肉体,生厌离心!

要对肉体,生厌离心!

周安士 唯识学


要对肉体生厌离心
人生在世,八苦交集,可人不知自己之苦,反以为乐,可悲啊!以苦入苦,永无出期。就以生苦来说吧。人在母胎,住在肝膈之下,大肠之上,由膜变疱,渐渐成形。胞胎里住,不能自由。母亲吃热食,如灌开水;母亲饮冷水,如卧寒冰。
所居是不清洁的地方,所食是不干净的脓血。住胎不满三百天,等于受苦数十年。等到满月,就全身倒悬,头向产门,体质渐大,想出无门。母亲与儿子的生死关键,都在此刻。左右牵动,痛如车裂。
所以婴儿一出胞胎,无不放声大哭。出胎之后,屎尿满身,不知羞愧。所谓大富大贵的人是这样,所谓大圣大贤的人也是这样。人因为习以为常,所以不知不觉。如能静静思考,难道不感到可哀可耻?如来大圣,怜悯世间众生,教人求生净土,莲花化生,免除这种患难。为什么还要沉迷苦海,执着肉体,不生厌离之想呢?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宠辱都是攀缘所得的结果

宠辱都是攀缘所得的结果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这里讲到用了,前面是举实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衣食住行上面,你要懂得去拿捏好,假如拿捏不好,那后面的这个部分你就弄不好了。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的这些大人物,大概都犯了后面这一章,我们是社会上的小人物,所犯的是前面那一章,因为我们只有衣食住行上的烦恼,只有柴米油盐上的烦恼。
“宠辱若惊”,“宠”是外面的褒,外面的贬叫“辱”。“贵大患若身”,“贵”是得失的意思,你自己有成就,这个得失你看重的就像我们自身一样。“何谓宠辱若惊?”为什么说宠也惊,辱也惊?“宠为下”,为什么为下,因为你得到上面的赏识,像皇帝说你很乖,这个给你,那你一定谢主隆恩,拜三拜,可是一个孤傲的人,不接受这种宠的人,他不要拜下去。以前很多这种人,皇帝下旨招他进宫来当官,他说病了,不去,那就不用拜。当然那个下旨的来,没有办法,还得拜一拜,但是我不必天天到朝庭里面去拜,那他孤傲的这个情操一直保持着,就可以自由自在、闲云野鹤,你不受宠,都没有事。
你受了宠,那就很有可能会受辱,你今天爬得起来,你永远平步青云吗?人生是起伏的,你今天能够崛起,总有下去的一天。就算你这一辈子都能崛起,到死能够很辉煌地出殡,但是你知不知道三、五百年以后,你还是黄土一堆,有几个人愿意到你的墓前去追悼一番,大概没有。我们到明孝陵去,大概也是打个卡,照一照就走了,没有人说朱洪武以前怎么样。你能够得宠,你一定有受辱的时候,随着时空转移,这些状况都会来,更何况今日得宠,明日可能就会失宠,所以你得宠的时候是惊,因为宠对当下来讲,你只看到表相的部分,就像前面讲的,透过“宠”的这个媒介,你可看到它的空性作用就是“下”,“宠”本身是那个媒介,“下”是它的实体。
常有这种情况,你机缘巧合跟某名人或大官有个合影,马上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你以为是炫耀,其实别人也会认为你无耻,攀援嘛,这是不是宠为下。所以宠辱都是攀缘所得的结果,而你认为是宠还是辱,都是你一念之间的关系,那你能不能不受宠与辱,这是关键的地方。你要不受,就没有得失,你有受,就一定有得失。
中国地大物博,人生的历练相当多,你能不能够真正的过你的生活,你会有宠辱,你就不是过你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是寄托在他人对你的好恶评价,宠辱就来了,不一定是什么大官来对你的宠辱,你是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评判上面,那通通是宠辱。所以你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眼光,那你就有宠辱了,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管别人,我行我素就好了,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标准,我们以道为标准,别人对我们的好恶评判,我们一概不受,这样的话就没有宠辱。

撷自《老子》


從我的iPhone傳送

梦参老和尚:我跟虚云和尚住了几年,他走路看10厘米,眼总是闭着。

梦参老和尚:我跟虚云和尚住了几年,他走路看10厘米,眼总是闭着。
梦参 老和尚

我们天天学戒律,佛教我们防非止恶。吃饭、穿衣、说话、走路,你的一举一动,三千威仪一一威仪当中还具足很多细行。有一件事很简单,我们全犯,相信吗?佛教我们走路的时候,眼睛所见到的,前后左右不能超过三尺(一米)。如果听到不正的声音,心里头可以完全不动,正念现前。
但是就眼睛这一样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在看。在道友和老师当中,我只看见一个人--虚云老和尚,永远如是。我跟他住了几年,只要他离开方丈室,我就没看见过他的眼睛,不论在哪里看见他,那老和尚总是如是的。总有微微那么点光,小和尚只要遇见了老和尚,总是观察他。
我就注意这件事,几时碰见他,他永远是这样子的。我说这个老和尚一定有神通,不用肉眼了,总是闭着。没有看到过他脑壳像拨浪鼓似的摆来摆去。走路的时候,一般是看三尺(一米),他只看三寸(10厘米)。他有神通、有慧眼,连路也不看,他是用眼看吗?
那个见不是眼见而是心见,心里的见是正知正见那个见,这个就不容易。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不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没有邪,全是正的。因为每一法都有法的法性,你观一切法的本体,邪也是正,恶就是善,没有善恶之分,万法唯心所起,心正故无法不正,心邪故无法不邪。


從我的iPhone傳送

阳气不足的人,常用这三种食物,坚持一个冬天,阳气足了湿气没了!

阳气不足的人,常用这三种食物,坚持一个冬天,阳气足了湿气没了!

倪海厦天纪人纪 


冬季到来,阳虚人的噩梦也要来了。大家都知道“秋收冬藏”,而冬天最需要收藏的就是阳气。

阳气不足的人,容易肚子胖大、舌头胀大、到阴雨天容易关节痛,肾阳虚也会让小腿肿,一按一个坑......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手脚冰凉、上热下寒、寒湿重,看起来是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都需要从补阳气入手。

今天给大家分享三个补阳的好方法,让大家能安稳过冬。





核桃,温补肾阳之果





核桃一直以补脑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它的作用可不仅仅只有补脑呢,它是能生出阳气的“柴火”。

它区别于其他坚果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补气有方,引气归元。

张锡纯先生如此评价,核桃“为其补肾,故能固齿牙,乌须发,治虚劳咳嗽,气不归元,下焦虚寒,小便频数,女子崩带诸症……能通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补养气血……愚常用之以治下焦虚寒之证,诚有奇效。”

说明核桃可以补肾阳,补命门之火。

在中医里,命门是诸神精之所舍,是原气之所系。

《冯氏锦囊秘录》也记载:“核桃是禀火土之气而生,以性润而多热,故为益而补命门之药。”

比如说下半身虚冷、精神萎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或黎明泄泻、水肿,或夜尿频数,都和命门火衰有关系的。

所以《神农本草经》才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



食疗推荐





这里推荐大家试试核桃分心木煮鸡蛋,依照《中华本草》的记载,核桃壳和分心木(中间分隔核桃仁的木片)都是固摄肾气的宝贝。

鸡蛋在《日华子本草》中被提及,说它能“镇心,安五藏,止惊,安胎”。

每天吃两个分心木煮蛋(核桃壳水也是可以喝的),把肾精阳气都养护好,尤其适合白带过多、尿频尿血、心悸心绞痛的朋友。

不过,正值经期的女性朋友先别吃,因为核桃壳有收敛的作用。



肉桂,暖中焦,引火归元





上半身像一团火、下半身冷如冰,想要补点什么又容易上火的人,这碗引火归元汤就是专门给你们煮的。

在中医里面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叫肉桂,它可大补命门之火,引火下行,把火引到它该回的地方,温补肾阳,暖和下半身,而不易让人上虚火。

有的人平时气血消耗大,懒得不想动,随之消化也不好,寒凉的食物更不能碰,此时比较适合吃点肉桂,改善胃寒、体寒。

苹果其本身的酸性,也能收敛肉桂的温性,可以让这杯水变得更加温和。

引火归元汤

食材:苹果1个,肉桂粉3克,红糖适量,陈皮一块。

做法:将苹果切成小块,与肉桂和适量红糖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中小火继续炖煮10分钟即可。

月经量少的女孩子可以经常煮着喝,舌苔白、脾胃虚寒、夜尿多、久坐肚子大的人非常适合。注意月经量大的女生不要喝,孕妇不适合,阴虚火旺、舌苔红的人,也不适合。



花椒泡脚,通经络,去脚气





花椒不仅是一味调料,还是一味中药,有着非常强的药用价值。

花椒辛、温,入脾、胃、肾经,有温中、止痛、燥湿、杀虫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而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胜过吃补药”。

如果在泡脚的水里再加上一些花椒,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

你可以拿一块棉布或者纱布包上一包花椒,大约50克左右,用棉绳系好口,放在锅里煮开10分钟就可以用来泡脚了。

这个花椒包可以反复煮好几遍,因为花椒那个味儿煮好多次还会有,也是挺实用的一个方法。

用花椒水泡脚可以通经络,这是源自花椒的第二大作用——通气。

花椒水泡脚可防脚臭、脚汗、脚气。

还能增强免疫力、调理血压,安神助眠。特别是小孩体弱的,中老年人,只要你坚持下来了,好处多多 。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张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

一张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




作者/北京蒋大夫



泌尿结石方——结石荡除汤
中医


结石荡除汤

一、组成:
金钱草30~60克  海金砂(包煎)12克 石苇12克 瞿麦12克 车前子12克 滑石12克 木通5克 怀牛膝9克 炙鸡内金粉6克(分二次冲服)生地15克 天冬9克 玄参12克 生甘草5克 胡桃仁四枚(分二次嚼服)

二、功效:
滋肾清热,渗湿利尿,通淋化结。

三、主治:
各种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四、用法:
每日一剂,头煎加水约600毫升,水煮沸后再煮40分钟约得300毫升,二煎再加水约500毫升,煎法如前,余约300毫升。两煎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各温服一次。

五、处方解析:
本方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经验方。
1.金钱草清利湿热,利尿而能使结石排出。
2.海金砂善泻小肠、膀胱血分湿热,功擅通利水道,而为治淋病尿道作痛之要药。
3.鸡内金善于消食磨积,近代应用本品以消结石,临床证明确有良效。
4.胡桃仁甘温,补肾强腰,为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
5.石苇有利水通淋之功,又有止血之效,石淋兼有血尿者用之甚佳。
6.滑石是主治石淋要药,近代报道治结石诸方,配用滑石一味,疗效颇佳,且大量应用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7.生地、天冬、玄参甘苦寒之品,以滋肾阴而清虚热,因肾虚之热,非火有余,乃阴不足。
8.瞿麦、车前子、木通苦寒清热利尿通淋药。
9.怀牛膝既能通且补,以助结石之排出。

综上配合共奏滋肾清热、渗湿利尿、通淋化结之效,如此标本兼顾,故功效显著。

六、按语:
1.结石荡除汤用于直径<0.8cm的泌尿系结石,如果结石直径太大,需要先服用“内金胡桃膏”先把结石溶小到0.8cm以下再服用结石荡除汤把结石通过尿道排出。

2.内金胡桃膏:取胡桃仁1斤,炙鸡内金150克,蜂蜜1斤。将炙鸡内金研为细粉,胡桃轧细,合炼蜂蜜搅匀为膏,瓶装密封备用。每次一茶匙,开水融化服用,日服三次。

3.直径<0.8cm的泌尿系结石,用结石荡除汤配合内金胡桃膏服用效果更佳。


從我的iPhone傳送

告别化疗换髓,揭秘治愈白血病的中医疗法

告别化疗换髓,揭秘治愈白血病的中医疗法

原创 张胜兵中医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在儿童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较为常见,急性白血病占据了儿童病例的8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高峰集中在5至10岁的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高峰则出现在1至3岁的小儿以及青少年时期。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贫血,由于患儿体内红细胞生成受阻,孩子会出现脸色苍白、指甲发白,以及皮肤和口唇黏膜变得苍白。严重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头晕、乏力。
另外,反复感染和发热也是白血病的典型表现。这是因为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异常增生,异常细胞取代了健康的白细胞,导致高热和感染等症状。
出血是白血病的预警信号之一,多因造血系统受损,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所致。若孩子在无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出现出血或淤青,家长需提高警惕。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症状是无痛性肿大。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殖,并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导致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大。

我曾接诊过一名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经过诊断,判断其为阴虚外感型白血病。采用玉竹白薇汤方进行治疗,仅三剂药后,患儿的发热、咳嗽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血液已无白血病的迹象。
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我的辨证用药思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病情分析     



【患者】王某,男,5岁
【主诉】发热10天,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诉,十天前不明原因发热,到当地西医小诊所予以解热、抗炎、退烧处理3天,无效。后转至当地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由于此患儿乃家中独子,上面只有几个姐姐,再无男孩。家属得知后当场崩溃,医院准备予以化疗治疗,家属不甘心,遂经他人介绍请我去医院会诊。
【症见】患儿两颧潮红,轻微咳嗽,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患者按西医的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根据患者的主诉“发热10天,加重3天”和症状,可知中医诊断为阴虚外感病
症状很少,但还是可以判断证型的。
舌红少苔,脉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由于有外感所以脉偏浮,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两颧潮红,也是阴虚的表现。
所以患者属于阴虚外感之证,应以养阴,清热,发汗解表为主。故拟方玉竹白薇汤加减。

     治疗过程     


玉竹10克、白薇3克、淡豆豉10克、桔梗6克、薄荷6克、南沙参6克、铁皮石斛6克、甘草6克、葱白两根,大枣两个。


服用3剂后,患儿烧退了,咳嗽也消失了。
经查血已无“白血病”指征,痊愈出院。
这样的病案,在中医界,不仅仅是我,大部分专业一点的中医对于这种属于外感的“急性白血病”都很拿手,所以说治好这个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也没有多么神奇。但是西医觉得很神奇,家属也觉得很神奇。

      方药解析     
白血病若是在古代,医术一般的医生也能够通过养阴清热,发汗解表的方法治愈患者。
纵观此病案,可以发现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差距是如此之大,西医需要用很多生化指标才能判断患者所得的是哪一种疾病,而中医仅通过四诊八纲、阴阳五行来辨证治疗,在无形之中治好“白血病”。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3剂药就能治好“白血病”,是不是所有类型的“白血病”都是这3剂药可以治好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个患儿是属于外感的“急性白血病”。若是慢性白血病,或者是由于内因所引起的白血病,那绝非是3剂药就可以治愈的。
上述病案中的患者属于外感发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的典型表现,因此患者属于阴虚外感。常见的“白血病”不会是单纯性的外感,必定会有体虚做为前提,也即所谓的正气虚弱,复感外邪。
据相关文件统计,临床上约85%的儿童、青少年所患的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属于以阴虚血热,这就意味着玉竹白薇汤能够治疗85%的急性的、外感白血病。
常见的阴虚外感型白血病可以用玉竹白薇汤进行治疗。其实玉竹白薇汤是我在加减葳蕤汤的基础之上调整自创的方剂,葳蕤就是玉竹,经过调整之后,玉竹白薇汤就变成专门针对阴虚外感型的白血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阴虚外感型发热都属于白血病,但是凡是阴虚外感型的疾病,皆可用玉竹白薇汤来进行加减治疗
剩下的15%白血病属于气虚外感或阳虚外感这两个证型。

     白血病证型    
根据临床常见的白血病所属的中医证型,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并列出其代表方药。
第一种证型:外感
1.阴虚外感
外感分多种,但是以阴虚外感占85%。阴虚外感的临床表现会出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者汗不多,或者有咳嗽,或者有心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者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代表方剂是玉竹白薇汤,它的成分为玉竹10克、白薇3克、淡豆豉10克。薄荷6克、南沙参6克、铁皮石斛6克、甘草6克、桔梗6克、葱白两根,大枣两个。玉竹白薇汤主要治疗阴虚外感之素体阴虚,外感风热。
2.阳虚外感
阳虚外感是阳气虚弱,外感风寒。《中医基础理论》里面有讲,阴虚体质内有火热,阴虚内热容易感受风热。而阳虚体质体内有寒,就容易感受风寒。所以,阳虚外感大部分是感受风寒,阴虚外感大部分是感受风热。
阳虚外感的是素体阳气虚弱,复感风寒。临床表现有头痛,身热恶寒,寒重热轻,无汗肢冷,怠倦嗜卧,面色苍白,语音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者脉浮大无力。
代表方剂是再造散,成分为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2克、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生姜3克。
这是对于儿童,如果对于成年人,剂量还需加大。
气虚外感需要用败毒散,素体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这种情况可能会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者是脉浮数,重取无力。
败毒散的成分为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人参10克、甘草5克。
第二种证型:非外感。
非外感就是内伤型的白血病的各种证型。内伤型白血病要从阴阳的角度来看。
阳证的白血病,从气血津液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说它是毒热蕴结、毒邪蕴结。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晦暗或面目红赤,胸胁满闷,急躁易怒,胁下胀痛,脘腹胀满,食后加重,食欲不振,或见潮热盗汗,口干欲饮,舌质暗红,舌苔薄黄或者黄腻,脉象弦数或者弦涩。
这种阳证,我们采用的治法是清热解毒,泻火凉血,软坚散结。代表方药是消瘰败毒饮,它是由消瘰丸加清瘟败毒饮加减化裁而成,给它取个新的名字叫消瘰败毒饮。
具体方药是:水牛角30克、生石膏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参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牡蛎30克、大贝30克、鳖甲30克、红花10克、丹参30 克、桃仁10 克、青黛10克、(包煎),雄黄1克、(冲服)。
阴证的白血病,从这个气血津液的角度上讲,可以说是阳虚痰凝;从脏腑的角度讲,可以说是脾肾阳虚。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目虚浮,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男性可以出现阳痿不举,夜尿频多,脘腹冷痛,或见胁下癥积、瘰疬,或者痰核,或见尿血,便血,女性可以见到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皮肤瘀斑、瘀点等等,舌体胖大,舌质淡,或者是淡白,舌苔少或者无苔或水滑,或脉细微,或沉细数。
这种虚损比较复杂,也有一些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的。代表方药是真武阳和汤,由阳和汤与真武汤合在一起加减化裁而成。
白血病除了阳证和阴证以外,还有其他夹杂的兼证,比较典型的兼证有两个,一个是气阴两虚,一个是精髓亏虚。
气阴两虚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一般白血病发热居多,气阴两虚的主证:面色无华,两颧潮红,语音低微,怠倦盗汗,心悸气短,午后低热,咽干舌燥,失眠盗汗,可见,胁下癥积,瘰疬,痰核等,或见衄血瘀斑,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细数。
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的代表方剂是五参消瘰汤
处方为: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南沙参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那这就是五参。铁皮石斛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大贝30克、生半夏10-15克、生南星10克。
至于精髓亏虚的证型,西医的“白血病”,很多都是与骨髓相关,在中医里面属于肾精,肾;肾生髓,骨生髓,肾主骨。精髓亏虚的主证:面色无华或者苍白,头目眩晕,咽干舌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可见胁下癥积、痰核或者瘰疬,或见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皮肤瘀斑等等。时有发热不退,神识昏朦,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等,舌质绛红,舌苔少或者剥落,脉细数或者细弱。
它的治疗方法为补肾填精,化瘀解毒,采用的代表方剂是填髓消瘰汤,根据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加封髓丹,再加消瘰丸加减化裁而成。瘰是瘰疬的瘰,大贝玄参牡蛎是消瘰丸,由于证型为精髓亏虚,所以我们得“填髓”。
处方为:熟地30克、黄柏15克、知母10克、三七10克、 ,猪脊髓适量,鳖甲30克、龟胶15克、阿胶15克、鹿胶15克、砂仁6克、甘草10克、生牡蛎30克、大贝30克、玄参15克、生半夏10-15克、生南星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
最后一种证型:气血两虚。
也就是所谓的虚症,是所有的癌症都有的一个证型,也就最后虚弱的证型,代表方药是十全五仙汤。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