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立秋篇---兼论小建中汤证治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立秋篇---兼论小建中汤证治

原创 张宗祥 济源市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院


   

  大气升降沉浮,各有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升降沉浮之间,万物生命轮回皆有定数,遵大气升降沉浮之规律,不得有丝毫偏差。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是四之气太阴湿土的第二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大暑之后孕育的少阳相火之气在中土的右旋之下开始下降,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成长积累,阳盛逐渐向阴盛转折,万物开始从生长繁茂趋向成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言:立秋为一年圆运动的开始。下降力强则收藏多,来年的升发力则强,反之则弱。
     立秋之时,虽然天地圆运动气机处在降机,但是天气依然暑热。《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面上蒸,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秋令以凉收为主,若在秋季湿热之气散而不收,大气燥结不降,天人相感,如果人体秉素脾胃虚弱则中土运化力不足,多发生时行感冒和热伤风等营卫不和之病,唯有补建中气,则人身圆运动不受外界大气影响,即可保持身体健康。《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六气为病,惟金气燥结,将相火暑气,敛于胸膈之间,令人莫测其所以然。前人谓为伏暑晚发,其实并非大气中的暑气,中于人身,伏藏至秋始发而成病也。此病多发于立秋处暑之后。处者,入也;暑者,相火之气也。金气凉降到底,愈降愈凉,暑火之气乃愈入愈深。暑火藏于水中,不逆升出地,而与金气抵触,使金气敛降之功,被暑火格拒不下而成敛结之过。相火之下降,金气降之也,金火俱逆,中上各经之气,为之横塞。相火逆腾,中下无根,所以病象无常,而致死极速。北方土厚水深,下降之火封藏得住,秋凉冬寒气候极顺,西南土薄水浅,阳气下降封藏不住,忽降忽升,所以燥气之病,北少南多也。”
  综上所述,仲景小建中汤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立秋后对应用方剂。
《伤寒》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桂枝(45g,去皮) 甘草(30g,炙) 大枣(12枚,擘) 芍药(90g) 生姜(45g,切) 胶饴(90g
煎服法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此方重用芍药名建中者,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于甲木故也。相火降则中气运,中气运则相火降,交相为用,其机至速。芍药专降甲木而敛相火。性寒味苦,如不与饴糖、姜、枣、桂枝甘温之味同用,将苦寒之性化合,必伤土气而败相火。造化之气,地面之上的少阳相火,降于土下,藏于水中,远为一年之根,近为中气之本,人身亦犹是耳。故降甲木以敛相火,为治虚劳之大法,为建中气之关键。胆经与相火,关系全身,可谓大矣。”
    小建中汤桂心与桂枝辨析:历史上在使用建中汤时,均用桂心而不用桂枝,唯仲景小建中汤用桂枝,《伤寒论》中涉及小建中汤条文均在太阳篇的100、102条。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太阳病过下出现了腹中急痛,但太阳表证未完全消除而用桂枝继续发表散邪,这是仲景在小建中汤中用桂枝的原因,并非后人篡改。桂心药味较桂枝醇厚,更适于补中散寒之用,在没有太阳表证的情况下,单纯出现的腹中急痛需用桂心。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来建中,因中气生于相火,相火降则中气健旺,中气旺则相火降,相辅相成,取效极速。对于相火的论述可参考前面所发的“六气三之气相火总论”来学习,即可明白人体气机在升降沉浮之间的相生运行之理。
   对于小建中汤的作用则可以举一反三的在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应用,在“血痹虚劳病脉证治”、“黄疸病脉证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治”中涉及多条条文,足可以证明小建中汤功效的强大,应用广泛,可自行参考学习。
   该方加入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功效与小建中汤基本一致。小建中汤的应用需要与《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区别使用,大建中汤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是一个纯粹的建中散寒的方子,而小建中汤所治为相火不降导致虚劳而引起的中气不足,读者需要认真理解。
   根据四立的气机特点,立秋之后每日服用补中益气丸来调养身体,立春后服用桂附地黄丸来调养身体,立夏和立冬之后均服用金匮肾气丸来调养身体,天人相感于气机升降,顾肾气、保胃气即是保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的根本,四季调养的方法即是据此而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中医张胜兵:胃癌患者不想手术,中药调理两月,食量奇迹恢复八成

中医张胜兵:胃癌患者不想手术,中药调理两月,食量奇迹恢复八成

原创 张胜兵中医 


在肿瘤患者的群体中,食欲不振、缺乏进食欲望的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在罹患消化道肿瘤及疾病晚期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这一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癌性厌食,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患者的营养状况,还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癌性厌食的根源复杂多样,首先,肿瘤自身会分泌特定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抑制食欲的副作用,导致患者即便少量进食也会迅速产生饱腹感,进而体重急剧下降。
其次,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肠癌等的高发,使得手术干预后患者的消化功能受损,甚至可能引发消化道梗阻、腹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进一步扰乱胃肠功能,伴随而来的腹泻、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更是让患者对食物望而却步。
此外,手术创伤、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虽旨在消灭肿瘤,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放化疗不仅损伤胃肠道黏膜,还影响味觉感受,使得患者对食物的兴趣大减。
同时,抗生素在治疗肿瘤合并感染时,虽能有效杀灭致病菌,却也破坏了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削弱了消化能力,加剧了厌食状况。
再者,肿瘤及其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如发热、疼痛、腹水、颅内高压等,均可能成为影响食欲的“元凶”。而患者面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是雪上加霜,让进食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曾遇到一位胃癌患者,他的病情起初只是胃口不佳,但随着时间推移,食欲下降到几乎无法进食的程度。
幸运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后,他的食欲得到了显著改善,食量恢复到了病前的80%。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这个病例的具体情况。




  案例   



张某,这位63岁的老人,一直以来身体都还算硬朗。尽管患有糖尿病,但他总是按时服用治疗药物,因此病情控制得相当不错。
然而,近几个月来,他逐渐感觉到身体有些不对劲。乏力感日益加重,胃口也变得极差,几乎吃不下多少东西。
面对这样的状况,张某没有拖延,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经过一番等待,医生告诉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患上了胃癌。这个消息对张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
然而,张某对于手术治疗有些抵触,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我这里寻求中医治疗。
诊见时发现张某舌苔白厚腻边有齿痕,舌下瘀阻,左脉沉滑,右沉细滑。





诊断分析







读完病案不难诊断,患者的西医诊断就是胃癌
患者的症状较少,但是也能很快辩证分型。
乏力,明显就是气虚。
纳偏差,说明脾胃亏虚。
舌苔白厚腻边有齿痕,左脉沉滑,右沉细滑明显就是气血亏虚,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的表现。
舌下瘀阻表明患者体内淤血严重。
所以患者的证型就是痰瘀互结,气血亏虚。在治疗上就应该祛痰化瘀,补气养血。于是我才用升陷汤、香砂六君子、五仙散加减治疗。







   具体治疗过程   


初诊处方如下:
黄芪30g、知母10g、北柴胡6g、升麻6g、桔梗6g(升陷汤)、丹参30g、红花10g、醋鸡内金15g、牡蛎30g、蒲公英15g、竹茹10g、浙贝母30g、法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党参片10g、白术15g、木香6g(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葛根30g、枸杞子15g、西洋参10g、铁皮石斛10g、肉桂6g、炒山楂10g、麸炒神曲10g、炒麦芽10g、炒谷芽10g、炒鸡内金10g(五仙散)。





二诊:在原方的基础上加浙贝母15g、盐橘核10g、牡蛎30g。
三诊:在二诊的基础上加黄芪120g、当归5g、制吴茱萸6g、大枣30g 鹿角胶10g。
患者持续服药2个月后去复查,随后非常开心的告诉我癌症病灶明显缩小,食量也恢复到了生病前的80%。










   方药解析   



升陷汤:
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香砂六君子
方中以党参益气健脾,补中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陈皮、木香芳香醒脾,理气止痛;半夏化痰湿。全方扶脾治本,理气止痛,兼化痰湿,和胃散寒,标本兼顾。
五仙散:
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为炒三仙;炒麦芽,炒谷芽合称炒二芽;以上四味加炒鸡内金合称炒五仙,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蒲公英、竹茹清热除烦。
醋鸡内金、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
枸杞子、西洋参、铁皮石斛益气滋阴。
肉桂温阳。
葛根生津止渴。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脾胃病辨证(干货)

脾胃病辨证(干货)

艾御享堂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等证。胃病证候有虚实寒热之别。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老年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的胃阴虚证;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食滞胃脘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 血瘀胃脘证。

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1.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2)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 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 (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 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臟器下垂是清陽不升的表現,慢性出血是脾統血失職的表現。

《難經·十六難》“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一方面有濕,一方面氣虛。四肢不收(沒有勁,乏力)。便溏腹瀉雖未提到,應該是脾病典型的症狀之一。李東桓:「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溏瀉。」

病理:(1) 氣虛為本(虛證),濕困為標(實證)。脾為生氣之源,脾虛生濕。病因:可以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病後失調。《難經·49難》:“... 飲食勞倦則傷脾 ... ”王旭高:“思慮傷脾之營,勞碌傷脾之氣。”吃得少,但又要幹體力勞動。(已經少見了)。

證候:(1) 虛證: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2) 實證:飲食不節, 外感濕邪。《素問·至真論》濕屬於脾,脾喜燥惡濕。濕困為標,可以濕偏熱(熱濕),濕偏寒(寒濕)。

一、脾气虚证【概念】脾气虚证是指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亦称脾失健运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本证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甚则食后胀甚,大便溏薄,或肢体倦怠,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脾之運化機能減退,失職,所出現的虛弱證候。表現(六個字):食少、腹脹、便溏。《素問·臟企法時論》“脾病者,虛則腹痛腸鳴,飧瀉食不化。”現代稱為吸收不良綜合證。營養物質不足,蛋白減少,症狀就是“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 貧血等。應該還有氣虛的表現。

氣虛八字:氣短、乏力、神疲、脈弱。掌握以上16字,脾氣虛證候大致不遠了。還可出現水濕證候,因脾還有運化水的功能。(或見症:胖、腫、白帶增多),胖人多痰濕。

導致原因:飲食、勞倦、思慮(傷脾)。長期嘔吐,腹瀉,年老,體虛,生病沒調養好。不能消化吸收,不能運化水穀,氣血生化無源。脾氣虛是脾虛的本證(基礎證),脾有病時往往都有脾氣虛。

脾陽虛─脾氣虛之後有了寒冷的表現。
脾血虛─脾氣虛,營養不足,氣不化血。
氣陷─脾氣虛之特殊表現。
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生痰濕─氣不能運化水濕,運化遲鈍。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二、脾气下陷证【概念】脾气下陷证是指由于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损伤脾气所造成。本证以脾气虚证与内脏下垂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见头晕目眩,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脾氣虛之特殊表現。病人往往有食少、腹脹、便溏。

特殊表現:下垂;氣墜。內臟子宮下垂,陰挺,脫肛,或雖沒有明顯下垂,病人自覺氣往下墜。經常肛門墜脹,要解大便,但多解不出大便,或少量。中醫認為“脾氣主升”,生托,生舉,脾為氣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營養物質,清陽不升,頭暈。

辨證依據:同“氣陷”,一般身体瘦弱,脘腹重墜,內臟下垂,氣虛,食少,氣短乏力,神疲,脈弱等。

三、脾阳虚证【概念】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本证以气虚证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或畏寒肢冷,少气神疲乏力,面白不华或虚浮,或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脾虛,運化機能減退而出現的虛寒證候。氣虛的基礎上,出現陽氣不足,溫煦失職(虛寒證 = 陽虛證, 脾陽虛 = 脾虛寒)。表現:脾虛八字 ─ 食少、腹脹、隱痛、便稀
氣虛八字 ─ 氣短、乏力、神疲、脈弱
陽虛則寒 ─ 喜溫、喜按、畏冷、肢涼,面色白,脈沉遲無力 (冷白稀遲蜷)也可出現水濕內停症狀。一般脾氣虛不一定有水停。一旦陽虛,水濕內停就較常見。症狀包括一點浮腫,臉上黃腫,白帶多,舌質淡胖,舌苔滑,有齒印。陽虛不一定有水濕,嚴格說,有水濕應該是脾陽虛濕困證。四證素;脾、氣虛、陽虛、水濕。分析脾陽虛的原因 :(1)氣虛的發展。(2) 生冷過度,外寒損傷脾胃,苦寒傷胃脾。(3) 腎陽不足,火不暖土。

病機:陽虛以後,運化失權,寒從內生,溫煦失職。水濕泛溢。
辨證依據:食少、腹脹,便溏(脾虛),畏寒(寒),+ 水濕內停症狀。 脾陽虛水濕內停。

四、脾不统血证(氣不攝血)
【概念】脾不统血证是指由于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不摄血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气虚统血失权所致。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食少便溏,并见出血,或便血,或溺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无力等 。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出現慢性出血證。虛寒性之慢性出血證。如小便裡有點血,大便有點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婦女月經量多。

但這種是慢性的,沒有其他明顯原因。同時有脾氣虛的表現。由於長期出血,往往導致血液的虧虛,面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此病應為氣血兩虛證。因是由脾氣虛導致,所以強調脾不統血,氣不攝血。

辨證(除非法)
慢性的,反復的。(特點)第一次時,如何判定慢性反複?任何出血都可現面白,舌淡,脈細。有些病人脾虛證(食少、腹脹、便溏)可能不明顯。所以常用排除法來判定此證。無明顯外傷(不是外傷出血),沒有發熱證候。(可能是熱迫血妄行,此為最常見的出血原因)如發熱、口渴、舌紅、苔黃則絕不能診斷為脾不統血。久病氣虛,勞倦傷脾氣,脾不統血導致。有慢性出血;氣虛表現,血虛表現。脾病虚证(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鉴别脾病 虚 证 鉴 别 表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外界濕邪太多,會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影響到脾,產生了濕。裡面寒濕很多,阻困脾的運化機能所出現的證候。

表現
1.  濕的證候─重、濁、悶、膩、緩,困重,穢濁不潔(排泄物、分泌物、面、舌),胸悶,脘痞,腹脹;膩─口膩,納呆,口裡有甜的感覺,苔膩;緩─脈緩,病程勢緩。濕明顯可出現尿少,肥胖,有點腫。面色暗一點,白帶多,舌質胖,苔白滑,白膩,脈濡緩。

2.  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隱痛,食少,一般出現納呆。納穀不香,不想吃。納呆─有點呆,吃也可,不吃也可,不靈敏,多半有濕,或傷食表現。實證,寒濕困脾,最主要是寒濕,此時腹脹便溏應該是輕一點,此脾虛為後果,在後)實際上也有脾虛生濕,脾虛濕困,脾虛在先,因此食少,腹脹是主要問題,之後才出現身體困重,白帶多,胖等。

寒濕困脾=濕困脾陽(偏寒) = 太陰寒濕。太陰寒濕(足太陰脾),為何生濕?
(1) 外界氣候環境溫度太高。
(2) 飲食生冷瓜果,寒濕中阻,肥甘厚膩產生了濕。

機制:濕困脾陽,阻礙氣機。

臨床上很難區分,哪一個為先,哪一個為後。並無大差別,可不嚴格分。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二者均有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肢困便溏等湿邪阻遏中焦的表现。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是湿中夹热,故见身热不畅,渴不欲饮,身目鲜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则是湿中夹寒,故见腹痛喜温,口淡不渴、身目黄而晦暗,苔白腻等。辨證依據:有濕困,濕之原因,納呆、腹脹,便溏,身體困重,苔白膩。
病例:男,45歲,7月7日就診,潮濕熱氣候,前天起腹瀉,水樣便,大便如水,一天20+ 次,醫生給鴉片酊,止瀉,收斂。內服烏梅,五味子、生牡蠣(皆為收斂藥),並且外用苦參膏敷肚臍。結果瀉減少為一天7,8次,但臍腹出現發涼如掌大,腹脹 更嚴重,腹痛不減,食少脘悶,肢體困重,舌淡,苔白膩,脈濡。看來是寒濕之邪,屬於閉門留寇。腹瀉雖不是好事,但一下把它關住了,寒濕之邪沒有排掉。

治療;用胃苓湯(燥濕)加乾薑,草蔻(去寒濕),薏苡仁。[門關了,不好再打開(如用大黃,芒硝之類),只好關門打狗,用乾薑,草蔻來燥濕。此病人應為濕困脾陽,不是脾虛濕困,因為原來沒有脾虛的表現,他是突起的病。六、湿热蕴脾证(常稱中焦濕熱)
【概念】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中焦湿热证、脾胃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过食辛热肥甘,或嗜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本证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甚则大便溏泄而不爽,肢体困重,或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见身目鲜黄,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嚴格來說,中焦濕熱不僅僅是脾,也可以包括胃、肝、膽。常稱做脾經濕熱,或中焦濕熱。出了濕以外,有熱的特點。脾失健運,濕熱證候。

表現:
(1) 濕─困重,悶,膩。
(2) 熱─身熱不揚,不是壯熱不退。(有濕的包圍,壯熱沒有濕) 濕熱交織一起。
(3) 甚至出現黃膽(僅部份人),皮膚癢,尿短黃。[次要]
即身熱,困重,苔黃膩,脈濡滑數。(又濕又有熱)辨證依據:(1) 有脾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病位在脾,溫熱蘊脾,脾經濕熱,納呆,甚至聞到油就厭煩,厭油。(沒有強調脾陽虛)。口黏膩,大便溏而不爽,氣機不暢,口渴不多飲。原因:(1) 感受濕熱(直接)(2) 寒濕化了熱。(3) 食肥甘,飲酒釀成濕熱(內部生成)。病機:濕熱中阻,脾失健運,濕遏熱伏,氣機阻滯,熱濕交織,兩者皆不易排出。

辨證依據:
(1) 熱狀 (2) 濕狀 (3) 脾證 (腹脹,納呆, 便溏)。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的鉴别:二者均有身热、便溏、溲黄,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的症状。不同之处是湿热蕴脾证病在中焦,脘腹闷胀,纳呆呕恶表现突出;肠道湿热证则病在大肠,以腹痛、暴注下泄或下利脓血为主要症状。七、寒滞胃脘证【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脘,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临床表现】脘部冷痛,甚则痛势暴急,遇寒加剧,或得温则减,或见恶心呕吐,吐后痛缓,或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面白或青,肢冷不温,或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胃病寒热虚实鉴别表:

 八、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而表现的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甚则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口臭,或见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或舌红苔黄,脉滑数。九、胃阴虚证【概念】胃 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 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或脘痞不舒,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或见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而数。十、食滞胃肠证【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问有无伤食病史。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厌食(食积于内,拒纳),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十一、血瘀胃脘证
【概念】血瘀胃脘证,是指血液瘀积胃脘所表现的证候。凡脾胃之病,或寒凝、气滞等使血瘀于胃脘,皆可引起此证。以胃脘刺痛、舌紫、脉涩为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有胃脘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疼痛于进食后增剧,食少,消瘦,或见吐血,或大便黑色,舌色紫暗有瘀斑,脉涩。脾之六證型小結:運化遲鈍,水濕瀦留,氣血生化無源。清陽不升,氣不攝血。
常見症狀食少(納呆)、腹脹、隱痛、便溏
浮腫,困重─濕。
臟器下垂─清氣下陷。
慢性出血─脾不統血。
典型症狀八字(食少、腹脹、隱痛、便溏),虛實證皆可出現。
實證時,一班稱納呆,虛則食少,納穀不香,食慾不振。
證型不複雜(脾病很容易區別)。臨床很常見(消化系統病)。基本問題:氣虛為本,濕困為標。前四個證型都是氣虛:脾氣虛,脾陽虛(兼有寒),脾氣下陷,脾不統血。
後二證為兼有濕邪。(寒/熱)

李東桓《脾胃論》 (1) 脾為六氣之本 (2) 脾為升降之樞 (3) 重視脾和濕的關係。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脾性喜燥惡濕。病變因此分三大類:(1)氣虛 (2) 升降 (3) 濕。治療重視:(1) 升陽 (2) 益氣 (3) 除濕。著名方劑(李東桓):升陽益氣湯, 升陽除濕湯,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等。

有無“脾陰虛”的爭議:
1.  有人認為脾為至陰,(最陰的地方,脾屬陰土,以陽氣為本)。[腎(足少陰)本應最陰,但腎裡有腎陽,有命火,而脾內無脾火,所以脾為至陰]=>脾喜燥惡濕,完全靠陽氣來運化。往往不提脾陰虛,既使有脾陰虛也可以把它說成胃陰虛。歷史上,臨床少沒有脾陰虛之詞。

2.  認為用了滋陰之藥,會影響脾之運化功能,滋陰藥往往滋膩,油脂含得較多,吃了藥,脾更不想吃飯,阻礙脾功能。
3.  有脾陰虛的說法─慣性便秘,中醫稱為脾約。基本上是津液不足,大便乾燥解不出來。脾約(三、五天才大便一次),麻子丸主之。麻子丸含篦麻子,油脂多,起潤滑作用。此病有人稱為脾陰虛的表現。
4.  有些病人臨床上有氣虛,又有陰虛的表現。如疳積(小孩吃不下但喝水多),人消瘦,大便乾,過一陣子又拉稀。有人稱此為脾陰虛。

吳澄《不居集》 中和理陰湯 :人參、燕窩、山藥、扁豆、蓮肉、老米
【處方】人參3克 燕窩15克 山藥 扁豆各3克 蓮肉6克 老米9克
【功能主治】 補氣健脾,滋陰養肺。治中氣虛弱,脾胃大虧,飲食短少,痰嗽失血,泄瀉、腹脹,不任耆、朮、歸、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每日一劑;二次分服。肺有火者,以沙參易人參;陰虛火泛者,加海參9~15克;痰多,加橘紅、半夏曲;嗽不止,加杷葉、冬花;熱盛者,加丹皮、地骨皮。

【備註】 方中人參大補五臟之陽面不燥,燕窩大補脾胃之陰而不膩;佐以山藥、扁豆健脾;加以蓮肉、老米養胃。配合成方,共奏補氣健脾,滋陰養肺之功。

淮山(小孩吃淮山粉),滑膩,既補氣又滋陰。扁豆、燕窩皆滋陰又補氣。脾陰虛可算氣陰兩虛,不是單獨陰虛火旺,陰虛內熱。是否有脾血虛?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不能統血,所以只說脾氣虛,不提脾血虛。實際上脾氣虛的病人多有氣血兩虛。一旦血虛,可改稱心脾氣血兩虛,或心脾兩虛。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肝囊肿可用此方化解

肝囊肿可用此方化解

原创 胡大森 青囊译录

肝囊肿,这个病名见的病例越来越多,近些年来一个是肝囊肿,一个是肺结节。在日常体检报告上经常会看到肝囊肿和肺结节,而这样的检查结果让体检者非常恐慌。加上个别大夫还要恐吓一下,更不知道怎么办了。


有了这样那样的检查体检报告,就打开了各种药品、保健品的销售之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总会被一个接一个的连环套子设置消费陷阱。不愿接受就直接给来一个医学名词,加上危险的后缀,一般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都会按照所谓的“治疗”方案去执行。

为何没有人质疑呢?

是因为质疑的代价太大,没有人会拿自己身体做赌注。于是,没有人质疑的检查结果,会在各种仪器一通操作下罗织出来各种病名,这就是真相。说到这里依然会有人反问,自己确实觉得身体不适,才会去体检,结果就是如身体反应出来症状一样,在身体某个部位查出问题。这里只说一句;“没有依据的话没有人随便讲,前提是假如依据是伪命题呢?”

上述观点仅供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重点说“肝囊肿”这个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是不是一定就危及生命呢?答案是不一定。有的人可能有“肝囊肿”,但是不影响身体机能,也就可以忽略。中西医对于疾病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结果也会不一样。

西医认为肝是人体唯一一个可以再生的器官,西医权威也会认可此观点,既然如此,推论就是肝有自愈能力,如果是有自愈能力,肝脏长一个囊肿也会自愈,既然可以自愈再去吃一堆药物或者保健品就没必要了吧。

再看中医如何认识肝。中医所讲的肝并不是单指肝脏,而是指肝系统,这样的肝系统是以功能划分的,并不是以实际脏器来划分的。中医讲“藏象”,这里面就更有意思了,人体五脏分别以功能划分观其所藏之象。中医所讲肝是少阳震木之象,五行属性属木,对应东方,春天,物象为风,五色应青,五化为生,五味应酸。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凡是跟人体疏泄相关的都属于肝的功能,如疏泄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疏通土的通透性。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统管男性射精,女性排卵与月经来潮。

2,肝藏血。3,肝藏魂。
4,联属功能: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窍为目,在液为泪。
既然中医是以功能来划分五脏的,那就是从功能逆推证候。而治疗方案也是以纠正功能障碍来改变证候,从而达到治病目的。所以中医是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古代有一种病叫“肝痈”,类似现代所讲“肝囊肿”,有一个方子可以治。

肝痈:红藤30克,丹皮15克,大黄15克,桃仁15克,玄明粉12克,瓜蒌12克,赤芍9克,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0克。以白酒一小杯为引(笔者注:应为白酒入汤剂稍加煎煮后服用)。


從我的iPhone傳送

阿底峡尊者:所有密法可以总结为同一本质、同一要点

阿底峡尊者:所有密法可以总结为同一本质、同一要点

养心读书会



印度班智达阿底峡到西藏时,受到著名译师——老比丘仁千桑波的欢迎,仁千桑波长阿底峡24岁。阿底峡受邀为这位西藏译师所引以为豪的三层寺院祈祷,仁千桑波每天黎明、中午及黄昏,都会分别在此寺院内他三主要本尊的秘密坛城前禅修。

在初次会面的时候,阿底峡礼貌地对年长的西藏宝贤译师说:“见到你后,我觉得我来西藏真是没必要。你作为这里的国师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之后,二人退到宝贤的内殿,广泛地讨论起佛法。

西藏译师似乎确实很博学,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阿底峡问道:“如你所见,不同的密法是各座修好,还是一起修好?”
粉丝福利: 
价值万元数百本经典修行资料免费领取中,
领取方式:
加微信,留言“领取”

“各座修,一座一座来。”译师回答。但阿底峡不满意这个见解。

“所有的密法应该同时修,再于一座中了解!”印度大师表达意见,他的话就是法则,“一切本尊都具有同一本质,因此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体验他们的全体。就像敦珠仁波切在他的著作《佛法历史》中所说得那样,‘知道许多事物,却偏不知道能解脱一切的那个单一的要点,则有何用处?’”

阿底峡笑着接下去说:“为了佛陀法教的开展和利益众生,我现在觉得来藏地还是很有必要的。”

宝贤译师听到阿底峡这番充满智慧的话,又惭愧又欢喜,他弯下皓首,向阿底峡敬礼,并且把身边所有的世俗财物都供养阿底峡。他一再地低头恳求阿底峡教导他密续理论和实修,并让他独自闭关禅修。

阿底峡答应老译师谦虚且由衷的请求,并请求宝贤充当他的译师。

宝贤在阿底峡个人教导下禅修10年,终于开悟。

宝贤后来说:“我虽然一生都在学习佛法,但我真正的禅修,还要从遇见我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开始算起。”


從我的iPhone傳送

“着相”修行,越走越偏。

“着相”修行,越走越偏。

广钦老和尚

  • 修行过程都会遇到许多境,如果对境当时,一念转不过来,不但无明会起,烦恼也跟着来,而修行就是在修这一念转得过来。所以念佛这“一念”要保持得好,时时刻刻都以阿弥陀佛念在心里;以念佛来伏无明烦恼种子,对境转心,这个心不起分别、无好无坏,这就是“定”。
  • 我们修行要一心、要专心,一心就是时时刻刻依这个“阿弥陀佛”来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别的妄想,只想到阿弥陀佛就是一心。这样,在白天时,遇到种种的缘、种种的境,我们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梦时就有主;做梦时有主,在病苦时也是会有主,有这个功夫,才不会被病苦所转。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够念佛,不会被这病苦、烦恼所转,那在临命终时就有把握。
  • 外境是动的,里面(心)是静的,才是修行,才有正念,就不会给外境转去。
  • 放下这个臭皮囊,修行最重要的是求“心”解脱,不要处处惦记着这个身躯,被这个身体度走了。如果有什么境界,也不要执着“得到什么”,凡是有所得的都是生灭相,还不是那个真的“如如不动”,也就是我们本来的真面目。
  • 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着相”修行,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小儿发烧退烧极快验方

小儿发烧退烧极快验方

原创 胡大森 青囊译录

我们前面曾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小儿发烧,退热的方子,反馈效果非常好,又到了秋天,很多体质稍差一些的孩子。又会感冒发烧,一旦烧起来身边没有能退烧的药,是一件很闹心的事情。今天给大家推荐的退烧的方子,不仅是儿童发烧可以用,成年人发烧也可以用,并且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这个方子就是“四豆饮”,在彭子益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记载:“小儿发热抽搐,抽搐者,津伤木燥而风动也。发热者,中虚木气疏泄相火不降也。木气稚弱,故发热,即易风动。养木气,顾中气四豆饮极效”。
黄豆二十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十五粒,水煎服。此为治小儿发热病的第一要方,切忌散风药,清热药。养木养中,自然热退风平。小儿忽然两目上视,亦风木上动,四豆饮最效。豆最养中养木,能平疏泄,收回相火。小儿木气稚嫩,故多木气病。四豆饮乃最善治之法也。这里特别提示,所用之豆不可炒,不可用熟豆,炒后的都都偏补而不能清热。并且煎煮后随机服用,不能过夜,隔夜就会变性。四豆饮要水多煮烂,取浓汤服用,尿频,尿长者去掉白饭豆。
其他豆类都容易找到,唯独白饭豆解读不一,词条解读为“眉豆”,而有的书上介绍是白扁豆,究竟是哪种豆呢?笔者认为首先不是“眉豆”,眉豆的功效:“降血糖,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白饭豆解读为眉豆,应该是某个地方的叫法。再来看“白扁豆”,白扁豆功效:健脾化湿,消暑解毒。特别说明有一点,白扁豆健脾化湿多炒用,而消暑解毒多生用。既然是养中气,健脾化湿,更有倾向性,再有发热也是西医临床常说的病毒感染,那解毒这个功效更贴切一些,故笔者认为“四豆饮”中的白饭豆应为白扁豆。如下图:


四豆饮不仅是退热神奇,在治小儿急慢惊风方面也是很有效果的。“急惊为热,慢惊为寒”。急惊风:无病忽然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眼歪斜。慢惊风:小儿惊风的另一种类型,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预后一般较差。
惊风特点为:热不可用凉药,寒不可用热药。相火不降,热伤津液,肝胆二经升降不和,则成急惊风,治疗可用“四豆饮”。
是不是所有的发烧都可以用“四豆饮”呢?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烧就不可以用“四豆饮”,风寒感冒一定无汗,此时宜发汗解表为要。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扁桃腺发炎引起的发烧,用“四豆饮”就有可能无效。关于儿童发烧,不妨回顾一下原来发过的文章,从中找到应对方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奥明宫学馆

 《缘起赞》略释 

慈诚罗珠堪布 著

(一)以宣讲缘起称赞的理由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
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世间六道轮回的所有衰损,无论是身体上的生老病死,还是内在精神上的贪嗔痴等任何不好的现象,其根源就是无明。见到、证悟到什么样的法,才能摧毁、断除无明呢?那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佛陀宣说了缘起法。佛陀清楚,不幸福的原因,都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

贪嗔痴和生老病死等衰损,不是无因无缘的偶然现象,而是有因有缘的。它的因和缘,不是造物主和万能的鬼神等,也与外面自然界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就是来自于自身的无明。

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有很多的错误观念。比如,世界本来是无常的、靠不住的,但我们却会误认为是常住不灭的、可靠的。本来世界是一种幻觉,但我们却认为它是实实在在的,“我”也是存在的。因为有了这些错误观念,就会对世界产生执著、贪著,同时也对自己生起我执,之后就是贪嗔痴等一系列的烦恼,以及杀盗淫妄等如山的恶业。 

如果当初我们知道世界是无常的、靠不住的,也非常清楚地了解世界是一种幻觉,自己也是一种幻觉,根本就不存在,就根本不可能有这些烦恼。这样一来,世上各种各样的灾害、战争,各种的不和谐都不会发生。所有的痛苦,一定源于罪恶,而制造痛苦的罪恶,都是我们自己造的。世上绝不可能发生其他人的罪恶果报,却成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有些学佛的人非常喜欢供护法,对供护法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供佛、供菩萨。因为大家认为,护法可以让我幸福、顺利、成就,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解决自己内心当中的无明,却去求助于外在的护法、鬼神,乃至佛菩萨、大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都无异于缘木求鱼。谁是成就者,跟我们的解脱没有关系。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即使遇到真正的佛,也是没有用的。释迦牟尼佛身边,也有堕地狱、堕畜生道、堕饿鬼道的人。那不是佛陀没有能力,而是因为这些人自己没有学好,没有修好。如果鬼神或神通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也不会宣说缘起法,而只会给我们提供一些供养鬼神、修练神通的方法了。

但哪怕是世间的鬼神以及自称很有神通的人,自己也都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折磨,也会因烦恼而造业,也有生老病死。既然他们自己都自身难保,我们又有何必要去求助于他们呢?所以,佛传法的时候,不会教我们去迷信这些世间神通。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钱,只要拥有足够的钱财,自己就会幸福。但目前的事实是,很多人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却还是不幸福,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幸福的根源,没有找到消除不幸福的方法。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说自己是活佛、成就者、空行母等。原来自称活佛的只有藏族,现在不仅有藏族,在汉族和其他民族里面,也有很多说自己是活佛的人。原来男性比较多,现在已经发展到女性当中自称是空行母的也大有人在了。有的人都不说自己是菩萨的化身、佛的化身,而直接说自己是佛。这都是佛教的悲哀,众生的不幸。

遇到这种人,该怎么对待呢?首先,我们万万不能相信对方,再过三五年,就很有可能会看到这些人的真相。再者,我们更不能以这些人的行为来衡量佛法,无论杀盗淫妄,还是诈骗,都是他们个人的行为,与佛法毫无关系。学佛,必须要学正法,要树立正知正见。我们只能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相信三宝的力量,相信四圣谛的真理,相信缘起的力量。要学也就是学这些,修也就是修这些,追求也就是追求这些。如果佛陀宣说的四圣谛有问题,那就是佛法自身的问题。但通过长时间的闻思,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理论不会有问题。我们要把佛法的问题与这些人本身的问题分开,不要一开始是盲目地去崇拜和追随那些有名声和自称有神通的人,过段时间以后,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又对佛法产生不好的印象,然后又去指责、批判佛法,等等。这两个都是极端的行为,学佛的方向都完全颠倒了。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
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在这个时候,凡是有智慧的人,怎么不知道佛法的心要、核心就是缘起之道呢?一定会知道。

在古老的印度宗教里面,经常会讲他们的神去打仗的时候,怎么样去消灭敌人,消灭敌人的时候是多么的厉害,多么的勇敢。这些书中的一部分,已经翻译成藏文,到现在都在流传。但这些战场上的勇敢、坚强,能让我们解脱吗?不能!不管多么骁勇,不但和解脱没有关系,反而会让我们造业、堕地狱。

而释迦牟尼佛的心愿,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释迦牟尼佛传法,是为了度化众生,让众生解脱,并不仅仅是让众生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好一点,工作顺利、升官发财。

如何能让释迦牟尼佛满愿呢?在众生证悟缘起以后,才能圆满这个心愿。

如是于依怙,稀有称赞门,
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所以,除了证悟或宣说缘起以外,还有谁能找到更好的赞扬方式,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稀有与奇妙呢?任何人都找不到。“依怙”,也即怙主、依处。佛教徒的依处,众生的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门”,也即方式。

因为缘起学说非常准确地解读了宇宙、轮回六道的根源,并且告诉我们,证悟缘起,就可以解脱、涅槃或者成佛。这个学说是释迦牟尼佛提出并弘扬的,世上没有一个学说可以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相提并论。

(二)佛陀是唯一的走向解脱的引导者

1.佛法的内容是正确无误的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
离此更何有,稀有善教诲。

“由彼彼依缘”,“彼彼”,凡是相互依赖的东西,无论高与低、左与右等,都是彼彼之间的关系。“依缘”,也就是缘起的意思。因和果相互依赖、相互观待。因为有果,所以叫做因;如果没有果,就不能叫因。比如,如果一粒米能发芽,那这一粒米就叫做因;如果它永远都不会发芽,永远都是一粒米,就不叫因。因和果之间,一定是相依的。

《缘起经》和《稻秆经》中对缘起的定义一个字都不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中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彼彼性空”,凡是相依、缘起,有因有果的事物,都是空性。

缘起第二个层面的意思,就是空性。缘起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无垢光尊者讲过:在某种程度上,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也是一种缘起。

有人会说:如来藏为什么是缘起呢?它又没有因和果,也不符合“此生故彼生”的定义,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啊?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如来藏是因缘法。绝大多数佛经会说,如来藏是超越所有因缘的东西。不但闻思的人可以懂得这一点,证悟的人更可以切身地亲证这一点。从本体上来讲,心的本性已经超越了依和不依的关系,空性和光明是无法分开的。但用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描述如来藏光明的时候,却可以把二者分开。在分开的时候就可以说,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因为有空性,所以就有光明;因为有光明,所以就有空性。空性离不开光明,光明也离不开空性,二者是相依的。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叫做缘起或因缘法。

虽然《缘起经》当中介绍过因果的五种规律,但如果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因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我们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与合理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因和缘的关系仍然存在于生活当中,用我们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在世俗谛当中,因果是存在的。

若再更进一步观察,就根本找不到因和果。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果。果根本没有自己的本体,只是依靠因缘而存在。因缘存在一天,果也可以存在一天。如果因缘解散,所谓的果随时都会消失。

如果果有自己的本质,那就不需要依靠因缘而存在,它自己就可以独立地存在。但因为果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它没有真正的实质。同样,依靠这种推理,也可以得出因缘不存在的结论。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要是因缘当中产生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这都是自以为是的,简单、天真而愚蠢的结论。

越了解佛陀的智慧,我们越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人类的智慧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高科技的诞生也让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的世界观有着多大的偏差。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准确无误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世界观的大厦会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当我们的视野提升到更高领域以后,都会意识到过去的愚昧与幼稚。

佛陀的缘起学说是非常成熟的理论,借助佛的理论来看世界,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幻觉。当然,即使理论上知道是幻觉,在生活当中,我们却无法以幻觉的观念来对待。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主观见解已经养成习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只有通过修行,让觉悟的智慧升级,才能以如梦如幻的见解来指导生活。

关于空性,中观论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比中观讲得更清楚的,就是密法。

幻觉不可能属于物质,凡是幻觉,一定属于精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精神密不可分,正是精神才创造了幻觉。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需要去逐一观察现象,只需要去了知精神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就够了。往里观察自己的心,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一瞬间获得。从此以后,就再也不需要中观的书本了。

“离此更有何,稀有善教诲?”除了缘起学说以外,怎么可能还有更稀有的教诲呢?不可能再有了。

虽然哲学、科学里面,也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人类的各种文明,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不希求解脱,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者来说,这些东西更有价值。但对追求解脱的人而言,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最迫切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比缘起理论更好的教法了。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
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的愚者所执著的东西,就是对缘起的各种坚固偏见。因为有了这些偏见,就会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逼迫我们轮回。让我们轮回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有智慧的人观察缘起,带来的则是智慧。通过了知缘起的智慧,就可以断尽轮回、戏论的网罟。“戏”,戏论的简称,也即各种各样的执著。“纲”,也就是网的意思。束缚于戏论的网络当中,就是轮回。

比如,有些外道认为,世界是恒常不灭的,这属于常见;有些人又认为,世界是断灭的,人死了以后,再也不会有生命的延续,这叫做断见。这些常见和断见,都属于边执、戏论和偏见。

简单而言,对愚者来说,因缘是轮回的因。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因缘却是斩除轮回的方便。束缚与解脱的唯一差别,取决于对缘起的认识。

密宗经常讲,轮回和涅槃,就像手心和手背,翻过来是轮回,翻过去就是解脱。对缘起的不同认识,就可以导致轮回与涅槃的不同结果。

如此殊胜的智慧从哪里来?就是来源于佛陀。如果没有佛,人世间永远都不会有缘起的说法。

在有些佛经里面,讲过一些黑暗时期。这种黑暗时期,不是指西方历史上所经历的千年黑暗时代,而是指没有任何佛法的时期。虽然在这些时期,人类的物质条件非常好,既健康又长寿,但因为福报还没有达到听闻佛法的程度,所以在长达几十亿、几百亿年的过程中,都没有佛法,没有智慧、慈悲等正知正见。这样的时期,佛教称之为黑暗时期。

如果没有佛,我们就不可能有这些观念。缘起智慧的源头来自于佛。因为有了佛陀的教育,我们才有这些机会去学习、修行。因为学习并修行了,所以才能得到智慧。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除了佛教以外,在其他的宗教、哲学里面,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教法,这是佛陀独有的智慧,所以,我们只能尊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师。虽然外道有些修行不错的有神通的人也叫做大师,但这些名字就像盗窃来的装饰品一样,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用“大师”这个名字来赞叹他们,就像把狐狸称为狮子一样荒谬。

缘起偈当中的“大沙门”,就是“大师”的意思。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大”呢?这不在于眷属、弟子的多少,也不在于神通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势力的大小。虽然佛陀在世时,当时的很多国王,都是佛陀非常虔诚的弟子,但释迦牟尼佛永远都不可能借助这些国王的势力来做什么事情。只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并弘扬了缘起法门,所以是大沙门。

这不是在诽谤其他宗教。虽然外道的修行人、成就者,都有自己的功德、神通,他们也帮助了非常多的人,也创造了很好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也在几千年当中,影响了非常多的人。但从证悟缘起的角度来讲,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了,其他人却没有证悟。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断除生老病死,才能断除烦恼,所以,“大师”这个称呼,只适合于释迦牟尼佛这种真正证悟的人,而不适合于那些没有证悟缘起奥义的人。

稀有大师稀有依,稀有胜说稀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稀有、罕见的大师、依处、殊胜宣说者与怙主。他善妙地宣说了缘起教法,所以宗喀巴大师顶礼这样的大师。

恒作饶益者,
为益众生故,
说教藏空性,
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

“恒作饶益者”,就是指导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萨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决定”,也即抉择。“因”,也即推理方式。如何决定空性?怎么样抉择一切都是空性呢?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一切物质都非常真实,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假的。我们认为,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也是真实的。无论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所有物质世界,都是非常真实的。但佛却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虚假的空性。

佛教的核心理论,已经和我们的感官结论有了非常严重的冲突。那我们到底是跟着感官走,还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走呢?二者只能选其一。

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就需要闻思。虽然有些人反对闻思,认为只要实修就可以了,但这都是片面的做法。对大多数根机的众生来说,没有听闻、思考,而想直接证悟空性,是比登天还难的。 

当然,有极个别因缘非常成熟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师,以及佛教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是不经闻思而成就的。但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闻思修。 

通过闻思,就能否定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实有的观念、世界常住不灭的观念,或者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是清净的观念,亦或轮回是幸福快乐的观念等,都要否定。当所有错误的观念都否定了以后,最终的答案就会在我们内心当中显现。推翻一个错误观念,就离终极答案近了一步。这样一步一步地往终极答案靠拢,最后就可以证悟、成佛。虽然在闻思当中找不到最终答案,但闻思可以让我们接近这个答案。当我们与答案离得很近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闻思,通过修行,就可以证悟。

普通人若不经历这些过程,不闻思,不修出离心,不修菩提心,也不修金刚萨埵修法等,直接去灌大圆满的顶,听大圆满的法,然后去修大圆满,看看能不能证悟空性。或许这样耽误一两年以后,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不但没有证悟,所有的贪、嗔、痴烦恼都依然如故,只落得无比的空虚与失落。这个时候想补救,就只能东山再起,从闻思开始,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所以,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需要依照次第闻思修行。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东西不存在,那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叫做缘起。举一个例子:除了色盲以外,我们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科学家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只是因为光的波段长短而让我们感知到了五颜六色。但光波只是一种波而已,它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不但光波本身没有颜色,眼睛结构当中的视网膜、视神经、晶状体等当中,也不存在颜色。如果在眼球当中本来就有颜色,那就会在没有世界、没有物质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能看到缤纷的色彩,但这显然是不对的。那颜色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们的眼睛与外面的光波等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红、黄、绿等颜色。这,也是缘起。

虽然从视觉的角度来讲,颜色是非常真实的东西,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

我们的第六意识十分愚蠢,不仅愚蠢,而且非常固执。即使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它也立即会反驳:不可能!我的视觉明明告诉我世界是有颜色的,不可能没有颜色!这都是意识缺乏思考、盲目相信的结果。

同样,当我们的触觉感知到一张坚硬的桌子后,意识根本不会去思考,就将其认定为准确的真理。如果五种感官真的值得信赖,那也没问题。但科学可以证明,成就者们也可以示现出一个结论:桌子实际上不是坚硬的!为什么证悟空性的成就者可以穿越墙壁、岩石等坚硬的东西,或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这都是因为,世上本没有坚硬和非坚硬的概念和物质。梦境中的现象已经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完全平等,坚硬和非坚硬,也是平等的。

在证悟而且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眼里,梦境与现实,坚硬和非坚硬,都已经平等。这种人的内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这些物质根本无法阻碍他的活动。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还没有修行。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共用的五种因,也即五种逻辑推理方式之一,就叫做缘起因。在所有中观的因当中,缘起因是最殊胜的。无论是离一异因,还是金刚屑因,最终都要归结为缘起因。为什么离一异,既不是一又不是异呢?就是因为缘起。因为万法本身就是从缘起产生的一种幻觉,所以不成立。为什么不自生不他生呢?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会自生,也不会他生。   

譬如,用人类的正常视觉去看一个鹅卵石或一张桌子,只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完全没有任何间隙的东西,但不需要佛的智慧或其他高级的仪器,仅仅用显微镜去看,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静止的鹅卵石或桌子,都是无数个高速运动的粒子。在显微镜下,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灵敏度不高,所以看不到运动的真相,而只能看到静止的幻觉。

佛教经常用“旋火轮”来比喻人类视觉的迟钝,如果点上一根香,然后在没有光线的地方高速转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光的圆圈。但谁都知道,实际上根本没有光的圆圈,只是点着的一根香而已,这就是视觉不一定正确的最佳明证。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会重视这些,我们经常重视的,是车子、房子、名包、名表、名牌衣服等,从来不愿花时间去考虑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物质的本质,但因为花花世界的外表已经把我们迷惑了,让我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任由着生命匆匆而过,白白丢失了证悟物质本性的大好机会。遗憾的是,当我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拼命去赚钱,最后赚到的钱实际上谁去用就不好说了,这是我们最愚蠢的地方。

佛陀告诉我们,在没有彻底明白世界真相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但同时一定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世界的本质。这不但关系着解脱,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幸福感、安全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当我们彻底明白缘起道理的时候,就可以远离生老病死,就可以与佛陀的距离拉得更近。那个时候即使表面上还会去追求名牌,但肯定只是示现而已,是为了度化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等某种根机的有缘众生的方便,而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佛也会示现生病,也会像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睡等,他这就是在用身体力行告诉世人:我们都是与佛陀同类的人,如果能够用功,完全可以达到佛陀的境界。

在缘起当中,包含了两种意思:

第一可以断除断见。虽然物质不存在、不真实,是虚幻的,但在我们的感官层面,它却可以很真实,二者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左眼是用显微镜看鹅卵石,而右眼却仅仅是用肉眼在看同一块鹅卵石,左眼右眼得到的结论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实际上并不是两个鹅卵石,但却会有两个严重冲突的结论。我们能勉强否定显微镜的结论吗?不能,即使不接受,也无法否定,因为那是比肉眼更精确的仪器——显微镜的结论。

同样,在学佛之前和学佛之后,我们的观点也会截然相反。究竟是接受现实生活的一切,继续把它们当成真实的,还是推翻原有的世界观,接受空性的事实呢?

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我们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世界的存在,因为我们的感官是迟钝的。我们只能感知世俗谛的缘起,却无从了知胜义谛的缘起。     

缘起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胜义谛的缘起,又可以断除常见。常、断二见都断除以后,就可以走上中间的道路。在佛教里面,这叫做中观。中观最有说服力的逻辑之王、因王,就是缘起因或缘起道理。

譬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静止的鹅卵石就是缘起。它的因,是原子核和电子,其中主要是电子;它的缘,就是高速运动。如果电子没有高速运动,我们就根本看不见鹅卵石;如果没有电子,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运动,我们的视觉当中也不会产生鹅卵石这个东西。在因和缘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的视觉当中就可以产生鹅卵石,乃至整个世界。

实际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当中,这个世界并不是任何鬼神制造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幻觉。只要能够解决幻觉的问题,虚幻的世界一定会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成佛的那一天。  

见相违不成,
此于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虽然佛陀讲的缘起是真实存在的,但在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因缘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缘,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恶业力的作用。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其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但那些认为缘起自相矛盾与不成立的人,又怎么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深奥教法呢?根本不可能!

一般来说,有两种人会反驳缘起性空的说法,其中一种人会说不可能,另外一种人会说这种观点自相矛盾。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来自于教内,一个来自于教外。

“相违”,是来自于教内的声音。也即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经部,再加上一部分唯识宗行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虽然他们也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例子,前面讲《稻秆经》当中的“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从小乘一切有部到大圆满,各个宗派解释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教派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程度有着高低之分。

大多数一切有部行者的理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自然规律是恒常存在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因果始终常住。

唯识宗认为:法性即佛性。但他们所谓的佛性,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一种能量。他们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阿赖耶识是恒常存在的。 

自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恒常是空性的。 

他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如来藏永远都是存在的。 

密法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佛的坛城。  

所有的结论,都不能说谁错谁对,因为除了佛的境界以外,没有一个绝对的错误和绝对的真实。但相对而言,却是后后的结论胜于前前。与后面的解释相比,前前的解释就显得比较皮毛了。所以,听经闻法,必须要找到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仅靠自己理解根本无法领会佛的真正密意。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的原因也在于此,一旦传承断层,佛陀的密意就无法完全通达。所以,藏传佛教规定,如果没有传承,我们就只能念和看,而不允许讲解。

同样,唯识宗以下的宗派虽然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的认识是有所保留的。唯识宗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可以说既是缘起,也是幻觉;精神层面的贪、嗔、痴等情绪,也可以说是既虚幻,也缘起,但阿赖耶识却不是虚幻的。如果用缘起这两个字来判断一切事物是虚幻的,就有自相矛盾的问题存在。阿赖耶识就不可能既是缘起又是实有,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缘起都是虚幻,否则就自相矛盾了。 

“不成”,是来自教外的声音。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徒,以及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没有懂得缘起理论的时候,也会不承认缘起性空。

我们以前都认为:稻种会产生稻芽,稻种产生稻芽不可能是虚幻的。稻种和稻芽是实在、实有、真实的东西,从稻种当中产生稻芽也是真实的。

只有中观以上的教派,才能真正理解佛的缘起道理,所以我们要学中观。如果不了解缘起性空,就无法推翻我们的无明,也就无法断除轮回,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阿罗汉还没有完全脱离轮回,因为十二缘起的完全停止是在成佛的时候。虽然阿罗汉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造业,不会不自由地轮回、受尽磨难,但仍然没有完全超越轮回,因为他们还没有彻底证悟缘起性空。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释迦牟尼佛承许:什么时候能够证悟空即是缘起,除了空以外没有缘起,除了缘起以外没有空,性空与成立、性空与所作都圆融一味、毫不相违,那我们就证悟了。

“作所作”是指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写字的时候,字就是所作,写就是作;画图的时候,绘画就是作,画出来的图像就是所作。 

平时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如果有作与所作,就绝对不是空性。因为字是真实的,所以我可以写;因为写字的动作是我手和笔的运动,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才能在白纸上写出东西。空性和作所作,绝对是矛盾的。凡是有作和所作,就不是空性;凡是空性的,就不可能有作和所作。

在证悟空性之后,就能理解空性与成立、性空与作所作是不矛盾的。虽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况下,同时也是空性。就像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到砖头,而只能看到一个个亮点状的原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用砖头去砌墙,用泥巴去做砖。显微镜下不存在砖头,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砖头之间并不矛盾。

我个人认为,现代物理的产生,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好的解读佛经的渠道。我们今天用现代物理学的结论来给大家讲佛经,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因为正确的科学成果谁也不敢否定,没有任何辩论的余地,谁都不敢冒犯科学。

但对追求金钱、名利的人来说,这些道理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很令人扫兴的。中观理论一旦参与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为我们还是希望金钱、名利都存在,不想一切都化为肥皂泡,那我们会很失望的。

当年阿底峡尊者给两个戒律各方面非常不错的小乘修行人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两个都非常高兴,希望阿底峡尊者进一步讲解。没想到当阿底峡尊者讲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两个人连忙用手盖住耳朵,请求阿底峡尊者不要再讲。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理念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因素。 

同样,希望有今生来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更多财富与享受的人,也许不愿意听空性,因为这是非常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根机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就分开讲了人天乘。根本不说什么人无我、法无我,只是讲断恶行善,不能杀、盗、淫、妄,如果杀、盗、淫、妄,一定会堕地狱、会痛苦等。

为什么密宗分九乘次第呢?就是因为有不同根机的众生。虽然众生的根机成千上万,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九种。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理解并接受空性,是越早越好。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
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如果见解与前者相反:认为空性和作所作是相违而不能圆融的。凡是空性的东西,都没有“用”,也即没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即有作与所作的东西都不空,都是真实的,就会堕入极端的边——断边和常边。

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不灭的、不空的,这就是常见;凡是没有、空性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有作和所作,这叫做断见。一旦堕入常见和断见的两边,就无法证悟缘起。如果不证悟缘起,就会在轮回中经历无数的痛苦和烦恼。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

所以,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浓墨重彩地称赞证悟缘起。

《稻秆经》当中曾讲过一个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农田里看见一根稻秆,然后就对眷属们说:“众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 诸位比丘啊,如果见到了因缘,那就是见到了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如果见到了法,那就是见到了佛。此处的“佛”,不是肉眼所见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心的本性——空性法身佛,这也是真正的佛。

《金刚经》当中讲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有色、有形、有相、有声的佛,就已经堕入了邪道,永远都不能看见真正的如来。因为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 

前面已经介绍了缘起的本质,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证悟缘起与宣讲缘起的呢?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本身是怎样的?缘起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叫做证悟缘起呢?

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彼”,是指缘起。什么样的东西叫做缘起呢?缘起的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第一,“非皆无”。不是一无所有的空,不是没有现象的单空,不是诸如虚空、太空之类的,远离现象的那些凡夫认为是空性的空性。第二,“以自性有”,也不是有自性的。

平时我们会认为,空就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东西。譬如,一个容器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会说这个容器是空的。一张桌子上面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会认为桌子上面是空的。其实,这都不是我们的视觉看到了空,而是我们的视觉没有看到别的东西,所以会认为自己看到了空。没有任何现象,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空。

但这不是标准的缘起的空。缘起的空是离不开现象的,因为现象的本质是空,所以叫做空,它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理解的空的层面。

普通人会认为,桌子、楼房、砖头、石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会认为它们是空的。意识不会确定它们是空的,我们的感官更无法断定它们的空,所以我们认为,它们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东西。但从缘起的理论来讲,我们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空的。

中观告诉我们,空性的空,不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接触到的空,因为这种空本身就不是物质,也不是光。

“以自性有”,所谓“自性”,就是不空,真实、实有。虽然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当中都没有这样的东西,但因为我们的无明,却会让我们认为桌子、砖头等是实有的。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观世界的最表面,无法识别最细微的层面,看不到它们的运动,更看不到它们的空性。

因明认为,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官觉受,以及我们内在的第六意识,实际上是一体的,叫做精神。精神借助不同感官的力量,从而感知世界。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等等。当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等的时候,意识同时也感知到了,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别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已。眼识只能感受到物体的光,而无法感受到声音。听觉也只能感受到声音,而无法看到物体。但不管怎样,意识对这一切都知道,因为意识是眼耳鼻舌身的总体。

我们的世界观非常简单,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思维,想当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给我们的信息。但佛经里早就讲过,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幻觉!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是真实的物体,它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没有人类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显微镜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来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饿鬼、地狱道众生的感觉器官来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萨的境界来看它,还是不存在。这就是有条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观待而存在。

缘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实的东西。缘起的标准是:首先,它不是单空;其次,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结合而产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质结构与我们的眼识二者结合的产物。这种存在,叫做缘起的存在。

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

唯物的观点从何而来呢?是依靠感官而产生的。视觉只告诉我们这就是物质,不会告诉我们这是你的意识,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

唯心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就是由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而产生的。在感官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一点点思维,就诞生了唯心的观点。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无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错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

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佛教中观的内容,也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推理。譬如说,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大前提。它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的大范围结论,所以叫做大前提。这张桌子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上,所以这叫做小前提。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缘当中产生的,所以桌子也应该不存在。

但形式逻辑是不会这样推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空性的层面。佛教因明当中讲的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观与相关的一些因明理论。

佛教的缘起学说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讲得非常清楚到位。虽然西方哲学也在探讨世界的本质,但与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支撑来证实感知的真实性;佛教探讨这一切,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感知是本质上的错误,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为什么要推翻呢?因为轮回当中所有贪嗔痴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来打击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外道辩论,而是要跟自己辩论。试想,即使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会有用吗?没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反而有可能增加我们的傲慢心:“我多么厉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说不过我”,等等。我们就是要与自己辩论,与自己原来的常识辩论,推翻自己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不一样。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的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见解与观点也超过了过去的所有人。虽说过去的人也有贪嗔痴、俱生无明,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没有这么多的邪见与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样才能逐渐地靠近大圆满的境界,逐渐接近于真理。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有人也许会想,既然人生这么无常、这么短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是不是应该直接修大圆满啊?

但无论如何,中间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再急也没有用。就像在寒冷冻结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种子,也不能发芽结果一样。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
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离开了缘起,没有任何事物;离开了空性,也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缘起与空性。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既有产生,也有毁灭。

除了学佛的少部分人与西方哲学的学者以外,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实在是寥若晨星。但西方哲学的深度,却没有达到佛教的深度,所以,他们的最终结论也不够完美。包括贝克莱的学说,我认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他最后也把难题推给了上帝。对佛教徒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了,所有学过《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与《入中论》的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自如。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槃,
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有一个实有的本质,那就不会有涅槃。不仅没有涅槃,也没有办法灭除任何戏论。因为实有的东西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永远不会毁灭。

我们可以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讲:

大前提:凡是有自性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

小前提:贪嗔痴有自性。

结论:所以贪嗔痴也是不生不灭的,那也就没有涅槃了。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贪嗔痴了,假如它是不生不灭的,就不会有涅槃,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无法消灭。

同时,如果戏论,也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毁灭。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绪,在达到高潮后都会趋于毁灭。这就说明,凡是有诞生、有毁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假相。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
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释迦牟尼佛在全世界的智者当中,发出了狮子吼一样的观点,反反复复地宣讲空性、缘起。从有史以来直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科、观点,都没有一个可以超越、驳倒这种善妙无比的缘起学说,所以它是狮子吼。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况且任何事物都没有一点点的自性,无论六道轮回或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前面否定了因和果,后面又说有因有果。没有自性与此因生此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

有些根本不懂空性的人,会批驳佛教的空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到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就像肉眼直接看桌子与借助显微镜看桌子,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却互不矛盾一样。肉眼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上,而显微镜的结论,则超过了感官的层面,更进一步触及到本质的结构,更接近于真理。

我们的视觉无法识别物质的本质,而只能识别一个错误的幻觉。从幻觉的角度来讲,桌子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物质从表面现象到物质的真理之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乃至更多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里,它们的结论是相对真实的。所以,没有自性,与现实生活当中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幸福、有痛苦,是并不矛盾的。相对而言,一切世俗的现象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取舍因果,因为我们还没有超越因果的界限。当我们眼里酒就是酒,药就是药,毒就是毒,无法让一切平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接受酒、肉等。但有些已经超越分别层面的修行人,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他们即使喝下致命的毒药,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毒和药已经完全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对他来说,吃素和吃荤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因为考虑到如果大家都不吃素,就会伤害到很多众生的生命,所以他也可以接受素食,但在他自己的境界中,已经超越了任何约束与模式。

现在不少学藏传佛教的人,就有一些误解。当他们看到一些高层次修行人的行为,就误以为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于是就开始吃肉、喝酒。汉传佛教学禅宗的很多人也常说:“要放下所有的执著,所以不要放生、不用吃素、不要守戒。因为这些都是杂念,所以要超越,不要去执著。”这也是一种误导。当我们还没有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视因果的。如果以修密法为理由,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贪欲心,这在密法里,是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会直接下金刚地狱的!

虽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断恶行善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是我们的动力。

世俗人也常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但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些执著是需要的。《入菩萨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执著,最终才放弃所有的执著。就像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就不能放弃船只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世俗两个字的后面,加了一个“谛”字,“世俗谛”。也即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讲,有因有果是对的,所以有一个“谛”字。而“四圣谛”后面也有一个“谛”字,这又说的是:从圣者的境界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正确的。正确有不同的层次,四圣谛的层次,就远远高于世俗谛的层次。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依赖于常边和断边之见。缘起善说,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至高无上的学说。佛陀也因此而成为无上善说者。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一切物质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缘当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们在主观上应该理解、抉择出物质没有本质,却可以有因有缘,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与缘起之间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为助伴。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所以是缘起,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稀有?
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除了缘起理论以外,怎么还会有更神奇稀有的见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缘,又可以是无自性的空性,这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奥秘。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学者、智者都没有发现过这个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真理,并将其广为弘扬。谁证悟了这一点,都可以断除烦恼、推翻执著,最后解脱、成佛。所以,缘起的功德无比稀有。以这种理论来称赞世尊,也堪称为最无上的称赞。除了这种称赞以外,哪怕用尽所有的辞藻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禅定稳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赞美。

如果认为缘起与性空是矛盾的,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过失呢?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不能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凡夫,都是无明的奴隶。虽然在普通人当中,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伟大人物。但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认为视觉、听觉、触觉是唯一的真理。这样一来,就犯了无明的错误。

形成无明以后,就会去造业。无论是杀、盗、淫、妄等恶业,还是持戒、念经等有漏善业,都会成熟果报。之后又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善恶果报。在面对果报的同时,又再次造业。就这样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轮回。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痛苦和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整个轮回的第一原动力。世俗间再伟大、再聪明的人,都是无明的奴隶,都不能突破无明的界限。不仅仅是没有学过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外道,甚至小乘经部与一切有部、大乘唯识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无明之奴。如果不证悟、不解脱,我们还会继续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充当无明的奴隶。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转法轮的过程中,佛陀曾对很多外道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因此让外道有了仇隙。这种人不能忍受“无自性”的空性微妙之声,是情有可原的。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
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如果已经接受过佛陀的教育,却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贵的精华——缘起性空狮子吼声,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了。此处所指的,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

自古以来,小乘佛教都会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

除此以外,大乘显宗也说过密宗不是佛说的。密宗里面的有些宗派,又会说大圆满不是佛说的。其原因,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一品,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传法,是针对每个众生的不同根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机的人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学生只能听懂小学课程,没有听过中学、大学的课程,甚至连还有中学、大学都不知道一样。有些小学生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学校所讲的课程,就不应该是学校的课程。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到位了。同样,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乘的宗派不会否定下乘的宗派,下乘的宗派却会否定上乘的宗派。只要一种观点不能容纳在自己的观点当中,就会予以否定,这都是孤陋寡闻的结果。所有佛法的宗派当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圆满,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后是大乘显宗,最后是小乘佛教。

当然,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名称来历,并不是说谁大谁小、谁高级谁低级的意思。只是因为小乘行人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所缘的范围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大乘行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所缘范围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佛教。小乘行人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以为释迦牟尼佛只讲过小乘佛法,所以就认为,“小乘佛教”的说法是在贬低释迦牟尼佛。其实,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学老师,他既会在大学里面讲课,甚至可以当博士生导师,但有些时候,他也教过中学生和小学生。小学生就认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他只讲这些课程,不会讲别的。如果有人说他是小学生,他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老师也被贬低为是“小学老师”了。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
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既然已经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就应该接受佛教最核心、最精华的缘起性空。缘起,是引导进入空性的极佳门径,是证悟空性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因为缘起这个名词,却反而执著是有自性,那是不应该的。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
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有什么办法能引导这些人进入无上空性之门呢?答案是没有!本来缘起法门是引导众生进入空性最殊胜、最善巧的解脱宫殿的阶梯,也是佛陀极力赞叹、欢喜的胜妙之道,但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的一些修行人,却反而会因为缘起这个名词而执著为有自性。这好比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可以用药去治疗。但如果药也变成了毒,这个人就无法救治了。同样,普通人有执著是可以理解的,还可以通过空性来推翻这些执著,但如果他已经对缘起性空有了执著,把缘起执为实有,那就无可救药了。此处所谓“善行阶”,是指进入佛陀境界的台阶,也就是证悟空性的道。“解脱宫殿的阶梯”,是指证悟空性。“胜圣”,是指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

小乘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最小的物质——粒子。宏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相,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粒子这个最小的单位。如果连最小的粒子都不存在,世界是没有办法形成的。粒子必然存在,缘起有因有果。在小乘佛教中,缘起这两个字就代表着真实。因为有缘起,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如果连粒子都不存在,就不会有因有缘,这就是执著有自性了。这个观点和经典物理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很早以前,物理学家也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物质。小乘佛教虽然没有用“原子”这个词,但是用“微尘”代表了最小的粒子。

大乘佛教唯识宗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假相,甚至包括我们内在的大部分精神,也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就是阿赖耶识,世界的基础也是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都不存在,那世界也不会存在。因为阿赖耶识有因有缘,所以它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缘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

其实,除了唯识宗和小乘佛教以外,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因为有因有缘,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不能一直都认为这是中观和唯识宗在辩论,或者是佛教跟外道在辩论,与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我们也在被驳斥的对象当中。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里面最殊胜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很低劣,从而对其他教派带有成见。所有的闻思都不应该是针对外界,而是向内针对自己的。向外是一种哲学,向内就变成了一种修法。

比如,有些大学教授学习佛法,是为了研究佛教。他们研究的内容,就是小乘和大乘如何辩论,佛教和外道如何辩论,等等。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辩论也跟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到头来虽然研究了一辈子佛法,知道很多佛教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佛教徒学习佛法,却不能这样。闻思中观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原有的观点,也放在被驳斥的执著对象中。要知道,有些时候我们的观点连小乘佛教的境界都没有达到。以这样的方式闻思,才会对我们自己有帮助。

在辩论的时候,必须引用大家公认的逻辑推理方式,而不能引用自己宗派的经典。比如,如果我们引用释迦牟尼佛的话去反驳其他人,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根本就不会接受。同样,若外道引用外道的经典来反对我们,我们也不会接受。除非辩论双方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那时运用佛经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才是有效果的。

比如,一个佛教徒和一个基督徒在一起,虽然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不同,但当他们都看到很远的地方冒着烟时,佛教徒就说,那个冒烟的地方一定有火,基督徒也不会否认。因为现实生活的常识,已经让他们达成了共识。以这种公认的推理方式来辩论,才是明智而科学的。如果是全世界都公认的大前提以及小前提下推出的结论,那谁都不得不承认。即使有点被动,但这种被动也并不是以权力或其他强硬手段来胁迫而达到的。

当然,有两种人是不能辩论的。一种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因为身份、面子、某种利益,或因为有着非常严重的偏见,所以仍然不认错。跟这种顽固的人辩论,是没有意思的。还有一部分人非常愚昧,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已经违背了逻辑,这种人也暂时不是辩论的对手。

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外道,我们都不能有任何成见或偏见,都要站在逻辑的立场来推理,这样推理出来的结果才是公正的。藏传佛教非常重视辩论,而辩论的前提,就是要站在大家公认的逻辑立场上。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有错误,就应马上承认错误,只有这样才会有进步。

还有,这种辩论对象,也仅仅限于人类。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逻辑,都建立在感官的真实性之上。但某一群众生,比如天人等,就根本不能接受我们的感官结论。它们的感知与我们的视觉、听觉结论有着很大的差别,和这种众生是没有办法通过理论或常识来沟通和辩论的。真理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世上没有一个人会说他的观点不是真理,但真正的真理是大家公认的逻辑。即便如此,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逻辑推不出来的,只有证悟才能通达。

无论如何,认为缘起是实有的逻辑,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为什么自相矛盾呢?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
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首先,自性是无造作,不需要观待任何事物的。假如有观待,就不是自性。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液体的本质是天然的,与气体、固体都不一样,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例如水、牛奶等。如果本来不是液体,却人为地把它变为液体,那就不是它的本性,就是相对和观待的。再比如,铁、铜的本质不是液体,但在高温下却可以变成液体。换言之,铁和铜的液体要观待于高温,如果没有高温,就只会是固体。所以说,铁、铜的本质是固体而并非液体。凡是要观待而成立的东西,都不是它的本质。

在世俗谛当中,所有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当然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所有的物质都没有本质,都是空性。如果万事万物真的有本质,那就不应该依赖任何东西而存在。比如说,如果稻芽有自性、有本质,那就应该先天是稻芽,永远都是稻芽,而且永远都不能消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是有自性、实有的。但稻芽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然!稻芽只是在各种因缘聚合的时候才产生了,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稻芽又会变成其他物质。这充分说明,胜义谛的稻芽是没有本质的。

如今的高科技,的确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不但可以利用高科技传讲佛法,还可以用高科技阐述佛教的缘起性空。但佛所说的缘起与高科技的发现是不能等同的,虽然二者有相似之处,但有些深奥的东西,高科技永远没有办法解释它的全部内容。科学的准确度虽然在不断升级,但在没有升级之前,它是无法发现升级后的结论的。佛法里的一些非常深奥的东西,永远无法也不需要以科学来解释。但有一部分,也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而且会显得非常轻松,不但讲者容易表达,听者也容易理解。

缘起是有观待的,任何有因有缘的东西,都必须依赖于条件。比如说,稻芽就是有作的,它必须依赖于因缘。如果稻种、土壤、湿度、温度、空间、时间都没有,稻芽也不会产生。稻芽就是由湿度、空间、时间等因缘造作的,所以它是有待的。

如果一切物质或缘起是真实有自性的,那就应该是无作无待的。但缘起却是有待有作的,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怎么可能有自性与缘起可以在一个事物上面无二无违呢?这个观点绝对是错误的。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
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虽然缘起法的自性本来就不存在,并不是以前存在,现在在某种情况下变成了不存在。但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这些现象却都是存在的。自性本离与显现是物质的两个侧面,二者的结合就叫做缘起性空。但所有的这一切显现,都是如梦如幻的幻觉、错觉。

惠能大师讲的“菩提本无树”,就是“自性本离”的意思。大圆满彻却中讲的“本净”,也即本来清净。并不是原本有一个不清净的东西,然后通过我们的修行把它转化为清净,而是因为没有自性,所以本来清净。

惠能大师虽然还没有讲大圆满,但已经把空性讲得很透彻了。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从表面现象的角度而使用“转化为”这个词。比如,意识转化为智慧,阿赖耶识转化为佛的智慧,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转化,而是本身就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们加行修好了,在对上师、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前提下,就有可能会证悟到自性本离。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心的本性永远没有离开过本性,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自性本离,是缘起法的第二层意思,也是比较深奥的缘起法。除了缘起以外,没有别的事物;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别的事物。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般若十万颂》这么庞大的佛经所讲的,就是自性本离。如果证悟通达了,所有问题也都解决了,因为所有问题的源头都归结于无明,而这四个字正好是无明的克星。 

《缘起经》《稻秆经》当中所讲的缘起,绝大多数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以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因素,当生存的因素消失的时候,世界也会随之而消失。包括我们内在的精神,都是随因缘而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因不会去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果,果也没有想过要从什么样的因产生,这都是世界的自然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真的合理,也与佛教不会有冲突,佛教可以用缘起来解释生物进化论。虽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来证实生物进化论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这种观点毕竟已经被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接受了。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首先是海洋里的一些物质慢慢变成了海洋生物,然后变成陆地生物,最后变成了人。但这只能解释人的肉体部分的来历。人的灵魂是怎么出来的?到现在谁也无法解释。其实,这都是因为缘起。

21世纪是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的烦恼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的。虽然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物质财富,但我们的需求却没有减少。

比如,按理说有了电脑,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可以闲下来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大家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了。在有了飞机、汽车、高科技的通讯产品等之后,我们不但不知足,反而需求更厉害了。我们知道的越多,拥有的越多,烦恼、痛苦、邪见也越多,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更需要修前行。如果不修出离心、菩提心,而去学中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播下解脱的种子。很多佛经都是闻解脱,但实际上很多人听了并没有解脱。为什么?就是基础没有打好。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前行备忘录》中,记载了很多反复修加行的前辈大德,他们的欲望和邪见没有我们严重,都需要反复修加行,我们就更不要说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米拉日巴是佛教界公认的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在没有修前行的时候直接听了大圆满,他的上师口气也蛮大:大圆满早上修早上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特殊的人不修也会成佛。米拉日巴心想,自己以前学咒术的时候非常成功,自己可能就是那种不修也可以成佛的人吧!然而他却没有修出任何结果,最后只有放弃大圆满,去寻找玛尔巴大师。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像米拉日巴这样了不起的成就者都需要修加行,我们还用说吗?

自性本离的境界若用语言来表达,即是如来藏、般若智慧、空性、大圆满或大手印,但它的本质,就像秋日高原的蓝天,纯洁通透,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物体的概念。修寂止的时候,有时也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但这不是真正的证悟。证悟必须要有已经开悟和有一定修行经验的上师的窍诀引导,否则最高的境界也只能达到无相禅定,仍然不能解脱。就像很多外道修行人,他们的寂止境界非常高,却最终不能解脱一样。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
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世尊释迦牟尼佛如实开演的殊胜妙法,没有任何人能够战胜、反驳,所以是所向无敌的。没有谁可以如理如法地寻找出佛教的过失和错误。如果能够理解、通达、证悟缘起法,就完全可以彻知四无畏的原因了。佛陀所传的教法,如同狮子吼一样谁都不惧怕,因为真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需要心虚和胆怯。

此处的“敌”,不是争权夺利的敌,而是理论上的敌,特指不同观点的人。

如果要观察别人的观点,就应该如理如法。不讲道理,没有任何逻辑地乱来,就是不如法的辩论。在历史上,以不如法的方式来寻找佛陀和佛教过失的人很多,但真正如理如法地指出佛教错误的人却从未有过。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
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为什么说通达了缘起理论,就能对我们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以及感受不到的隐蔽事物,断除常见和断见等增益和损灭的执著与过失呢?

“增益”“常”,也即捏造的意思,认为本来不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实有存在,无中生有,就叫做常和增益。“损灭”“断”,就是抹杀,也即把真实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执”与“过”,就是偏见。

佛教认为,要客观地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既不能把没有的东西当成有,也不能把有的东西说成无。常边和断边,也即有边和无边的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见解。正确的解释方法,就是“缘起”。

佛教认为,世界可以分为现量、隐蔽量与非常隐蔽量三种层面。

第一,现量。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隐蔽量。由于空间与时间等距离而让我们暂时不能接触到的事物,属于隐蔽的层面。

包括人类听不见、看不到,而另外一种生命能够听见、看到的事物,都属于这个层面。

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证明隐蔽事物的存在呢?就是应用逻辑推理。佛教的逻辑学,也即因明的《释量论》中,就对此有所阐述。譬如通过冒烟而推知远处有火焰的存在,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而了知隐蔽事物存在的最好例子。将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都一概否定的做法是非常愚昧的。

第三,非常隐蔽量。就是我们的感官永远无法感知,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而了知,但却真实存在的事物。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宣说过非常隐蔽的事物,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感官接触不到而不存在。但事到如今,依然有部分人不相信这些观点。然而,借助于现代高科技,已经把我们过去认为不存在的事物一一展示出来。比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粒子等物质,过强或过弱的声波,等等。

另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非常隐蔽的因果关系,却是我们的感官永远无法感知到的。因为人的意识思维、判断、推理的依据,就是视觉、听觉等。就像因冒烟推知有火,也是曾经得到的视觉经验反馈的信息。如果从来没有见过燃火冒烟的情况,就无法推理出有火的结论。凡是感官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意识也无法推知,因为这些事物已经超越了感官的范围。

就像通过仪器可以测知红外线、X光、微生物等很隐蔽的事物一样,通过佛的智慧,也能够了知非常隐蔽量的存在。譬如,释迦牟尼佛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这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或超凡的感官发现的。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
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用缘起的道理可以推导出另一结论:佛陀所宣讲的道理是无人能比拟的。因为缘起是正确的观点,也可以由此推知佛陀所讲的其他观点也是正确的。“因相”,是指理由、道理。“见”,也即推导。“余语”,是指除了“缘起”法之外的其他佛经。“量”在《释量论》中表示正确无误的道理。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宣讲的道理无人可比呢?因为世尊宣讲了无有错谬的“缘起道”。

用佛教中的“缘起”,可以解读生命的进化以及大自然的所有现象。因而,很多高僧大德也说,佛教不是宗教,因为佛教讲缘起。

佛教从不崇拜鬼、神,而是崇拜无垢、无漏、无上的智慧与无私的慈悲。真正的佛就是佛的法身,也即佛的无上智慧和悲心的综合体。

佛教不需要用祭祀、杀生等方法来取悦鬼神。大乘佛经认为,让佛最喜欢的供品,就是利益众生。

如何证明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呢?

原因有二:

第一,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众生,因为他没有为了达到某种个人利益而欺骗众生的因素——贪嗔痴的烦恼。

第二,佛陀已经证悟了非常深奥的四圣谛、缘起性空等境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人、神仙都没有悟到的。佛陀不仅证悟,还宣讲了这些甚深的道理。既然佛陀能够证悟和正确地宣讲如此深奥的境界,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佛教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其他宗教的智者,都没有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佛教的核心思想。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见佛陀的公信度是非常高的。由此也可以断定,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法以外的因果轮回等其他思想,也是正确无误的。

2.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确无误的引导者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
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佛陀证悟了缘起的意义,并在证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后,开始广转法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经内容正确无误,所以对跟随佛陀的后学者来讲,佛陀是一位正确无误的导师。跟着佛陀修学的人,一定会远离所有衰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其原因,就是断除了所有过患的根源。

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所有法门,都不是跟其他人学的,都是他自己证悟并宣说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一尊佛。虽然佛的化身会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并利益帮助众生,但在佛陀示现成佛之前,并没有像佛陀一样成佛后广转法轮、广度众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现。

“见”与“说”,是非常重要的两点。如果没有见到、没有证悟,就无法宣讲。就像大学教授首先自己要了解所讲课程的内容,之后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一样。佛也必须自己先悟道,之后才能讲给众生听。

这里的“学者”,是指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修行的人。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就可以断除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远离杀盗淫妄、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等灾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所谓的敌人并不在外面,而是我们内在的嗔恨心、贪欲心等。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愚痴、愚昧。当我们从根本上把愚昧斩灭之后,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现象,都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无论如何发动战争、扩张势力,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不能战胜烦恼这个敌人。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对抗所谓的敌人,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同时也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最终却一无所获;有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佛陀认为,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只有真正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灭除各种过患的根源,远离一切的增益与损灭。无明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烦恼都会迎刃而解。

释迦牟尼佛历来主张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与智慧。而整个宇宙中最透彻的真理就是因果轮回,这是世间最公正的法律,永远都不会有错。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
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违背佛法的尊圣教,不追求证悟的智慧,则哪怕一辈子不穿衣服,长时间不吃饭等,历经各种残酷苦行,也如同呼唤一个人来到自己面前一样,只能唤醒各种过患。因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非常坚固的我执犹在。只要没有证悟缘起的智慧,就不能解决内在的贪嗔痴问题。因为所有的烦恼不是来源于肉体,而是来源于精神。无论我们做好事或是做坏事,都来自于精神。我们的身体只是意识的奴隶,它没有自己的主张,意识命令它去做什么,它就会去做什么。

而很多外道则认为,轮回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只要破坏了其中之一,轮回就会终止,这样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们会以苦行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但这却是一条错误的路。

这里要表明的,并不是说外道或外道的导师有问题,只是在强调,哪怕修行人在长达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时间中做苦行僧,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腾自己的身体,假如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也不会拥有证悟的智慧。因为我见或者我执始终都存在,没有断除,这种情况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种执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错路,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妄说一切平等、不要执著,否则一定会走火入魔。释迦牟尼佛在证悟后,都会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钵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禅修和讲法,有时还要去问候生病的比丘,还时不时地照顾没人照顾的比丘,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衣服,并示现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个过程。佛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说不执著,不需要遵守戒律,虽然对于佛陀来讲,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释迦佛的言传身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一开始就不执著。

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圆寂才是达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庙中,经常能看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不需要在圆寂时才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时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圆寂或苦行,都是一种示现。

对于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张过于奢侈,也不主张太过苦行。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我执、证悟空性。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我执,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过奢侈的生活。

虽然佛教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过程都非常艰苦,譬如米拉日巴,但他们都不是为了追求艰苦而艰苦,只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他们认为,把修行的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不划算,为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脱和智慧,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物质享受做代价,所以牺牲了物质享受,选择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说明还有强烈的贪欲心。如果有人说自己证悟了,却非常执著外在的物质,对高档汽车、房子、金钱极为看重;或者口里说自己已经证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么事都可以做,不需要执著,等等。这只能说明,他只是嘴巴证悟了,心并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的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证悟了,也不会不顾忌因果。虽然有些证悟者的行为非比寻常,不会受物质生活的影响,但公开说自己是证悟者,却非常在乎物质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里,佛教最反对迷信。追随佛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世上无人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后,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钵乞食,严守比丘戒,我们怎么能肆意妄为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师与弟子相互观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就可以了。这充分说明,佛教不提倡个人崇拜。依止上师,也只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与慈悲。

稀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
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稀有难得的诸位智者在通达上述二者的区别后,怎能不发自内心地恭敬佛呢?这种恭敬,不是因为佛陀外相上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庄严,而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了解脱的路。这种从骨子里产生的恭敬,叫做智信。

虽然刚开始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明白佛教的道理,可以允许有暂时的迷信,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把迷信转换为智信。如果一开始没有这种信心,对佛教不感兴趣,就不会进一步学习,更不会有进步,最终的智信也得不到,所以有时迷信还是有一些作用。但最终一定要超越、突破迷信,由迷信转为智信。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
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即使对佛经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得到了定解乃至证悟,也能给我们最殊胜的幸福快乐,更何况是理解、通达了世尊所说的众多佛教理论呢?

下面宗喀巴大师用非常谦虚的语气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
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悲痛的是,因为我自己的愚昧毁坏了我的智慧,所以虽然皈依了具有圆满功德的释迦牟尼佛很长时间,却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圆满了知佛陀功德的一小部分。“噫”,就是悲伤、悲痛的意思。

当然,要想全部讲出释迦牟尼佛的所有功德,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就连佛陀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宗喀巴大师了知佛陀的功德,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称扬赞叹佛陀的功德。伟大的成就者们都是很谦虚的,佛陀有些时候也会示现谦虚。这一切,都是度化各种根机众生的方法。

下面,宗喀巴大师又用安慰自己的语气讲道: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
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幸亏在我接近临终,还未寿终正寝之前,能对佛陀生起特殊的信心。仅仅想到这一点,也是我最大的福分。

“想此亦善根”这句的原文意思是说:哪怕对佛陀生起一点点信心,都是我最大的福分。

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在以飞快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向死亡靠近。生命非常短暂,获得生命也很不容易。在这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短暂过程中,若能在生命还没有终止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稍许的信心,的确是极大的福报。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福分不是拥有宽敞的别墅、豪华的汽车、昂贵的衣服、大量的存款,而是有机会遇到佛法,并对佛法有所了解,且随之而产生信心。事业上的成就,谈不上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对佛产生了哪怕极少的信心,这才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收获。当这次人生旅途结束时,房子、车子、票子以及所有的保险都无法保护我们,都全部要放弃,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对佛的信心,以及闻思修的种种功德。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总结自己的一生,最有意义的不是拥有房子、车子,不是开公司、成为百万富翁,而是在对佛生起信心的基础上,通过闻思修所做的功德。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把佛法融入内心,才真正是属于我们的。反之,如果佛法没有融入内心,那佛法只属于佛陀,而不是属于我们。

就像宗喀巴大师一样,真正的修行人、成就者都非常谦虚。除非有把真实情况讲给大家,让听众增长信心的必要,才会偶尔说出一点自己的功德。在没有必要时,都是尽量宣说别人的功德,掩饰别人的过失;隐藏自己的功德,并在大家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不过,有些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说服一些只相信神通的人,或是为了调伏一些特殊根机的人,也会适当地示现神通,但这都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的特殊示现。

而当今时代,只要在网页上搜索,就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传记”。会写的就自己写,不会写的就口述让别人代笔,或者花钱找人给自己写传记。过去是活佛,慢慢变成法王,现在已经开始有佛了。这些做法已经完全违背了佛教的原则。我们不能评价谁对谁错,这也是菩萨戒里的一条戒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头脑清醒,不要相信公开宣讲自己功德的人。既不否认谁的功德,更不轻易肯定谁的功德。

无论如何,我个人从不相信这些。我终身唯一相信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宣讲的真理——慈悲、智慧以及四圣谛等教法。

修学的路上不能大意,也开不得玩笑。如果在修学的路上走错了,就是大错特错。修行道路的错误,与世间工作上的失误不同。工作上的失误,只会导致我们少赚一点钱,但如果修行上出问题,走了弯路,我们就会错失解脱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损失就太大了!由此,我们更应该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相信佛陀教给我们的解脱之路。其他各种不靠谱的说法,一定要谨慎取舍。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
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所有的学说当中,最殊胜的就是缘起学说;在所有的智慧当中,通达缘起的智慧就是至高无上的智慧。缘起的学说和缘起的智慧,如同如意宝一样卓尔不群、有求必应。而这样的学说和智慧,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精通、证悟并宣讲。除了佛之外,所有其他人都无法完全领悟并宣说缘起。

我们可以看看世上的所有书籍,有没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宣讲缘起性空的。如果有,而且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由他们自己的导师说出来的,那我们可以承认,此文所讲的内容都是错误的。但事实可以证明,其他科学、哲学以及宗教都没有宣讲过完整的缘起学说,所以,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的觉悟者,只有他才有能力宣说缘起。

“世胜王”有两种解释:一,世胜王就是佛陀。如果证悟了缘起,有能力宣讲缘起,就是佛陀。二,世胜王就是佛经中常讲的如意宝。在佛不出世的时代,众生的所有福报集中也不足以产生一位佛陀,他们的福报只能创造如意宝。如意宝是一种宝石,供奉这个宝石,向这个宝石祈祷,就可以心想事成。

(三)佛法才是欲解脱者的唯一途径

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
彼为涅槃故,尊无不趣寂。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佛陀的缘起道路是唯一的选择。

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一切,包括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还有密法等所有教法的基础,就是缘起道。佛陀的教法,就是以缘起道作为出发点的。佛陀宣讲缘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涅槃,而不是为了到天堂或人间去享受世间的果报。所有佛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众生一步步地走向寂静,走向涅槃。寂静,也就是涅槃、光明、空性。

比如,四圣谛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与小乘的修法。而四圣谛也是以缘起道作为基础的。因为有了集谛——业力与烦恼,然后就产生了生老病死等苦谛,这也是缘起。

证悟人无我之后,就可以推翻、断除所有的烦恼和业。因为痛苦的因缘被破坏,所以集谛的果——轮回也就停止了。所以,无论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法还是密宗,其修道原理都是缘起。

再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外在世界,包括众生的身体,以及我们内心的状态,都是不清净的现象。这些不清净的现象,来自于内在气脉明点的运转,这也是缘起。

在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后,所有的现象都会变成佛的坛城。因为外在的世界和我们内在的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内在的无明烦恼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气脉明点上的各种障碍得以断除和净化以后,外面的世界就开始慢慢地转化为清净。最后成佛或证悟的时候,所有不清净的现象都将消失无踪。这与其他东西没有关系,只跟自己的修行有关。内在的因缘停止以后,外在的果法就会停止,这也是一种缘起和缘灭。

佛陀传讲的修行之道没有什么神秘的,其中根本没有什么借助鬼神的力量就能达到什么境界的说法。所有的修行原理,就是内在的因缘和外在的因缘。佛陀修法的一部分,非常接近于心理学;而另一部分,又非常接近于自然科学。但佛经里面的一些非常高的境界,则既不像心理学又不像科学或哲学,那就是佛教独一无二的观点、修法与境界。

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小乘佛教的涅槃,另一种是大乘佛教的涅槃。

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小乘佛教的涅槃虽然是涅槃,但已经走到涅槃的极端——解脱以后不去度众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当中停留在没有思维、没有烦恼,所有时空都停止的境界中。小乘佛教的涅槃,只是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解决了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却对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影响。这种涅槃不是最圆满的涅槃。

小乘佛教走到了涅槃的极端,而普通凡夫又走到了轮回的极端,这都是两个不同的边。

大乘佛教的涅槃却不会走这两个极端。大乘佛教既不走轮回这条路,又不走涅槃这条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脱离轮回。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就是大乘佛教的涅槃。虽然已经超越了轮回的生老病死、贪嗔痴,但最终证悟的结果却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也不会离开轮回。

佛教里面也有一种法门,叫人天乘。有些众生的根机不成熟,不可能放下世间的一切去寻求小乘或大乘的解脱。因为对轮回的眷恋,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贪著,所以放不下。佛陀就给这种人设计了一个暂时的方案,叫做人天乘。让他们暂时断除杀盗淫妄等恶业,尽量去行善,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这样暂时可以不堕地狱。在此基础上,再慢慢进入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让众生走向终极的寂静涅槃。

学佛的核心,就是要走向最终极的寂静、光明、涅槃。暂时的目标,是贪嗔痴的明显减少,这也是走向寂静的一部分。当烦恼、痛苦消失以后,就是寂静。就像天空中所有的乌云都消失以后,留下的蓝天就是寂静一样。心的本性没有贪嗔痴烦恼,通过修行的训练把表面上的烦恼全部断除以后,最后的境界就是最终极的寂静。但最终极的寂静不可能一瞬间就达到,只能一步一步地靠拢。

如果我们学佛之前和之后没有断除烦恼方面的进步,只是懂了很多道理,那就只是闻思上的进步。如果连闻思都没有,只是烧香拜佛,求佛祖保佑自己健康、长寿、发财,就根本没有往寂静的方向走,这样学佛没有太大的意义。

衡量学佛有没有进步的标准,就是要看贪嗔痴减少了没有,而不是看谁有没有神通、有没有势力、有没有钱,等等。释迦牟尼佛虽然有神通,但释迦牟尼佛却没有追求神通。佛陀让我们追求的,就是慈悲与智慧。

现在的很多佛教徒,都找不到方向。虽然知道学佛好,所谓的“善知识”“导师”“佛”“菩萨”也随处可见,但真正能告诉我们佛教的核心、修行的方法和见解的人却非常少。很多人把魔术说成是神通,让所有人都去羡慕、追求,但这些所谓的神通都是假的。即使真的有神通,那也跟寂静没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提婆达多,正是因为他有神通,才利用神通说服了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然后借助国王的势力造了两个五无间罪。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说服不了这个国王,也不可能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不但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还可以成为解脱的阻碍。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可能不懂这个道理。有些人虽然懂道理,但他们以为神通对他的事业、工作、升官、发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选择与眷属,所以他们也不愿放弃神通。但作为一个寻求解脱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去追求、羡慕神通,神通外道也有,饿鬼道众生也有,我们死了以后在中阴身的时候也会有。但我们解脱了吗?没有!所以,进入寂静,才是我们的目标。

佛陀告诉我们,所有不幸、痛苦的原因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心。如果内心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自在安乐。哪怕是地狱,也能看成佛的刹土。内心问题没有解决的三毒烦恼猖獗的普通人,即使身在佛的坛城,也能感受到地狱、饿鬼与人间的痛苦。所以,释迦牟尼佛让我们不要到外面去斗争,而是要跟自己的烦恼斗争。如果在与烦恼的较量中获胜,那就是真正的胜利。

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成千上万次战争,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胜利者,最后都是失败者。即使在这一生中胜利了,最后的结果也是堕地狱。

依止上师之前,应该知道自己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上师。就像想学数学,就必须找到一个能教数学的老师。只要能教数学,其他的不会也无所谓。但如果数学老师不能教数学,则即使其他方面再能干也没有用。同样,佛教就是让众生走向寂静的桥梁。我们需要的导师必须达到以下标准: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慈悲心;其次,最好能有自己的证悟;第三,能如实表达证悟的境界。本来,证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如实表达,但真正的上师却能给我们指认出这种境界。追求解脱的人不需要去追求神通,也不需要去追求自称神通很厉害的人。我们不但不需要神通,而且不能执著于已有的神通。佛陀战胜六道轮回,战胜三千大千世界的武器,不是世间的金钱、势力与神通,而是智慧和慈悲。

佛法对现代人是非常适合的,但因为我们阐述佛法的方式有一些问题,有些人太过传统,一本正经;有些人又根本不讲佛法,只是讲一些如何用神通来升官发财等,所以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佛法,更不接受佛法。本来佛法是非常客观且符合逻辑的真理,经过世世代代修行人的观察检验,都没有被找到任何错误,否则早就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不可能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也不可能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如此充满生机、鲜活无比。我们一定要分清真正的佛教是什么,迷信又是什么。

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
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

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完美绝妙,无论进入任何众生的耳朵里,都能令这些众生逐渐走向寂静。如此美妙绝伦的教法谁不愿意受持呢?想必所有智者都一定会恭敬护持、积极受持释迦牟尼佛的妙法。

很多佛的圣号、心咒,都有着极大的加持力。只要众生听到了,即使没有证悟,甚至没有修行,也能在心田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哪怕这颗种子不一定当下就发挥作用,但很快就会成熟,并引领众生走向解脱。既然连佛的圣号、咒语都有如此的效果,听闻佛法,尤其是听闻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法门,并如理修行,其结果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四句讲佛经的特点:

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
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第一,“能降诸怨敌”,并不是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或文殊菩萨等八大菩萨有什么怨敌要去降伏。这里所讲的“怨敌”是指驳斥、批评佛经的人,或者不喜欢佛教与佛陀的人。“降”,也不是利用什么势力、神通去降伏,而是用理论、智慧去战胜。比如,当有人说缘起论不正确、不符合事实,并引用很多证据来驳斥、批评的时候,佛陀的智慧完全可以反驳、说服对方,这就是此处的“降伏”。

我们不要认为,对佛教持怀疑态度或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叫怨敌。只是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很多神通等各方面都非常厉害却没有调伏烦恼的诸多外道非常嫉妒佛陀,所以会故意挑衅、制造争端,与佛法辩论或无理取闹。此处的“怨敌”特指这群人。

其实,在佛菩萨的境界当中,根本没有什么怨敌。虽然有些宗教会把异教徒当成敌对的群体,但佛法向来认为,异教徒也是众生,只是跟我们信仰不一样而已,对所有众生都要发菩提心。

第二,“离前后相违”,佛法远离了自相矛盾、前后相违的过失。

一般世间的智者写书,很少出现直接的自相矛盾,但间接的自相矛盾往往还是有的。比如,首先认为贪嗔痴或罪业是心造的,其属性是精神领域,然后又承认罪业可以用水清洗,这种理论表面上看似合理,却有着间接的自相矛盾,只是不太容易被发现而已。 

无论用哲学、科学,或任何正确的逻辑来观察佛经,都不会发现这样的矛盾。虽然佛经有些时候在描述宏观世界的宇宙天体时,与天文学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在同样由佛陀宣说的时轮金刚里面,佛陀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现代科学新发现几乎完全一致的世界。为什么同样是佛经,却在描述世界形状的时候有这么大的出入呢?《慧灯之光》里面已经介绍过,原因有三:其一,这是因为佛陀时代的人们只接受那样的世界观,如果用另外一种世界观来描述世界,就不会有人相信,这样佛法也没有办法弘扬了。佛陀认为,世界什么样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寻求解脱、断除烦恼,所以才随顺世人,描述了一个暂时的世界观。其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世上既没有一个平面的宇宙,也没有一个球形的宇宙,因为宇宙没有形状,没有颜色,它是空性的。其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宇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众生业力的变化,宇宙也会有所变化,它不可能永远都是球形、方形或平面的。佛陀为了打破众生对宇宙形态的固有执著,才宣说了不同的宇宙观。

除了这些不了义经典以外,真正了义的佛教教义上面,绝不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佛教学者一贯的做法是实事求是,绝不会顽固执守、死死狡辩。 

第三,“与众生二利”,能够给众生带来自他二利。如果佛法不能给我们带来自利利他,那它的理论体系再完美、再完整,也是没有用的。自利利他,非常重要。

“此教我生喜”,因为佛经有了上述三个特点,能有幸值遇这样的教育,我的心里感到无比欢喜。

(四)随念佛陀的教言

以下是讲随念佛陀教言和说法的情景。这与《随念三宝经》里面讲的随念佛和法是一个意思。

尊为求此故,经于无量劫,
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世尊为了寻求这样的佛法,在无数大劫当中,一再舍去了自己的身体、性命、亲朋好友、资财受用等世人爱恋的一切。

在《贤愚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故事,有兴趣者可以看看《贤愚经》。

由见何法德,如钩钓诸鱼,
能引尊意法,未亲从尊闻。

佛陀为什么要放弃一切去寻求佛法呢?因为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就发现了缘起的功德——如果能证悟缘起,就能断除生、老、病、死等痛苦,获得无上的解脱。缘起法就像钓鱼的钩,当年求法时的佛陀的心,就像是鱼。能够像鱼钩钓鱼一样吸引佛陀心意的东西,必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法,否则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宗喀巴大师接着说:当年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很多小乘比丘、大乘菩萨与成千上万的人与非人,都有福报从佛陀那里亲自聆听如此殊胜难遇的缘起法,而我却没有这样的福分。

自恨善根劣,由彼忧恼力,
我意终不舍,如母意随子。

我只恨自己善根低劣,福报浅薄,才会有如此遗憾。这样的烦恼、悲伤,在我心里一直不能化解,越想心里越难过,就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一样难解内心的忧伤。

于此思尊说,相好胜晃耀,
光网遍围绕,大师妙梵音。

虽然没有机会从佛陀那里亲自听法,但一想到《心经》《般若摄颂》以及其他般若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内心立即会浮现出世尊当年说法时金光灿灿、光芒照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浮现出佛陀周围氤氲环绕的自然光网,耳边顿时回响起世尊说法时发出的具备六十四种功德的美妙梵音。

此作如是说,能仁妙影像,
显现于意中,如月治热恼。

虽然不能当面恭聆佛陀的教诲,但仍然有机会阅览凝聚着智慧结晶的佛教经典,这也是当年佛陀在灵鹫山上一字一句亲口说出来的。一想到这里,心里就显现出佛陀当年讲法的美妙身影,顿时像酷热夏季的清爽月光,将炽热烦恼赶得无处遁形。

《般若摄颂》等般若波罗蜜多的所有经典,都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坐在灵鹫山的法座上传讲的。当年传法的时候,都是佛陀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折叠好放在法座上,然后坐在上面传法,没有人给佛陀布置法座,也没有人当侍者。

佛陀为什么如此示现呢?佛陀对此解释道:未来我的弟子当中,会有一些人在传法的时候,没有人给他们布置法座,也没有人尊敬他们,那时他们或许会想到,连佛陀传这么殊胜的法的时候,都没有人给他敷设法座,那没有人给我布置法座,没有人恭敬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怎样都无所谓,我还是要把般若波罗蜜多传下去。这个时候,佛陀的行为就成了追随者坚持下去的一种勇气。

佛陀为后人鼓起勇气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女把一个器皿扣在肚子上冒充怀孕,并诽谤是释迦牟尼佛让她怀孕的。这也是为了安慰后学者的一种示现,因为在未来的出家人或佛弟子中,会有很多人受到类似的冤枉,这些人一想起当年佛陀都受过这种冤枉,就不会退失信心。

表面上看来,佛陀经常会显得像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样。有一次,一些外道杀死一个妓女后,把枪、刀、尸体什么的都扔在佛陀寺院的墙外。虽然佛陀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但他却假装不知道。

有一年印度闹饥荒,大家都没有吃的,佛陀却带着一大队比丘去托钵化缘。村长见此情形,拿着刀出来对释迦牟尼佛说:“你是不是想让我们全村的人饿死呀?”佛陀没有化到缘,空钵而归,当天什么都没有吃到。

有一次佛陀结夏安居的时候,竟然与目犍连、舍利子等所有僧众一起吃了三个月的马饲料——已经发霉变质的粮食。刚一开始,一个国王热情地邀请佛陀到一个地方结夏安居,并提供所有的生活资具。但因为提婆达多的挑拨,国王中途变卦,停止了供养。安居的地方十分偏僻,没有其他人知道。佛陀与弟子们也不可能中途结束安居,这是戒律中不允许的,所以只能坚持三个月。阿难看到佛陀的钵里都是发霉腐烂的粮食,悲伤至极。佛陀知道后,从嘴里拿出一粒米,递给阿难说:你尝一尝。阿难吃下去后,发现竟然是甘露的味道。他这才明白:我根本不了解佛的境界,佛陀的所有磨难,都只是显现而已。

这都是佛陀为了某种必要而权巧方便的示现。有一部佛经专门对佛陀一生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做了详尽的解释。

但如今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些人一开始以为自己的上师是很好的上师,后来无意中发现了上师的一些所谓“缺点”,就不想学佛了。虽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件事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如果他的上师真有问题,那也是他自己没有好好观察的咎由自取。当年如果如理如法地冷静观察了,会有这种结果吗?不会有。另外,即使上师真有问题,那也是上师自己的问题。他不能代表释迦牟尼佛和佛法,他的问题,也不是佛菩萨和佛法的问题。即使上师有问题,也应该去找一个更好的上师,为什么就因此而不学佛了呢?这完全是一叶障目的愚蠢之举。暂时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但如果真的退失了,就实在太可惜了。

佛陀为了鼓励末法时代的佛教徒,为了激励因失望即将半途而废的后学者,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发生,才示现了很多看似不太符合佛陀身份的行为。大家可以到大藏经里面去看看,佛陀为什么背痛,为什么没有人供养,里面都讲得一清二楚。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某位上师的错误,而从学佛的行列中退却。这就像治病的时候遇到一个坏医生,也不能从此不治病了一样。遇到坏医生,病还是要治,最多重新换家医院、换个医生就行了。治病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以下讲宗喀巴大师如何寻求佛陀密意的过程。

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
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

虽然佛陀的妙法无比奇妙、殊胜,但很多没有智慧的众生,却会故意挑起各种纷争,像跋缚罗草一样乱七八糟、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

跋缚罗草是印度的一种草。这种草非常厉害,如果长得太多,连大象都可以被束缚。过去有些比丘在山上托钵乞食的时候,就被这种草缠住了。因为戒律中要求比丘不能砍伐树木、刈割青草,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戒律,但当时佛陀身边的出家人却非常严于律己,他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违背佛陀的一个小小教言。因为不愿破戒去动一根草,最后只有被缠绕致死。

我们要知道,过去真正的成就者,譬如那烂陀寺的学者班智达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佛经,但他们的最终密意完全是一样的。后来的有些人却曲解了他们的意思,所以才有了各种见解上的争端。

由见如是相,故我多励力,
随顺智者行,数求尊密意。

看到各个宗派观点不一致的情景,我更应该随学诸如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真正的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观点,努力探索、研究佛经,反反复复地寻求佛陀最究竟、最终极的真正密意。

次于自他宗,修学众教时,
后反以疑网,遍烧恼我意。

“自他宗”,即自宗和他宗。对此有几种说法:一,自宗指佛教各宗派,他宗是指外道。二,自宗是大乘,他宗是小乘。

宗喀巴大师说,在学习研究各种佛教和外道宗派之后,反而越学疑问越多。各种疑问像一张无形的网罟,让宗喀巴大师忐忑不安、迷茫无措,变得更加不高兴、不开心,找不到方向。

那么,该如何去寻找佛陀的真正密意呢?

尊授记龙猛,释无上乘法,
远离有无边,教轨夜开园。

世尊在很多佛经里面都有授记,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佛经是《入楞伽经》。在这部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授记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位:一位是龙树菩萨,一位是无著菩萨。

世尊授记,将来阐释远离有无之边的无上中观空性见解时,应该由龙树菩萨来开演佛陀密意,这才是可信的。另外,佛陀又很清楚地授记,在佛陀圆寂四百多年以后,会出现无著菩萨,他会解释佛陀的思想,区分大乘佛教的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

佛陀的授记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就应该跟随佛陀授权的龙树菩萨去解释中观、空性,因为龙树菩萨才是空性方面可信度很高的权威。

诠释龙树菩萨密意的权威人士,是月称菩萨。此处把月称菩萨称为月亮,不是比喻的修饰方法,而是藏文诗歌的一种修饰方式。不说某人像天上的月亮或者鲜花,而是说这个人就是月亮,这个人的思想就是月亮,或者某个人就是花。“夜开”是一种莲花。这种莲花只有在晚上有月光的时候才会盛开,有阳光的时候就会闭合,所以称为“夜开”。龙树菩萨的论点、教轨,就是这种在月光下才可以盛开的莲花园,也即只有月称菩萨才能领会龙树菩萨的所有密意。

无垢智轮满,无碍游虚空,
除边执心暗,映邪说星宿。

十五的月亮是圆满、无垢、没有黑暗的。龙树菩萨的教轨已经把佛陀的思想解释得非常圆满,没有任何漏洞、错误、垢染,所以是无垢智慧月轮。清净、无垢、圆满的月亮,可以在太空不受任何阻碍地任意遨游。此处形容龙树菩萨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宣讲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任何唯识宗与小乘宗派都无法阻挡。就像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可以消除所有的黑暗一样,龙树菩萨的光明论点,也可以铲除内心的黑暗、边际、执著。

“映邪说星宿”,在没有月光的时候,星星本来也会发光,但月光一出来,星星的光就被湮没了。同样,常见和断见等邪说,就像普通的星星。虽然在龙树菩萨的空性理论没有出场的时候,都显得熠熠生光,每个教派都以为自己的见解准确无比。但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的空性理论一出世,这些邪说星宿的暗淡光芒便刹那间黯然无色。

吉祥月善说,白光鬘照显,
由师恩见时,我意获安息。

“吉祥月”,也即月称菩萨的别称。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是透彻、清楚地阐释龙树思想的绝佳善说。当《入中论》的皎洁白光珠串普照大地的时候,众生立即就能领悟佛陀的真正密意或终极思想。

正当我被各种教派的观点纷争搅得一塌糊涂,内心烦乱不堪的时候,依靠上师的恩德,我清楚透彻地明白了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思想。瞬间,我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清凉安逸啊!

无论如何,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还是需要上师的讲解。如果上师不讲解,谁也无法彻底通达,所以上师的恩德显而易见。

宗喀巴大师有很多上师,其中有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也有很多不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如文殊菩萨等。

随念佛陀的功德有两个部分:第一是宗喀巴大师自己如何随念佛陀;第二就是教诫后人如何随念佛陀的功德。现在介绍第二个内容: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
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在佛陀所有度化众生的方法当中,语事业是最殊胜的。而在佛陀的语事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缘起性空。所以,有智慧的人都会依靠佛陀的语言去随念佛陀。此处的“此”,是指语事业。

“佛事”,即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现观庄严论》的最后就讲了佛陀度化众生的二十七种事业。但实际上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是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并不只是限于二十七种。除了显宗所讲的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佛陀度化众生的事业以外,密宗示现忿怒金刚等特殊方法,也是比较快速地度化众生的方式。

普通人能够看得见的,包括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陀化身,以及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而幻化出的桥梁、清泉、食物、饮料、衣服、住宅等,这些都是佛陀以身体度化众生的方法。

另外,佛陀还有以智慧度化众生的方法,以及用语言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其中最主要、最殊胜的,就是以语言度化众生的方法。虽然,佛陀以身体示现出各种幻化也可以度化众生。佛陀在世的时候,为了度化一些特殊众生,有些时候会示现神通,但这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机。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方式,就是随念佛陀的语言、佛陀的教育。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他度化众生也不是依靠神通和其他方式,而是讲经说法转法轮。虽然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圆寂了,至少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是圆寂了,但因为有了佛经,也即佛陀的语事业,通过文字这种载体,就可以把佛的思想、智慧一代代地传下来,直到如今传到我们这里。由此可见,佛陀最殊胜的度化众生方法就是语事业。

在佛的二十七种事业当中,包括了令没有进入佛门的人进入佛门,令没有修道的人修道,令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令没有进入加行道的人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令没有证悟的人从加行道转入一地,然后从第一地到第二地、第三地,乃至最后成佛。整个过程包括了二十七个阶段,故称为二十七种事业。所有这些事业都是佛陀用语言来完成的,所以,佛陀语言的事业名列第一。

佛陀转了三次法轮。从第一转法轮开始,佛陀就在讲缘起,虽然没有讲得那么透彻,但也讲了缘起;第二转法轮所讲的整个般若空性的内容都是缘起;第三转法轮虽然强调的是光明、如来藏,但光明、如来藏也不离开空性。包括密宗,都没有超越缘起性空。换言之,从显宗到密宗的所有见解都离不开缘起。所以,缘起性空是佛陀语言的精华,是整个佛经的核心。

佛陀的伟大是用佛经来衡量的,而不是因为佛陀相貌庄严、神通广大。转轮王不是佛,也不一定是菩萨,但也有接近于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外道、阿罗汉、菩萨虽然没有佛陀的神通那么广大,但他们也有神通。所以,唯一的随念佛陀,就是随念佛陀的语言,尤其是语言当中的缘起法门。

以上所述内容为宗喀巴大师通过缘起来称赞佛陀的功德,这也是整个论典的主要内容。

(五)结尾

下面四句是结尾:

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
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

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在修学佛陀的殊胜教法方面也不敢懈怠、懒惰,一直都勤奋黾勉、孜孜不倦。像我这样认真、精进修行的一介比丘,在此向释迦牟尼佛表示由衷的爱戴与恭敬。此偈颂为称赞内容的结尾。


從我的iPhone傳送

肾病综合征,治1个月就显奇效,

肾病综合征,治1个月就显奇效,

明朝名医名方,总有效率达90.6%

原创 尹德海 尹德海


深耕肾病治疗领域几十年了,每次看到一些肾病患者所承受的生活重负与身心煎熬,我内心便涌起悲悯之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很多肾病患者看病不容易,甚至一辈子都没来过北京,所以,我希望我在业余时间为肾病患者视频在线会诊,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的希望,虽然我势单力薄,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对于肾病患者个人,却是拯救了整个人生,所以,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救一个是一个吧。今天,我继续用科普的风格,给广大患者介绍一个明代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名医方。希望大家详细阅读,都有收获。

这个名医方,就是:保真汤,它出自古籍《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是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书。《证治准绳》对肾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详细描述了各种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王肯堂在书中提出了“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治疗原则,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对于主要病因要采取缓治的方法,而对于次要病因或症状则要采取急治的方法,以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证治准绳》中收录了许多治疗肾病的经典方剂,如保真汤、五子补肾丸等,被证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王肯堂在书中强调了脾肾之间的关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治疗肾病时,他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增强肾气的恢复和巩固。就让我们以肾病案例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保真汤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我的一个北京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李女士,39岁,公司职员。挂了我的号来看病,说自己近两个月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双下肢浮肿,并逐渐蔓延到了全身,伴有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起初以为是工作太劳累导致,没有重视,但症状持续加重了,赶紧来我院就诊。当时患者全身浮肿,以双下肢最为明显,按压有凹陷性水肿。日常活动后即感疲劳,需频繁休息。皮肤无光泽,唇色淡白。对食物无兴趣,偶尔伴有恶心感。近期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偏深。检查显示尿蛋白(+++),提示大量蛋白尿。血白蛋白降低(25g/L),提示低蛋白血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脂质代谢紊乱表现。血肌酐、尿素氮正常,提示肾功能尚未受损。根据李女士的症状和化验结果,结合舌质淡胖,舌苔薄腻,脉濡细的情况,我给她辨证为:脾肾气虚,湿浊潴留型肾病综合征。
我给她开了保真汤加减治疗。鉴于她水肿严重,去生地黄、白芍,加桂枝、猪苓、泽泻、车前子以增强利水作用;同时加入枳实、厚朴以缓解腹胀痞满;白豆蔻仁、鸡内金、佩兰改善食欲;考虑病程较长,加丹参、益母草以活血化瘀,促进病情恢复。具体方子如下:

黄芪30g、白术15g、甘草6g、茯苓20g、当归12g、党参20g、柴胡10g、黄柏9g、莲子肉15g、桂枝9g、猪苓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包煎)、枳实10g、厚朴10g、白豆蔻仁6g、鸡内金10g、佩兰10g、丹参15g、益母草20g。

因为患者没时间熬药,所以给她开了颗粒,每日3次,温水冲服。另外建议她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避免辛辣油腻。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经过一个月的中药治疗,李女士的浮肿症状明显减轻,尿量增多,食欲恢复,精神状态好转。复查尿常规,尿蛋白降至(+),血白蛋白上升至35g/L,低蛋白血症得到纠正。李女士由最初的焦虑不安转变为积极乐观。于是给她继续维持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尿常规、生化指标及肾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这个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机在于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湿浊内停,精微物质外泄。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随症加减,用保真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改善了生活质量。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也经常用保真汤治疗肾病综合征,以2023年3-4月为例,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32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從我的iPhone傳送

原谅别人,越快越好!

原谅别人,越快越好!

慧律 法師

生灭唯心,非在于境,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重点,万法唯心现量境界,生灭唯心,不在于境界,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处理了,现在你碰到事情痛苦不堪,问题就是看你愿不愿意放得下,再来,如果有人得罪你、伤害你,问题在你要不要原谅他,要,一下原谅他,不原谅他,苦了自己,你不原谅他,一定痛苦的是自己啊!他是你心中痛苦的影子,如果你了万法痛苦的…了万法都是你心中的影子,那些么你就一切境界,给个宽恕,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回旋的空间。
所以,因此学佛它就是这样子,一天放一点,更加的成长自己,更加的宽恕别人,那么我们就晓得,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天下无不可解救的众生,他只是现在迷了,还没办法讲道理,给他一点时间,给他一点空间,如果是罪大恶极,那些么由法律来裁决,如果这个人尚存一点良知、良能,给个时间跟机会,我们不失我们的大悲心,有的实在很善良,可是他实在没有根,没有佛根,没有菜根,没有菩提根,什么根统统没有,只有海尼根(啤酒品牌)那就没办法了,爱喝酒啦!只有海尼根,你就没办法,拿他没办法,啊!
所以度众生,修行尽分,度众随缘,不是说:我们要度他,我们就有办法去度,对不对,所以说:生灭唯心,非在于境,那么现在问题就出在你的心,你要不要原谅对方?要,一句就解脱,不要原谅你,你就自找苦吃了啊!你就一直找苦吃,十年不原谅他,你就痛苦十年,我一辈子不原谅你,那就是一辈子心中有负担一个十字架,就是这样啊!你要不要放下呢?我不要,我要恨他一辈子,那就慢慢地痛苦下去,慢慢煎熬,好!
师父既然这样讲了,生灭唯心,不在于境,我~放~下,你从现在起就会非常地快活,你的那一颗心就是佛的心,你就享受你的生命,不会再让生命处在煎熬中,喔!快乐从懂得分享开始,自从我发心弘法以来,我觉得我分分秒秒都在享受,自从我牺牲自己推广正法,让无量  边的众生觉悟,我每天都觉得活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义。
我从不百般计较地跟众生计较这个,徒弟有缺点,给个机会,给个时间、空间,哪一个人得罪我,乃至说:这个做得太过份了,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能怎么样?你也没办法改变他,为什么?生灭唯心,非在于境,所以我得到解脱。故佛说:并非妄想于一处生,另一处即(就)不生。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人的第一个基本观念。

修行人的第一个基本观念。

净界法師

我们的障碍点「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取找谁呢?取找六尘,因为六尘也是由心所变现;由心去取找自己心中的影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攀缘心中的影像,「非幻成幻法」。六根六尘本来不是颠倒之法,它是依他起,依他起它本来不是颠倒的,但是我们取着以后,就把这个依他起转成遍计执,就变成颠倒了。所,以颠倒是我们自己把它取着变成颠倒。
所以应该怎办呢?「不取无非幻」,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外不取六尘,内不取六识,安住在一个无分别治的状态,以无念为正念。这时「无非幻」,连真实的功德都不可得,非幻尚不生。所以我们要说,你真正不取法门现起的时候,连真实的善法都要放弃,你不但是恶法要舍,你对善法的执取都要舍。「非幻」就是真实的法。连真实的法都要舍,那么幻法云何立,颠倒之法又怎么安立怎么执取呢? 
「不取」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你是没办法改变的,这第一个观念,你没办法改变任何一个人,你要清楚,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也改变不了任何的环境,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的。
我们修行人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外在的环境要认命,这个是要认命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个你真的勉强不来,这不是跟现在有关,那是过去的业力。你看阿赖耶识,它就不断的把你自己的业力变现给你自己受用,你自作自受,你过去有这个业,你就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环境。所以我们对外境只有一句话“认命”,没有第二句话。但是怎么办呢?你的心不要去执着它,过去就好,知道就好。
我们讲「历事练心」,把它当做你一个历练的所缘境,把这个外境来当做历练、来开显你的智慧跟慈悲的一个过程就好。当然你要产生「不取」,你要懂道理。什么道理?这些都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你怪不得别人。阿赖耶识就是这样,自心起自心,你自己的心把业力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去受用。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道理没有必要去埋怨,就安住在不取。


從我的iPhone傳送

圓通寺:一般的學佛人止步於此(另一題目:發人深省的真理尋覓過程)

https://youtu.be/TanAkuYwPmQ?si=mrInXedgKQxllFfd(自己入去聞思)

(註:這是道源法師開示有關「心所」的總結。也就是道盡很多真理追求者的「行人止步」。這是很有啓發性的命題!人在尋找「真理」過程中,若已經找到了安穩、幸福、什至富貴,還有什麼值得再追尋呢?佛法行者有此經歷,我相信「基督徒天主教」更加是這樣,所以二千年的「基督信仰」,因此「變質」「什至墮落了,因為基督教信仰已令西方世界富足很多年,因「物貿娛樂享受」已經完全「腐化」整個西方現代文明,基本上「科學主義」已經取代了「基督教信仰」,墮落是「必然」的,佛法也是如此,即使人能經歷了很多「起死回生」的神蹟,幸福已回來的時候,往往就是「退轉」的開始,也就是「行人止步」了,一定要「苦」的重臨,人才會重走一步,就證明了「信位」淺薄的道理,所以顯乘說「十信位」是有根據的,大家每每要警惕,只有「時時刻刻觀自心」才有機會減少退轉!)

这是一个修行的判断标准,没有例外!

这是一个修行的判断标准,没有例外!

净界 法師


⭕ 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它对立的。所以我们一旦走入对立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世间啊,越来越多差别,就发觉人不同啊,越来越多,就是无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见,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时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无差。
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圆满,再求他人的圆满,你会发觉你的修行,越来越整合越来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别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觉得人生众生的问题越多,差别越大,那你可能错了,因为你在放纵你的颠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自他的平等越来越大,那这方向就对了。
⭕ 我们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对立相、差别相一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判断标准,没有例外。如果你学佛以后,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来越多、相状越来越多、对立越来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错了。因为你相状越多,表示那个什么?表示你生死业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你说:我怎么知道我修行进步呢?怎么知道呢?不是说你一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那是资粮力,那不是根本啊!问题不在这里!你发觉你现在,别人讲一句话,甚至别人给你一个什么动作,你心中的相状越来越少。你这个人---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
你看我们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死亡破坏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业力再抓回来。为什么?当然事出必有因嘛!因为你平常就住在这个相状,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转!如果你觉得──诶,我学佛以后,心慢慢平淡了、平静了,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证你福报多大,但至少你容易离开三界。
如果你学佛很久,你心中的对立越来越重,看谁都不顺眼,糟糕了!你走错方向了。你的修行错认消息了,不是这样修的,你的路走错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别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来越明显,这是很容易判定的标准!我们常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你到那个超级市场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末法时代了。
现在百货公司,你看那东西开始多元化了,以前东西单纯;一个东西多元化之后,它对你的妄想、执着的刺激越厉害。我们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来就经不起刺激,但是那个差别的因缘,不断的刺激你,所以你的对立心、妄想心是越来越重……恶性循环。
我们善根薄弱就容易堕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又不断的刺激你产生对立,辗转增胜。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知道,这一条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脱离妄想---把心带回家,从差别的相状,回归到平等的法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