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止息我们的痛苦。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也不是我们的归宿,只有内心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

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因此,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欲求(wanting)升起的。所以当你快乐时,心(mind)不是真正宁静的。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快乐和痛苦都从粘着生起。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

当快乐生起来,你不会忘了痛苦,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当你感到瞋恨和怨怒时,你必须以正见去做慈悲观。如此一来,你的心境就会比较平衡与稳定。

刀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当你拿起刀子的时候,这三个部位同时被拿起。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没学习这非善非恶,那么,你不会有真实的领悟(understanding)。如果你拾取好的,坏的跟随而来;如果你拾取快乐,痛苦也跟随而来。锻炼心,直到能超越了善与恶,才是修行圆满(finished)的时候。

我们不求恶,也不求善;不求负担和轻松;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终止的时候,宁静便稳固地被建立了。佛陀称这种最高的证悟为「寂灭」,就像火的熄灭一样。

我们以无常(impermanence)的教导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它们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领悟(understanding),我们会逐渐停止相信心中升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误解(wrongunderstanding)将会随着我们停止相信的程度而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意。

当痛苦升起,它消失。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那里,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每样事物,就只是生和灭,而不是好象有任何事物持续着一般。这种看法,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的平和感觉。我们不认为快乐是「我们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认为不满和不快乐是「我们的」。当我们不再那样认为,去执着快乐和痛苦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

痛苦(suffering)是何时升起的呢?它是在我们了解到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的同时升起的,这就是痛苦依住(lie)的地方。如果我们存有「自我」(myself)的想法,那么,我们周遭的一切便都成为「我的」(mine,我所),而困惑(confusion)就跟随而来了。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们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这就像一根非常锐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吗?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扰任何人。世上的一切事物单单只是事物,是我们招惹它的。如果不理它们,它们不会打扰任何人,所以佛陀说:「寂灭为乐。」如果你仍有快乐和痛苦,你就是一个还没有吃饱的人。你必须将快乐和痛苦一并拋弃,它们只属于那些仍未吃饱的人的食物。在真理里,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如果你执取快乐,这跟执取痛苦是一样的。因此,小心!当快乐升起时,不要乐过了头(overjoyed),不要被拉走了(getcarriedaway);当痛苦来了,不要绝望,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要看清楚,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是一样的。

当你抓住一件特殊的事物时,有快乐存在吗?或是不快乐?如果有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快乐吗?如果有不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不快乐吗?

觉知者如实地彻见,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

当事物都很顺利时,心不会欢喜;当事物都不太顺利时,心也不会悲伤。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错两者,最后,将一切都拋掉。别粘着良善,也别粘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别粘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抓紧它们。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这两边一直在围剿着我们。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

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的精进。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亲自去体会这个真理吧!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

酌留空间,别粘着事物;握持,但别粘着。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然后放下它。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着中分隔开来,就好象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并无立足之地。

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着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不执着。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放下(relinquishment)、不执着(notclinging),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从「有」(becoming)而生。无论执着什么,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与这些事相认同;心,紧紧地执持且粘着在感官欲望里。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他们是不值得执着-没有一样值得执着。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那儿。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觉知一切。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感觉的话,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的。没有人能教你(showyou)这个真理,只有当「心」亲自了解(see)时,它才能灭绝和舍弃粘着(attachment)。欲望(desire)一直存在着,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却没有粘着(attachmen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