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准爸爸讀阿德勒《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為寶寶補課先

准爸爸讀阿德勒《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為寶寶補課先

老婆懷孕24周了,快要迎接小寶寶了,自己興奮之餘,覺得有點緊張,也不知道為啥,找了半天原因,發現原因很簡單:此前這活沒幹過!瞬間沒了自信,趕緊買了相關的書籍充下電,也算臨時抱佛腳,聊勝於無,船到江心補漏遲,娃到生時方恨讀書少啊。
現在購了兩本書。分別是(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韋啟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以及《P.E.T.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21世紀版)》([美] 托馬斯·戈登 著;瓊林 )。



現在看的是前一本阿德勒《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26s30000s855np41s294.jpg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27日,逝於1937528日)
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27日,逝於19375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8860001016o586ss263.jpg

《自卑與超越》
這哥們的同年真是少見,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驗,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持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學最好的學生。勵志兒童的楷模啊。不過因為兒時的創傷經歷和死亡的恐懼曾使他極度自卑,因此,他的人格理論始終圍繞着克服自卑而進行。
自卑與補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認為,人對某些缺陷的補償是自卑的重要內容和表現。他說一個器官有缺陷的人會產生自卑情結令他盡最大的努力去補償以取得優越。他認為如果兒童順應或很少反抗,這種自卑感就帶有女性品質或使他成為生活的弱者,反之,兒童若奮起反抗,這種自卑感便帶有男性的品質。「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約束的攻擊,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殘暴的特製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質。」
可以說,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除了自卑與補償外,還有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和社會興趣。


《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這本《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還沒有讀完,不過本書的主旨觀點還是很贊同的。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及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兒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諸如怎樣幫助孩子積累書本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智力這一類問題則是兒童教育的枝節和皮毛。這點很關鍵,高屋建瓴,引領全書,我贊同這種觀點,所以這本書還是要好好讀,取其精華,身體力行的。


此外,這本書同時還討論了人的天性、遺傳的作用等問題,既獨到又深刻。人的底層動力源自自卑麼?個人的人格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麼?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所有喜歡了解的人(了解孩子、了解自己),都會從本書獲益。
翻譯的質量也是不錯的,買這種外文名著,需要先在網上查閱下版本優劣,翻譯水平很是影響閱讀的,有些不厚道的,竟然存在分包幹活翻譯甚至機器翻譯的,更可氣的是還有某網站主追的,推薦寶媽寶爸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

祝願小寶寶健康降生,快樂成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