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很多人只知补钙,99%的却都没有补叶酸的意识,缺少叶酸的人群正是脑中风的高发和高危人群!

很多人只知补钙,99%的却都没有补叶酸的意识,缺少叶酸的人群正是脑中风的高发和高危人群!


“中风,已成为家庭幸福的第一杀手”

12 秒死一个人

据权威媒体@中国新闻网报道,平均每12秒,我国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21秒就有1人中风离世。

非死即残

原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王陇德院士在中央电视台的公开演讲中也提到:

我国排名第一位的致死疾病是什么?中风(学名脑卒中)!很多人都见过中风病人,要么偏瘫,要么失语,不能说话,要么失明……

中风原因

国人的脑中风发生率非常高,是欧美人的3~5 倍。之所以如此,和一种人体必需元素“叶酸”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据不完全统计,每5个国人里就有1个人缺乏叶酸,这些缺少叶酸的人群正是脑中风的高发和高危人群!

一种营养:叶酸

生命的守护神,一定要吃够。说到叶酸,大家可能会问,叶酸明明是“胎儿的守护神”,孕妇才要特别补叶酸吧?

在这里,我们郑重地告诉大家,补叶酸不是孕妇的专利,中老年人也是补充叶酸的重点人群!

补叶酸,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

1. 降低脑卒中风险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叶酸缺乏比例高达 20%~60%。人体缺少叶酸的摄入,容易导致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这种物质的升高将直接导致脑中风发生的概率直线上升。
叶酸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由中美医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证实,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2. 预防老年痴呆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充足的叶酸不仅能减少体内有害物质对脑血管的损伤,还有助于减少脑神经损伤造成的认知能力下降以及预防老年痴呆。

3.助眠、提高记忆力

一旦缺乏叶酸,人体的抵抗力将减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疲乏无力、失眠健忘、食欲减退,有些人还有舌炎、腹泻、恶性贫血,小儿和老年人常出现嗜睡或精神错乱。
通常我们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叶酸约为300微克,要起到预防作用,最好额外补充200微克。
可怕的是,缺少叶酸的人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他们若同时伴有高血压,那么中风的风险将提高12倍!
叶酸对人体是普遍有益的,即便没有高血压,充分摄入叶酸,也可以极大减少脑中风的发生概率。

补充叶酸,首先应从天然食物开始!富含叶酸的食物

蔬菜:莴苣、菠菜、西红柿、胡萝卜、青菜、龙须菜、花椰菜、油菜、小白菜、扁豆、豆荚、蘑菇等。
新鲜水果:猕猴桃、橘子、山楂、葡萄、苹果、草莓、香蕉、梨、樱桃、石榴等。
动物食品:动物的肝脏、肾脏、禽肉及蛋类,如猪肝、鸡肉、牛肉、羊肉等。
谷物类:全麦面粉、大麦、米糠、小麦胚芽、糙米等。
豆类、坚果类:黄豆、豆制品、核桃、腰果、栗子、杏仁、松子等。
谷物类:大麦、米糠、小麦胚芽、糙米等。


一种食物:鸡蛋

吃鸡蛋是最简单的防中风方法。发表在《美国营养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称,每天吃一个鸡蛋,可以将罹患中风的风险降低约 12%!

美国流行病学数据研究所研究人员对1982年至 2015年的多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观察了不同食物如何影响人的心脏和血管状态。结果显示:

★每天吃一个鸡蛋,中风风险平均降低约 12%;
★男性中风风险下降 15%;
★女性中风风险下降 8%;
★吃鸡蛋对亚洲国家居民健康最有效!

1. 叶酸丰富
分析原因,也和叶酸有关。鸡蛋内的叶酸含量很高,在121微克/100克左右,而且主要存于蛋黄,每天吃一个鸡蛋,也是不错的。

2. 给血管减龄
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从鸡蛋、核桃、猪肝中提取卵磷脂,每天给患心血管病人吃 4~6 汤匙。3 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显着下降,获得满意效果。

3. 保护心脏
鸡蛋中富含的胆碱和维生素B12可以保护心脏。
高半胱氨酸是血液中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往往与心脏病发病风险的升高紧密相关,而胆碱在高半胱氨酸的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维生素 B12 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也有助于预防心脏病。
带壳水煮蛋不加一滴油、烹调温度不高、蛋黄中的胆固醇也没被氧化,因此是对心脏、血管最有益的吃法。而且这种吃法吸收率也最高!


很多人只知补钙,99%的却都没有补叶酸的意识,一旦缺乏叶酸,脑中风概率直线上升。



從我的iPhone傳送

要对治你的错误思想,而不是改变外境!

要对治你的错误思想,而不是改变外境!

净界法师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地法门。」我起初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佛法不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其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础,它不是整个佛教重要的核心价值,因为外道也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不共的法门,其实来自于解脱道,而不是这个善业力,这个解脱道,就是老和尚常说的「心地法门」

这个「心地法门」怎么说呢?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禅七、或者佛七,你一定会有一个所缘境去专注。比如说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佛号的专注,就会把浮在表层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灭掉。
妄想有二种:一种是表层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内心深心处坚固微细的妄想,《楞严经》说坚固妄想。这个时候,当你的心寂静到一定的时候,它开始浮现。这个表层的妄想它是流动的,它不是很坚固,你一破坏它就消失;但这个坚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种习气的熏习特别重,它就会不断的出现。你把它调伏了,它会再出现,调伏了再出现,这叫坚固妄想。很多人刚开始用功的时候,看到这个妄想现出一个杂染影相的时候,非常害怕。其实我告诉大家:那个不须要害怕。

就是说,妄想它从内心生起,这个是依他起,问题是你内心面对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不能产生一个错误的联想,就是你不要对它产生遍计执。就是说当一个杂染影相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诃责它。诃责以后,你说:诶,这个是苦恼相,会给我带来痛苦的,这个是杂染相、是不净相、是无常相。透过你正面的联想,它这个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

所以我们经常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时候,错认消息,他一直要把这个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变自己的观念,这个是本末倒置。你对这个影相充满了爱着,但是你不对治爱着的心,你要把这个影相去掉,怎么可能呢?其实影相不要急着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观境,你用诃责的心面对它,它自然会改变,所以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当你把遍计执去掉的时候,它的因缘法就会改变,所以你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重点不在这个外境。有时候我们说:唉呀,糟糕了!我刚刚听到一个不应该听到的声音、看到不应该看的的颜色!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影像进来的时候,你要如何面对!你是用爱着的心面对?或者是用诃责的心面对?这才是重点。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心灵联想,这才是重点;重点不是它进来、或者没有进来,这不是重点。

我这样子讲,大家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了吗?可能有些人知道。重点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这个所缘境是杂染相、清净相。这一段观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么叫做「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这个道理。你所对治的是你自己错误的思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境,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外境是你的所缘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产生越多的诃责,对你有更强的功力,这何乐而不为呢?你今天对外境产生执取,这个外境伤了你,也不应该说它伤了你,而是你自己伤了你自己,它只是个助缘。前面的二段论文都是在讲这个观念,讲到有情众生为什么会产生生命、如何相续,其实深深的受到遍计执的影响。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恶业的违缘,您知道是什么吗?

恶业的违缘,您知道是什么吗?

慈诚罗珠堪布 

对于恶业,要制造一种违缘使它变成不定业,这个违缘就是忏悔。
在《大乘阿毗达摩》中讲,无始以来所造恶业都有办法让它变成不定业,这个办法就是对它生起后悔心,并发誓以后再也不造。

后悔和发誓不造恶,是转定业为不定业的两个关键条件。

比如,一个人原来靠杀猪宰羊生活,后来改行不做,开始当居士念佛,他对原来的恶业生起很大的后悔心,并发誓一生当中再也不去做这种恶事。

当这两个条件完全具备后,他所造的杀业就变成了不定业,以后就不一定得果报;若再进一步深刻忏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报。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只要想主宰人生,就会启动轮回的业力!

 

你只要想主宰人生,就会启动轮回的业力!

净界法师 

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候,想要去主宰它,这就失去了真如的这个摩尼宝珠了。诸位,我们对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必须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所以思考的改变,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你断恶修善这个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断恶修善,显不出佛教的殊胜。现在关键就是说:当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来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导我的一切,让我今生活得快乐,可以!你会用你的第六意识的智慧,让你所有的善业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对不起,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我们讲过,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启动轮回的业力,你只有放弃了主导权,真如才会出现。

在《涅槃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时候,有一个打扮很庄严的女众来敲门,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

她说:“我是功德天”。

他说:“你能够给我什么呢”?
“我可以给你种种的人生的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让你今生活得非常殊胜快乐”

“唉呀”。这个富贵人家说:“那我非常欢迎你”,把她请家里面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又有一个女的来敲门,就长得极度的丑陋,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个黑暗”,他说:“你能干什么呢”?
她说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乐通通破坏掉,我要给你种种的烦恼跟业障。”

富贵人家说:“那我不欢迎你”。
黑暗说:“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乐,你就必须吸收痛苦。”

那么这富贵人家就拒绝了,就把她们姐妹都赶出去了。她们姐妹就到另外一个贫穷人家,这个贫穷人家呢,两个都收了。

佛陀说这个富贵人家,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他成功的拒绝人生的快乐,所以他才能够拒绝人生的痛苦。那么这个贫穷人家是谁呢,就是生死凡夫。
--《唯识学概要讲记》(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

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

净界法师 

再看已二,去嗔恚盖。前面是贪欲,这个是嗔恚。
二弃瞋恚盖: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首先智者大师先解释这个嗔的过患。说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因为它有过患。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这是一个总标。

这个贪欲,如果它是有限度的贪欲,跟这个五戒相应的贪欲,还不会失掉佛法的善根,虽然你内心当中没有功德,但起码会让你有一点善业。但是你要是嗔呢,那可是连善业都破坏了,可能连你对佛法这个基本的信心,信愿戒定慧这个信呢,所有的善根是以信心做基础的,都会破坏你的信心。所以这个嗔心力量非常大,破坏力非常大,它会使令你失掉佛法的一切的功德。

这以下分成身口意来说,先从身业,罪恶道之因缘。嗔心活动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身体就会发动很多很多杀害别人的事情,这个身业会造罪。

其次呢,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这个是破坏我们的意业。你内心当中,本来打一个佛七,心情很快乐,法乐,但是你发一个脾气以后,你七天的法乐完全都消失了。是法乐之冤家,是善心之大贼,这个大贼就夺取我们的善心,这个是破坏我们意业的功德。

其次,讲这个口业的功德,种种恶口之覆藏,这个覆藏就是仓库。这个所有的东西都是从仓库拿出来的,这个恶口也是一样,是从这一念嗔心的仓库发动出来的。

我们过去的老和尚,我们第一届佛学院的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发脾气的时候不要讲话。这个时候你本来是要跟你的师长、你的上司或你的眷属,要沟通一件事情,要讲一个道理,你现在有嗔心,不要讲那个话,你一定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讲话,因为你这个嗔心,讲不出好话来。从我过去的经验,我每一次嗔心讲的话,每一次都后悔,就是讲不出好话出来,对事情完全没有帮助,反而有更大的伤害。

所以说,后来我有经验了,就是说,起码我不让这个事情恶化,就是不讲话。那么,当然人和人之间一定要沟通的,不讲话不能解决问题呀,什么时候讲话呢?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讲话。所以这个嗔心它是种种恶口的覆藏,这个嗔心的时候发动的口业呀,不可能解决事情,不可能!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何悉达多需要指出“了知苦”...

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何悉达多需要指出“了知苦”...


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们可能还会怀疑,如果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那么这证悟到底是什么东西?证悟者如何显现,如何作用?发觉我们的佛性,是什么感受?

在佛教的典籍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通常都说这是超越我们的概念,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规避问题的狡猾答案。

然而,事实上这就是答案。我们的逻辑、语汇和符号是如此地有限,连普通的舒解感觉都无法充分地表达了;何况是全然舒放的经验,更难用言语来传达给另一个人。

如果量子物理学家对他们的理论都难用言语来表达,我们又怎么能冀望用词汇来述说证悟呢?受困于有限的逻辑和语言之中。

同时又被情绪紧紧地控制着,在这种状态下,对于证悟,我们只能付诸想象。然而,勤奋努力加上推论逻辑。

我们或可得到近似的答案,恰如你见到山顶有烟,就能推测应该有火一般。利用现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并接受,蔽障来自可以被操作的因缘。

而且终究能被净除,想象没有染污情绪和负面性的状态,是了解证悟本性的第一步。

假设你现在正在头痛,你立即的愿望就是将它消除。这是可能的,因为你知道头痛不是你天生的一部分。

接着你试图去了解为何头会痛,譬如说,缺乏睡眠。然后你用适当的疗法来去除头痛,诸如服用阿斯匹林或倒下来睡个觉等等。

在瓦勒那西初转法轮时,悉达多就教导了这四个步骤,就是大家熟知的四圣谛:了知苦;抛弃苦之因;修息苦之道;了知苦可灭。有些人可能不懂为何悉达多需要指出“了知苦”。

难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力知道自己在受苦吗?但只有痛苦在完全成熟的状态下,我们才认知到它是痛苦。对一个正在高高兴兴舔尝冰淇淋的人,很难让他相信他正在受苦。

然后,他才想起了医生警告他要降低胆固醇和减轻体重的事。如果你能仔细探索这个状似愉快的经验,从他开始渴望吃一个冰淇淋,一直到他对肥胖和胆固醇的担心,你会发现他一直都处在焦虑之中。

我们能接受,对于像瞋恨这种情绪,如果用适当的方法对治,控制它一个下午是可能的,但是想象情绪能永久消失,心理上很难接受。

然而,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局部消除瞋恨,基本上平和而宁静的人,那么我们就能更进一步想象永远消除瞋恨的人。

但超越了一切情绪的人如何举止?盲信的人可能会想象一位盘腿坐在云端的温驯老者。而怀疑主义者可能会想象这种人就如植物人一般,毫无反应而无聊至极。如果真有这种人存在的话。

纵然证悟状态无法言说,而证悟者又无法为凡夫心所认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问,悉达多是谁?他做了什么如此令人赞叹而伟大的事?他显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迹?

在佛教中,证悟者并不是由其超自然能力,或某种身体特征来断定的虽然佛陀本人常被描述为庄严殊胜、身呈金色、手柔软、具帝王相。

但这些形容主要对无知的土包子或像杰克一般的人才有吸引力。在严谨的佛教经典中,并不夸耀佛陀能飞翔以及显神通的事迹。

事实上,在口传教法上,一再地告诫佛弟子不要被这些不重要的特质所迷惑。虽然他有这种特殊的能力,但从来不被认为这是他伟大的成就。

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了知了实相,因为了知实相能让我们彻底从痛苦中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佛陀和我们看到一样的生老病死,但他致力于找寻其根本原因,这也是一个奇迹。他证得了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是他究竟的胜利。

他并非炫耀他打败了一个外在的敌人,而是发现了真正的敌人是攀缘于我执;而击败我执,比一切真实或想象的超自然能力,都是更大的奇迹。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梦参老和尚 

随时这样观照,你的黑业随时在消失
 
《梦参老和尚讲修行》
 
修行,最大的是增加你的智慧:你对于一切事物有判断的能力,能知道我该怎么做,我不能怎么样去做;绝不做恶,绝不起恶念——连恶念都不起,你还会去做恶事吗?即使起了恶念,前念一起,后念马上就止住。
 
什么叫恶念呢?譬如说看到一个大钻石,特别大,你说:“我要得到这个宝石。”这恶念——贪心就起了。这一念贪心可能引出很多麻烦。如果你马上第二念就消失了,“这个到我手上,还是人家的,我又如何啊?”随时这样观照,这样子,你的净业随时在增长,你的黑业随时在消失、在损减。
 
这种因果非常分明的。你自己有了智慧,非常好判断。最重要的,你常遇见好人、常遇到善知识、常遇到善人,尽是善友在你身边;你经常闻到佛法,闻到的是正法,修行的是正路、是菩提道,能够对因果生起正确的信心。
 
这样子,就是你所修行的效果。能够修到你生生世世有法可闻、有道可修、有道可成,永远碰不见恶魔外道,你所遇到的伴侣都是良师益友。这个是最重要的。
 
要是我们自己的信仰没有根,又没有力量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邪说邪行,会把你引到邪道路上去。因为你没有这种智慧判断,现在特别多。
 
假如他用五欲来勾牵你,他说:“你要信我这个法,我能使你得到大财大富。”好比你在公司当经理,他说:“你用我这个法,你自己当董事长,自己开公司。”你就想:“佛法还是没有他这个效果大。”你就信他,跟他学去了。你要是修财神法修财真的得到了,得到了后头还会失掉,有得就有失。但是得到的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你要是懂得这种道理,你的白业渐渐地增长,黑业渐渐地消失。
 
前面我跟大家说,在你修行静坐的时候,受了三皈依,观想释迦牟尼佛放出白光,佛周身都是白光,他的白光注入你的头顶门,注到你的全身,你身体排出去都是黑气,这就是白业渐增了。随时这样想,随时这样观,就是观想来修行。
 
世间上的功德,你可以舍,不求果报,而且要回向:“这个功德,我不要,布施给法界一切众生,让他们都不受厄难,让这个世界灾难消除,常时有正法流通,人人都过幸福的、平安的生活。”你的功德、你的布施力量就大了,越回向越大。
 
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继续再修,就直至成佛,因圆果满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训练自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能自在地使用它...

训练自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能自在地使用它...


宗萨钦仁波切 

如果你锻炼身体的话,身体就会变得更健康、更强壮、更受你的控制;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心。讽刺的是世上充满健身中心,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心的健美。心的训练很必要,因为心是“自我”的基础,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容易受操纵、容易因为肤浅的赞美而满足、容易受到无意义的批评或毫无实质的恶言伤害;它也经常太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

心的训练最终是要让我们成佛;但是相对地它对于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影响。训练自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自在地使用它,例如,如果你的心经过良好的训练,就能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中调整心理,对于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这就是所谓超然之力。

训练心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能使用心更大的部分。目前,你只用了心的一小部分,就连这一小部分也被各种愚钝和烦恼所削弱。如果你训练自己的心,就能让心的功用全部归你所有并自由控制,你就可以具有创造性、耐心,具有艺术天分,或任何你想要的。那么,即使你的身体老化,头秃肤皱,而你的心仍然继续成长、更有活力。

你训练身体,只能利益此生;训练心就能带到后世。人死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在此生与来尘之间承受某种震撼而让人有些混乱,就像头部受到撞击会使记忆暂时丧失一样。但是,心的训练是对无形的东西作无形的训练;因此,形相的破坏,例如火葬、土葬等,并不能消灭它。

让心寂静或调伏自心,是训练心的另一种描述。当我们生气、兴奋或处于任何强烈情绪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失去自制,完全被吞没掉。通常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情绪占据了;就算是知道,甚至于情绪爆发前就已经知道,我们仍然无力阻止它的泛滥。一般常识都告诉我们,太多的愤怒对健康不好、嫉妒只会增加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未受训练,因此这些情绪仍然把我们变成了它的玩偶。

我们的心被惯坏了,很狂野、很粗糙,其中大部分对我们都非常陌生,几乎就像未经探寻的蛮荒之地。我们对于自心所知既少,又无法控制;不止任何短暂的烦恼都能占据心,甚至连记忆等心理本有的工具,在我们需要时,也无法依赖它们。有的时候,即使你急得要死,也无法想起某个电话号码或地址;这是因为从你得到那个电话号码到努力去想起它之间,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其他念头,你的心里麻木或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起来。同样地,这也是由于心没有受过训练,就好像心完全不属于自己,而是个分离的实体——它忽视你的希望,爱到哪儿就到哪儿,做它想做的事。如果你的心有任何主人的话,那就是烦恼“自我”了。

在普通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当好人,也喜欢仁慈、体谅、开明等美德,但这些我们很少能做到;即使我们比较喜欢当坏人,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坏下去——因为我们未受训练的心无法加以控制,使我们无法完全培养出自己希望的品性。未受训练的心就像要弄直狗的卷尾巴一样,不论你花多大力气把它拉直、拉向下,只要你一放手,它立刻又卷回去了。它的过程就像这样:你下定决心不再当自己欲望的奴隶,但是当遇到什么吸引你的东西时,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样东西,把它当成最可爱的东西,授与它足够力量来俘虏你。以这种方式,心创造出一张大网缠住了自己,对不同的事物染上瘾头,使这些事物变成不可或缺——没有它们,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佛陀教导了许多方法来训练心。事实上,佛陀一切的教法都可以认为是训练心的方法——包括了佛、法、僧等概念。哪种方法最好,要看你的情况;有些学者蔑视比较严格的方法,例如到庙里去严守清规等等,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对于某些人而言,是绝对必要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中的这两个陷阱,你遇到过吗?

修行中的这两个陷阱,你遇到过吗?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心的要点
 
①发心:首先要观察自己修行的目的而发菩提心。②祈祷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方一肘处的虚空中,观想一朵白色莲花,其花瓣都是白色的,花心是藏红色的,在其之上的狮座莲花垫上,观想根本上师面朝自己。

修此加行的人在观想的时候,上师不用观想为莲花生大士、文殊菩萨等形象,而可以观想法王如意宝,也即按照法王如意宝的样子观想。观想好以后,就要在上师座前祈祷上师加持自己能够修成五加行,或者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就祈祷上师加持自己能顺顺利利地修出菩提心。这是心或意的要点。

之后是修正行,也就是打坐的中期,该部分内容将有专文讲述,接下来是打坐的后期。

一座结束后,就是出定,也可以叫起坐。在一座的全部修法修完之后,不要马上起来,而要回头检查一下在这一座的整个过程中,自己修得怎么样。


这时就会发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修得比较好,没有太多杂念,此时就容易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修得很不错,很了不起,现在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样修下去,很快就可以成就等等。这时,就要调伏傲慢的心理,其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一座修得比较好,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还要看下一座究竟如何。”这样就可以调伏傲慢之心。


另一种情况是回头看时,会发现这一座自己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产生了很多不该有的烦恼——贪、嗔、痴……比不打坐的时候还厉害,这时候会很失望——唉!我打坐的时候都这样,解脱肯定没有什么希望了。

此时就要鼓励自己:“没有问题的!就算这一座我没有修好,但还有下一座。一座当中有很多杂念,甚至还有很多烦恼,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是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杂念呢?我可以一步一步地来,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所以我不用失望。”并发誓一定修好下一座。

简言之,修行时,要防止两个极端——过早地傲慢和过早地失望。此后,再检查有没有做到刚才入定前的誓言。起坐之前往回看并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

最后可以出定,每一座的出定和入定都是这样的。

这种出定和入定的方法,不单是修加行的前期和结行的步骤,而且也是所有修法的基本步骤。

把五个加行的修法夹在入定和出定的方法中间,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建立一种非常圆满的慈悲心和智慧,永久地利益众生。

有人会提出疑问:这种目的通过学习不是也可以达到吗?为什么要修行呢?

虽然通过学习,比如看书、听法,也可以得到一些智慧,但是这不叫修证,仅仅是书面上的了解,没有感受,没有体会,所以它的能力就很微弱。而我执是从无始以来一直发展下来的,它的根源是很扎实的,仅用书面的了解来推翻它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有感受,这个感受叫做开悟。

对于开悟,中国禅宗也有这样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知道水的冷暖,就要自己去喝才行。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经论,学习一些中观、唯识的内容,可是这些跟修行是不一样的,这是书面上的智慧。书面上的智慧也有一些帮助,但是只靠它来拔除轮回之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实修,而且要依次第修行,这样才能够修成,没有这样的次第就不行。

要从这样的轮回当中跳出去,要在轮回中找到出路,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修行要有先后的程序,要有系统的修法,一系列的修法都要去修,这样才能够解脱。除非是不想解脱,否则就是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就得不到解脱。

佛陀在四转法轮以后,殷重地告诉我们,反正我已经给你们指好了路,下一步就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走不走由你们自己决定,走也可,不走也可。

因为众生的根机都不一样,有些人愿意走,有些人不愿意走。不愿意走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生生世世轮回。愿意走,就可以走出去。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方法,但如果不照着去做,就不可能成就。成就不成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佛不会勉强任何一个人。

如果想照此修习,我们也有很多的榜样、模范。很多人看过米拉日巴的传记,如果要求我们都像他那样苦行,那是做不到的,但可以选择一种比较适合我们的修行方法,这样也可以成就。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没有一个"我",因为你的心识,念念都在起变化!

没有一个"我",因为你的心识,念念都在起变化!



净界法师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我们一般的思想是:应该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这个我是独立自主的,造业的人是我、受果报的人也是我。假设生命体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那么谁来造业呢?我在拜佛,在拜佛的是我,假设没有一个我,是谁在拜佛呢?谁能够去创造业力?谁能够去得果报呢?换句话说:凡夫认为没有一个我,因果就不能成立,因地是我造作的,果地也是我去受报的,应该要有一个我吧?提出了这个问难。我们看大乘唯识论师的回答。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意思是说:有情众生不一定要有一个我,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我,谁能够造业呢?心、心所法──是你的心!你现在那个明了的心,它就能够造业,不一定要有我。因为你这个明了的心,烦恼重也好、善根强也好,都是过去串习来的,你的明了性─心王跟心所,它能够造业。

因缘力故,你内心的心识,剎那剎那地起心动念,这个就是因缘力故,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这样的因缘造作相续不断,白天也活动、晚上也活动,如同水流,相续不断的流动。

造业受果,于理无违,是你今世的心识去造业,下辈子的心识去得果报,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不一定要有一个我。换言之:你依止现在的心识去造业,好比你现在是一个男人,你以男人的心识去造业,下一生你没有堕到三恶道,也没有到天上去,你还是做人,做一个女人,当然这个心识就变化了,因为女人跟男人心识不同,这时候你就以女人的心识去受用女人的果报。在这个流转过程中,现在的心识跟下辈子的心识不一样、思想也不一样。比如你今生是一个穷乞丐,没有钱,看到谁都会觉得很自卑,但是你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的善业,来生做一个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统领四天下,那时候的内心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自然充满了自信。

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就是:你现在的心识去造业,你下一生的心识去受用果报──万法唯识。没有一个我,因为你的心识念念都在起变化。如果我们的心识有一个独立的自我,那不管造再大的善业、造再大的恶业,这个心识都不会变化,因为有我,它就能够独立自主,就不受业力影响而变化,事实上这个我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这跟缘起的道理是不相违背的,你的心识造业之后,心识就开始变化──造的善业强,心识善的功能就增强,心情也比较好,对自己的信心又加强,造的恶业强,心识就开始堕落,就是这样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從我的iPhone傳送

怎样显露出纯净无垢的心的本性

怎样显露出纯净无垢的心的本性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称赞修行阶段,也即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的法界。

体实果不生,执种果非有,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
“体实果不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的本体是实有的,就不会生果。任何有因有果的东西,都不是实有,而是虚幻的。这是中观里面讲过的。另外还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光明的本体是实在的、实有的,远离了所有的因果关系,不是有为法,所以不会生出果法。每个众生心的本性都是如来藏,它是永远存在的,既不需要重新诞生,也是永恒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果。

“执种果非有”,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理解:“执种”也即执著、妄念、世俗谛的种子。“果非有”,在世俗谛之中,没有真正的果。世俗谛的因,当然有世俗谛的果,但世俗谛的因,不会有真实的果,假如执着于种子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就是妄念。

第二种理解,因为如来藏是永恒的,远离一切因果关系,所以世俗谛当中的任何一个种子,都不会产生如来藏的果。

“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当证悟空性的智慧诞生的时候,虽然现证了法界,但法界不是有为法,在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诞生,没有看到法界的时候,法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是非法界。

藏文版对此的解释是:所有的因都会产生相同的果,这叫做等流果。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果实。证悟的时候,心的本性光明就出现了,在智慧产生的时候,它的因就是佛性。佛性也即佛种,佛的种子。佛性与成佛之间,有一个表面的因果关系。

法界本无处,究竟方可证,清净恒光洁,日月皆莹净。

法界本来没有依处,远离一切戏论与执着,不但凡夫证悟不了,而且八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都无法彻底证悟,唯有达到究竟果位的佛陀,才能够通达。佛陀所证悟的,是犹如日月一般清净、永恒、光洁、无碍、寂静、晶莹、纯净的境界。

法界无垢染,如龙夜雨尘,况似罗睺面,光明恒灿然。

这是修行阶段清净污垢的比喻:法界原本无有垢染,只是被烦恼的云雨与黑影挡住了而已,犹如龙、夜、雨、尘与罗睺面等等的障碍遮住了日月的光明,一旦将这些清除一空,日月灿烂光辉的面目就会显露出来。

此偈颂当中,包含了五种比喻:龙、夜、雨、尘,罗睺面,分别比喻五盖。虽然汉文版中没有明确地对应,但藏文版中却清楚地说明了。

五盖是欲界众生特有的,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没有。

五盖中的第一个,是贪盖,也即对物质、名利等等的贪欲;嗔恚盖,也即嗔恨心;昏沉睡眠盖,欲界天人没有,只是下界的人类等众生所有的;疑盖,也即对四圣谛等正法不能断除的怀疑;掉悔盖,也即后悔心,这也会影响禅定。

龙也即天龙八部里面的龙,在佛经里面,龙有些时候可以变化为云或雨,云彩就可以覆盖日月。藏文版中的用词是云,汉文版中翻译为龙。

夜,也即夜色,黑暗的夜色可以笼罩夜空,让我们见不到日月。雨与尘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罗睺本来是古代一种动物的名字,但古人习惯于用罗睺来比喻地球与月球的影子。罗睺面也即日食与月食,《时轮金刚》里面也是这样称呼的。虽然佛给人们讲日食与月食的时候,用了这样的名词,但这并不表明佛陀不知道日食与月食的原理,在佛陀所讲的《时轮金刚》里面,将日食与月食的时间算得非常精准。

譬如火浣布,处火能离染,垢去布犹存,光明转莹净。
就像火浣布放在火里就能清除污垢,污垢去除了,而火浣布却完好无损一样,尽管证悟空性的智慧能把本性光明上面的污垢全部断除,但清净无瑕的本有光明本身,却纤毫无损、永远存在。

火浣布是用一种特殊的耐高温的石棉织成的布。清洗火浣布的衣服,不是用水来洗,而是扔到火里燃烧,这样衣服上的污垢就能被火烧掉,但衣服却不会被烧坏。

贪爱令心染,虚妄有轮回,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
本来心的本性是光明、清净的,但“贪爱”所代表的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会使心受到染污,在虚妄的时空基础之上,凡夫的妄念可以制造出轮回。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六道轮回、因果报应都是存在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它的基础。但就像用火可以清洗火浣布一样,通过修行的智慧之火,可以清净一切妄念,显露出纯净无垢的心的本性,此时的真空境界没有一丝一毫妄念执着的领地,所有的妄念都不存在,像秋天湛蓝的天空一样,不掺杂任何杂质。

此处的“真空”,是指脱离了凡夫有关空和不空的概念,真正地进入佛的智慧当中,空与不空、光明与黑暗等所有相对的有为法都不存在。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只能说它不存在,但这不是简单的否定、再否定,而是把所有对立的概念或相对的二元概念,都归纳为非真空或造作的空性,之后剩下的境界。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了解“四圣谛”——“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了解“四圣谛”——“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宗萨钦哲仁波切 

  “四圣谛”可视为谛观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它是佛陀成佛之后,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给予的教授,对四圣谛已经有许多很好的论著。因此,本节所探讨的,就局限于从空性的观点来看四圣谛。

  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的真理,佛陀说:“知道痛苦。”例如有个人头痛,在他找寻治疗的方法之前,他必须先知道自己正受着痛苦才行。有人可能会认为,每个人受苦的时候都会知道自己受苦 —— 一般来说,这种说法可能是对的。

  然而,佛陀不只关心那些明显的、切身的、容易认出来的痛苦,他对痛苦的定义又还包括了我们长期的不安定性——“人无我”以及“法无我”——这些我们平常都没有觉察到,而它们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佛教中所谓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体验和拥有这些事物的过程。

  我们经常没有觉知到自己的痛苦,误把微细的痛苦当成快乐;还有,如果剧烈的痛苦降低了程度,尽管它依然是痛苦,我们却把这种减轻的痛苦称为快乐。不明白痛苦的本性,让你不会留心痛苦的起因;直到痛苦严重到被认出来,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你就注定了承受剧烈的痛苦。

  人们会设法除掉严重的痛苦,但是他们所选择的方法往往是伪装的另一种痛苦。就像是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急急地投入另一次新的恋情中,误以为这个新的痛苦是快乐,直到再次发生悲剧时才明白,然而却已经太晚了。我们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不同剧本的同一类事情,每次都认为这一次应该是快乐而不是痛苦,但每一次我们都失望。就像那些症状模糊却迅速蔓延的癌症一样,在诊断出来的时候,你已经完蛋了,但是你仍然试一切想得到的治疗方法,心中的希望就如同股票市场一样起起伏伏;接着,治疗方法变得甚至比疾病还让你痛苦;直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疾病要了你的命,还是治疗要了你的命!

  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它本身就是痛苦,是了解四圣谛中第一圣谛的第一步。四圣谛的意思不是像许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圣谛是说:“知道痛苦”。

  第三圣谛是灭谛,即痛苦的止息。灭谛并不是说我们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后用一些方法或依法修行,使这痛苦停止。第三圣谛是:我们的痛苦并非真实存在。

  假如痛苦真正存在于你之内,那么你就永远无法除去它,因为它是你天生的一部分,任何停止痛苦的企图都没有意义,你只能去掉非本质的暂时性污染。不论头痛还是忧虑,都不是你。因此,佛陀教导的第三圣谛就是:病不是你,你也不是病。明白这点之后,治疗时,首先坚信痛苦并非自己本性的一部分,然后借由某些方法除掉痛苦。

  第二圣谛是集谛,即痛苦的成因,这个教法对于停止制造病因非常有用。这当然是预防胜于治疗。基本上,痛苦分为三种:行苦、苦苦和坏苦。

  痛苦起于我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没有痛苦的,这种无明以及它所引起与实相的分裂,造成“行苦”。许多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行苦,因为我们只专注于另外两种苦,包括追求看起来像是快乐的痛苦。

  对自己本性的无知,造成了巨大的疏离感与不安全感,于是我们开始捕捉某种的自我存在。不明白自己的真实本性又想要了解,我们便创造出假的本性—— 自我,它的本质是痛苦。

  自我基本上就不稳定,再加上渴望证明自己真实存在,因此它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么能让它稳定、让它感到真实——这当然不可能。由于这种热望和对存在的坚持,我们就陷入无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循环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会遭遇债主的纠缠、税单、不良的食物、不孝顺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于关车门时夹到手等,这就是“苦苦”。

  第三种痛苦是“坏苦”——变易之苦。由于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这整个状况天生就不稳定,因此即使我们真的找到一点快乐,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甚至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快乐的原因会消失掉,要不就是快乐会改变,或者我们会改变——无论是哪种情况,快乐都很短暂。

  恶行引发这一切痛苦,启动了纠缠我们的业力链反应。所谓“恶行”,就是基本目的在于捕捉实存的任何行为。这种行为加强二元对立,使我们离开自性愈来愈远,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恶行。这与传统上所说的道德没有什么关系。任何贪、瞋、痴启动的行为必然是恶行,因为它完全僵着在幻觉上,根本不容许其他的可能性。

  我们要快乐,所以相信贪欲能带给我们快感、愤怒能帮助我们离开讨厌的事物,相信我们能安全地忽视那些既不可爱又不讨厌的事物。但是我们完全错了:贪欲带领我们不断地陷入痛苦状况;愤怒不但没有毁灭我们希望逃避的对象,反而吸引它们;而我们所忽视的事物又往往毫无预警的突然出现,在我们头上重捶一拳。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而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与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第四圣谛是道的真理,是佛陀所开的处方,它能让我们疾病消失。首先,你必须舍弃造成生病的原因,仔细想想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你所舍弃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你所舍弃的主要是无知的期望,期望那些本性是只能带给你痛苦的东西能多少带来一些快乐。避免制造头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用头去撞墙——这就是“出离”;在那之后,有许多药方帮你除去剩下的头痛。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三个证悟的步骤... ...

 

三個証悟的步驟·⋯

顶果钦哲仁波切 

修行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真实的证悟。

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困境。

禅定的经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人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刹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话说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著。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

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会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著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著于有利的状况,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著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

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拿着檀香扇子帮他搧风,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搧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不管任何状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路上有所进步。


從我的iPhone傳送

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

因缘具备的时候

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缘起之分类


《稻秆经》中说:“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因缘法有两种:一种是因相应,一种是缘相应。也即与因有关系的因缘,和与缘有关系的因缘。

“彼复有二,谓外及内。”前两种缘起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外在的缘起,另一种是内在的缘起。与因有关系的缘起,加上与缘有关系的缘起,又可以分成外在的因和缘,内在的因和缘,这样一共就有四种缘起。

外缘起


甲、外因

“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什么样的事物是外因缘法当中的因相应呢?

“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譬如从稻种生稻芽,稻芽长大生出叶子,叶子衍生出管子一样的稻秆,稻秆上面又长出节来。然后从节中生出稻穗,然后从穗生花,开花以后,又得到果实。这些因缘之间,都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如果没有种子,则芽不会产生。中间的步骤就省略了,依此类推,如果没有花,果实也不会产生。

“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有种就会生芽,有花,果实也会产生。

“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虽然芽是从种子产生的,但种子永远都不会想:我能够产生芽。芽永远也不会想:我是从这个种子产生的。在因缘和合的时候,种子就会产生苗芽。这叫做外在的因相应。

其他宗教会认为:造物主是有意识地去设计、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又去主宰这个世界的。万能的神在想制造人类的时候,就用泥土制造了两个人。这些都是有意识的活动。佛法却认为:所有的大自然,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人去设计,也没有人去创造,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因和缘的区别是什么呢?产生一个东西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叫做因,起次要作用的叫做缘。

以上讲了外在的因。那外在的缘是什么样子呢?

乙、外缘

“谓六界和合故”,六界都具备的时候,它们就会产生果。

“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什么叫做六界和合呢?也就是地、水、火、风、空、时六界的汇合、聚合。当六界都具备的时候,外在的因缘法就已经具备。这就是外因缘法的缘相应。

“地界者,能持于种。”地界的作用,就是能持种子。譬如说,我们不可能在空中播种,因为种子一定会掉落在地上。但如果在土壤里播下种子,它就不会掉到别处,而会在那里生根、发芽,这种能力,就叫做持。

“水界者,润渍于种。”水界的作用,就是保证湿度,以滋润种子。

“空界者,不障于种。”“空”,就是空间。如果没有空间,种子也无法发展、发芽。虽然空间本身不会给种子起什么作用,但因为它不会障碍苗芽的诞生,所以也把它列为因缘当中。

后面的火、风、时界在经中都有详细阐述,此处就不一一宣讲了。无论如何,每一种外缘,都能对种子的演变起到作用。

经中继续说道:“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地界不会想:我能够持种子,不让它掉落。“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水也不会想:我能润泽种子。因为地、水、火等六界,都是物质,没有情感的无情物,它们永远不会去思考问题。但在因缘具备的时候,即使它们没有这样的意思,其结果仍然会产生。

其中的种子,是主因;地、水、火、风等等,都是外缘。虽然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它们没有起到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却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次要作用,所以叫做外在的缘。

丙、因缘生果的五种规律

因缘生果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有五种规律:

《稻秆经》云:“应以五种观彼外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因缘生果的时候,有不常、不断、不移、小因生大果、与彼相似五个规律。

第一,“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什么叫做不常呢?因为芽与种各不相同,完全是两个东西,种灭芽生,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稻种上面,看不见稻芽;稻芽产生以后,也不存在稻种,所以是“不常”。如果种子和芽,也即因和果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变化,果的时候是什么样,因的时候也是这样;因的时候是什么样,果的时候也是这样,那就是常——常住不灭。

第二,“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什么叫做不断呢?学过中观的都知道。种子与苗芽的关系,就像天平的左右两个秤盘,不可能同时位于高处。左边的秤盘高了,右边的秤盘同时就会低;右边的秤盘高了,左边的秤盘同时就会低。因和果就是这样:因毁灭的时候,果立即就会产生,中间没有间断。如果因毁灭了,果却没有诞生,那就是断。虽然因和果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因毁坏的同时,果立即就会产生,所以不断也不常。

第三,“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为什么不移呢?因为稻种没有移动到稻芽上面,芽和种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东西,稻芽上不可能发现稻种,它们不是一体的,也不是相同的,所以不移。

前面三个是否定规律。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