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阴阳离合论》:我对六经开阖枢的理解

《阴阳离合论》:我对六经开阖枢的理解

艾御享堂 

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初始认识
1、三阴三阳的排列顺序
A.主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代表四季气候变化。
B.客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代表阴阳消长转化。
C.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阐述自然界和人体之间气化活动的规律。
2、三阴三阳的认识
阴阳初生之态是“少”。
阴阳转化的初始阶段是“太”。
《至真要大论》: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厥阴与阳明是阴阳转化的极点。阳气盛极显明之态称作阳明,阳极转阴。阴气盛极显幽之态称作厥阴,阴尽开阳。
3、六气的认识
厥阴风木:初之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时,大气由寒转温,地下水中封藏的经秋冬收藏的阳气上升,是为木气。木气主动。
少阴君火:二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即木气上升之气也。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有如君位。
少阳相火:三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时,地面上阳热盛满,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为生命之本(元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以生中气。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壮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太阴湿土: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时,地面之上非常热,地面之下非常寒,阳气在土地升降之交,把土地之中的湿气带出来,湿气氤氲。
阳明燥金:五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时,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秋气的收敛正当下降,太阴湿土之气一收,天地之间不再是湿气氤氲,而呈现秋高气爽、风高物燥之象。
太阳寒水:六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时,地面上极寒,地下的水中藏着最大的阳。
概言之,从初之气厥阴至五之气阳明自然界显现之象以阳气为主,终之气太阳寒水自然界显现之象以阴气为主。故自然规律之象显示出阳所占“时”多,阴所占“时”少。《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中三阳所占时为寅至戌,三阴所占时为亥至卯。
4、开合枢反映的是五运六气中主气的运行变化规律
开:一气出入的规律。
合:一气升降的规律。
枢:开合气化对应的无形之轴。
《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太阳为开-出
1、自然规律
太阳之开反映出天地之气以阳化气的形式敛藏至极,从而表现出降极而后顺从厥阴之春生。
冬至一阳生,但此时的生只是一种萌动之势,自然现象反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显示,而人的肉眼也是无法看到这种萌动之力的明显表现。
2、人身规律
⑴《论语集注》:人生于寅。
寅五行对应肺,子午流注之始。
⑵《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中的津液在下焦阳气的温煦下,气化并向外输布(少火生气),其慓疾滑利的部分行于脉外成为卫气,故曰“卫出下焦”、太阳主表。
⑶《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
《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小肠主受盛化物,为营血生化之源;小肠主液。
⑷《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腠理、玄府。
最中心与最外层相互之间看似有很长的距离,很厚的物质相隔,其实有一种能量或信息相通。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打开在表之腠理;脑出血、颅内高压用续命系列(麻桂剂)打开在里之腠理。表里一气贯通,腠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太阴为开-入
1、自然规律
太阴之开反映出以阴成形的形式长物至极,从而表现出开务而后顺从成物的阳明之秋收。
厚德载物表现为土使该成长的万物走向成熟,该枯萎的万物走向死亡,对万物均表现出其开明豁达的本性,而且毫无分别地去顺应每一事物的自然属性(土涵水、土载木、土生金、土伏火)。
对应脏腑是中央戊己土的胃与脾。
2、人身规律
⑴《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水谷精微的运化。
《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土枢四象。
《伤寒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脏不得温煦,用四逆辈温里有防微杜渐之功。
上火、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血、流产……
⑵《伤寒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寒湿之邪从太阴而去。

阳明为合-降
1、自然规律
阳明之合反映出元气由出向入的转化。大气中的阳气开始从地表逐渐潜降。
《易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往来则明生者。故阳明既有阳的表现也有阴的表现,自然界燥热的秋季必含有丝丝凉意。
秋天的收成取决于春天发陈和夏天蕃秀的合力。正如春天播种后,秋季收成的多少已成定数,不可强求。故事物发展至五之气的阶段,只能去顺应它,故曰顺承阳明之气。
2、人身规律
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阳气潜降入土下水阴之中,降得越深,元气越足,阳根越深固。阳明不降(合),阳气不得敛降,或从热化、或从寒化(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2.实则阳明:白虎汤、承气汤(顺承阳明降机)、阳黄证。
3.虚则太阴:土虚填实、阴黄证。
《伤寒论》: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阳明之燥金之气必须经过太阴土这一媒介才能和缓有序地敛降至少阴转化为生生之源。
临床上可借助太阴的功能恢复阳明主合——先天定坤汤(白术)、半夏秫米汤。

厥阴为合-升
1、自然规律
厥阴之合反映出元气由入向出的转化。大气中的阳气由太阳之藏极、萌动的北方生发之力而发展为东方的升发之力和态势。
2、人身规律
⑴肝藏血
《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⑵萌芽
A.冰伏厥阴,水不涵木
厥阴乃两阴交尽,阳之萌动始于厥阴,若此时阴气重重包围,萌动之阳无法彰显。
《医学衷中参西录》:凡人元气将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破格救心汤。
B.厥阴下陷,寒郁化热
带下、阴痒、疝气、痔疮、脚气、湿疹、甲沟炎等,此时机体处于寒、湿、风、热邪夹杂的状态。——吴茱萸汤:吴茱萸温厥阴之寒,又可开局部郁热,生姜散寒湿之邪,人参、大枣培土载木。
C.乙木不升,甲木不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陷而忽升成阳亢,欲平阳亢降胆经。——高血压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D.厥阴一合,开到太阳
《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川芎、葛根。



⑶厥阴不治,求之阳明
《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浓,以听肝木之自理。
A.培土载木
B.脾升带动肝升
《内外伤辨》:殊不思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
C.厥阴与阳明同主合。

少阴为枢
在开合枢中,具有中立作用的才能称其为轴,中医学运用的是阴阳学说,故能够成为三阴三阳之轴必须是能够反应阴阳的客观规律——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平衡制约。
1、自然规律
二之气时阳生与阴长同时前行,但大气中以阳生之势为主,阴长之势为辅。二之气最能体现出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的互根互用关系。
2、人身规律
⑴阴阳关系:水火阴阳,水火既济,火水不济。
⑵协助开合。
A协助厥阴之合:水生木。
B协助太阴之开:火生土。

少阳为枢
1、自然规律
三之气时阳生之势渐渐至极限,因夏至一阴生的自然规律而阴长之势转为渐渐增强,大地万物因君火之气的温热呈现出旺盛的成长势态。三之气最能体现出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
2、人身规律
⑴阴阳关系
《伤寒论》: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⑵协助开合
A.《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甲胆一降,西方阳明自降,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
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
症状:外阴瘙痒,患者多难耐受而搔抓,进一步造成皮肤损伤而触发新的瘙痒,形成恶性循环。
体征:早期皮肤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位呈白色;晚期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纹理突出,出现苔癣样变,严重者表皮有抓痕、皲裂、溃疡。
病机:相火外飘,营养外泄。
B.《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例: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小柴胡汤从少阳枢转到太阳、阳明,使二者能够正常开合。
☆ 参考:莫晓文《开合枢是运气学主气反应的自然规律》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