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普巴扎西仁波切:安住而无分别者为寂止 明了中的清净分为胜观

普巴扎西仁波切:安住而无分别者为寂止 明了中的清净分为胜观

养心读书会 

恩师:今天早上我稍稍给你们讲一下修学过程中寂止和胜观的差异。大体上你们对寂止和胜观可能都有所了解,但是我们今天要细致讲解一下寂止与胜观之间的区分。在众多教言中历代高僧大德在讲解寂止与胜观之区分时,是怎么辨别或怎么区分这两种境界、两种禅定的呢?
寂止,一般就叫“安住而无分别者”。“安住而无分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心安住于平静状态,当然也会用其它各式各样的词句来描述,比如止息一切妄念,因为在这种安住下,基本没有太多的分别心,就比如想这个、想那个,类似这样的分别心在此安住下已经可谓是灭除了。因此,寂止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这基本上就叫寂止。这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安住而无分别者”:能把心安住下来,没有任何分别心,就在这个状态中如如不动地安住,基本上都称之为“寂止”。
我们现前越来越了解到其中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它不光是没有分别心,仅是一种安住。就是当心一静下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分别心,那时候基本就处于寂止状态了。可能有者会说:每个人修学期间都会安住,无论是寂止,还是胜观。如果只要一安住就叫寂止的话,难道胜观时就没有“安住分”吗?当然,胜观中也有安住分。但胜观之安住分还要分很多种,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我们刚刚所讲解的是“无分别”,因为我们通常安住过程中都会带着这么一个心态——不能有起心动念。要让这一系列起心动念自地寂止或寂灭,就不能有任何分别心。只要能把心安住到这么一个状态当中,再不去分析或抉择什么,总之只要心能静下来就好。我们基础修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这样运用的,这就叫寂止,多数还是在世间的范围当中。
但若想到前面的那一句话“难道安住中真的没有胜观的成分吗?”当然不是!时轮金刚中曰:“寂止如大海,胜观如一条鱼。”两者是相互依赖的,比如当你在寂止过程中,配同它胜观的这种明分也是有的,但胜观也不仅仅是一种明分。接下来我们还会讲,这个明了清净度还是有的。只是说在这么大的一个寂止当中,当时包含的清明度并不是太高。这也是时轮金刚中为何讲解“寂止如大海,胜观如一条鱼”的缘故,先从这样的成分开始慢慢慢慢地培养。
我们这段时间一再告诫每位修行者,修学禅定必须有个次第道。在前面这一系列基础未打扎实之前,想直接达到很高的地步,哪怕你有这样的心愿,实际上却很难做得到。即便说能做得到,多数还是“伺察意之见解”,还是靠文字来掩盖自己的实修,你个人的修行经验实际上并未达到这样的地步。
若是想一步一步修学,当然必须先从寂止入手。其实这并不是入不入手的问题,因为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初次修学过程中我们的修学方式,首先就是要止息一切妄念,在内心很平静的状态中没有任何妄念地自然安住,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所培养的禅定。这种禅定,应尽可能去往“安住”方面发展,但这个状态中没有分别,所以我们说“安住而无分别者为寂止”,指的就是这个。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当前我的禅定基本还处于寂止状态之中,那怎样才能很快地让自己的见解达到胜观呢?但这可不能凭借自己心中去想,就能达到很高的地步。有一个比喻叫“拔苗助长”,就是说你自己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凭借自己的思维造作,让自己的禅定达到很高的地步。但是哪怕你顺着这一条路行走,还是达不到这样地步的。所以前期修学过程中,一切都得根据个人的条件,一步一步修学,这以上称之为寂止。基本上处于安住范围当中,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好,在静下来的状态当中还做不到任何抉择,因为你还没有那么高的禅定。
什么叫“胜观”呢?区分明分和清净分,明分和清净分必须要分开。比如通常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虽然能把心清净下来,但此时有些人说,我能了了分明一切,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之相,内心所起现的任何妄想,包括一切万事万物,我都能知道,了了分明,这个“了了分明者”叫什么呢?叫明分。明分基本上还是偏向于意识,因为若细致观照,此明分中还是有能所对立的。当你说“我能了了分明一切”的时候,“所了了分明之境”和“能了了分明者”,一定有能所对立,这是特定的。当然,顺着你当时的妄想,有粗和细之间的差异,可能你不会感觉那么粗糙,但是“不粗糙”并不代表此“明分”就一定是智慧。我们讲解智慧的时候,通常在此明分中还要讲解智慧,其差异就是“清净分”。清净分,不光是用口说出来的,而是凭借个人的修行,这种明分能了了分明一切,但是说“了了分明一切”,又不是有“所了解之境”和“能了解之念”,在执受大空性之下,此“了了分明”已经能完全断绝能所二取,是一种非常清净的状态!但这个“清净”,需要靠个人修行去体会。如果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明分,还不能称之为“胜观”,因为它还是偏向于意识。
因此,明了当中的“清净分”才具有胜观的成分,也叫做“智慧”。若想真正了解胜观的话,就需要我们实修中去体会,比如你面对这朵花,你说你当时在安住期间连花都看不见,如果连花的这种意识、这种明了都不具备的话,那就是前面的“安住而无分别者”,叫寂止,这就是纯粹的世间的禅定。接下来,当你说“我在安住的过程中眼前所呈现的一切之相,还是了了分明的。”知道这是一朵花的时候,再看看这与第六识耽著之间的差异,比如当你看见这朵花时,所见之花和能知道花者一定会存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了了分明、更清明者,这就是胜观。但这可不是用口能讲解出来的,要靠个人修行去体会。
只要你们继续好好修,类似这样的见解,真的不需要费多大的劲,甚至在修学过程中就能很清醒地能体会到,哦,就是这样的。但这不光是用口去讲,因此我现前就把后面的有些结果当成一个问号,暂时放在这里。需要谁去突破呢?要靠修行者自己去突破!我们可不能时时拿着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说:当我把心安住在平静时我的这种安住,并不是完全没有明分。明分是相对空性而称的,你这个“明分”,是怎么个“明”法?眼前所有的一切景象你都看得见吗?知道吗?既能看得见,又能知道的时候,和第六识有什么区别?我们在第六识意识当中也是这么讲解的,看见花、知道是花,这就叫“耽著”。当时你的这个明了,一定不是处于这么一个状态吧?那么既能明了,又没有耽著,又怎么去树立呢?什么叫“没耽著”?要修出来的!今天可能很多弟子都在期待,上师您能不能把所有一切境界,都大概地告诉一下我们,应该是这么一个方向。但是,哪怕我今天讲解了,如果你接下来的修行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的话,还是会变成伺察意之见解。什么叫“伺察意之见解”呢?拿着一些导师当时所印证的词句去掩盖自己的实修,给自己当前的修行贴上一个标签一般——它就叫这个。即便能记下来这么去修学,你的见解还是不会有赤裸的时候,因为你压根儿就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
所以我们通常非常爱怎么呢?我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单有安住、但是没有明分,谁都知道这可能是寂止。但是只要一说到了了分明,它一定是胜观?刚开始步入修行时,我们没有把明分和清净分分得那么清楚。只要是明分,我们就开始相对讲解此即为胜观,需知,这个“胜观”是不了义的,接下来才开始逐渐进入最了义的胜观。但是,此“明分”和“清净分”一定要区分开!这个区分要靠什么呢?就得靠你个人的修证,而不是仅凭借观照。即便你的逻辑推理有多好,也永远解不开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清净分是明分,明分当然也是一种明分,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拿某种词句来描述,后者应该是有二取的,前者没有二取。有二取和没二取怎么区分呢?比如我在安住期间看着这朵花,我不能说看不见,那五根就已经遮止,明分又该怎么树立呢?说看得见花,看见的是花,一定有花的印象,这就是了知是花。我们平常耽著期间,也是看得见花、知道是花,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不就已经形成能所了吗?那只能说看得见而不知道,看得见,你怎么又能知道是一朵花呢?比如,无论眼睛睁开,还是眼睛闭上,眼前所有一切视而不见,就是看着而完全看不见,就如同瞎子看景一般的,他的眼睛即便怎么睁开,但是却看不见外在的形象。所以就如同这一般的,说是处于一个平等状态之中,实际上还是缺乏明分,是吗?当然是的。那这个智慧怎么树立呢?难道一位成就者成就的一瞬间,连自家的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吗?看不见吗?那这个智慧又是怎么树立的?说,他既看得见,又能了知,但是前者也是看得见和了知,当然当时感觉是同时的。但后面能所双运之后,说看得见和了知当然也是一瞬间,叫任运自成,这两者之间怎么去辨别呢?如果你只是去想,永远突破不了这个观点!即便稍稍了解一些,最终也就是那么回事。因为不是你自己体会的。
我们这段时间都在修禅定,无论你当前修学的禅定是在剖析调伏妄念的范围之中,还是直视调伏妄念的范围之中,总之,我们基本上都在这当中在修观察修和安住修。观察修,无论是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多多少少从逻辑推理分析当中已经知道了这个法的答案,但是安住修会顺着前面观察修答案的呈现而日日在增长吗?这还是蛮困难的。这就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当然很多人都在问:上师,我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又能了了分明,可不可以呢?可以的!但这是了义的见解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刚刚说过,真正胜观的见解,是区分明分和清净分,必须要能区分明分和清净分之差异!好的,接下来是什么呢?就是这里头的“觉”,也叫做智慧——觉而无散乱者。前面有个“觉”,又能在这种清净的状态当中,没有任何之分别和散乱者就叫胜观。最重要的还是前者,已经辨别了明分和清净分之间的差异,在纯粹清净分当中觉而无散乱者为“胜观”。
因此,在接下来的修行中,我们时时都必须了解透这一点。当前认为自己的见解有点不错的人,我想基本上还是处于你所谓的这个明分当中,当然明分也含有一定清净分的成分,但是此清净分并不了义。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的见解还没有真正达到这样的地步。真正有了清净分的时候,那就没得说的。你的见解,恐怕不会像我们刚刚说到的那样。若是我刚刚提出的问题在你面前还是一个问题的话,就说明你现前还没有突破这一关。那么,就应该时时带着这个疑惑去突破,还不是这样的。这就告诫我们,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精勤修行,还得要努力修。真正的见解不是光在导师面前说就能过得了的。接下来可能又有很多人会问我:上师,我在修行过程中虽然是明分,在执受空性也好,在安住的同时了了分明一切,这个“了了分明”还是非常清净的。这个清净该怎么树立呢?不能说是如同前五根识一般,遮止了五根。眼前能看见一切之相,也不像第八识阿赖耶识一般,因为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五根起作用了,如果只是眼前隐隐地感觉到有一些外在的相,但并未产生任何非常清清楚楚的明分,这就是前五根识嘛!
我们举个例子:刚刚说到的这个见解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当你看着这朵花安住的时候,这时候五根已经遮止了,眼前看不见任何形象,基本处于止息一切妄念、无分别状态之中,它就是纯粹的寂止,也叫第八识阿赖耶识。五根已经不起作用了,意识也随之而迷惑,仅仅是一种止息一切妄念的无分别状态,这叫第八识阿赖耶识。
接下来,五根开始起作用,眼前能看得见花,能看见一切,但是隐隐的,前面的花朵和旁边所有的一切,只是说看见,但是并不知道这就是花。只是我们现前在讲解花为花、颜色等一系列,但是在你的感觉里,眼前所看得见的花,旁边所拥有的一切,虽然能看见各式各样的东西,五根开始起作用了,但由于意识没有专注于某一个境,或者是没有产生任何分别的缘故,所以在你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因为此明分还非常迷惑,这就叫视而不觉。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但是你完全不知道眼前所看得见的是什么形象,这个状态就叫做前五根识,是吗?
接下来,对某一个境产生执著以后,明分更加明了:这是一朵花。在自己的感觉里隐隐地知道它是一朵花,但是对这朵花没有产生任何分别,到底这朵花叫牡丹花、还是玫瑰花、还是荷花等一系列分别心。就是一瞬间知道,哦,这是一朵花,对它产生耽著的时候我们就叫做第六识耽著,是吗?
现前我们再反过来看看我们的修行见解,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说当时仅仅是一种无分别状态里,但五根也已经完全遮止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它就是“第八识”,是吗?五根已经开始隐隐地作意,但是你的明分仍旧还是如同这个迷惑性一般的,和阿赖耶识没有太多的区别,因此还是迷迷惑惑的,总之这个明分只是说后天给前面添加一个明分的成分之外,实际上那段时间里明分并没有那么了了分明,这时候的状态就叫做“前五根识”。也就是通常很多人说,我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眼前既能看见一切形象,但是没有去执著任何一个相,那就是前五根识嘛!接下来你说,我能了了分明一切,五根已经起作用,但是对外在没有产生任何分别心,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仅仅知道而已,那就是“第六识耽著”嘛!
突破这一系列的就叫清净分。刚刚所说的“辨别或区分明分和清净分,觉而无散乱者为胜观”。那就看看我们修行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当然,今天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对刚开始步入修行,乃至对见解认识还并不是那么太……不说圆满,就是还没有一点点定解者,如是传讲对你还意义不大。我也在此处更加申明:接下来你们这些修行者永远不要去考虑自己的见解像不像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的,永远别去想!因为你现前所拥有的禅定就是这么一点点。这就相当于什么呢?刚开始起的一个火苗。这是火吗?当然是火,能起到真正火的作用吗?这个火是烧不开水的。但是,如果我们需要更大的火,只有从这个一个小小的火苗开始,慢慢慢慢添加一根草、两根草……,火就会越变越大。所以这时候不要加以辨别,说这个火虽然是火,但是起不到真正火的作用,因此烧不了水,所以我就把这个火灭掉。如果把这个火苗灭掉以后,你到哪里去寻找火源呢?所有的火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想要一瞬间就找到一个大火是不太可能的。以你的这个能力,是达不到的,只能按照次第慢慢慢慢地去创造一个大火。当前你所拥有的禅定是完全掺杂所有一切的,可能也有一些胜观的成分,但大部分都处于意识范围当中。我们这时候暂时不加以辨别,行不行就是这样的,在这样的见解当中去培养更好的见解。当你见解达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再加以辨别,但不是现在!不要太急、不要太急!急,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在中途稍稍讲解一些这样的道理?对已经修学一阵时间,自认为修行不错,但是又完全没看见自己不足之处的人,也不是为了完全打压他,而是让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见解处于何等层次,接下来的修行应该怎么去用功,这才是我们今天这样印证的真正目的。第二,当然,那些拥有很好禅定的人,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禅定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层次不一样,不要全都拿着今天所讲解的,去辨别自己的见解到底如何。这样一来,你连现前所拥有的一点点禅定都会把它摧毁。接下来你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了,因为你当前的修行已完全不符合导师所印证的见解。但是不这么修学,自己也做不了其他的见解,该怎么办呢?有一天只能放弃所有的一切。
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要知道这一点。至于修行多长时间,见解不能以修行时间来定夺,有些可能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应的禅定;有些可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得到很高的见解。但无论你达到什么样的见解,都应该记住刚刚所说的,还是要精进修行着走,才能辨别好其中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后面讲解胜观的时候说,“区分明分和清净分之后,觉而无散乱者为胜观”,这个明分和清净分就靠刚刚所说的这样去分别,若是仅仅逻辑思维很强或者平常分别心很重的人,认为这就是你的一门智慧的话,你永远突破不了这个关的。
就比如眼前看得见的,你单纯只讲解一个境,那这个境又是谁知道的呢?我们先举个例子,把一面镜子放在前面,里面也会呈现花的形象,但镜子本身能知道这是花吗?不会的。因为知道外在这朵花的形象者一定是有情,就是这个明分,此明分尚有能所,只是比较细致。如果说眼前虽然能看得见,但完全没有什么这个觉、知道者,那你又是怎么知道这是花的呢?怎么又有这样花的印象呢?好的,若真是这样的话,那和前五根识没有太多的区别啊!前五根识是,五根已经起作用,眼睛看着前面各式各样的形象好像隐隐地存在,但到底是什么?完全无法分辨,这种无分别状态就叫前五根识嘛,那就变成前五根识了。
好的,那可能还需要增加一个明分,因为前面,眼前隐隐地感觉,但这个明分还是非常弱的。有明分就意味着我应该知道它,那就不变成耽著了吗?平常所谓的“耽著”:就是看见花,知道是花,好,这个明分倒是呈现了,但就叫耽著。甚至已经形成一个粗分的能所二取。
我们说第八识和前五根识叫无念;第六识和第七识称之为叫有念。已经变成了有念,有念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得到这个能和所。不像前面那么很细的,很迷惑的,完全无法感受,不是这样的,它能感觉得了,那又怎么树立呢?如果再从中讲出一个清净分出来,到底得用哪一个?不能用哪一个呢?
当然,谁都会觉得,说来说去前者都是说有能所对立,因此,它是过患。应该不能有能所的,没有能所之中的这个花,和知道花又怎么成立呢?好了,当然,乃至书本上的一些教言,叫任运自成,又怎么树立任运自成呢?好嘞,可能最终也只能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或者是超越言语之法。这个不能说的,说了就不是见解了,只能这样啊!没法再更清楚地描述这个见解。因为你压根儿就没有体会过这个见解呀!所以,只能拿着一些词句来掩盖这个,最终自己也不知道。
当前知道与不知道,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接下来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应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成办这样见解的方便,我们身边已经是很全的。接下来就得看你能不能用上功?若是精勤修行着走,刚刚所说的这些见解,不久的将来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是特定的!我们如是宣讲,有时候是需要赞叹一些的。当前无论你的见解修到哪一等层次,历代传承祖师是怎么宣讲功德的呢?有时候由于怕你会狂躁,怕你会傲慢,认为自己稍稍所了解的见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还需要拿着更高的见解来压制一下,让自己平常能调和一些,这样一来,会对接下来的修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以,今天早上我就在想:寂止和胜观,我们平常不是不在讲解的,时时都在宣讲。但今天早上呢,反正是星期一,很多弟子基本上需要去工作。没工作的,就过来听听导师说一些什么。我今天早上就想,那就从寂止和胜观开始做起吧!必定怎么说,我们当前在座的,尤其是老弟子们都在修这个法。无论你是刚开始步入修行,还是已经修了一定时间的弟子,要是刚开始步入修行的话,他会越来越会感觉到,喔,下面还有很多更深密的见解,需要自己去突破,我应该要精进修学。修到一定程度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当前的见解还算不错。我刚刚说过,你平常在我面前,我可能不会讲太多什么叫明分、什么叫清净分,原因是什么呢?当我觉得这样讲解对你没有太多意义的时候,我只是讲解禅修时只要有明分,再加上能把内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已经算不错了。这是根据你当时的条件而印证你的见解,暂时还算可以,但并不代表是了义之见。但是,有时候我在大众面前如果不稍稍提示一些的话,那你会一直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见解,我又怕你会进入这一误区。所以,我们这样宣讲的目的很多,甚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大概就是这样,接下来好好修行着走!我每天都在说,我们有很多可修的见解。别说我们的心能静下来多长时间,这都不是很主要的,主要的是要“赤裸见解”。哪怕刚刚所认识到的,这样最了义的见解,哪怕一秒钟的时间,那这个见解的力度和力量就很强了——一瞬间就能令你消尽烦恼,智慧迅速增长,就在这么一瞬间的见解当中。因此,首先必须要赤裸见解,而不是一味地让这样不太清明的,仅仅是这样一个安住时间越来越长的见解,就任其这么延续着走,这并非我们当前修行的真正目的。所以,好好在这上面修着走,我相信你的修行会越来越会好的。
我自己每次在修学过程中,当我执受这样的禅定时,当然不能说我的见解有多么了义,但从总的角度来说,我稍稍有一些经验。就这样修起来,哪怕是短短一两秒钟、一两分钟的时间,都觉得非常清净。但这个清净,不是我给它贴个标签一般,叫清净分或者很清净等等,本来就是这么清净的!
当然,要根据个人当前的状况,与往昔对比,一切都是相对性的,也有一些感觉很清净的状态,但要记住,赤裸一个越来越清净的见解,才是我们首要的任务!不要仅仅为了安住时间的长短——我现前安住,一安住就可以安住很长的时间。当然,依靠很长的安住时间来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是有可能性的,但不要一味去想着,我安住的时间要长,我安住的时间要长。赤裸清净之见解才是首要的!
大概就是这样,因为今天星期一,我就不讲太多的话,你们基本上都是在这边居住的弟子,多去看一些相关的教材。并且平常在修学过程中,把我们每次所讲解的法都归纳到自己当前的修行当中去运用,尤其是今天所问的问题是否站在这么一个角度,与我当前所拥有的禅定是否契合。当然刚开始步入修行者,可以把它当作是一个理论,暂时搁置一旁。何时能运用的时候,到时再去运用,现在也许行之过早,不一定好。但是若是感觉已经修了很长时间,总觉得自己的见解还是不错的,不妨回去做一些辨别,看看今天导师在印证见解的过程中是这么宣讲的,我平常修学在过程中拥有的禅定是这样的,两相对比,大概是什么样的。
纯粹堕入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机会可能相对会少一点,除非你是刚开始步入修行者。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有些弟子会不知不觉偏向于前五根识和第六识耽著,这样的人还是蛮多的。当然我们现前的见解还没有讲到这么个地步,我们把整个修行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在讲解智慧转为道用之前,是不讲解辨别的。也就是说,当时是鱼龙混杂的,可以说是意识和智慧是混杂在一起的。所以那时候我们也不说它不好,也不说它好,反正就按照这样的方式修学着走。到达意识转为道用圆满的时候,那时候你的禅定已经具有了很强大的力量,基本上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见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再开始讲解下面的智慧转为道用——五种辨别,来区分真正的见解与意识之间的差异。现前我们虽然没有到达这样的地步,但稍稍知道一些,对我们接下来的修行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要不你会一直认为我的见解蛮高的。
我在汉地就遇到一位自称为“见解非常高”的禅师。当时他就直接说一些禅定本身的要点,这些在很多书本中都有介绍,如果我们仅仅复述书本上面的介绍,那只是在重复一些书本的内容之外,并不是他个人的见地。当时我就说,我平常也修禅定,据说师父也是修禅定的,我今天有这样一个疑惑,请问师父这是什么禅定?
我当时就拿着前五根识的标准来问这位禅师:“这叫见性吗?”他说:“这当然是见性。”
我说:“不是吧,这应该是前五根识,可以说和见性一点都不着边的,因为它必定还是在意识范围当中啊!这一点都不是什么禅定。”
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所谓的“禅定”还是和刚刚所说的前五根识和第六识有很多的相同点。如果一味把它们混在一起,你的见解永远不会有突破的时候,甚至所谓的“烦恼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增长”也不可企及,因为这是胜观见解之下才拥有的功德,所以行道之功德也没法呈现,原因就在此上。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弟子,要一再问自己在功德方面,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长?但有些弟子会认为,我的见解还是蛮可以的,因为平常导师站在文字般若的角度无论如何描述见解,我都能稍稍了解一些,但总感得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没有很好的增长。这就说明了什么呢?你所认识到的见解仍旧是文字般若,而非实相。就好比你今天所见的“太阳”不是真太阳而是假太阳,真太阳和假太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真正的太阳在天空中是圆形、黄色的。你拿出一张蓝色的纸,在上面画出的太阳,也叫太阳。但两者的区别是,真正的太阳出来的时候,一切黑暗都会变成光明。但在假太阳面前,黑暗就是黑暗,它起不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即便表象有所相同,不同之处是它的功德,说能力也好,功德也罢。真正的太阳是有光芒的,假的太阳就没有光芒。因为假太阳没有光芒的缘故,所以黑暗仍旧是黑暗。同理,真正的见解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之光芒,这个功德是任运自成、本来具有的。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光芒和太阳并没分开,太阳是自带光芒的。但假太阳就没有光芒啦,所以黑暗仍旧是黑暗。因此,如果你所认识到的不是真正的见解,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它自带的功德和光明就不存在啦!所以我们平常一再告诫某些修行者,那些说自己安住的时间比较长,自认为见解还蛮不错,但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却没有很好地增长,这就意味着你的见解还基本处于什么状况呢?还是处于假的范围当中,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很多方面的条件就不会顺着你所证悟到的见解而增长,会有烦恼还是一样炽盛,功德还是一样没有增长等一系列的现象。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从见解本身的角度如是作一些印证,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只要见解赤裸得越来越清明,配同其功德显现,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会日日增长。因为这是见解本身自带的,并不需要分两个阶段来完成,比如说见解本身圆满之后,三大功德的圆满还需要凭借另一个力量,不是的。见解本来具备这样的功德,这是其顺缘,顺缘一旦产生,逆缘即随之消失,犹如光芒呈现之时黑暗自地消失,并不需要光芒呈现后再去寻找消除黑暗的另一种方便,在光芒之下是没有黑暗的。所以功德增长的同时贪嗔痴烦恼即会自地消尽,这些都是同时具备的。这样一来,在见解方面要多下一些手。好,要细致一点!就这样,你们回去好好修着走。如同刚刚所说的一样,安住的时间是需要长,但这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首要的选择是要让自己的见解更加赤裸、更加清净。当然,想第一时间都能实证一个很清净的见解,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之所以一再讲解我们这个传承是很清净的,其原因就在于此。平常我们也听说很多修禅定的人,当时导师告诉弟子,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当时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见解,若是有一种明空不二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的禅定。但是却完全没有加以辨别,这里面的明空不二,“明”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明”叫清净分?什么样的“明”光是一种明分,还与意识相互掺杂。两者之间若是不加分别的话,行者完全不知道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当中。我们说,把好的和坏的混杂到一起,最终到头来好的、坏的都辨不清。我们这个传承的特点,前面虽然不做太多的辨别,但是随着你修行的增长,一定会给你宣讲一个更清楚、更圆满的法。前期也会稍稍讲解一些,主要针对修行到一定程度,认为自己见解不错之人,就像我刚刚所说的这个。
今天可能很多人好像会头懵懵的,就像挨了一拳的感觉,可能都会这样的,一定会这样的。因为即便你用什么样的词好像都无法描述,你说眼前看不见,不对;看得见,也不对;不知道,更不对;知道,又不对。那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所以就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指的就是这个。那我啥都不说可以吗?不说也不行。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所以这就是最难的。听起来好像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只要好好修行着走,一定能体会到!虽然我们直接用言语表达见解,这不是圆满的见解,但是多多少少你就可以非常清楚的描述当时的状况,一定可以的!
但得修啊!修啊!这可不是简单之事,真没有那么简单!今天所讲的这些配同自己的实修,对你们见解的增长会很有帮助。可能由于我这个耳朵拉得不够长的缘故,我相信从禅定的角度,这么细致的,真的很少、很少。如果你把这样的见解无论拿到谁的面前,你不是老大,也一定是老二。好了,我们可不是要谁说你有多厉害。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