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慢性肾炎水肿,中医攻泻逐水,3天就消水肿,非万不得已不能用

慢性肾炎水肿,中医攻泻逐水,3天就消水肿,非万不得已不能用

原创 尹德海 尹德海

在古代中医中,攻泻逐水法曾是治疗水肿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古代医籍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圣济总录》中,记载了大量相关方剂。然而,随着医学理论的演进,南宋以后,医家们逐渐倾向于通过健脾或温肾来调理水肿,如著名的实脾饮和济生肾气汤,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朱丹溪与张景岳等医学大家,均对攻泻逐水法提出了审慎使用的观点。朱丹溪指出,水肿多因脾虚不能制水,治疗时应以补中行湿、利小便为主,避免过度攻泻。张景岳则进一步强调,古法虽常用去水药,但随消随胀,易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审证详慎,仅在实邪明确时方可使用。
自1958年卢氏肾炎方被推荐应用以来,攻泻逐水法在肾炎水肿的治疗中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疗效。不少患者通过此法,短期内水肿全消,尿量增加,病情得到一定缓解。然而,也有部分患者使用后水肿反复,疗效逐渐减弱,特别是那些病程长、血浆蛋白低、脾肾阳虚明显的患者,效果往往不佳。
基于这些临床经验,我认为攻泻逐水法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时,应作为特殊手段谨慎使用,而非常规疗法。其适用症应严格限定于病程虽长但正虚尚不显著,且高度水肿、尿少尿闭、呼吸困难、利尿剂效果不佳的紧急情况。此时,攻泻逐水可迅速顿挫水势,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治疗的机会。

我曾接诊的一位30岁女性患者,病人入院时,全身严重水肿并伴有腹水,腹围达到了惊人的89厘米。血压异常升高,达到了183/110毫米汞柱,这是非常危险的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血红蛋白水平极低,仅有4.4克,表明患者存在严重的贫血。同时,非蛋白氮浓度达到98.6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也偏低,仅为22,显示出肾功能受损和酸碱平衡紊乱。患者的心率加快至115次/分,心尖区还能听到奔马律,这是心力衰竭的明显体征。当时,病人呼吸困难,咳出白色泡沫痰中带有粉红色血丝,这是肺水肿的表现。尿量显著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心力衰竭的病情。在这个危急关头,如果尝试纠正酸中毒,很可能会使心衰症状更加严重,治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及时给病人服用了卢氏肾炎方。仅3天时间,病人就排出了大量水分,全身水肿完全消失,腹围也缩小到了77厘米。更令人欣喜的是,心力衰竭得到了有效纠正,呼吸困难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也降回到了相对安全的122/90毫米汞柱水平。非蛋白氮浓度降低至57.9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提升至51,这些指标的好转都表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位患者的病情属于“肿势较著,真阳久困,阳损及阴,将有阴阳离决之势”。我采用攻泻逐水的方法,迅速顿挫其水势,就像驱散阴霾一样,让阳气得以流通。这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攻泻逐水法在正虚明显的情况下更易伤正,即使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也难以完全避免水肿复发。因此,在慢性肾炎水肿的常规治疗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渗利之剂,如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或温肾利水等法。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持久且不易伤正,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总而言之,中医攻泻逐水法,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非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使用。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应灵活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