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药象体会(续3)

药象体会(续3)

艾御享堂

我们传统的还有一些说法,当归头是养血的,当归尾是破血的,当归身全用的话,它就是和血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要完全拘泥,因为不管当归头也好,当归尾也好,如果你去闻它这个味,去感觉它这个质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差别不是很大。都是那种柔润,气味比较重,都是这样的。它多少会有一点这方面的区别,但是绝对不会说我用上当归尾真的就会完全破血,用上当归头真的就会完全养血,没有破血的作用。所以单纯从养血,破血这个角度来论述当归,比较过于简单了,我的感觉当归尾疏通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当归头润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差别不会太大。一般化来讲,你去买药的时候,也不见得非得去买当归头,买一下当归尾也不错。当归尾还便宜,疏通效果还好一些。

▢文/根尘不偶

当归就讲这么多,主要讲当归这种特性,它跟木气本身的这个特性吻合的比较好,所以它是左路木气升发比较好的一个药,主要是用在左路木气比较枯涩,阴津比较亏损的时候,用起来比较好。就是恢复,用当归协助恢复左路木气柔润升发的特性,就起这么一个作用。那么什么时候当归不适合用呢?因为当归本身它毕竟还是偏于柔润的,虽然它是一个升发的药,但是它这股柔润之性容易加重中焦的淤滞,所以这个中焦如果运转不好的时候,这个人容易舌胖,苔腻,吃饭也吃不下去,这个时候你不要用大量的当归,用了可能效果不太好。只要这个胃口还可以,如果有这种情况就要先运转中焦,只要中焦运转还可以的时候,你摸着这个脉,有时候病人症状不显形,你只摸着左脉是陷下,摸着比较软陷下去了,比较细涩,这时候就可以用点当归,这种柔润的药都可以用的量比较大,当归至少用到十几克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多的时候用到五六十克也没有问题。

接着讲川芎。川芎这味药呢,我们大家先看一下它这个名字。天空,不是有个说法叫“穹”嘛,“苍穹”,就是这个字“穹”。那么在这个繁体字里面,这个川芎,就是穹字上面加个草字头,"穹"就是天的意思呀,就是"天空"的意思,高高在上。这个药呢,它就有这种特性。所以川芎本身呢这个药它是能够直达上焦、直达头面,它这股气味也是非常冲的,你如果去闻一下川芎的味,它也是比较浓,但是和当归的气味相比,川芎这个味呢相对显得清淡一些。当归的味可以认为是非常的浓郁,而川芎相对就淡了一些,但也是非常冲,给人感觉这个当归这个味浓郁走得慢一些,而川芎呢就好比轻装上阵一样,味淡了所以走得就快一些,这么一种感觉。

那么从这个川芎饮片,川芎也是根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饮片的质量还算可以吧,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那个饮片,它颜色区别还是明显的,你看颜色有的地方浓一些,有的地方淡一些,好的川芎你去看一下,它颜色其实浓淡的差别非常的明显。川芎跟当归就不一样,当归比较柔润,川芎就比较干燥、比较脆,你用手一掰,啪就掰开了。没有这种柔润的感觉,它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人比较干净利落、比较干脆一样,说啥就是啥,就是那种感觉。所以它这股气呢也是比较浓的一股药气,也是往上升散的。所有的根茎类大部分以疏通为主,那么这个川芎呢由于质地比较脆,比较硬,所以这个气也显得比较清透一些,那么这股清透的药气,直上上焦的头面,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窜上去了。就像一下子就登天,一步登天啊就这个意思,所以叫川芎有它的道理。中医这个名字都是起得比较形象,有时候这个药光从名字上理解一下,可能就把它这个主要作用理解了一多半了。

那么咱们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川芎治头疼很好,用的就是川芎这个芎香上达,用它的这个药性。我们知道木气它虽然主生发,但是它要以柔润为主,不能过于辛燥,川芎是一个比较辛温干燥,比较燥的一个药,所以它这股辛香升散之气,你要长期用的话,对于木气本身的这股柔润的阴精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耗散,会伤了这个木气。从这个角度来讲川芎这个药只能暂用、短时间用,不能长时间用。像古代一些医案记载的这个,因为川芎它本身舒肝行气,有些妇科、女人可能就会长时间的用川芎这个药,一味药长时间使用有时候结果就吃出问题来了,可能把命给吃掉了、搭上了。这样的例子也有,古代有这样的案例。从这个角度来说,川芎这个药跟当归相比,那就不能用的量太大,不能长时间的用。那我们什么时候用它呢,它一般就是跟别的药搭配的药,利用它这个辛散之力来疏通,跟柔润的药来疏通。跟柔润的药配合着来用,一柔一燥,一快一慢,就跟两个搭档一样。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它单独用辛散、消耗的弊端。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方子,就是咱们都比较熟悉的佛手散。佛手散是妇科常用的一个小方子,它的成分就两味药,就是当归和川芎,就是刚才讲的两味药。佛手散主要是治疗什么的?它主要治疗以前女人生孩子都要吃中药,生不下来也只能吃点中药,那么用什么药来催生呢,当归加川芎佛手散,为什么叫佛手散啊?佛无所不能,就是这个佛手散。所以把这个法子的功用比喻成这个佛的一双手,手到病除,非常的灵妙。临床上确实是效果非常的好。如果是用于催产的话,孩子生的时候不太顺了,古人就用这个两味药。量很小,都用个一两钱就可以,就有一个比较好的效用。就是用川芎这股清香、鼓窜之力来这个引动这个气血,让它往外走,所以你看我们刚才讲的川芎它是左路木气生发往上走,生孩子是从下边生,川芎怎么往下走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太机械了,这个木气呀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木气,所以这个上下内外都是相对的。当归呢就像保护者一样,因为它比较柔润比较缓慢一些,不至于让这个川芎啊跑的太快了,催得太急了伤了孩子,所以这个一快一慢,一护一推慢慢地就把这个小孩就能生下来。

所以佛手散用这两味药,这是一个时方不是经方啊,但是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时方就一无是处,时方有很多它的意义也是很深刻的。那么近代把这个佛手散的量加大,用于引产,就是有些怀孕时间比较长的,由于某种原因孩子要不成了,或者孩子已经胎死腹中的需要引产,如果我们不用西药只用中药的话,用大量的当归、川芎,就是佛手散的量大一些,都用到60克以上,甚至90克,100多克,根据情况也有很好的效果。我看过这方面的案例,佛手散当归和川芎都用到90克左右,还是当归用90克,川芎60克我忘了,量都比较大。能够中期引产,纯粹中药,比较安全的引产,这个胎儿能出来,而且没有西医这种清宫、手术引产大出血的弊端,出血很少,恢复得很快。你看这个佛手散不是徒有虚名,它量少有量少的用处,量大有两大的用处。

通过佛手散的方子,我们对当归川芎这两味药就有一个更好的体会。一个是柔润为主,一个是清香主窜为主。这个佛手散原方是当归多、川芎少,那么临床上一般治疗的时候,我们都是当归用得多一些,川芎用得少一些。你看一个胎儿,川芎能把胎儿都推动下来,那么从它这个功用上我们就知道,川芎它对气血的耗散和推动还是比较猛的,所以这个药不适合长期使用,再强调一遍。人体一气周流我们需要的是缓和的流通,要无环无端,升上去还能降下来,如果你用上一个药把气血全都散了,或者全都输在一起走不动了,都不合适。因为我们的目的首先是一气周流,恢复它的圆润、流通。既不是把它散出去不要了,也不是把它收在一块,不让走了,所以用药尽量不要巨猛,当然这是讲从大局或者长远来看,特殊情况该用还是要用的。川芎在神农本草经的主治,大家可以记一下,我们就跟当归再对比一下。当归是治疗妇人漏下无子,而川芎治疗妇人血闭无子。都是无子,但是一个是漏下无子,一个血闭无子。漏下需要你去养啊,血闭需要你去开通。这两句一对比,你看神农本草经对这个当归、川芎的经文都是非常准确的,至于其它的注: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这些都是流通木气一样作用。

下面我们讲白芍。刚才咱讲的当归、川芎味都很浓、比较冲,而白芍呢你闻的话几乎闻不到什么味。只是去摸一下,觉得它是比较硬一些。整个一根白芍你去掰很脆的,也比较结实,不是那么容易掰断。长得整个比较结实,从这个横切面上大家可以看到,白芍的质地比较细腻,给人一种比较精致那种感觉,比较纯净又很干脆这么一种感觉。我们学任何药,不要去只想着书上讲得功用主治,你要自己去体会它这个药的特性,它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形状、气味自己去体会它,你慢慢地就会有一些感觉。这种感觉就跟它的功用主治是完全一样的,完全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讲白芍是苦、平,后世认为芍药入酸,这个我觉得可能是随心演绎了,觉得芍药是入肝经的,肝入酸啊,妄注经文。

实际上《神农本草经》讲白芍是苦、平。你要去尝一尝芍药这个味,它就是苦的。芍药是偏凉的,白色应该是肺金之色。从这个角度讲,白芍应该是走右路金气这么一个药,也放在左路来讲,就是跟前面的药相配合。因为我们治病,比如说左路的病,木气淤滞了,木气淤滞这个需要我们通的时候,也有需要我们平息风木的时候。有些我们去扶持它,也有些我们去限制它的时候,这两方面的药物我们都要有。刚才就是我以前跟大家聊过它的质地,就好比显得这个性格比较偏于严厉一些。不像当归,当归很软,就好像比较温柔一些。白芍就毫不客气,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给人这么一个感觉,它比较硬、比较脆。所以白芍平息风木是一个很好的药,本身因为它也是比较细长而直的根状,白芍的根,根本身也有疏通的作用。白色专注金气的这种敛降或者潜闭,有这种作用。你看白芍它很结实啊,抓住它很沉啊,如果同样是一把当归、一把白芍的话,白芍比当归沉多了。所以它这是一股潜镇之气,它本身比较结实,这股气势就在这儿,压着你。所以我们就知道白芍它是这个平息风木,管教或者震慑的这么一个药。

那么张仲景用白芍治什么,用的最多的,张仲景用它来治疗腹痛。我们知道这个木气一旦淤滞最容易是来克制土气。木能克土,所以木气淤滞的时候,在人身上来讲整个大肚子属土,都是土气。所以木克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肚子疼。张仲景就用白芍这味药平息风木,你不要这么张狂了,能不能温柔一点,所以从张仲景对白芍的应用上,我们能体会出白芍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上讲白芍“主邪气腹痛”,我们对经文的理解,不能光记住白芍就是治肚子疼的,为什么治肚子疼,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因为木气是温暖而升发的,白芍既然能够克制木气,它必然是偏凉的。虽然本经上讲它味苦平,实际上还是有些偏凉。如果大便有点稀,中焦有点弱的,量就不能太多,要适当减量,或者佐以其他的药。就是说中焦虚寒的人,白芍用的时候要注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好像有大便微溏的人要减量这么一句话。你看在小建中汤里,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大量的芍药来治疗腹痛效果很好。时方里面有个治疗拉肚子的方子,防风、陈皮、白芍、白术,这个方子叫痛泻要方,拉肚子也疼,它用的也是白芍的平息木气,治疗腹痛的作用。所以我们知道,对药物理解透了不管经方时方,用上有效无效,方子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痛泻要方这个方子如果没有白芍,肯定是没效的。痛泻要方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小建中汤变化来的,这是给大家讲白芍这味药。白芍主要是从平息风木的角度起作用,跟它的质地都是完全相吻合的。一个潜镇偏于收敛的药,它的气味一般来说偏于小一些。

最后给大家讲一下天麻。天麻这味药也是根茎,天麻有个别名叫定风草,说的就是天麻能平息风木,平息风气。从这一点来讲它跟白芍有相似的地方,有些类似之处。但它跟白芍也有不一样,白芍质地比较硬的一个药,很干脆,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天麻实际上和当归有点像,颜色形状都比较像。唯一不同的是,当归的味比较浓郁,天麻的味比较小;天麻的质地跟白芍有点像,相对来说比较清透,白芍纯粹是没有任何柔韧之性。好的天麻看起来和当归一样,都是比较润,感觉油性比较大一些。但是当归的颜色偏深一些,天麻的颜色浅一些,有点透明了。所以天麻就相当于把白芍和当归的作用合二为一,都有一点。它的作用偏于平息风木,偏于白芍一点,特性跟白芍更近一些。如果我们把天麻的切片放到嘴里嚼一嚼,感觉有点发粘,有点香香的,有一股天然的香味。天麻的饮片是偏脆的,和白芍的相近。当归的饮片即使是干的,也是比较软的。白芍的饮片你嚼来嚼去成了末末了,比较粗糙。天麻的饮片你嚼一下,黏黏的,成了一团了,和当归的性质有点像了。

所以每一个药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你把这些差别都琢磨透了,再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白芍基本没什么味儿,天麻跟白芍比起来有一股香香的味道,但是跟当归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天麻偏于平息风木,多少有点柔润的作用。现在有些人就把天麻当成平息肝风,象中风呀,认为有风木就用些天麻。实际上把天麻当成平息风木的药,当成白芍用还是有些可惜,这个药还是养正气很好的药。《神农本草经》说天麻“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实际上天麻有很好的补益阴精的作用。当归是偏于升散的,天麻没有升散的劲,同时又比较滋润。所以天麻补益的效果比当归好,当归是偏于疏通的,偏于动的一个药,而天麻呢,偏于静。从这一点来讲,它跟当归是相反的。天麻跟当归比呢,由于气味没有那么大,没有升动之性,跟白芍相比,它没有白芍那么严厉,所以这味药相对显得比较平和一些。像天麻这样的药,要想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药效,一个是可以用的时间比较长,另一个用的量必须大,量小了没有明显的作用。

最后我用一点时间讲一些这四味药如何搭配。刚才讲了,临床上当归川芎搭配的很好,叫佛手散。当归白芍呢,临床上也是经常用的,当归柔润升发,白芍平息潜镇,当归白芍我在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肚子里的问题,慢性结肠炎,当归白芍大量的用,用上五六十克,效果很好。你看古人治疗痢疾之类的方子,可能当归白芍一起用的方子也比较多一些。那么当归天麻、白芍天麻有没有一起用的呢,用得不多,其实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以润养为主,不需要白芍那么大的平息风木的力量的话,就可以当归天麻一起用。相反,如果我们以潜镇为主,不需要当归那么大的柔润升发的劲儿,就可以当归天麻同用。所以临床上这几味药都是可以灵活搭配的。今晚药物就讲这么多,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咱们再交流一下。
问:天麻当归能治头疼吗?答:这个话怎么说呢,天麻单独用都可以治疗头疼。有些人属于血虚的头疼,或者属于阴精不太足,气淤在上面下不来那种头疼,这个时候用川芎的话因为破散太过,所以还不如用天麻从上面给它收润一下,而且天麻比较柔和,是缓缓收润,用的量大一些,一味药对这种头疼都会有效果的。如果跟当归配合一下,也许会更好。可以用一下,但是一定要结合具体病情用,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秘方。

问:白芍走的是右路对吗?答:严格的说,白芍就是右路的一个药。如果左路没有右路的监制的话,那就是能升不能降;右路如果没有左路的扶持的话,那就是能降不能升。左路右路分开来讲方便,实际上左路右路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并没有分开,并没有单独的左路,单独的右路。这个要大家在临床中实际去用,实际去体会。所以白芍呢,它是偏于右路的药,我们在用时治疗的全是左路的病。

问:有书上说血虚等症慎用天麻。答:本草书很多,我们每个人去看的话,很难看完。一个药,不同的医家,不同的本草,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认识。我讲的是我个人的认识,不一定对,跟大家交流。我对药物的认识,还是根据神农本草经,以它为基础,来展开讨论。后世本草仅作为参考。为什么说病人血虚阴虚的时候慎用天麻,我也不太了解。按说是可以用的。因为天麻是偏于往下走的一味药,你看天麻本身,神农本草经说是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有这种作用的药都是潜镇的。这个药比较黏,它是有养阴滋阴的作用。

问:天麻葛根配的作用。答:天麻葛根我也没配着用过。葛根主要是走右路,疏通土气的。哪个方子天麻葛根一起用的,我也不知道。李时珍有句话,“补益上药,天麻第一”,补益的药物里,天麻是非常好的药,他不是单纯的平息风木。治病的药或者偏于升,或者偏于降,补益的药都是偏于平的。刚才讲了,天麻味也比较小,有点香味,偏于收润,升散之性比较小。民间有些老人,从养生角度,把天麻炖着吃,从这个角度讲天麻还是比较补益,比较平和的一个药。

今天接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了,需要我们疏通生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药来舒达木气。第一个药先讲桂枝。桂枝是个什么药呢?桂枝的原植物就是咱们讲的肉桂,他们是一样的,桂枝就是肉桂的嫩枝。这里顺便把几个名次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临床上用的桂枝、肉桂,这两个药比较常用;另外我们在古籍当中,也会看到好多关于桂枝和肉桂的名词,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

在《神农百草经》里,谈到"桂"有两种,一个叫牡桂,还有一个叫菌桂。这两种桂呢,牡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邹澍的《本经疏证》里面讲,门轴称为门牡。而肉桂就是桂枝的老皮,《神农本草经》里叫菌桂。我们如果买到比较大的菌桂,就是肉桂,它就是一张卷曲的很大的树皮,就跟门轴下面那个窝儿差不多的,所以叫牝,是阴的意思。一个转动,为阳,一个承受,跟门座儿一样,称为"牝"。因为肉桂的皮卷曲,跟这个门座儿相似,为牝;相反呢,就把细细的桂枝比作门轴,为牡。菌桂的菌,就是根的意思,肉桂树的树根这部分,这一部分树干上的皮剥下来,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菌桂。如果把菌桂外面的粗皮去了,只剩下里面的芯,就是桂芯,其实是桂树皮的芯,不是桂枝的芯。

市场上有种叫油桂,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桂芯,颜色是紫红色的,透着一股油气,新鲜之味非常的冲。好的油桂饮片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大家可能不知道油桂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神农本草经》所讲的桂枝,两个不同的名字,牡桂和菌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和肉桂。因为我们讲这个药,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所以把《神农本草经》里的桂枝给大家介绍一下。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又演变出好多的名字,有叫官桂、薄桂,很多不同的名称。其中《珍珠囊》这本书,交待的比较清楚一些,下面最厚的叫肉桂,粗皮去掉的肉桂叫桂芯,树干中间这个部分、稍微薄一点的但也比较厚的叫官桂,再往上比较细的树干上比较薄的皮叫薄桂,最上面的很细的嫩枝就是我们所说的桂枝。桂树从地下的树干直至最上部的细小树枝,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名称。这是我们阅读古籍文献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名称。

下面开始讲桂枝这个药。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效就比较差。桂枝的枝条越细越嫩,它的生发之力就越旺盛。最好的桂枝有个叫法是柳桂,跟柳条那么细。桂枝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君药,我们在临床中,桂枝应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它适应面很广,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到。为什么张仲景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桂枝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多,认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可以治疗。为什么桂枝汤的适应度这么广呢?这根桂枝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桂枝的药相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有这么好的疗效。

还是从《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人体的一气一直是环合流通,一股温和的土气,一旦流通就是一股木气,就是一股流动、通行之相。所以木气就是一股温辛之气,温润生发。我们上次讲当归的时候,当归的这个药相跟木气的正常状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归只是到了那个正常状态,如果木气发生淤滞的话,当归本身很少刺激木气流通、通达木气、解除淤滞的功效。这时候,桂枝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缓缓疏通开木气的淤滞,恢复到正常的温润流通的状态。或者我们这样理解,桂枝可以把一气周流左路升发的部分恢复到当归的状态。因为木气一旦为病必然是淤滞,一旦淤滞就走不动了,我们可以用当归去推导一下,去疏导一下。一气是一股阳气,它始终是温和的;而桂枝是肉桂的树枝,生发之气旺盛,跟木气是相对应的;而桂枝这股辛香之气也适合肝气本身这股气息浓郁的特点。上次咱们聊过,肝气本身是由阴出阳,特性是气味比较浓郁,还没有完全由阴化阳的状态。而桂枝这个辛温疏通的效果跟它本身这个气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疏通药物,它的辛温的气味与其他的疏通肝气的药是不一样的。

疏通肝气的药很多呀,柴胡、麦芽、茵陈、薄荷等等,但是桂枝相对来说更浓郁。如果单独桂枝煎汤,是辛香之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辣味。当归呢,非常浓郁,但没有辣味。桂枝的辣味,就是辛散之力、通行之力。当归的味道比桂枝的味道更浓郁一些,更柔润一些。桂枝浓郁的味道主要出自桂枝这薄薄的这层皮,桂枝比较细,所以它的皮也很薄,有的中药饮片晒干以后,这层皮就掉下来了。药店的桂枝饮片,放置时间比较久的话,皮会脱落的,如果买到这样的饮片,桂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没有皮的桂枝,煎成汤的话比较清淡,没有什么大的味道;带皮的桂枝熬出来的是深色的汤,有点黑色,味道非常冲。你看官桂、薄桂、肉桂这些,用的都是皮,到了桂枝这个地方,因为枝条太细嫩,不容易剥,就干脆连木头芯子一起带着了。但是桂枝的真正效果在皮而不在芯。我们知道植物的皮是输导水分、营养的一个部位,树剥皮之后很快就枯死了,植物学上讲,树皮里纤维束、导管很多,疏通的效果很好,所以桂枝有疏通的效果。如果大部分皮都没有了,这个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刚才讲桂枝,一个是通行的效果,一个是非常温和的,接近人体阳气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桂枝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麻黄还不一样,麻黄的辛温发散的效果非常地峻猛,而桂枝相对麻黄就比较缓和一些。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人体的土气比较中庸、缓和,一日三餐都是五谷,五谷均属土气,跟人体的本气接近,所以五谷的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成为大家的主食,每天都离不开。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的药,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越广一些。偏性不是很大,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用的量可小可大。所以桂枝不光是适用范围广,药量的范围也是很大的,可少可多自由使用。当然桂枝的药性比较平和,偏性比较小,接近人体正常的木气,只是比正常的木气再偏于疏通一些,更快、通行的力量更大一些,所以才有疏肝的作用。但桂枝的通行之力又不是非常大,因此对于一气淤滞得比较重的疾病就无能无力了,纠正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药物。

我们当时讲木气的时候,木气里面我们讲,正常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淤滞,我们可以用一些走气分的药,像柴胡、桂枝这样的,来通行疏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一旦淤滞的时间长了,有形的淤滞产生了,有郁结出来了,这个时候再用桂枝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破结的、药性更峻猛的药。从这个角度讲,桂枝这个药主要是补益的药,就是人体的阳气,尤其是木气,偏虚、走不动引起的淤滞,可以用桂枝来鼓动、辅佐、疏通,达到恢复木气通畅周流的目的,这是桂枝的作用。所以说桂枝是疏肝的药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一个药物。《神农本草经》讲桂枝补中益气,其他疏肝的药没有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本经》里所有谈到“益气”的药,就说明这个药比较柔和,可以久服,不会是一个很峻猛、偏性很大的药,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桂枝是通过补益的效果来达到疏肝的目的、疏肝的作用。张仲景的桂枝汤用于中风、脉虚、汗出的情况;苓桂术甘汤用的是阳虚腑气停滞的情况。

张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咱们比较熟悉的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大部分都是虚症。尤其是桂枝加桂汤,从一次服用量来讲,在《伤寒论》里面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最多的,就是桂枝加桂汤,用了桂枝5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奔豚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肾虚,肾中之气不能安固于下,这股气冲动而上,是一种虚动。那么虚动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讲,桂枝是往外发的,本身就是因为虚而放出来、跑出来了,你再往外散,不是加剧病情了吗?还重用桂枝,用了5两,为什么还能把这个病很好地治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桂枝的补益作用。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桂枝加麻黄,而是桂枝加桂呢?就是桂枝的辛温通散之力与人体的正常阳气比较接近。这个药进来之后,能够增强人体阳气的通行状态、力量,它是过来帮你一把。

麻黄呢?麻黄好比是你跑不动了,带着你往前跑,是百米冲刺的一个高手,不管你有劲没劲、能不能跑动,带着你跑。你要是身体很虚的话,也许就被拖垮了。桂枝就不是这样,来的比较柔和,它的结构跟人体的正常结构是比较接近,相对来说显得比较体贴一些。所以桂枝就可以把人体一气周流的阳气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给你一个很好的加强作用。这是我们从药相的角度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这么讲。这样桂枝就可以用很大的量,5两桂枝把因虚而动的阳气帮了一把,这时候它心里就有底了,就好比一个人心理强大了,反而就镇静了、不慌了。如果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阳气强盛了之后,通行的道路自然通畅了。奔豚之气往上冲的这种相、症状,实际上是气虚、升动无力的表现,想上也上不去,就不停地往上冲。

我们对桂枝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疏肝气这一点上,要认识到它的补益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桂枝和其他的疏肝药的主要区别点。所以我们如果把桂枝和当归再比较一下的话,可以把当归理解为体,桂枝理解为用,体用结合么。木气之体、根本,就是当归的状态;木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桂枝的状态。桂枝的用量,要根据临床的用量、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如果一气很虚的时候,一些老人或小孩,中焦很弱,运转不动,我们就用少量的桂枝汤,桂枝的用量很少,小孩两三克,大人五六克,就有很好的运转中焦、运转一气的效果,用的就是桂枝的温补、疏通之力。气虚得比较厉害的,像伤寒中风、气虚汗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桂枝的用量加大,用3两,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克;如果肾气都虚了,发生奔豚了,我们可以用到五两,七八十克的样子。用量范围变化很大,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可以用到上百克。

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九十克左右。只要是虚证,就可以根据虚的程度来选一个合适的药量,效果很好。有的朋友跟我讲,用桂枝来疏肝用上之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觉也睡不着了,症状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虚证,往往伴随着有形的结滞。因为我们讲桂枝本身破结除滞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补虚比较明显。如果木气淤滞时间长了,郁结很多的时候,虽然也有木郁,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也是左路升不上去了,木气淤滞于中,脉象也是弦紧、弦滑、弦而有力,都是这样的脉象,如果强行用桂枝疏通,反而让一气在里面更加焦躁,因为它根本走不动、过不去。所以用桂枝主要是用于虚证,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淤滞有了有形的结滞,但是还没有完全淤滞住,还可以流通。只要是可以流通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如果本身流通性很差了,你用桂枝,有时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的描述。《神农本草经》讲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因为桂枝主要还是通行木气,偏于走左路的一个药,所以本经上讲的这些症状,主要都是肝胆经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气上的淤滞。这里说的“结气”我觉得跟我们临床上讲的“结气”不是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是气淤的意思。关节周围都是经啊,肝主经。所以桂枝本身还是从木气的角度来发挥作用。有两个朋友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桂枝既然起主要作用的是皮,能不能去了芯,只用皮呢?这个也可以,你要去了芯只用皮肯定有效果,但是桂枝太细了,去皮太麻烦了。除非是自己干,如果是买的话,很难有去了皮的。还有一个朋友问桂枝的根有没有功效,这个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再查一查。

桂枝我们就讲这么多,下面接着讲柴胡。目前临床上用的柴胡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南柴胡和北柴胡。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南柴胡用的是全草,各地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边主要用北柴胡,就是柴胡的根,全草的柴胡没怎么用过。柴胡这个药,咱们就跟桂枝对比着来讲,刚才讲那个桂枝我们说它通行、疏达木气,主要是得益于它温阳补益的作用,它的药性跟人体本身的阳气比较接近,是一个补益为主的药。而柴胡和桂枝刚好相反,柴胡是一个破散驱邪的药,没有补益的作用,是一个耗散、破气的药,这一点是跟桂枝相反的。《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其中有一句是: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只有三个,柴胡、大黄,芒硝。什么叫推陈致新啊?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内经》讲木气特点的时候说的,春天万物萌发,除旧迎新的相,柴胡就应了这个象。《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实际上就描述了这么一种象。

我们如果感受一下柴胡这个饮片,它是柴胡的根,这里我们就讲北柴胡。你看柴胡的根的横断面,是一个纤维性比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疏通的相。没有很大的气味,它的气味比较平淡,《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味苦气平。和桂枝不同,桂枝的味很大,很浓郁、一股辛香之气,相比之下,柴胡就平淡的多。如果药房进很多柴胡,能闻到一种比较淡的清香之气,也是一种缓缓疏通的气。我们知道这个根呢是在树底下长着,而桂枝是在树的高处,从上下的象来看,桂枝是在阳面,缓缓疏达,柴胡就在比较阴的一面,比较深的层次,偏于阴处来疏散通行,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柴胡的作用层次比桂枝要深一些,桂枝偏于阳,柴胡偏于阴。

柴胡的根跟桂枝有点像,都是长条形的,都有通达的效果,都有通达之相。只是柴胡的根本身长在地下,相对偏阴一些,而且调达的效果没有桂枝那么好。你看桂枝很直很长,而柴胡就相对有点不规则,分叉比较多。从这个相来讲,柴胡的破除的效果就比较好,都给你通开了。不像桂枝,只会往上缓缓通行。就好比一个人有点死心眼,认准一个方向,别的不会。柴胡相对就比较灵活,在地下四通八达,把淤结之气给破开,是通过破开无形之结来疏通。柴胡是一个破散之药,而桂枝是一个温补之药,这就是两个药比较大的区别。我们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柴胡桂枝汤,什么病都可以治,说明这两个药适用范围很广。我们对这两个药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把握。

柴胡本身的药性偏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神农本草经》讲柴胡是性平。我们讲柴胡是通过本身一股比较缓和的疏通之力,来通破左路木气的气形的郁结,来疏达木气。左路木气郁结得稍微久一些,但是还没有有形的结滞产生的时候,这种状态在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弦脉,脉弦而有力,比较饱满,感觉一气都堵在里面走不动,这时候就用柴胡把郁结之气给破开,把里面的道路给疏通一下,木气流通的道路给疏通开,这样木气就可以比较通畅地升达。柴胡本身还有点苦,苦则能泄。柴胡《神农本草经》讲苦平,但实际上它是偏阴的一个药,与桂枝偏阳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地下的东西偏凉。所以柴胡用多了,破气、耗气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气就是阳啊,柴胡耗气其实也是伤阳的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上,柴胡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耗散。

以前给大家讲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小柴胡汤他觉得效果很好就自作主张多吃了几剂,巩固一下,结果吃了之后破气太过,搞得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都起不来。你看小柴胡汤里柴胡是用半斤,120多克,你分三次服的话,一次四十多克,也不少。如果对木气郁结比较重的病人,你如果用柴胡用到七八十克以上,这是一天的量,用药之后,很多病人都会有腹泻、拉肚子。这就是柴胡破散的力量比较大了,用了之后把里面的淤结全都给破开了,肠道都收不住,里面的瘀结都给排出来了。要是用大量的桂枝呢,好像拉肚子的就比较少。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柴胡,在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呢,不要用太大量,普通的淤结,一般用十几克,顶多二三十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

只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说肠道结滞的病人,会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或者是不正常的腹泻,就是总拉肚子但是总是拉不痛快,可以暂时地用上大量的柴胡,把郁结给破一下、排除一下,效果也不错。平时就不要用大量的柴胡,因为现在人的体质都比较差,用大量柴胡破散太过,往往就伤了正气,事与愿违就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有些病人摸到的脉很弱,或者脉的结滞比较明显,脉象有点涩、虚,感觉正气不行,对药物的耐受比较差的,这时候用柴胡就要非常谨慎,最好不用,可以换成比较柔和的麦芽、薄荷之类的。如果要用的话,量尽量少,最好不要超过六克,用个两三克也有效果。所以桂枝和柴胡这两个药,都属于疏达木气、通行左路的药,但是两者完全不同,这个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把握好,在治疗过程中去体会这两个药不同的作用。

那么从传统来讲,柴胡“劫肝阴”,就是说柴胡用多了会伤肝阴,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说法呢,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种说法,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阴阳本身是不可分的,左路就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既是阴又是阳。为什么讲柴胡量大就伤阴呢,所谓“柴胡劫肝阴”,其实就是讲柴胡这种破散的作用,破气太过引起的副作用。为什么不说伤阳呢?因为左路木气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木气是偏阴的,不像金气,金气是敛降的、偏阳。这股温润生发的木气,如果用柴胡破散太过,破散即消耗,木气就会比较弱;木气本身又是偏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能把阴阳割裂开,伤阴的同时必然伤阳,很多人柴胡用多了会觉得发冷,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还有一些尺脉摸着很弱的、体虚的病人,你给用上柴胡,他会觉得身上很冷。
所以柴胡的副作用就是这个破散,消耗气的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是它的药效啊,没有这个药效,就没有疗效。所以我们把柴胡的用量把握好了,用柴胡这个动机把握好了,就没有副作用。任何一个药用好了,都没有副作用,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受之。药物的副作用是你没用好,对药物的把握不够准确。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柴胡用到125克,他也没说柴胡不能用这么多,用多了伤阴。所以药物的药性,我们要从相的角度体会得细致一些,临床上用的时候跟病机紧密结合,只要你用好了、用准确了,这个药有偏性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前阵子不是给大家发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孕妇得了阑尾炎,用的居然是大黄牡丹汤。孕妇你敢用大黄吗?但人家把病治好了。所以药物的副作用,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没有副作用哪来的疗效?这就是辨证地看问题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论述,“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这个描述来讲,柴胡主要治疗的是中土的病,都是肠胃病。这实际上就是木气疏达土气的一个效果,人本身属土么。所以柴胡这种疏达木气或者说通破木气的效果,对中土的病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因为木气的淤滞必然是波及中土,土气本身就容易淤积,木气一淤,土气就转不动了,胃肠的病就出来了。所以临床上你一摸脉,弦滑有力,这种木气淤滞的病人你问他“吃饭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概99%的人都会说“哎呀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没有味”。所以我们把这些书上的经文和临床的症状去对比一下,就知道《神农本草经》对这种药物描述得多么准确。每一个药物的药相是什么形质的,《神农本草经》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药相的基础上指出对哪些病是有效果的。理解了这中间的道理,就不需要去记。

有人问:是否可以理解成柴胡小量升达左路,大量沉降右行?这个话这么说不能算错,但是这么理解就比较教条了。柴胡本身是通破的药,用量少的话通散效果比较弱,木气郁结比较轻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郁结比较重,那用大量的柴胡可能就把这些郁结都给破开了,会引起腹泻这些一气下散这些表现。实际上柴胡本身还是偏于升散,虽然没有桂枝那么好的升达气势,还是偏于升散,否则《本经》也不会讲柴胡“推陈致新”了,“推陈致新”就是春天木气生发的一个相。所以柴胡本身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的作用,当然药效可能会表现出这种作用来,但这只是一气周流本身的表现。一气周流本身就是有升有降的,在任何地方用药,都会对一气产生作用。

下面讲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对茵陈也有一个通俗认识,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治疗黄疸的一个药。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他们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区别在哪里?今年这个年运,这两年湿气比较偏重一些。记得网上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今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他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

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手足口病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比较盛,这时候木气生发就很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湿气比较绵缠、粘滞、不畅达,所以很多植物的生发、生长都受到了很明显的影响,乡下的农民非常有体会。很多庄稼或菜收成不好、长得比往年晚,就是湿气重的明显作用。别的都长不好,但是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所以它长得就很好,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来讲是湿气淤滞啊,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