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怕這個「業」字,什至誤解為另一個字-「孽」,台灣白先勇名著有「孽子」,魯迅筆下有「祥林嫂」,什至將「業」等同「罪惡」(Sin) ,中國文化當中很容易將「价值判斷」( value laden ) 附加於本來「价值中性」( value neutral ) 的概念上,‧佛經原典「阿婆達磨經」巳將「業」分成「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此處不贅!) ,但做善業,有善報,做惡業會有惡報,這是宇宙中的「因果法則」,每件業行,都有它的果報,才能最後冲銷。但因果循環不可以與業混為一談,有些事只要有「動念」,業因已種下,將來必有因果,在思想上結果為「異熟果」,精神病就是這樣出來的!
什么是「業感」呢?用現代愛情來說明會較與理解,某女對某A男有感覺(feel) ,但對B男無感覺,即使B男在世俗很多条什均比A男優秀,但此女只對A男情有獨鍾。單方面的其實是「痴」,双方面的世俗人叫「愛情」,但我也叫做「双痴」,所以局外稱他們為「痴男怨女」不為過!只是「單戀」「業感」較深,「双戀」業感較平均而已,共同點是眾生都對這「業」而產生的的感覺(或感知狀態)的執著。
愛情的「業感」較容易理解。但我們每天生活發生的事,也可以重「業感」的角度窺探出來。如某人会較易與某種人談得來,相反,又會對某種人嗤之以鼻(惡之) ,過去我只以「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來理解此現象,但現在不是了。人與人或人與事物的相交,出現的背後一定有因有緣,這還不夠,相遇出現後還有一種「感知」( Perception) ,有人單向,有人共感,共同感知者稱為「共業」。
我有一個經驗,2003年沙士時全港進入恐荒性狀態,香港人包括我家人也很擔心身邊的人及香港,偏偏我內心好像沒有什么感覺或恐懼。這是我沒有沙士的「共業」了。另一例子是
我兒子有長期皮膚病,我們遍尋了四年七個醫生還治不好,我太太憂心如焚,但我卻不似太担心而不會因此而生太多煩惱,但我唸中醫碩士在某程度是為了治好兒子
而唸的,我也沒有兒子皮膚病的「業感」。
我有朋友妻子血癌多年,當事人已康復,生性樂觀,但妻子患病多年,朋友卻性情大變,變得抑鬱孤辟自我,生命失去光澤,是謂「病在妻身,業在夫受」!這也是「業感」!
告訴大家,「業感」的遊戲無論我們在生或是見死亡都會牽引著我們,只有修行佛法才可遠离業力的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