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如果一开始 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

如果一开始  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 


在伦敦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

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 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译文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义,有人说这是灵魂的一种自省。

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篇碑文时,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这个志向远大、原本赞同以暴治暴填平种族歧视鸿沟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变的自己的思想和处世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中自有因果在安排,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持续做对的事。时刻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低调做人。

别低估任何人。收敛自己的脾气,经常要保持沉默,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

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温和对人对事。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二字。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渺小,切忌自我陶醉。炮打出头鸟,凡事不要强出头,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强!

痛苦只是一阵子,过后回头看看,其实那都不算什么。学会放下,拽的越紧,越是无法自拔。学会感恩、随顺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因果原则。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真的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的情况。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学会宽恕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也很可怜,被压力推动,不由自主。

要知道别人光鲜的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痛苦,自己不喜欢的人,报之以微笑,默默为他祝福;对喜欢的人,真情流露、真诚相待就好。

[版权说明]:文章摘自《桑吉平措东莞爱心会》

佩玛·丘卓尼师:宽恕自己,重新开始


佩玛·丘卓尼师:宽恕自己,重新开始 




宽恕自己
重新开始





宽恕是发菩提心的修练中最重要的元素。它让我们有能力放下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
我的一位好友在濒临死亡时,某位藏传导师要求她诚实而慈悲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的过程中,她进入了内心的某些阴暗的角落,里面埋藏着累积已久的内疚和嫌恶。老师告诉她,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宽恕自己。他建议她进行各种步骤的自他交换。她应该透过观想引出内心的悔恨,但重点并不是要耽溺在痛苦的回忆中,而是要跟埋藏以久的痛苦产生连结:可能是内疚、羞耻感、困扰或自责。那些感觉不需要冠上名称;她只需要默默地连结那些被卡住的情绪就够了。

接下来的步骤是要吸入这些感觉,尽量敞开心胸,试着去宽恕自己。接着她必须为那些有相同苦恼的人行自他交换,也就是吸入他们和自己的痛苦,释放出宽恕给每一个人。

我的好友发现这个方法真的具有疗效。她透过这个方法而宽恕了自己曾经伤害的人以及那些伤害过她的人。
输入文字




某位来到甘波修道院进行自他交换闭关的女士,童年曾数度遭到父亲的性侵害。她强烈地认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她告诉我她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笼中鸟。行自他交换时,她试着吸入那份渺小而受困的感觉,呼气时她试着观想笼子打开了,所有的鸟儿都飞了出去。她心中出现了一个画面:有一只飞出笼外的小鸟,突然降落在某个男人的肩膀上。男人转过头来,她发现他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就这样,她首次宽恕了他。
宽恕似乎是无法勉强的。一旦能勇敢地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宽恕便自然出现了。
有一项简单的训练可以培养宽恕的能力。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感觉---羞耻感、报复心、丢脸或是自责的感觉---然后宽恕自己的人性展现。

与其耽溺在痛苦里,不妨放下心中的感觉,重新开始。我们不需要再继续背负着重担。我们可以认清真相,宽恕,然后改过自新。

如此修行下去,我们将逐渐学会面对因伤害过自己和他人而产生的悔恨,也将学会自我宽恕,然后以自己的进度逐渐学会宽恕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将发现,宽恕是开放心胸的自然展现,也是本善的自然流露。这份潜力就埋藏在每个当下。每个当下都是重新开始的大好契机。

禅,使人更具魅力


禅,使人更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禅,不是理论,禅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无往不利!

腾腾和尚[了元歌]

腾腾和尚《了元歌》,值得收藏! 

  腾腾和尚名仁俭,得法于嵩山慧安禅师。因随性放旷,故人以腾腾和尚称之。他的《了元歌》也是禅师上堂时经常称引的名篇。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
  
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寻他乡郡。
  
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
  
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
  
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
  
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大道如青天,故无可修;大道同日月,故无可问。首二句即破除了经教名相、知见执著。迷人不了解色空的道理,斤斤计较得失,而在了悟之人看来,根本没有什 么逆顺情境可言。虽然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但终极的真理,就在一心之中。因此必须将向外寻求的心念转过来,发现原本自足的本心自性。明心见性,不在于广学 多闻,也不在于辩才的聪慧锋利。回归本心之时,时间已经消殒,不管大月还是小月,也不管平年还是闰年。烦恼即菩提,美丽的觉悟之华,往往生长在烦恼的泥粪 之中。如果有人来问我都干些什么,我也没有时间和他谈禅论道。我只知道早晨虽点粥就算填饱了肚子,中午再吃一顿午斋。一切都自然适意,一切都随时随份。今 天我是放任随意,明天我是随意放任。其实我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假装的愚冥迟钝。
  
  最上乘禅,便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慧之性,本来具足,故法不须修,佛不须作。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本来是佛,即天真自然,任运自在。
  
  乐道歌启迪人们却关注内心,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恬淡。不执着,不粘滞,通达透脱,活泼无碍,无形无相,纵横自在。





与教法建立关系

与教法建立关系

我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各地见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学生们常常讨论「你的上师是谁? 我的上师是某某。」有如彼此互相较量。他们互相较量谁的上师更年轻,谁的上师更英俊,谁的上师更有口才,谁的上师更善于交际等。我听到很多年青人在谈论自己的上师时,有如在谈论自己的男友或女友!因为他们首先追求的是上师,然后才是修行,这实在是本末倒置,因为你很容易就会被其他外相吸引而分心,最佳的解决方法是首先专注于教法上。 

应聆听上师的教法,然后加以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再思惟是否适用于自己身上。如果真的适合自己,就应对给予教法的上师生起虔敬心,并与他的教法建立关系。当你与教法建立关系后,自会对上师生起虔敬心,并建立关系。 

这就跟皈依佛法僧三宝同一道理。在皈依时法是最重要的,因为在理解佛法的真义与美妙之后,自然会对传授佛法的释迦牟尼佛心存感激。 

即使在皈依时佛排在法的前面,但就重要性而言,释迦牟尼佛其实应该排在法后面。在修行上,佛法排在首位,接着才是佛陀,因为唯有在体会佛法之后,才会对佛陀心存感谢。次序应是这样的,首先对佛法生出感激,然后才是将佛法传授给你的上师。 


以这种方式培养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会减少风险和困惑,因为你会对教法的价值与美妙之处有深刻的感受。教法会成为你与上师之间的强力黏贴剂,不但能培养牢不可破的关系,同时也会让你感到自在。因为这会使你专注于修持以人身示现的上师所传给你的佛法教授。 

这是清净的皈依与追随灵修之道的方式,其余都是次要的,你便不会为其余的事分心。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也曾跟你们有相似的问题,跟上师与僧团的关系出现问题。 然而现在从灵性修持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我感到这些问题实在无关宏旨。只须借着上师的加持专注于灵修,至于其他人,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完全没有限制。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不挨打,怎么能开悟?

不挨打,怎么能开悟? 




  临济禅师为人忠厚、老实,一开始就在黄檗会下当个粥饭僧,除了诵经、上殿、礼佛之外,不问别的事。

  当时在黄檗会下第一首座陈睦州见了就问:“你到这里多久了?”“三年。”“你问过师父问题没有?”“没有,我不知道问什么。”“你为何不问佛法的的大意是什么?”

  临济受到睦州首座的鼓励,便去黄檗禅师那里问法,他问话尚未问完,黄檗大师就拿棒把他揍了一顿。出来后,睦州问他如何?临济说:“我话还未问完,师父就把我打了一顿。”睦州鼓励他再去,再去又被揍。一连问了三次,临济被黄檗揍了三顿。

  临济三次被打,打得他糊里糊涂,他就跟首座睦州说:“我要离开这里了,我与此地法缘不契,只好另找地方去参学。”首座说:“若要走,得向黄檗师父辞行。”

  临济辞师之前,首座先到方丈室对黄檗说:“问话的后生,甚为如法,来辞,可方便接他。”临济来,黄檗对他说:“莫别往,可到高安滩头见大愚禅师。”

  临济到了高安滩头,见到大愚,大愚问他:“你从哪里来?”“从黄檗处来。”“黄檗是大善知识,为何不在他那里学法?”“只为因缘不契,三次问法,三次被打,不知道错在哪里?”

  大愚禅师说:“你的师父心切,为了你开悟,累得要死,你还跑到我这里问:‘错在哪里?’”

  临济在大愚言语的启发之下,回想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忽然明白(悟)了,并且说:“原来黄檗佛法就这么一点点!”

  大愚闻听,一把抓住临济,很严厉地说:“你这个尿床鬼子,刚才还在问错在哪里,现在又说黄檗佛法一点点,你见个什么道理?快说!”

  临济拉起大愚的手臂,在其胁下轻轻触了三拳。

  大愚放开临济说:“你的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各位知道,禅是“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为什么“不立文字”?因为禅是一种觉受,是一种心态,是随缘而不执著任何事物。从佛、菩萨、阿罗汉、君 子、小人、圣人、好人、坏人……,他们的差别不在外形,而在他们的心态。临济三度被打,一听大愚的言语启发,突然明白当时挨揍时的感受,当下万念俱消,空 却了一切念头,全显无心,只有一种觉(感)受──除了“疼”,没有别的,把“疼”字去掉,换一个字就悟了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唐卡的庇佑能量从何而来 ?

唐卡的庇佑能量从何而来 


唐卡以其庇佑的能量和磁场为迎请者集聚智慧、勇气、健康、财富等福德。那么唐卡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即身成佛的观想

藏传佛教又称密宗,“观想本尊”是其特定的修行方式,修持者依据上师的指导迎请自己供奉的本尊,或佛陀、或菩萨、或度母等,作为观想对象,结本尊手印,念本尊咒语真言,冥想本尊于对面虚空,放大光明,甘露泉涌,充盈周身,最高的修持境界为本尊与修持者合体,或修持者“变身”本尊,这种“身、口、意”三密相印的修习与实践,体现了密宗“即身成佛”的根本原理。


十八世纪蒙古佛画 棉质 矿物颜料
216 x 138.5 cm
美国雅可马歇西藏艺术博物馆收藏

信仰之作、度化之作

唐卡画师,要么是寺庙喇嘛,要么是虔诚的藏密信徒,他们内心对密宗的皈依与虔敬,使他们描摹的本尊充满灵性,他们的绘制过程就是无数次修行的过程,他们每日焚香、祷告、持咒、诵经,每一点笔触、每一条勾线,都倾注了他们对本尊纯洁而专注的向往,所以,唐卡又被称为信仰之作。
藏密诵经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对本尊的祈请,第二是对咒语的念诵,第三是“回向”。“回向”是唐卡画师最大的功德,他们一边绘画一边持咒祈福,并把这一福报“回向”给未来的迎请者,所以,唐卡又被称为度化之作。



十五世纪 西藏萨迦派传承
棉地 矿物颜料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Bodleian Libraries)收藏

唐卡是伏藏、掘藏的宝物

在藏密历史上,最有地位的活佛或喇嘛是被称为伏藏师、掘藏师的大德高僧。以密宗的教义,那些伟大的经文和开示,或那些秘不示人的法相,曾被伏藏师藏在天地之间、万物之中,这就需要掘藏师寻找、发现和弘传。唐卡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其在采掘、研磨的过程中,无论朱砂、绿松石、孔雀岩,还是雄黄、珊瑚、金银等等,都在伏藏与掘藏之列,其自身充盈着丰沛的能量与磁场,具有相当的加持力。



白居寺十万佛塔壁画

唐卡是圣物,也是法器

唐卡描画的庄严本尊,是佛陀、菩萨、度母的人间化现,所有密宗的高僧大德无不敬仰与敬畏,他们有无上的义务,通过持印、诵咒,赋予唐卡中的本尊以特别的业力和无量的佛法。所以,开光后的唐卡具有强大的庇佑功能,一如迎请者心中的法器和圣物,是信众生命与心灵的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