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因为他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

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因为他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 



  正信的佛教,它是为了什么?正信的佛教,是破除一切对相上的执著,对相上的执著。
  在座诸位!修行绝对不是只有在大殿而已,在大殿念佛、诵经,很好,非常好!
  但是,有一种功课,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就是放下,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特别地重要!
  我们一定要了悟,即心就是佛,我们也是佛。
  在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有这么样一段。有人问倓虚大师,说:末法时期,到大殿修行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修行不能成就呢?
  倓虚大师就跟他回答:因为他到大殿拜佛的时候,把佛当佛拜,所以,修行不能成就!
  这下子初学佛法的人吓坏了:把佛不当佛拜,那当什么拜啊?这个有高深的学问、高深地修持、要高深的人体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心跟我们的佛,拜的佛跟我们的心,是平等不二的,你如果一直拜佛,不能降除烦恼,你为什么一直拜佛呢?

  诸位!拜佛有它深入的意义。譬如说你今天拜释迦牟尼佛,我问你:释迦牟尼佛、世尊已经入涅槃,那你今天拜,你今天你拜佛,佛在那里?
  释迦牟尼佛已经火化,舍利、金刚舍利给人家供养了,那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呢?
  喔!拜佛原来是要以佛为模范,拜佛是要念念提升我们,要向佛的人格看齐;
  要向佛陀的智慧看齐,念佛、拜佛,是为了向佛陀的慈悲喜舍心看齐,以佛陀为模范,以佛陀为指导。
  喔!原来拜佛是要提升自己,感恩世尊来示现,拜佛是这个用意。要不然你要拜佛,拜什么佛呢?(众鼓掌)我们要拜佛,要了解啊!
  是不是?如果这个诵经不懂得义理,白白地浪费时间、生命!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

佛教如何看待生命? 

宗舜法师:在佛教生命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般认为佛教是有两种生命,第一种叫有情生命,第二种叫无情生命。所谓的有情生命,就是讲的这些有思想,有意识能力,有思维能力,有心理活动的这些众生,这些众生那就很广了,包括我们说的人、动物还有很多我们说的六道众生,它是这样的一个生存状态,第一个就是有情世间。
第二个叫无情世间,我们看到的石头、树木、山河、大地,都被称为无情众生,在我们的佛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的话,它对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都是非常珍惜的,比如说从我们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的话,佛出现在人间,是在人间示现成佛的。所以我们往往说,人道很殊胜,大家觉得天道,因为天道众生充满了快乐,我们说追求升天的快乐,但是会说升天它由于没有机会修习佛法,太享乐了,反倒是障碍。
所以在佛教里面,是把人作为根本的,所以佛教里面,与其说它是以佛为根本,不如说他是以人为根本,因为佛也不过是一个觉悟了的人而已,这个是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去把它当成偶像去崇拜,那恰好和正信是违背的。
但是我们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从来没有说人就有天然的优越感,不像其他的宗教,会说万物所生,都是为人服务的,我可以任意的去宰杀它、凌辱它,去杀它,因为它是为我而生的。我们(佛教)没有这样的观念,相反我们对一切的有情的生命,哪怕它是一个小猫、小狗,它都是存着一个平等的心,存着一个报恩的心。
所以平等和报恩是我们对于有情众生的一个基本的看法,甚至我们会说一切众生,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人皆是我母,因为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个缘分,把我们聚在一起,我们不知道,谁和谁,我们过去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缘,所以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看来灾难频发的时代,我们觉得我们生存的很不幸,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会面临这么多的苦难?其实我们应当庆幸,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你我相逢,我们居然有幸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走在一起,这种缘分我相信是没办法而用其他的来描述的。
所以我觉得最特殊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你我都在,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用平等和报恩的心,去互相对待,这就能够化解一切的矛盾,一切的恩仇,所以这个观念,这个是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要建立起来的一个根本的看法。
只有长存平等和报恩的心态,我们才能够人和人、人和动物才能够和谐。
另一方面,无情众生,一棵树,一块石头,表面在我们的眼里看来它是无关紧要的,但是现在的大自然,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自然在报复我们人类,是不是大自然在报复我们人类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自然在报复我们人类,是我们人类在自己惩罚自己。因为佛教里面把我们的这个外在的世界,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依报,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正报和依报这两个概念。
所谓正报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们称为正报。那么依附于我们生命个体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成为依报,依报是我们正报的一个部分。

【宣化上人】贪嗔痴感召三灾

【宣化上人】贪嗔痴感召三灾 


三灾有大小之分,大三灾就是火灾、水灾、风灾,小三灾就是刀兵灾、饥馑灾、瘟疫灾。也就是灾劫。一个大劫之中,分为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在每个住劫之减劫最后期,便发生三小劫的现象。在每个大劫中之坏劫时,便发生三大灾劫,现在谈谈三大灾劫发生的原因。

  因为人有贪心,就发生火灾;人有嗔心,就发生水灾;人有痴心,就发生风灾。所以三灾是由三毒而生起的。我们人人都具足贪嗔痴三毒之心,此心一天比一天扩大,到了一定限度时,就形成大灾劫来临!

  三灾有次第发生,因为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缘故。这七种感情渐次扩展,每一情发生一次灾难。因之,形成七次火灾,经过七次火灾之后,便发生一次水灾。又因七情中每一情各分为七,故这个‘七火一水\’的顺次,往返七回。此后,又经过七次火灾,而最后又发生一风灾,把全世界毁灭殆尽。

火灾发生时,能烧到初禅天(色界的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水灾发生时,能淹到二禅天(色界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风灾发生时,能刮到三禅天(色界的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所谓‘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上有风灾,凭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

  风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七情总结来的。风灾象征痴毒。人到了愚痴的地步、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大风一起,上自三禅天,下至地狱,什么都没有了,一扫而空。但是,无论是火灾、水灾或风灾的发生,欲界的兜率天内院,仍然存在,不受丝毫的影响,为什么?因为是佛、菩萨的净土所在之处。现在弥勒菩萨就住兜率天内院。等到贤劫中的第十住劫时,便降临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贪嗔痴形成种种的戾气,好像原子弹中的原子一样,原子是可怕的物质,由我们自己三昧火生出的原子更为可怕,这原子非从外来,而是自性具备的。因为心里面有原子弹,所以外面才有原子弹,这是相应相续所形成。现在世界的问题发生,也是这种道理。心里有什么?外面就有什么,心里若没有战争,外面也不会有战争了。所谓“一切唯心造”。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 

 一行禅师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当下有什么,发生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在当下欣赏到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会为未来忧虑,被贪、嗔、痴迷惑,认识不到当下的美妙。

试着想一下,如果有三十个人观赏美丽的落日,究竟会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赏到这其中的美妙呢?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儿,让念头流失在忧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赏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须切断念头的过去与未来,让念头融入当下。

有 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们的念头就流失到妄想当中去了,却无法体会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个人,他当时没有 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叶尊者。因此当有人手里拿一样东西让你看时,表明他想让你看。如果你能够不让念头流失在过去未来 中,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他要你看的东西;否则,你就不会欣赏到任何美妙。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 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以正念来修行即以正念来体会生活的当下,将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个小沙弥不想以正念来观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却想真理是什么,开悟是什么。他不想去观照自己及周围的事物。当他饮茶时,他不去想他正在饮茶,而是想其它 的东西或者事物。当他看到月圆时,也不去深入体会,不去观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充满着妄念。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时,他没有办法以正念修行。他想开悟,但 他的方式是经由思考、概念、语言、文字这些名相来琢磨,所以他根本没有办法去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 沙弥陷入了涅槃、佛性、轮回等概念的寻求中,思维这些问题。要了解佛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就不要去执着于概念、思维、观念。因为真正的涅槃、开悟的本质, 不是以观念思维所能得到的。很多学佛法的人喜欢观念、概念这些名相,而不喜欢亲身去体验,去修证,因而无法真正深入观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真正的本相是美 好的黄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树。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诉弟子的全部真意。

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要体会涅槃、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体会,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

禅宗公案:不知道别装知道

禅宗公案:不知道别装知道 



  法眼文益禅师参访罗汉桂琛禅师,罗汉问他将往何处去?法眼答:「迤逦行脚去。」罗汉又问:「行脚要做什么?」法眼说:「不知道。」罗汉说:「不知最亲切。」法眼豁然开悟。

  一般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充实知识、增广见闻,是非常好的自我成长。不过,知识见闻虽然可以让我们开眼界,却不一定可以让我们除烦恼。开眼界和除烦恼不一样;对各种各样学问的探索,并不等于智慧的开发。禅宗所讲的智慧,是把自我中心的立场、角度、判断都放下,只有绝对客观的事实,没有相对的任何执着。一般人只停留在知识见闻的层面,依靠书本、见闻,加上自己的推想、判断,去从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善工作,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却不能彻底解决来自内心的许多烦恼。

  「行脚」是从甲地到乙地,再从乙地到丙地,没有一定的目的地,也没有一定的落脚处,有如行云流水,随缘游方,随处安心。这使得出家人的心中除了求法求师,没有什么好追求的,物质上无所拥有,只要一路走下去就好,所以行脚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罗汉禅师问弟子法眼文益要到哪里去?法眼说要自由自在去行脚,师父又问行脚要做什么?行脚既然是自由自在,本来就没有要做什么,对师父这句问话,法眼实在答不出来,只好说:「不知道!」这是老实话,师父却针对这句老实话予以开示:「不知两字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法眼一听就开悟了。

  法眼为什么听了「不知最亲切」就开悟?「知」是属于认识的、分辨的、自我中心的,讲「不知」就是放下一切自以为是、知识学问、见闻觉知等的知见障及心障,无我的智慧便能显现。这种无我的智慧,不能用特定的思想、语言、文字来说明,因此罗汉点出「你说不知道,这才是最要紧的」,亦即点明他,只要离开思想、语言、文字等的依傍就对了。所以法眼开悟。

  一般人能不能学习「不知最亲切」呢?能,亲自去体验生活,去历经各种人、事、物的现象,要比透过语言文字更能让我们领会,否则也不必说「尽在不言中」这句话了。所谓「无言胜有言」,是因为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之时,就不必再费唇舌。因此,这里的「不

最适合现代人的十种念佛方法

最适合现代人的十种念佛方法 

 大安法师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根与意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听佛声,以意根或记数或作观想,摄住耳根与意根,其它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古往今来诸多净宗祖师大德在精修净业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以作末法行人的轨范,兹拟采其重要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种方法,略作介绍。




简易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净室或佛堂,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十念法是慈云忏主依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趣,为事务忙碌者所立。实为无论僧俗闲忙均可奉持之法。楚石禅师晨朝十念,终身不缺;幽溪大师奉为日课,至老不休。古崑法师亦虔持此法。此法能制心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十念记数法

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此十念记数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十念记数,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高声念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别具一番境界。声之振厉、拔茅连茹、长谢无忧。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金刚念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将出来。


随息念佛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


系缘念

行往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忆念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造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或默持佛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如黄打铁念佛往生,葛济之夫人织布念佛见佛等,足资左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在家人尤宜着力。


观字念

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mo Amitabha,或观梵书——(即阿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著,净念易成。


持名与观想合修

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执持名号,凡于蒲团上跏趺静坐时,则心心观想佛像与净土庄严。经行疲乏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如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如是循环善巧修行。持名方法有上述诸种可资采用,趺坐观想之方略举数端。

(1).自坐莲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我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莲华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悉与十二部经相合。

(2).白毫观

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趺坐胜宝莲台,端正无比,两眉之间,有白毫一颗,长丈五尺,周围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棱,右旋宛转,中则虚空,放净光明,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住念,坚固勿移。心内忆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观经》云:“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3).阿弥陀佛观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另外亦可对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若德风华雨,若妙香天乐,若泉池楼阁,若林树宝网。一一忆念,一境一幕,神游净域。先送心归极乐,临终定得莲华化生。


存想摄心法

有一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开示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摄六根而念净。昔德森法师将此呈以印光大师,印祖亦赞妙美。其偈云:

若问念佛法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 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 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 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 决见大愿王


临睡观念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发愿已,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莲池大师云:“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必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此临睡观念佛法能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获致身心健康,弥陀名号亦是世间疗效极佳的安眠药。

上述十种念佛方法,只是以对末法众生契机实用的标准作采撷。众生根机各异,方法亦众多,诸如画格记数法,追顶念法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