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业障重时,不能念佛

业障重时,不能念佛 



录自 宣化上人《  大乘妙法莲华经卷浅释  》


你不要以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念一句佛觉得不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很深的业障,若有业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来,就是连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说到提婆达多,他仅仅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为什么呢?因为他业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来。

在中国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证明一个人业障重时,不能念佛。在南宋时期,有一个丞相名秦桧。他本来也有点善根,故今生很聪明,且在当时考试中了状元,但是他做官后,忌贤妒能,尤其对于岳飞视如眼中钉,于是设计把岳武穆给杀了,并造了其它种种很重的罪业。因为地藏王菩萨和他有缘,就计划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儿,只要他念一个“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业。’于是地藏王菩萨就化身现比丘相,来见秦桧。当时,秦桧是宰相,见和尚来了,也就召见他。和尚对他说:‘你应该念念佛了,你现在这么高的地位...’可是秦桧就是不念,他说:‘何必念呢?’他根本连一个‘佛’字也不说。这时地藏王菩萨就显了神通,用他的拂尘一拂,秦桧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来,想起身也起不来。于是地藏王菩萨就把手伸出来说:‘你看看!我手上写的是什么字?’地藏王菩萨手上写的就是一个‘佛’字,但秦桧看了之后就大发言论说:‘我从小就念书,中秀才、中举人,得进士,然后又中状元。现在各国的文件都要先经过我的审阅,才能决定怎么处理。如果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我还当什么丞相呢?这个字我不是不认识,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萨一看,这人真是业障深重,没法度他,于是就走了,后来秦桧死后堕入地狱。

由此可见,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呢?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准备。为什么不等到临终时才念呢?因为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你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就想不起来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时要学着念佛,修净土法门,等到临命终时才不会惊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说,我成佛之后,十方所有的众生,若有称念我名号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来,将来成佛。在我的世界里,众生都是由莲华化生,故身体清净无染。因阿弥陀佛发这种大愿,所以一切众生都应该修念佛法门,这是很对机,很容易修的一个法门。在经上又说:‘末法人修行,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说一亿人修行,一个得道的都没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得度。尤其现在末法时代,念佛正与一般人的根机相应。

但在西方,现在不是末法时代,可以说是正法时代。为什么说是正法时代?因为佛法刚刚传到西方国家来,正当兴旺。所以现在美国有很多人欢喜参禅打坐,这就是正法的表现。在正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末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什么时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对于其它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

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此偈是说,各种痛苦烦恼的根源是贪欲,如果把贪欲的问题解决,就等于拔除了苦果根源。可见「贪」是众生众苦之本,若不先治此病,便永远在苦海中浮沈。
此偈点出,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贪欲的意思是人家有的,渴望着自己也有;已经有了的,还想要得更多。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取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名为贪欲;只是想要而超过需要,便叫作贪欲。人的欲壑难填,不仅追求五欲的当下享受,还想拥有更多五欲的资产,以备永远享受,那就会产生患得患失的痛苦了。比如一男一女的婚姻组合是需要,不会造成太多问题,两男一女的感情会有麻烦,两女一男的感情也会有纠纷。在物欲方面,凡是过了分的追求和占有,都是贪欲,不仅造成心理的负担,也为人间的伦理所不许,不但造成他人的不便,也为自己带来痛苦。

许多人觉得,为自己谋取名利、财产和爱情的满足,是人人都有的基本权利,也是鼓励人力争上游的动力。所以人的贪欲,能给自己带来享受以及安全的保障。其实贪欲心越重的人,越没有安全保障,为自己带来的不是安乐,而是不安和痛苦。拥有的越多,越需种种的安全设施,安全设施的需要越多,即表示著没有安全。所以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能为你营构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处境。少欲不是什么也不要,而是有的多也知足,有的少也知足。知足不是懈怠懒惰不事生产,而是安于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并且常常有余裕,分享给他人。


若把贪欲的念头及行为,从少欲知足而进步到离欲无欲,苦的原因就没有依止了,也不会为自己制造苦恼,为他人带来困扰了。好比树倒了,栖息于树上的猢狲就散了;蜂房废弃了,蜜蜂也不见了。古代的智者贤者,安贫乐道,而且还能济世利人,便是少欲知足的结果。乞丐武训,一无所有,却能创办义学。出家人一切属于十方,没有私人财产,但在自修自利之外还能利益他人。多贪多欲的人,纵然富甲天下,还是无法满足,等于是个穷人;经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贪欲重的人,表面上可能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

当然,拥有名位财富,并不即是痛苦的根源,如果贪欲不已,不择手段而唯利是图,便是诸苦的原因。

秋阳创巴仁波切 :所有教法都是驯伏、蜕去自我的方式

秋阳创巴仁波切 :所有教法都是驯伏、蜕去自我的方式 


摘自《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

所有教法基本上都是驯伏或蜕去自我的方式。驯伏自我的功课在心中有多么巩固,我们当下就会呈现多少真实。一切已教的法都跟这个有关,没有其它的法。尤其在佛法中,没有其它的教法存在。

在这旅程中,我们可以把行者放在秤子上,计量他誓愿的轻重。那就像公正之秤,如果你的自我很重,就会往下沉;如果你的自我很轻,就会往上升。因上,摒弃个人的自我膨胀计划及完成无我的开悟计划,完全取决于你有多么用力、多么开放。

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教法,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目的都只是克服自我,否则就完全没有目标了。不管你读到什么佛经或论释,它们都应该跟你的生命有关,你也应该了解它们是驯伏自我的方法。这也是神造万物论和非神造万物论的主要差异。神造万物论的传统倾向建立某种本体,好让你踏出去,修自己所谓的菩萨行。但是非神造万物论的佛教传统谈的是非有、无我,所以能够实践更广大的菩萨行。

小乘驯伏自我的方法,是应用止禅(正念)来穿透昏沉掉举的心。止禅切穿自我的本质:自我必须提供很多潜意识的妄语和妄念,来维持它自己。此外,观禅(觉照)也让我们看穿自我。观照整个外境,把那种觉照带入我们的基本修法,会让我们变得较不自我中心,并且和周遭世界有更多的接触,所以就比较不会以「我」和「我的」来论断一切。

在大乘,我们修持菩提心,开始明白菩萨行,我们关心的比较是温馨和善巧,明白自己没什么好执着的,所以每回都可以布施。这种慈悲的基础,是完全没有领域的感觉、非我、无我;你有那个基础,就会有慈悲;之后,更深一层的温馨和柔顺也会生起。「诸法皆是对治我执」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我执,那么诸法都是一味的、所有教法都是一味的,那就是慈悲的基础。

为了要慈心对人,首先你必须无我,否则会变成自大狂,想光靠你的魅力、热情或高傲来吸引他人。悲心是从空性或无我生起的,因为你没什么好执着的,你不修而修、无住生心、没有个人的得失、没有暗藏的动机;因此,可以说你所做的都是清凈的事业,所以是悲智双运。如同在海滩上做日光浴:你一方面有海洋、天空等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还有阳光、热度和海水向你而来。

在小乘,自我的头发被剪,胡子被刮掉;然而在大乘,自我甚至四肢被砍掉、不再有手脚,甚至切开自我的躯干。我们修持胜义菩提心,就把自我的心也拿走了,一切因而荡然无存。然后,我们试着利用断肢残骸和大量血水,以菩萨道应用而不丢弃它们。我们不想拿一堆剩下的自我来污染世界,反而加以检视和利用,以便带它们入佛法之道。

因此,不管生命中发生什么事,都能拿来衡量你在修道上的进展,亦即以你能舍掉多少四肢、躯干和心脏来衡量。那就是为何这句口诀配合一句噶当派上师的格言:“蜕去的自我,是计量行者轻重的秤子。”如果你有较多的自我,你在那秤子上就会显得比较重;如果你有较少的自我,就会比较轻。那就是在衡量你止和观的功夫修到多深,以及已经克服了多少不正念。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一念不生,就是你这个妄想不要生。
不起心,不动念,心跟境,禅宗讲的:二六时中,不倚一物。
四大本空,五蕴本来就无我。
万法本来就是空寂。

什么是佛?
佛就是对境寂然,常不离佛,就是自性佛就显现了。
什么是佛?
没有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相都不可得,就是佛。
了解诸相空相,就是佛。
所以,你不会贪爱任何的名牌,因为它是无常,一定会来到的。
你不会贪爱这个色身,因为它会死亡、会变坏。
帅的会变丑,美丽的会变老,而且是一定会到。

佛在《阿含经》讲:我易老,没有例外;我易病,没有例外。
这个我、这个相,很容易就生病,没有例外。
我易死,没有例外。
我们这个相,很容易就死亡,没有任何的例外。
所以,我们了解了天地万物,变化到最后的结果总是空。

我们把那个念头拉到现在,现前一念,当下本自具足的真心。
万法一念不生就是:你不要让那个意识型态生起来。
佛当时在世,没有这种名词,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意识型态。
佛当时在世,叫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知见就是卡到某一个角度,所以说:众生因为贪爱,而有生死。
贪爱,贪爱就是起知见:这个钱是我的,这个轿车是我的,这个房地产‥‥‥


《阿含经》讲:有我、我所,有我,就我所拥有的一切统统来了。
以“我”这个定点。
而世尊说:这是错觉,因为这个“我”会消失。
我们所拥有的房地产、不动产、老公、漂亮的老婆,它会消失。
而且它根本就是不存在,它只是因缘短暂,所幻化出来的不实在的。
而我们对于不实在的众生,产生强烈的执着,又认为他是实在的东西。
这个就是众生。

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
道理知道,可是,那个贪瞋痴控制不住。
出家人着于知见,而继续轮回,出家人着于知见。
修禅的就说:我是即心即佛,我是最高。
念佛的就说:我是三根普被,净土法门最高超。
修密的:我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持律的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好,各有角度、各有立场。
天台宗一念三千。
华严宗的一真法界。
《法华经》一实相印。
每一个角度,哇!大家都讲得头头是道。
记得!动到一个念头说:只有我对,最有修行。
就把清净心化作一念生灭无明的生死。

我们出家修行人,记得!一生一世都要尊重任何一个法师的修行。
一生一世都要尊重八大宗派。
一生一世都要随喜赞叹任何一个道场。
除非邪知邪见,破佛的知见,这个要呼吁,让大家觉醒过来,觉醒过来。
所以,出家修行着于知见,而继续轮回。
知见就是今天所讲的意识型态。

简单讲:你觉得你很行,就是不行,佛法就是不可思议的。
你要常常觉得:我很平凡,没什么了不起。
你就体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以,六祖讲:诤与道相违。
不要一直批评某某大和尚。
我看有一些初刚刚出家的,一坐下来,就谈谈这个大和尚的过失。
谈谈那个道场不如法。
哪一个比丘尼怎么样!
我说:这个实在是很不好的,修行的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我跟这些初出家的,总是这样劝告:
如果你三十年后,你的成就比这个大和尚更有成就,那个时候,你来做批评几句,
还有一点点谱,谱啊!
你刚刚剃度出家,就说:今天这个大和尚不对。
哪个修行不对。
哪个道场不如法!
全台湾统统批评不对。
就是我对,这个就是生灭。
把清净自性化作一念无明,这个叫做着于知见。
出家修行着于知见,继续轮回,出于《瑜伽师地论》。
所以,把一切荣耀归于众生。

人家说:慧律法师,哎呀!您很有修行!
没有,托你们的福。
慧律法师您辩才无碍!
没有,哪里哪里!你们也是佛啊,在我的心中,你们也是佛啊!
我只是先走一步而已,我愿意把这个经验,分享告诉大家。
佛就是全世界最平凡的人,就是佛。

什么叫做众生?
自己觉得很不平凡,叫做众生,就是这样子,刚好颠倒。

禅宗公案:真正的禅者

禅宗公案:真正的禅者 


                                

  赵州禅师问沩山灵佑道:“什么是历代禅宗祖师的意图?”

  沩山禅师叫侍者道:“快把椅子拿来!”

  赵州禅师说:“自从我成为一寺之主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位真正的禅者。”

  此时,正有一位学僧在旁,问道:“假如碰见真正禅者,你将要怎样?”

  赵州禅师说道:“一把有一千钧力量的弓箭,不会为打一只水沟里的老鼠而发射。”

  学僧再问:“什么人是诸佛的师父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

  学僧问:“南无阿弥陀佛是谁呢?”

  赵州禅师道:“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的弟子。”

  学僧把这话问长庆禅师说道:“赵州禅师说南无阿弥陀佛是他的弟子,究竟是引导对方的话呢?还是放弃对方的话呢?”

  长庆禅师说:“假如向两头探索,就不明白赵州的真义。”

  学僧道:“赵州的真义是什么呢?”

  长庆禅师终于弹出一指。学僧不明其义,继续随赵州参问。

  有一次,赵王请赵州禅师说法,赵州登上说法宝座,开始诵经。学僧在旁问道:“人家是请老师说法,不知老师为什么诵经?”

  赵州禅师道:“难道佛门弟子不可以诵经吗?”

  又有一次,大家在诵经,赵州禅师忽然端坐不动。

  学僧:“为什么老师不诵经?”

  赵州:“幸亏你对我说‘诵经’,否则老僧几乎都忘掉了。”

  在禅门古德中,赵州是一位非常风趣的人物,他不为打一只老鼠发射他的弓箭,他自语做阿弥陀佛的老师,你请他说法他在诵经,你在诵经他在禅思。他不是与人随便唱反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自古艰难在一忘”,诚信然也。

五戒守不好,什么养生都无用

五戒守不好,什么养生都无用 


                               

  无论你相不相信,法界仍然有一股力量在维系他的平衡。这个法界中,人并不是最厉害的。古人就认为,天比人厉害。这个天,不是天神,而是宇宙的规律。但宇宙的规律有他的执行者,中国形象就比喻成玉皇大帝。就像法律有他的执行者,法官,警察。

  比如钱财上,钱是你怎么来,他就怎么去。是公平的。如果通过杀生,捕鱼,卖肉来的。也会生一场病,挨一刀,然后钱财因病而散去。一般因生病而破财严重者,都是因为钱财来路不正而引起的。现在就很多了,不是法律允许的,就是来路正了。像捕鱼,法律也允许,但真的正吗?

  这个因果法则,是自作自受而起。像感情婚姻上,若欠对方过多,自己就婚姻不顺。这就是天道法则。不得你不信。我看很多中医西医,神仙药方,乃至各种养生绝招。用处不大。如果你要真养生,前提是守好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过度。饮酒过度,就容易犯前面四条。所以不饮酒为遮戒。

  比如睡眠养生上,都知道晚上十一点前要睡觉身体会好。但也许因为犯了邪淫,导致肾虚,心火过旺。十一点到一点都睡不着。所以你哪怕知道好,但做不到。因为业障障碍你了。地藏经讲的,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诸位,业力很大。你身体不好,就是恶业太重啊,不是其他的。跟养生不养生没有关系。

  有个人很胖,我说,一般是堕胎,加上吃海鲜啤酒过度,第三类是非分钱财赚多了。后来一问,果然,她是做账目的,做个酒吧ktv的账目。我说,你做这一行,赚这一行的钱,就要承担里头的恶业。他就相信了。而且因为他钱璐不正,就往往容易被骗钱。这里面都有因果法则的。

  所以佛教不讲养生,你先守好五戒,好好念《地藏经》。有业障就赶紧忏悔,什么病都没有了。生病了,就把过去的恶业,什么事都没有。不要搞那么麻烦。同时,不仅不赚非分钱。如果生大病,赶紧把过去赚的非分钱通通供养掉。不要想着我要剩钱来看病了。但一般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毕竟人在钱财上,布施起来,如药师经讲的,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我对市场上的养生法,什么拔罐,艾灸,针灸,原始点,我通通都觉得不究竟。现在人的病,都是体内太多冤亲债主了。你想要通过这个方法治好,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像针灸艾灸,都是以前高明的修道人做的事情,不是一般的赚钱的养生家搞的。

  有些人要开养生馆,要做这些。我就说,要小心啊。这些人生病,都是身体内冤亲债主太多。你要赚钱也不能赚过分。同时一定要跟他们讲佛教的五戒,把他们导进佛门来,那是你功德一件。如果你通过这个方法来赚钱,很危险,以后生病的就是你了。这些病都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而且你赚了钱,还要赶紧来一些做功德化解掉。

  以前做大夫的,是讲良知道德的。起码的,医者父母心。以父母的心态来治病,不是贪钱,卖产品的心态来。那就很糟糕了。反而有业障。尤其是针灸,艾灸等。

四祖道信的禅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禅修方法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告诉我们:若是刚学打坐的人,应选一个安静的地方,衣服要宽鬆,并要有正确的坐姿,也就是要把全身的肌肉、神经放鬆。开始时,身心没办法放鬆弛,因此我在教人禅修时,教人需要以手按摩来帮助放鬆,然后深呼吸,以驱出体内的浊气,吸入新鲜空气,使头脑更清醒,心保持平静,注意呼吸的出入。心不急,念头越来越少,头脑越来越清楚,这时,你的心会由杂乱、不平衡而渐渐平静下来。

凡是打坐,身心都会有反应。这些反应会扰乱你继续努力,阻碍你修行到更好的情况。所以四祖说的修行方法是要放下身心,不管身心的任何反应。

这样以后,有二种情况可能会发生:

一是入定,即是心念统一;

另一是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统一。一般人说这种情形是解脱或开悟。事实上,并没有开悟,只是前念与后念之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集中在一个点上。

因此四祖说:要「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不但环境空、身空、杂念空,连统一的一念心也要空。

这是由打坐进入定境,然后再从「舍下」定境的层次。

静坐、禅定与禅的内容大有不同。静坐的层次,只能使你身体鬆弛,头脑轻安;禅定的层次能使你达到身心统一,最高的境界则是前念与后念,唸唸统一,但不能把自我中心的念头放弃。而在禅的境界,是要放弃定境后,无我的智慧自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