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万事万物,唯因缘而生

万事万物,唯因缘而生

稻秆经系列

·

六十一


慈诚罗珠堪布

“非自性生。”,自性是外道里面讲的一个观点,这个我们就不需要展开讲。自性生,这些都不可以的。

最后就说“亦非无因而生。”,那么是不是没有因缘就诞生了?当然不可能了。没有因缘怎么可能够诞生呢?也不可能。

前面的这些就说,如果我们这样深入的去观察的话,这些确实是不存在的。自作,不成立;他作,不成立;自他共同作,也不成立,其他的外道的自在天,还有时间,时间也是外道的一个观念,这些都不成立。这些都不成立的话,是不是无因无缘产生呢?那更不是了。那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说,实际上,因从来都不生果,果从来也都不从因生。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子。

所以中观里面,因缘的前面就加一个唯字,唯因缘。唯,就是仅仅是因缘的意思。唯心唯物的唯。唯因缘,是说这个里面没有一个什么道理和理论。只要种子在有土壤有湿度有温度的地方播下去了以后,就会产生一个绿色的芽。


但是在微观世界里面去寻找,它没有什么理由。仅仅是在宏观世界里面就有这种现象。只是一个现象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就加一个唯字。唯因缘,只是一个因缘而已。反正这里没有什么。这样子去观察的话,因也不会发生果,果也不会从因生。但是你不观察的话,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就加一个唯字。

现实生活当中不观察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永远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要深入的去了解的话,那就善有善报不成立,恶有恶报也不成立。这些都不成立。所以我们不能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也是空的,都是空的。但是并不是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说法有问题。理解上要这样想。理解上不要以为因果是不空的。这样子是不对的。这样子观察其实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因和果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禅修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

禅修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 

问:
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会冥想,想一些自己觉得舒服的场景,比如大海、森林之类,就容易入睡了。所以想问一下,禅修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尤其现在人的压力都非常大,很多人患有失眠,那么哪种方式更能治疗有失眠症的人群?
还有您刚才说禅修分为身、语、意,对于初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如果想要进入禅修,应该按照什么次第?是不是一定要先找个地方,在蒲团上坐下来,再进行禅修?

索达吉堪布答:
首先讲冥想跟佛教中禅修的差别。冥想是禅修的一部分,昨天早上我来观察你们禅修的状况时,法师正在讲冥想——怎么样观想,这是一种禅定的修法。
禅修中有“明乐无念”,也就是光明想、空想以及明空无二无别的想,是世间禅定的不同修法。晚上失眠的时候,的确可以有一些光明想,具体方法在相关资料中讲得很清楚;如果你是佛教徒,也可以观诸佛菩萨。
我在入睡前,经常会观自己的上师,但观得多了,每天晚上都梦见,虽然上师离开之后,能够梦见是个好事,但早上醒来比较伤心。因此我现在尽量不观上师,观一些光明、其他诸佛菩萨的加持,通过这种方式来入眠。
现在的人压力大,晚上睡不着,通过禅修来减压也很重要。其实任何人都有压力,整个人类都在迈向超级社会,谁也无法避免。这个时候,怨天尤人没有用,只能自我调整。有时候我想,如果我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可能会是你们当中最累的一个,你们很多人不一定有我这样忙碌。但我晚上还是睡得特别好,尤其这几天在香港,基本上不做梦,一睡下去就进入“无念”状态,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很舒服。
所以希望大家能用禅修调整自己,不管是家庭、工作还是世间的各种问题,如果能把心调整好,心平气和,应该都能轻松面对。心态好的人,即便发生天大的事,也是小事;心态不好的人,即便微不足道的事,也成了大事。
世事的确无常,刚才有几个道友,本想这次能圆满参会,但有的人父亲突然病危,有的人家里发生了其他事情,不得不离开。当时他们的情绪比较激动,但我想说,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还是要用平静的心态来处理。虽然世间人都有眼泪和痛苦,但作为修行人,面对的时候应该淡定,这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关于身瑜伽、语瑜伽、意瑜伽,我今天只是大概讲一下,具体怎么做,还是要根据你的情况。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当然最好按照今天的这些方法,集体禅修也可以,个人禅修也可以,用特定的坐势,在比较寂静的地方观心;如果条件不具足,只要能把心安下来,或者念念观音心咒,都可以,它有一定的灵活性。你可以在任何环境,通过与自己相应的方法来寻找内心的安宁。--敬摘录《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禅修问答》

【宗萨钦哲仁波切】“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如果我们明白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如果我们明白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 

“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的理论

研究“说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年来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一些人对最基层的教派非常有兴趣,认为“说一切有部”这种最基层的教派是非常科学的,他们甚至还跟印度教有过许多辩论。他们不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谁是上帝呢?人们说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上帝至少要有三种特质。他必须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他不就跟我们一样啰;他必须对众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对敌对友,都要有同样的慈悲;他必须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拥有这三种特质,才能被称为上帝。

“说一切有部”却说,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难道他不晓得我们在受苦吗?他若有智慧,就应该知道。如果他知道,难道对我们没有慈悲吗?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创造我们的能力,也应该有能力停止我们的痛苦,把我们带上天堂。那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难道他喜欢看到我们在这里受苦?像这一类的辩论有许多。

佛教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们会这么问:我们不相信有上帝,那么是谁创造了所有这些生命呢?谁创造出山川、河流,这种种一切?对此,“说一切有部”给出两个答案。他们说创造者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创造出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各位看,这是非常科学的讲法。原子是这么小,无法再被分裂,而在特定因缘之下,原子聚集起来,就形成一个大东西,这是客观的造者的。科学家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我们的心也是由非常小且数量无限的原子所创造,他们相信这样的理论。

今天是以概论来谈佛教,所以就不多说“经量部”这一派,因为他们讲的与“说一切有部”几乎完全一样。

唯识宗的理论

“唯识宗”认为这两个基层教派讲得都不够好。他们觉得,不相信上帝是创造者,这说得不错,但这两派也犯了错误。唯识宗根本不相信有个最小的原子,那是幻想,因为形状大小之分是个幻想。当只有两个东西时,自然可以说一个较大、一个较小;可是当有更小的东西出现时,原本较小的就变成较大的了。因此大小并非绝对,而是随情况改变。唯识宗并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却相信一切唯心造。这是很高级的哲学,“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我们可以接着问,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唯识宗给出一个答案,他们说,一切物体和现象都可分为两种,一者客体,一者主体;一切客体和主体都是同时出现,所以一切唯心造。这有点儿难理解,我作个比喻来说明。

在座各位有些人以前没见过我,甚至十年前都没听过我的名字。我这个人,我的逻辑,我的哲学,那时并不存在于你的世界里,直到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这个人的外表和声音才在你心中留下印记。不过这时你可以想,他二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你可以将现在投射到过去,猜想二十年前他一定还是个婴儿;你也可以将现在投射到未来,他就成了老人。

再举一例,比如说他吧,对他的父亲来说,他是个可爱的儿子;对他的太太来说,他是个唠叨的丈夫;对他的女朋友来说,他是个帅哥;对他的儿子来说,他是个慈爱的爸爸;对他女儿来说,他是个严格的父亲。你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身份 儿子、丈夫、爸爸。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不同人的不同投射产生了这些变化。由此来看,一切由心造。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他吧,一定会有些人喜欢他,对这些人来说,他长相不错,是个好人;但对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来说,他的外表、发型、走路的样子,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他们生气,即使他一动不动也一样。这就表示,不仅大小、形状、颜色是唯心所造,世界上的美丑、好坏,也都是我们的心所造。因此“唯识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东西。

中观派的理论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中观派。中观派认为,甚至连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以某种方式呈现,就表示以那种方式存在。

比如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条小鱼在里面,然后问它:“这是什么?”你想它会怎么回答?我不认为它会说这是水,因为这必然是它的家,在里面可以游泳、睡觉,所以它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人类认为这是水,但对鱼来说这应该是它的家。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存在?家还是水?人类是很自私的,我们向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依我们来看一定是水,鱼才是错的。这是我们的想法,但也正是我们的错误所在。我们没有理由,甚至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并非鱼的家。我们不能证明水就是水,我们只是这样相信,对吧?如果真有一场人与鱼的争论,一方说这是水,一方说这是家,那么孰是孰非很难断定。用投票的方式分胜负吗?那么我们一定会输,因为鱼比人多。

所以最好的说法是,在实相上,杯中的东西既不是水也不是家。那它是什么?是空。就是无物存在,什么都没有。但在相对上,它可以是任何东西,而且因为它可以是任何东西,金刚乘就能把它当成灌顶的所依之物,当做甘露。对金刚乘的人来说,这是甘露,对鱼来说,这是家。是心在做断定。


摘自《人间是剧场》(待续...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与朋友聚会,别人觉得你另类,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与朋友聚会,别人觉得你另类,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

问:我们现在学佛了,不喝酒、不吃肉,也不去卡拉OK,但一聚会就被边缘化了,因为别人觉得你另类。请问,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对待? 



索达吉堪布答:

这个问题也很现实。学佛的人不喝酒、不吃肉,圈子变小了,对待起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随他去。如果因为你的行为,减少了一些不好的朋友,生活反而简单、正常了,这是好事。现在人“无酒不成席”,你不喝酒就不够意思,你不娱乐就成了怪物,“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你最近受了什么奇怪的教育?”……我们学佛有什么问题?只不过人们的认识已经是这样了。

还有一种是,你可以用“健康”这个理由跟朋友解释,比如,“医生说了,我再喝酒就没命了”,“要是我继续吃肉,血压肯定降不下来……”这样渐渐地,周围的人也会理解。

其实吃素很时尚。有些藏地老乡说:“你不吃肉不行,营养不够。”我说:“你们知道吗,奥巴马也吃素,他身体很好。”不过他是为了环保,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在各个学校里推广他的理念。

眼下在一些圈子里,喝酒、吃肉、KTV仍然是重要部分,但慢慢也在变。你们可以试着转变别人的观念,即使做不到,也要善巧自处。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五个次第

五个次第



[问答集]是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在台湾的皈依弟子,修持《空性禅修次第》功课时,向仁波切提出的问题。读者可由[问题集]中看出,修行者在实修的路上,其实是不断地产生各种或大或小的疑问,而一位具德的合格上师,此时都能给予弟子最生动、最准确的回答,使疑惑尽除。


问:仁波切提到[无我],但是我们又提到有众生皆具有[佛性]、[如来藏],这之间是否有冲突?
 
答:无我的这个观念是适用于三乘法教。无我的观念是要让我们断除我执,而佛性是在他空见所指出的理论,现在在这里解释并不恰当,我们现在应该专注在[无我]的练习。真的是没有所谓的自我啊!假设我们现在就开始专注有一个胜义谛的我(佛性)那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都还未将世俗谛的我断除。这些见地都是有次第的。
 
首先我们在第一次第要先建立无我:然后第二次第唯识禅修里,没有能、所,没有二元对立,我们安住在无二元对立的观点上,这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接著第三次第中观自续派理论里,更深入的指出,其实根本没有自心本性,所谓的自心本性只是如虚空一般,我们要安住如虚空般:接著是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打破了自心本性象虚空一般的说法,更深入的指出胜义谛是超越了所有任何理论,并且没有任何的心的造作;最后第五次第中观他空见,我们才提到佛性、如来藏。

这五个次第是渐进的,一个比一个更深入细微且困难,我们最好稳定的建立了一个次第时,再进行下一个次第的练习。而当我们了解了佛性之后,接下来再修持大手印就很容易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围绕在建立[无我]的概念。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修行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修行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胡松年 

了知原因,无须惊慌
 
  许多道友与同修,尤其是初修禅定之行者,往往一加紧修持,色身之障碍就出现了,有的是多年旧疾之突然复发,有的则属新的不适。乍看之下,似乎是,不修持就还好,一去修持反而导致这些毛病之发生,好像是修持所惹的祸。
 
  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这些色身之毛病发出,可能是代表自己身体本身就有旧疾,没有完全根治,或是身体内部原有积弱不健全之处。由于打坐修持,色身必然会起了变化,气机发动后,冲击体内诸多脉路,凡有堵塞不通之处,就会引发不适,而身体原有旧疾未愈之处,或身体积弱之处,气脉必然不畅,故为不适之由来,诚非修持之过也。
 
  通常此类由打坐修持所引发之身体不适,多半不会有紧急而致命的病态,自己的身体,自己应该更清楚,若是来自原有之旧疾或本身积弱之处,就不必惊慌而从此不敢再修持了。
 
暖、热、凉、寒
 
  一般说来,若身体发暖或发清凉,应是好现象,气脉通了,才会有发暖或发清凉之现象,不但不会不适,反而会有舒畅之感,无须耽心。
 
  若发的是寒冷或燥热,这些反应会造成身体不适,则应注意,但也无须视为蛇蝎,这都可能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待气脉一旦贯穿后,这些不适之现象,皆会逐渐消失。
 
修持之中,障碍难免
 
  几乎每个修持行者,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会遇上色身之障碍或瓶颈,不用功还没事,一用功不适即来,这虽是障碍,却也可能是个转机。
 
  记得 南公上师曾告诉我们,他曾经有一阵子,修持到某个程度时,突然手指无力到一张纸都拿不住,但他一点都不惊慌,知道这是修持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而已,一旦此关一过,障碍自然消失。修为如 南公者,尚且如此,遑论其他行者了。末学我自己,这些年来,也有类似之经历。故此为修持行者几乎无可避免之事。
 
  这些状况来了,无可避免,但没有关系,如何去妥善地对治它,则是应注重的。
 
四肢筋肉,无须挂虑
 
  通常不适之处,若是发生在四肢筋肉上的酸、麻、痛、痒等等,大可不必挂虑,因为这些症状,还不致于立即导致生命之威胁。
 
  虽然四肢筋骨之问题,一般对修持而言,无甚大碍,但也不要过于锻炼它。有些道友认为,修持打坐,力求双盘,愈久愈佳,故一上坐就拼命熬腿,甚至咬牙苦撑,亦在所不惜。此种观念,似是而非,亦不足可取。要知道修持主要的是在修心,修心变成了熬腿,结果在色身之感受上拼命挣扎,岂非本末倒置。只要坐得正直,双盘、单盘、散盘、甚或不盘的正襟危坐,都可以,功夫到了,要入定,是任何姿势都能入定的。要让吾心不被色身觉受所干扰才是正途,心已达宁静了,腿痛得厉害时,就应放下,而不应死熬,把心搞乱了,失了初衷,得不偿失。
 
  我们虽然有时也讲究色身气脉之道,但要知道,其最终目的,在于「忘身」,是要忘记身体之存在,而不是去执着于它,身体要在最舒服的状态下,方易被忘,如果却去拼命熬腿,被色身觉受牵着走,则就背道而驰了。
 
松紧调适,知时知量
 
  如果修持所造成的身体不适,是在五脏内腑之重要器官上
,则不宜掉以轻心。
 
  若以轻、重、缓、急来归类,症状重或急者,来得快又严重,可能并非来自修持,应立即注意,如有生命危险,则须就医,不可耽搁。
 
  一般来说,由于修持而导致的不适,应不会严重与紧急,多半不用功修持,就不会犯,一用功到某个程度,就会再犯。这是许多修持行者,都会有的经验。
 
  自己的身体自己应该最清楚,这种一修持就犯,而不修持就好的毛病,应该不难对治,「松紧调适,知时知量」这八个字,应为良方。吾人之身体,好比一条具有弹性地橡皮筋,拉得太紧或拉得太久,它就会失去原有之弹性。故修持也需知时知量,若仅「不及」,还无大碍,千万不要「过之」,超越了身体能够承受之极限,则会造成了伤害,而有的伤害,可能是永久性而无法弥补的,不得不慎啊。
 
  每当犯病时,就应略松一下,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应完全放下,停止修持一阵子都可以,待身体好转后,再试着修持,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若症状没有加重,甚或愈来愈轻,或发病时日愈来愈短,就无须过虑,待该处气脉完全打通后,病症就会消失了。
 
  有的时候,由于修持不得要领,亦可能导致身体之某种不适,譬如说,拼命用第六意识去勾画出观想的影象,而导致血压上升,甚或头痛;或观想「心月轮」观在心窝处(正确处应是心窝之下到胃部上方的位置),而导致心脏之不适。此种情形发生时,就应立即停止原来之观法,放松自己。

若情况还不至于严重得须要立即下坐时,则可将原先观注之处,暂时移至相反之他处。以上所举二例,均可暂时将观想重心移至海底或脚心处,以缓解原有聚集在脑、心部位之压力,以为对治。若仍不能缓解,就应立即停止不当之修法。
 
修持宜细水长流
 
  曾看到有些年轻道友,刚开始修持之时,勇猛异常,限定自己,一定每天要坐若干时间,还要双盘,或持咒须成千上万遍等等,雄心毅力,的确可嘉。然而,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相当的伤害。曾有同修,每日力拼双盘打坐,不肯下坐,结果把腿盘伤了,之后若干年,都不能双盘了。
 
  况且,以煎熬之心情来修持,能否维持长远?若每次上坐都是以受刑般的苦熬心情来修,一旦有机会放逸下来,则退心易起。「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发」,即是此理。
 
  功夫是逐渐增长的,鲜有一蹴而几的,没有快捷方式, 南师曾言:若要转化这个色身,即使是上上根器之行者,至少也需三年专修,其间还不得有任何重大障碍,方有可能,遑论一般行者了。
 
  修持应以欢喜心来修,才能长久,若能采取渐进之模式,逐步增进,始终以欢喜心修之,譬如说,自己现下每堂修持,可坐一小时,超过一小时,就会熬腿了,自己就保持一小时,若干时日后,功夫略进后,再尝试每坐一小时零十分,还是保持欢喜心修之。如此渐渐增长功夫,旦旦行之,细水长流,方才不易退失。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这也是解放的唯一法则

这也是解放的唯一法则

本文选自《乐活冥想》

作者:拉玛大师 


最近有一种趋势:如果两个人满怀希望地花钱寻求协助,治疗师可能劝他们分开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感觉。这种作法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治疗师不应该为了赚钱而鼓励这种事。他们应该试着搭起这对夫妻之间的桥梁,促进彼此的了解。如果治疗师能这么做,辅导才是一种可以助人的职业。

教师、医生、心理学家和辅导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应该试着辅导、协助客户,才能避免误会。他们应该教导人们,再度去了解对方、重新沟通,如此才不会破坏家庭生活,否则孩子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你的社会中,教师和辅导员都愈来愈不负责,所以孩子也不曾学到这些重要的事。对孩子而言,身教重于言教。当孩子看到父母亲在家里的行为时,就会有样学样,行为不端、说谎样样来。如果父亲或母亲因此而生气打孩子,孩子反倒会疑惑。“我爸爸、妈妈都说谎,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家庭生活是训练孩子的基础。你必须了解,自己来到世界上并不只是满足自私的动机,而是要服务他人,当你有此认知的那一天,便会豁然开朗。在梵文中,“服务”一词的意思是“享受”。服务他人并非只是对他人尽义务的过程,而是应该确实享受这项行为。

最出色的行为,就是自动自发地付出。如果你们真心诚意地付出,再观察结果,就可以发现自动自发所做的事,才是最好的事。

你若要学习真心地付出,就必须对自己的习惯下工夫。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形成自私的坏习惯,而且你只看到自己的观点和欲望。你必须学习对他人付出,但却不会要求爱的回报。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就会获得爱的回报了。

无条件地付出才是爱,而母亲就是那种爱的象征,因为当她生产时,经历过一种近似死亡的剧痛。母亲的行为是出自于爱。母亲可以克制自己无欲无求,但是一个好母亲却会为孩子付出一切。

如果你真的爱某个人,等你决定结婚时,互相适应、调整并不困难。但如果结了婚又离婚,倒不如不结婚的好——免得伤害别人或被别人所伤害。经过我的观察及在世界各地搜集有关婚姻的资料,发现媒妁之言通常比现代所谓的“恋爱婚姻”成功。当你们“相爱”时,只会把最好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样子的爱根本无法引导你,只是表面的爱而已。

婚姻是重大的、神圣的也是明智的。当你接受某人、被某人接受时,应该学着了解那个人、适应他、对他无私地付出。试着了解那个人,别想破坏他人的性格。学着无条件地了解、调适和付出。

所有的已婚者都应该观察到一项定律:在家时,你应该学着毫无条件、无限制地互相付出。一旦出了家门,要先保护自己,然后再行动。但在家时,你应该完全信赖自己的伴侣,不要只想到保护自己;自然地行动。

优秀且温和的聪明人绝不允许他们的家庭生活受到干扰。因为家庭应该是一座和平的殿堂,所以别让任何人打扰你的家庭生活。当你疲倦时,可以飞奔回家,回到妻子、孩子身边,得到慰藉。

许多夫妻的生活都很成功也很忙碌,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和自己的伴侣亲密地谈话,既不互相讨论事情,也不完全沟通。对他们而言,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事情都不曾说出口,也不曾了解。他们不曾学会扩展自己的人格和沟通。

人类之所以争吵,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对方。学着和自己的伴侣讨论事情;一经讨论,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当你讨论事情时,不要固守己见或装腔作势。也不要认为对方是你的妻子或丈夫,就一定得听你的。别忘了,你们是各自独立的两条线。你们之间应该有对等的意识。

波斯的一位大诗人说过:“在爱的阶梯上,第一级就是尊重。”一旦你不尊重自己的伴侣时,一定就是“你”出了问题。当你不再尊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的那一刻,你的心中就没有爱了。

对另一半既要尊重也要有爱,试着心怀尊重地付出,你们之间就不会发生冲突。尊重并不会自己“走开”,如果不见了,应该一次又一次地试着重新建立起来。如果误解抹杀了心中的尊重,就努力再重新建立起来。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学着讨论事情、互相沟通。有时候,甚至对你的伴侣恶言相向也无所谓;这是一种释放感觉的方式,有时也颇具疗效,但必须适可而止。

你必须让另一半释放出他们的愤怒或挫折,同时要学着接受。你要知道,当另一半在盛怒中,你就不要说话或争辩。如此,你们便可真正地互相了解。如果你让另一半发泄出他的怒气,过几分钟他就会说:“对不起。”你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学着对另一半要有耐心。

我曾经认识一对夫妻,妻子美若天仙,尽管他们已育有二子,但她的丈夫却还是爱上别人。我不禁怀疑,那个第三者怎么比得过这么漂亮的女人。然而做丈夫的只是尊敬妻子,但却不爱她。

我对那个丈夫说:“你的妻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大家一定都认为你拥有一位最美丽的妻子!”但他突然哭了起来。我又再问:“她爱你吗?”

他回答:“大概没有,但是我的女朋友爱我。”我说我想见见他的女朋友。所以,隔天我就去见了他的女朋友,发现她根本毫不起眼。他竟然喜欢那个长相丑陋的女朋友,而不爱自己美丽的妻子,我实在很纳闷,便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答道:“大师,你对婚姻生活了解多少?”

婚姻生活中的快乐和迷人的脸蛋或衣饰毫无关系,这些只能保存几天、几个月或几年而已。人类最重要、最美丽的,其实就是他们的行为。人类最好的一部分,也就是最为人喜欢的一部分,就是他的行为,例如他们说话、走路、行动和举手投足的方式等——这才是真正的美丽。真正的美丽存在于一个人的行为之中。

《薄伽梵歌》提到:“一个有所成的人、一个已启蒙的人,到底如何走路、如何就坐、如何思考呢?”从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和说话,即可了解那个人。有些人的思考、说话和行为都经过协调,达到和谐的程度,这才是真正美丽的人。

外表所谓美丽的,有如浮光掠影,无法持久,重要的是行为。如果父母亲的行为端正,并教导孩子积极地与他人沟通,这才是孩子在家中学到的正确行为。孩子常会有样学样,所以父母若未树立良好的典范,那么孩子长大时,人际关系就有所偏差。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也是你冀望能将世界变成伊甸园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的伴侣很不好,你不只伤害你的伴侣,同时也伤害了孩子。

宗教通常都很注重行为,良好的言谈、思想和行为等。良好的思想是不消极、不被动、不自私的。良好的行为指的是无私地帮助他人,而且你本身并未从中获利,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行为帮助他人,这才是美丽真正的概念。真正的美丽在于三件事:行为、思想和言谈。

你该如何将良好的思想化诸行动呢?你想要当个好人,却无所适从,因为你从未学过该如何做。你不了解生命真正的价值:生命的原理就是付出;这也是解放的唯一法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你可以祈求数百年后成为一个伟大、成功的圣哲,但若你不了解这个定律,便会万劫不复。这项定律教导你有技巧、无私、真诚地继续你的行动。

当你从这个非常务实的观点来了解生命之后,便可看见事物的本质。然而你现在戴了一副彩色的镜片,并非真的想将事情看清楚。当你看清事情的本质之后,即可发现外在的世界不断地改变,但只有一项实体不会改变,就是“意识的中心”。我们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应该察觉到“意识的中心”——也就是入世的灵修。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伴侣,那么你不该只是爱他的身体,或者只是尊重他的技能。你应该真正地爱他,因为你在他的脸庞看到神的光辉。他就如同灯座里的火花。你爱的是那道灯火。你爱的并非灯芯、灯油或烛台,你是因为灯火而去爱那盏灯。

当你结婚、组织家庭时,也应该建立起相同的意识,去爱伴侣心中的灯火。若你没有建立起这个意识,都是因为你的自私。自私的想法一直想抓住生命中的事物,并且控制或占有它们。

当你游泳时,如果一心想抓住水,最终会灭顶。游泳的原理是将水拨开,是去付出而非紧紧抓住。在生命中,你也必须毫无杂念地付出。如果你了解这项定律:学习付出,你将会非常快乐。

谁不想对他人付出呢?唯有不安的人才会如此。因为不安,所以你想结婚;你无法独自生活,所以想和某个人结婚:就是这么简单。此外,你也是为了圆满而结婚。你需要他人来认可你的灯火;你也应该认可他人的灯火。你是灯火,他也是灯火,而这道灯火都只是一个个体。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了解:你在自己和现实之间筑起一道障碍。如果你想学习爱的艺术,就得学会付出。如果你已经学会付出,那么你已获得解放,而解放的心灵也已经来到。

你被自己所创造的枷锁限制住,这并非神造的枷锁,因此向神祈求也没有用。

你为什么应该祈祷呢?实际上,你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苦。

然而,你的确有个祈祷的好理由:当你祈祷时,即可从中获得能量、勇气、热忱和力量,这也是祈祷真正的原因。

祈祷可以帮助你,但光是祈祷,对于学习协调自己的行为一事,也无法提供解答。你必须自行处理本身的行为问题,因为你才是这些行为的主宰。

祈祷对其他方面有帮助,但对行为的范畴则否。一旦知道自己犯了错,最简单的就是不要再犯,那么你就自由了;你原谅了自己。当你已经原谅自己之后,神也原谅了你。尽管如此,你经常还会有罪恶感,因为你尚未原谅自己,而你若不原谅自己,就会将愤怒和消极的感觉发泄在伴侣身上,而使对方的生活不美满。




拉玛大师Swami Rama,身兼瑜伽修行者、科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及神秘主义诗人,也是喜马拉雅国际瑜伽科学暨哲学学院的创办人和精神领袖。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