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修行前需做好五件事,调整呼吸最重要!

修行前需做好五件事,调整呼吸最重要!
净慧长老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饥不饱;睡眠上要不节不支;身体上要不宽不急;呼吸上要不涩不滑;心态上要不浮不沉。

先说调饮食。饮食要求不饥不饱,不能吃得过量,也不能不吃,要符合中道。太饱了容易昏沉,坐不下去,太饿了心浮气躁,也坐不下去。所以一定要掌握不饥不饱。

次说调睡眠。睡眠要不节不支。节就是睡眠不足;支就是放逸贪睡。睡眠也要适度。干脆不睡,或者专门贪睡,都是不对的。禅七期间的睡眠安排,对每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人,应该说比较适当。晚上9:30放养息,10:00就可以休息,到第二天早上4:30,这就有六个半小时了。如果真正睡得踏实,这六个半小时的睡眠会很充足。何况吃了中饭,最少还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加到一起就有八个多小时。人的睡眠需要,八小时足矣。普通人把一天三八二十四小时,分为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进行其它活动八小时。而修行人一天差不多有十多个小时用来修行,八个小时用来睡眠,这做到了不节不支。

接着谈调身体,也就是调坐姿。坐的姿势要求不宽不急。就是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紧张。急就是紧张,宽就是放逸。放逸了,心容易打妄想,难以入静;太紧张了,身体就不能放松,也不能入静。

再谈谈调呼吸。调息是非常重要,要做到不涩不滑。涩就是不顺畅,滑就是不知道呼吸是出还是入,自己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而是在打妄想。我们在调呼吸的时候,要掌握这个要领,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这个话说来容易,做来难。要心心念念,使息和意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同一个点上,在同一个部位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不涩不滑,绵绵密密,若存若亡。

最后谈谈调心态。心态要求不浮不沉。在调整呼吸的过程当中,意念不要上浮,也不要下沉。浮起来了,容易打妄想、翻腿子;沉下去了,容易打瞌睡。不浮不沉,就是要让你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呼吸之出入。

调心态的重点又放在调呼吸上面。各位要知道,佛陀在讲禅观的时候,宣称有“二甘露门”——一个是不净观,一个是数息观。这两个法门,是成佛做祖、了生脱死的两个甘露门。

参禅、看话头,如果不从调呼吸入手,很难入手。所以,必须先从数息观入手,让心先静下来,等妄想少了,再参话头。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这一法是进入禅定、解决生死问题的前提条件。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净界法师: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

净界法师: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
净界法师

佛陀先征问阿难尊者当下这一念攀缘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什么处所。把攀缘心生起的因缘跟它的处所,先提出一个问。我们看经文: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说是因为你这一念心去攀缘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这当中有一个能所,能缘的是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所缘的是三十二相。那你现在说一说,你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这当中一定有一个“见”跟一个“爱”,你是用什么来见到三十二相?又用什么东西来爱这个三十二相呢?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把他那个攀缘心的相貌标出来。

我们看阿难尊者回答。“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啊,我在整个爱乐三十二相的过程中,是用两个东西来爱乐——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目。”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心目,就是本经后面说的六根门头。可以说,我们整个心对外面的造作,没有离开六个门。六根门头其实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前五识。前五识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产生一个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假设我们是善业比较强的人,我们会产生比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们是属于罪业深重的人,就产生一个卑贱苦恼的影像。总而言之,这个影像的取得就是用这个目,用这个前五识。
然后前五识把这个影像再丢给第六意识来分别,第六意识就会产生一个感受跟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发动他去造业。如果产生一个正面的想法,就造善业;如果产生负面的想法就造恶业。
所以,阿难尊者说,我是用我的眼睛来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为您佛陀三十二相是外面的东西,那要把这个相变成受用,要经过眼睛的转换。比如说,我们今天看这个佛像,每一个人看到的不同,就表示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眼识。所以我们的前五识去攀缘佛像的时候,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影像,因为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不同。
我们一定先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先取得外在的相状,然后再交给第六意识去产生种种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产生种种善恶的想法。因为我产生一个好的想法,所以我就发心要出家,愿意舍离生死。这就是我攀缘三十二相的整个过程。

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已经透露出一个消息,佛陀的意思是说:你攀缘我的三十二相有什么用呢?这是我的三十二相,不是你的三十二相。你对我的三十二相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跟你完全没有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不是你阿难尊者的三十二相。你要成就你的三十二相,你还得向你内心中去求。

在念佛的时候,禅宗都会说“念佛是谁”,就是你要回光返照。你那个明了的心,本来就具足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你是假借这个佛号把它开显出来而已。你不要老是心向外攀缘,你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这个地方佛陀有要阿难尊者去回光返照的这一层意思,但是从经文看,阿难尊者他没有体会出来。“征起缘心”就是征问阿难尊者去攀缘胜相的这一念心——主要就是根据他的眼睛去取相,由第六意识来分别,而创造一个殊胜的想法。

修行上路的人,心应该是平稳的!

修行上路的人,心应该是平稳的!
净界法师

本经发明真、妄--分成两部分来发挥;在前面的理论篇,佛陀用一种对比的方式,把真心跟妄心的功德跟过失,把它很明确的对比出来。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
当我们的心,住在五阴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安稳的;因为你五阴的相状,它是业力所变现的,这个业力--我们过去生所造的业,它不是固定的;我们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所以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它是有时候今天很顺利,有时候明天就不顺利。

所以你看到一个修行人,如果他的心是起起伏伏的;诶!你看他昨天、今天很安稳,明天又闷闷不乐,这个人肯定还活在妄想中--有所住!
一个修行上路的人他的心应该是平稳的,因为你慢慢知道这个相状是不能执着的,生命是让你历练的,不能让你执着的!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是住在五阴身心的话,他的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稳性,心中没有家的感觉,在外面到处流浪啊!今天打了一个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个不好的妄想,他就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安稳性。

真、妄的第一个差别: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这一点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讲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着客人走,他是暂时来挂单的,不要以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

要知道因缘所生法是没有错的,你生起一个法喜的感受没有错,但是你有所住的时候,你糟糕了!因为你的安稳性是假借这个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时候,它把你的喜悦也带走,你假借外在因缘而有的,你还得要还给外在的因缘。

所以一个修行人突然间很高兴、突然间很悲伤…这都不是好事情,这个人还没真实的找到家,你还是被妄想、感觉牵着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安稳下来,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点。

第二、障碍跟非障碍的差别
我们一个人习惯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觉、住在自己的妄想,你很容易产生对立--能、所的对立;一旦有对立,你就有爱憎取舍的情绪,就会去追求、去讨厌某一个特别的东西,那就产生烦恼了!

所以你看一个打妄想打多的人,他烦恼特别重,因为烦恼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从前面佛陀讲理论篇的三卷半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真、妄是不同的;真心--是安稳的、功德性的;妄想--是不安稳的、是障碍性的。

佛陀前面三卷半就是讲这两个道理,让我们一个修行人--弃生灭、守真常,远离妄想,安住真如,以不生灭心为住,这是理论篇的重点。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圣严法师:大修行人能代众生消业吗?

圣严法师:大修行人能代众生消业吗?
圣严法师

有人作如此说:“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比如有人说,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拷问毒打,遍体鳞伤,几乎致死,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如冬天雪中卧,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为方式,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所讲的因果,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例如众人都吃饭众人都能饱,众人不吃饭众人皆饥饿;一人吃饭不能使得众人皆饱,一人不吃饭也与众人的饥饱无关。所以说,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业各人消,正如《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确能够影响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众都会受到益处;某时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时代的人都会受到帮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应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众趋善避恶,使得鬼神调柔护持;但这也是由于当时、当地众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现,不是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

  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至于代受果报、代消业障的观念,是沿袭神教的思想而来。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赎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国的民间信仰也相信菩萨能够代众生消业障,比如,相信药师佛既号称“消灾延寿”,必能代众生消业,或认为地藏菩萨入地狱度众生,也就是为了代众生消业;更有人为了父母及亲人的消灾、延寿,而有发愿自己吃素、出家,或者减寿、借寿等的信仰,这些观念和做法虽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却不相应。

  我们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众生,使众生获益;就像是用镜子接受到阳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处,也能得到光明一样。可是如果是盲者,还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见到光明的,还是因为他有眼睛,那便是说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帮忙。所以,佛教对于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寿等的迷信行为,不予赞成。

  有人认为修行人或者是通灵的灵媒,能够为人消业、治病、赶鬼、驱魔,这在民间信仰的层次,的确受到肯定。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民间信仰的宗教力量,虽也能够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用咒术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为他人的业障做一时的阻挡,但是如果阻挡太多,或勉强阻挡,施术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会受到反击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挡山洪爆发,必定也将被洪流冲走,这不是代众生消业,那是他自己造业而受到果报。因他违背因果,虽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暂时不受报,事实上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决没有造了恶业,而能不受恶报的道理;违背自然,即是违背因果。

  不论以咒术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须基于相对的原则,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转变,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应道交;这还是在合理的原则下,所产生的效果,不是代为消业。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是一部救命真经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是一部救命真经
梦参老和尚

这部经呢在我们一般的说为救命真经,这个救命啊,不是救我们的色身性命,是救我们的法身慧命,所谓救命经啊,因为我们都迷了,迷了我们的真心,迷了我们的性体,这部经能启发我们,能够使我们恢复本性。  
“金刚”呢,是宝贝,咱们都知道金刚钻石它能破坏一切物质,咱们经常说金刚钻啊,就是这个意思,它很坚硬,一切物质不能破坏它,它坚、利、明。坚,指坚固,它的体非常坚固。利,是锋利,能破坏一切。在众生本具的,诸佛成就我们的那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德性,无法形容,于是历代祖师、西天东土的诸位大德说这部般若波罗蜜经时,加个金刚来形容,一者拿金刚来做比,意思是那个般若智慧呢就像金刚一样。这个形容虽然不很恰当,但没有另外的一个更好的形容了,再者以示区别,它不是心经。

      “般若”的涵义:般若是印度话,不是中国话。印度叫般若,华言即智慧。这智慧是说我们每一位都有与佛无二无别的平等智慧。那是实相为体,般若体是实相啊,不是本具有的,是修成的。虽然是六道轮转,而它没受损害。不为一切事物所伤害,拿金刚形容般若就是这个意思啊。其实我们在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在这个六道轮转当中,体性不失,没受伤害。就像金刚那么坚固似的,这就是般若。
但是般若的涵义很多,这是体。它还有用啊,用就是观照的意思。观照是能破一切惑,用你观想的力量,照破一切无明黑暗。用般若,我们的惑业、一切的灾难,都能断除,都能照破。用智慧,一切烦恼都能消灭。就像这部经用金刚来形容。能破坏一切烦恼,不让烦恼把你迷惑。这是般若意。般若就是智慧。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


“波罗蜜”就是这个智慧,般若的功能。这个般若的功能,能达到什么呢?能够把我们这些在生死此岸的凡夫,苦难的凡夫,运送到般若的彼岸。我们现在在生死轮转当中,就是在生死海中。能渡到智慧的彼岸,断除一切烦恼流,达到涅槃,这叫波罗蜜。

“经”不是印度话,经是中国话,比如咱们有四书五经。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皇帝跟大臣想用我们中国的经典来形容佛经。用我们本土这个常用的“四书五经”的这个“经”来形容佛所说的法。由于这个经呢像一个镜子,能照一些形象,我们金刚般若波罗蜜啊,是我们心中的形象。经者,法也,法乃不变义。经常不变,就是说我们佛所说的法,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法界、四圣法界如是,六道轮回亦如是。圣人四法界,凡夫六道轮回是六凡法界,合起来十法界。这是十界众生共所遵守的。
轨持,从文字上讲,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有个轨道所循,你就顺这个轨道走。能使众生明白,悟解就是能使众生开悟。能够明白,能够使你自性发挥出来,保证你自性不失。常,乃过去的法则,就像人生了必定死。这是固定的法则。这是经常不变的,还有不死的吗?没有,万古不异的常道就是常。就叫经。

又者,经当路径讲,就是这一法是入圣道的,必须得经过般若的智慧。所以把它合起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讲怎么样入佛入圣道的,凡夫不是要了生死吗?了生死你就按着正常的道路走,你能达到出离生死。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了生死的要道。

我们现在能够听到般若波罗密经,能够听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个名字,还不说你内容理解,你就能听到一个名字,你也不是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啊,是千万生种的善根啊!为什么?咱们这儿已经离佛二千五百多年了,在另一种算法三千多年了,不是一个五百年了,已是五个五百年,六个五百年了,你还能听到《金刚经》,你不谤毁,还信,功德就无量。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六个方法,忏除过去所造的罪业!

六个方法,忏除过去所造的罪业!
智敏上师

业果不会消失,但是可以转变。承认这个道理,忏悔才有办法。否则业果造了之后,死板板的动不来的,那我们的忏悔法就没有用了。因为它可以转变,修忏悔法、作善事就有用。上海有一个老居士,七十左右的时候检查出癌症。从那以后他尽量放生。现在八十多岁了还蛮好。那就是业报转掉了。这就鼓励我们,过去造的业虽然不好,但并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尽量多做好事,多修忏悔法,会转变的。

过去的罪怎么忏呢?有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1、依读诵甚深经典力

念大乘的甚深经典,如《金刚经》、《大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等。念《金刚经》灭罪的,古今以来例子很多。在藏地最重视《大般若经》,念此经灭罪力量最大。但是《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不容易念。

2、依持诵密咒力

持咒也可灭罪。灭罪力量最大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3、依观佛菩萨形象力

观想佛菩萨的相也能灭罪。怎么观呢?观佛放光明加持自己。这不但能灭罪,而且可以转变现世的异熟报。这里讲个例子。

印度以前有个国王,女儿生得极丑。国王怕人笑话,就把她关在内宫,从来不给人看。女大当嫁。照规矩,国王的女儿一定要嫁给贵族。但是,哪个贵族会要这么丑的女人呢?最后找到一个破落贵族,答应嫁给他之后,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还给他造一座华丽的宫殿。国王也提出条件说,“我这个女儿嫁给你之后,你要把她锁在家里,不能给人家看。”怎么锁呢?“用七道门锁在家里,钥匙自己管。”这个人答应了,成了国王的女婿。

贵族常要赴宴。人家赴宴都带上眷属,而他每一次来都是一个人。大家就难免议论了:他总是一个人来,不带他的妻子。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他的妻子长得丑,带不出来;一个是长得太好了,怕人家看了动念头。他们就想办法要看看他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一次他们把他灌醉了,把他身上的钥匙偷偷拿了出来,然后到他家里,把七道门全部打开了。大家看,醉酒是最容易误事的,所以我们佛教徒不准饮酒,就是怕醉酒之后什么戒律都照顾不到了。他醉了之后,把国王的交代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去赴宴的时候,他妻子关在房里非常苦恼,心里想:人家的女人都能去赴宴,我真是命苦,一天到晚关在房子里,好像坐牢。她就在佛前虔诚礼拜、忏悔。就在她至诚恳切忏悔的时候,佛像在她面前现出来了。她看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放光加持她。她看着佛的眼睛,她的眼睛有神了,看着佛的鼻子,她的鼻子端正了。她目不转睛地观佛的相好,而她整个的身相、面相全部改变了,变得非常端正庄严。

正在这个时候,那些人打开锁进来了。他们一看见国王的女儿,都被她庄严的相貌镇住了——怪不得他不带自己的妻子出来,原来是天人一样的一个人。后来这个女婿回来也吓了一跳——这个人哪里来的?这么漂亮。听她一讲,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说,观佛的形像可以灭极大的罪。她过去造恶业感得相貌丑陋的罪,通过观想完全灭掉了。

对现在犯戒的罪,可以通过对首忏如法地羯磨忏悔。对过去现在的罪,有六种方法可以忏悔。第一种,读诵大乘经典。第二种,依止密咒力。第三种,观佛菩萨形象的力。下面讲其余三种。



4、依礼拜供养造塔像及施力

礼拜、供养、造佛像、造佛塔、行六波罗蜜,这些力量也能灭罪。丛林里边很多人,犯了过失就做苦役,或者做净头师,或者在大寮里边发心。六波罗蜜里边的忍辱、布施等等都能灭罪。造佛塔、佛像灭罪的力量极大。所以一般听见哪里造佛像了,都要随喜。

5、依称赞佛菩萨功德名号力

就是持佛菩萨的名号。念过《普门品》的都知道,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可以灭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灭罪。“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等于一个咒。所以说,念佛念咒都能够灭罪。

6、真空信解力

观一切法空的道理。前五种是事忏,这一种叫理忏。真正能够把罪根忏清净的,就是理忏——观空性。到了不见有罪相可得,那就真正地忏干净了。所以说,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一个罪在那里,就干净不了。如果连罪都空掉了,能忏所忏都是平等,才是真正把根子拔掉。但是理忏不排斥前面的事忏;事忏理忏要结合起来。不是不要事忏,只要观空。

这六种方法,我们这里常用的有这么几种:礼拜,就是大礼拜。这是最吃力的礼拜,灭罪的力量也最大。

念咒,在藏密的传承里,金刚萨埵是威力最大的咒,灭罪的功效最大。

还有就是就是观空性。读诵大乘甚深经典,我们汉地最习惯的是《金刚经》、《心经》,几乎信佛的人都在念。《大般若经》是力量最大的,但是部数太大。《金刚经》是其中第九会。《大般若经》共十六会,六百卷。第一会最长,以后次第减短。到第五会《小品般若》最简短。第六会以后是从局部的方面去发挥的。《金刚经》属于第九会,都是《大般若经》里边的。所以念《金刚经》灭罪的功效很大。

我们汉地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方式。这是灭过去现在罪的六种方式。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南怀瑾先生:真正的修行人是怎样的?

南怀瑾先生:真正的修行人是怎样的?
南怀瑾 先生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由里至外,巨细靡遗,完全加以确确实实的检点与改善,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凡夫众生自认打坐坐得好,清净境界啊!我悟道了!好多人狂而妄之,没得办法!自己在习气业力中,自己都看不清楚,那还叫悟道吗?佛者菩提,菩提翻译过来是觉悟,你那个觉性不高,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怎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觉性特别强,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过,自己要看得很清楚,这才叫修行。--《药师经的济世观》

“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就是爱欲心没有摆脱,没有出离心。“爱欲”狭义指男女爱欲,广义包括好名、好利、好恭维,一切都爱好。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一点都解脱不了,放不下来,转不了。爱清净、爱干净等等也都是,多得很。我们做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才会发现“深生染著”不是普通的染著,那是很不容易查出来的。一个人如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毛病检查得出来,就是第一等人。什么叫修行人?就是一辈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人是不肯检查自己的,而且,谈何容易啊!人容易原谅自己,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什么是学佛的人?一辈子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人,就是修行人。所谓自觉者,自己随时找出自己的错误,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如何修证佛法》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就是说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那么如何把恶念变成善念,把邪念转成正念,把坏的念头转成好的念头呢?怎么样使“人心”变成“道心”呢?这一步学问的功夫是很微妙的,一般人很难自我反省观察清楚。如果能够观察清楚,就是圣贤学问之道,也就是真正够得上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孟子与尽心篇》

你看人性是多么的奇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要求别人是好人,是圣人。但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有许多理由可以原谅自己,辩解自己。等于人人手里都有一把标准尺、有一杆秤,到处衡量别人,是不是够得上圣贤的尺码和分量。但对于自己,就很少称量了!--《原本大学微言》


“无咎者,善补过也。”天下事情没有绝对好,也没有绝对坏,你认为好,就出毛病啦!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难的,没有真正的无咎。要真正达到没有毛病的话,你要“善于补过”,自己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来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毛病,这样才能无咎。--《易经系传别讲》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为何有些人 相貌好,却不一定有福报

为何有些人 相貌好,却不一定有福报
净界法师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的人,做事都会遇到困境,所以福报的真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如果枝大叶大,就能给人带来福音。
就家庭而言,家长有福报,家庭就比较幸福,小孩也能健康成长。公司也一样,若公司负责人有福德,那公司就能得到庇佑,员工也能得到发展。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禄就是官位、爵位、职位,有官位的人就称为有禄位,执事便是一种禄位。福是生活的经济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种种都是福报。寿,寿命要长远,身体要健康,这就属于寿。福禄寿齐全,能有这三样就很欢喜了。
修善要在平时,比如对父母尽孝,对师长恭敬,对国家尽忠,忠于事、忠于人,时时刻刻以慈悲心、平等心来做人做事,这就是大的福报。夫妻之间相互容忍,也是福德,修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有钱行善,是很大的人间福报,没有钱,就用我们的劳力、智慧付出;别人做了善事,要给予赞叹,不嫉妒、不悭贪,如此也有很大的福德。
人的福报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会比较顺利,生活也不会太难。就如报纸上曾刊登的:在一次大型空难前,有一个人本要搭乘这班飞机,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这个人再去争取坐这班飞机,结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飞机到目的地,当时这人心里觉得不舒服,但只能无奈接受。不久后传出空难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运,没有搭上这班死亡的飞机。

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巧合,其实在佛法来讲,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有些人相貌很好,这一生却不一定有福报,烦恼也很多,这是因为心中没有善法,平时未能广修福慧;即使相貌美好,也没有福报可以享用。所以,人生必须修善才能改变命运。依此道理慢慢去观察,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与行可以统一,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正有德。所以,积功累德,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实践改善,来形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人生除了修福,还要修智慧。有福报、有财富,如果不知妥善运用,虽然前世修福报,却没有智慧辨别是非,结果也可想而知。所以,修福还要修慧,有智慧才能妥善运用福报,增长福德。

心中有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就是尘垢,不贪,并非什么都不要,而是取用本分该得的;相反的,巧取豪夺份外之财就是贪。因果通三世,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想要富贵、功名利禄,一定要从因上去努力;因,没有别的,就是惜福、修福。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变成你的生命之源,也能变成你的灾难。世间一切皆如此,与人要形成一种互借互惠的关系,如此才能达到富贵、成就因缘,所以彼此要知恩、感恩、报恩。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业真的不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
圆因法师


定业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么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定业可以转,则是立足于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因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转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阅读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西藏生死书》经典语录(收藏级)

《西藏生死书》经典语录(收藏级)
索甲仁波切

虚空不空,真相无相;了了生死,如如不动。死,是天下最公平的结局,没有死便不会再有新生。不管你用一生撞向富贵,还是用一世遇见贫富,最终都会遇到死亡。是有准备地迎接它,还是无预期地撞到它,其实反映出一种人生智慧,体现出一种生命态度。——纯道题记
现在的你,是你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佛陀
同一双脏手不可能在同样的流水中洗两次。不管你多么用力,沙中还是挤不出油来。——西藏谚语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佛陀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索甲仁波切
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了解倒,我们会对自己所说、所做、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索甲仁波切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
人们来了又离去,来去匆匆,手舞足蹈,却不提一个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来到--他们自己的死亡,他们的妻子、儿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住他们,让他们觉醒不过来,一无准备,然后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征服他们,让他们哭的死去活来,怒气冲天,伤心欲绝!
如果想开始摆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蒙田
记得老母牛的榜样,它安于睡在谷仓里。你总得吃、睡、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贝珠仁波切
计划未来就像在干枯的深渊里钓鱼;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汝意,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请想想你漂浮不定的死期。——杰西仁波切
当你强壮而健康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疾病会降临;但它就像闪电一般,突然来到你身上。当你与世间俗务纠缠不已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死亡会降临;但它就像迅雷一般,轰得你头昏眼花。——米拉日巴尊者
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有准备。——惹巴格坚大师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雷电,就像激流冲下山脊,匆匆流逝。在一切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佛陀
把喜悦捆绑在自己身上的人,反而毁灭了长着翅膀的生命;当喜悦飞去吻别它的人,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威廉.布莱克

在今日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都无法自己解决。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世界性的责任感。保护和滋养我们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势的成员,并保存和照顾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集体的和个人的责任。——上师
因为当下的了悟就是真佛,在开放和满足之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当我们了解永无止尽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心时,执著、攀缘、哭泣的祷告或人为的抱怨都派不上用场了。只要歇息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的境界中,我们就可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自我解脱。——敦珠仁波切
(佛性)没有文字可以描述它,没有例子可以指出它;轮回没有使他更坏,涅槃没有使他更好;它未曾生,它未曾死;它未曾解脱,也未曾迷糊;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灭;它毫无限制,它不属于任何类别。——敦珠仁波切
(佛性)深广而宁静,单纯而不复杂,纯净灿烂光明,超越思议的心;这是诸佛的心。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它只是自然洁净地看着自己。——纽舒仁波切
如果心这头大象被正念的绳子从各方面绑住,那么一切恐怕就会消失,完全的快乐就会来临,一切敌人:我们情绪的虎、狮、象、熊、蛇,以及地狱的守护者;魔鬼和恐怖,全部都会因为你控制了心和驯服了心,而被绑住,而被降服,因为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上师寂天
深藏不露的伟大人物,他们非比寻常的品质,可能会让我们这种凡夫看不出来,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检验他们。另一方面,即使是江湖郎中,也擅长装扮成圣人来欺骗别人。你把大象留在家里,却跑到森林里寻找它的足迹。——贝珠仁波切
哦,慈悲的上师,从我的内心中央,恭敬心的盛开莲花中,升起,我唯一的皈依!我被过去的行为和烦恼所折磨:我祈求你,在我的不幸遭遇中保护我,永远做我头顶上的宝饰,大喜悦的曼达拉,引生我的一切正念和觉察。——吉梅.林巴
征得解脱和征得觉悟的智慧,只有一条路:遵循一位真正的精神上师。他就是帮助你渡过轮回大海的向导。太阳和月亮当下就反映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一切诸佛的加持,总是呈现在具有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阳光平等遍照一切处,但只有透过放大镜的地方,才能让干草生火。当佛陀慈悲的遍照光芒通过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镜时,加持的火焰就在你的生命中燃烧。——顶果钦哲仁波切
(上师)他就像一艘载运众生渡过生死苦海的大船,一位引导众生登上解脱陆地的完美船长,一场熄灭烦恼火的雨,一对驱除无明幽暗的日月,一块能承受善恶力量的坚强基地,一棵生产短暂快乐和终极喜乐的如意树,一座含藏广大和精深教法的宝库,一颗令人开悟的如意宝珠,一位平等布施爱心给所有众生的父亲和母亲,一条慈悲的大河,一座超越世法不被烦恼风所动摇的高山,一层充满雨水足以抚慰烦恼痛苦的厚云。
总之,他等于一切诸佛。不管是看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回忆起他,或被他的手碰触,只要和他结缘,就可以带领我们迈向解脱。对他产生充分的信心,就可以保证在觉悟之道上有所进展。它智慧和慈悲的温暖,将融化我们的生命之矿,提炼出内在佛性的黄金。——顶果钦哲仁波切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保管好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保管好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桑昂丹增

希望大家不要认为阿松活佛今天宣讲过了就轻易放弃,应时时以正知正念摄受自相续,并时常都要依教奉行。

大家现在都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修行者。但真实反观自心的话,自己的所作所为说明你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表面看上去虽然穿着出家衣服住在寂静之处,而心之所作所为根本不如法。反观之下,会生起羞愧之心,在三宝诸佛菩萨面前会生起畏惧之心,自相续根本表里不如一。你会为此而痛苦、哀嚎,用手拍打自己的胸口。

修行之初无法做到时时反观自心,需要时时串习。经常不断地串习,自相续与法会越来越相融、越来越相应,修法也会越来越步入正道,所作所为也会越来越与法相应而相融。

心乃诸法源
做到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自心。轮回也取决于心,涅槃也取决于此心。心最重要,所以要时时保管好自心。

漂泊轮回的根本是什么?源于此心。现在遭受痛苦的根本之因是什么?也源于此心。证得涅槃之果位靠的是什么?也是以这个心来证得。同样的道理,也唯有依靠此心才能得到证得安乐之果。所以说心最关要。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柱子有心吗?能造恶吗?能造善吗?柱子会有痛苦吗?会有安乐吗?我们的身能造善吗?能痛苦吗?能安乐吗?可以的,因为身中有心。

所以心最重要,保管好自心,才能称之为是真正的修行者。
自己要想成为一个具备清净的意乐、真正的修行者,应时常保管好自己的心;否则自己欺骗自己的话,没有任何办法度化你。

摘自:《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46讲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

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
慈诚罗珠堪布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
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佛陀证悟了缘起的意义,并在证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后,开始广转法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经内容正确无误,所以对跟随佛陀的后学者来讲,佛陀是一位正确无误的导师。跟着佛陀修学的人,一定会远离所有衰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其原因,就是因为断除了所有过患的根源。

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所有法门,都不是跟其他人学的,都是他自己证悟并宣说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一尊佛。虽然佛的化身会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并利益帮助众生,但在佛陀示现成佛之前,并没有像佛陀一样成佛后广转法轮、广度众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现。





“见”与“说”,是非常重要的两点。如果没有见到,没有证悟,就无法宣讲。就像大学教授首先自己要了解所讲课程的内容,之后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一样。佛也必须自己先悟道,之后才能讲给众生听。

这里的“学者”,是指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修行的人。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就可以断除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远离杀盗淫妄、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等灾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所谓的敌人,并不在外面,而是我们内在的嗔恨心、贪欲心等等。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愚痴、愚昧。当我们从根本上把愚昧斩灭之后,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现象,都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无论如何发动战争、扩张势力,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不能战胜烦恼这个敌人。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对抗所谓的敌人,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同时也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最终却一无所获;有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佛陀认为,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只有真正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灭除各种过患的根源,远离一切的增益与损灭。无明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烦恼都会迎刃而解。

释迦牟尼佛历来主张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与智慧。而整个宇宙中最透彻的真理,就是因果轮回,这是世间最公正的法律,永远都不会有错。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净界法师

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但能发菩提心,具足正见,随修一法,皆是成佛资粮。

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来看看这个总结,看最后这个一佛乘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但能发菩提心,具足正见,随修一法,皆是成佛资粮。

  首先我们要先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安住的意思,你要安住在你的清净的本性来起修。诸位,你要修行,一定要安住真如,你才能够把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说实在的,我们有一个不圆满的过去,从佛法的因缘观,我们过去造的业比较多,造的善比较少,所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佛陀建议我们,先把过去放下,你不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来修行,你没办法修行的,因为你光是应对你那些业力给你的干扰,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称性就是随顺安住,安住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把心中打造一个坚固的家。因为你在森林当中,有很多的老虎、狮子、毒蛇,你要先把你的心保护起来,我们的心如此的脆弱,我们受不了业力给我们的刺激。所以你要把你过去的相状,不管是好的坏的,通通放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把生命归零,先把心带回家,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让你的心灵力量,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解脱出来,走出过去,这一点你没有做好,你就很难修行了。你光是应付过去的那些业力给你的相状来刺激你,你的心就起起伏伏了,你就很难修行,你就根本没有上路了。

  所以称性起修就是说安住真如,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行,这第一个,安住真如,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实法。第二个方便法,全修在性,安住以后,我们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引导,那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方便门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契机是妙法,你要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样的法。

  如果你觉得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业力太重,老是障碍你,我建议你先修忏,修完忏以后,你身心会觉得很清爽,内心的明了性显现出来,那暗钝性也会消失掉。但是你对世间的感情还很重,你就开始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但思惟苦谛太沉闷了,你就要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你,调伏跟引导。

  这个权法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巧妙的应用在你,这个就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了,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实法很重要,权法也很重要。




  所以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讲出两种妙,实法妙,权法妙。不要以为,佛陀的这种方便就不重要,对你来说会让你进步,这个就是妙。佛陀讲的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所以你能够一心而产生万行,万行会归到一心,就是你发菩提心,安住空性,这个空性,大乘的空性,随修一法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往生的资粮。

  所以整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要先建立心灵的力量,心灵为什么有力量呢?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不要再执着那个相状,那个相状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把相状都丢开,把生命的背包先放下,先离相清净,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就是心力不可思议,然后开始调伏、对治,法力不可思议。前面所修的法,你要觉得对你有用你就拿来用,借相修心,调伏对治,善加引导。

  所以前面的五乘法门要怎么取舍,就是这个概念而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这样子,安住力用真实法,调伏跟引导用方便法,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实法跟权法之间的运用不知道,五乘你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你不可能全部都去修的,你也没有那个精神体力,而且也没那个需要。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一佛乘的操作很重要。它等于是做个总结,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以后,没有时间再回答这个问题了,而这个一佛乘太重要,你怎么融会贯通,你站在权实不二的角度,佛陀所说的话都有意义,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当然我们先要把目标先设定出来,你要先有目标,你才知道你达到这个目标,你还缺乏什么,先安住跟引导这个很重要。然后这个过程就是调伏,你要先调伏业力,还是调伏爱取,还是调伏那种得少为足的概念,那你就要找相应的药来调配。因为你在末法时代,你遇不到明眼人有神通力的善知识了。

  所以你怎么样在你的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了。身为一个法师,我只能够把所有的法展现给你看,至于怎么取舍,就看你自己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能变的,安住真如这是不能变的,这个地方影响重大,这个地方影响到临终的时候,当业力干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不随业转。

  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力忏干净,不可能,你不要奢望,我们造了无始劫的时间,在短短的十年处理你的业力,但是你只能够把它忏成不增长业。所以还是会有些微的业力要活动,这个就靠你的止观来化解了,我们忏悔把粗重的业给忏下来,但是微细的业的干扰,你自己要去吸收化解,这个就是止观的问题了,就是你是否如法的安住空性。

  临命终,业力的风暴在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你不随那个相状,业力会创造一个相状来干扰你,你是不是能够成功的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就跟你平常的安住空性,有关系了。

  学员:法师慈悲,今天晚上所讲的一佛乘,这个观点确实是非常重要。可是作为我们这个净土的修行人,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观点,如何跟持名念佛那个暗合道妙,怎么样把它融通在一起,谢谢法师。

  师父:好,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有规划,我本来要把它放在最后一次研讨课,就是五乘法门跟念佛的结合。那现在先讲一点消息给你们知道,但是正餐会在最后一次,因为最后一次的研讨课,就是专门来谈这个圣道门跟念佛门的结合。当然往生是我们的目标,往生的条件,当然就是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能够信愿具足。

  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障碍,都要破除掉,其实在五乘当中,这个安住空性当然就是很重要,因为你才不随妄转,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平常业力不见得会显现。但临终的时候,过去现在的业要算总帐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妄想,佛陀才会现前的。

  临终不是马上佛陀就现前,不是这样。你要有一段时间的,你在打妄想,你要自己撑得住一段时间,你要不随妄转,因为你随妄转的时候,佛就没办法现前。所以你要有办法把佛陀感应出来,后半段就OK,我们在临终的时候,烦恼现前,业力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就是关键。

  第一个先过业力关,第二个过妄想关,这两关都要过去,你才有办法处理生死关,对不对。这个面对业力的风暴,跟妄想的干扰的时候,这个五乘法门就很重要了,怎么样调伏引导,当然每一个人的根机不同,你所现的因缘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等到最后一堂课,我们来谈一谈。

  我们明天会把课整个上完,最后一堂课,等于下礼拜六,我们会好好来谈一谈,怎么把这个五乘的法门,跟念佛的一个巧妙的结合,就是你说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吧,就是这样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