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心是佛国,亦是地狱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 当我们觉悟,没有妄想的时候,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境界、佛的国土。

这里的“妄想”,并不是平时所讲的妄想,而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识等所有不清净的分别念。无论在世俗谛中合不合理的念头,都叫做妄想。完全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十一地,也就是佛的果位。开始没有妄想的时候,是八地菩萨,此时,绝大多数的妄想都不存在了。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当我们有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地狱。众生自己造作了妄想,从第一刹那开始,而后产生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这叫做“以心生心”。从阿赖耶识产生其他的意识,也叫做“以心生心”。从一开始的贪心不断,然后演变到嗔恨心,这也叫“以心生心”。总之,众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各样各样的念头从不间断,都叫做“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此处的“地狱”,不一定是六道轮回当中的地狱。而是代表一种不清净。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菩萨没有妄想,证悟了妄想的本性,不会以心生心,所以恒常住在佛的国土当中。这并不是说菩萨像移民一样移到了佛国,而是本来就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 这句话非常深奥,大圆满所讲的,也就是这些,再没有别的东西,问题是在于我们悟不悟得到。如果能悟到这里所讲的“心心入空,念念归静”,那就证悟了大圆满。仅从文字而言,这一句所讲的,已经达到了最高峰,没有办法说得更清楚了。禅宗与密宗唯一的区别,是禅宗只是让心静下来打坐,然后慢慢渐入佳境。除此之外,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如何“心心入空”,怎样“念念归静”的方法。仅仅依靠坐禅而想证悟,也是非常难的,因为现代人的贪嗔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严重。如果不靠上师的加持,仅仅是把心静下来,解脱只会变得遥遥无期。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我是来帮忙的... ..."

"我是来帮忙的... ..."



妙融法师 

在很多社群团体中,常常会听到这句话──「我是来帮忙的」,我自己也常常这么说,并且这么想,还有这么认为。

两段伤心往事

曾经我总是在想,我帮翻译、我帮祈愿法会、我帮上师、我帮法王……
记得有一次,在知道上师竹清仁波切要来台湾弘法之后,我兴奋的想要跟随上师,于是发了一封信给上师,提出自己想要跟随学习的想法,并且附带的提出一句:“我可以帮忙翻译。”

过了两天,我收到上师秘书的回复,信中只说了一句上师的回答:“我不需要你的帮忙。”当时,只感到上师的无情与拒绝,只感到自己的可怜与伤心,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来年在新加坡跟随上师翻译,吃饭时,听说上师要让长年跟随的英语翻译阿里,去某个地方学习,但是这段时间,却是上师要去欧洲弘法的时候,当时我就插嘴,并且以为自己在提醒上师的说:“上师,这样阿里就不能帮你翻译了。”上师却回答:“我不需要他。”听到这儿,心中也为阿里感到凄凉,觉得上师过于冷漠无情。

原来是上师的教导

但是很多年下来,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之后,想起了这两段伤心的往事,才发现,原来这是上师给予的教导,这是上师给予的提醒;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需要被需要;才发现,原来「来帮忙的」这样的思想,也可能是一种我慢,一种需要被帮助,却不肯承认的骄傲。或者,是一种想要试试看,却又不敢承诺的过渡期。
当我们带着自己是在帮别人,为别人而做的心情时,就容易产生一些觉得自己牺牲或委屈的心理,或是期待着对方,能够时时给予温暖的响应与感谢。长此以往,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是给予者、是付出者、是帮助者,而相对的,也会感到,自己是委屈的、是牺牲的、是吃亏的、是不得已的……

当这一切情绪生起之后,帮忙,就不再单纯了,我们一方面帮助,也在一方面不断地索取。而一再地索取,并且满意了几次之后(也许是多一点关怀,多一点安慰,多一点温情,甚至多一些福利)就会变得越来越无法满足。

如此每下愈况,「帮忙」变成一种威胁:我答应来帮忙,所以你应该如何如何,我这么帮你,你不应该如何如何。于是,帮忙,也可能成为了彼此的压力,成为了彼此的折磨。

奇妙的是,到后来,来帮忙的,也许成为了需要被帮助的;来付出的,也许成为了来索取的。其实,帮忙的最初动机,很多是因为一份感动,一份愿意,一份发心,或是一份承诺。而在帮忙的当中,我们往往也能够有所成长,有所突破,有所进步,甚至有所收获。回到最初的动机……

回头看看我自己,因为帮忙翻译,因此,进步了藏语能力,学习到了许多教导。因为帮祈愿法会,因此,学习了做事的方法,体验了团体合作的技巧,结下了很多善缘。
因为帮上师,因此,有机会跟随着上师,亲近了善知识,获得了许多指引;因为帮法王,因此,增长了见识,增进了修持,增广了见闻。以上这些我以为的帮忙,积聚了福智资粮的,是自己;净除了障碍覆障的,是自已,很难说得清楚,是谁在帮谁,又或者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我们以为帮了别人的同时,其实,我们只是帮了自己一个大忙,因为对方慈悲地给予了我们机会,在帮助与被帮助的互动之间,最终是让我们,看到了自我的面貌,获得了自己的学习,完成了自身的修持,通过了自心的考验。


從我的iPhone傳送

自私心是魔

自私心是魔



慈诚罗珠堪布 


自私心

 对我们伤害最大的 

不论是否学佛,大多数人都认为:最可怕的东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实,即使在饿鬼道中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鬼,他们也只是某一类众生而已,并非真的那么可怕。那最可怕的、对我们伤害最大的是什么呢?

大乘佛教认为,对我们伤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内心深处,也就是自私心,以及与自私心密切相关,与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违的瞋恨心,这些才是真正的魔。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识的一点。

 自私心是魔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

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

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则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

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

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

所以说,正是自私心,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断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们心里存在这样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驱逐出去呢?当然需要。

如果现在不想办法赶走此心魔,则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它还会令我们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那么该用什么方法赶走它呢?譬如,念诵很多密宗仪轨时,都需要观想把魔、鬼赶出坛城,是不是用这种方法呢?这是行不通的;

又如,能否依靠磕头、布施、放生等方法赶走它呢?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驱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空性的智慧能够彻彻底底地解决自私心,然而证悟空性却是我们现在难以办到的事情。

所以,目前驱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等三个修法。

如果我们想成就,第一个要放下的肯定是自私心。自私心放不下,什么都不会得到。

当然,放弃自私心也是有过程的,程度可以逐渐加深,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自私心。

 真正利益有情的情况

小乘佛法强调,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不能杀、盗、淫、妄,甚至念头一起,本质上就是罪业了,所以,小乘佛教永远都不开许做杀、盗、淫、妄这十种不善业。

大乘佛教却与此不同,在某些真正能利益有情的特殊情况下,大乘佛教可以开许作十不善当中的七不善。

 强烈的慈悲心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开许呢?必须具备三个或两个条件:

第一、是绝对没有丝毫的自私心。掺杂了自私目的的杀盗淫妄,就属于十不善,也是永远不被开许的;

第二、非但没有自私心,而且对对方有着极其强烈的慈悲心。

第三、造作者的境界一定要超过普通的初学者。

一定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开许作一些表面的不善业。

否则,假使是在贪心、嗔心,或者愚痴无明的支配下造作杀、盗、淫、妄,就与世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实质上就是罪业,这样作对众生不会有任何利益,大乘佛法亦不会开许。

总之,只要具有强烈的慈悲心,没有丝毫的自私心,至于有没有其他条件,已经不重要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梦参老和尚传授开智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传授开智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 

学僧:
学习半年多了,在佛学院学不进去,老和尚您给我一个智慧方法?
梦参老和尚:

我给大家讲过了,你这个跟我一样的,你比我还强。我去了慈舟老法师那是一九三一年,到今年正好八十年了。我去了人家根本不收我。你现在还是佛学院的学生呢,我那时候不是的,很长时间,一年多都不许可我是学生,我资格不够。老法师说我们这是佛教大学,你呢佛教小学资格都没有,我不是跟大家讲过吗?我没上过殿,当了可以说八十年的和尚,五堂功课不会。我只给老法师当侍者,一年半我才算是一个学生,也算开悟了。

你能学我,我就说说我的经历。最初是我想走,住了一年多,也不是学生,也没有正式的名额,只给老法师打打饭当当侍者,什么都不会,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啊!
但是这天晚上我做个梦,你(问问题的学僧)今天晚上回去也做个梦。这个梦教我不要走,你跟老法师说求老法师给你开智慧。你也可以在这学,除了这个路别的道路没有。梦见一个和尚给我说的。第二天老法师说为什么?我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和尚跟我说,老法师能给我开智慧,老法师哈哈大笑,我能给你开智慧?那我的学生不要上课了,我都给他们智慧,他们就都毕业了,我说我梦里说你能告诉我怎么开智慧。

老法师说你等大家每天都进去睡觉了,拜《普贤行愿》、诵《普贤行愿品》。那字我还不认识啊,老法师慢慢把生字教给我,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诵《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我没有断过。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我每天乃至在监狱里,到任何时候十大愿王没断过,正文背不得。十大愿王常时间的念,确实开了智慧,讲的课听懂了,也能复小座。算是佛学院的学生。那个时候四十多个同学,还只有我能给别人讲,也就是法师了。
我第一次开课是在福州法海寺,就是现在佛教会所在地,这个庙还在。老法师到那里讲《弥陀经》,把我带去了,那年我才十九岁的年终,不到二十岁。《弥陀经》讲完了二十岁。到青岛湛山寺我就是法师了,住法师寮,到这个时候,我自由了,不上殿不过堂。我们有两个老教师,都是齐鲁大学的老教授,我们聘请他们教中文。我就和他们什么都学,真是佛菩萨加持,我有一个特点,一闻便会,学什么都记得。我今年九十六岁,五岁的很多事我都记得,这就是佛菩萨加被。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佛教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佛教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中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佛教对“自我”的定义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在观待五蕴(色、受、想、行、识)之后,把五蕴短暂的聚合称为“自我”。虽然它是假名安立的,但任何人却都不应该掉以轻心,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个所谓的“自我”是如此完备而系统的假名安立,并且我们是这么习惯于它,以至于我们甚至忘记了它是假名安立的。它已然成为一种习性。
 就像如果你有嚼酸东西的习惯,当其他人这么做时,即便那种酸的味道不在你的嘴里,你也会立刻流口水。习惯就是这样强有力地运作着。
所以佛教认为,自我是相对地存在着——作为一种习性,一种假名安立的概念。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这些胜事,是过罪消失的现象。

有这些胜事,是过罪消失的现象。



净界法师 

罪除之相,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的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 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好,这以下,它讲到了八种情况,这八种情况,前面五个是初步的忏悔,叫做业障消除,前面五个,第六、七、八就不容易得到,叫做善根增长,你忏悔不但把过去给消除了,你还因此而进步了,因祸得福了,善根增长。

所以他有两块,一个是业力的改变,一个是心灵的改变。

先看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心神恬旷表示说这个罪业它不再障碍你了,你觉得很愉快很开阔,这个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你觉得智慧顿开,表示你这个人的心识比较灵巧,不像之前那么暗钝。

第三个,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你遇到很繁琐的事情,你也不起烦恼,你的心非常的寂静,安稳,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缘经常干扰你,而动不动发脾气,你的心寂静力增长。

第四个,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他这个人本来是对你不欢喜的,你忏悔以后这个业消了,他对你就没有这种对立心了。

第五个,梦吐黑物,你在梦中,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梦到你洗澡,梦到你排出大小便等等,这个都是业障消除,那个罪业已经是从你的内心里面,已经脱落了,这个见好相就是业已经消了。

那么六、七、八就不容易,就是善根的问题,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你梦到祖师大德来跟你开示,这个就是感应道交的问题。你看这个孔夫子,孔夫子在论语上说,孔夫子他有一段时间,他做一个官,他整天忙政务,他就感叹,他说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这什么意思呢?

因为孔夫子他提倡周礼,他以周公为他的上师,他对这个内心的道生疏了,所以他就跟周公的感应力量薄弱了。所以你今天能够忏悔,见到祖师大德,那表示你这个人不是罪业消而已,你的善根增长,因为这个磁场,已经能够感应到祖师了。

第二个,或梦飞步太虚,你觉得你的身心世界,很轻飘,不粗重。在《楞严经》上说,你的心经常很轻松愉快,梦中看到你在飞,这个人一定有菩提心,有愿力,有愿力的人,他的身心是轻松的,轻飘的。
没有愿力的人,他很容易落入一种当下的烦恼的粗重。所以他梦到他是往上飘的,这是非常好,在空中飞翔表示你这个人,有很清净的很坚固的愿力,出离心、菩提心。
第八个是最好的,梦到幢幡宝盖,这个是佛的智慧光明,幢幡宝盖是表示佛的智慧,表示这个你的心,心与佛合,心与道合。

所以你梦到一、二、三、四、五,你这个忏悔刚好持平,你恢复你原来没有造罪之前的相貌而已,把罪业消了,如果你梦到六、七、八,那恭喜你啦,你因祸得福了,你因为这个忏悔,你不但把罪业消了,你的功德还增上。

这个只有佛,这个一定要理观才有办法做到,你没有理观,你很难达到六、七、八的,你不但是把过去的罪消掉,还比以前没有造罪之前更加殊胜。所以忏悔不但是消业障,还可以增上,看你怎么忏。
--《佛法修学概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修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修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在观修“色即是空”的时候,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做完之后,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座高大宏伟的楼房,然后去观察这栋楼房:
  
在宏观世界当中,它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但实际上它是不是存在的呢?然后,我们既可以利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走一截路——把物质分解为分子、原子等等,直到“场”为止,但只能走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利用佛教理论一直走到底,从佛教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像《俱舍论》当中所讲的一样,把这栋楼房分解成很多很小的微尘,这些微尘又可以一再细分,直至分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再分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打破了。
  
这个境界,是量子力学与佛教的共同结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到此——一栋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消失在纯能量当中。
  
你们不要以为纯能量也是什么东西,纯能量虽然也称为物质,但它却没有物质的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仪器才能够测量的,无形、无色的东西。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个“场”也可以被推翻。
  
这样一来,一栋楼房经过一再观察最后就没有了。它不是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是在这个空间当中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思维:虽然在我的眼、耳、鼻、舌不观察的时候,它是一栋楼,但经过观察之后,它不但不是一栋楼,甚至连一个微尘都不是。
  
当深深体会到楼房是空性的时候,此时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保持这个体会;第二点,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从侧面去监督。看它自己是否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看它有没有往外的散乱,有没有往内沉重的昏沉困倦。如果发现意识在胡思乱想,已经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根本没有处于这种状态,那个时候,就要让它回来,继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中。除了这两点,其他没有什么。
  
如果实在不能坚持,就停下来。然后又去观察一座山,或者是观察湖泊,分析方法也是一样的,水是物质,往下是分子、原子……这样观察之后,则无论多么大的湖,最后都可以消失。
  
这个修法和有些空性修法的不同点,就是需要观想一个对境,其他没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回向、起座。这就是最方便的修空性。

如果你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书上所讲的空性修法,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禅宗以外,任何一个显宗的空性修法,说来说去,都万变不离其宗,精华就是这两点。
  
每一个写书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哪些该写,哪些该保留,每个人所掌握的分寸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很多意义隐藏在一、两个词句中间,而不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在讲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隐含的意思都讲出来,应当比看书更清楚一些。如果讲的时候,还是原书当中的内容,那讲不讲都一样了。
  
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修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



嘎玛巴 

问:修法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如何知道自己所修的法并非歧途?

答:有很多人会说我修法状态不太好;很多闭关状态者出关后会说「我吃住都很好,持咒数目也很理想,这次闭关太圆满了」,也有人会说「最近修法太如意、太顺心了,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梦境出现,有很多瑞相」或说「在梦中听闻到佛语、亲见了佛颜,可见我修得很好」,以此来安立「自己修行的好坏」。

但却没有听到有人说「我的烦恼变少了、净相增长了、出离心变多了、信心增强了」,没有人如此说。因为我们修法真正的征兆,是能改善自己顽固的心。

当你的心真实改善时,你的烦恼会减少、净相会增强、菩提心会增大、增长的功德一天比一天好、今天比昨天好、今年比去年更好,这样逐年更上一层楼。

因此,我觉得所谓「修法好坏」,要看「烦恼是否变小、信心是否增强」,而非执着于微小的征兆,视为修行好坏的判断标准。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禅定的过患及对治方法

禅定的过患及对治方法



慈诚罗珠堪布 

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眼不着色,眼为禅门

眼不着色,眼为禅门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眼不着色,眼为禅门

过去的六祖惠能大师、慧可大师为了听法,付出了艰难的代价,甚至砍掉了自己的胳膊。这种对法的无比渴望和信任足以证明,他们的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这种人,当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悟。如果我们的根机与惠能大师等同,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结果肯定也是一样的。但请扪心自问,我们是这样的根器吗?所有的高僧大德、修行人、成就者,都在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既然过去那些心地单纯、信心强烈的人,都需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我们能够不修而成就吗?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说不需要修出离心,不需要修菩提心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对自他的解脱负责,否则一定会走弯路!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从这个佛国又到另外一个佛国,意思就是,无论去哪里,都是佛的国土。对觉悟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佛的国土。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如果以心生心,让各种各样的念头不间断地产生,其结果,就是从一个地狱搬迁到另一个地狱。所以,不要以为移民有多好,心不清净的话,移到东南西北的哪里,都是不行的。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我们曾经讲过,佛国和不清净地狱的区别,以及众生与菩提的区别,都像是冰和水的区别。

“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有三毒烦恼的时候,就是众生;当贪嗔痴三毒解脱以后,就是菩提。

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论》也说:“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本来太阳永远都在存在,但因为有了云,就会暂时看不见。“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当我们证悟了本来真心,妄念全部断除的时候,原本具足的本性智慧之日,就会显现出来。

这些都讲得非常好,但怎样去了悟,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在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杀盗淫妄我们都做过,罪业非常深重。女居士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堕胎。平均每个人,都堕过三五个,杀人的罪过非常严重,如果不忏悔,背负这么大的罪业,怎能像惠能大师那样证悟?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还讲道:“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境界。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所见的物体并不会染污我们的眼识。“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无论眼耳鼻舌身,都是解脱的。“眼不着色,眼为禅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执著色法,眼睛就进入了禅定,即是“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耳朵即使听得见声音,却不会被声音染污,这样耳朵也进入了禅定,即是“耳为禅门”。

“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总而言之,在见到物质的时候,如果执著了,就被系缚了;如果看到却不执著,就是解脱。这就是在讲一地菩萨出定的状态,以及证悟大圆满的加行道修行人从证悟境界当中出来以后的状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引业和满业

引业和满业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


引业满业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1

 

 业  



业可以分为引业和满业两种。

引导众生投生的因业,叫做引业。

决定众生投生之后健康、多病、贫穷、富贵、长寿、短命、幸福、痛苦等满一生的业,就叫做满业。

2


引业 



一种引业,可以让一个众生反复多次投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造了无数的弥天大罪,死了以后却转生为人,就是因为此人过去世所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引业还没有穷尽,所以即使他这一世造了如山的恶业,都只能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不会立即成熟让此人堕入地狱,这就是引业的功用。 

去世时候的最后一个念头,像横跨两岸的桥梁,是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故而相当重要。

《入行论》中,讲过两母女在被水冲走时,因为最后一个念头是相互之间的慈悲心,故而让她们投生天界的公案。

反之,如果不能把握好临死时的心念,一辈子烧香拜佛念经的人,死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而堕入恶趣。

今生所造的善业只能变成满业,让此人在恶趣当中承受比较轻微的痛苦,或受苦的时间可以短一点;如果变成畜生,则可以变得比较健康、漂亮,能悠闲地生活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不需要辛苦地四处寻找草料;

如果变成非人,则会有一些神通,或者非常富裕等等。因果不虚,善恶业报始终都会存在。 

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好准备,时刻保持善的念头,良好的心态,不要习惯于抱怨、不满、嗔恨、贪恋,不要推卸责任。要习惯于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些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3


四种不同的情况


引业和满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善业;

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恶业;

有时引业是善业,但满业是恶业;

有时引业是恶业,满业是善业。

引业和满业都是善业的果报,是转生天人。天人的引业一定是善业,因为恶业不会投生到三善趣当中。天人一般也没有什么痛苦,比较幸福快乐,所以满业也是善业。

如果投生为人或阿修罗,则引业是善业,如果满业也是善,就能享受相对的幸福。如果满业是恶业,就会一生都痛苦、贫穷、身体不健康,最后也是在痛苦当中结束。

引业和满业都是恶业的果报,是转生地狱。因为地狱中没有幸福、快乐,从诞生到生命结束,一生都在痛苦当中度过,所以满业和引业一定是罪业。 

但恶趣中也有满业是善业的情况,比如,有些旁生受尽宠爱、饮食无忧,有些非人财富圆满、神通广大等等,虽然引业让他们投生恶趣,但满业却让他们感受快乐。 

在证得菩萨一地或证悟阿罗汉以后,就不会再造新的引业,除此以外,所有的凡夫,都会继续造业。

因果道理 


业,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推动力,有了内心的震动,稍稍发展就形成了烦恼和业,并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与世界。

有些人没有任何证据,却爱说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但因果道理连任何科学和哲学都无法推翻,我们又怎能一概否认?就像犯法要进监狱一样,做坏事受苦报,是天经地义的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佛陀很少讲到,怎么去改变今生。

佛陀很少讲到,怎么去改变今生。



净界法师 


也就是说,你生命是相续的,它是互相影响的,前生的你一定影响了今生的你,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创造来生的你。从佛教的因缘观呢,你今生的因地去创造来生,这一块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你很认真的去看佛经,佛陀很少讲到,怎么去改变今生,很少,除非那个经典是很低层的经典,只要是中等以上,方等时以后的,特别是越高级的经典,佛陀都要把目标放在成佛,放在往生那种远大的目标,把心放在这里。

你今生一点逆境算什么呢,那是一时的,过去了,而且你也不能改变,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一个已经既成事实的地方。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已经形成一个识,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的时候,当这个识开始在母亲投胎的时候,你一生的大局,大方向的格局,已经定案了,你很难改造了,即便是一个阿罗汉,他跟众生没缘就没缘。

诸位你看禅宗,很多的祖师开悟以后,他师父说你不要出去度众生了,你度化众生讲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是准备要关门的,因为你跟众生没结缘,不是你讲得不好,这个因缘前生就定了。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放生、广结善缘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当这个识开始投胎的时候,就注定了你今生整个的格局,整个因缘变化,大方向已经定案了。当然你今生的努力,你注意身体健康及饮食,会有微调,有微细的调整,但是你的身体的体质,你人生的格局已经定案了,大方向的格局已经定案,大方向的框框已经画出来了,你只能够微调,不能做大方向改变。

你要改变请你去改变来生,来生是一张白纸,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可以把它重新画,把过去重新洗掉,重画,可以在死亡到来之前。
--《佛法修学概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星云大师 等

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不忘初心,选择善良,明白因果,学会宽容豁达自己,远离烦恼,幸福常在。--嘉绒朗智仁波切

有了禅定的智慧,对于是非、好坏、利害、得失、有无、多少、生死、荣辱等。乃至面对艰难、困苦、横逆、挫折,都能对境不起心。有了禅定的功夫,不随境转,一切随他去,凡事不管他,世界就不一样了。

我总觉得,世间无常,你要世界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的心不随外境改变就好;世间的人我是非,好坏有无,纷纭扰攘,你要改变世界也很难,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星云大师

哲理故事

心躁与心静

由于意外的塌方事故,矿井下的设施几乎完全瘫痪了,几个老矿工被困在了井下极深的坑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连他们头上戴的矿灯也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尽管他们在漆黑的世界里奋力四处寻找出路,但因辨不清楚方向而找不到出口。精疲力竭的几个老矿工,不得不坐下来歇息歇息。

一个老矿工打破了沉闷,建议说:“现在,上面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营救我们。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他们就在原地坐了很久很久,刚开始没有丝毫的感觉,可是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阵阵十分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心躁使他们在死亡线上徘徊,心静帮助他们走向了新生。
【感悟】
在很多情况下,心躁则暗,心静则明。



從我的iPhone傳送